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平台 > 大空頭電影講的什麼

大空頭電影講的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15 15:09:32

㈠ 為什麼說《大空頭》是部值得看N遍的金融電影

《大空頭》是由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發行的傳記劇情片,由亞當·麥凱執導, 克里斯蒂安·貝爾、史蒂夫·卡瑞爾、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聯合主演。
影片根據邁克爾·劉易斯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華爾街金融危機時四個性格怪異的男人抓住機會,從全球經濟衰退中撈取了利潤,同時他們還試圖阻止全球經濟的衰退的故事。
該片於2015年12月23日在美國上映,於2016年獲得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㈡ 「大空頭」電影觀後感800字,要自己寫的

周末抽空看了一部美國的電影《大空頭》,講的是主人公們在05年發現美國的房地產業泡沫已經成為事實,而對賭房地產會崩盤,到07年大賺一筆的事情,所以他們也就成為做空美國房地產業的導火索。

當他們賺取幾億美元,甚至幾十億美元時,並沒有欣喜若狂,而是看到如此巨大的金融危機帶來的幾百萬人失業,幾百萬人流離失所,矛盾重重。可他們也是實現美國夢的典型代表。美國的法律不會制裁他們,因為他們是合法的。究其原因,是誰造成了巨大的泡沫呢?這才是根本原因。誰造成的原因,誰承擔的代價就會更大,當然是美國的銀行業。

對比國內房地產行業,算不算巨大的泡沫呢?房價對應收入比、官方公布的7.8億平米待售庫存、空城、房叔房姐、蝸居等等已經說明了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泡沫了吧。可誰應當為此承擔責任呢?誰應當為此付出代價呢?誰會做刺破泡沫的人呢?在國內肯定沒人敢做大空頭的。

剛性需求已經解決不了問題了,改善性需求就別自不量力了。其實,說起這個「剛性需求」這個名詞,我覺得無比可笑;但是,我也極其佩服使用這個詞用來推銷房地產的第一人,太適合這個國情了。先說說為什麼可笑。剛性需求是用來形容人與房子的關系的,看似恰當,只不過是一頂好看的綠帽子。房子就是住所,是人類最基本需求的生活資料,它如同溫飽一樣重要。人類發展的第一步就要為溫飽和住所奮斗,因為這是實現安全感的第一步。人類作為靈長類動物在五千年前,甚至一萬年前足以解決溫飽和住所問題了。發展的進程的下一步,是追求科學、藝術等等更更豐富的物質文化需求。當然這一進程被自然災害、戰爭、惡政嚴重阻礙了。可畢竟還是進化到了文明社會。可就在文明社會的今天,無數的人為這個「剛性需求」疲憊不堪,不可笑嗎?這無數的人如果有閑暇的時間,去探尋智慧,去自我超越,這個國家豈不是進步的更快嗎?如何適應國情,就不贅述了。

是誰造成的滔天泡沫的應當承擔責任,應當付出代價。眾多屌絲,因為買不起房,結不成婚,在付出著代價。請比屌絲勇敢一點吧。紙是保不住火的,用什麼能包的住泡沫呢?有句諺語:玻璃的宿命是破碎。難道泡沫的宿命能硬的過玻璃嗎?

㈢ 如何評價電影《大空頭》(The Big Short)

電影《大空頭》的評價是:

《大空頭》並沒有呈現出全部內容,影片太側重描寫按揭貸款,而沒有充分表現催生泡沫並令危機加劇的更為復雜的經濟因素。

影片將金融危機主要歸咎於華爾街的貪婪,卻忽略了不那麼邪惡但更令人信服的原因,故事中包含很多枯燥的金融原理,這也是該類題材的電影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原因。

劇情簡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鬼才在2007年美國信貸風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過做空次貸、操縱CDS市場,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金融災難中大量獲利的投資梟雄。

賈瑞德·韋內特是一個能把40億美元單子做成37億美元收入的德銀代理人,邁克爾·布瑞是獨眼基金管理人,馬克·鮑姆(史蒂夫·卡瑞爾飾)是華爾街世家出身,本·霍克特是康沃爾資本退休銀行家。

㈣ 電影《大空頭》都看懂了嗎

《大空頭》是由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發行的傳記劇情片,由亞當·麥凱執導,克里斯蒂安·貝爾、史蒂夫·卡瑞爾、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聯合主演。

影片根據邁克爾·劉易斯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華爾街金融危機時四個性格怪異的男人抓住機會,從全球經濟衰退中撈取了利潤,同時他們還試圖阻止全球經濟的衰退的故事。

該片於2015年12月23日在美國上映[1],於2016年獲得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2]。

