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泰特羅的花絮
·影片的演員陣容是不折不扣的國際班底。其中文森特·加洛、阿爾登·埃倫瑞奇來自美國,瑪麗貝爾· 瓦度和卡門·毛拉來自西班牙,羅德里格·德拉·塞納和蕾蒂西亞·布雷戴斯來自阿根廷,克勞斯·馬利亞·布朗道爾來自奧地利。
·本片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自1974年的《竊聽大陰謀》以來的第一部自編自導的電影。
·影片僅僅耗資1500萬美元,是一部低成本的獨立的黑白電影。
·本片落選了2009年戛納電影節的競賽單元。但是被選為「導演雙周」單元的揭幕片。
·影片的故事參雜了科波拉早年的回憶,算得上是一部半自傳性質的電影。
·影片中的小明星阿爾登·埃倫瑞奇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在一次家庭聚會上發現並推薦給科波拉的。在試鏡時,他給科波拉朗讀陰了《麥田守望者》中的一段。
·影片風格與科波拉2007年的《沒有青春的青春》類似。與科波拉合作的多是他的一些老搭檔:攝影師小米哈·馬拉邁爾、作曲家奧斯瓦爾多·格利約夫 、剪輯沃爾特·默奇以及執行製片阿納希德·納扎里安和弗雷德·魯斯。
·2007年,有幾個小偷曾經闖進科波拉的工作室,他們偷走了裡面所有的電子設備。其中包括一台保存有劇本的電腦。
·一開始,電影里的家庭教師准備讓哈維爾·巴登來扮演。後來科波拉認為如果泰特羅的家庭教師是個女人的話,影片會更精彩,於是他改寫了劇本,並找來卡門·毛拉扮演這個角色。
·科波拉起先想找馬特·狄龍來扮演泰特羅的,但因為檔期問題,科波拉未能如願。後來他覺得再找馬特·狄龍扮演電影的主角則是在重復自己的《斗魚》,於是科波拉找來了文森特·加洛。
·本片可以看做是科波拉1983年的影片《斗魚》的姊妹篇。
·按照科波拉的說法,影片之所以用寬銀幕格式拍攝,是因為他想向黑澤明致敬。
·對於那些閃回的回憶鏡頭,科波拉想用16mm攝影機拍攝,以增強歷史感和時間感。但是這種攝影機和膠片早已停產。無奈之下,科波拉只好用數碼設備拍攝完全片,再對那些閃回鏡頭進行數字處理。
·泰特羅在影片手持一束花的鏡頭是在向《碼頭風雲》里的馬龍·白蘭度致敬。
·影片上映之後,《綜藝》雜志沒有給出好評。在當年,《綜藝》也沒有給《教父》什麼很好的評價。
隨著2007年的獨立製作《沒有青春的青春》 (Youth Without Youth)的腳步,《泰特羅》是電影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繼1997年的《造雨人》 (The Rainmaker)之後,10多年來自編自導的第二部電影作品,裡面所講述的那個非常私人化的故事仍然保持著半自傳式的家庭氛圍的描述,對焦的是科波拉早年的一些經歷,虛構出了一個藝術氣氛深厚且非常有創造力的家庭,糾纏著跨越了幾代人之間的競爭狀態,裡面處處充斥的都是沖突和秘密。
事實上,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沃爾特·默奇早在1969年就已經開始了他們漫長的合作歷程。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之所以選擇將《泰特羅》以黑白片的形式拍攝出來,與沃爾特·默奇的從旁提醒也是密不可分的。
在《泰特羅》之前,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僅拍過一部黑白片,那就是1983年的《斗魚》 (Rumble Fish),改編自S·E·辛頓(S。E。Hinton)的同名小說,裡面講述的同樣是一個發生在兄弟之間的故事。
經過了仔細的思考和斟酌之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決定去參考他在學生時代曾經非常著迷過的走黑白視覺風格的大師級別的電影作品,他表示:「我和小米哈·馬拉邁爾一起看了很多部堪稱『美麗』的影片,特別地研究了一下它們的畫面呈現,其中包括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 《夜》 (La Notte)、伊利亞·卡贊(Elia Kazan)的 《娃娃新娘》 (Baby Doll)和 《碼頭風雲》 (On the Waterfront)……從這些來自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電影當中,我們明確地知道了應該如何使用黑白框架來展示出畫面的鮮活和強烈的明暗對比度。」
與《斗魚》很相似,《泰特羅》也包含著那種帶有細微差別的彩色色塊--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決定使用閃回畫面,來展示故事主角過去有過的一些經歷,他選擇的是一種被漂白了似的腐蝕色,很像是家庭錄像特有的那種色彩。一開始的時候,科波拉用16mm的攝像機實驗性地去拍攝閃回場景,但最終他和小米哈·馬拉邁爾卻意識到,這種拍攝方式的可行性實在是太低了,因為這一部分包含的是大量的對話。結果,他們先是用16mm攝像機進行正常的拍攝,然後再嘗試著用數碼攝像機模擬出他們所需要的那種風格和材質。
【用黑白兩種色彩來詮釋活潑的故事氣息】
在明確了製作方式之後,小米哈·馬拉邁爾也明白自己作為《泰特羅》的攝影師,面對的是多麼巨大的挑戰。
為了仔細琢磨如何在一個黑白畫面當中體現出寓意深刻的層次感,小米哈·馬拉邁爾買了兩部照相機進行練習和准備,他說:「我先是用數碼照相機練手,就為了能夠找出在燈光的影響下,如何製造出強烈的對比度。我隨意地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的街頭漫步,用照片記錄下這里的日常生活……隨後,在影片正式進入拍攝的時候,我就把這些照片拿出來做參考,然後嘗試著還原出一種非常好的燈光環境,盡可能地去完成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對這部影片的拍攝要求和想像力。」
