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是怎樣誕生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簡介(1954年制定)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它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頒布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基礎,又是《共同綱領》的發展。該憲法除序言外,分總綱、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力和義務以及國旗、國徽、首都,共4章106條。
這部憲法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了中國人民革命的成果和新中國成立五年來的新勝利,反映了中國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共同願望。它首先把實現國家在過渡時期總任務的具體步驟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序言指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議社會建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⑵ 我國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於哪一年
您好!我國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於1954年。謝謝閱讀!
⑶ 我國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於多少年
我國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於1954年。
1954年9月15日下午3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劉少奇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的委託作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
9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會上被庄嚴全票通過,因其在1954年頒布,史稱「五四憲法」。
1954年全國政協、各地方、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武裝部隊等組織了各方面人士8000多人參加憲法草案(初稿)的討論,提出修改意見5900多條。6月14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一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和《關於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決議》。
(3)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誕生電影擴展閱讀: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元旦社論,提出把「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憲法,通過國家建設計劃」列為1953年的三項偉大任務之一。當時,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制定的《共同綱領》一直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執行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新中國成立後,通過制定一部新憲法確認已經取得的經驗與成果,鞏固革命的勝利成果,是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⑷ 我國第一部憲法
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這部憲法總結了中國近代以來關於憲法問題的歷史經驗,繼承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制定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憲法性文件的正確原則,規定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方向與道路,規定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基本原則和各項制度。
⑸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憲法的名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史稱「五四憲法」。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元旦社論,提出把「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憲法,通過國家建設計劃」列為1953年的三項偉大任務之一。當時,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制定的《共同綱領》一直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新中國成立後,通過制定一部新憲法確認已經取得的經驗與成果,鞏固革命的勝利成果,是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1226名代表帶著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託,齊聚這里,共商國是。大會的首要任務是制定並通過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9月20日,大會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通過中國人民的根本大法——《中_人民共和國憲法》。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 大會的首要任務是制定並通過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劉少奇代表憲法起草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指出:憲法草案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以來英勇斗爭歷史經驗的總結,並就憲法草案的基本內容及全民討論情況作了說明。全體代表對憲法草案進行了認真的、充分的討論。 9月20日,大會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通過中國人民的根本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就此正式誕生。 來源:百姓生活
⑹ 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何時誕生
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1954年9月20日誕生。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它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頒布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基礎,又是《共同綱領》的發展。該憲法除序言外,分總綱、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力和義務以及國旗、國徽、首都,共4章106條。
這部憲法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了中國人民革命的成果和新中國成立五年來的新勝利,反映了中國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共同願望。它首先把實現國家在過渡時期總任務的具體步驟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⑺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部憲法是
1954年 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誕生1954年9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出席的1197名代表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進行投票表決:贊成1197票。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以全票贊成的結果誕生。七天後依照這部憲法的規定,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國家主席的毛澤東這樣評價這部憲法,「一個團體要有一個章程,一個國家也要有一個章程,憲法就是一個總章程,是根本大法。」
誕生背景1949年誕生的新中國,直到1954年才產生其第一部憲法,並不意味著新中國存在著憲政空白。在五四憲法誕生之前,1949年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發揮著新中國臨時憲法的作用。1952年,作為當時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第一屆政協任期屆滿,政府面臨兩種選擇,盡快召開第二屆政協會議,或者召開《共同綱領》中規定時機成熟即應舉行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2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下發通知,認為制憲條件已經具備。24日,周恩來受中共中央委託,向全國政協提議開始起草憲法,政協接受了該提議,並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建議。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有毛澤東、宋慶齡、李濟深等33人,包括了當時大陸所有的政治黨派。列名其中的還有曾參加過1912年天壇憲法草案和1921年曹錕憲法起草工作的民主人士沈鈞儒。