㈤ 大空頭的介紹

《大空頭》是由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發行的傳記劇情片,由亞當·麥凱執導, 克里斯蒂安·貝爾、史蒂夫·卡瑞爾、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聯合主演。影片根據邁克爾·劉易斯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華爾街金融危機時四個性格怪異的男人抓住機會,從全球經濟衰退中撈取了利潤,同時他們還試圖阻止全球經濟的衰退的故事。該片於2015年12月23日在美國上映1,於2016年獲得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2。

㈥ 為什麼說《大空頭》是部值得看n遍的金融電影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鬼才在2007年美國信貸風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過做空次貸CDS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金融災難中大量獲利的投資梟雄。賈瑞德·韋內特(瑞恩·高斯林飾)將一個能把40億美元單子做成37億美元收入的德銀代理人,邁克爾·布瑞(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是獨眼基金管理人,馬克·鮑姆(史蒂夫·卡瑞爾飾)是華爾街世家出身,本·霍克特(布拉德·皮特飾)是康沃爾資本退休銀行家。
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6)
第73屆金球獎 (2016)
第6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2016)
第68屆美國導演工會獎 (2016)
第22屆美國演員工會獎 (2016)

電影《大空頭》取材邁克爾·劉易斯的同名小說,是金融危機後最著名的暢銷書之一。
提起這部電影,復旦大學金融中心主任孫立堅教授的第一句話是「我看了兩遍」。他坦言,第一遍主要關注劇情,第二遍則是從專業角度出發去理解導演要傳達的一些意圖,這部影片在對金融問題的剖析上非常值得稱道,因而引發的反思也是多維度的。
在影片情節的鋪陳中,幾組主人公在美國房地產市場崩盤前,預測到MBS(住房抵押貸款證券)遲早會發生問題,並通過做空獲得回報。
傳統思維中,空頭被認為是作惡者,是他們導致了市場的混亂甚至崩盤,然而影片卻認為:不是空頭創造了危機,而是問題本身就在那裡,空頭只是發現了沒有解決的問題而已。
孫立堅談到,經濟學課堂上,老師經常會告訴學生,投機是資產價格發現的必要機制,如果沒有投機,價格要麼單邊升、要麼單邊降,而正是由於投機的存在,資產才能在市場中維持其應有的價值。
從這個角度看,空頭不僅不是一種惡,還是一種使金融體系健康運轉的要素。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有問題空頭才會「找麻煩」。由此聯想到去年A股的股災,在市場急劇下跌的時候,不少人都把矛頭指向做空,股指期貨等做空工具也被迫「斷了手腳」,但之後人們發現,沒了做空市場還在跌,這已充分說明了問題。
回過頭來,人們都弄明白了,去除場外配置的高杠桿是導致2015年股災的真正原因,而導致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也正是房地產市場的去杠桿。在孫立堅看來,是美國政府和寬松貨幣政策製造了資產泡沫游戲,是他們放任房地產泡沫越吹越大。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稱,由於全球經濟、金融的失衡,使得各國資金都投向美國債券市場,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撐了美國超寬松的貨幣政策,風險源是美國自身及其他市場集聚起來的那麼多資金。
創新應分散風險不是隱藏風險
當然,華爾街也難辭其咎。他們把金融搞得異常復雜,各種兜兜轉轉之後,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甚至產生了嚴重脫節。
通常情況下,基礎產品價格調整會影響衍生品價格,而現實中,這樣的傳導是扭曲的。相信大家肯定對影片中這樣一個情節印象深刻:當美國樓市開始調整,房貸違約率不斷上升,但從房貸中衍生出來的金融產品CDO(擔保債務憑證)卻沒有和一級市場產生聯動,即價格不降反升,這令一向堅持自己判斷的空頭也自我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錯了?這也是金融市場的殘酷所在,有時即使看準了方向,也熬不到勝利那天。
而華爾街真正的「惡」在於,兜售高風險的金融產品時,不把風險充分揭示,投資者並不了解自己購買的金融產品中究竟「打包」著什麼,甚至不知道一旦出現問題後,自己所要蒙受的損失。「人們只看評級機構的評價來進行投資,這也是一二級市場脫節的重要原因之一。」孫立堅說,把原本應該金融機構自己承擔的風險「轉嫁」給毫不知情的投資者,而且他們能夠獲得的投資者回報還是非常低的,這是一種道德上的惡。