為了維持住《泰特羅》的整體水平和相同的風格展示,小米哈·馬拉邁爾決定藉助高清攝像機的幫助。雖然號稱為黑白電影,但《泰特羅》仍然包含了一組色彩鮮明的系列場景,小米哈·馬拉邁爾承認道:「對於影片中的一組閃回畫面,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決定嘗試一下『安斯克羅姆』反轉片,那是一種擁有著淡化和新奇的色彩效果的舊膠片風格……科波拉一直在思考,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展示記憶?在他看來,與記憶有關的一切,和家庭錄像有著很相似的感覺。我們還一致認為,將它用在這里是最完美的選擇--我們先是用16mm攝像機正常拍攝,然後再用高清對其進行重新著色和渲染,以此來營造出舊照片的顏色和質感,裡面散發的都是與回憶和想像有關的淡淡的土黃色。」
『貳』 1977年星球大戰第一部票房就7.754億美元,在那個時代這是什麼水平!怎會有這么高,後期物價上漲
主要原因是那個時候的看電影的方式和現在不一樣,那時候好電影一般後勁非常足。
觀賞《星球大戰》是我少年時期最令人興奮的回憶之一。那不只是一部電影,它是一個里程碑。
一個傳奇的開端,一個不滅的神話,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而是作為一個走進新時代的標簽,永遠彪炳史冊。
那時候星戰的出現是開天闢地式的,太新鮮,太震憾。
影響極其深遠,但是在這種大部頭作品暴炸以後,同類科幻劇就多了,時代推進以後星戰的吸引力就下降不少。
星戰是時代的標志,美國人集體的記憶。
現在拿出來炒情懷,天時地利人合全符合了。
1.它標志著除《2001太空漫遊》這唯一特例之外,自五十年代以來總體而言已處於垂死狀態的科幻片就此獲得票房上的重生。
2.它是第一部運用新興電腦技術來製作動畫效果的重要電影作品。
3.它在特效方面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4.它宣告了「電影一代」的終結,宣告了對諸如戈達爾、安東尼奧尼、斯科塞斯、奧特曼和伯格曼之類電影作者的個人化作品的迷戀的終結;同時它也標志著所謂「敘事一代」的開始,這一代觀眾只想好好聽你講個故事。
5.它建立在《大白鯊》的成功基礎之上,再次證明了「個人突破性的作品」能贏得數億票房,能改寫電影公司的命運,能衍生出包括書籍、玩具、海報等在內的捆綁產品的一整個新行業。
6.它是第一部能准確證明「重看者」可以改寫電影票房歷史的電影,《星球大戰》最初的那批影迷里,所有人都看了不止一遍,有些甚至看了幾十遍。
7.它證明明星模式——使用片酬不菲的著名演員——也可以被一個能憑空創造出屬於它自己的明星的故事所取代。幾乎沒什麼人知道R2D2或C3PO的配音者是誰(肯尼·貝克[KennyBaker]和安東尼·丹尼爾斯[AnthonyDaniels]);即使有人知道黑武士的配音者是詹姆斯·厄爾·瓊斯(JamesEarlJones),那他又是否知道,在那身衣服里扮演這人物的是戴夫·普勞斯(DaveProwse)呢?在這里,戲服成了明星,而非戲服里頭的表演者。
8.《星球大戰》及其續集的成功——顯然是受到了三四十年代那種星期六下午放映的扣人心弦的系列電影的啟發——令人們對這種大眾娛樂片做出重新評估,也引出了之後諸如《印第安納瓊斯》、《尋找寶石》(RomancingtheStone)等系列賣座大片。
9.1977年之前的十年裡,美國青年導演們都夢想著拍出偉大的美國電影。1976年,《星球大戰》出現前一年,馬丁·斯科塞斯是美國優秀青年導演之中的翹楚,他拍出了《計程車司機》。但在《星球大戰》出現後,斯科塞斯的後來者們基本都改換了事業目標,改用票房數字來衡量自己成功與否。
10.這並不是一個趨勢,而是某種標志:和很多經典影片一樣,《星球大戰》也為我們帶來了一句流行語:「願原力與你同在。」
面對《星球大戰》引發的這場革命,你可能會覺得我表現得似乎並不怎麼激動,但事實並非如此。我愛《星球大戰》。第一次看完後,我就將它比作那種小報上寫的「靈魂出竅式的體驗」——你被轉移去了另一空間,經過了幾小時或是幾天後再被送了回來。《星球大戰》是一部憑著技術、技巧、智慧和幽默感來製作完成的作品。
《星球大戰》也代表了流行文化的一種突破:它讓人意識到,高成本的電影,其題材並不一定要局限於史詩片和華而不實的暢銷書翻拍片,也可以拍一下那種令人興奮的「兒童」故事,把它們拍成極具娛樂性的大片。
關於《星球大戰》,我聽到過的最精彩的一件軼事發生在二十世紀福克斯的董事會上。盧卡斯當時才拍到一半,但卻已經超了預算。董事會成員一起看了盧克·天行者和韓·索羅的工作樣片;看完後他們的建議是,公司或許應該承認自己犯了個錯誤並就此接受事實,停拍此片。那些特效什麼的,或許以後還能回收再利用,放到某些周六早晨播出的兒童電視節目中去。
這時候,公司主席小阿蘭·萊德(AlanLadd,Jr)站了起來。大家都知道萊德很不喜歡長篇大論的公開講話,他總是更喜歡傾聽,自己說的卻很少。所以他一站起來,立刻便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現場一片寂靜。
「繼續拍的話……能成經典。」說完這句他又坐了下來。董事會投票通過了追加投資的決議。
這里有一點很關鍵,那就是董事會成員當初之所以反對繼續拍下去,其實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因為類似《星球大戰》這樣的電影,類似它這種想把扣人心弦的「兒童」故事和突破性的電影科技結合在一起的做法,在歷史上並無成功先例。當初盧卡斯把劇本交到了福克斯公司,誰又會有這樣的想像力,能看透他腦海中的構思?他之前拍過《五百年後》(THX1138)(1970年),一部以《1984》為模板的未來幻想片;還有《美國風情畫》(AmericanGraffiti)(1973年),一部關於青春期的成功喜劇。但這兩部電影又怎麼能和原力扯上關系呢?
