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想要馬友友的LIBERTANG
Liber tango是猶太女導演薩利·波特導演的《探戈課》(the tango lesson)中的主題曲,阿根廷著名作曲家阿斯托·皮亞左拉(Astor Piazzolla 1921-1992)作曲,馬友友演奏。
❷ 馬友友為什麼拒絕領格萊美獎
因為馬友友曾經說過:音樂沒有可比性,所以他會演出,但他不會比賽。更不會去理任何的獎項。所以他就拒絕領格萊美獎。
馬友友(Yo-Yo Ma;1955年10月7日——)是大提琴演奏家,法國出生的華裔美國人。1999年2月,美國紐約市將曼哈頓東46街與第五大道交叉口的路牌,曾暫時性地換成「馬友友路」(Yo-Yo Ma Way)。
馬友友為多部電影音樂配樂,其中包括布萊德·彼特主演的電影《西藏七年》,李安導演的《卧虎藏龍》等。
獎項地位
格萊美之所以能夠為世界音樂人津津樂道,除了美國一直是全球流行音樂的中心、代表了流行音樂最高水平外,還有以下三個原因:
權威性(authority)
美國錄音學會是一個由眾多資深音樂人組成的機構,已在美國各地設置了12個地區分會和一個製作人與工程師分會,會員超過萬人。
歌唱家、演奏家、詞作者、作曲家、指揮、攝影、解說詞作者以及音樂錄像片製作人等15類專業人員均可申請擔任評委,但只有那些至少已有6件作品出版發行的人才有資格擔任此職。
沒有真才實學和對音樂事業缺乏執著追求的人一般是進不了評委會的。由如此眾多資深專業人士組成的評委會理所當然地會受到音樂愛好者的信任。
公正性(justice)
格萊美音樂獎的評選有一套十分嚴格的制度和程序。被推薦的作品必需選自當年。作品推薦上來後,首先要經過來自音樂界各領域的150多名專家篩選和資格確認,而後進行分類。除需由特別提名委員會投票的作品外,初選合格的作品要全部送交評委進行第一輪投票。
但每個評委只能從其中挑選自己專精的9項進行投票,當然他們還要投票選出當年的年度唱片、年度專輯、年度歌曲和年度新人4個獎項。初評後的名單再交評委進行第二輪投票,每個評委的投票權除4個基本獎外,只能選擇8個獎項進行投票。這些嚴格的措施有效地保證了評選的公正性。
❸ 我想知道有關馬友友的具體介紹和他的音樂
國際頂尖的旅美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Yo-Yo Ma),從他廣泛而多元的音樂事業,不難理解其不斷尋求與聽從不同的對話方式,以及對個人的藝術成長求新求變的態度。無論是演奏新樂曲或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和好友一同演出室內樂、與年輕的音樂家及聽眾接角、探索西方古典傳統外的文化及音樂型式,馬友友努力從中找尋能激發想像力的元素。
馬友友緊湊的音樂會行程,包括與全球知名樂團協奏演出、個人獨奏會及室內樂等。與不同的演奏家合作都能為他帶來不同靈感,合作過的音樂家包括艾克斯、巴倫波因、愛森巴哈、潘蜜拉-法蘭克、柯漢(Jeffrey Kahane)、Young Uck Kim、拉雷多、巴比-麥菲林、艾格-梅耶、摩里斯(Mark Morris)、歐康納、彼德-塞爾金、史坦、史托茲曼、史塔特(Kathryn Stott)等。藉著與音樂家之間的互動,超越單一音樂風格的界限。他最大的目標就是將音樂化為一溝通的語言,跨越世界不同種族,拉進人與人之意距離。為達成此目的,他更投身研究國樂、中國傳統樂器、非洲卡拉哈利的叢林音樂等。
他對音樂的興趣還不僅只於此。馬友友日前剛成立「絲路」專案,要將古絲路商隊(從東亞至歐洲,包括印度、西藏、波斯、希臘等地)的文化、藝術、人文等重新介紹給世人。為了使古絲路國家文化遺產重見天日,並找尋代表此地傳統的聲音,專案小組特到絲路行經國家勘查,而「絲路專案小組」將做為往後相關文化、教育計劃的資料庫。馬友友除策劃本案,也將演奏特別為「絲路」而創作的新曲(包括為「絲路合奏團」所寫的協奏曲)。新力古典也計劃發行三張「絲路」專輯,其他如「絲路網站」等多媒體呈現方式也會一並推出。這項創新的「絲路」計劃也將參與2001的「薩爾茲堡音樂節」,及2002年「史密斯桑尼亞民俗音樂節」的演出。
