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平台 > 世界第一部有聲電影唐璜宣傳海報

世界第一部有聲電影唐璜宣傳海報

發布時間:2025-08-15 11:08:32

Ⅰ 歌劇魅影觀後感2000字左右要有故事和音樂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一部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作曲的百老匯音樂劇。又譯做歌聲魅影、劇院魅影或歌劇院的幽靈。

1986年首演,於1988年獲得七項托尼獎,是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之一。

劇院魅影可以說是一部折射著後現代魅力的劇作,首先它成功的改編了蓋斯東·勒魯(Gaston Leroux,1868-1927)的原作小說,既保留了原作的風格又使之更適合舞台演出,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其次,巧妙的戲中戲令觀眾徘徊於現實與虛幻之間。尤其是追逐幽靈的那一場戲,整個劇院,台上台下、四面八方響起了幽靈的聲音,使觀眾置身其中,因為那句「我在這里」似乎就在他們的身邊,就在隔壁的包廂,而那幕吊燈突然墜落的戲也著實令氣氛緊張刺激到極點,前排觀眾的驚叫與台上演員的呼聲連成一片,在這方面,舞台設計瑪莉亞·布瓊森自然功不可沒。
在全劇中,一首「All I Ask of You」的旋律反復出現,羅爾與幽靈對這首歌的不同演繹表現了他們各自對於女主角克莉絲汀不同的愛情,最後這一主題在管弦樂中浮現,顯示了愛情最終戰勝了悲劇 秋天是適合沉默的季節,落葉蕭蕭,寒煙漠漠,各人有各人的歸處。日子越走越長,心事越來越淡,不是不快樂。只是,偶爾仰望蒼茫碧空,竟會懷念夏季的燥熱,冬天的嚴寒。熱到極點是一種瘋狂的釋放,冷到極至也可清醒而敏感。而這樣雲淡風輕的秋,漫長的失語,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於是,很想感受這一場冷熱交融的愛恨情仇,在別人的故事裡找尋心情的出口。

喜歡影片的開始。風雨滄桑的老人,蛛網密集的劇院都以一種回憶的步調慢慢追尋歲月深處的愛情。斯人已去,唯有這破舊古老的建築還默默承載著五十年前的記憶。一件件舊物均以高價拍賣,只是因為它們沾染著愛的氣息,盡管這愛如此遙遠,如此悲痛,如此刻骨銘心。隨著巨大的吊燈緩緩升起,一件件塵封的舊物變得流光溢彩,黑白陳舊的劇院轉眼間呈現出當年的華貴奢靡。喜歡這種感覺,有如上帝說Let there be light於是世界就變回曾經的美麗輝煌,如果上帝說let there be love,人類就陷入愛的旋渦里,再難自拔。自此,影片轉回50年前的場景,18世紀的法國劇院,一派金碧輝煌,眩人眼目。悠揚厚重的音樂不絕於耳。看到這里便驚嘆,如果是現場觀看舞台劇,真的要抱怨自己感官不夠了。女主角Christine的第一次出場便讓人為之心動,肌若凝脂,手似柔夷,優雅溫柔,帶著難以言表的美。Raoul是典型的英俊紳士,他與Christine青梅竹馬的愛情帶著屬於陽光的溫暖氣息。然而,只有Phantom的出現才令人感覺帥氣逼人,神秘伴著邪惡,有如一團黑色火焰,狂熱之中隱忍著無限柔情。

這樣一個邪惡的幽靈,與生俱來便有著扭曲的面容,從小被當做異物,供人愚弄。他心中的仇恨與日俱增,終於殺死了馬戲團里的看管,逃至劇院。從此,他將自己殘毀的面容和孤獨的靈魂一起掩藏在面具下。世界如此之大,卻沒有理解,沒有溫暖,沒有愛。然而,他卻有著天才般的情智,他是建築師、作曲家、甚至魔術師。如此豐富敏感的心智對他來說卻只能是慘痛的折磨。當他透過地下室的縫隙看到美麗的Christine,聽到她天籟般的歌唱時,他就無可救葯地陷入愛情。只有她能夠詮釋他音樂中的美與憂愁,只有她是他心中想像已久的女主角。於是,在她的夢里,在她孤獨恐懼的時候,他用自己的聲音給她安慰,他讓她相信自己是音樂的幽靈,來陪伴她一起長大。這樣一種心領神會的交流使他們成了彼此靈魂的依賴。Christine是他在世間唯一的溫暖和希望,他只是她靈魂的指引,孤獨的慰籍。然而,當Christine生命中的白馬王子出現時,她即刻陷入美麗無比的戀情。而他卻感覺到恐懼和仇恨。於是,幽靈終於現身在她面前,用一種憐惜與威脅混合的愛,帶著令人無法抗拒的魔力向她襲來。Christine被深深誘惑,欲罷不能,在恍惚之間她分不清楚他是天使還是幽靈,是朋友還是父親。然而,他的愛終究淤積著太多的邪惡與黑暗,他的心驕傲卻恐懼,他的面容是自己永遠無法掩飾的痛。當Christine第一次揭開他的面具,他頓時變得憤怒狂放,他的傷疤昭然於眾就如同他靈魂深處無底的孤獨與恐懼被人再次恥笑愚弄,那是他無法承受的悲痛。Christine終究還是選擇了純美的愛情,她和Raoul深情對唱,如痴如醉。幽靈的心在這樣柔情的音樂中一點一點被悲傷淹沒。他愛她,希望她是唯一屬於自己的東西,然而越想抓緊,越是一無所有,只有無邊的悲傷填滿空虛的靈魂。這樣的劇情總是讓人想起《呼嘯山莊》,一樣的瘋狂陰郁,一樣的愛恨交織。愛與佔有究竟如何權衡?佛經和哲學都倡導化解,用另一種方式去愛,給它自由,讓它離開。這樣的愛是屬於另一種高境界的感情嗎?幽靈可以放了她,讓他們終成眷屬,從此就守著自己的孤獨與陰郁苟活於世,他必須接受自己原本就不屬於這人世,不可以有感情,不可以愛,他生命的本質是恥辱和孤獨,然而,這樣的痛能抑制如火的愛嗎?也許人生在世,有些東西原本就該放棄,越想得到,越將自己整個靈魂都押注進去,最後連一點空虛的安慰都沒有。所以,人們常說適可而止,可求可不求,這樣就算是成熟吧。如此,成熟一定是個很痛的詞,要學會割捨,學會自己療傷,自我安慰。

突然發現自己一直在偏向幽靈,他的陰郁,他的憤怒,他的一無所有,他如此敏感而強烈的靈魂都讓人覺得應該有一樣東西去彌補他的殘缺。有人說to love is to put oneself at the mercy of another person或許真是如此,如果那個人也愛你,你的世界就頓時成為天堂,而如果他不愛你,你就只能接受這一事實,再怎樣反抗都無濟於事。我一直恍惚覺得Christine是愛過幽靈的,不然在他們演出《Don Juan Triumphant》的時候, 幽靈深情地唱著say you』ll share with me one love one lifetime她的眼神為何那樣投入沉醉。而在50年之後,年老的Raoul會親自把幽靈的音樂盒送至她的墓前,那麼她一定是想念他的,她也一定擔心過他在這個不屬於自己的世界裡如何活下去。她對他的感情只能掩藏於心,化成一種牽掛,縈繞在日久天長的生命歲月里。

久久難忘的是他們三人在地下迷宮里對抗,幽靈脅迫了Raoul,揚言如果得不到Christine的愛便要將他殺死。這樣的威脅使Christine感到憤恨無望,她告訴幽靈自己不會愛他,卻用狠狠地吻回應他的威脅。這個pitiful creature of darkness在生平第一次被人親吻之後竟長時間痛苦無聲地哭泣。所有的仇恨,渴求,孤獨,恐懼在親吻之下化為烏影,心裡郁結的黑暗和痛苦在一點點溫情的安慰下就泛濫如潮,他控制不了這強烈的情緒,於是只能哭泣,在哭泣中釋放生之痛苦,愛之艱辛,心之破碎。對於這樣一個屬於黑暗的人,想要得到一點點的愛竟是如此奢侈的事,是他要的太多嗎?然而一個親吻就能化去他心中所有的固執和仇恨,他只要一點點溫暖的愛,是他要的太少了嗎?他讓他們離開,忘了發生過的一切。他終究放了她,放了愛。如果一個人真的愛你,他定會讓你尋找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是如此!