此後,中央又成立了憲法起草小組,成員四人:毛澤東、陳伯達、胡喬木、田家英;後三者當時是毛澤東的秘書。1953年12月27日,憲法起草小組集中到杭州西湖第一名園——劉庄,正式開展工作。
誕生過程憲法起草小組的四人邊學習世界法律文明史上的諸多案例,邊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毛澤東給他們開出了參考書單,包括了蘇聯、東歐、法、德以及中國以往的憲法文本。1954年2月,憲法起草小組製成第二稿,發回北京供中央政治局討論,3月初在討論的結果上由憲法起草小組製成第四稿,帶回北京。此後非中共黨員的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被邀請參與憲法草案的討論,並進入徵求意見階段。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部法律能在討論廣度上和五四憲法相比。據有關人士的統計,約有一億五千萬人參與,提出的意見有138萬多條。據參與憲法起草工作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許崇德回憶,憲法草案公布的時候正好是6月,很多地方都被洪水淹沒,地方黨委就組織群眾在防洪大堤上開小組會討論,場面相當感人。在洪水沖垮道路後,各地就用飛機大包大包地運材料。人民群眾對新中國的憲法充滿真誠而熱切的期盼。1954年9月15日至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劉少奇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周恩來作《政府工作報告》。大會通過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會一致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宋慶齡等13人為副委員長,董必武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鼎丞為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大會決定任命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9月29日——毛澤東正式任命:陳雲、林彪、彭德懷、鄧小平、鄧子恢、賀龍、陳毅、烏蘭夫、李富春、李先念為國務院副總理,並任命周恩來為外交部長,彭德懷為國防部長,李先念為財政部長,曾山為商業部長。憲法內容五四憲法分為五大部分:序言,第一章總綱,第二章國家機構,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四章國旗、國徽、首都。這一體例在1972年、1978年、1982年三次制訂憲法的過程中都被完全繼承,甚至其中的大部分詞句,如「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和「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等都從未發生過改動。很多憲法學者將後三次憲法視作對五四憲法的修訂,而非全新的憲法。五四憲法設立了國家主席一職,取代之前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五四憲法序言中規定的國家總任務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充滿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色彩,本質上仍舊是過渡時期憲法。毛澤東自己對憲法的評價也是「要管15年」,並提出要經常修改憲法。
⑻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是在什麼背景下頒布的
1953年年底,毛澤東一行乘專列離京,前往杭州起草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在列車上,毛澤東曾對隨行人員說:「治國,須有一部大法。」此行的目的就是為了集中精力做好這件立國安邦的大事。由於起草憲法的人員都是環西湖而居,所以也有一種說法,把「五四憲法」草案稱為「西湖稿」。
為了做好「立國安邦」這件大事,毛澤東和起草小組一頭鑽進了憲法堆里,閱讀、鑽研各國憲法。中國的憲法屬於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所以毛澤東著重研究了1918年蘇俄憲法和1936年蘇聯憲法以及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的憲法。據起草小組成員胡喬木的回憶,毛澤東對憲法起草有一個具體的「時間表」,工作緊張而詳細。
起草一事計劃在1954年1月31日完成憲法草案初稿,隨即送中央各同志閱看。接下來的時間要落實討論、修正等工作,並交全國人民討論,爭取在9月間根據人民意見做出必要的修正後即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最後通過。
雖然在起草過程中困難重重,反反復復,幾易其稿,但毛澤東仍主張堅持實事求是、簡單明了。在毛澤東看來,新中國在許多方面還欠缺經驗。憲法寫得簡單明了是有好處的。等日後經驗豐富之時,可以再制定更詳細的憲法。
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憲法草案全文並發表了社論號召開展廣泛討論。一場轟轟烈烈的憲法草案討論隨即遍及全國。「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草案」一時變成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參加討論的人數達1.5億,約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全票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標志著新中國第一部「人民的憲法」由此誕生
(8)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誕生電影擴展閱讀:
1975年憲法
1975年大規模修改的憲法由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這部憲法文本是在「文化大革命」還未結束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是「左」的思想的產物。這部憲法大量刪減了憲法必須明確規定的內容,起不到國家生活准則的國家根本大法的作用。
1978年憲法
1978年大規模修改的憲法由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對1975年憲法文本作了修改。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這部憲法未能徹底清理「文化大革命」期間「左」的思想影響,還存在一些不正確的政治理論觀念和不適應客觀實際情況的條文規定。
1982年憲法
1982年大規模修改的憲法由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明確規定今後國家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⑼ 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誕生是在哪一年誕生的
1954年9月20日。
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新中國第一步《憲法》,共4章106條。被稱為五四憲法。五四憲法是一部較為完善的憲法。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是在對建國前夕由全國政協制定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進行修改的基礎上制定的。
(9)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誕生電影擴展閱讀: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屆、第四屆和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分別於1954年9月、1975年1月、1978年3月和1982年12月先後制定、頒布了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憲法作用
1.憲法保障了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憲法促進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建設。
3.憲法推動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4.憲法促進了我國人權事業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⑽ 新中國的第一部是
橋
東北電影製片廠(後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1949年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拍出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
《橋》誕生於新中國成立前夕,由於它是由我黨建立的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因此可以說是新中國出品的第一部長故事片。
導演:王濱主演:王家乙 呂班 江浩 陳強劇情簡介:
1947年冬,東北某鐵路工廠為支援解放戰爭,接受了搶修松花江鐵橋的任務。開始,總工程師看不到群眾的力量,對完成任務持懷疑態度。有的工人群眾也存在僱傭思想。在這種情況下,廠長主動深入工區,深入群眾,啟發動員大家為修復大橋出謀獻策,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為製造修復鐵橋需要的橋座和鉚釘,他們先修復了煉鋼爐;第一次煉鋼失敗受挫,工人梁日升又想出了用耐火磚代替白雲石的辦法,並獲成功。此後,工人們也克服一系列困難,造出了橋座和鉚釘。為按時完成修復鐵橋的任務,鐵路工廠的工人們群策群力,響應上級號召,投身修橋工作,終於在松花江解凍之前,將大橋修復。 《橋》是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制的第一部長故事片。也是新中國電影的奠基之作。它在中國電影史上佔有不尋常的位置,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該片的首創意義在於第一次在銀幕上正面描寫了中國工人階級為締造新中國而進行的勞動和斗爭,塑造了新中國主人公的嶄新形象。劇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頭大公無私、勇於創造,具有新時代工人階級的特點。該片藝術上追求在平易中見真實、於樸素中顯親切的創作風格。刻畫人物、表現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