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近代電影發展歷程
1895年,世界第一部電影誕生,人類的藝術創造和文化理想進入了嶄新的歷史紀元。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伴隨著世界電影的進程,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以其鮮明的民族個性和審美特徵,取得了輝煌成就,鑄就了歷史豐碑,為世界電影做出了獨特的藝術貢獻。
民俗電影時期
這一階段從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前期,以陳凱歌的《黃土地》、張藝謀的《紅高粱》以及《霸王別姬》、《活著》為代表。中國電影邁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並開始在國際上受到關注,取得了金熊、金獅、金棕櫚、威尼斯等一系列大獎。
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以封建家庭為背景,表現了在中國封建專制時期罪與罰的悲劇故事;這些題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外國民眾對中國的誤解,但卻使更多的人對中國產生了興趣,也使得第五代中國電影人如鞏俐、葛優、張藝謀等中國電影人成長為世界電影人。
獨立電影時期
199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是近代中國電影業最低潮時期,一方面是由於我國政府對電影行業的審查過為嚴格,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電視文化的沖擊。在這種艱難的歷史背景下,第6代中國電影人從邊緣文化姿態、下層民眾的生活以及中西方文化融合等角度出發製作了一定量的作品,在世界各大電影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洗澡》、《頭發亂了》等。
跨國電影時期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電影產業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新階段。中國電影的巨大進步使得電影回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僅去年一年我國電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已達19億,超過了國內票房收入(28億)的2/3。以古典題材、義俠主題、異戀故事、武打橋段為表現手法的中國電影贏得了國際市場的廣泛好評。《英雄》、《天下無賊》、《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便是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與此同時通過電影這一巨大的廣告載體,中國的文化也越來越為海外所知悉。
(1)我國第一部電影故事片是擴展閱讀: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京劇老旦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的部份場面。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
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她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趙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標志著第三次發展高潮的到來。
② 中國電影史的史上第一
1. 1896年,中國在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舉行了西洋影戲的首次放映。
2. 1896年,美國繆托斯柯甫公司拍攝了以中國為題材的第一部紀錄片《李鴻章在格倫特墓前》。
3. 1902年,美國文列文與邵醉翁合作拍攝了中國第一部中外合拍的影片《慈禧太後》。
4. 1905年,北京豐泰照像館拍攝了由京劇武生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這是中國第一部獨立拍攝的影片。
5. 1905年,北京西單的「文明茶園」成為中國第一個電影放映場所,並命名為「北京電影」。
6. 1913年,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難夫難妻》成為中國第一部電影故事短片,同年上映。
7. 1905年,中國銀幕上的第一位女演員出現在香港短故事片《莊子試妻》中,扮演使女嚴姍姍,由導演黎民偉的妻子扮演。
8. 1922年,上映的《閻瑞生》是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由任彭年導演。
9. 1925年,洪深編寫的歷史題材劇《申屠氏》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完整電影劇本。
10. 1926年,萬氏兄弟研製成功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標志著中國美術片的開始。
11. 1930年,上映的《野草閑花》擁有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首電影插曲《尋兄詞》。
12. 1931年,《歌女紅牡丹》成為中國第一部蠟盤發音片,而《雨過天晴》則是第一部片上發聲片。
13. 1935年,《漁光曲》榮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14. 1930年,《都市風光》成為中國第一部寬銀幕大部音樂喜劇片。
15. 1932年,中國教育電影協會設立了電影獎,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最早的政府色彩電影獎。
16. 1933年,《明星日報》發起評選,胡蝶成為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後」。
17. 1937年,《夜半歌聲》成為中國銀幕上出現的第一部國產恐怖電影。
18. 1938年,《保衛我們的土地》成為抗日戰爭爆發後完成的第一部表現抗戰的故事片。
19. 1948年,《生死恨》成為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
20. 1949年,東北電影製片廠(後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
21. 1949年,蘇聯電影《普通一兵》成為中國第一部譯製片。
22. 1956年,《神筆》獲第八屆國際兒童影片節兒童娛樂片一等獎,這是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美術片。
23. 1958年,《風箏》成為中國建國後第一部中外聯合攝制的影片。