影片的結尾又回到50年後,曾經的當事人都已風燭殘年,在Christine的墓地旁邊小小的角落裡,一朵紅玫瑰配著幽靈曾經送給她的戒指,靜靜躺在那裡,任憑歲月逝去如潮。原來,他一直陪著她,在她的幻影里,在她夢里,在她的笑容里哭泣里,他一直無形地陪伴著她。這樣靜寂的結局卻讓人覺得無言的真情縈繞於心。透過悠悠歲月,總有些東西能夠被心包容,那些狂風暴雨的情感只在靈魂深處留下溫柔的一抹,如此輕盈,卻如此刻骨銘心。

想起《呼嘯山莊》最後的結尾,也是那樣一種美:
I lingered round them, under that benign sky, watched the moths fluttering among the heath and harebells, listened to the soft wind breathing through the grass, and wondered how anyone could ever imagine unquiet slumbers for the sleepers in that quiet earth.

原來靜默也是另一種似火真情!

Ⅱ 有關於莫扎特音樂家的事跡

莫扎特,W. A.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
生平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3歲起顯露音樂才能,4歲跟父親學習鋼琴,5歲作曲,6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8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11歲寫了第1部歌劇。他僅僅活了36歲。繁重的創作、演出和貧困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使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的音樂作品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珍貴遺產。
少年時期(1762~1773)1762年,6歲的莫扎特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試驗性的巡迴演出,獲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們先後到德國、比利時、法國、英國、荷蘭、義大利等國作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獲成功。這些旅行演出對莫扎特的藝術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他有機會接觸到歐洲當代最先進的音樂藝術——義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德國的器樂,又結識了作曲家J.C.巴赫G.B.馬蒂尼、G.B.薩馬蒂尼等,跟他們學習作曲技術,這使他以後能夠成為他那個時代在創作上風格最為廣泛的一位作曲家。少年莫扎特在旅行演出中一方面熏染了貴族上流社會的風尚禮儀和華麗的藝術風格,另方面因處於市民音樂家的低下地位,也養成了清高自傲、蔑視權貴的性格。而帶有商業性質的繁重的演出任務,又摧殘了他的健康。
這一時期,莫扎特在倫敦出版了6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或長笛)的奏鳴曲,寫作了3首交響曲和歌劇《虛偽的善意》(1768)、《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娜》(1768)、《本都國王米特里達特》(1770)、《盧齊奧·西拉》(1772)等作品。有些作品反映了他受J.C.巴赫的影響。這一時期的作品已經顯示莫扎特創作體裁的廣泛性和他對歌劇創作的興趣。
成熟時期(1774~1781)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薩爾茨堡,在父親的輔導下,彌補被中斷了的音樂與文化的學習,同時利用旅行中獲得的知識與素材,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歌劇《假園丁》(1775)和《牧人王》(1775)。
這時已經成人的莫扎特,對自己卑微的奴僕地位感到不滿。為了爭取人身與創作的自由,他經過激烈的斗爭,終於在1777年9月獲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親進行了兩年的旅行演出。為了另謀職位,以便永遠離開薩爾茨堡,他先後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學、演出,進一步加深了對不平等制度的認識和體會。在曼海姆時,他得到一些市民音樂家的幫助與同情,並接觸到當時歐洲重要的曼海姆樂派,聽到第一流管弦樂隊的演奏。1778年5月,他回到巴黎,由於母親病逝,加上未能謀到職位,不得不在1779年1月返回薩爾茨堡。
這一時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創作了2首長笛協奏曲1首雙簧管協奏曲、7首鋼琴小提琴奏鳴曲、3首鋼琴奏鳴曲,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樂派的影響。在巴黎,他還寫了《巴黎》交響曲、交響協奏曲、管弦樂序曲、長笛和豎琴協奏曲、長笛弦樂四重奏、4首鋼琴變奏曲、4首鋼琴奏鳴曲等。第2次途經曼海姆時,寫了一些宗教音樂3部交響曲、小提琴中提琴的交響協奏曲、小夜曲、嬉遊曲、兩架鋼琴的協奏曲、3首風琴協奏曲等。1780年完成了歌劇《伊多梅紐》的創作。
這一時期莫扎特的作品,在內容上反映了當時狂飆運動思潮的影響,在形式上出現了新的要素,如奏毒鳴曲式第1樂章的呈示部,出現了與第1主題相對比的第2(或更多的)主題在再現部中,常常改換主題出現的次序,有時對主題材料也進行了不同於呈示部的處理,在第1、2樂章間,有了強烈的力度對比等等。這些手法,增強了他的音樂作品的戲劇性,使古典奏鳴曲式進一步形成。
維也納時期(1781~1791)莫扎特再也無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辭職,到維也納謀生。他是奧地利歷史上第一個有勇氣和決心擺脫宮廷和教會,維護個人尊嚴的作曲家。但是以後他雖然名義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實際上仍然無力抗爭封建社會對他的壓迫。生活的磨難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維也納的10年,成為他創作中最重要的10年。1781年,他和大主教決裂後,寫出了著名的歌劇《後宮誘逃》。該劇於1782年7月首演,獲得很大成功。1782年,他在沒有徵得父親的同意的情況下,同一位曼海姆音樂家的女兒康施坦絲·韋伯結了婚。莫扎特和當時正在維也納的J海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向海頓學習了四重奏和交響曲創作的經驗,並寫了6首弦樂四重奏贈送給海頓。1784年,他參加了「共濟會」,是維也納第八支部的成員。他熱心地參加了這個帶有資產階級啟蒙思想色彩的秘密宗教團體的活動,對它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有強烈共鳴,並在這種思想的啟示下寫出了許多作品。
1785年,一度倒閉了的維也納民族劇院恢復,莫扎特有了從事歌劇創作的機會。他寫了一部滑稽戲《劇院經理》(1786年演出)。1786年完成並上演了《費加羅的婚姻》,該劇的影響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戶曉。1787年《唐璜》完成並得到演出。
在維也納,莫扎特發現了J.S.巴赫的作品。他對巴赫的復調技法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和研究。這對他後期的創作起了重要影響。
1789年4月,貧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學生卡爾·利希諾夫斯基公爵帶領,到柏林德累斯頓,萊比錫等地演出。雖然轟動一時,卻未能解脫他的經濟困境。1790年1月,他的歌劇《女人心》上演。2月,皇帝去世,莫扎特向繼任皇帝利奧波德二世請求接任宮廷樂長L.霍夫曼的職位,得到同意,但未實現。1791年,他寫了歌劇《蒂托的仁慈》,未獲成功。同年9月寫了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並在重病中寫作大型宗教音樂作品《追思曲》,未能全部完成,便與世長辭了。死後被葬在維也納貧民公墓的一個不知名的地方。
創作 莫扎特的短暫一生寫出了大量的音樂作品,體裁形式涉及到各個領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傑作。
歌劇 莫扎特的主要創作領域是歌劇。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從事歌劇創作,共寫了20餘部。其中《費加羅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費加羅的婚姻》取材於當時在奧地利被禁演的P.A.C.de博馬舍的話劇,歌劇腳本由義大利詩人L.達·蓬泰改編,1786年首演。改編後的腳本雖然削弱了原劇對封建社會的抨擊,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寫,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諷刺了以伯爵為代表的封建貴族的虛偽和驕奢淫逸的生活,頌揚了以費加羅、蘇珊娜為代表的「第三等級」人民正直、機智、勇敢的品質,表現了同封建主義斗爭必勝的樂觀主義精神。莫扎特這部歌劇的主要貢獻是沒有沿用當時流行的義大利趣歌劇的滑稽誇張、和雜耍式的手法,而著重描繪了人物的性格,進行了心理刻劃,增強了歌劇的抒情性,並在劇中發揮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現力。
