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朝鮮的電影
1897年電影傳入朝鮮,1919年第一次放映了朝鮮人自己攝制的舞台劇影片《義理的仇斗》(金陶山導演)。1923年第一部故事片《月下的盟誓》(尹白南導演)問世。在以後的幾年中以尹白南為代表的電影藝術家拍出一批電影,如《海的泣訴》(1924,王必烈、李慶孫導演)、《沈清傳》(1925,李慶孫導演)、《雲英傳》(1925,尹白南導演)、《開拓者》(1925,李慶孫導演)、《雙玉淚》(1925,李龜永導演)等。這些影片多改編於朝鮮古典小說,是悲歡離合的情節劇。
1926~1935年,是朝鮮無聲片的黃金時期,不少影片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最有影響的是羅雲奎導演的《阿里郎》(1926)、《風雲兒》(1926)、《野鼠》(1927)、《尋找愛情》(1928)、《金魚》(1927)、金幽影的《流浪》(1928)、《昏暗的街道》(1928)、姜湖的《黑暗之路》(1929)、《地下村》(1931)及李圭煥導演的《沒有主人的渡船》(1932)等。羅雲奎是這一時期的重要導演,他以批判現實主義手法,揭露日本軍閥統治的罪惡,反映被壓迫人民的悲慘生活,從而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對當時的朝鮮進步文化事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後5部影片,是朝鮮卡普(無產階級藝術家同盟簡稱)電影運動時期較有影響的作品。卡普電影運動開始於1927年,結束於1935年。近10年間,進步電影工作者運用電影作為武器與日本佔領者進行戰斗。他們的影片大多取材於社會最底層人民的生活,不僅反映他們在日本統治下的苦難,而且也反映他們強烈的反抗精神。因而,卡普電影在當時贏得廣大觀眾歡迎。1935年,由李明雨導演的第一部有聲影片《春香傳》獲得成功。1936年後,隨著日本統治的加劇,卡普電影運動遭到公開鎮壓,朝鮮電影完全被日本侵略者掌握在手中。
1945年日本投降,1948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建立。
1946年2月,朝鮮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成立電影班,當年即拍攝出《我們的建設》和《民主選舉》兩部紀錄片。1947年初,根據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的決定在平壤建起佔地 5萬平方米的北朝鮮國立電影製片廠(朝鮮藝術電影製片廠前身)。建廠初期,即推出一批表現人民建設新朝鮮和反映國際友誼等內容的新聞紀錄片,代表作如《民主建國》(1949)、《人民委員會》(1947)、《友誼之歌(1949)等;故事影片《我的故鄉》(1949,姜弘植導演)和《熔礦爐》(1949,閔定植導演)。《我的故鄉》真實地再現了朝鮮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悲慘生活,表現了人民熱愛自己的故鄉、渴望祖國獨立的美好願望,深得觀眾好評。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朝鮮電影工作者組織了前線攝影隊。在戰爭期間,他們拍攝了100餘部紀錄片和6部故事片,重要的有紀錄片《正義的戰爭》(1951)、《為了祖國的統一》(1951)、《糧食戰線》(1951)、《世界的呼聲》(1951)、《細菌暴行》(1952)、《戰斗著的鐵路員工們》(1952)、《向著勝利》(1952),故事片有《少年游擊隊》(1951,尹龍奎導演)、《重返前線》(1952,千相仁導演)、《偵察兵》(1953,全同民導演)等。《少年游擊隊》和《重返前線》曾分別在第6、7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爭取自由斗爭獎」。
戰後的1954~1960年,是朝鮮電影創作繁榮的時期。各類題材的影片大量涌現出來,如有戰爭片《游擊隊姑娘》(1954,尹龍奎導演)、《漁郎川》(1957,尹龍奎導演)、《戰友》(1958,閔定植導演);現實題材影片《新婚夫婦》(1954,尹龍奎導演)、《幸福之路》(1956,全同民導演);喜劇片《我的女婿,我的兒媳》(1958,崔男先導演);偵探片《9時正》(1959,崔男先導演);歷史片《春香傳》(1959,尹龍奎導演);兒童片《小船廠》(1958,李基成導演)、《母親的懷抱》(1958,全同民導演)等。 60年代,隨著朝鮮千里馬運動的蓬勃開展,影壇上出現了一批反映時代風貌和新人的影片。如《紅色宣傳員》(1962,朴學導演)、《細紗工》(1964,吳炳初導演)、《人民教師》(1964,韓尚雲導演)、《海鷗號船員》(1961,韓尚雲導演)、《百日紅》(1963,千相仁導演)等。
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朝鮮電影創作的主要內容大致如下:
