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回答1988演員現狀
以下是《請回答1988》部分演員的現狀:
㈡ 為什麼說《請回答1988》是一部拍給所有人看的青春劇
《請回答1988》的發生在1988年的韓國首爾雙門洞,講的是在18歲美好年紀的主角以及他們的父母們生活中的故事。整部劇歡樂又溫情,無論是60後、70後、80後還是90後都會喜歡看這部劇。人人都能在這部劇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因為這是一部拍給全年齡看的——青春劇。
這部在韓劇里不算長的20集電視劇,在對流行普遍苛刻的豆瓣上得到了9.4的高分,成為了豆瓣上最高分的韓劇。據說在韓國,出生在1971年的人最多,這部劇在韓國大熱並不奇怪。可講韓國70後的故事的電視劇,居然受到中國觀眾的一致好評,其中不乏80後90後。這是為啥?
得說,這部電視劇,無論從整體基調確立(親情愛情友情)、故事主線(發生在胡同里的日常)、人物的刻畫(每個人物形象都非常飽滿)上都稱得上全程無槽點。《請回答1988》一反以往韓劇的常態,沒有狗血劇情,沒有跌宕起伏的大喜大悲,卻時不時地就會給你驚喜。你的笑點淚點萌點桃心點會隨時被戳中。
而這部劇走上高分之路的最主要原因,則是劇組對細節的不遺餘力地把控:用細節構建出你的日常,讓你分分鍾入戲。有了水到渠成的情感渲染,你和演員們同哭同笑——這些都是靠深諳人心的編劇和事無巨細的劇組細心安排的結果。
然後你發現,這部劇所講的青春,不僅僅屬於1971年出生的那些人。
(註:《請回答1988》以下簡稱為《1988》。)
偶像見證的青春
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時代的年輕偶像
作為不甚了解韓國文化的中國觀眾來說,對於《請回答1988》里用以交代時代背景的文藝界偶像和作品也許並不了解,卻能在劇中感受到滿滿的共鳴,這是為啥?
原因有二,第一個就是:共用偶像。
1984年到1989年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電影風貌無疑是時代最好的注腳。在《1988》里,以香港電影《英雄本色》開頭,張國榮、周潤發、王祖賢、張曼玉被劇中的年輕人們奉為男神女神,這和當時中國香港和內地的情況是一樣的,在這一點上,中韓年輕人完成了同步。
《1988》里劇中德善、東龍們對香港影星的崇拜,和現如今中國粉絲對韓國明星的追捧形成一種反差萌,讓中國觀眾天然地感到親切和自豪。潛移默化的代入感讓中國觀眾從第一集開始就沒有過分關注自己看的是一部舶來劇還是自產劇。
第二個原因是: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時代的年輕偶像。
在電視劇的較靠後半部分,《1988》選擇用電視節目MBC十大歌手歌謠祭,每一年公布最高人氣歌手的情節作為時間軸表現時間過渡。每個年代都有屬於自己時代的年輕偶像,也許中國觀眾們對卞真燮、盧士燕、申升勛這些韓國藝人並不了解,但沒關系,看到他們我們會想到羅大佑、崔健、小虎隊、王菲、周傑倫、林俊傑、孫燕姿……
當時間軸足夠長,這些偶像就已經跳出了各自原本的身份,不再只是一個歌手或明星,他們跟著這些年輕人一起成長,成了時代的代表。當時間過去,他們便成了這些曾經的年輕人追憶過往青春的載體。
在那個資源遠不及現在豐盛的年代,幾盤磁帶就是寶貝,你們度過了不少一盤磁帶反復聽的青春期的夜晚;你們把喜歡的歌詞抄在筆記本上彼此傳閱,上面有各種人的自己;你在數學課上寫歌詞,被從後面出現的班主任抓住,在辦公室跟你說「你倒是挺會寫,那也不能上課寫呀」,你低著頭忍住笑沒好意思說那其實是方文山寫的;在晚自習下課的操場上你們大聲唱歌,操場的另一邊傳來調皮的男生在學狼叫,來表達「唱的太難聽」,結果你們越唱越大聲;大學快畢業的時候,你喜歡的歌星在隔壁城市開演唱會,你花光獎學金買了車票和最貴的演出票,用力揮著熒光棒,全場跟唱完了所有的歌,演唱會結束後你的胳膊殘了,嗓子也啞了。你說,你這是在為青春買單,值了。
除了歌手影星,還有體育偶像。2016年4月14日,科比·布萊恩在洛杉磯斯台普斯球場完成他退役前的最後一場比賽,整個朋友圈都被科比刷屏,你想起2003年自己買的第一本籃球雜志,從此愛上了雜志里湖人隊的8號;想起在課桌上貼著,陪你走過高考的那張寫著「和KOBE一同奮斗」的小紙條;想起那些年一起看過球賽的小夥伴;想起每一個科比大新聞出現彼時你的生活場景。於是你發了一條朋友圈,像是完成了一場儀式。
《1988》的劇組深諳時代偶像具有這樣特殊承載意義。在《1988》中,八十年代流行的廣告、電視劇、電視節目、藝人等等頻繁出現,為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觀眾,塑造了一個真實可見的1988年。同時,也喚醒了其他觀眾對於自己時代的偶像記憶,對於他們來說,1988年不再是一個特定的年份,而是代表了一個時代,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青春時代。