《唐璜》的腳本也自達·蓬泰改編。1787年首演。它取材於西班牙一個有名的民間傳說。當時,該傳說有各種版本廣泛流傳於歐洲各國,並已有話劇、歌劇、芭蕾等藝術形式,莫扎特和達·蓬泰選用了G.貝爾塔蒂的歌劇腳本《石客記》(義大利作曲家G.加扎尼加作曲),在劇情和人物方面作了較大的改動。通過貴族唐璜這個矛盾的人物及其欺騙、損害婦女行為的可鄙下場,揭露了封建貴族的腐爛生活,同時又肯定了主人翁蔑視封建禮教,追求幸福的一面。這是一部具有倫理道德意義的歌劇,反映了18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德奧知識界對道德倫理問題的興趣和關心。它是莫扎特在義大利趣歌劇的基礎上發展歌劇式戲劇的重要作品。在處理這部歌劇的音樂時,莫扎特加強了對人物的心理刻劃,使人物的形象更為復雜、真實,同時運用戲劇化的重唱,增強歌劇的矛盾沖突。
《魔笛》是莫扎特1791年逝世前幾個月寫完和演出的最後一部歌劇。其腳本是由莫扎特的老朋友熱心於德國民族歌劇的一座小劇院經理E.希卡內德提議並編寫的。歌劇取材於維蘭德的神話《露露》。通過主人公為追求理想而進行艱苦鬥爭,最後取得勝利的故事,歌頌了光明必將戰勝黑暗的思想。這部歌劇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啟蒙主義和對「共濟會」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有密切的關系。其中幾個主要角色可能隱喻了當時社會現實中的人物。例如大祭司薩拉斯特羅使人聯想到前不久去世的共濟會首腦、莫扎特的朋友博恩。莫扎特採用了典型的新教眾贊歌式的音樂塑造,使他的音樂具有庄嚴、崇高的性質;反面角色夜後,則可能是影射瑪麗亞·特蕾西亞(她在位期間曾鎮壓共濟會),這個角色需自技巧較高的花腔女高音扮演,其音樂表演難度較大而沒有內在的感情,劇中的英雄塔米諾王子可能是比喻同情共濟會的約瑟夫二世,他的音樂優美動人,採用的是正歌劇中的抒情詠嘆調,帕米娜是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徵,音樂十分優美,半人半鳥的幻奇性人物帕帕蓋諾及其妻子是勞動人民的化身,他們的音樂帶有鮮明的德奧民間風格。這部歌劇是莫扎特在德國及奧地利歌唱劇和神話劇的基礎上,發展德國民族童話歌劇的代表作,它標志著18世紀德奧小歌劇發展告一段落,並為後來德國的浪漫主義歌劇的產生打下了基礎,成為後者的先驅。
交響曲 莫扎特一共寫了約50部交響曲,其中41部有編號,並象其他器樂作品一樣可以分為若干組。交響曲大部分是早年受各種不同音樂風格影響寫成的,因而帶有模仿不同風格的痕跡。其中可以看到J.C.巴赫,G.C.瓦根賽爾M.G.莫恩,特別是海頓以及以J.斯塔米茨為代表的曼海姆樂派等風格的影響。
莫扎特最有代表性的交響曲有7部。其中《第三十一交響曲》(《巴黎》)是為當時歐洲最傑出的交響樂團之一的巴黎交響樂團譜寫的,具有巴黎的音樂風格和豐富的音響,《第三十五交響曲》(《哈夫納》)實際上是一首小夜曲,《第三十八交響曲》(《布拉格》)常被人們稱作「沒有小步舞曲的交響曲」,它只有3個樂章,不再是對義大利交響曲的風格模仿,而是一部地道的維也納交響曲,《第三十六交響曲》(《林茨》)反映了莫扎特受海頓交響曲創作的影響。
莫扎特的最後3部交響曲——降E大調、g小調和C大調交響曲是他最優秀的交響樂作品。它們都寫於1788年6~8月的6個星期之內。人們通常將它們劃歸為一個組,但三者之間各有其特點: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明朗愉快,充滿了詩意;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富有戲劇性,有海頓式的樂觀主義情緒,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於海頓,被稱為莫扎特的「英雄」交響曲;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通常被稱為《朱庇特》)宏偉豪邁,樂觀向上,預示了L.van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的出現。
莫扎特的交響曲(尤其最後3首),是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響曲創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貢獻在於重視各樂章之間以及樂章中的主題之間的對比性。
協奏曲 是除歌劇以外,莫扎特在音樂創作上貢獻最為突出的體裁之一。他一生寫了50餘部各種獨奏樂器與樂隊的協奏曲。這些作品在巴羅克協奏曲的基礎上,確立了18世紀古典主義協奏曲的結構原則:3個樂章對比並置的套曲結構(第1樂章奏鳴曲式,第2樂章是類似詠嘆調式的抒情樂章,第3樂章具有舞蹈性或通俗性格);雙呈示部,獨奏樂器有技巧性的華彩段等。同時加強了獨奏樂器的地位,強調了它不同於協奏樂隊的音樂性格。由於莫扎特的這些成就,使協奏曲不再片面表現技巧,而使之具有與交響曲同樣深刻的意義。莫扎特成為近代協奏曲形式的創始人。
在莫扎特的協奏曲中,鋼琴協奏曲佔有突出的地位。共寫了27部,其中代表作有d小調、c小調、A大調等。此外,還有7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中G大調、A大調、D大調的3首比較突出。在管樂協奏曲方面,《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也很突出。其他是4首圓號協奏曲,1首《長笛豎琴協奏曲》等。
奏鳴曲套曲 莫扎特寫了17部鋼琴奏鳴曲、6部小提琴奏鳴曲和35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等,對古典奏鳴曲套曲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確立了維也納古典樂派3個樂章的奏鳴曲套曲形式。在鋼琴奏鳴曲方面,他完成了從哈普西科德風格到鋼琴風格的過渡。在他80年代的鋼琴奏鳴曲中,已使鋼琴的效果和音域得到了發揮,如《A大調鋼琴奏鳴曲》(1783)《c小調奏鳴曲》(1785)等。前者體現了他的生活風俗性的特點,後者顯示了尖銳的對比並置與戲劇性的力量,預示了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誕生。莫扎特的鋼琴小提琴奏鳴曲,從義大利A.科雷利G.B.薩馬蒂尼等人的影響中逐步解放出來,形成了自己獨立的風格。從1778年開始,莫扎特就將鋼琴和小提琴兩件樂器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降E大調(1781)、降B大調(1784)、降E大調(1785)、A大調(1787)等幾首都較成功。
室內樂 在莫扎特寫作的23首弦樂四重奏中,最好的是獻給海頓的6首(1773),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莫扎特的思想和風格——真摯親切、明快開朗的性格和樂觀主義的精神狀態。與海頓、貝多芬不同的是莫扎特的天才不是表現在四重奏方面,而表現在五重奏上。其中最為突出的是《C大調弦樂五重奏》(1787)和《g小調弦樂五重奏》(1787)。前者在曲式結構、主題處理等方面有創新,後者是一部悲劇性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優慮與思考。此外,《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和幾首中提琴五重奏也被譽為他的代表作。
宗教音樂 由於職務的關系,宗教音樂在莫扎特的作品中佔有很大部分。其中以他臨終前創作的《追思曲》最有代表性。這部作品注入了作者對整個人生的深刻感受,表現了他作為市民音樂家一生所遭受到剝削、屈辱冷遇、貧困的痛苦和他對光明歡樂始終不渝的追求與嚮往。莫扎特寫了樂曲的大部分,剩下的由他的學生F.X.敘斯邁爾忠實地按照他的計劃和風格予以完成,並於1793年12月以瓦爾澤格伯爵作曲的名義演出。
除上述各種體裁外,莫扎特還寫了大量的嬉遊曲小夜曲、舞曲等。在這些風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採用了民間音樂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間音樂的聯系,它們大都具有輕松活潑的特點。其中《G大調弦樂小夜曲》影響較大,它既包含了清新、生動活潑的情緒,又具有寬廣、純朴的抒情性。
總的說來,莫扎特的創作成就遍及各個音樂領域。它們反映了18世紀末,處在被壓迫地位的德奧知識分子擺脫封建專制主義的羈絆,對美好社會和光明、正義人的尊嚴的追求。他的音樂風格具有誠摯、細膩、通俗優雅、輕靈、流麗的特徵,大都充滿了樂觀主義的情緒,反映了上升時期的德奧資產階級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維也納後期的創作中,也出現了悲劇性、戲劇性的風格,對社會矛盾的反映更趨深刻。
莫扎特去世後,屍骨安葬在聖馬克斯墓地。 地址:St. Marx Friedhof, Leberstrasse 6-8, 1110 Wien。
他的墓碑於一八九一年從聖馬克思墓地移到了中央陵園名人墓地32A的第55號墓穴,莫扎特的一座大理石紀念像創作於一八九六年,如今這座塑像坐落在城堡花園,是遊客們樂於觀光的地方。

