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完記錄片《人生第一次》你有何感想
《人生第一次》這部紀錄片,主要是通過12個人生旅程拍攝的一部影片。主要講述從出生到學習,最終再到告別,這么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人的一生中,都是從同樣的起點再回到同樣的終點。這部紀錄片要說最讓人感動的就是那種令人回味的情節,很讓人有所感觸。
“沒有出生,何談人生?”。
時間悄然離去,隨著寶寶的長大,轉眼間就到了第一次入學的經歷。這種經歷帶給小朋友的是一種新奇的生活。現在作為父親的我,都很清楚的想到,送自己的寶寶去學校時他哭泣的吶喊。
雖然作為家長也十分的不舍,但是人生就是這樣,都需要經歷第一次。讓孩子能夠感受到校園的快樂,這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人生的一次轉折。當父母看見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能和小朋友和睦相處。才能感受到小朋友的可愛之處。
所以人生有很多第一次,也許你的第1次很驚險,有的第一次,很傷感,但是不管怎麼樣,人生的旅程是需要自己去經歷,相信在不同的旅程中會有不同的感受,只要堅持下來,世界依然很美好。
2. 紀錄片《人生第一次》:領略人生百味
大型紀錄片《人生第一次》,講述了12個人生重要階段中不同人們面對問題時做出的不同選擇。在人生重要節點的第一次,表達情感、迎接挑戰、輸出價值觀、弘揚時代精神。
雖然大多數的第一次都沒有經歷過。但是有些第一次是必須要經歷的。
這是一個人來到世界上第一次與人生親密接觸。一個人來到世上,他關聯了很多個人,讓很多個人為之付出。同時許多人都是人生第一次為人父母,幸福和忐忑交替在腦海中。
這是孩子第一次離開家去上學。他們克服了離開父母的焦慮,變得勇敢、堅強起來。通過這個過程,他們就真正的長大了。父母也是第一次離開孩子這么長時間。
在學校里,孩子們第一次交到朋友。父母們也是第一次到學校門口等待孩子放學。
孩子們上學的時候,跟許多同學在一起。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就可以集星星,用星星換獎品。當把星星意外弄丟之後,小小年紀的孩子感到人生的第一次有小情緒。
貧窮山區孩子的父母為了生計離開大山,去外地工作,因為他們要養活一家人。
而孩子們在學校接觸到了詩歌。
在人生中的第一節詩歌課上,孩子們傾聽自己心裡最真實的聲音。寫下十年之後的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並對著大山宣讀。
詩歌是情感的翻譯器,是連接父母的橋梁,是給家人的信,他們寄託了情感。
上了大學的人,很多人為了不虛度青春,選擇去當兵。
他們到了軍隊之後,迎來了人生中很多的第一次,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挑戰,最後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跳傘。
當他們完成宣誓,正式從一個普通人變成一名士兵,軍營把男孩兒變成了男人。他們拚命記住理論知識,他們用實際行動,而不是嘴上的功夫,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合格的士兵。
殘疾人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礙。為了能夠在屏幕後面工作,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他們的人生已經夠無力了吧,但是他們很少抱怨,不能夠在家一直養著,而是出門兒工作賺錢養活自己,他們不想一事無成。於是參加就業培訓,這是他們邁出家門的第一步。他們用勤勞的雙手證明——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在培訓基地,他們不僅僅學習到了技能,還學習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從基地走出去之後,他們能夠從容幸福的生活。很多時候,他們唱《不要認為自己沒有用》,這是一首治癒神曲。
盡管每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不同,但是依然在盡著自己的責任。