爸媽也有青春
不是只有18歲才叫做青春
《1988》更高明的一個地方就是老幼通吃,在劇中,年輕主角的爸媽們的戲份也是十分足。在這之前,青春劇都是拍給20~30歲的影視消費主力軍看的,八點半黃金檔的家庭倫理劇才是默認為給步入中年危機的中老年觀眾准備的菜。
年輕人們似乎也都忘記了,在自己出生之前,爸爸媽媽們也年輕過。
《1988》重新定義了青春,不僅僅是18歲才叫做青春。18歲時經歷過的得到和失去,溫暖和傷心,人到中年時一樣會經歷。同樣會對生活有期待和擔憂,面對生活中突如其來的變故也會失措。就像年輕的德善為自己沒有夢想而懊惱,退休後的東龍媽因失去自己的社會身份感到焦慮。區別只是中年人會用不同於年輕人的方式去處理,就像德善爸爸在奶奶的葬禮上,一直迎來送往地招待前來弔唁的親戚朋友,看起來全無喪母之痛,令德善和寶拉非常不理解,直到看見爸爸在大伯出現時的瞬間崩潰,發現原來成人里的喜怒悲痛是需要節制的,在自己情緒允許發泄之前,他們需要確保完成扛在自己肩上的責任。
如今,《1988》里的年輕人們也到了1988年時爸媽的年紀,他們也有了自己青春期的孩子,像1988年時的自己一樣年輕。回顧發現,在屬於1988年的記憶中,除了有18歲的自己和18歲的朋友們,還有年輕的爸媽。
更年輕的歲月,都是青春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代
而這個時代終將會過去
近年來青春電影佔領不少票房,哪怕是類似的劇情,也總有觀眾願意買單。經典老歌、電影總會被不斷翻唱、翻看甚至翻拍。追其緣由,大概是來自於人心底的那點兒懷舊本能。
因而看完了這部劇,我們的心中,總會多多少少有點么一點失落和那麼一點說不出來的感慨。我們的青春,就像這部電視劇一樣結束了,這其中有歡樂、有苦澀,有溫暖、有遺憾,有血氣方剛的情誼、有欲說還休的愛戀,有沒心沒肺的朋友、還有我們年輕的父母。那是美好的年代,空氣里都飽含著希望。
之所以說青春劇是可以拍給所有年齡人看的,青春是文學藝術的永恆主題,是因為,變老,是任何人都無法抵抗的事情。在這個話題上,沒有人能夠逃脫。當周傑倫娶了年輕的昆凌生了海瑟薇;當科比退役,在洛杉磯打完了他的最後一場比賽;當你少時喜愛的青春讀物被拍成了雷人的電視劇……承認吧,你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自由浪盪的少年/少女。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代,而這個時代終究會過去。這時我們無需再喝雞湯,告訴自己「變老也是一種優雅」或「至少我們年輕過」,因為終有一天,「優雅的年老」也會成為你的「青春」,每一個今天的你都比明天更年輕。變老,是生命的底色。我們生來就是要不斷地告別青春。所謂青春,也許是這部電視劇,也許是某個年代,也許是所有你經過的歲月。
在《1988》的結尾,德善用旁白說「青春耀眼閃爍之後,我們再也無法回去」,接著戲劇般地,她就回到了電視劇開場時五個人一起看《英雄本色》的阿澤房間。德善流著眼淚問,「你們怎麼在這里?」小夥伴回答:「我們又沒去別的地方。」
是啊,青春一直在那裡,是我們離開了。
《1988》用極盡溫情的方式講述這個殘酷的生命真相,並勇敢地直視它。而這,恰恰是生活喂我們的一碗最足料的雞湯。
㈢ 《請回答1988》第20集 德善和阿澤去電影院看的電影叫什麼
德善初雪那天,崔澤約他去看的那部電影才是末代皇帝!!崔澤都睡著了。第二十集兩人甜甜蜜蜜看的那部電影叫夜訪吸血鬼。
㈣ 1988電影說的是什麼
《請回答1988》主打親情和家庭,該劇主要講述了1988年在首爾市道峰區雙門洞居住的五家人的故事,描繪溫暖的親情、鄰里街坊小市民傳統的愛情與友情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雖然不充足,但是分享是很理所當然的1988年。因為重情義寫下債務擔保書而生活在地下室的冬日家。
一夜之間成為富翁卻為瑣事而發愁的成均家,教導主任和調皮兒子的東龍家,有著會讀書又懂事兒子,失去了丈夫的善映家,還有天才圍棋少年崔澤家。一個胡同,五個家庭,著人情味的雙門洞胡同故事開始了。
角色介紹
1、成德善
演員李惠利
雙門洞五人幫之一,18歲,雙門女高二年級學生,外號「雙門洞特功袋」(功課特別差的腦袋),是個愉快又活潑的少女。她在家中排行第二,總是受到姐姐的壓制、弟弟的糾纏。她的學習成績一直倒數,不過她本人對成績也是毫不在意。比起課本,更在意十七八歲的浪漫;比起成績,更在意自己的外貌。
2、崔澤
演員朴寶劍
雙門洞五人幫之一,18歲,鍾錶店「鳳凰堂」家的獨子。他是韓國國寶級圍棋大師,在圍棋界享有「石佛」稱號。他11歲進入職業棋壇,13歲成為最年輕的世界圍棋冠軍。不知從何時開始,他的心裡就像荒地吹進了一絲暖風,只要想到她心情就會很好,只要看見她就會不由自主地微笑,第一次想走出棋盤,走進那個女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