Ⅲ 急急急~~~誰有隨便一部音樂劇影評

音樂劇《貓》在海外20年的狂潮不衰,除了作品本身的精純以外,更多的還應該歸功於《貓》劇所倡導的一種現代的生活方式與理念,和這種理念可以在生活中對應的人群。貓的伶俐、貓的乖張、貓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此新奇的吸引著人們,從貓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一個全新的自我定位,這是個奇特的發現過程,沒有人願意用自己的生活與一隻貓咪的生活做比,但是從音樂劇《貓》中,從那些千奇百怪的小生靈身上,從他們夢幻般的生活中,我們卻可以從生活以外的角度,審視自我和自我的生活。就象下面的一段文字描述的那樣:
在桀驁的獨來獨往中高貴著,在傲慢的靈性間我行我素的美麗著;
智慧、敏銳而帶著些許凌厲的心扉可以在永無止境的奔忙中悠然自若;
放縱、忘我、酣暢淋漓的感受世界,享受著、付出著,肆無忌憚的生存;
一群貓,造物的稟賦,讓她們成為貓。

《貓》故事梗概:

第一幕子夜的舞會使貓瘋狂

在一個特殊的夜晚,每年一次的傑里科族的貓的家族慶賀會上,每個貓依次向來訪的人類解釋他們是誰,並且指出貓有三個名字:家庭里日常使用的名字、較高雅文氣的名字和秘密的名字。
年輕天真的白貓維克多利亞跳起了獨舞"請到傑里科舞會來"作為開場,他們正在等待他們的領袖--英明的老杜特羅內米,今晚由他挑選一隻傑里科貓,這只貓將被派到九重天上"獲得"新的生命。每一隻貓都用歌曲和舞蹈來講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夠被選中成為獲得重生的傑里科貓。
珍尼安尼朵茨是一隻老剛比貓,她整天不是睡覺就是閑逛;"蘭塔塔格",是一隻愛搞惡作劇、對異性魅力十足的貓;被遺棄的"富有魅力的格里澤貝拉"是一隻傑里科貓,她已離群多年,到外面的世界去闖盪,這次她發誓要回到家族裡;強壯的"布斯托夫·瓊"是只25磅重的貓,他把時間都花在吃上;突然一陣雷鳴般的碰撞聲,警笛聲大作,邪惡的貓麥克維第大搖大擺地來了;"蒙哥傑瑞和蘭普利第澤"是一個愛開開玩笑、愛搞作劇的搗蛋鬼小組,老是給他們家惹麻煩;
當仁慈而英明的領袖"老杜特羅內米"到場時,整個家族一片歡騰。它們准備了一些節目:群貓表演了一出名叫"波里科狗進行曲下的佩克族與波里科族的可怕的戰斗"的戲。貓們穿著敵對派的狗的衣服向對方狂吠。表演被邪惡的麥克維第打斷,貓們四散奔逃!老杜特羅內米平息了騷動,"傑里科舞會"如期開始,全體貓們跳舞歡慶。

第二幕"夏天為何遲到,時光怎樣流逝"

"劇院貓格斯"是一位老演員,曾經與他那個時代的最偉大的演員共事過,他正受著痛風之苦。"鐵路貓斯金伯·申克斯"是所有貓的友善大叔。邪惡的麥克維第綁架了老杜特羅內米,麥克維第裝成老杜特羅內米,有兩只貓認出他來:一隻是蒂米特(嚇壞了的小貓),一隻是最性感的大個子貓鮑巴露瑞娜(無憂無慮的女孩)。麥克維第的惡行使他得到了一個渾名--"犯罪的拿破崙";麥克維第被揭穿後與曼庫斯特拉普及其他的雄貓打了起來,他把電線弄短路使得所有的燈都熄滅了,傑里科貓陷入黑暗之中。蘭塔塔格叫來"米斯特腓力先生",要他施魔法找回領袖。米斯特腓力成功了,燈又亮了。老杜特羅內米決定哪一隻傑里科貓將獲得重生的時刻到了。此時,格里澤貝拉以"回憶"一曲唱起過去的事情。家族接受了她的回歸。她被選為"去九重天"而獲新生的貓!傑里科晚會要結束了,老杜特羅內米告訴"裝扮成貓"的人類旁觀者。就其獨特品性和差異而言,"貓很像你們"。

所有的故事都還在繼續,這里有你,有我,都沒有改變,無論是夜晚或者白晝的來臨,讓我們成為一隻貓……

一段傳奇

《劇院魅影》,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881年的巴黎的故事。一個卡西莫多似的苦命人游盪在巴黎歌劇院迷宮般的地下室中。年少的不幸讓人們同情他的身世,但醜陋的面容更使人們對他恐懼與排斥,不知道他來了歌劇院多少年,但他安於成為人們心中的魔鬼,成為歌劇院的幽靈。
這幕歌劇,便是講述這個劇院魅影的傳奇故事。

一出悲喜劇

在這場歌劇中,有人只出現短短的一瞬,便消逝了。有的人卻經歷物是人非的變遷,依然健在。有的人咆哮命運的不公、向社會報復,有的人享受貴族的榮耀與幸福,安享生活。沉陷於愛情的泥沼,或者為愛瘋狂。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巴黎歌劇院的劇場內。這是一幕愛恨交織的悲喜劇。結局出人意料,卻也是皆大歡喜。

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什麼是愛?誰能說得清道得白呢?兩情相悅的幸福,背後總有自我犧牲的悲壯。包容是愛,寵溺是愛,暗戀是愛、依戀是愛、虐戀也是愛……我們每個人都深深的陷入愛的漩渦。期待著、享受著、回味著、追憶著愛。
劇院魅影,一個出生於貴族家庭的「象人」,面具是他來到這個世界以後穿的第一件衣裳。僅僅是因為他的容貌。他被光鮮的世界排斥了,沒有尊寵、沒有關愛。漂泊四方,在任何地方都成為別人獵奇的目標,甚至成為馬戲團鐵籠中的小丑。……

