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平台 > 拍攝電影是大生意嗎

拍攝電影是大生意嗎

發布時間:2022-05-31 15:06:31

⑴ 靠搞攝影來生活有前途嗎

關於電影類型的一些介紹和概括
實驗電影

實驗電影(experimental film)從三十年代開始以美國為首發展起來的非商業性電影,這種電影主要是用l 6毫米腔片拍攝的短片,沒有傳統的故事情節,主要表現風格是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就其藝術實質而言,是有聲電影時代的先鋒派電影。

從二十年代來至四十年代中期是實驗電影的萌芽時期.只有很少幾部,如照相師雷爾夫·斯戴納的抽象主義風格的《H z0》(1929)和《機械的原理》(1930),斯拉夫柯·沃爾卡皮其的《第94l 3號…一好菜塢無聲配角的生與死》(1928)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實驗電影有了新的發展。雖然中心仍在美國,但在英國、法國.意火利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也相繼展開了拍攝實驗電影的活動。這是因為:1.質量高、價格便宜的16毫米膠片和輕便有聲電影攝影機的問世給業余性質的個人製作活動提供了技術條件;2.一些歐洲先鋒派電影人士如漢斯·里希在知識界開始發生影響。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推動F,一系列歐洲先鋒派影片,包括讓·谷克多的影片,在美國上映,引起了往意和興趣;3.由瑪耶-德連首創的自己製作自己發行和放映的新方式,解決了實驗影片的出路問題。

從四十年代中期到五十年代末期,美國實驗電影主要代表人物是瑪耶-德連、肯尼斯·安格爾、格里戈里-馬可波羅斯、寇蒂斯哈靈頓、啥里·斯密士、惠特尼兄弟和弗蘭克·新圖法契。這些人分屬實驗電影的兩翼: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德連的《白日的羅網》(i9431、《在地球上》(1944)、《電影攝影機的舞蹈習作》(1945)、安格爾的《焰火》(1 945)、馬可渡羅斯的《心靈》(1948)、喻靈頓的《探求的片斷》(I 946)等,都是沉湎於夢境和幻想,具有濃烈的弗洛伊德邑彩的超現實主義作品。斯密士則受費辛格爾的影響,拍攝了若幹部手繪的抽象圖形影片,惠特尼兄弟在1943至1945年問也在《五次電影練習》中對抽象圖形進行了種種實驗。在舊金山活動的斯圖法契則組織了 一系列"電影中的藝術"放映會,自己拍攝〈索薩里托〉(1948)等影片,試圖把詩和電影在抽象主義的基礎上融為一體。

五十年代中期開始出現的美國新電影和五十年代末期開始出現的地下電影,是美國實驗電影的延續和發展。六十年代中期地下電影運動蔓延到西歐之後,人們便絕少使用"實驗也影"一詞,而代之以"地下電影"了。

超現實主義電影

超現實主義電影(surrealist film) 把文學上的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運用於電影創作的電影流派。承襲了這一創作主張的倡導者安德烈-布菜東的原則,強調無理性行為的真實性、夢境的重要意義、不協調的形象對列的情緒力量和對個人快感的執著追求。一度成為二十年代法國先鋒派電影的主要傾向,後來又成為美國實驗電影和地下電影的重要一翼。在供商業發行的故事片領域,超現實主義不構成獨立的流派,它的影響只見於影片的個別鏡頭或段落。阿杜-基洛的《電影申的超現實主義》是進行這種研究的典型論著。

二十年代,法國先鋒派電影人士發現電影的照相本性和蒙太奇對列技巧使它成為超現實主義最理想的表現手段。這一觀點始終流行在反傳統的影片製作者中間,並被不斷付諸實踐。

通常認為,杜拉克的《貝殼和僧侶》是第一部超現實主義影片,但更受到重視的則是路易斯.布努艾爾的《一條安達魯狗》和《黃金時代》,前者是一個精神困頓的流浪漢的一連串夢境r後者則是對性慾和愛情的一次弗洛伊德主義的分析。西方的電影研究家們一致認為,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在布努埃爾轉而拍攝故事片後仍不時在他的作品中隱現·在實驗電影和地下電影中,超現宴主義傾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瑪耶-德連和肯尼斯-安格爾·在故事片領域里,西方電影研究家傾向於把對變態心理、潛在的性沖動、無理性行為等的描寫歸結為超現實主義在故事片中的表現。因此,象希區柯克的一系列影片:《愛德華大夫》(1945)、《眩暈》 f1958)、《西北偏北》(1959)、《精神變態者》(1962)和《群鳥》 f1963),馬克斯三兄弟的狂亂喜劇片,以及塞繆爾-富勒、約瑟夫-馮.斯登堡等人的一些影片,都成了闡明超現實主義在故事片中的影響的典型例證。

室內劇電影與街道電影

室內劇電影

室內劇電影(kammer spiel film)二十年代出現在德國的一種與表現主義電影相對立的電影。 "室內劇"原來是德國戲劇導演馬克斯·菜園哈特創造的一個術語,專指一種供小型劇場演出的,恪守時間、地點、動作三一律的舞台劇。奧地利電影編劇卡爾.梅育把這一概念搬用到電影中來,創立了室內劇電影。梅育於1919年寫了《卡里加里博士》的劇本,成為表現主義電影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但一年後,梅育便開始脫離表現主義的軌道,於1921年寫出《後樓梯》,由保羅.萊尼導演,成了第一部"室內劇電影"。

