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上有什麼之父
美國現代小說之父--歐亨利
文學喜劇之父――阿里斯托蘇
文學悲劇之父——埃德·羅斯庫
俄國文學之父——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
美國文學之父――華盛頓·歐文
德國文學之父――菜辛德
詩歌之父——傑弗雷·喬叟
散文之父--尼古萊·果戈理
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
偵探小說之父――愛倫·坡
世界革命文學之父――馬克西姆·高爾基
美國詩歌之父——華特·惠特曼
美國現代詩歌之父—— 龐德
中國詩歌之父——屈原
波斯詩歌之父——魯達基
數學
數學之父——塞樂斯
幾何之父——歐幾里得
代數之父――韋達
生物
現代微生物之父——路易斯·巴斯德
現代免疫學之父――耶納
遺傳學之父——格里戈爾·約翰·孟德爾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生物防治之父——蒲蟄龍
DNA電腦之父、生物電腦之父——雷納德·阿德勒曼
理論生物老化之父——奧布里·德格雷
綠色革命之父――鮑勞格
地理
地質之父――賴爾
中國地質之父――李四光
物理
近代物理學之父、近代科學之父、實驗物理學之父——伽利略·伽利雷
現代物理學之父、相對論之父、近代光子學說之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力學之父——阿基米德
經典力學之父——艾薩克·牛頓
聲學之父——歐內斯特·克拉尼
核子科學之父――歐內斯特·盧瑟福
實驗電磁學之父——邁克爾·法拉第
經典電動力學之父、電波之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
現代磁學之父——范弗菜克
激光之父——卡斯特勤
量子論之父——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
量子力學之父——尼爾斯·亨里克·大衛·玻爾
原子彈之父——約翰·羅伯特·奧本海默
氫彈之父——愛德華·特勒
俄羅斯航空之父——茹科夫斯基
現代航天之父、導彈之父——韋納·馮·布勞恩
火箭之父、宇航之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
火箭之王、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
中國物理學之父——吳大猷
兩彈之父——鄧稼先
超音速之父——馮·卡門
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
光纖之父——高錕
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
電解粉之父——汪躍龍
化學
近代化學之父——約翰·道爾頓
現代化學之父——安托萬-洛朗·拉瓦錫
炸葯之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中國近代化學之父——徐壽
政治
政治經濟學之父——威廉·配第
實驗經濟學之父——弗農·史密斯
發展經濟學之父——張培剛
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
歷史
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
心理學
近代心理學之父——比維斯
本主義心理學之父——羅傑斯
天文學
恆星天文學論之父――弗雷德里克·威廉·赫歇
音樂
音樂之父――圭多
交響曲之父——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圓舞曲之父——老約翰·施特勞斯
小提琴之父——盛中國
美術
現代藝術之父――保羅·塞尚
紀錄電影之父――尤里斯·伊文思
現代戲劇之父――亨里克·約翰·易卜生
體育
世界盃之父——儒勒斯·雷米特
現代奧林匹克之父――勒巴龍·皮埃爾·德·顧拜旦
工業
礦物之父――格奧爾格烏斯·阿格里科拉
工業之父——詹姆斯·瓦特
火車之父——喬治·史蒂芬孫
汽車之父――卡爾·弗里德里希·本茨
飛機之父——維爾伯·萊特、奧維爾·萊特
現代計算機之父——約翰·馮·諾依曼
中國電腦之父——范光陵
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之父——阿蘭·麥席森·圖靈
其他
郵票之父――羅蘭·希爾
魔術之父——大衛·科波菲爾
B. 電腦之父到底是誰
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
現在使用的計算機,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存儲程序和程序控制,它是由世界著名數學家馮·諾依曼提出的。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依曼被稱為「計算機之父」。
約翰·馮·諾依曼(JohnVonNouma,1903-1957),美藉匈牙利人,1903年12月28日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父親是一個銀行家,家境富裕,十分注意對孩子的教育。馮·諾依曼從小聰穎過人,興趣廣泛,讀書過目不忘。據說他一生掌握了七種語言,6歲時就能用古希臘語同父親閑談,其中最擅長德語。他對讀過的書籍和論文能很快一句不差地將內容復述出來,而且若干年之後,仍然如此。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兩人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1921年至1923年在蘇黎世大學學習。在1926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此時馮·諾依曼年僅22歲。1927年至1929年,馮.諾依曼相繼在柏林大學和漢堡大學擔任數學講師。1930年接受了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的職位,1931年成為該校終身教授。1933年轉到該校的高級研究所,成為最初六的位教授之一,並在那裡工作了一生。馮·諾依曼是普林斯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伊斯坦堡大學、馬里蘭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慕尼黑高等技術學院等校的榮譽博士,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秘魯國立自然科學院和義大利國立林且學院等院的院土。1954年他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委員;1951年至1953年任美國數學會主席。
