Ⅰ 賣報歌的誕生
《賣報歌》誕生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音樂家聶耳創作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兒童歌曲。樂曲曲調簡單,朗朗上口,曲調明快、流暢,以朴實生動的語言,辛辣詼諧的筆調,深刻地描述了舊社會報童的苦難生活及對光明的渴望。
歌詞:
啦啦啦,啦啦啦
我是賣報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報
一面走,一面叫
今天的新聞真正好,七個銅板就買兩份報。
啦啦啦,啦啦啦
我是賣報的小行家,大風大雨里滿街跑
走不好,滑一跤
滿身的泥水惹人笑,飢餓寒冷只有我知道。
(1)報童電影插曲擴展閱讀
《賣報歌》創作背景:1933年聶耳在上海聯華影片公司工作時,結識了一位名叫「小毛頭」的賣報女孩,」「賣報童」的原型便是她。這名小女孩姓楊,十歲,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學名,人們都叫他「小毛頭」 。
有一天「小毛頭」餓得頭昏眼花,搖搖晃晃的時候,一輛電車靠站,一批人從電車上涌下來,「小毛頭」被撞倒在地,頭上起了血泡,手上的報紙散亂一地,「小毛頭」坐在地上大哭起來。這時一個陌生的叔叔幫她拾起了報紙,還扶她起來,把弄臟的報紙都買走了——這人就是聶耳。
Ⅱ 聶耳賣報歌的故事,聶耳賣報歌的故事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有一首《賣報歌》在上海灘流傳.至今已有七十多年了:「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賣報童」的原型當時是一個十歲小姑娘,姓楊,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學名,人們都叫他「小毛頭」。聶耳賣報歌的故事
1922年6月15日蘇州盤門一戶楊姓人家生下了一個女嬰,她就是後來的「小毛頭」。楊家生育了6個子女,只活了兩個女孩,「小毛頭」是小女兒,她七歲時父親病故;1931年「小毛頭」跟隨母親、姐姐和姐夫逃難到上海,先住在閘北。「一·二八」淞滬抗戰,日軍轟炸閘北,全家冉逃到租界內,住在法租界八仙橋附近,後來義搬到呂班路顧家弄顧家宅(今重慶南路26弄內)。在舊時上海灘的馬路和街上到處可聽到「賣報!賣報!」的叫賣聲。為丁吃飯(謀生),「小毛頭」的姐夫把一件皮大衣賣掉再湊點鈔票做本錢,去批來報紙,由母親和姐姐到呂班路霞霞路口(今淮海中路上海婦女用品商廟東邊)擺了個報攤。「小毛頭』』也跟著賣報,當時才近」卜歲。有一天「小毛頭」餓得頭昏眼花,搖搖晃晃的時候,——輛電車靠站,一批人從電車上涌下來,「小毛頭」被撞倒在地,頭上起了血泡,手上的報紙散亂一地,「小毛頭」坐在地上大哭起來:這時一個陌生的叔叔幫她拾起丁報紙,還扶她起來,把弄臟的報紙都買走了:這人就是聶耳。這天聶耳與聯華影業公司的同事石寄甫、殷秀岑等人一起到薩坡賽路(今淡水路)的球場打球(球場在今興業路222號內,淡水路口,原是教會學校的操場,現盧灣區政府舊址);這——天成了「小毛頭」一生命運改變的開始。以後聶耳常來買她的報紙,有時還幫她叫「賣報!」從此聶耳與「小毛頭」結下了友誼,「小毛頭」親熱地叫聶耳「聶叔叔」,聶耳親熱地叫她「小毛頭」。