室內劇電影拋棄了表現主義電影慣用的鬼怪和瘋子的主題,而以社會上的小人物如鐵路工人、店員和女僕為對象,描寫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環境。它恪守古典悲劇的三一律,布景簡單(主要是內景),人物數目很少,一般無名無姓,只以其職業為特徵。它非常注意對人物的心理刻劃,鏡頭常常良時間地停留在人物的手勢動作和面部表情上。由於故事情節比較簡單,時間空間變化很小,所以它一方面要求演員的演技嚴肅平實,避免誇張,另方面盡量少用字幕,力求通過可見形象來傳達戲劇性內容。但囿於無聲電影的技術局限性,也造成人物性格過於簡單,鏡頭過於冗眭和重復,甚至出現使觀眾無法了解人物的行為動機等缺點。

室內劇電影的代表作品除了由梅育編劇的一系列影片如《鐵道》(1921)、《除夕之夜》(192 3)、《最卑*的人》(1924)以外,還有保羅-津納爾的《恩欲》(1924)等影片。這種電影在引導一部分德國電影導演走上寫實道路方面超了很大作用(參見"街道電影")。在國外,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馬賽爾·卡爾內為代表的一些法國電影導演的電影形式上。

街道電影

街道電影(st reet film)室內劇電影影響下出現的一蝗街道為主要動作背景的德國影。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在《從里加里到希特勒》一書中創造這個詞。代表作品有卡爾-格納的《街道》(1923),派伯斯特的《沒有歡樂的街》(1925)和布魯諾·拉恩的《街頭慘劇》。(i927)等。這些影片表現了社會的現實,以一種直接的、不尚虛飾的和客觀的風格,簡練的演技和力求真實的布景,來反映德國下層平民的日常生活。這類影片摒除了表現主義的瘋狂幻想,打破了室內劇的狹小世界,反映了德國電影在無聲電影末期走向現實主義道路的努力.但隨著納粹勢力的興起和由納粹黨人控制的壟斷性的烏發電影公司的成立,這種努力旋即天折。

電影手冊》派

《電影手冊》派 又稱《電影手冊》集團。是從1955年開始聚集在以安德烈一巴贊為首的《電影手冊》雜志編輯部周圍的一批青年影評人,他們後來從影評工作過渡到拍片,成為法國"新浪潮"電影c內主將。

《電影手冊》雜志創辦於1951年,由安德烈巴贊、羅·杜卡和雅克杜尼奧爾一瓦爾克洛茲任主編,其中巴贊的美學思想對雜志的面貌起著主導的影響。 1955年起,一批贊同巴贊的理論觀點的青年開始以《電影手冊》為理論陣地,運用"作者論"方法,樹立起新的評價標准。他們中的主要人物是特呂弗、戈達爾、里維特、夏布羅爾、杜馬契和謝勒爾等。從1958年起,特呂弗,戈達爾、里維特和夏布羅爾相繼拍出他們的第一部影片,對法國電影中的"新浪潮"起了形成作用,這批人從此被稱為《電影手冊》派。 "新浪潮"在[96t年趨於衰落後,這批人發生了分化,特呂弗和夏布羅爾成為受歡迎的商業電影導演,但他們的影片仍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里維特轉向實驗電影。戈達爾的道路則更為復雜多變,在1968年前,他的影片具有愈來愈濃重的現代派色彩i宣揚存在主義的反道德觀和無政府主義的政治思想,在形式上則肆意破壞傳統的電影語法。從1968年開始,他突然轉向極左,拍攝了一系列有濃厚政治色彩的短片,反對資本主義,鼓吹暴力革命。1971年他因車禍受傷,停止拍片。七十年代末,他又開始拍攝故事片,宣稱"不再過問政治"。

"左岸派"(Left Bank Group)五十年代末出現在法國的一個電影導演集團,因成員都住在巴黎賽納河的左岸而得名。他們是阿侖·雷乃、阿涅斯·瓦爾達、克利斯·馬爾凱、阿侖·羅布一格里葉、瑪格麗特·杜拉和亨利·科爾皮等。但。左岸派"實際上並沒有組成一個"學派"或"團體",他們只是一批互相有著長久的友誼關系、藝術趣味相投並在創作上經常互相幫助的藝術家。他們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從事電影創作較久的導演,如雷乃、瓦爾達和科爾皮;另一類是以搞文學創作為主的,如馬爾凱、杜拉和羅布一格里葉。由於他們在電影方面的成名之作都是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問世的,如莒乃的《廣島之戀》(i959)和科爾皮的《長別離》(1961)(兩片均由杜拉編劇),雷乃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由羅布一格里葉締劇),瓦爾達的《克列奧的兩小時》(I 961)等,加之他們的影片也十分講求個人風格,不拘守傳統的電影語法;因此他們的作品常常也被歸為"新浪潮"電影。

實際上,左岸派"導演們的影片和《電影手冊》派導演們的影片有著重大的不同之處,那就是:
1."左岸派"導演們只把專為電影編寫的劇本拍成影片,而從不改編文學作品;
2.他們一貫把重點放在對人物的內心活動的描寫上,對外部環境則採取紀錄式的手法;
3.他們的電影手法很講究推敲,細節上都要修飾雕琢,絕無潦草馬虎的半即興式作風;
4.他們的影片具有更為濃重的現代派色彩,尤其是杜拉和羅布一格里葉的影片,因為這兩人本來就是法國現代派小說的代表人物.
"左岸派"電影在法國被稱為"作家電影",意即由文學作家拍攝的電影,其代表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幾部影片外,稍後還有雷乃的《姆里也爾》(1963)和《戰爭結束了》(1967),羅布一格里的《不朽的女人》(1963)、《橫跨歐洲快車》(1966)、《伊甸園和以後》(1970)和瓦爾達的《走卒們》(1967)等。

