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阿甘正傳》中阿甘的老婆感染的病毒,究竟是一種什麼病毒
《阿甘正傳》電影中阿甘的老婆是得艾滋病死的。
英文劇本摘錄如下:
JENNY: Forrest, I'm sick.
詹妮:福瑞斯特,我病了。
FORREST: What, do you have a cough e to cold?
福瑞斯特:哦,你凍感冒了么?
JENNY: I am infected with AIDS. And there isn't anything they can do about it.
詹妮:我感染艾滋病,他們對此毫無辦法。
影片對此不是故意隱諱,而是尊重歷史吧。「神秘的病毒」是60、70年代對艾滋病的稱呼,直到80年代中期,才正式命名為艾滋病(AIDS)。詹妮死於1982年,因此,她與阿甘進行上述對話時,還沒有艾滋病這個名稱。
(1)關於第一例艾滋病發現的電影擴展閱讀
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它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細胞作為主要攻擊目標,大量破壞該細胞,使人體喪失免疫功能。
研究認為,艾滋病起源於非洲,後由移民帶入美國。1981年6月5日,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發病率與死亡率周刊》上登載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報告,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關艾滋病的正式記載。
1982年,這種疾病被命名為"艾滋病"。不久以後,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國旅遊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協和醫院後很快死亡,後被證實死於艾滋病,這是我國第一次發現艾滋病病例。
發病以青壯年較多,發病年齡80%在18~45歲,即性生活較活躍的年齡段。在感染艾滋病後往往患有一些罕見的疾病如肺孢子蟲肺炎、弓形體病、非典型性分枝桿菌與真菌感染等。
❷ 一部男主感染艾滋病的電影
一部男主感染艾滋病的電影是《達拉斯買傢俱樂部》。
《達拉斯買傢俱樂部》以真實事件為背景,講述了德州電工羅恩·伍德魯夫在1986年被診斷出患有艾滋病,且生命僅剩30天的故事。這部電影不僅揭示了當時社會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與偏見,更展現了羅恩為求生而與時間賽跑的壯麗歷程。
在得知自己患病的消息後,羅恩並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開始積極尋找各種抗艾葯物和治療方法。他與醫生薩克斯和異裝癖同性戀雷蒙一同成立了“達拉斯買傢俱樂部”,為更多艾滋病患者提供“非常規療法”。羅恩的舉動雖然受到了葯管局和葯商的阻撓,但他依然堅持不懈,為病友們帶來了希望與力量。他的生命雖然最終沒能逃脫病魔的魔爪,但他在有生之年所付出的努力與抗爭,卻賦予了更多人活下去的勇氣。
這部電影通過羅恩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艾滋病患者如何在歧視與偏見中奮起抗爭,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並最終成為了一位為艾滋病患者權益而奮斗的鬥士。羅恩的堅韌與不屈,不僅贏得了觀眾的尊敬與敬意,更讓我們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達拉斯買傢俱樂部》不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作品,它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對待艾滋病患者的態度,並呼籲我們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與支持。
❸ 急求幾部與艾滋病有關的電影
十大艾滋電影 25年前,艾滋病首次被發現,並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各個國家和地區擴散。人們對艾滋病的認識走過了從誤解到倡導非歧視的過程,而艾滋病也在眾多影片中得到了反映,以下就是列舉十部產生一定影響的影片:
1985:《早霜》(An Early Frost)
這是美國第一部有關艾滋病的電視電影,艾頓.奎恩(AidanQuinn)在影片中扮演一名事業有成的年輕律師,他回家告訴父母說,自己是名同性戀,並得了艾滋病。該影片在當晚排在全美收視率第一位,後來獲得了艾美獎最佳編劇獎。
1986:《離別秋波》(Parting Glances)
這是第一部受到公映的有關艾滋病的影片,斯蒂芬.布謝米(Steven Buscemi)扮演一名感染艾滋病病的青年。這也是導演比爾.謝爾伍德的唯一作品,他於1990年死於艾滋病。
1990:《長期伴侶》(Long Time Companions)
影片描述了多對同性伴侶從艾滋病浮現到爆發的1989年的經歷,很多影評者認為,這是有關同性戀艾滋病患者的最具體表現的影片。
1993:《樂隊繼續演奏》(And the Band Played On)
這部電視電影描述了醫學工作者在里根執政時期從事艾滋病研究的經歷,一些著名藝人如理查.基爾和菲爾.科林斯等都在影片中客串同性戀人物。
1993:《費城》(Philadelphia)
湯姆.漢克斯在影片中扮演一名同性戀律師,因患艾滋病而遭到公司解僱,他聘請了懷有恐同情緒的律師(丹澤.華盛頓扮演)來為自己打官司。這是一部藝術和票房上獲得雙豐收的作品,漢克斯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影片票房也高達八千萬美元。
1995:《兼職男孩》(Boys on the Side)
這是少數的僅有幾部包含女艾滋病患者人物的影片,而烏比.郭伯格(whoopi Goldberg)扮演一名女同性戀偵探。
1997:《黃昏時》(In the Gloaming)
由《超人》的扮演者克里斯多福.里弗導演。在生命的最後歲月,一位同性戀艾滋病患者回到疏遠已久的家中。垂危的生命拉近了兩代人的親情。
2002:《時時刻刻》(The Hours)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艾滋病已經不是驚奇話題,艾滋病也自然地成為一些影片內容的組成部分。在這部有關生之窒息的影片中,艾德.哈里斯扮演一名艾滋病患者,他面對淡無意義的生命,不願讓自己成為別人良心的責任,最後選擇了墜樓身亡。哈里斯以這個角色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2003:《天使在美國》(Angels in America)
根據同性戀劇作家托尼.庫什納(Tony Kushner)的普利策獲獎劇作改編,雲集了艾爾.帕西諾、梅里爾.斯特里普和艾瑪.湯普森等大腕明星,深刻反映了同性戀、艾滋病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裡根時代的政治現實。此影片獲得了金球獎和電視艾美獎。
2004:《昨天》(Yesterday)
這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講述了一位艾滋病婦女堅強地與疾病做斗爭,因為她想看到女兒上學這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