聶耳非常同情「小毛頭」的身世,「小毛頭」在風雨中賣報的情景和叫賣聲一直留在他的腦海中,於是,他請田漢的夫人安娥寫了一首歌問,他自己作曲,一首響亮的《賣報歌》誕生了!「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從此在上海灘上唱響起來。聶耳還親自教「小毛頭」唱《賣報歌》。以後「小毛頭」邊賣報邊唱《賣報歌》,吸引了路人,賣報的生意也好了。
1934年聶耳創作的歌劇《揚子江暴風雨》純燃公演,聶耳要「小毛頭」擔任劇中賣報童一角,在台上「小毛頭」放開嗓子唱《賣報歌》,從此這首歌廣為傳揚。
聶耳在上海時加人的明月歌舞社(在薩坡賽路今淡水路304號舊址)後來進入丁聯華影業公司,改名聯華歌舞班:1934年聯華在拍電影《人生》-寸,聶耳向石寄甫講「小毛頭」的身世蠻像劇中主角阮玲玉小時候的樣子,導演費穆看後認為可以,就讓「小毛頭」扮演童年時的阮玲玉。這是「小毛頭」進入電影界的開始。以後義參加了《青春》、《暴雨梨花》、《寒江落雁》(1935年拍)、《迷途的羔羊》(1936年拍,飾小翠)、《慈母曲》(1937年拍)、《秋海棠》(1943年拍,飾啞女,2004年在旅遊衛視播放過),最後一部是《和平鴿》(解放後五十年代,因周璇故世未拍完)。這里還有一個故瞎尺事:1937年電影《馬路天使》開拍前,導演袁牧之曾想讓「小毛頭」飾演片中的女主角小紅,由於她沒有情愛方面的靈感,只得換人,由周璇主演,周璇因演此片成功而走紅:」小毛頭」在抗戰初期還參加了話劇演出,出演《貧非罪》、《樑上君子》、《抗戰第一年》等,「小毛頭」進入演藝圈後,有位白稱姓張的影迷找她說喜歡她演的角色,願為她提供學費到學校去讀書,還給她取廠個學名叫「楊碧君」。從此「小毛頭」有了自己的名字。並廠1932年進入培華小學,1934年跳級進入南洋中學。直到1982年楊碧君才知道這位姓張的恩人叫張光銳,是中共地下黨員。聶耳賣報歌的故事
楊碧君從叫「小毛頭」時進入電影界當小演員起步,到了二十歲時已成了電影明星。1944年上海中華文化出版公司出了一本小書《一百位男女明星特寫》,第41位(此書以繁體字姓氏筆畫排序)就是介紹楊碧君,並附有她20歲時的玉照。1948年,經影星兼歌星白光介紹,楊碧君與音樂家兼畫家嚴折西結為夫妻。嚴折西是我國早期電影界元老輩之一嚴工上的三公子,其前妻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黎莉莉、胡笳和薛玲/lIJ)之一的薛玲仙,薛因病在1944年故世。嚴、楊當年的婚禮在「燕雲樓」(今南京東路雲南中路)舉行,到場參加婚禮的電影界及歌星有:談瑛、龔秋霞做神虛、王人美、白虹、張帆、陳娟娟、鳳凰(嚴慧秀)、喬奇、姚莉、張露、張伊霎、佩妮等和懷舊金曲作家陳蝶衣、,
嚴工上曾留學日本,早年在安徽歙縣新安中學教英文,1918年前後將全家遷到上海定居。有三子四女,長子名個凡、次子名與今、三子名折西、二女名月嫻、三女名月泠、小女名月美,以及三兒媳薛玲仙和楊碧君均從事音樂、電影和繪畫事業,嚴門可算得「藝術人家」。嚴工:上能講英、日等多國語言和十多種方言,愛好廣泛,多才多藝,音樂創作、演奏、文藝表演都有一手。「電影皇後」胡蝶主演的《自由之花》中插曲《良辰美景》就是由鄭正秋作詞、嚴工上譜曲的。在《一百位男女明星特寫》一書中,第51位就是嚴工上。1927年4月嚴工上應田漢邀請,帶著三個兒子從上海到南京參加北伐軍的宣傳工作,是一個有正義感的愛國者。嚴工上參加的最後一部也是最出名的一部電影是《一江春水向東流》,飾演片中張忠良的父親(鄉下的一個老頭)。