"左岸派"電影的影響是深遠的。例如約克·羅齊埃的《再見,菲律賓》(1962)使用了即興的對白、輕便攝影機和暗藏的麥克風,顯示了真實電影的印記。特呂弗的《胡作非為》(1959)在高度自然的拍攝風格和社會性內容上也明顯地表現出真實電影的影響。戈達爾在他的許多影片里進行主觀介入,更是直接搬用了真實電影的方法。
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從五十年代末開始的一個以直接紀錄手法為基本特徵的電影創作流派。包括法國的真實電影運動和美國的直接電影運動。代表人物有法國的讓·盧什、法朗索瓦·萊興巴赫、馬利奧-呂斯渡利、美國的戴維·梅斯爾斯和阿爾倍特·梅斯爾斯兄弟、理查德·利科兜相唐·阿倫·彭尼貝殼等。

真實電影的倡導者自稱他們的靈感主要來自蘇聯吉加·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理論和實踐。維爾托夫在二十年代拍攝了一系列由生活即景組成的新聞片,後來又把這些即景式影片剪輯成有一定結構的長片,他把這種影片稱為"電影真理報",、而真實電影實際上就是這一餓文詞忙的法譯。真實電影作品和電影真理報在藝術上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所表現的事件更完整、更單一,因而更具有故事片的特質。
真實電影作為一種製片方式具有下列特點:
1.直接拍攝真實生活,排斥虛構;
2.不要事先編寫劇本,不用職業演員;
3.影片的攝制組只由三人組成,即導演、攝影師和錄音師,由導演親自剪輯底片。

在這一電影流派內部,法國的真實電影和美國的直接電影的唯一不同之處在於電影導演的作用:法國人主張導演可以介入拍攝過程。例如盧什在拍攝《夏日紀事》(1961)時,為了給觀眾一種導演絕非旁觀者的印象,插入了由他自己進行的對片中人物的一系列訪問和爭論場碰。美國人則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過程,要求導演採取嚴格的客觀立場,以免破壞對象的自然傾向,例如利科克拍攝《大衛》(1962)時,自始至終只是按照事件的自然進程,不加干預地拍下一個年輕吸毒犯在戒毒中心成功地棄舊圖新的故辜。

真實電影的拍攝方法要求導演能准確地發現事件和預見其戲劇性過程,要求攝制組動作敏捷.當機立斷,這種方法必然給影片的題材造成很大的限制,因此,純粹意義上的真實電影作品為數很少。真實電影作為一個流派的更大意義在於它為一般的故事片創作提供了一個保證最大限度的真實性的拍攝方法,在這一點上,其影響是深遠的。例如約克·羅齊嬪的《再見,菲律賓》(1962)使用了即興的對白、輕便攝影機和暗藏的麥克風,顯示了真實電影的印記。特呂弗的《胡作非為》(1959)在高度自然的拍攝風格和社會性內容上電明顯地表現出真實電影的影響。戈達爾在他的許多影片里進行主觀介入,更是直接搬用了真實電影的方法。
法國影評家尼諾-法蘭克在1946年因受黑色小說一詞的啟發而創造出來的用語。主要指好菜塢在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初期拍攝的以城市中的昏暗街巷為背景、反映犯罪和墮落的世界的影片。黑色影片不是一種獨立的影片類型。它是同許多傳統的影片類型,如強盜片、西部片、喜劇片等交織在一起的。雖然它的題材是以犯罪活動為主.但並非所有的犯罪題材的影片都可以歸為黑色影片。

它具有以下特徵:
1.黑夜的場面特別多,無論是內景或外景,總給人以陰森可怖、前途莫測。由危機感;
2.採用德國表現主義的攝影風格,以古怪的深影和陰沉的影調來造成一個夢魘世界的幻覺;
3.主人公往往是道德上具有雙重人格、對周圍世界充滿敵意、失望孤獨、最後在死亡中找到歸宿的叛逆人物;
4.慣常採用倒敘法或第一人稱敘述法作為描寫心理的手段。因此,黑色影片可以說是美國的暴力題材、德國表現主義的攝影風格和法國存在主義思想的結合體。

黑色影片在四十年代進入興旺時期,五十年代中期,觀眾漸少,好萊塢轉向新的風格、題材和技術,黑色影片便逐漸消失。代表作品有:約翰·休斯頓的《馬爾他之鷹》(1941),比利·懷爾德的《火車謀殺案》(1943),霍華德·霍克斯的《沉睡》(1946),戴·加涅特的《盪婦怨》(1946),奧遜·威爾斯的《陌生人》(1946)和《上海來的女人》(1949),奧托·普菜明格的《勞拉》(1944)、《淪落天使》(1948)和《人行道終點處》(1950),羅伯特·西奧德馬克的《鬼夫人》(1944)、《殺人者》(1946)和《城市的哭聲》(1948)等。

黑色電影
黑色影片有時也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某些調子低沉、逃避現實的法國影片,這些影片的創作者不願意維希政府的政治要求,故意避免接觸現實生活。此外,戰後一代的法國導演曾一度對好菜塢的黑色影片發生強烈興趣,例如讓一比埃爾·梅爾維爾在六十年代力圖恢復黑色影片的藝術聲譽,拍攝了一系列具有黑色影片基本特徵的影片,如《痛苦》(1962)、《第二次呼吸》(1966)和《日本武士》(1967)等.
自由電影
自由電影(free clllerna)英國國家資料影院於1956至l959年放映的六套實驗性影片的總稱,同時又是以這一系列實驗性影片為代表作的一次電影運動的名稱。1956年開始,英國電影學會的實驗基金會和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共同資助一批有志於"復興英國電影藝術"的青年拍攝了一批短片,並陸續在英國國家資料影院公映。在上映影片的司時,這些青年導演聯合發表了一些聲明,宣布他們的創作目的是向社會上和電影界內部的保守觀念挑戰。他們強調藝術家的社會責任,要求重視日常生活題材和創作中的個性表現.他們強烈希望擺脫電影製片業的商業桎梏,取得創作自由。

