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獵人之夜》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獵人」你知道嗎
雖然這部影片問世已久,並在今日的評論界重新獲得了很高的地位,但好像並沒能因此而打消大多數觀眾們的疑慮,這真是一部卓越的影片嗎?它看起來缺乏一致性:前半部分是希區柯克的緊張,隨之而來的卻是卡爾內的詩意;它似乎也不具備突出的原創性,大量對比強烈的黑色電影此時已經大行其道。影片糅雜著各種影像風格,探討了救贖和罪惡的難以平衡,因其難以言述的吸引力而讓人困惑不安。
羅伯特.米切姆飾演的人物神父本.哈勃在自己的左右手上分別刺上「恨」和「愛」,自詡為上帝在世間的執行人,冷酷無情地殺人,並宣稱其一切行為皆是遵從上帝的旨意。我們或許可以由其自述而得出一個明了的結論:他是一個單純的狂熱的宗教極端分子,罪惡來自內心,或者說,這是一種原罪。只是倘若影片僅止於此,那就很難有在探討下去的必要了,因為在罪惡,或是暴力,被簡單的歸為一種天性時,衡量人生的價值就成為了空談。
與此同時,這部影片還給與了罪惡互相矛盾的另一個解釋,即認為犯罪行為應由社會環境負責。查爾斯.勞頓傑出的影像,在神父天啟般的喃喃自語之外,暗示了他的行為也是環境的產物。影片中另一個有罪的人是約翰的父親,他是普通的人,他的罪行讓他顯得愚蠢而不是壞——他缺乏能力使自己的家庭過上有尊嚴和有條理的生活。考慮到影片選擇的大蕭條時期的故事背景,顯然,他的罪惡是《貪婪》所揭示的社會現象的延續。而神父對金錢的追求與前者是一致的,在這一層面上,他和約翰的父親是連續不斷地,宛如一體的存在,他們代表了同一個象徵。他們一起承擔這一反常行為的產生,發展和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