1954年夏,馮·諾依曼被使現患有癌症,1957年2月8日,在華盛頓去世,終年54歲。
1954年電子計算機的誕生,是人類智力解放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西方的經濟學家稱之為現代新產業革命的一個標志。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依曼被稱為「計算機之父」。現在使用的計算機,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存儲程序和程序控制,它是由世界著名數學家馮·諾依曼提出的。
約翰·馮·諾依曼(JohnVonNouma,1903-1957),美藉匈牙利人,1903年12月28日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父親是一個銀行家,家境富裕,十分注意對孩子的教育。馮·諾依曼從小聰穎過人,興趣廣泛,讀書過目不忘。據說他一生掌握了七種語言,6歲時就能用古希臘語同父親閑談,其中最擅長德語。他對讀過的書籍和論文能很快一句不差地將內容復述出來,而且若干年之後,仍然如此。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兩人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1921年至1923年在蘇黎世大學學習。在1926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此時馮·諾依曼年僅22歲。1927年至1929年,馮.諾依曼相繼在柏林大學和漢堡大學擔任數學講師。1930年接受了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的職位,1931年成為該校終身教授。1933年轉到該校的高級研究所,成為最初六的位教授之一,並在那裡工作了一生。馮·諾依曼是普林斯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伊斯坦堡大學、馬里蘭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慕尼黑高等技術學院等校的榮譽博士,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秘魯國立自然科學院和義大利國立林且學院等院的院土。1954年他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委員;1951年至1953年任美國數學會主席。
1954年夏,馮·諾依曼被使現患有癌症,1957年2月8日,在華盛頓去世,終年54歲。
馮·諾依曼在數學的諸多領域都進行了開創性工作,並作出了重大貢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他主要從事運算元理論、鼻子理論、集合論等方面的研究。1923年他作了關於集合論中超限序數的論文,這篇論文顯示了馮·諾依曼處理集合論問題所特有的方式和風格。他把集會論加以公理化,他的公理化體系奠定了公理集合論的基礎。他從公理出發,用代數方法導出了集合論中許多重要概念、基本運算、重要定理等。特別在1925年的一篇論文中,馮·諾依曼就指出了任何一種公理化系統中都存在著無法判定的命題.
1933年,馮·諾依曼解決了希爾伯特第5問題,即證明了局部歐幾里得緊群是李群。1934年他又把緊群理論與波爾的殆周期函數理論統一起來。他還對一般拓撲群的結構有深刻的認識,弄清了它的代數結構和拓撲結構與實數是一致的。他對其子代數進行了開創性工作,並莫定了它的理論基礎,從而建立了運算元代數這門新的數學分支。這個分支在當代的有關數學文獻中均稱為馮·諾依曼代數。這是有限維空間中矩陣代數的自然推廣。馮·諾依曼還創立了博奕論這一現代數學的又一重要分支。1944年發表了奠基性的重要論文《博奕論與經濟行為》。論文中包含博奕論的純粹數學形式的闡述以及對於實際博奕應用的詳細說明。文中還包含了諸如統計理論等教學思想。馮·諾依曼在格論、連續幾何、理論物理、動力學、連續介質力學、氣象計算、原子能和經濟學等領域都作過重要的工作。
馮·諾依曼對人類的最大貢獻是對計算機科學、計算機技術和數值分析的開拓性工作。
現在一般認為ENIAC機是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它是由美國科學家研製的,於1946年2月14日在費城開始運行。其實由湯米、費勞爾斯等英國科學家研製的「科洛薩斯」計算機比ENIAC機問世早兩年多,於1944年1月10日在布萊奇利園區開始運行。ENIAC機證明電子真空技術可以大大地提高計算技術,不過,ENIAC機本身存在兩大缺點:(1)沒有存儲器;(2)它用布線接板進行控制,甚至要搭接見天,計算速度也就被這一工作抵消了。ENIAC機研製組的莫克利和埃克特顯然是感到了這一點,他們也想盡快著手研製另一台計算機,以便改進。
馮·諾依曼由ENIAC機研製組的戈爾德斯廷中尉介紹參加ENIAC機研製小組後,便帶領這批富有創新精神的年輕科技人員,向著更高的目標進軍.1945年,他們在共同討論的基礎上,發表了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棗EDVAC(的縮寫).在這過程中,馮·諾依曼顯示出他雄厚的數理基礎知識,充分發揮了他的顧問作用及探索問題和綜合分析的能力.