在自由電影的名義下拍攝的影片都是以表現真人真事為內容的,但是這些影片的創作者們忌諱用紀錄性一詞來描寫他們的影片,因為他們認為,由於英國紀錄電影運動曾倡導用紀錄電影來為政府機構或社會團體的利益服務,紀錄性一詞已含有粉飾和美化現實的涵義。這一運動的倡導人林賽·安德遜甚至宣稱,紀錄手法將妨礙電影傑作的產生。這些青年導演雖然對電影製片業持敵視態度,但並不反對同職業電影工作者進行合作。象瓦爾特·拉薩里和約翰弗萊徹等著名電影攝影師都曾為他們拍攝影片。自由電影運動同當時出現在英國文學界和戲劇界的反對保守觀念的潮流也有密切聯系,例如以反保守著稱的劇作家約翰·奧斯本就同自由電影運動的主要人物在影片創作上有過密切合作。

自由電影運動於1959年宣告終結。是年3月,安德遜、卡洛·賴茲、拉薩里和弗菜徹等聯名發表一項聲明,宣布"自由電影已經死亡,自由電影萬歲!"導致這一運動迅速紇夭折的願因是經濟上難以維持。

在這一運動存在的幾年裡,拍出過如下一些足以反映它的藝術主張的影片:托尼理查遜和賴茲聯台導演的《媽媽不管應》(1955),安德遜的《每天除了聖誕節》(1957)和賴茲的《我們是蘭倍斯區的小夥子》(1959)等。

自由電影運動結束後,安德遜、賴茲和理查遜等人陸續進八了英國商業電影製片機構,成為拍攝故事片的著名導演。他們在運動結束後以及六十年代初拍攝的一些影片,如理查遜的《憤怒的回顧》(1959)、《蜜的滋味》(1961)和《長跑者的孤獨》(1962),賴茲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1960),安德遜的《這種體育生活》(1963)等,由於在內容上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自由電影運動的反叛精神,通常也被視為這一運動的產物。

地下電影:
地下電影(underground film)五十年代末出現在美國的一個秘密放映個人製作的實驗1生影片的運動。不久後,這個詞就被用來指稱美國和西歐的一切實驗電影。

從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美國紐約市警察局多次對一個專門放映實驗電影的電影資料館進行干預,因為那裡映出內容淫穢,放肆地描寫性愛、同性戀、易裝癖、色情舞會和頹虛生活方式等違禁題材的短片。有一次還逮捕了這種放映會的組者. "美國新電影集團"的首領約·梅卡斯。由此,這類實驗影片的製作和放映活動便愈來愈轉人地下,因而得名。

地下電影運動的初期代表人物是傑克·新密士(《燃燒的生*物》,1963,等)和安第·瓦霍爾(《吻》,1963,等).在他們的影片里,引人注目的是赤裸裸的性描寫和毫不掩飾的虛無主義思想,而不是表現技巧上的創新。誠如約納斯-梅卡斯在1967年發表的《我們在哪裡--地下?--"美國新電影"》一文中宣稱: "我們對自己說:我們不知道什麼是人,我們不知道什麼是電影。因此我們要完全開放。我們將朝任何方向行動……我們就是一切事物的准則。"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愈來愈多的具有不同創作傾向的實驗電影導演加入了地下電影的行列,並明確提出要使電影成為一種現代派的藝術,盡管這些個人影片製作者風格迥異,競相標新立異,但有兩個共同的特徵:一是無例外地使用18毫米膠片,以此作為與商業電影相對立的一個標志:是在題材上繼續趨向於性的表現和鼓吹反傳統道德觀念.如美國影評家帕克·泰勒所指出的: "地下電影的歷史是從這樣一個論斷開始的:電影攝影機的最重要的、不應該被遺忘的功能著之一,就是要深入到那些成為禁忌的領域中去,這些領域對於照相性的再現說來過於隱私,過於令人震驚,過於不合乎道德規范。"(《地下電影批評史》,紐約,1969)

地下纈霸碩�誆康某�質抵饕邇閬虻拇�砣宋鍤強夏崴?安格爾。他拍過無數短片,但均未公開放映,人們看到的只是一些較長作品的片斷或第一次放映後被人偷去發行的短片.安格爾沉湎於狂亂的性慾世界和神秘的幻覺,他的《快樂圓頇屋落成典禮》 1958)、《天蠍座升起》(1964)和《普通車》(1965)都充滿了同性之間的性愛場而和光怪陸離的魔法或宗教儀式,多種人物和動物、畫面和音樂的古怪結合,包含著難以索解的神秘隱喻。

地下電影運動也促使抽象電影再度復興:勃拉卡其創造了"斷念片",用鏡頭片斷的連接、多層疊印的畫面來構成純抽象的影片,如《狗星人》(1959一1964);埃姆施維勒用舞蹈動作來構成抽象圖形,如《圖騰》(1 962一1963);羅伯特·勃里爾則繼續二十年代先鋒派電影的實驗,把抽象畫直接畫在膠片上,如《呼吸》(1963)。

六十年代抽象電影有兩個新的"品種",即"拼接影片"和"結構主義影片","拼接影片"是用剪自許多別的影片里的鏡頭拼接成自己的作品,勃魯斯·康納爾和羅伯特·奈爾遜是這種影片的製作能手。康納爾的《一部影片》(1958)把許多影片里的驚險鏡頭拼接在一起,奈爾遜的《黑人母親寨古巴的自白》(1964-1965)把好菜塢影片中的暴力鏡頭和電視廣告片中的含義理穢的畫面胡亂拼接存一起,作為對牟利影片的一個諷刺。帕特·奧尼爾和斯各特·巴菜特的"拼接影片"則把剪來的鏡頭在光學印片機上或磁性錄象機前重新處理,按製作者的主觀意圖改變原來的影像和色彩,例如更尼爾的《跑得好》(1969-1970)和巴萊特的《69年的月亮》(1969)。