請回想一下那些令人興奮的光劍大戰,偵察機在死星的鋼鐵峽谷中低空飛行的緊張時刻,星際餐廳那場戲里轉瞬即逝的種種細節的巧妙運用。盧卡斯腦海中的這些構思,光憑文字又如何能讓人明白?又如何能讓人理解他將用到的那些天才特效?
《星球大戰》是美國電影史上的宏偉里程碑,整個三部曲(本片外加《帝國反擊戰》和《絕地歸來》)構造出一個經典系列,足以令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反復觀看,享受歡樂,就像是當年的《綠野仙蹤》(事實上《星球大戰》和《綠野仙蹤》也很相似,特別是C3PO、R2D2和丘巴卡這三位,他們與稻草人、鐵皮人、獅子的相似處不容置疑)。
不過,新東西也並不一定就全都是好的。從來就不是如此。《星球大戰》出現前的那十年裡,美國電影經歷了一個黃金時代,新一代導演尋找著各種新方向。在法國新浪潮的啟發下——六十年代早期,諸如特呂弗、戈達爾、雷奈、夏布洛爾等人的個人化作品風起雲涌——他們也想拍攝能反映自己世界觀的電影。看看那段時間的一些片子:《雌雄大盜》、《逍遙騎士》、《窮街陋巷》、《天堂之日》、《陸軍野戰醫院》、《安妮·霍爾》、《浪盪子》、《納什維爾》、《竊聽大陰謀》,甚至是第一集《洛奇》——史泰龍的個人化作品,那時他還沒有為票房而出賣洛奇的靈魂。
《星球大戰》出現後的那十年,電影不再那麼強調個人理想。事實上,好萊塢高層對於彰顯個性的電影人向來懷有敵意,諸如《母女情深》(TermsofEndearment)甚至是《野戰排》這樣的電影都曾被多位高層拒之門外。
『叄』 關於竊聽的國內外電影
《翻譯風波》:陰差陽錯的竊聽行為英文名:《The Interpreter》《竊聽風暴》:精確傳達白色恐怖 不乏人文關懷和理性自由精神英文名:《The Lives of Others》《被竊聽的隱私》:探討竊聽技術的合理合法性又名:《聆聽》英文名:《The Listening》《辛普森一家》:極具諷刺 讓人捧腹英文名:《The SimpsonsMovie》《竊聽風雲》:「竊聽」無處不在 秘密無處躲身英文名:《Overheard》《竊聽大陰謀》:隱喻美國社會現實 同類電影的扛鼎之作又名:《對話》英文名:《The Conversation》《睇真D殺人事件》:令人咂舌的邪典之作 竊聽製造災難和混亂英文名:《Focus》《春光乍泄》:「竊聽」是一種略帶畸形的生存與發泄手段英文名:《Happy Together》《生死諜變》:極具創意的竊聽手法 打造經典諜戰片英文名:《Swiri》《天使愛美麗》:動物世界也竊聽英文名:Amelie
『肆』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導演過哪些電影
作為導演的電影作品(數量:31)
泰特羅 Tetro ------- (2009)
沒有青春的青春/迷失青春 Youth Without Youth ------- (2007)
超新星/超時空危機 Supernova ------- (2000)
造雨人/正義必勝/播雨者 The Rainmaker ------- (1997)
家有傑克/超級插班生/傑克 Jack ------- (1996)
吸血僵屍驚情四百年/驚情四百年 Dracula ------- (1992)
教父三部曲:1901-1980 The Godfather Trilogy: 1901-1980 ------- (1992)
Making 'Bram Stoker's Dracula' ------- (1992)
教父:III/教父第三集/教父3 The Godfather: Part III ------- (1990)
大都會傳奇/紐約故事 New York Stories ------- (1989)
塔克:其人其夢 Tucker: The Man and His Dream ------- (1988)
石花園 Gardens of Stone ------- (1987)
伊奧船長 Captain EO ------- (1986)
佩姬蘇要出嫁/時光倒流未嫁時/帕姬·蘇結婚了 Peggy Sue Got Married ------- (1986)
棉花俱樂部 The Cotton Club ------- (1984)
小教父/局外人/被摒棄的人 The Outsiders ------- (1983)
斗魚/雷鳴小子 Rumble Fish ------- (1983)
舊愛新歡 One from the Heart ------- (1982)
現代啟示錄/戰爭啟示錄/地獄的默示錄 Apocalypse Now ------- (1979)
"The Godfather: A Novel for Television" ------- (1977)
對話/竊聽大陰謀 The Conversation ------- (1974)
教父:II/教父續集/教父2 The Godfather: Part II ------- (1974)
教父 The Godfather ------- (1972)
雨族 The Rain People ------- (1969)
彩虹仙子 Finian's Rainbow ------- (1968)
艷侶迷春 You're a Big Boy Now ------- (1966)
恐懼 The Terror ------- (1963)
痴呆症 Dementia 13 ------- (1963)
今夜纏綿 Tonight for Sure ------- (1962)
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 ------- (1962)
Nebo zovyot ------- (1960)
作為演員的電影作品(數量:71)
Untitled Greg MacGillivray Surfing Documentary ------- (2010)
I Knew It Was You: Rediscovering John Cazale ------- (2009)
白蘭度 Brando ------- (2008)
The Masterpiece That Almost Wasn't ------- (2008)
生命之血 The Blood Is the Life: The Making of 'Bram Stoker's Dracula' ------- (2007)
