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送別》歌曲的創作背景及歷史故事是什麼
《送別》歌曲的創作背景及歷史故事:《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歌曲社會影響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用以說明該電影所述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
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為歌手朴樹翻唱的版本《送別》,朴樹的版本採用了完整版的歌詞。
⑵ 《城南舊事》版的《送別》歌詞講的是什麼意思
李叔同《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雖然李叔同詞曲兼擅,但傳記作者陳星先生卻考證出此曲並非詞人的自度曲,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國通俗歌曲的曲調,歌詞也參考了一首日本歌曲——也有論者以為詞意濃縮了《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然而兩首歌曲在美國和日本可能早已湮滅於歷史的大海,但這首借雞生蛋的歌曲卻在中國獲得了長久以至永遠的生命。「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如此凄迷陰柔、詞淺意深但哀而不傷的詞句,配以相當中國化的舒緩旋律,就很難不成為中國的名曲——尤其是在新舊交替、道術滅裂的二十世紀。這首歌已經成了新的「陽關三疊」,「四千餘年古國古」的二十世紀中國人,已經用這首歌「送別」了太多的東西。」
參考資料:
http://spaces.msn.com/members/pail/blog/cns
!1prorwuy1z1aofa_adiubgyq!128.entry
你記得最後一句
去去莫遲疑
是唐朝樂隊演唱的
送別
歌詞如下送別
詞曲:唐朝
逝去難忘的光陰還留下多少
這個世界有故事讓人情迷惑
望遠山山外山風在感動我
人生如夢夢醒時悲歡離友
歌舞一曲送別離內心悠悠
誰又知道你看到說到的理由
故事中的世
界在慢慢告訴我
也許這樣的世紀不再有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韶光逝
留無計
今日卻分訣
驪歌一曲送別離
相顧卻依依
聚雖好
別雖難
世事堪玩味
來日後會相予期
去去莫遲疑
⑶ 歌曲「送別」(長亭外,古道邊------)是什麼影視作品裡的插曲
一、《城南舊事》
二、擴展知識:
1、電影簡介: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影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大獎。
2、歌曲簡介:《送別》是弘一法師出家前所作送別歌,也是送給摯友許幻園的歌曲;曲調極為優美、非常好聽,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歷九月二十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祖籍浙江·平湖),1942年九月初四圓寂於泉州。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
3、歌詞欣賞:《送別》 弘一法師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⑷ 李叔同《送別》歌的音樂風格賞析
李叔同只是填了歌詞,音樂卻不是他的。原曲作者是美國作曲家奧德威(J.S.Ordway)。
⑸ 請大家幫忙查一下歌曲《送別》這首歌的意思和背景來歷!謝謝!急!
《送別》是李叔同作詞的一首清涼歌,作曲者是美國的J·P實德韋,它是一首學堂樂歌。學堂樂歌多採用歐美、日本等國歌曲的既成曲調填寫而成。《送別》後來被我國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作為主題歌和插曲。該曲訴說一種離別之情,唱起來如怨如訴。《送別》是李叔同從日本留學回國後創作的,此時作者已開始接觸佛教,並對佛學有很深的研究,從《送別》詞中,我們或許可以感受到李叔同對當時社會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思考,通過對人生悲歡離合的認知,加上學佛的歷程,作者已悟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之道理,使聽者也悲切地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弘一法師出家前,「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許幻園的。一個冬天,大雪紛飛,當時舊上海是一片凄涼。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連好友的家門也沒邁進。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連葉子小姐多次的叫聲,也沒聽見。隨後,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讓葉子小姐彈琴,他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送別》一詞寫的是人間的離別之情,講述的是人間美好之緣,構築的卻是人生的天問風景。在這首清詞麗句中,蘊藏著禪意,是一幅生動感人的畫面,作品中充溢著不朽的真情。弘一法師的眾多作品,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意蘊和精神。「一音入耳來,萬事離心去」。大師的作品充滿了人生哲理,寧靜淡雅,給人啟迪。法師的詞像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純凈,淡中見真味。
⑹ 送別的歌曲鑒賞
要找一下兒歌送別帶歌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