喜愛「魅影」這個角色,因為他雖然容貌醜陋,但這掩蓋不住他那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遮蔽不了他出眾的才華,也無法抑止他對愛的追求。他愛克里斯汀,一個巴黎歌劇院里看上去默默無聞的舞者。「魅影」為她創作優美的音樂、華麗的歌劇、教導她歌唱、訓練她的舞姿。幫助她成為一個令整個巴黎傾倒的女神。

「魅影」以為克里斯汀就是他的,或者說是因為他向她傾注了所有的熱情。她代表了他所有的理性(對音樂的熱愛)與非理性(對愛的痴狂)的追求。當克里斯汀與拉烏爾在巴黎歌劇院的樓頂海誓山盟的時候,魅影的心碎了。再次感到無依無靠、被拋棄。凄厲的呼喊響徹巴黎的夜空,卻仍然無法改變命運的安排。
他並不想復仇,或者說,他也知道自己無力改變現實世界中的一切,所以他才會使用偷梁換柱的手法,殺死皮昂吉,把自己扮演成唐璜,成為他為克里斯汀創作的歌劇中的角色,在厚厚的披風下掩飾自己的面容,在警察遍布的巴黎歌劇院中,在舞台上與他心中的愛人上演這幕絕唱。希望在他自己創造的世界中,成為愛的主宰。
也許,他知道,在現實上演的悲喜劇中,他必須死。他帶走了克里斯汀,然而,他真的是為了佔有她、霸佔她嗎?未必。因為當克里斯汀不在乎他的容貌,給他深情的一吻時,他顫抖了。我甚至能感覺到那副「怪獸」似的臉上在流淚。這是一種幸福的感覺,一種常人難以體味的幸福。他並不殘忍,也不缺同情心,他需要的是他人的尊重,所愛的人對他的尊重。

他可以放棄克里斯汀,讓她與拉烏爾遠走高飛。但希望看到克里斯汀的坦誠,看到拉烏爾的執著。當拉烏爾寧肯被弔死,也不願放棄克里斯汀的時候,魅影明白了,這個看似柔弱的男人,擁有更大的勇氣。對愛的追求,能給人和脆弱的人帶來巨大的勇氣。愛的力量能促使我們忘記一切恐懼、去爭取。
也許我們可以說,魅影的殘忍來自於他童年的不幸經歷、來自於他自卑的人格。但我們又怎能評價一個人人格的優劣呢?每個人都是在一次次的傷害中成長。受到別人傷害的時候,往往也會傷害別人。
但我覺得,拉烏爾對克里斯汀的愛,更多的是一種對年少夥伴的夢幻般想像。或者說,歌劇在對他們兩人愛情的刻畫上多少顯得有些單薄。讓人感到只是一個灰姑娘遇見王子的夢幻。甚至讓人以為,克里斯汀因為拉烏爾貴族的身份和財富才跟他在一起的。
而拉烏爾和克里斯汀後來怎樣呢?無從得知。歌劇開始的拍賣會上,為什麼只有拉烏爾一個人呢?克里斯汀呢?30年的時間已是滄海變桑田,但這個傾城的美麗女孩,是否已長眠地下了呢?更不知道她是否還記得那個擁有醜陋卻極富才華的 魅影 。

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華麗的服飾、精緻的布景、變幻莫測的舞台,再加上專業的演員。使得這幕百老匯的歌劇顯得如此美麗。從演出開始,巴黎歌劇院的拍賣會上展示第663件拍品的時候,就感覺自己彷彿來到了1911年的巴黎。昏暗的拍賣會現場、垂垂老矣的拉烏爾,落滿灰塵的海報,有些機械失靈的鐃鈸,傾覆的吊燈,讓人情不自禁的投入其中。
倏的一下時空倒轉,30年前的巴黎歌劇院一片金壁輝煌。《漢尼拔》的排演,有些耍大牌的皮昂吉腆著肚子在演唱。燈光照得他將軍的盔甲閃閃發亮。只有驚嘆的份。……
當場景轉移到歌劇院的地下湖時,乾冰營造出夢幻般的效果。小舟在湖面穿行。魅影此時彷彿變成駕駛貢多拉的船工,引領著克里斯汀來到他的宮殿。

當拉烏爾與克里斯汀為了避開魅影,來到歌劇院樓頂的時候,背景牆上顯現的是19世紀巴黎的迷人夜景。街巷裡閃爍的燭光與滿天繁星呼應。彷彿在星河中徘徊。
克里斯汀來到她父親的墓前傾訴心聲與困擾。魅影出現在十字架旁。深情的演唱,矛盾的心理,灰暗的服飾、蒼白的面具,加上幽暗的十字架。讓人也為他感到無限悲哀。
而當歌劇的最後,一個女孩來到曲折的地下室,發現魅影那件披風下的面具,拿起端詳、定格的時候,忽然間感到時光流轉。這感覺不亞於電影中的蒙太奇鏡頭。看到這個場面,我是第一次徹底折服於劇場演出的魅力。令人無法言表的感動,那是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第一次進上海大劇院看演出,深深的折服於歌劇的魅力。只能說,《劇院魅影》帶給我的感覺,就是一段傳奇,一出悲喜劇,一個關於愛的故事,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資料:

《劇院魅影》是安德魯·勞伊德·韋伯最為成功的音樂劇, 1986年倫敦的首演由麥克爾·克勞福德和莎拉·布萊特曼擔任男女主角,至今全球已有16個製作版本。

《劇院魅影》的國際巡演劇團即將首次來到中國,並且會把令這出音樂劇蜚聲國際的舞台特技效果一同帶給上海觀眾,帶領觀眾感受巴黎歌劇院在劇中里里外外發生的一切。

《劇院魅影》劇情簡介

1911年,巴黎歌劇院即將被拍賣,拍賣會上各類拍賣人、購買人和出價人集聚一堂。70歲的拉烏爾坐在輪椅上,買了一張海報和八音盒。拍賣者展示出一個巨型的水晶玻璃吊燈,說明了此燈與歌劇院魅影有關,一道閃光過後,觀眾被帶回了從前那個巴黎歌劇院的鼎盛時期。

第一幕

歌劇院已經退休的經理拉菲爾先生正向新來的經理弗爾民先生和安德烈介紹舞台的情況。這時女主角卡洛塔正在演唱,背景幕布突然落下,差一點就砸死卡洛塔。人們開始議論:「是劇院魅影乾的」。

芭蕾舞女導師吉瑞夫人的女兒麥格·吉瑞建議,讓她的朋友克里斯汀代替卡洛塔演唱。克里斯汀在歌劇中的表演很成功,一位名叫拉烏爾的貴族和劇院贊助人認出了克里斯汀就是他小時候的朋友。在演出結束後,拉烏爾來到後台請克里斯汀一同進餐,但克里斯汀告訴他不行,因為她的老師「音樂天使」對她有嚴格的要求。

當拉烏爾離開克里斯汀的房間,魅影出現了,引誘克里斯汀進入歌劇院的底部,在那裡魅影將繼續為克里斯汀上課。

魅影帶領克里斯汀到他地下的居所,在那裡克里斯汀看見了一幅她穿著結婚禮服的恐怖畫像。她驚極暈倒了,幾小時後,克里斯汀被魅影彈奏的管風琴音樂叫醒。她輕輕走到魅影後面,將魅影的面具撕了下來。魅影非常氣憤,將克里斯汀送回了地面。

歌劇《穆托二世》如計劃進行,由卡洛塔擔任女主角,克里斯汀擔任女配角。正如魅影許諾的,悲劇降臨了,劇院的打雜人員約瑟夫·伯奎特被殺了,而卡洛塔的嗓子失聲了。

魅影對克里斯汀的背叛感到氣憤無比,在另一晚演出結束時,魅影讓巨大的水晶玻璃吊燈落下,砸在了舞台上。

第二幕

第二幕的一開場是巴黎歌劇院的階梯上舉行的一個大型假面舞會。已經有6個月沒有聽到魅影的消息了。克里斯汀和拉烏爾已經訂婚,但消息還沒有公開。克里斯汀把訂婚戒指已經掛在她的項鏈上了。