"結構主義影片"的特點是向觀眾暴露電影膠片的物理性能及化學過程並創造新的時空觀念.這個詞的創造者、《電影文化》雜志的影評家亞當斯·西特尼認為, "結構主義影片"的先驅者是勃拉卡其和瓦霍爾,而典型的代表人物是邁克爾-斯諾。斯諾的《波長》(1967)是一個長達45分鍾的單鏡頭,在一個約2.5米長的房間里無休止地變焦。托尼·康拉德的《影片》(1966),喬治一蘭道夫的《出現字跡、齒孔和污點等等的影片》(1966),均屬此類。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地下電影運動也出現在西歐各國,特別是西德、義大利、荷蘭和英國。西歐地下電影的主要傾向是拍攝結構主義的抽象影片,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的馬爾科姆·勒·格里斯和彼得·吉達爾,西德的成爾納·奈克斯和奧地利的彼得·科佩爾卡等。

政治電影、戰斗電影與第三電影
一、政治電影

政治電影指:
1、直接表現當代真實的政治事件,政治運動和政治思潮的影片;
2、直接表現參加這些政治事件、政治運動的工人.學生和其他人們的恩想、行為和命運的影片;
3、反映當代某一重大社會政治問題的影片。它們的共同特徵是以政治問題為中心,著重表現政治事件、政治思想和行為,以及個人與這些事件、思想和行為的關系.從六十年代後期至七十年代中期,政治電影曾在西方各國成為一種因人注目的電影創作潮流。

政治電影一詞是隨著法國電影導演科斯蒂·科斯達一加夫拉斯拍攝的影片《z》的問世而出現的.此後出現的大量政治電影作品基本上可分為四類:

1.表現真人真事或以真人真事為原型的故事片。代表作品有:法國科斯達一加夫拉斯的一系列影片,如《z》(1969,寫希臘左派議員格里戈里斯·蘭姆斯基被軍政府謀殺事件)、《口供》(1970,寫捷克斯洛伐克的斯蘭斯基案的一個章存者)以及義大利片弗-歲西的《馬太伊事件》(1971,寫意太利國營石油公司總經理馬太伊被害事件),美國片阿侖·帕科拉的《總統班底》(1976,寫水門事件)、《執行者》(寫肯尼迪總統遇刺事件),英固片弗菜德·齊絀曼的《豺狼的日子》(1973,寫一次陰謀刺殺戴高樂總統未遂事件)等;

2.虛構的故事片。代表作品有義大利片達米亞諾一達米亞尼的《警察局長的自白》(1971)、艾里奧·佩特里的《工人階級上天堂》(1972)、納尼-羅伊的《等待審判的人》(1972)和第諾·里西的《以義大利人民的名義》(1973),法國片戈達爾的《中國姑娘》(1967)· 美國片被得·瓦特金的《懲罰公園》(1971)和特-法蘭克的《比利,傑克》(1971)等;

3、幻想片和喜劇片。代表作品有美國片威廉·克菜困的《自由先生(1067),義大利片費里尼的《樂隊徘練》(1978)、朱利阿諾·蒙塔爾多的《封閉的圈子》(1977)、魯易基-科曼契尼的《道路阻塞》(1979)、弗·羅西的《高貴的屍體》(1976)等;

4、新聞紀錄片和其他故取片。主要是法國戰斗電影團體(參見"戰斗電影")和美國一些政治電影小組拍攝的短紀錄片。

政治電影到七十年代中期便趨於衰落。
在蘇聯也有政治電影的提法,但僅指"表現國際階級斗爭"的影片。

二、戰斗電影

戰斗電影指六十年代柬出現在法國的一種非商業性的、反映法國"左派"政治見解的紀錄電影。誕生於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巴黎大學生的"造反"運動)之後。1968至1977年,法國全國攝制、發行這種影片的團體共有三十多個,大小不等,從四五人到數十人,其中力量較強的有"星火小組"、"唯一小組"、'吉加-維爾托夫小組"、"無產階級電影小組"、"電影斗爭小組"和"電影話動小組'等。他們用輕便攝影機、16或超8毫米膠片在實地拍攝,一般都是短片。題材主要為表現工人的斗爭、農民反剝削的斗爭、婦女解放運動、學生運動、外籍工人的困境以及亞非拉人民的反帝反殖民主義斗爭等。這種影片有時也有故事情節,由工人,農民、學生等在實地演出。製片團體一般都自己搞發行,主要在工廠、農村或學校的電影俱樂部放映。製片資金來源有的依靠左派政黨資助,有的依靠社會捐助。

法國戰斗電影從一開始便由於各團體政治背景復雜、政見不一,無法統一行動。到七十年代後期,由於法國"左派"內部分裂加深,政治思想混亂,已陷於目趨衰落的狀態。

三、第三電影

第三電影,又稱"游擊隊電影"。以及對殖民主義為目標的電影。由古巴電影導演費南多·索拉那斯和奧太維.葛梯諾於七十年代初首次提出。他們要求把電影作為一種戰鬥武器來配合亞非拉的反對新殖民主義、反對帝國主義的武裝斗爭。索拉那斯宣稱, "第三電影"的斗爭目標是揭露"第一電影"("以好菜塢電影為代表的帝國主義電影")和"第二電影"("以拉美國家模仿好菜塢電影的商業電影為代表的宣傳新殖民豐義的民族電影")的反動性。

