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凱瑟琳·赫本資料
物簡介:凱瑟琳·赫本
簡 介
在好萊塢的歷史上,有兩個赫赫有名的赫本:一個是奧黛麗·赫本,一個凱瑟琳·赫本。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凱瑟琳·赫本也許是好萊塢獲得奧斯卡獎次數最多的一位女明星。
身高1.73米,高高的顴骨、滿臉的雀斑、剛毅的下巴、清瘦的身軀,熱情、執著、急躁、勤勞、獨立,喜愛騎車、打網球、游泳、縫衣服、編織聖誕花環,她最遺憾的事是沒能扮演郝思嘉。
凱瑟琳赫本1907年5月12日出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父親是一名醫生,母親是一名爭取婦女參政權力運動者。赫本與同年齡的女孩相比變得非常害羞,即使在家裡也顯得非常書卷氣。赫本考入布瑞邁沃學院之後,開始立志做一名演員,在大學期間演了不少戲。
畢業後,她開始在百老匯和其它地方得到一些小角色飾演,她總能把角色演得很吸引人,特別是在《哈特和波特夫人》中的表演。後來她以舞台劇《勇士丈夫》正式步入美國演藝界。接下來她開始出演電影,在影片《離婚證書》中,由於在片中的出色表演,她拿到了自己標出的片酬並且與RKO公司簽約。1932-1934兩年間,她主演了五部電影。其中第三部影片《清晨的榮譽》榮獲了奧斯卡金像獎。第四部影片《小女人》獲得了當年最佳影片獎。這時關於她個人生活的報道和傳聞也越來越多:在生活中舉止傲慢,拒絕出演好萊塢的影片,穿著鬆鬆垮垮、而且不化妝,在照相機前不注意形象,拒絕記者采訪…。而影迷們為她這種反傳統的行為而喝彩。
因此,1934年赫本返回百老匯,出演了舞台劇《湖》,那些鼓勵她這一行動的批評家和觀眾們,第一批買了票,在看完之後又是第一批對這場戲和赫本進行攻擊。在這種情況下,赫本只得返回了好萊塢,可事情並沒有好轉。在1935年到1938年這期間,赫本只成功地主演了兩部電影,《愛麗絲與亞當》並第二次獲得了奧斯卡提名,《踏上舞台之路》;而其它影片都是失敗的作品。她的影片成了票房失敗的標志。赫本於是又回到百老匯出演了舞台戲《費城故事》,可這一舉動又宣告了破產。這時的赫本採取了切實和解救的措施,買下了她主演的舞台劇的電影製作權。這一舉動果然奏效了,1940年根據赫本的同名舞台戲改編而製作的影片《費城故事》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赫本同時也第三次獲得了奧斯卡提名。在接下來的影片《而立之年的女人》中,她開始與男影星斯賓塞·屈賽聯手上戲,後來他倆合作了8部以上的影片,同時在戲外他倆也開始了長達25年的羅曼蒂克史。
1951年,已步入中年的赫本以影片《非洲女王》第五次獲得了奧斯卡提名。進入50年代,赫本塑造的角色多是具有顯赫地位或特殊身份,並以此多次贏得了奧斯卡提名,這些影片包括《夏季》、《喚雨巫師》、《最後的夏季》。60年代,赫本出演的影片不多,因為她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與屈賽的戀情之中。但是,赫本並沒有放棄在演藝事業上的追求,她以影片《長夜旅行》為自己贏得了第九個奧斯卡提名。這之後赫本離開了影壇五年的時間,復出後她的第一部影片就是《猜猜誰來赴晚宴》,這也是赫本與屈賽合作的最後一部影片,屈賽在完成這部影片之後就去世了。《猜猜誰來赴晚宴》使赫本第十次獲得了奧斯卡提名,並且第二次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第二年赫本出演了影片《冬獅》,這使她第三次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和第十一次獲得提名。到了70年代,赫本開始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電視電影方面,但她還繼續出演了幾部影片,包括《公雞考格本》和《金色池塘》。《金色池塘》使赫本最後一次(第十二次)獲得了奧斯卡提名,同時也第四次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1991年開始撰寫個人傳記《我》。
赫本是20世紀美國電影最有力的見證人之一。
1994 Love Affair 風流韻事
1990 Tales of Helpmann, The 赫本的故事
1987 Hollywood The Golden Years: The RKO Story
1984 George Stevens: A Filmmaker's Journey 喬治•斯蒂芬:一個製片人的生活歷程
1984 Grace Quigley 格瑞斯•奎格里