24. 1958年,《老兵新傳》是中國第一部35毫米彩色寬銀幕立體聲故事片。
25. 1962年,《魔術師的奇遇》成為中國第一部彩色遮幅寬銀幕故事片。
26. 1976年,《青春》成為中國第一部彩色遮幅寬銀幕故事片。
27. 《誇口青蛙》成為中國第一部寓言樣式的動畫片。
28. 1988年,《紅高粱》在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金熊獎,這是第一部在國際A類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的中國電影。
29. 2002年,《廬山戀》被世界吉尼斯英國總部授予「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30. 1981年設立的中國電影金雞獎是中國第一個由專業影人評選的電影獎,每年評選一次,是中國電影界專業性評選的最高獎。
③ 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是什麼
《難夫難妻》
相關介紹:
《難夫難妻》是於1913年上映的劇情電影,由張石川、鄭正秋執導,由丁楚鶴等主演。《難夫難妻》是中國第一部故事片(該片共四本)。劇中角色由文明戲演員扮演。
電影講述了一戶姓劉的小康之家要娶媳婦, 請來了媒婆, 她的成人之美, 使她在城鎮上很出名。黃花閨女出嫁要找她;富裕人家娶童養媳要找她;達官紳士娶小妾也要找她。盡管她在做媒時有言過其實的現象,請她做媒的人家還是很多。
(3)我國第一部電影故事片是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雖然從1895年12月28日起,世界各國公認的電影時代正式開始了。但中國人自己拍攝電影,學界基本認定是從1905年才開始。
這一年,北京豐泰照相館主人任景豐因對拍電影感興趣,便自購攝影機等器材,真正開始拍攝影片了。豐泰照相館攝制的第一部影片,是由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的京劇《定軍山》,這部短片就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戲曲片,也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電影。
而中國人自己攝制的故事片卻姍姍來遲,直到1913年秋,才由張石川、鄭正秋等人組成的新民公司,由鄭正秋執筆為亞細亞影戲公司編寫了一個抨擊社會現實的電影劇本,即《難夫難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難夫難妻
④ 新中國第1部電影故事片
新中國第1部電影故事片是《橋》。
一、背景介紹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電影事業開始逐漸發展。在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電影故事片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著中國電影產業的誕生和成長。
二、內容概述
《橋》是一部以工業戰線上的斗爭為題材的電影,講述了華北某城市修建長江大橋的故事。該片通過工人們戰勝技術、自然以及個人困難的種種考驗,展現了新中國工人階級的嶄新面貌和旺盛鬥志。這部電影集中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投身建設的熱情與決心。
三、《橋》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地位
《橋》不僅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電影故事片,更是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真實、感人的故事,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的精神風貌和社會進步的面貌。這部電影為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對後來的中國電影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影響及意義
《橋》的成功上映標志著中國電影開始走向繁榮和發展的新階段。它為後來的中國電影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也為中國電影在國際舞台上贏得了一定的地位和影響。這部電影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社會內涵,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部經典之作。
綜上所述,《橋》作為新中國第1部電影故事片,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它以其真實感人的故事,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的奮斗精神和社會進步的面貌,為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⑤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派出文化幹部前往東北接管偽「滿洲映畫協會」(日本侵略中國後在東北建立的電影製片廠),1946年10月,在「滿映」的原址上成立東北電影製片廠,後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1949年,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東影拍出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
《橋》由王濱導演,編劇於敏,主演王家乙、呂班、江浩、陳強等。影片描寫了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工人為修復被戰爭破壞的橋梁艱苦奮斗的故事:東北某鐵路工廠接到命令,要在15天內造出修橋所需要的橋座和全部鉚釘。廠長緊密依靠工人的力量,克服了修建煉鋼爐等困難,按期完成了任務,趕在松花江解凍之前將大橋修復,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
《橋》誕生於新中國成立前夕,由於它是由我黨建立的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因此可以說是新中國出品的第一部長故事片。影片的意義不僅在於它問世的時間,同時還在於它在內容上的開創性。東影的電影藝術家大多來自延安和解放區,因此,其所擇選的題材也明顯受到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思想的影響。影片第一次以工人為主人公,塑造了以梁日升和老侯頭兩個人物為代表的工人階級大公無私的形象。這在中國電影史上也是第一次。它對於以後新中國電影銀幕上塑造的工農兵形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