楊碧君的丈夫嚴折西,曾進入專業學校學習音樂、繪畫,十七、八歲開始為商務印書館出的《小說月刊》設計封面、創作插圖,還參與中華歌舞學校的樂隊演奏。1927年隨父兄赴寧參加北伐軍宣傳工作,回滬後至1931年先後任黎氏中華歌舞團演奏員、上海環球廣告公司美術部主任、北平明月歌舞劇社演奏員、明月社回滬後改組的聯華歌舞班教務主任兼舞台美術。1930年在聯華歌舞班任教務主任時參與招收了聶耳、嚴華、周璇等人進入培訓班,為培養三十年代的中國音樂、電影界新的風頭人物作出了貢獻。同年編導了第一部蠟盤配音的歌舞短片《新婚之夜》,開始涉足電影界。以後涉足音樂創作,筆名有十四個之多。四十年代初在英商百代唱片公司任灌音部主任,兼大中華及勝利唱片公司特約作曲家。嚴折西為三、四十年代的歌曲、音樂創作及唱片錄制和保存優秀音響資料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其所創作的懷舊金曲現在國內和南洋還在流行。
嚴折西與「金嗓子」周璇的友誼與協作一直很融洽,五十年代周璇曾到嚴、楊夫婦所居住的慈厚北里家中拜訪,引得弄內鄰里都來一睹大明星的風采。
筆者的先父瞿思正1956年初開始在靜安區政協任職,與社會各界人士接觸頗多。1962年深秋始與嚴折西、楊碧君夫婦為對門鄰居。1965年9月筆者支內去貴州,嚴家贈我一張兒子二歲時的照片留念,嚴家伯伯(筆者對嚴折西的稱呼)在照片背後代子寫了「給銘榮大哥哥:嚴半之1965.8二足歲」的贈字,此照片四十年來筆者一直完好保存著。
嚴折西、楊碧君夫婦有三女一子。所居住的南京西路銅仁路的慈厚北里是猶太人哈同在上世紀初建造的磚木結構二層樓的石庫門房子,同樓住多戶人家,無獨用廚房,更無衛生設施。楊碧君1956年轉入到商業系統工作,家中六口人的家務由她操勞,這是她從小養成的勤儉美德。他們住的樓有一個6平方米的灶間,四家合用,相處融洽。
聶耳使楊碧君走上從影的道路,是楊的恩人。1935年當楊碧君得悉聶耳在日本游泳溺水身亡的噩耗時驚呆了,遲遲不語,淚灑如雨。「文革」以後聶耳的侄女聶麗華每次來滬都要看望嚴、楊兩位老人,後因城市動遷失去聯系。聶麗華在2004年5月請《新民晚報》記者楊建國先生代為尋找,在趙士薈先生的幫助下又接上了聯系。2005年12月初聶麗華又一次來滬看望了楊老。2005年10月聶耳家鄉的「雲南聶耳音樂基金會·聶耳音樂研究課題組」出具介紹信派員專程來滬拜訪楊碧君老人,並送上《人民音樂家聶耳》專集。
楊碧君是見到過聶耳的還健在的為數不多的老人之一。改革開放的盛世給嚴、楊兩位老人帶來了安定的晚年生活。嚴折西被安排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撰寫史料,在1993年的最後一天走完了他的人生。楊老80歲生日時居委會為她祝壽並送上一尊壽字大蛋糕。筆者近去拜訪她老人家,她說話還是很有精神,請她簽名寫字有力。楊老不忘聶耳對她的恩情,現在唱起《賣報歌》來還是那麼清楚響亮。
「文革」中嚴家受到很大沖擊,家被抄,許多珍貴的照片和資料都被捲走了,現在所能看到的這些老照片是聶麗華、朱祖賢、宋振庭等贈送的,數量雖不多,但是逃過了那場浩劫,更加顯得珍貴。
Ⅲ 哪部電影插曲是打靶歸來
no,這首歌並不是老電影的插曲,而是紀錄片插曲
這里還有很多...