1981 On Golden Pond 金色池塘
1978 Olly, Olly, Oxen Free 歐利,歐利,自由的公牛
1975 Rooster Cogburn 公雞考格本
1973 Delicate Balance, A 優雅的平衡
1971 Trojan Women, The 特洛伊的女人
1969 Madwoman of Chaillot, The 狂女查洛特
1968 Lion in Winter, The 冬獅
1967 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猜猜誰來赴晚餐
1964 MGM's Big Parade of Comedy 米高梅公司的喜劇電影回顧
1962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長夜旅行
1959 Suddenly, Last Summer 去年夏天
1957 Desk Set 約櫃
1956 Iron Petticoat, The 鐵娘子
1956 Rainmaker, The 造雨人
1955 Summertime 夏日時光
1952 Road to Bali
1952 Pat and Mike 帕特和邁克
1951 African Queen, The 非洲皇後號
1949 Adam's Rib 亞當的肋骨
1948 State of the Union 美利堅
1947 Song of Love 愛之歌
1947 Sea of Grass, The 草之海
1946 Undercurrent 暗流
1945 Without Love 沒有愛
1944 Dragon Seed 龍種
1943 Stage Door Canteen 小賣部後門
1942 Keeper of the Flame 跳動的火苗
1942 Woman of the Year 而立之年的女人
1941 Women in Defense 警戒的女人
1940 Philadelphia Story, The 費城故事
1938 Holiday 假日
1938 Bringing Up Baby 養育成人
1937 Quality Street 特色街道
1937 Stage Door 通往舞台之路
1936 Woman Rebels, A
1936 Mary of Scotland 蘇格蘭的瑪麗
1936 Sylvia Scarlett 塞莉婭•斯卡利特
1935 Alice Adams 愛麗絲•亞當
1935 Break of Hearts 破碎的心
1934 Little Minister, The 小頭領
1934 Spitfire 烈性子
1933 Christopher Strong
1933 Little Women 小婦人
1933 Morning Glory 清晨的榮譽
1932 Bill of Divorcement, A
姓 名:奧黛麗-赫本
英文名:Audrey Hepburn
逝 世:1993年1月20日
出生地:比利時布魯塞爾
生 日:1929年5月4日
星 座:牧羊座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於1929年5月4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她出生時的名字是Edda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她的父親是一名富裕的英國銀行家,母親是一名荷蘭女男爵。
在她的雙親離婚後,她跟隨母親去了倫敦,並在一所私立女子學校上學。她的母親隨後回到荷蘭,她在假期也和她的母親一起到了荷蘭的Arnhem。當納粹進入Arnhem後,赫本經常會營養不良,心情郁悶。(這也許是她這么瘦的原因之一?)解放後,Hepburn進入倫敦的一所芭蕾舞學校學習,並獲得了獎學金。畢業後,她成為一名職業模特。作為一名模特,她便顯得很優雅高貴,而且好像她已經找到了最適合她的工作。直到加入到電影行業。
1948年,她在一部歐洲電影《變小七次的荷蘭》(nederlands in 7 lessen)里擔任了一個很小的角色,隨後在1951年的電影《少婦的神話》(young wives『s tale)里,她終於有了第一個有台詞的角色。但是這個角色的分量還是很小,於是,赫本赴美國發展。1953年她與好萊塢名影星格利高里-派克一起主演了《羅馬假日》,該片風靡世界,她扮演的楚楚動人的安妮公主令她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與此同時她還因在百老匯戲劇《翁丹》中的表演榮獲托尼獎。一頭黑色短發,外貌優美脫俗,體態輕盈苗條的赫本,在金發性感女郎風行的年代,一下子吸引了觀眾的目光。之後,57年的《滑稽的面孔》也是同樣的一部引人製作,使她又一次提名奧斯卡。之後的三次提名分別得益於《修女的故事》,《窈窕淑女》,《蒂芬妮早餐》。