突然,魅影出現了,這一次他打扮成紅色死神,並交給劇院經理一部歌劇的樂譜,名為《唐璜的勝利》。

一開始,經理拒絕演出這個離奇而且怪異的歌劇。後來在拉烏爾的建議下,他們決定給魅影設一個圈套,假裝計劃演出《唐璜的勝利》,讓克里斯汀做誘餌,然後設計抓住魅影。

&hbsp; &nsbp;終於,歌劇《唐璜的勝利》首演了。侍衛和警察將歌劇院重重包圍,想要捉住魅影。當歌劇接近尾聲,魅影替換了男主角皮安吉登台,與克里斯汀對唱,然後再次挾持克里斯汀進入歌劇院下那如同迷宮一般的地下世界。在最後的時刻,魅影要求克里斯汀永遠和他在一起,否則他就要殺死拉烏爾。克里斯汀作出此重要決定,同時為全劇畫上了句號.

《劇院魅影》在上海大劇院演了一百場,媒體為此作了慶賀性的報導。作為引進項目的經營,它是成功的,但對中國演藝界來說,實在是個很大的刺激。這些年來,我們好像至今沒有一個劇目連演50場以上。據說這個在亞洲巡演的《魅影》班底還不是一流的。

前不久,在杭州看了由越劇王子趙志剛主演的《趙氏孤兒》,就故事的感人和表演的精彩,一點不亞於《劇院魅影》。這個中國孤兒的故事,兩千多年來,就一直在民間流傳,並被不斷演繹和翻新。迄今為止,已有各種版本,除了京劇,近年來,「人藝」林兆華搞過一個,「國話」田沁鑫也有一個,較有影響的是豫劇《趙氏孤兒》,在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上引起轟動,得了金獎。但是很遺憾,至今沒有一個劇種能像《劇院魅影》那樣進行商業性地運作,成為中國戲劇經久不衰的保留節目,更不用說走出國門,去海外連演上百場。可見,優秀的傳統文化要發揚光大,走向世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單靠創作人員和表演藝術家的熱情和才華是不夠的,就像韓國舉國打造、包裝本土影視作品一樣,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的文化政策、劇院的體制改革、社會的資本投入、經營者的商業模式、觀眾的持續培養等方面共同來完成。

這次上海越劇院的《趙氏孤兒》劇組,在體制上作了一些探索,它由趙志剛任製作人,自己籌資融資,在全國范圍內吸納編、導、演,以及音樂、舞美人才,如請來了國家話劇院的一級導演王曉鷹,編劇是福建的青年才俊余青峰,甚至把已到海外定居的越劇明星何英小姐也請了回來。他們組成一個新團隊,大膽地對傳統越劇進行創新,使男女合演的越劇一改過去以才子佳人為主的題材,直面人性,探尋哲理,有一種凝重感。在舞台設計和音樂上也注重現代效果,融民族、西洋、具象、抽象和影視原素為一體,使氣氛的渲染比以往所有的越劇都更加激越飽滿,連服裝設計也突破了常用的輕柔綢緞面料,體現出厚重的質感,與故事的內涵和舞台的感覺相呼應,讓人對越劇產生了一種新的注意力。

然而,即便如此,越劇《趙氏孤兒》的投入和推廣還只能算是個小製作,與《劇院魅影》仍有很大距離。這次它在上海大劇院只演三場,多少也受制於對這個新劇目的推廣力度和對越劇潛在觀眾的預計。戲曲研究所的統計數據告訴我們,中國近四百種的地方戲曲,除越劇這兩年觀眾略有上升,大多數都處於低谷狀態,有的幾乎已「失聲」,這確實讓人感到焦慮。我時常想,為什麼大多數人對聽不懂的西方歌劇、音樂劇會趨之若鶩,對有自己文化傳統和在民間流行的東西反而疏遠呢?百老匯的成功一定有它的道理,直到今天,他們在內容生產和商業模式上還在不斷創新,這值得我們好好琢磨。否則,我們永遠只能做人家的推銷員。

《趙氏孤兒》的故事因其戲劇要素的經典性,一直被國際舞台看好,西方曾以《中國孤兒》的劇名作過排演。我想,如果有一天,在這個傳統的文本中融入現代理念,精心策劃,傾力打造,讓它像《劇院魅影》一樣走向世界,連演成百上千場,那才是真正值得慶賀的事。