第7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The 79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 (2007)
The Making of 'Marie Antoinette' ------- (2007)
Cannes, 60 ans d'histoires ------- (2007)
Fog City Mavericks ------- (2007)
Boffo! Tinseltown's Bombs and Blockbusters ------- (2006)
Cannes 2006: Crónica de Carlos Boyero ------- (2006)
The Godfather and the Mob ------- (2006)
The Music of Apocalypse Now ------- (2006)
A Million Feet of Film: The Editing of Apocalypse Now ------- (2006)
Heard Any Good Movies Lately?: The Sound Design of Apocalypse Now ------- (2006)
深喉揭密/深入深喉 Inside Deep Throat ------- (2005)
On Location in Tulsa: The Making of 'Rumble Fish' ------- (2005)
Saturday Night Live in the '80s: Lost & Found ------- (2005)
Staying Gold: A Look Back at 'The Outsiders' ------- (2005)
AFI Tribute to George Lucas ------- (2005)
There Is No Direction ------- (2005)
這個警察不太冷 科西嘉檔案 Enquête Corse, L' ------- (2004)
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 The 76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 (2004)
101 Biggest Celebrity Oops ------- (2004)
Artifact from the Future: The Making of 'THX 1138' ------- (2004)
A Legacy of Filmmakers: The Early Years of American Zoetrope ------- (2004)
The 2004 IFP/West 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 (2004)
Whether You Like It or Not: The Story of Hedwig ------- (2003)
A Decade Under the Influence ------- (2003)
"Sunday Morning Shootout" ------- (2003)
Dean Tavoularis, le magicien d'Hollywood ------- (2003)
Dennis Hopper: Create (or Die) ------- (2003)
光影流情 The Kid Stays in the Picture ------- (2002)
On the Set of 'CQ' ------- (2002)
R2-D2: Beneath the Dome ------- (2001)
Breaking the Silence: The Making of 'Hannibal' ------- (2001)
Francis Coppola's Notebook ------- (2001)
Under the Hood: Making 'Tucker' ------- (2000)
黑澤:最後的皇帝 Kurosawa: The Last Emperor ------- (1999)
I Lars von Triers rige ------- (1999)
The Making of 'American Graffiti' ------- (1998)
Marlon Brando: The Wild One ------- (1996)
馬丁斯科塞斯美國電影之旅 A Personal Journey with Martin Scorsese Through American Movies ------- (1995)
It's Alive: The True Story of Frankenstein ------- (1994)
The World of Jim Henson ------- (1994)
George Lucas: Heroes, Myths and Magic ------- (1993)
德古拉:真人,神話,電影 Blood Lines: Dracula - The Man, the Myth, the Movies. ------- (1992)
Writing with Light: Vittorio Storaro ------- (1992)
The Godfather Family: A Look Inside ------- (1991)
黑暗之心 Hearts of Darkness: A Filmmaker's Apocalypse ------- (1991)
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 The 63rd Annual Academy Awards ------- (1991)
Hollywood Mavericks ------- (1990)
Memory & Imagination: New Pathways to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 (1990)