⑵ 藝術婚紗電影怎樣,我說的是生意。謝謝

這個創意不錯誒!應該蠻好的吧

⑶ 每部電影的拍攝一般是誰發起的利潤誰佔大頭

在美國有成熟的編劇工會,一些出品公司會花錢雇編劇或者和工會簽合同,然後出品公司負責配備導演和電影其他工作人員包括選演員等等,然後籌拍電影,所以這類情況下多為季播劇的生產比如《老友記》,《緋聞女孩》,邊拍邊演
或者有的導演自己得到劇本後開始找贊助找演員,這些片子多為「作者電影」就是導演的意志是電影的絕對中心思想,這些電影生產模式多為歐洲電影或者獨立電影,如果片子生產出來正逢一些電影節的時間范圍有比較符合要求,就可以去電影節參展,如果碰上慧眼識珠的出品公司,就可以買下版權進行發行工作,運氣好的像《陽光小美女》就是聖丹斯電影節被福克斯看中一舉成功,不過許多片子並沒有這么好的運氣。
有些導演名氣比較大,就會有一些集團企業或者電影公司主動要求他拍片,但是拿人家的手短,總會有種種限制要求,所以有些片子會有植入廣告之類的東西,不過大部分還是雙方得利的結局

⑷ 對於投資拍攝電影,劃算嗎

說穩賺不賠的都是騙人的,投資拍電影的風險很大,要考慮的地方也挺多的
1。題材
2。劇本
3。導演
4。演員整容
5。拍攝整體周期
6。後期製作
7。宣傳

畢竟我是門外漢,只能說出大概幾個點,或許還有其他更重要的點還未被我說出,樓主就仔細斟酌吧

⑸ 影視行業的發展前景,哪位可以告訴我!最好能有數據。

9月17日電香港電影有過一段黃金歲月,一年拍片三百多部,戲院增至二百家,當紅影星人人十部八部影片在身,可是,物極必反,這種盛況是否正埋藏著危機,導致今日港片衰落的因由呢?
香港文匯報長篇撰文分析了港片由盛而衰的原由。
六十年代之前,香港電影票房難有正確統計,因為戲院商會連會址也沒有——非但沒有自置會址,連租的也沒有,直到六十年代初,已故戲院商會會長江祖貽先生,才借出當時位於華人行的安樂公司一個約八十呎的房間供商會使用,當時商會只有一位秘書和一位雜務,而票房收入日報表,就是由商會這兩位職員合作印發(寫針筆版的油印),香港電影票房較具系統性的統計,就是由那時開始。

美國公司占據院線
香港電影的興衰,在此之前只有個別電影賣座與否的概念,幾乎完全沒有具體數字可據,記得偶有一部粵語片能收近十萬,已經轟動全行,影市好壞也就憑此作理據(現時很多人仍然是這樣)。那時候,特別重視影片收入數據的是美國各大駐港公司,因為公司經理主要任務的其中一項,是每日向美國總公司報告本公司發行影片的票房收入。
那時候,美國八大公司在港都設有獨立寫字樓,而每家公司也各擁一條院線,每一條院線至少簽有四十六周上映合約,所以當時美國片收入,佔了全港電影院收入百分之七十以上。直至七十年代初,經營西片的獨立公司興起,以低分賬(相對於美國公司)及不必院商分擔宣傳費用,動搖了美國公司長期占據院線的根基,再加上一些製作認真的港產片,開始被西片院線所接受,港產電影才真正的興起來。

黃金時期三足鼎立
不過雖說是興起,但仍只限於一向經營電影的人拍電影,行外資金的投入絕無僅有,所以電影製作能夠穩步發展,到了八十年代初,新藝城的崛起與金公主院線如魚得水的配合(同一財團,這財團原就是幾家旺市大戲院的業權公司,但一向租予他人放映西片,這次收回經營,並大展拳腳搞製作,可說完全不假外求),所以非常成功。新藝城的成功,直接刺激了製作發行聯機的邵氏與嘉禾不得不奮起直追,這就是香港電影業真正的黃金時期。香港電影界許多優越的成績都是那個時候創出來。
邵氏、嘉禾、新藝城鼎足而立,支持了香港電影業的繁榮足足十年以上(其間德寶成立,接管了邵氏的院線也做得有聲有色,只可惜拍了三十九部影片後就突然宣布全面撤出),究竟什麼原因令電影業從高處滑下?許多人連想都不想就說因為金融風暴經濟衰退。其實,香港電影的衰落,早於九十年代初已開始呈現,只是人們不發覺,或者發覺了也不當一回事。