Ⅳ 約翰尼德普的生平簡歷

Johnny Depp---被稱作是「同時代最具才華的天才演員」 ,擁有好萊塢最酷最百變的一張臉,世界上最美最酷最性感的男人之一。 年少歲月 約翰尼·德普,1963年6月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的一個中產家庭。成長於佛羅里達洲。 「在我該死的學校里,學生分成三等:有錢孩子、聰明孩子和鄉下孩子,我的出現突然開辟了第四等——怪孩子,所以從來沒有一個女孩正眼瞧過我。」青少年月德普的爺爺在德普7歲那年因病去世,德普回憶道:「那是我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件大事,真正的親人就這樣永遠消失了,我不知道除了哭還能做什麼。」之後的日子不僅對約翰個人還是對整個家庭來說,都是一場慢性陣痛。,小德普要跟著全家人輾轉各地。對德普而言,最憤懣的莫過於兩件事:一是每次搬家時,他的玩具總被老媽扔進垃圾桶;二是每次剛和鄰家的小孩混個臉熟就要說拜拜。短短四年內,德普搬了30多次家,到後來,德普乾脆足不出戶等收拾行李,成了名副其實的「暴走」一族。 直到德普12歲時全家才安頓下來。在念初中的日子裡,德普報名加入了校足球隊,超爛球技常常激起全場噓聲,愛面子的德普最終稱病退出,並對朋友抱怨道:「要不是為了取悅老爸,我死也不會在場上跑到兩眼發黑。」在班上,德普的成績也不出眾,卻非常喜歡對老師在課堂上的表現吹毛求疵,氣的班主任當中發彪:「你的腦子里灌滿了下水道里的東西!」 德普的父親有了外遇,向妻子提出離婚,1978年,德普夫婦終於在離婚協議上簽字,那年德普15歲。 德普隨母親搬到洛杉磯,很快,母親便嫁給了一個叫羅伯特帕爾默的男人。在這些日子裡,德普沒有吃過一頓正經的家庭晚餐,在酒吧尋歡至深夜無人問及。對於這段在放縱和無聊中捱過的灰色記憶,德普只能自嘲:「我對任何事情都深感好奇,但追逐某些好奇的方式卻是極不正當的,可惜那時沒人管得了我。於是我12歲學會了抽煙,13歲就不再是處男,14歲品嘗了大麻的滋味,15歲文身,16歲敢在超市裡順手牽羊……但你能說我是個徹頭徹尾的壞種嗎?——不!」 (二)幾近成名 「我二十歲結婚時,所有人都不敢相信我會做出如此草率的決定,我不想再拿愛情去解釋什麼。不過現在我覺得,如果你幸運的話,離婚這種事你一輩子經歷一次就足夠了。」 16歲時的德普已經把翹課當作家常便飯,與同班同學也日漸疏遠——別人唾沫橫飛的談論《星球大戰》,他卻冷嘲熱諷:「傻到冒泡的《星球大戰》還不如《霍根英雄》(1965-1971的電視肥皂劇)帶勁呢!」別人在橄欖球場上揮汗如雨,他卻窩在房間里披頭散發的彈《愛的羅曼斯》……不過,也有少數狂熱分子成了德普的忠實擁躉,幾個人成天一襲頹廢裝扮,梳著《油脂》的發型,在學校里招搖過市。 在16歲決定退學去追求他成為搖滾巨星的夢想。對於那段年少輕狂的歲月,Johnny 在訪問中提到:「我沒有辦法從記憶中拼湊出家的樣子,因為我們不斷地搬家,青春期的我是非常迷惘的,因此我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勤練吉他。」當時Johnny 組了一個樂團The Kids ,在裡面擔任吉他手,後來他們決定搬到洛杉磯去完成他們成名的夢想,不過後來樂團很快就解散,而Johnny 依靠電話銷售筆而生活。 在洛杉磯他認識了一位化妝師Lori Allison,並在Johnny 20歲時結婚,雖然他們的婚姻並沒有持續很久就以離婚收場,但是Johnny 卻經由Lori 的介紹而認識了Nicolas Cage,一開始他們相互看不順眼對方,不過後來卻結為好友,而Cage 也鼓勵Johnny 嘗試演戲並和Cage 的經紀人簽約,開始了演藝事業 他領銜主演的電視劇《龍虎少年隊》21 Jump Street播出後,迅速成為美國青少年的偶像。 電影成就 1984年,約翰尼·德普進入電影圈,在恐怖片《猛鬼街》(《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中飾演角色,雖然是個小角色一下子就被殺掉了,不過也算是個開始了。 真正讓德普成為家喻戶曉的是《龍虎少年隊》,當初在經紀人幫他接戲時,雖然德普並不覺得這影集會德普塑造的經典形象之一剪刀手愛德華持續很久,不過為了生活也只好接受,想不到這影集卻非常受歡迎,使他成為全美青少年偶像,而期間他還拍了第二部電影"哭泣寶貝 ",在這片子中雖然還是很偶像的造型,不過卻試圖探討一些青少年的價值觀,因為德普有意轉型為真正的演員而不只是偶像。 1990年,德普在鬼才導演蒂姆·波頓(Tim Burton)的《剪刀手愛德華》中扮演機器人主角,在演《剪刀手愛德華》以前,德普與薇諾娜就有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戀,小報都在猜測德普何時給薇諾娜戴上訂婚戒指,德普說「所有的小報記者更希望看到我和薇諾娜在銀幕之外談戀愛,但我並不覺得一對情人在電影里真戲假做有什麼不好。至少,與薇諾娜一起拍戲,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德普憑藉此片首次獲得金球獎提名。然而與薇諾娜的這場婚約僅維持了三年便宣告破裂。 1992年,德普出演了庫斯圖里卡執導的非主流電影《亞歷桑那夢游》(《Arizona Dream》),這部電影憑借德普的出色演出。摘走了當屆柏林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 《邦尼和瓊》可愛到爆1993年,約翰尼·德普在風格清新的喜劇片《邦尼和瓊》(Benny&Joon)中扮演一個行為怪異的傢伙,再次獲得金球獎提名。 隨後,出演了導演萊塞.霍爾斯卓姆的野心之作《不一樣的天空》,片中扮演一個心地善良,頗具家庭責任感的年輕人,俊俏依然,魅力四射。片中還有另一樣亮點,日後的另一世界巨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在此片中飾演Depp的弱智弟弟。 1994年,他與鬼才導演蒂姆·波頓二次合作了另類黑白傳記片《艾德伍德》(《Ed Wood》),扮演一個帶有異裝癖的瘋狂導演,這一次他憑借精湛絕倫的演出第三次榮獲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獎提名。 1995年,德普與老牌演技派明星馬龍·白蘭度、費·唐納薇合演了《天生愛情狂》,又名《唐璜》(《Don Juan DeMarco》),盡管當年的白蘭度垂垂老矣,但德普與白蘭度相遇後便感慨相見恨晚~這部電影將德普的俊秀之美淋漓盡致地展示了出來,影片上映後受到輿論稱贊。 風流倜儻的唐璜《帝國》評價道:「德普的電眼電死了一群女人,還用不著償命。」 隨後,他還主演了著名導演吉姆·賈姆許(Jim Jarmusch)執導的《離魂異客》(《Dead Man》),執意要改變戲路的德普又選擇了一部叫 《致命時刻》(Nick Of Time,1995)的動作驚悚片。 1997年,性格迷人和喜歡挑戰的約翰尼·德普曾與金獎影帝阿爾·帕西諾聯袂主演了《忠奸人》(《Donnie Brasco》),扮演了位內心世界極度矛盾的卧底。 隨後,德普自導自演《英雄少年歷險記》(The Brave) ,出演電影《恐懼拉斯維加斯》,《宇航員的妻子》(The Astronaut's Wife),《第九道門》(The Ninth Gate),就在巴黎度假拍戲的日子裡,德普的人生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轉變,在跟Kate Moss分手後,那個至今陪伴在他身邊的法國玉女歌星Vanessa Paradis走進了他的生活,到1999年,對方為他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從此德普真的開始脫胎換骨,開始了從浪子到巨星的蛻變。 1999年,約翰尼·德普與鬼才導演蒂姆·波頓三度合作,在《斷頭谷》(《Sleepy Hollow》)中,他將一個膽小如鼠卻堅持正義的小警察演得絲絲入扣,該片大獲成功。 2001年,他客串電影《縱情四海》和同性戀電影《夜幕降臨前》,其中一人分飾兩角;隨後在《濃情巧克力》中,他扮演了一個彈奏吉他、高唱情歌的吉普賽浪子Roux,令觀眾耳目一新;接著主演了《美國毒梟》(Blow) 、《來自地獄》、《墨西哥往事》等影片,塑造了性格各異的人物。讓全世界瘋狂的加勒比海盜Captain Jack2003年,他在日後風靡全球的迪士尼大片《加勒比海盜》中以另類誇張卻不失迷人本色的表演風格獲得了觀眾和專家的好評,令難得重視喜劇表演的奧斯卡也給予了他當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之後他又出演了這部電影的續集,票房繼續大熱,德普那奇異的扮相和演技再次受到影迷的狂熱追捧,人到中年的他沒有像其他同齡演員一樣人氣下滑,反而更加如日中天。(《加勒比海盜2》[ 上映日期 ]2006年6月30日 土耳其;《加勒比海盜3:世界的盡頭》[ 上映日期 ]2007年5月25日(美國);《加勒比海盜4:陌生的潮汐》將於2011年5月20日上映。) 