The Making of 'Captain Eo' ------- (1986)
Reverse Angle ------- (1985)
"Cinema tres" ------- (1984)
The Making of 'One from the Heart' ------- (1982)
American Mythologies ------- (1981)
現代啟示錄/戰爭啟示錄/地獄的默示錄 Apocalypse Now ------- (1979)
Cultural Celebrities ------- (1979)
The 51st Annual Academy Awards ------- (1979)
The Godfather Comes to Sixth St. ------- (1975)
The Lion Roars Again ------- (1975)
The 47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 (1975)
The 45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 (1973)
Bald: The Making of 'THX 1138' ------- (1971)
The Godfather: Behind the Scenes ------- (1971)
Filmmaker ------- (1968)
The World Premiere of 'Finian's Rainbow' ------- (1968)
The Young Racers ------- (1963)
War Hunt ------- (1962)
作為編劇的電影作品(數量:25)
泰特羅 Tetro ------- (2009)
沒有青春的青春/迷失青春 Youth Without Youth ------- (2007)
造雨人/正義必勝/播雨者 The Rainmaker ------- (1997)
教父三部曲:1901-1980 The Godfather Trilogy: 1901-1980 ------- (1992)
教父:III/教父第三集/教父3 The Godfather: Part III ------- (1990)
大都會傳奇/紐約故事 New York Stories ------- (1989)
伊奧船長 Captain EO ------- (1986)
棉花俱樂部 The Cotton Club ------- (1984)
斗魚/雷鳴小子 Rumble Fish ------- (1983)
舊愛新歡 One from the Heart ------- (1982)
現代啟示錄/戰爭啟示錄/地獄的默示錄 Apocalypse Now ------- (1979)
"The Godfather: A Novel for Television" ------- (1977)
對話/竊聽大陰謀 The Conversation ------- (1974)
教父:II/教父續集/教父2 The Godfather: Part II ------- (1974)
大亨小傳 The Great Gatsby ------- (1974)
教父 The Godfather ------- (1972)
巴頓將軍/巴頓將軍(台)/鐵血將軍巴頓(港) Patton ------- (1970)
雨族 The Rain People ------- (1969)
巴黎戰火 Paris brûle-t-il? ------- (1966)
蓬門碧玉紅顏淚/蓬門綺夢 This Property Is Condemned ------- (1966)
艷侶迷春 You're a Big Boy Now ------- (1966)
痴呆症 Dementia 13 ------- (1963)
The Haunted Palace ------- (1963)
今夜纏綿 Tonight for Sure ------- (1962)
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 ------- (1962)
作為製片人的電影作品(數量:70)
某個地方/在某處 Somewhere ------- (2010)
在路上 On the Road ------- (2009)
泰特羅 Tetro ------- (2009)
沒有青春的青春/迷失青春 Youth Without Youth ------- (2007)
特務風雲/牧羊人/好牧人 The Good Shepherd ------- (2006)
絕代艷後/凡爾賽拜金女/瑪麗·安托瓦內特/瑪麗皇後/瑪麗·安托萬/豆蔻風華/瑪麗·安托奈 Marie Antoinette ------- (2006)
金賽性學教授/性學大師:金賽博士/性書博士/引人入性 Kinsey ------- (2004)
四四零零/四千四/4400 "The 4400" ------- (2004)
Forever Is a Long, Long Time ------- (2004)
驚心食人族2 Jeepers Creepers II ------- (2003)
迷失東京/愛情,不用翻譯(台)/迷失東京(港) Lost in Translation ------- (2003)
"Platinum" ------- (2003)
Pumpkin ------- (2002)
殺手探戈 Assassination Tango ------- (2002)
In My Life ------- (2002)
完美女人 CQ ------- (2001)
終止不幸 No Such Thing ------- (2001)
驚心食人族 Jeepers Creepers ------- (2001)
暹羅女王/帝國驕蘭/暹羅王後/素麗瑤泰 Suriyothai ------- (2001)
斷頭谷/無頭睡谷/睡谷傳奇/寂靜山谷斷頭谷(台)/無頭谷(港) Sleepy Hollow ------- (1999)
The Florentine ------- (1999)
愛人!別跑 Goosed ------- (1999)
處女之死/鎖不住的青春/處女自殺/折翼天使 The Virgin Suicides ------- (1999)