EDVAC方案明確奠定了新機器由五個部分組成,包括:運算器、邏輯控制裝置、存儲器、輸入和輸出設備,並描述了這五部分的職能和相互關系.EDVAC機還有兩個非常重大的改進,即:(1)採用了二進制,不但數據採用二進制,指令也採用二進制;(2建立了存儲程序,指令和數據便可一起放在存儲器里,並作同樣處理.簡化了計算機的結構,大大提高了計算機的速度.1946年7,8月間,馮·諾依曼和戈爾德斯廷、勃克斯在EDVAC方案的基礎上,為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所研製IAS計算機時,又提出了一個更加完善的設計報告《電子計算機邏輯設計初探》.以上兩份既有理論又有具體設計的文件,首次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計算機熱」,它們的綜合設計思想,便是著名的「馮·諾依曼機」,其中心就是有存儲程序。
原則上指令和數據一起存儲.這個概念被譽為「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標志著電子計算機時代的真正開始,指導著以後的計算機設計.自然一切事物總是在發展著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今天人們又認識到「馮·諾依曼機」的不足,它妨礙著計算機速度的進一步提高,而提出了「非馮·諾依曼機」的設想.馮·諾依曼還積極參與了推廣應用計算機的工作,對如何編製程序及搞數值計算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馮·諾依曼於1937年獲美國數學會的波策獎;1947年獲美國總統的功勛獎章、美國海軍優秀公民服務獎;1956年獲美國總統的自由獎章和愛因斯坦紀念獎以及費米獎。
馮·諾依曼逝世後,未完成的手稿於1958年以《計算機與人腦》為名出版。他的主要著作收集在六卷《馮·諾依曼全集》中,1961年出版。
C. 「電腦之父" 是誰呢
馮·諾依曼
20世紀40年代中期,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電工系由莫利奇和艾克特領導,為美國陸軍軍械部阿伯丁彈道研究實驗室研製了一台用於炮彈彈道軌跡計算的「電子數值積分和計算機」(簡稱ENIAC)。這台叫做「埃尼阿克」的計算機佔地面積170平方米,總重量30噸,使用了18000隻電子管,6000個開關,7000隻電阻,10000隻電容,50萬條線,耗電量140千瓦,可進行5000次加法/秒運算。這個龐然大物於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舉行了揭幕典禮。這台計算機的問世,標志著電腦時代的開始。
最早之前電腦的前身是一種叫"加法器"的東西...是由法國的一位數學家"巴斯卡"所發明後來又漸漸改良...可以做+-*/的四則運算的"差分機"
到了,元1801年法國人約瑟夫?傑誇德(JosephJacquard)發明使用打孔卡(Punchedcarboardcard)。這對未來電腦的發展引進兩個重要的觀念:
一、資訊可以在打孔卡片上編碼(Coded)...也就是寫程式
二、資訊可以儲存在卡片上,而且當這些卡片成串的組合在一起,就可以做為一連串的指令...就是程式啦...^^"
之後出現了一個人...在歷史上我們稱他為"電腦之父"—"巴貝基(CharlesBabbage)"
他做了一部功能更強的機器,稱為分析機(Analyticalengine),這部機器在觀念上就與現代電腦極為相似...