在影史票房排行榜中,《加勒比海盜》的第二部和第三部都躋身前十名,影史票房第4名和第8名的成績充分證明了德普的實力之強和人氣之高,他是當之無愧的好萊塢一線男星。 2004年主演了改編自史蒂芬-金小說的《秘窗》和《浪盪子》,又名《風流才子》(2004)講述的是17世紀的傳奇人物詩人伯爵約翰-威爾莫特(John Wilmot)的故事。這位伯爵行為古怪,做事放盪不羈。他的晚年可謂疾病纏身,失明、關節炎、肌肉萎縮、幻想症等等,而這些都是梅毒的症狀,最後發瘋致死。而約翰尼·德普挑戰的就正是這樣一個角色。 隨後和凱特-溫斯萊特合作拍攝的《尋找夢幻島》一片還為他在2004年帶來一個奧斯卡提名。當然,他也沒忘和老友蒂姆·波頓合作,除在哥特動畫片《僵屍新娘》中獻聲外,2005年,在又一部蒂姆波頓導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扮演一個怪異的巧克力工廠的主人,威利旺卡。影評人為此展開一場形容詞大賽,從影片到波頓再到德普,無一不贊,為兩人的傳奇合作史寫下完美注腳。 2007年,除了《加勒比海盜3:世界的盡頭》的拍攝外,德普與蒂姆六度合作,翻拍了著名的百老匯歌劇瘋狂變態的陶德《Sweeney Todd》(理發師陶德)。這又是一部把哥特式的陰暗風格貫徹到底的影片,主人公自始自終僵硬蒼白的臉,二重唱下鋒利的剃刀劃過咽喉,血濺五尺,整個影片充滿了一種讓人不寒而慄的陰冷。影片再次地證明了一點,只有在波頓的手中,Depp才是最有邪氣的Depp,他的這種氣質也就只有蒂姆伯頓才挖掘地出來。該片奪得了2008年金球獎最佳音樂喜劇類電影,Depp獲得了金球獎最佳男主角,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此片還獲得了08年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 在2009年的吉尼斯紀錄里,Johnny和蒂姆·波頓是以合作的影片票房累計為9.86億美元的成績被評為最賣座的電影搭檔。 2009年,由Johnny depp主演的《公眾之敵》Public Enemies 於7月1日上映。 本片根據發生在美國的真實事件改編,故事講述了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聯邦儲備局成員竭力追捕臭名昭著、搶遍了美國中西部銀行的超級銀行大盜約翰·狄林傑(約翰尼·德普 飾)及其同夥。他們將與FBI探公眾之敵員梅爾文·珀維斯,雙方將展開正與邪的直接較量。 在邁克爾曼的導演下,《公眾之敵》上映後口碑不錯,許多媒體對德普的表演給出了高度的評價,並大膽預測他能憑借本片再獲奧斯卡提名 德普參演的希斯·萊傑的遺作《帕那索斯博士的奇幻秀》同年於9月份起在全球開始上映,其間德普將參演的片酬全數捐給希斯萊傑的女兒成為一時佳話。 2010年,3月5日,德普與導演蒂姆伯頓的第7次合作3D真人+動畫《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瘋狂帽客』先生《愛麗絲夢遊仙境》 率先在美國等地上映,並創下了影史上票房排行第5的佳績。 影片講述了已經19歲的愛麗絲逃離一場宴會,跟隨小白兔跳入一個洞里,重返仙境。小白兔相信自己是找對了女孩,她正是10年前來過仙境的小女孩,不過愛麗絲自己卻一點也回憶不起來了,她在這里受到了「瘋帽子先生」(德普飾)的歡迎。在仙境的動植物們正准備反抗紅桃皇後的霸權,並等待著愛麗絲來幫助它們,而愛麗絲將會怎麼做呢? 日前,Johnny已與老搭檔蒂姆伯頓簽下合同,將拍攝一部關於吸血鬼的電影《黑暗陰影》,Johnny將在影片中出演一名吸血鬼。計劃將於2011年1月開始拍攝。曾創作了《傲慢與偏見與僵屍》的作家塞斯·格拉漢姆·史密斯(Seth Graham-Smith)強力加盟,修改撰寫影片的最後一稿劇本。 《黑影》改編自ABC電視台1966-1970年間播放的一檔肥皂劇,講述了吸血鬼Barnabas Collins與其他非人類生物穿越時空的冒險經歷。故事充滿哥特氣息,僵屍、鬼怪、狼人、女巫、怪獸都將逐一登場。毫無疑問,德普將扮演吸血鬼Collins,早前他曾表示「這對於我來說就像畢生的夢,當我是個小孩的時候我就非常喜歡《黑影》這部電視劇,我超喜歡Barnabas Collins這個角色,我五六歲的時候還收集他的海報。」至於波頓的未婚妻海倫娜·伯翰·卡特是否出演,尚沒有官方消息。 而JOHNNY與好萊塢一線女星安吉麗娜·茱莉合作翻拍自2005年法國驚悚片《逃之夭夭》的《遊客》也已經拍攝完畢,將於2011年上映。 同時,JOHNNY還將與曾執導《加勒比海盜》系列前三部曲的戈爾·維賓斯基再次合作,為其新的動畫片《蘭戈》獻聲。由JOHNNY配音的主角里戈是一隻具有領袖魅力的王室寵物,踏上冒險生涯,最終發現自我。 該片將於2011年3月4日上映。 導演經歷 Johnny 從影多年來一直都是個特立獨行的演員,喜愛挑個性特殊有挑戰性的角色來演出,讓他在好萊屋演員里顯得如此的與眾不同,他個人也曾經在1996年導演過一部名為"The Brave" 的電影,他的好友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 也在裡面客串一個小角色,1997年的坎城影展並將它列入競賽片。 音樂歷程 雖然Johnny 在影壇上發展,不過他並沒有忘情於音樂,在洛杉磯Johnny 開了一傢俱樂部The Viper對吉他的喜愛Room,Johnny 並且還有自己的樂團,偶而也會在俱樂部中演出,在1995年11月推 出了自己的第一張專輯。Johnny 還曾經在英國搖滾樂團OASIS 的第三張專輯Be Here Now 中的一首歌Fade In-Out 中擔任副吉他手。在1995年一張為戰火下的南斯拉夫兒童募款的合輯 " HELP " 中OASIS 的歌曲" Fade Away "的主奏吉他。與Shane MacGowan 在英國BBC 有名的排行榜節目Top Of The Pos 中演出。Johnny 也曾經在Tom Petty 的音樂錄影帶"Into The Great Wide Open"中出現。 情感私生活 早期Johnny 因為他的私生活而成為小報追逐的對象,Johnny 也因此有了「好萊塢壞男孩」的形象並且被小報稱為魔鬼的化身。 約翰尼·德普除了別具特色的演技之外,他的情史也頗為精采。最為知名的當然就屬和他合拍剪刀手愛德華 ( Edward Scissorhands) 的薇諾娜·瑞德 (Winona Ryder ),他們在1990-1994年間處於訂婚的狀態,Johnny 還曾經在他右臂刺上Winona Forever表達愛意,不過在分手後他德普與可愛的女兒就將此刺青改成Wino Forever。 在1994年,他和時尚女王凱特摩絲(Kate Moss)相遇,全世界的兩個頂尖潮人的戀情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兩個性格過強的人雖然深深相愛,但卻並不適合走在一起。某次爭吵之後,性格剛烈的約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把一家高級酒店2000美元一晚的套房砸了個稀巴爛而被捕。 1997年,約翰尼·德普愛上了法國女演員兼歌手凡妮莎·帕拉迪絲(Vanessa Paradis),2年後凡妮莎為他生下了女兒,取名百合玫瑰旋律德普(Lily-Rose Melody Depp)。此後,曾以頹廢形象定格銀幕的約翰尼·德普開始以慈父形象出現在各類報刊雜志,推著嬰兒車,拿著尿布,經常出入各種社交派對,這與他以往的形象可謂天壤之別。2002年,VANESSA又為其生下一子,取名John Christopher Depp III (但在家中他和女友喜歡叫他Jack)。

閱讀全文

與世界第一部有聲電影唐璜宣傳海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台灣拍攝的所有電影有哪些 瀏覽:574
小孩看的電影寫觀後感 瀏覽:568
電影打架那麼重怎麼拍的 瀏覽:405
俄羅斯巨作電影 瀏覽:91
俄羅斯特種部隊片黑狗電影 瀏覽:823
h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258
香港電影主角鍾國仁 瀏覽:834
綁架精彩電影有哪些 瀏覽:115
地獄邊境2015limbo電影觀看 瀏覽:443
八福動漫電影網 瀏覽:33
美國電影激浪青春 瀏覽:658
美國電影異種 瀏覽:517
我的祖國歌曲是哪個電影的插曲 瀏覽:252
怎麼問女生看那些電影 瀏覽:417
美國最出名電影節 瀏覽:577
中國兒童經典電影有哪些 瀏覽:531
教師看草房子電影觀後感 瀏覽:719
90年代王子逃跑的印度電影 瀏覽:880
一個電影票 瀏覽:840
觀看昆侖兄弟電影觀後感 瀏覽: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