產銷失衡危機深藏
在分析電影業衰落之前,先要說明一下,絕大部分產品,產與銷必須要平衡,否則,無論是求過於供或供過於求,都會有嚴重的不良後果。偏偏我們的電影業的衰落,就由產銷的嚴重失衡開始。
最初的失衡是戲院,由八三年到九三年,全港戲院由九十九間,增至一百九十九間,幸而九四年開始,獨立建築的戲院地皮有價,於是紛紛拆卸改建,但一些附在多用途建築物內的組合戲院還是動彈不得,這時候許多「埋」不到線的戲院叫苦連天。
戲院過剩劣片充斥
戲院的過剩,惹起電影界一些人的見獵心喜,強不可行而行的相繼組成第四院線及第五院線,須知觀眾不會因為多一條院線而多看一部電影,三條院線已足夠電影觀眾穩定地選擇,或三取其一,或三取其二,絕少是三取其三。到了有五條院線,他們只不過多了兩個選擇而已,票房數字不會因此而增加,每條院線及每部影片只會因被「分薄」而縮減。
本來穩定的製作品質和數量,亦因影片的票房回報滑落,不得不將預算大幅削減而影響品質下降。另一方面,由於多了兩條院線,在求過於供的情況下,多年來無法排映的影片都傾倉而出,在好片難再劣片充斥之下,又怎能叫觀眾不漸漸失去走進戲院的信心?
粗製濫造意興闌珊
也許有人會說,倉底的劣片出盡,新拍的影片就不一樣,實情卻非如此,因為院線多,需求多,發行公司選片就難再嚴格,於是只要是影片,就不愁沒有映期,這鼓勵了圈中人紛紛成立兄弟班,記憶中成立第五院線的那個月,有近四十家製片公司相繼成立,大有「拍得快好世界」之勢,在此種追趕搶占之下,又怎會拍出好的影片來。筆者曾經感嘆:香港電影界,很不容易才把長期以來像攤檔式經營的電影,扶持為企業化的經營,卻被業內一些缺乏遠見之人,一個錯誤的抉擇,就將它打回原形
不幸的是,曾把香港電影推上高峰的人士,退休的退休,轉業的轉業,少數佇足下來的,亦已意興闌珊,行外的資金早聞電影界一些張牙舞爪的搞手而卻步,面對連特區政府亦難預料何時復甦的香港經濟,香港電影界如果仍不痛定思痛認清前路,這個深谷究竟還有多深,實未可知也。
建立制度重拾信心
不過,勿論前景如何,作好准備總是要的,筆者曾在專欄中指出,香港電影界之急務,是要建立一個完善的製作制度,不要老羨慕人家荷里活,人家的制度縝密得不容有任何浪費,不容有一分錢落入不該得的人的手,時間永遠要等同為金錢,無論演員多紅,都不能軋戲,如果這觀念不確立和貫徹執行,就不要再談香港電影業的前途。
記得不久前有資深導演說,香港一些紅演員動輒幾組戲在身,是牽累了影業發展(全組人等開工),想不到竟遭一位意氣風發的影人斥責,指他的言論已經OUT了,事實上真正OUT的是這位得意忘形的影人。
電影市況不好是事實,但資金不落行,是電影界製作開支透明度低所致,本來做生意嘛,盈或虧很平常,最重要是知得到看得見,切忌不明不白,所以筆者認為,重建觀眾入戲院信心之前,應該先重建電影投資人的投資信心,否則說什麼都不管用。
今天的電影界已經有個具規模的組織,「電影工作者總會」已經成立,應該要為建立一個製作制度認真地去做點事,也許難有立竿見影之效,但假以時日必見成績。
戲院十年倍增濫而衰
由八三年至九三年這短短十年間,香港的電影院由九十九間增至一百九十九間,足足多了一百間,究竟這是怎麼回事呢?
從前的電影院,多是獨立興建,而且是業主經營的多,所以因影市興衰而作存廢決定時,問題比較簡單:少了租約的束縛是其一,重要是戲院少與商住建築物連結,拆卸改建或將地皮賣出,不必受小業主的牽制。
可是八、九十年代瘋狂興建的戲院,多數不是因實際需要的,地產商大量興建屋?商廈,於是也附建了許多戲院在裡面。他們相信,戲院貼鄰必是旺鋪,有了店鋪的匯聚,住宅就會暢銷。地產發展商懂得建戲院,卻不懂經營戲院,以為有了戲院,就會有影片上映,殊不知,好片固然難求,而戲院行許多行之已久的保護慣規,也會使到一些不知就裡的戲院會無片可映。
譬如,同一地區,絕少有超過一家戲院放映同一部首輪影片。皆因區內位置最佳的戲院,多在與影片公司所簽的放映合約上註明這一點,所以很多新戲院便「埋」不到院線,迫於無奈放映一些二、三輪舊片。影市好的時候,這些戲院已經營不易,影市不好時其困難可知,弊的是別的商鋪可以轉營別業,但這些「寄生院」卻是改不得拆不能。
這種情況,看在圈中某些機會主義者的眼裡,反而認為是發財之道,於是號召這些戲院組成院線,實行與原來的院線「分餅仔」,最後導致整個影市因多(但求量的供應,無暇質的鑽研)而濫,由濫而衰,但願不會出現因衰而竭就好了。
港人看戲次數勝美國
香港影市雖雲衰落,但香港人進戲院看電影的次數不比美國人少,不相信嗎?跟你算算數:
二○○一年香港電影票房總收逾十億港元,香港人口六百五十萬,即平均每人花在到電影院看戲的開支一百五十三元,以平均每張戲票三十六元計算,每人一年看電影四點二五次。
美國去年電影票房總收入,是破紀錄的八十二億美元。由三億三千萬美國人去攤分,平均每人全年花在進電影院看戲的開支為二十四元八角,以平均每票六美元計算,即等於每人年看電影四點一三次。
事實上,日本人多年來,平均每人年看電影不足二次也。
以香港人看電影不比人家少,但影市卻衰殘得這么厲害呢?無他者,我們人口不足七百萬耳,一個這樣數量人口的城市,本就不足以支撐一部象樣電影的拍攝,可幸我們在海外有三千多萬華人,所以勉強還可以撐得住。
大家又可知道香港人看電影最多是哪些年頭?是八十年代初至中期,那時候,票房經常可以年收十三億數千萬,破紀錄的一年為十五億三千多萬,以當年的票值和五百六十萬人口伸算,平均每人年看電影逾十一次。
我們的觀眾從每年看十一次跌至現在每年看四次多,所以覺得很慘。可以阿Q地告慰的是,我們七百萬人口,勉強還挺得住這個市,二千二百萬人口的台灣,早已經撐不住了。

⑹ 影視剪輯真的掙錢嗎

是可以賺錢的,但是好不好賺看個人是不是適合。

電影剪輯,即影片圖像與聲音素材的分解與組合。即將影片製作中所拍攝的大量素材,經過選擇、取捨、分解與組接,最終完成一個連貫流暢、含義明確、主題鮮明並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