1 苦菜花開閃金光《苦菜花》 2 冰山上的雪蓮《冰山上的來客》 3 珊瑚頌《紅珊瑚》 4 牧羊曲《少林寺》 5 草原牧歌《草原上的人們》 6 西沙我可愛的家鄉《南海風雲》 7 贊歌《東方紅》 8 滿懷深情望北京《創業》 9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紀錄片插曲」 10 小燕子《護士日記》 11 聽媽媽講過去的事情《雷鋒》 12 讓我們盪起雙槳《祖國的花朵》 13 我愛你,塞北的雪「紀錄片插曲」 14 共產兒童團歌《紅孩子》 15 賣報歌《報童》影視名歌(六) 1 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鐵道游擊隊》 2 英雄贊歌《英雄兒女》 3 綉紅旗《江姐》 4 打靶歸來「紀錄片插曲」 5 游擊隊之歌《東方紅》 6 四渡赤水出奇兵《槐樹庄》 7 九曲典河《苦菜花開》 8 嫂子頌《趙尚志》 9 軍民團結一家親《紅色娘子軍》 10 看天下勞苦大眾都解放《洪湖赤衛隊》 11 手拿碟兒唱起來《洪湖赤衛隊》 12 數九寒天下大雪《洪湖赤衛隊》 13 黃河邊兩個老鄉對唱《黃河大合唱》 14 世世代代銘記毛主席的恩情「紀錄片插曲」 15 延安頌《永不消逝的電波》影視名歌(七) 1 知音《知音》 2 媽媽教我一支歌《小街》 3 烏蘇里船歌「紀錄片插曲」 4 我們是黃河泰山「紀錄片插曲」 5 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國《青春》 6 汾河流水嘩啦啦《汾水長流》 7 在太行山上《風雪太行山》 8 蝴蝶泉邊《五朵金花》 9 我們美麗的祖國「紀錄片插曲」 10 花香鼓舞《花香鼓舞》 11 紅霞《紅霞》 12 漁家姑娘在海邊《海霞》 13 故鄉是北京「紀錄片插曲」 14 大實話《焦裕祿》 15 大江東去浪淘沙《大浪淘沙》影視名歌(八) 1 送別《怒潮》 2 大別山上杜鵑花開《吉鴻昌》 3 兄妹開荒《兄妹開荒》 4 父老鄉親《太陽島上》 5 糊塗的愛《創業》 6 浪花里飛出歡樂的歌《哈爾濱的夏天》 7 毛主蒿的話兒記心上《地道戰》 8 我為祖國獻石油《創業》 9 知心的話對黨說《奪印》 10 清粼粼水來藍瑩瑩的天《小二黑結婚》 11 願親人早日養好傷《沂蒙頌》 12 黨啊!親愛的媽媽「紀錄片插曲」 13 滿江紅《岳飛精忠報國》 14 鄉戀《三峽傳說》 15 中國永遠輝煌「紀錄片插曲」
Ⅳ 十大紅色經典兒童電影大全
1、《雞毛信》
《雞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影片製作,石揮導演,蔡元元、蔡樂樂、舒服等人出演的一部抗日戰爭喜劇片。電影關鍵敘述了龍門村的少年兒童團團長海娃領命給八路軍送雞毛信的道路上所出現的小故事。電影是我國創立後第一部體現我國青少年兒童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對抗抗爭的兒童影片,也是中國第一部獲國際性巨獎的兒童影片。
10、《報童》
《報童》是由錢江改寫,錢江和趙元協同導演的影片,王鐵成及李若君等參與表演,1979年在我國公映。《報童》的故事情節敘述的是周總理副書記問訊率報刊社工作人員和賣報在街上釋放報刊,使皖南事變大白於天下。
Ⅳ 請問賣報歌是誰普的曲誰做的詞是什麼來歷
《賣報歌》是音樂家聶耳三十年代創作膾炙人口的兒童歌曲。2/4拍,四樂句組成的一段體,五聲F宮調式。 《賣報歌》曲調明快、流暢,並以朴實生動的語言,辛辣詼諧的筆調,深刻地描述了舊社會報童的苦難生活及對光明的渴望。
目錄
基本信息
創作背景
歌曲傳唱
賣報歌歌詞
《賣報歌》的來歷
賣報歌作者聶耳簡介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作詞:安娥 作曲:聶耳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1933年聶耳在上海聯華影片公司工作時,結識了一位名叫「小毛頭」的賣報女孩,了解到報童的艱難生活,就以她作模特兒,於年底寫成《賣報歌》。編輯本段歌曲傳唱
1934年年歌劇《揚子江暴風雨》公演時,特請小毛頭本人扮演劇中報童,在舞台上