第三個奇跡 The Third Miracle ------- (1999)
化身戰士 Dr. Jekyll and Mr. Hyde ------- (1999)
我的血腥婚禮 Lanai-Loa ------- (1998)
白鯨 Moby Dick ------- (1998)
暴行 Outrage ------- (1998)
巴迪 Buddy ------- (1997)
奧德賽 The Odyssey ------- (1997)
Survival on the Mountain ------- (1997)
家有傑克/超級插班生/傑克 Jack ------- (1996)
黑天使 Dark Angel ------- (1996)
穿梭陰陽戀 Haunted ------- (1995)
神鬼雙雄之綁架奇航/創世雄心 Kidnapped ------- (1995)
玉米田的天空 My Family ------- (1995)
White Dwarf ------- (1995)
Tecumseh: The Last Warrior ------- (1995)
科學怪人之再生情狂/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科學怪人恨鎖情牽 Frankenstein ------- (1994)
唐璜 德馬科/天生愛情狂/這個男人有點色 Don Juan DeMarco ------- (1994)
秘密花園/神秘園 The Secret Garden ------- (1993)
The Junky's Christmas ------- (1993)
吸血僵屍驚情四百年/驚情四百年 Dracula ------- (1992)
風--超越極速 Wind ------- (1992)
教父三部曲:1901-1980 The Godfather Trilogy: 1901-1980 ------- (1992)
教父:III/教父第三集/教父3 The Godfather: Part III ------- (1990)
"The Outsiders" ------- (1990)
Wait Until Spring, Bandini ------- (1989)
變形的生活 Powaqqatsi ------- (1988)
石花園 Gardens of Stone ------- (1987)
Lionheart ------- (1987)
Tough Guys Don't Dance ------- (1987)
三島由紀夫 Mishima: A Life in Four Chapters ------- (1985)
黑神駒2 The Black Stallion Returns ------- (1983)
斗魚/雷鳴小子 Rumble Fish ------- (1983)
逃獄風雲 The Escape Artist ------- (1982)
搞嘢神探漢密特 Hammett ------- (1982)
機械世界/失衡生活 Koyaanisqatsi ------- (1982)
影子武士/影武者(台/港) Kagemusha ------- (1980)
現代啟示錄/戰爭啟示錄/地獄的默示錄 Apocalypse Now ------- (1979)
黑神駒 The Black Stallion ------- (1979)
"The Godfather: A Novel for Television" ------- (1977)
對話/竊聽大陰謀 The Conversation ------- (1974)
教父:II/教父續集/教父2 The Godfather: Part II ------- (1974)
美國風情畫 American Graffiti ------- (1973)
The People ------- (1972)
未來世界/五百年後 THX 1138 ------- (1971)
The Making of 'The Rain People' ------- (1969)
恐懼 The Terror ------- (1963)
今夜纏綿 Tonight for Sure ------- (1962)
作為原創音樂的電影作品(數量:1)
現代啟示錄/戰爭啟示錄/地獄的默示錄 Apocalypse Now ------- (1979)
作為電影剪輯的電影作品(數量:2)
超新星/超時空危機 Supernova ------- (2000)
The Fantasticks ------- (1995)
作為助理導演的電影作品(數量:4)
The Wild Racers ------- (1968)
恐懼 The Terror ------- (1963)
The Young Racers ------- (1963)
Premature Burial ------- (1962)
作為音效的電影作品(數量:2)
All the Presidents' Movies: The Movie ------- (2009)
The Young Racers ------- (1963)
作為其他職員的電影作品(數量:22)
某個地方/在某處 Somewhere ------- (2010)
Push Button House ------- (2008)
性愛巴士/短巴士 Shortbus ------- (2006)
絕代艷後/凡爾賽拜金女/瑪麗·安托瓦內特/瑪麗皇後/瑪麗·安托萬/豆蔻風華/瑪麗·安托奈 Marie Antoinette ------- (2006)
她恨我/出賣雄風 She Hate Me ------- (2004)
Whether You Like It or Not: The Story of Hedwig ------- (2003)
迷失東京/愛情,不用翻譯(台)/迷失東京(港) Lost in Translation ------- (2003)
改編劇本/蘭花賊(台)/何必偏偏玩謝我(港) Adaptation. ------- (2002)
暹羅女王/帝國驕蘭/暹羅王後/素麗瑤泰 Suriyothai ------- (2001)
槍戰 Gunfighter ------- (1998)