50年代她主演了許多影片,表演質朴而富於激情。如《戰爭與和平》、《滑稽的面孔》、《下午的愛情》、《綠色公寓》、《薩布瑞娜》,其中那些儀態萬方、典雅淳厚的女性形象,給人印象最為深刻。
60年代初期,她的主要作品有《不能忘記》,《蒂芬妮早餐》,《孩子們的時刻》,《憤怒的巴黎》,《字迷》,《窈窕淑女》等。後期有《愛神》,《怎麼偷一百萬》《等到黑暗》,之後曾長期息影,復出後又拍攝了《羅賓和瑪麗安》(1976年)、《血統》(1979年)、《他們都笑了》,(1981)《總是如此》(1989年)等影片。
晚年的赫本作為聯合國的親善大使多次赴非洲開展慈善與救助活動,她不但以其光彩的銀幕形象,也以其高尚的情操,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與愛戴。
② 復習這些公認的愛情佳作
庹焉臻
所謂愛情,各人看法不一。有人堅信它是人間最純粹的情感,也有人認為這不過是一種虛構的情緒。即便如此,作為最早誕生的電影類型之一,愛情片始終受到觀眾的追捧。有人討厭看戰爭片,有人討厭看恐怖片,但討厭愛情片的人恐怕少之又少,因此有「愛情是電影永恆主題」的說法。
而在情人節挑選一部愛情片來欣賞,未嘗不是絕佳的過節方式。相比花大價錢去網紅餐廳或五星級酒店搶一個位子,兩個人挨在一起沉醉於光影的魅力下,既能遠離消費主義的陷阱,又能共同創造美好的回憶。單身貴族也大可藉此避開到處放閃的情侶,獨自為影片主人公的命運或唏噓或欣喜。
然而,正因為愛情片長盛不衰,品質也是良莠不齊,要是不幸選中一部爛片,那恐怕會讓情人節的氛圍蒙上陰霾。不妨在選片前,先了解以下這些在影評網站「爛番茄」上好評度超過95%的愛情片,或許其中正有你的心頭好,而且還可以將錯選的機率降到最低。
1.《費城故事》(The Philadelphia Story,1940)
《費城故事》劇照
好評度:100%
故事圍繞著一女三男展開,本質是關於自我意識覺醒的女性面對愛情與婚姻的躊躇。雖然是八十多年前的電影,但片中的幾番唇槍舌劍的對話,今天看來依舊有現實意義。
2.《淑女伊芙》(The Lady Eve,1941)
《淑女伊芙》劇照
好評度:100%
人在愛情中的陷落往往不受控制,甚至違背自己的意志。《淑女伊芙》講述的就是這么一個原本想借著感情行騙,最後卻把自己搭進去的故事。
3.《街角的商店》(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1940)
《街角的商店》劇照
好評度:100%
梅格·瑞恩和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電子情緣》正是改編自這部老電影。它不僅能帶我們重回那個已經消逝的鴻雁傳情的時代,兩位主人公由討厭轉衷情的故事,也是愛情與喜劇相結合的好題材。
4.《大鼻子情聖》(Cyrano de Bergerac,1990)
《大鼻子情聖》劇照
好評度:100%
只因為沒有英俊的容貌,他的滿腹經綸在所愛的人面前只能化作沉默。兩情相悅固然美好,一個人不求回報的苦戀又何嘗不動人?
5.《休假日》(Holiday,1938)
《休假日》劇照
好評度:100%
愛情應該是兩個人的事,可有時往往會變成兩家人的事。想靠自己打拚的有志青年,無意之中與富家千金陷入愛河,被拖入另一個社會階層。眼看自己的銳氣被一步步磨掉,他最終會怎麼決定呢?
6.《電腦風雲》(Desk Set,1957)
《電腦風雲》劇照
好評度:100%
披著愛情片的外衣,主題其實是探討電腦能否取代人工,算是相當具有前瞻性的作品。相比電影本身,兩位主演凱瑟琳·赫本和斯賓塞·屈塞在戲外的感情糾葛更為人津津樂道。兩人一同出演了九部影片,在一起分分合合26年直至屈塞離世,但後者為了堅持天主教教義始終未和太太離婚。
7.《釣金龜》(Indiscreet,1958)
《釣金龜》劇照
好評度:100%
正所謂好事多磨,英格麗·褒曼和加里·格蘭特的愛情也不例外。
8.《星期五女郎》(His Girl Friday,1940)
《星期五女郎》劇照
好評度:100%
嘴炮片的開先河之作,超快的語速突顯出的其實是男女主人公在工作、性別、婚姻等方面的觀點的南轅北轍,以及在與舊愛告別前的慌張感。說穿了,還是在乎對方,才不惜浪費那麼多口水。
9.《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1934)
《一夜風流》劇照
好評度:99%
歡喜冤家題材的開山鼻祖,克拉克·蓋博飾演的傲嬌真可愛。
10.《大病》(The Big Sick,2017)
《大病》劇照