首次公開演唱作為場曲的《賣報歌》,從此傳唱開來,深受兒童喜愛。這首歌短小精悍的兒童歌曲以跳躍的節奏,活潑的音調,生動的刻畫出一個天真活潑的報童形象。音樂的情緒的樂觀向上的,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編輯本段賣報歌歌詞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報,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聞真正好,七個銅板就買兩份報。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大風大雨里滿街跑,走不好,滑一跤,滿身的泥水惹人笑,飢餓寒冷只有我知道。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耐飢耐寒地滿街跑,吃不飽,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誰告,總有一天光明會來到。
賣報歌簡譜/歌譜
[1]編輯本段《賣報歌》的來歷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有一首《賣報歌》在上海灘流傳.至今已有七十多年了:「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賣報童」的原型當時是一個十歲的賣報小姑娘,姓楊,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學名,人們都叫他「小毛頭」 。有一天「小毛頭」餓得頭昏眼花,搖搖晃晃的時候,—輛電車靠站,一批人從電車上涌下來,「小毛頭」被撞倒在地,頭上起了血泡,手上的報紙散亂一地,「小毛頭」坐在地上大哭起來。這時一個陌生的叔叔幫她拾起丁報紙,還扶她起來,把弄臟的報紙都買走了—這人就是聶耳。 聶耳在創作上最注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大家都會唱的《賣報歌》就足以證明了這一點。那是在1933年的秋天的一個傍晚,他約朋友周伯勛出去走走,他邊走邊對朋友說:這條路上有一位賣報的小姑娘(「小毛頭」),賣報時喊的名字很動聽,想讓周伯勛也聽一聽。當他們走到呂班路 (現在的上海重慶南路)口時,果然看到了一小姑娘走來走去,匆忙地賣著晚報,她聲音清脆、響亮、有順序地叫賣著報名和價錢。聶耳走過去買了幾份報,同時跟她聊了起來,知道她父親有病,家庭生活困難。在回家的路上聶耳沉重地說:「很想把賣報兒童的悲慘生活寫出來,要請田漢或者安娥寫詞」。過了幾天,安娥把詞寫好了,聶耳找到了那位小姑娘,把歌詞念給她聽,然後問她有沒有不合適的地方,小姑娘想了一下說:「都挺好,但如果能把銅板兒能買幾份報的話也寫在里邊,我就可以邊唱邊賣了。」聶耳回去立即和安娥商量,在歌詞中添上了「七個銅板能買兩份報」的句子。後來那位小姑娘真的一邊唱一邊賣,她的歌聲使她的生意也好了起來。 後來聶耳推薦那位小姑娘扮演電影《人生》中童年時的阮玲玉,「小毛頭」由此進入了電影界,拍了多部電影和話劇。「小毛頭」進入演藝圈後,有位白稱姓張的影迷找她說喜歡她演的角色,願為她提供學費到學校去讀書,還給她取廠個學名叫「楊碧君」。從此「小毛頭」有了自己的名字。並廠1932年進入培華小學,1934年跳級進入南洋中學。直到1982年楊碧君才知道這位姓張的恩人叫張光銳,是中共地下黨員。1948年,經影星兼歌星白光介紹,楊碧君與音樂家兼畫家嚴折西結為夫妻。嚴折西是我國早期電影界元老輩之一嚴工上的三公子,其前妻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黎莉莉、胡笳和薛玲仙)之一的薛玲仙,薛因病在1944年故世。嚴折西、楊碧君夫婦有三女一子。聶耳使「小毛頭」走上從影的道路,是「小毛頭」的恩人。現在聶耳早已去世了,但那位小姑娘還活著,已成為白發斑斑的老人了。 人總是要死的,但聶耳的《賣報歌》將長存於世。[2]《賣報歌》中的原型 楊碧君編輯本段賣報歌作者聶耳簡介
