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十九日祭中法比的英文台詞是張嘉譯自己說的嗎
不是,是配音的。
張嘉譯飾演劇里的法比。自幼被老神父收養在教堂,卻不信神,是個不折不扣的「入世」之人,有著小人物的精明和猾黠。他貪酒、好賭,是書娟眼裡的醉鬼、 流氓和無賴,是英格瑪神父眼裡愛撒謊的混球。但戰爭和南京大屠殺改變了一切,也激活了他的正義感和責任心,讓他蛻變為一個英雄。
張嘉譯,1970年4月8日生於陝西西安,中國影視男演員。199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卓爾文化簽約藝人。
1995年,主演電視劇《道北人》出演張建國。2009年,憑借電視劇《蝸居》「宋思明」一角走紅。2011年,參演《借槍》飾演熊闊海獲得白玉蘭最佳男演員獎。
2012年,憑借《營盤鎮警事》、《懸崖》、《心術》獲得第29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頒獎典禮的「優秀男演員」獎。
2014年10月12日晚,第十屆金鷹電視藝術節頒獎晚會在長沙舉行,張嘉譯獲得「最具人氣演員獎」。
2015年5月,參與電視劇《白鹿原》,飾演白嘉軒。2016年,主演都市輕喜劇《我的!體育老師》和行業醫療劇《急診科醫生》。
2016年11月18日,主演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全國上映。2017年11月6日,主演的職場商戰劇《獵場》在湖南衛視首播;11月22日,主演的都市勵志劇《生逢燦爛的日子》在北京衛視和東方衛視首播。
拓展資料: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堪稱劇版史詩巨制。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小宋佳、胡歌、文章、黃志忠、張歆怡、黃品沅等人主演。
嚴歌苓親自操刀的新改編將更加豐富情節,拉長戲劇線,使得故事符合電視劇作品的劇本需要。
該劇講述了1937年南京被日軍攻佔後,在接下來的四十九日內發生的人間慘劇,反映了絕境中的生命意義與人性救贖。
該劇該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並根據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背景進行改編。而劇名的由來,是因為日軍屠城六周,《四十九日祭》的故事從事發前一周寫起,加起來一共49天。49天也正好是中國傳統中,人去世後靈魂得以超度的節點。
向我們講述了南京被日軍攻佔後的四十九日內,侵華日軍在南京城區及郊區對中國平民和戰俘進行了長達6個多星期的大規模屠殺和搶掠,犯下了滔天罪行,令國人悲愴,令世界震驚。
⑵ 四十九日祭結局是什麼樣
玉墨臨走時把膠卷都還給孟書娟,讓她好好保管,孟書娟談起玉墨與戴濤的事情,玉墨表示當時所有人都認為他倆私定終身了,可國難當頭哪有那些兒女情長。孟書娟此時想到,當時蘇菲問她妓女中誰長得最美時,她沒有回答,她只是沒有承認罷了,在她心裡趙玉墨最美。
當年法比炸掉教堂後,躲在地道里的妓女們與女學生們把教堂前院從葬坑裡的屍體都拽到地道里,隨後才從地道爬了出來。後來玉簫因重度感染死在了慰安所,春池在河南大飢荒中喪命,蘇菲等人下落不明。
(2)四十九日祭電影插曲擴展閱讀:
劇情內容:
1937年的南京,日軍殘暴,滿目瘡痍,但由國際友人主持的一個教堂暫時還是一方凈土。幾個神職人員收留了一群躲在教堂里的金陵女大學生、13個躲避戰火的秦淮河上的風塵女子,以及6個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國軍傷兵。共同面對有史以來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的故事,結果竟然是那13個最「下賤」的女子成了保護眾人的英雄。
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他們共同面對有史以來最可怕、最沒有人性的屠殺,產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遠的凈土,日軍終於沖進了這里。傷兵被殺,女大學生則眼看就要被日軍擄走凌辱。
在這個時刻,這13個平日里被視為下賤的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激發了俠義血性: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學生參加日本人的聖誕慶祝會,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最終十三名女子除了玉墨之外無一生還。
⑶ 四十九日·祭的音樂原聲
歌曲名演唱作曲作詞備注《四十九日祭》 韓磊張朝葛根塔娜主題曲
⑷ 四十九日祭電視劇里胡歌是怎麼死的
《四十九日祭》電視劇里胡歌飾演的是戴濤,他是為救教堂里的人而犧牲的。
角色介紹:
戴濤,少尉,救國英雄,有英勇奮戰的軍人本質。和玉墨有一段壓抑又凄美的愛情故事,卻因為戰爭的關系使他在愛情的道路上行走得十分艱難。在危難時刻,他挺身而出,最終為救教堂里的人而犧牲。
演員介紹:
胡歌,1982年9月20日出生於上海市徐匯區,中國內地演員、歌手、製片人。1996年,14歲的胡歌便成為上海教育電視台的小主持人,2001年考入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
2005年因在電視劇《仙劍奇俠傳》中成功塑造了豪爽深情的「李逍遙」一角而成名,並演唱插曲《六月的雨》、《逍遙嘆》。2009年在「80後新生代娛樂大明星」評選中獲封「四大小生」之一,並先後兩次獲得華鼎獎傳奇類電視劇最佳男演員。2010年,胡歌領銜主演的《神話》打破央視八套收視紀錄。2011年,胡歌在百年獻禮大片《辛亥革命》中飾演「林覺民」一角,入圍第3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⑸ 四十九日·祭的幕後製作
日本戰敗後,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審判異常糾結。這是中國人的心結,更是日本人的心結。而該劇的國際性主題,恰恰在於清算歷史,深挖日本帝國主義的毒根。可以說,該劇不僅是對南京大屠殺的災難清算,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大國風范,讓世界銘記歷史,正視歷史,反對戰爭。(新華網評)
該劇極力營造真實的烽火場景、爆破效果和南京特色,戰斗場面令人身臨其境,漫天的硝煙伴隨著四濺的瓦礫,呈現出電影膠片式的細膩質感,方方面面堪稱業界良心。近年來抗日題材的作品被屢次批評過於娛樂、空洞化,在此背景下,《四十九日祭》反其道而行之,致力於還原歷史。(騰訊娛樂評) 《四十九日·祭》是一部在視覺效果上製作極精良的作品,但糟糕的敘事方式卻拖累了這部戲本可以達到的口碑和藝術高度。(東方今報評)
該劇不但浪費了若幹人物,從拍攝格局上來說,也完全沒有展示出「圍城之內又圍城」的空間感,或是嗜殺下的壓迫感和自我反思。一句話總結,《金陵十三釵》還是只拍電影就好。(網易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