工作就是步入社會,完成身份的轉變。
結婚,人生中第一次花銷巨大,結婚讓兩個人的生命變得更加完整,這是一段新生活的起點,我們要相信愛情的力量,有的人能夠堅持八年,終於結束愛情長跑,走進婚禮的殿堂。
結婚也是一個身份的變換。兩個人結婚,就是要共度餘生。這是一個人生巨大的轉折點。承載了兩個家庭的期待和希望。兩個人共同肩負起責任,相伴終生。
農村的人除了種地之外,比如說北方一年兩熟,就再也沒有其他的穩定收入。現在一年的花銷也比較大。所以農村人經過專業培訓之後學到一技之長。也可以進城打工。
培訓學到的東西和實際工作時的內容不一樣。但是面對挑戰,必須使自己快速的融入
還有,沒事兒的時候,可以出門兒去看看大城市的風景,長長見識。
無論是出於結婚,還是為了工作方便,大部分人選擇買房,因為買房的月供並不比出租房的房租高多少。選擇買房,成新家。
家,是一個不大的地方,但是他可以為我們遮風擋雨。當然買房子需要付出代價,但是痛苦也得快樂地生活。
買房的錢,總是兩個大家庭幫助一個小家庭。單單靠兩個兒女的工資錢是不能夠買房的,還要雙方家庭拿出一部分。
其實買了房之後,也是給自己一個壓力,盡管壓力山大,但是也算是在一個城市紮根兒了。因為有壓力才有動力,買了房之後就敢於追求、挑戰高薪的工作。
盡管上午確診了癌症,想想中午會做什麼,當然是吃飯。在江西南昌一個醫院附近,一對夫妻經營著一個攤位。他們租賃炊具、水、電,只為了讓病人家屬做好一頓飯。因為對抗癌症就像長跑,還是自己做的飯香。
對於家屬陪伴就很簡單,就是做好一日三餐。這是他們做的最難忘的一頓飯。
見慣無常,越發覺得幸福就是健康。他們的家屬照顧病人,有的時候嘴上抱怨些,但手上依舊是溫柔的。
退休之後的老人,為了照顧孫子輩,不得不放棄自己喜歡的事情。把大部分的時間、精力投入到後代身上。
四川老年大學,每年都有好多的人來上學,因為他們覺得
退休之後等孩子長一些,他們才真正有時間能夠享受時光,盡管這段時光依舊不長。
他們在大學里學習寫詩歌、讀書、練習聲樂、跳舞蹈,這些豐富了他們的精神世界。自從上了大學之後,他們有的雷打不動的6點起床。他們退休交接後,就會放下心事,安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他們不喜歡宅在家裡,上大學不為證書,只為娛樂。
當父母年紀大了,他們想去養老院,你會支持嗎?
去養老院,邁出家門的這一步,並不容易。全新未知的生活將會開始。人總是要往前走的。他們這個時候,只是為了找健康快樂而已,這就滿足了。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可違抗。老人老了,就像小孩兒一樣。當年輕的時候恐懼死亡,但是到了這個年紀也能夠坦然面對。
有一部電影《尋夢環游記》,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依然如影隨形的陪伴在愛人身邊,對於散步是一種奢侈的運動。
很多人在中華遺囑庫立下遺囑,來了卻後事。這是與世界和解的方式。這是人生中的最後一份作業。這也是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幸福留言。他們在完成這個之後,就會放下心上的包袱。
他們還錄了一段情感錄像,與這個世界和解。
人在世界上有很多的第一次,或許有的甜蜜、有的痛苦、有的害怕、有的絕望……
但是有的第一次是必須經歷的,只有化被動的為主動,才能創造出不一樣的人生。
3. 如何評價高分紀錄片《人生第一次》值得一看嗎
2020年的開年紀錄片《人生第一次》,豆瓣評分9.2,共十二期,每期30分鍾左右,分別以出生、上學、長大、當兵、上班、結婚、進城、買房、相守、退休、養老、告別為主題,勾勒出一個人的一生。
作為紀錄片,《人生第一次》不算長。
篇幅有限,略寫的部分不是不精彩,只恨文字能呈現的終究少,沒有動態的畫面更震撼。
出生、上學、長大、當兵、上班、結婚、進城、買房、相守、退休、養老、告別,看紀錄片時,我們跳出自己的生活,會注意到更多細節,那是同樣也發生在自己生活里,卻因為身處其中被人忽視的風景。
看過很多“超好哭”的紀錄片,它們都有一個特點:很疼。
值得說道的是,《人生第一次》的基調是溫情的,淚窩淺的是要從頭哭到尾沒錯,但眼淚里不僅僅是心疼委屈,更多的是被點點滴滴的幸福融化。
從生命伊始到垂暮之年,從第一聲啼哭到鄭重與世界告別。
看過《人生第一次》,更要認真地過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