聶耳(1912~1935)中國音樂家。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原籍雲南玉溪。 1912年2月15日生於昆明,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藤澤市鵠沼海濱溺水而卒。聶耳從小喜愛音樂(改名為「聶耳」的原因是因為他的耳朵特別靈),1918年就讀於昆明師范附屬小學。利用課余時間,聶耳自學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樂器,並開始擔任學校「兒童樂隊」的指揮。1922年,聶耳進入私立求實小學高級部, 1925年考取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插班生。時值第一次國內革命風暴在中國南方興起,他開始受到進步書刊和《國際歌》等革命歌曲的影響。1927年入雲南第一師范學習,在校期間參與了學生組織「讀書會」的活動,並與友人組織「九九音樂社」,經常參加校內外的演出活動。並開始學習小提琴。1931年入黎錦暉主持的明月歌舞劇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發表《中國歌舞短論》,並因批評黎氏被迫離團。1932年11月進入聯華影業公司工作,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並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蘇聯之友社)。這時期他還自修了和聲學、作曲法等作曲理論。,1933年開始為左翼電影、戲劇作曲。1933年,聶耳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4月聶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中國唱片廠前身)主持音樂部工作,同時建立百代國樂隊(又名「森森國樂隊」)。這也是聶耳最多產的一年。 1935年初,聶耳創作了著名的《義勇軍進行曲》. 1935年1月聶耳任聯華二廠音樂部主任。1935年7月17日,年僅23歲的聶耳在日本藤澤市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 他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創作了37首歌曲,大多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准確地塑造了工人、歌女、報童等勞動群眾的音樂形象。在抗日救亡運動中,聶耳的這些歌曲,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有《義勇軍進行曲》、《大路歌》、《碼頭工人》、《新女性》、《畢業歌》、《飛花歌》、《鐵蹄下的歌女》、《賣報歌》、《梅娘曲》等。他的音樂創作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嚴肅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藝術創造性。他的音樂創作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發展明確了方向,樹立了榜樣。
Ⅵ 小學生校園經典歌曲有哪些
1、《采蘑菇的小姑娘》這首歌寫於1982年,首唱是歌唱家朱逢博,後經靳小才演唱後受到人們的歡迎,是一首經典的中國兒童歌曲。整首歌曲節奏歡快,在念的語調中找到音樂旋律。
2、《賣報歌》是音樂家聶耳創作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兒童歌曲。樂曲曲調簡單,簡旁悄朗朗上口,曲調明快、流暢,以朴實生動的語言,辛辣詼諧的筆調,深刻地描述了舊社會報童的苦難生活及對光明的渴望。
3、《雪絨花》(Edelweiss)是美國電影和音樂劇《音樂之聲》中的著名歌曲,於1959年面世。理查德·羅傑斯作曲,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作詞。
4、《數鴨子》是一首有五樂句構成的一段體歌曲,C大攔渣調,4/4拍,歌曲以啟枯「數鴨子」的形式勸誠少年兒童珍惜時光,好好學習。填詞王家楨,譜曲胡小環。歌詞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
5、《種太陽》由李冰雪填詞,王赴戎、徐沛東作曲的一首兒童歌曲,表達了少年兒童要使世界變的更加溫暖、明亮的美好願望。發行時間1988 歌曲原創銀河少年電視藝術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