孫立堅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最值得反思的是道德層面。「2008年金融危機不是傳統的金融危機,而是一場道德風險的危機,華爾街非常清楚凶險在哪裡,但對他們來說,只要賣掉就和自己沒關系了。而且賣得越多,賣到可能導致系統性風險的地步,就能倒逼央行救市。」
那麼,各種金融創新、日益復雜的金融衍生品本身有沒有錯?孫立堅認為,金融創新的出發點是好的,金融衍生品大多也是分散風險的產物,本身是中性的。關鍵在於如何監管、如何規范。
理論上來說,風險只能分散,而不能完全規避,金融創新如資產證券化就是分散風險的一種手段,為的是把分母做大,那樣每個分子所需承擔的風險就小了,一個好的金融體系設計,風險能夠降低到接近於零。眼下,我國正大力度推進金融創新,開發各類金融衍生品,就是按照分散風險的思路在操作,但切記,是分散風險而不是隱藏風險。
大量流動性會不會醞釀更大空頭
影片結尾處提到,曾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造成巨大動盪的金融衍生品正死灰復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需要擔心市場重蹈覆轍嗎?
孫立堅認為,當下全球經濟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只會用應對傳統經濟衰退的方式來刺激經濟,投放大量流動性,卻又收不到效果,反而在金融市場上製造著一場場跌宕起伏。流動性之下,多樣的金融工具都運轉了起來,然而只是在金融市場空轉,沒有為實體經濟服務,這才是問題所在,但這也不能說是金融工具的錯。這些流動性的「橫沖直撞」,確實可能正在醞釀更加凶險的大空頭。
「當前我們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狀態,投放的流動性都被卷進金融體系內部,而不是應該去的實體經濟里。金融如何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問題值得好好思考。」孫立堅說,這種惡性循環一定要找到解決辦法,因為實體經濟需要金融,尤其是創新創業這種高風險買賣需要金融支持。
邵宇同樣認為,當流動性過剩成為常態,實體經濟跟不上虛擬經濟的腳步,風險會逐漸放大,「金融創新一定要回到支持實體經濟的本源上來」。
「次貸危機」會上演中國版嗎?
看完電影再看看我們身邊,像「大空頭」引爆前夜那樣的樓市瘋狂似乎正在重現,因此不少人會問,「次貸危機」會上演嗎?
「形式不一樣,但本質是一樣的。」孫立堅指出,對於復雜的金融產品我們不用太過憂慮,因為目前中國的金融衍生品遠不如美國發達,類似電影中CDS(信用違約條款)、CDO這類產品國內並沒有,但需要警惕問題的本質,即寬松的貨幣政策注入流動性,資金最終流向房地產市場。資金堆砌起了價格,而價格效應會吸引更多資金進場。
邵宇認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有泡沫,但問題沒那麼嚴重。一方面,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杠桿沒那麼大,目前首付三成的總體杠桿是合理的,而美國5%甚至零首付都有過。另一方面,中國的金融衍生產品沒那麼復雜與龐大,美國在房貸上建築了幾百倍乃至上千倍的衍生品市場,造成極不穩定的「倒金字塔」。中國的資產證券化還是最基本的形式,要對金融體系造成傷害,沒有那麼多的傳導鏈條。
不過,孫立堅也談到,雖然此前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到房貸占銀行貸款比例並不高,但房貸只是一級市場,基金、信託通過影子銀行也進入了房貸領域,這是銀行表內不體現的,其杠桿顯然更高。當買基金也可以分享房地產泡沫時,問題就在那裡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此時此刻觀影《大空頭》最大的啟示或許是,我們有必要對房地產市場保持最大警醒。正如影片開頭引用馬克·吐溫的金句所言:讓你陷入麻煩的,並不是你未知的東西,而是那些你確信無疑、但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回事的東西。

閱讀全文

與大空頭電影講的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8年6月上映哪些電影 瀏覽:620
有部美國電影女的叫奶牛 瀏覽:791
建業電影小鎮什麼證件能優惠 瀏覽:782
韓國電影女主角做陶瓷 瀏覽:925
日動漫本電影修羅道武士斬獸虎 瀏覽:435
一六電影院 瀏覽:231
龍泉煒岸城電影院 瀏覽:718
評分日本電影排行榜2015 瀏覽:240
哪個電視應用看電影免費的 瀏覽:239
微信買電影票可以用花唄嗎 瀏覽:38
2015經典電影推薦排行榜 瀏覽:103
教師日記泰國電影結局 瀏覽:805
貓飯大電影 瀏覽:165
日本忍者搞笑電影 瀏覽:39
初戀日本耽美電影 瀏覽:140
愛情漫畫電影院 瀏覽:845
蠍子王女巫第一次電影 瀏覽:9
有韓國帥哥的電影 瀏覽:558
大家庭1975美國電影 瀏覽:515
電影什麼開語音 瀏覽: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