電影剪輯,即影片圖像與聲音素材的分解與組合。即將影片製作中所拍攝的大量素材,經過選擇、取捨、分解與組接,最終完成一個連貫流暢、含義明確、主題鮮明並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

剪輯介紹:

它是對拍攝的一次再創造。剪輯與剪接不同,後者指對膠片的具體工藝處理。

早期電影只是將拍攝到的自然景物、舞台表演原封不動地放映到銀幕上。從美國導演D.W.格里菲斯開始,採用了分鏡頭拍攝的方法,然後再把這些鏡頭組接起來,因而產生了剪輯藝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剪輯是導演的工作。

但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聲音和音樂素材的剪輯也進入了影片的製作過程,剪輯工藝越來越復雜,剪輯設備也越來越進步,於是出現了專門的電影剪輯師。剪輯師是導演重要的合作者

,參加與導演有關的一切創作活動。

如分鏡頭劇本的擬定、排戲、攝制、錄音等。對剪輯的依賴程度,因導演的不同工作習慣而異,但剪輯師除了應完全地體現導演創作意圖外,還可以提出新的剪輯構思,建議導演增刪某些鏡頭,調整和補充原來的分鏡頭設計,改變原來的節奏,突出某些內容或使影片的某一段落含義更為深刻、明確。

步驟:

從影片素材到一部完整的電影作品,在剪輯上往往要經過初剪、復剪、精剪乃至綜合剪等幾個步驟。初剪是根據分鏡頭劇本,把人物的動作、對話、相互交流的情景等鏡頭組接起來;復剪是在初剪的基礎上進一步修正。

精剪是經過對畫面反復推敲後,結合蒙太奇結構進行的更為細致的剪輯

;綜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場景都拍攝完畢,各片段都經過精剪之後對整體結構和節奏的調整。

在整個剪輯過程中,既要保證鏡頭與鏡頭之間敘事的自然、流暢、連貫,又要突出鏡頭的內在表現,即達到敘事與表現雙重功能的統一。

⑺ 哪個題材的電影容易成為票房熱點 一部電影的凈利潤大概在多少

隨著文娛行業的發展,電影行業也在逐漸走向成熟!也讓各類題材走進大眾的視線,從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可以看到,第一部是我們的主旋律電影《戰狼2》,第二部國漫《哪吒之魔童降世》,第三部科幻片《流浪地球》,那麼目前的熱門題材到底有哪些?





在影視近幾年發展如此迅猛的潮流中,國產動漫已然喜迎春天,成功崛起。特別是《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成功在北美上映後,由中國團隊製作的《未來機器城》去年也在網飛流媒體平台上線,今年下半年還有一部《雪人奇緣》將在中美同步上映,並已確定入圍多倫多電影節。其次我們的《姜子牙》即將在2020年春節檔,作為首部在春節檔上映的動畫電影,票房表現值得期待。


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也就是一部電影的凈票房收入。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最後祝願您生活幸福,投資順利!!

⑻ 和電影有關的生意

我也很愛電影,而且一直希望老了可以開自己的電影院。名字就叫天堂電影院,呵呵現在以電影為的主題的電影社區還不多,可以考慮做做10萬也夠了當然這個需要你有一個創業團隊,你希望在當地做的話,租或者買一些電影播放器材(10萬應該差不多能買),為企業做企業宣傳用,我見過一些城市的大店鋪或超市為了聚集人氣關注度而在公司前播放露天電影的情形,這個方式還是很受歡迎的,如果是縣級市的話效果會比大城市好。與企業合作收取一些服務費用還是可以的。補充下這得是在你們當地政府允許的情況下,應該沒問題. 再多加個建議,電影可以分成兩部分,中間休息時間可以插播一些企業廣告產品介紹以做到企業推廣作用。我相信這個要比找個司儀或5流業余歌手更吸引路人。

⑼ 電影盈利模式

投資電影從2002年2月1起《電影管理條例》裡面明文規定之後,在國內就正式合法,但是在那時候電影市場完全是被影視圈內人士或者有資金實力的人以及公司壟斷的一個行業,普通人即使你有這樣的資金實力,也很難找到這樣的機會去參與一部電影版權的投資。

很多影視明星都曾經在新聞媒體上公開表示,他們做演員片酬並不是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最大一部分的收益其實就是來源於電影版權投資。電影投資的收益當然主要是來自於電影上映之後的票房數據,票房越高,收益越高。

⑽ 那些自拍自導自演的《微電影/電影》賺錢嗎拍攝的成本高嗎

看受眾情況

閱讀全文

與拍攝電影是大生意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孫悟空的大電影 瀏覽:494
美國電影特效好劇情無聊 瀏覽:148
電影城市獵人大腳板 瀏覽:99
2016高評分喜劇電影 瀏覽:302
中影韋邦電影城 瀏覽:370
2016年海戰電影 瀏覽:837
香港黑幫電影插曲 瀏覽:534
美國電影推薦中國人 瀏覽:964
chc動作電影直播在線觀看 瀏覽:162
梁詠琪第一部電影是哪個 瀏覽:13
電視怎樣看3d電影 瀏覽:976
全世界到底有多個國際電影節 瀏覽:151
匪徒劫持學校的美國電影 瀏覽:939
一個電影印度女的被多次 瀏覽:575
全球電影排行榜前十名2015年 瀏覽:852
電影往事豆瓣 瀏覽:104
你好李煥英電影插曲萱草花張小斐 瀏覽:260
多拉a夢大電影2015 瀏覽:615
重慶萬達電影城地址 瀏覽:443
2017年適合七歲兒童看的電影 瀏覽: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