以父之名/以父之名(台)/因父之名(港)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 (1993)
夜夜買醉的男人 Barfly ------- (1987)
回到綠野 Return to Oz ------- (1985)
小教父/局外人/被摒棄的人 The Outsiders ------- (1983)
搞嘢神探漢密特 Hammett ------- (1982)
影子武士/影武者(台/港) Kagemusha ------- (1980)
現代啟示錄/戰爭啟示錄/地獄的默示錄 Apocalypse Now ------- (1979)
The Haunted Palace ------- (1963)
Tower of London ------- (1962)
Nebo zovyot ------- (1960)
薩特闊 Sadko ------- (1953)
拿破崙傳 Napoléon ------- (1927)
『伍』 有沒有哪部電影是關於偷拍的
1.《偷窺狂》
偷窺工具:攝影機
2.希區柯克《後窗》
偷窺工具:望遠鏡
3.《我偷窺,所以我存在》
偷窺工具:望遠鏡
4.《偷窺》
偷窺工具:監控設備
5.《躲避》
偷窺工具:隱藏攝像機
6 《楚門的世界》
偷窺工具:電視攝像機
7.《24小時偷窺網路》
偷窺工具:網路
8 《和她在一起》
9 《竊聽大陰謀》
竊聽工具:錄音工具和其他偷窺工具
10 《竊聽風暴》
偷窺工具:竊聽和輔助性監視
『陸』 泰特羅的幕後製作
科波拉自認最好的電影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好萊塢歷史上永遠無法繞過去的一個名字。這位拿過兩次戛納金棕櫚(《現代啟示錄》、《竊聽大陰謀》),拍攝過《教父》系列的大導演在最近的10年裡只拍攝了兩部電影。而且,自從1974年的《竊聽大陰謀》以來他再也沒有自己編寫過偵劇本。這次科波拉親自上陣操刀劇本,並找來了幾位老搭檔合作拍攝了最新的帶有深刻科波拉烙印的影片--《泰特羅》。
作為一部「半自傳」性的影片,劇中故事的真科性自然引人矚目。科波拉說:「這部電影的故事的確結合了我的童年生活的影子,但並不能因此而說這就是我的童年,或者這就是科波拉的生活。影片中的故事有自己的真實性,但是我絕對沒有親眼目睹他發生過。不過在觀影的過程中,觀眾應該能體會到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其實,很多人會覺得這種描述家族故事的電影應該和《教父》非常相似,實際上科波拉當年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他說:「其實我對黑幫沒有什麼明確的概念。當時我拍攝《教父》的時候甚至沒有見過任何一個黑幫分子。但是我熟悉生活在美國的義大利移民,我知道他們的語氣、說話時的用詞、吃東西的習慣、他們的家庭結構等等一切事物。所以,我把那些黑幫成員當做是家庭成員來拍攝。在這部電影里,我還是這樣做的,我把我的親人的性格和脾氣、我的朋友的習慣和愛好全部移植到了阿根廷,讓他們在阿根廷生活。我相信全世界的這一切都是相通的」。
耗資1500萬美元的《泰特羅》是一部小成本的獨立電影,也是第三部完全意義上的科波拉電影,因為他在影片里不僅擔任了導演而且還是編劇(此前的兩部科波拉操辦編劇和導演的電影是1969年的《雨人》和1974年的《竊聽大陰謀》)。他說:「我總覺得只有是我個人獨立編劇的電影才說算是我的作品,其他的我一概要說明,比如說馬里奧·普佐的《教父》或者是巴拉姆·史多克的《吸血僵屍驚情四百年》。我希望我能拍攝一部科波拉的電影」。在接受《帝國》雜志采訪時,科波拉說:「這是我拍攝過的最好的一部電影」。
國際班底的劇組
一向善於「製造」巨星的科波拉這次在自己的影片里使用了國際班底的演員陣容。來自世界各地的演員匯聚一堂,拍攝電影。不過因為是來到阿根廷拍攝的美國劇組,在演員的合同方面,還是出了一點問題。阿根廷演員協會就曾要求劇組停止拍攝,因為他們覺得劇組沒有和阿根廷的醫院簽訂合同。後來,劇組的製片人向阿根廷出示了所有的演員合同,他說:「我們的影片是完全合法的,我們有所有必須的、合法的合同。他們這樣做會損壞阿根廷演員協會的榮譽」。除此之外,遠在美國的科波拉的發言人也說:「我們是按照規程和合同辦事的,阿根廷演員協會單方面沒有任何理由阻擾影片的拍攝」。後來,這個小小的風波在阿根廷方面的道歉下圓滿地解決了。
不過這個小小的不愉快並沒有影響到劇組里的和氣。因為是家庭題材的電影,劇組里也和諧的像是一家人。扮演弟弟的班尼阿爾登·埃倫瑞奇今年只有19歲,是劇組里經驗最少、年齡最小的演員,大家都很照顧他。他說:「劇組里的其他演員就像是我的兄長,他們都很照顧我這個新人,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很開心地拍完了我的處女作。科波拉是我非常喜歡或者說崇敬的導演。在見他前,我租了一堆有他出現或者是關於他的紀錄片,目的就是熟悉熟悉他,知道點他說話的樣子和在片場的習慣,這樣心裡好有個底。他雖然是個大佬,但是並不威嚴怒目,他能讓你感到放鬆和平等」。
「其實影片不僅僅是在拍攝,我們更像是在一起成長」,劇組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在美國,演員們一般是單獨地琢磨自己的角色或者是把自己的心得寫在備忘錄里。但是在這個劇組,所有的一切想法和准備都會被拿出來討論和分析。影片拍攝結束之後一個月,我們之間還保持著聯系,這在以往的美國電影中是罕見的」。
『柒』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拍攝過的電影有多少部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一共拍攝過11部電影:分別是:
《沒有青春的青春》,《家有傑克》,《吸血僵屍驚情四百》,《教父第三集》,《現代啟示錄》,《教父續集》,《竊聽大陰謀》,《斗魚》,《佩姬蘇要出嫁》,《棉花俱樂部》,《教父》
『捌』 竊聽大陰謀的影片評價
由美國科波拉影片公司出品,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編劇兼導演。本片是科波拉的批判現實主義傑作,被譽為70年代最優秀的電影之一。編導的傾向性非常明顯,主題是譴責喪失隱私的現代社會使人更加孤獨、相互猜忌,加速了人際關系的緊張和人的異化。主角拆毀屋子以尋找竊聽器的場景已成為經典。該片獲1974年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美國奧斯卡獎三項提名;全美影評家聯合會最佳導演獎。