這些發明是用來輔助計算的工具,尚沒有記憶與儲存資料的功能,因此不能稱為"電腦"(如果嚴格定義電腦的功能的話)
一直到了1946,美國的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了第一代電腦—ENIAC,
而第一代的電腦有2間教室大喔...跟現在我們一般用的個人電腦體積差很多吧...^^"
當時的電腦零件是真空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而存檔的東西呢...是一種打孔卡片...
所以,電腦的發明是一群科研人員共同努力的成果,但其中數學家馮·諾依曼的設計思想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所以馮·諾依曼被稱為現代計算機之父。
D. 電腦之父是誰
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 約翰·馮·諾依曼 ( John Von Nouma,1903-1957),美藉匈牙利人,1903年12月28日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父親是一個銀行家,家境富裕,十分注意對 孩子的教育.馮·諾依曼從小聰穎過人,興趣廣泛,讀書過目不忘.據說他6歲時就能用古 希臘語同父親閑談,一生掌握了七種語言.最擅德語,可在他用德語思考種種設想時,又能以閱讀的速度譯成英語.他對讀過的書籍和論文.能很快一句不差地將內容復述出來,而且若干年之後,仍可如此.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並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1921年一1923年在蘇黎世大學學習.很快又在1926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此時馮·諾依曼年僅22歲.1927年一1929年馮·諾依曼相繼在柏林大學和漢堡大學擔任數學講師。1930年接受了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的職位,西渡美國.1931年成為該校終身教授.1933年轉到該校的高級研究所,成為最初六位教授之一,並在那裡工作了一生. 馮·諾依曼是普林斯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伊斯坦堡大學、馬里蘭大 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慕尼黑高等技術學院等校的榮譽博士.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秘魯國立自然科學院和義大利國立林且學院等院的院土. 1954年他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委員;1951年至1953年任美國數學會主席. 1954年夏,馮·諾依曼被使現患有癌症,1957年2月8日,在華盛頓去世,終年54歲. 馮·諾依曼在數學的諸多領域都進行了開創性工作,並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他主要從事運算元理論、鼻子理論、集合論等方面的研究.1923年關於集合論中超限序數的論文,顯示了馮·諾依曼處理集合論問題所特有的方式和風格.他把集會論加以公理化,他的公理化體系奠定了公理集合論的基礎.他從公理出發,用代數方法導出了集合論中許多重要概念、基本運算、重要定理等.特別在 1925年的一篇論文中,馮·諾依曼就指出了任何一種公理化系統中都存在著無法判定的命題. 1933年,馮·諾依曼解決了希爾伯特第5問題,即證明了局部歐幾里得緊群是李群.1934年他又把緊群理論與波爾的殆周期函數理論統一起來.他還對一般拓撲群的結構有深刻的認識,弄清了它的代數結構和拓撲結構與實數是一致的. 他對其子代數進行了開創性工作,並莫定了它的理論基礎,從而建立了運算元代數這門新的數學分支.這個分支在當代的有關數學文獻中均稱為馮·諾依曼代數.這是有限維空間中矩陣代數的自然推廣. 馮·諾依曼還創立了博奕論這一現代數學的又一重要分支. 1944年發表了奠基性的重要論文《博奕論與經濟行為》.論文中包含博奕論的純粹數學形式的闡述以及對於實際博奕應用的詳細說明.文中還包含了諸如統計理論等教學思想.馮·諾依曼在格論、連續幾何、理論物理、動力學、連續介質力學、氣象計算、原子能和經濟學等領域都作過重要的工作. 馮·諾依曼對人類的最大貢獻是對計算機科學、計算機技術和數值分析的開拓性工作. 現在一般認為ENIAC機是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它是由美國科學家研製的,於1946年2月14日在費城開始運行.其實由湯米、費勞爾斯等英國科學家研製的"科洛薩斯"計算機比ENIAC機問世早兩年多,於1944年1月10日在布萊奇利園區開始運行.ENIAC機證明電子真空技術可以大大地提高計算技術,不過,ENIAC機本身存在兩大缺點:(1)沒有存儲器;(2)它用布線接板進行控制,甚至要搭接見天,計算速度也就被這一工作抵消了.ENIAC機研製組的莫克利和埃克特顯然是感到了這一點,他們也想盡快著手研製另一台計算機,以便改進. 馮·諾依曼由ENIAC機研製組的戈爾德斯廷中尉介紹參加ENIAC機研製小組後,便帶領這批富有創新精神的年輕科技人員,向著更高的目標進軍.1945年,他們在共同討論的基礎上,發表了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CompUter的縮寫).在這過程中,馮·諾依曼顯示出他雄厚的數理基礎知識,充分發揮了他的顧問作用及探索問題和綜合分析的能力. EDVAC方案明確奠定了新機器由五個部分組成,包括:運算器、邏輯控制裝置、存儲器、輸入和輸出設備,並描述了這五部分的職能和相互關系.EDVAC機還有兩個非常重大的改進,即:(1)採用了二進制,不但數據採用二進制,指令也採用二進制;(2建立了存儲程序,指令和數據便可一起放在存儲器里,並作同樣處理.簡化了計算機的結構,大大提高了計算機的速度. 