好評度:98%
愛情不僅能戰勝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也能抵禦不期而遇的沉痾病痛。
11.《收播新聞》(Broadcast News,1987)
《收播新聞》劇照
好評度:98%
「不要被愛情蒙蔽雙眼」——這部電影就是這句話的最好詮釋。愛上一個人只需要一剎那,但唯有真正的了解,才能令這份愛情走得更遠。
12.《情到深處》(Say Anything...,1989)
《情到深處》劇照
好評度:98%
青春里的愛情雖看似笨拙荒唐,但也往往是最無所畏懼的愛情。
13.《土撥鼠之日》(Groundhog Day,1993)
《土撥鼠之日》劇照
好評度:97%
假如只有一天可活,與所愛之人相戀,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14.《公主新娘》(The Princess Bride,1987)
《公主新娘》劇照
好評度:97%
披著童話的外衣,又融入不少惡搞的元素,很適合跟小朋友一起觀看。
15.《百萬金臂》(Bull Durham,1988)
《百萬金臂》劇照
好評度:97%
關於一對棒球場上的師徒愛上同一個女人的故事,但並沒有灑狗血。片中,凱文·科斯特納正值顏值巔峰,年過四十的蘇珊·薩蘭登也依舊性感。影片還成就了薩蘭登與蒂姆·羅賓斯的一段姐弟戀。
16.《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1953)
《羅馬假日》劇照
好評度:97%
完美的愛情電影並不總是以婚姻結尾,有時分離更刻骨銘心。
17.《絳帳海堂春》(Born Yesterday,1950)
《絳帳海堂春》劇照
好評度:97%
《窈窕淑女》式的故事背後,呈現的是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對立。
18.《妮諾契卡》(Ninotchka,1939)
《妮諾契卡》劇照
好評度:97%
在愛情面前,不同意識形態的針鋒相對,似乎也變得可笑起來。
19.《我的戈弗雷》(My Man Godfrey,1936)
《我的戈弗雷》劇照
好評度:97%
窮管家憑借智慧挽救了富人一家並抱得美人歸的喜劇故事。影片主演卡洛爾·隆巴德在戲外的愛情故事更令人唏噓。她與影片主演威廉·鮑威爾曾是夫妻,後與克拉克·蓋博相戀。蓋博好不容易才和第二任妻子分手,兩人於1939年結婚。不料,婚後第三年,隆巴德在參加為「二戰」舉辦的國防公債募款活動後,因飛機失事離世。蓋博悲痛欲絕,隨後遵照亡妻的建議,暫時離開好萊塢,進入空軍服役。
20.《呆頭鵝》(Play It Again, Sam,1972)
《呆頭鵝》劇照
好評度:97%
可以說,伍迪·艾倫和黛安·基頓主演的這部電影是向《北非諜影》致敬,也可以說是在拿《北美諜影》惡搞。所以,男女主人公愛情的結局也可想而知。
21.《喜宴》(The Wedding Banquet,1993)
《喜宴》劇照
好評度:97%
雖然愛情可以跨越種種藩籬,但家人的這道坎往往是最難過的。
22.《安妮·霍爾》(Annie Hall,1977)
《安妮·霍爾》劇照
好評度:96%
「愛情就像雞蛋一樣,大多數人都需要它」——即便最後握不住它。
23.《致所有我曾愛過的男孩》(To All the Boys I've Loved Before,2018)
《致所有我曾愛過的男孩》劇照
好評度:96%
初戀不是小事。這部電影告訴我們,愛情里最重要的並非外表,而是勇氣。
24.《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1994)
《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劇照
好評度:96%
只能說,緣分來了,擋都擋不住。
25.《城市之光》(City Lights,1931)
《城市之光》劇照
好評度:96%
流浪漢與賣花女的愛情,卓別林的電影總有讓人笑著落淚的力量。
26.《亞當的肋骨》(Adam's Rib,1949)
《亞當的肋骨》劇照
好評度:96%
斯賓塞·屈塞與凱瑟琳·赫本飾演一對夫妻,同時也是法庭上的檢察官和律師。因為一起殺夫案,兩人的關系變得劍拔弩張,卻也因此得以重新審視愛情與家庭的本質。導演喬治·庫克可謂是好萊塢女性主義的先驅,一直致力於探索獨立女性如何平衡覺醒的自我意識和兩性關系中的位置。
27.《偷吻》(Baisers volés,1968)
《偷吻》劇照
好評度:96%
逃出軍隊之後、步入婚姻之前的安托萬的故事,帶著青春期尾聲特有的多情與彷徨。
責任編輯:張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