『玖』 世界著名的電影剪輯大師是誰代表作是什麼
沃爾特 · 默奇與電影剪輯藝術
一、沃爾特 · 默奇(Walter Murch )其人
當今世界最偉大的導演恐怕能舉出一打,但最偉大的電影剪輯師只有一個,那就是沃爾特 · 默奇。
默奇的名字不為大眾所知,這是由其工作 的性質決定的:剪輯。一部上佳影片能讓觀眾沉浸在故事、人物情感和命運之中,而完全看不見剪輯的痕跡,這是剪輯師的至上功夫,而剪輯,正是電影區別於攝影、戲劇、表演、文學,最終宣告自己作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存在的標志。作為剪輯大師,沃爾特 · 默奇在黑暗的剪輯室內創造了一個個奇跡,在好萊塢被尊為「 教父」 ,當然不光因為他為科波拉締造了《教父》三部曲的傳奇,更因為他為電影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剪輯師作為「 看不見的藝術家」 普遍不為外人知的情況下,沃爾特 · 默奇是全世界唯一頻頻出現在人們文化視野中的剪輯大師。
默奇是美國七〇年代崛起的「 學院一代」 電影人之一,這群人都是各大學電影學院畢業生,包括弗蘭西斯 · 科波拉、喬治 · 盧卡斯、史蒂芬 · 斯皮爾伯格、馬丁 · 斯克西斯等一班復興好萊塢、創造了一大批現代電影經典的大師們,而沃爾特 · 默奇正是他們背後那雙「 看不見的大手」 ,贏得了英國電影學院和美國電影學院的多項嘉獎。他於1960 年代末與科波拉和盧卡斯在舊金山共同創造了北加州的電影工業從而為洛杉磯的好萊塢帶去新的風氣。從1969 年為科波拉的《造雨人》(The Rain People )作音效剪輯開始,默奇先後創造了《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 ,1973) 和《教父》(II 、III) 的音效和《教父I 》的畫面剪輯, 1974 年為科波拉的個人最愛之作《竊聽大陰謀》(The Conversation )做音效設計贏得奧斯卡提名並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和嘎納電影節金棕櫚獎,並因在科波拉1979 年版《現代啟示錄》中傑出的音效設計而獲得奧斯卡獎。1996 年,因為沃爾特 · 默奇為《英國病人》的畫面和聲音的詩一般的剪輯塑造,而史無前例地一人獨得兩項奧斯卡獎。四十年來,經沃爾特 · 默奇之手而呈現銀幕的著名電影,除了《教父》三部曲和新、舊版《現代啟示錄》,還有《五百年後》(THX 1138), 《朱麗亞》(Julia, 1977 ), 《人鬼情未了》(Ghost, 1990), 《布拉格之戀》(又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1988 ),《天才的雷普里》(The Talented Ripley,1999 )以及最近的《冷山》(Cold Mountain, 2005), 《鍋蓋頭》(Jarhead, 2006 )。經他編劇導演的《回到奧茲國》(《綠野仙蹤》續集,1985 )雖票房不佳但業內人士相當推崇。1998 年,他按照奧森 · 威爾斯遺留的筆記而主持重構/ 復原威爾斯1958 年的經典之作《歷劫佳人》(Touch of Evil ,又譯《狂野生死戀》) 被稱為權威的「 導演版」 ,2002 年更被美國國會圖書館委託修復愛迪生1894 年的第一部有聲電影《迪克森的小提琴》,這是對他作為電影技術- 藝術大師地位的首肯,無疑是一種特殊榮譽。在《現代啟示錄》的剪輯過程中,沃爾特 · 默奇創造了sound design( 音效設計) 這一概念,將電影音響從一種從屬的、配合性的地位提升到了獨具藝術表現力量的高度。
默奇學識淵博,被稱為好萊塢稀有的文藝復興式全才。他學藝術史出身,熟悉音樂,建築,甚至物理學,在電影剪輯的間隙,默奇喜歡翻譯義大利詩歌,並對人的知覺系統、宇宙學、以及科學史的研究深感興趣,1995 年以來他根據「 旅行者號」 空間探測器和哈勃望遠鏡發回的數據重新闡釋古代的行星定律和恆星圖。默奇現居舊金山鄉下,面對一片湖泊,沒有電視,自釀蜂蜜。
二、沃爾特 · 默奇的書
《眨眼之間:透視電影剪輯》由默奇1988 年在澳大利亞國家電影委員會的演講記錄稿修訂而成,部分內容也曾包括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戲劇影視學院1990 年2 月的高級剪輯課程內。它不是一本關於如何剪輯的技術手冊,而是關於剪輯的思考和對電影與人性關系的獨特洞見,其中最容易為人所記住的,莫過於作者將剪輯跟人眨眼的內在心理- 情感機制進行觀察比較所得出的「 一個剪切就是一次眨眼」 的結論。該書自1995 年出版以來,立即成為英美各大學電影專業學生的必讀教科書,更成為一般人文學生從電影內部來認識和了解電影的難得的入門參考。默契以生動而淺易的文字,將電影剪輯的多層面的問題寫得極富啟發性,從最最基本的為什麼剪輯是有效的談起,默奇帶領讀者一口氣把電影剪輯的美學與實際問題都一一檢討,並就連續、非連續、夢與現實的關系,好的剪輯的標准,眨眼的情感意義及其與剪切點的關系,數碼剪輯等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更重要的是,默奇在書中與讀者分享了他在剪輯那些著名的電影時的思考與體會,他用不同的比喻來解說電影剪輯的深意,把古典音樂,夢的解析,攝影,甚至遺傳學、天文學、郵政服務等都跟電影關聯起來無所不談,非常具有啟發性。默奇從《冷山》開始使用蘋果公司被視為低成本、「 業余」 的電影剪輯軟體Final Cut Pro ,不但將該軟體介紹進好萊塢,更直接影響、推動了全世界低成本獨立電影的製作。有趣的是,默奇至今保持使用舊式剪輯機那樣的站立工作姿勢,因為他認為電影剪輯是一種全身的舞蹈,坐著是無法跳舞的。他說。
『拾』 求《竊聽大陰謀(1974)》百度網盤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導演的
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