1946年7,8月間,馮·諾依曼和戈爾德斯廷、勃克斯在EDVAC方案的基礎上,為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所研製IAS計算機時,又提出了一個更加完善的設計報告《電子計算機邏輯設計初探》.以上兩份既有理論又有具體設計的文件,首次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計算機熱",它們的綜合設計思想,便是著名的"馮·諾依曼機",其中心就是有存儲程序 原則--指令和數據一起存儲.這個概念被譽為'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標志著電子計算機時代的真正開始,指導著以後的計算機設計.自然一切事物總是在發展著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今天人們又認識到"馮·諾依曼機"的不足,它妨礙著計算機速度的進一步提高,而提出了"非馮·諾依曼機"的設想. 馮·諾依曼還積極參與了推廣應用計算機的工作,對如何編製程序及搞數值計算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馮·諾依曼於1937年獲美國數學會的波策獎;1947年獲美國總統的功勛獎章、美國海軍優秀公民服務獎;1956年獲美國總統的自由獎章和愛因斯坦紀念獎以及費米獎. 馮·諾依曼逝世後,未完成的手稿於1958年以《計算機與人腦》為名出版.他的主要著作收集在六卷《馮·諾依曼全集》中,1961年出版.
E. 哪部電影中提到了 :第一台計算機是為了戰爭而發明的
《模仿游戲》(The
Imitation
Game),是由莫騰·泰杜姆執導,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凱拉·奈特莉等主演的傳記電影。影片改編自安德魯·霍奇斯編著的傳記《艾倫·圖靈傳》,講述了「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的傳奇人生,故事主要聚焦於圖靈協助盟軍破譯德國密碼系統「英格瑪」,從而扭轉二戰戰局的經歷。該片獲得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以及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在內的7項提名
F. 世界上被稱為 什麼之父的人 有那些
1、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俄羅斯文學之父)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1837),是俄羅斯著名文學家、詩人、小說家,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
19世紀俄羅斯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准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詩歌的太陽」、「青銅騎士」,代表作有《自由頌》《致恰達耶夫》《致大海》等。
2、詹天佑(中國近代工程之父)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漢族,字眷誠,號達朝 。祖籍徽州婺源,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故居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
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 ,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3、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AK-47之父)
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是蘇俄著名的槍械設計師,以設計「AK-47突擊步槍」而聞名。卡拉什尼科夫的代表作是AK系列步槍、輕機槍RPK、通用機槍PK、霰彈槍SAIGA系列等。
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曾在1991年到中國進行技術交流。2013年12月23號,"AK-47之父"卡拉什尼科夫在俄羅斯烏德穆爾特共和國去世。
4、愛德華·泰勒(氫彈之父)
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原匈牙利名為Teller Ede),是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生於匈牙利,曾長期任教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學等高校。
1952年,他與歐內斯特·勞倫斯共同創建了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1959年又主持建立了伯克利空間科學實驗室。愛德華·泰勒被譽為「氫彈之父」,但他本人對此稱號並不在意,而除氫彈之外,他對物理學多個領域也都有相當的貢獻。
5、儒勒·凡爾納(科幻小說之父)
儒勒·凡爾納(1828.2.8~1905.3.24),19世紀法國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為總名,
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記》等。他的作品對科幻文學流派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他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道,被稱作「科幻小說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