以革命傳統教育為主題。有崔億奎導演的《血海》(1969)、《賣花姑娘》(1972),後者曾在第18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特別獎;嚴吉善導演的《安重根擊斃伊滕博文》(1979)等。
以反映金日成和其親屬的革命活動為內容。有朴學、嚴吉善合作導演的《大地烈火》(1977);嚴吉善導演的《第一支武裝隊伍的故事》(1978)、《白頭山》(1980)、《朝鮮的啟明星》( 1~10集,1980~1986)等。
以現實生活為題材。有金英浩導演的《鮮花盛開的村莊》(1970)、《農民英雄》(1975);劉浩順導演的《勞動家庭》(1971)、《軋鋼工人》(1972)、《摘蘋果的時候》(1971)、《青春的心臟》(1982)等。
描寫朝鮮地下工作者敵後斗爭。有鄭基模導演的《木蘭花》(1~3集,1971)、劉浩孫導演的《無名英雄》( 1~20集,1978~1981)等。
針砭社會生活中某些落後面和不良風氣。有《在某一工廠》、《試製品事件》、《車間主任和兩個姑娘》、《不能等閑視之》、《兩個作業班長》、《婚禮日》等。這類干預生活、比較輕松活潑的喜劇短片為廣大觀眾喜聞樂見。
以南北統一為主題。有嚴吉善導演的《金姬銀姬的命運》(1974)、閔正植導演的《骨肉》(上、下集,1979)等。
80年代朝鮮有電影製片廠4個:朝鮮藝術電影製片廠、二•八電影藝術製片廠、朝鮮紀錄片廠、朝鮮科教片廠。每年生產故事片、紀錄片近百部。
建國初期在平壤建立了培養電影人才的平壤電影大學。大學設電影導演、攝影、美術、表演、電影理論等專科。活躍在朝鮮影壇上的電影工作者大部分出自於這所大學。
在60年代初建立起了獎勵制度。為作品設「人民獎」,為電影工作者設「人民藝術家」、「人民演員」、「功勛藝術家」、「功勛演員」等榮譽稱號。
⑵ 清朝騎兵進攻朝鮮的韓國電影叫什麼
電影名《最終兵器:弓》
《最終兵器:弓》是由金韓民執導,朴海日、文彩元、柳承龍主演的韓國古裝動作電影。
影片以滿族後金政權入侵朝鮮(韓國史稱「丙子胡亂」)為歷史背景,講述了為了救出被俘虜的妹妹,身背一副弓箭便獨闖滿軍大營的朝鮮神箭手「南一」的故事。
該片於2011年8月10日在韓國上映,創下了超過700萬人的觀影成績,成為了2011年韓國本土最賣座影片。朴海日接連獲得大鍾獎和青龍獎的最佳男主角,文彩元獲大鍾獎和青龍獎最佳女子新人獎。
(2)大清朝鮮電影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7世紀初,黨爭頻繁,政局動盪,剛剛在明朝幫助下結束倭亂的朝鮮王廷又面臨遼東新興的女真軍事力量,孱弱的國力和尖銳的內外矛盾,導致朝鮮國力衰敗、民不聊生。1636年至1637年,滿清八旗軍入侵朝鮮,這是滿清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後第二次大規模入侵朝鮮的戰爭,韓國史書稱之為「丙子胡亂」。
影片正是以此亂為歷史背景,描繪了親人被滿人劫為人質,並竭盡全力展開救援的英雄——南伊波瀾壯闊的一生。影片除了再現那段不堪回首的恥辱戰史,也深度剖析了弓箭在韓國歷史上的卓重地位。
主創團隊
導演金韓民最擅長的是驚悚題材,該片是他的轉型之作,希望藉此將自己的題材領域拓寬,特別是挑戰自身駕馭恢弘題材的能力。為了能更為真實地展現箭術的魅力,武術指導張春燮除翻閱了大量相關文獻,還得到了國內射箭專業人士的幫助與指導,特別是古典箭術的要理和技巧。
演員們也接受了較長時間的箭術訓練,雖然很多極專業的動作還需要技術合成,但基本的要領都得到了充分的掌握。除了箭術,騎術也是演員們必備的技巧。由於女真民族是馬上民族,在這場戰爭中,馬上交鋒也成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騎術訓練中,演員們幾乎整日與馬匹為伍。由於是古裝片,服裝造型方面劇組也請來了曾經參與創作《朝鮮名偵探》《好傢伙壞傢伙奇怪的傢伙》《青燕》等片的美術總監權宥真,為片中人物打造了大量的戰服、華服,特別是滿清軍隊的服裝,更是參考了大量史料,採用藍色綢緞配金絲縫紉剪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最終兵器:弓(電影:最終兵器:弓)
⑶ 女真人打朝鮮人,把朝鮮人的小孩兒扔井裡了,那個電影叫什麼名字
《最終兵器:弓》。
《最終兵器:弓》是由金韓民執導,朴海日、文彩元、柳承龍主演的韓國古裝動作電影,2011年8月10日在韓國上映。
影片以滿族後金政權入侵朝鮮為歷史背景,講述了為了救出被俘虜的妹妹,身背一副弓箭便獨闖滿軍大營的朝鮮神箭手「南一」的故事。
劇情介紹:
1636年至1637年,清朝入侵朝鮮,這是滿族人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後第二次大規模入侵朝鮮的戰爭,韓國史書稱之為「丙子胡亂」。
神箭手南伊(朴海日飾)和妹妹子仁(文彩元飾)相依為命,在妹妹婚禮上,遭遇清朝軍隊突襲,子仁和新郎都被擄走。南伊拿起父親留下的弓箭向清軍大營的中心挺進,勢如破竹。
清軍名將(柳承龍飾)看出南伊「一箭雙雕」的神功內心惶恐難安。為了保衛親王多爾袞和部下們,清將決心與南伊一決高下。
然而,南伊那難以預料的曲射神功破壞力驚人,一場驚心動魄的爭斗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