1997年,馬友友費時多年完成一項將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結合多種表演藝術的創新詮釋。內容不僅包含他本人在世界各地音樂會演出、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重新錄音,更重要的是以「巴哈靈感」為題的內涵。演出共分成六部影片(六部組曲各一),以巴哈的音樂為出發點,再各自與馬友友所激發的靈感結合,和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包括花式滑冰好手托薇兒與狄恩、花園設計師梅瑟維、導演伊果楊和吉拉德)創造出新風貌的巴哈。影片在「公共電視台」及全球各大電視網播出,獲獎無數,包括兩項艾美獎、加拿大雙子星獎16項提名及許多國際影展大獎,由新力古典發行錄影帶。
為發展大提琴演奏曲目,馬友友時常演奏20世紀較不為人知的大提琴曲,許多現代作曲家皆為他量身訂做新樂曲。曾為多位作曲家的新作首演,其中包括艾伯特(Stephen Albert)、丹尼波爾(Richard Danielpour)、哈比森(John Harbison)、柯希納(Leon Kirchner)、李伯森(Peter Lieberson)、盧塞(Christopher Rouse)、盛宗亮、譚盾、約翰-威廉斯等。這些不僅是為他而寫的作品,馬友友在作曲家的創作過程也扮演重要角色。
馬友友為新力古典的專屬音樂家,錄制過近50張專輯風格不一(曾獲13次葛萊美獎),顯示他的音樂興趣層面之廣。除了古典音樂的大提琴曲目,他也錄制許多由他首演的新作品及專為他所寫的樂曲。此外,他多項跨界的錄音如與巴比-麥菲林合作的「天籟」、與麥爾和歐康諾合作的「民歌的馬友友-阿帕拉契圓舞曲」、演出皮亞左拉作品的「探戈靈魂」等,皆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2000年春將計劃發行「阿帕拉契圓舞曲」的續篇「阿帕拉契之旅」。其最新錄音發行「繁花似錦巴洛克」,收錄重新編曲後的巴哈詠嘆調、包凱利尼的協奏曲等,並由庫普曼指揮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統樂團擔任管統樂演奏(馬友友的史特拉第瓦里大提琴為巴洛克時代樂器),另外一張「Solo」則收錄柯大宜、大衛-懷德、齊爾品、盛宗亮等人作品,還包括新編曲獨奏版的歐康諾「阿帕拉契圓舞曲」,整張專輯以無伴奏演出,做為他另一項「絲路」計劃的前奏曲,當中以不同文化的角度,表現漂泊與紮根、創新與傳統等不同主題。盡管馬友友橫跨多種音樂領域,他仍保持古典音樂最暢銷音樂家地位,新專輯一發行便立刻打進「告示牌」古典音樂暢銷名盤,並能在前15名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有四張專輯同時在榜上的記錄。
馬友友除了不斷在音樂舞台上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受,更致力於音樂教育的推動。他不但鼓勵青少年接觸音樂,更希望他們進一步參與創作。巡迴演出期間,馬友友都會排出時間指導大師班學生,甚至參與學生(包括非音樂科系學生)一些非正式的活動。同時,他也發展「家庭音樂會」,如在卡內基廳一系列「家庭音樂會」開幕中演出;在「Mr. Roger's Neighborhood」及「芝麻街」等電視節目中,帶領小聽眾群進入音樂世界。馬友友竭盡所能地為兒童塑造一個音樂的空間,以豐富而生動的方式讓音樂與創造力成為兒童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1999年的夏天,馬友友與名指揮巴倫波因合作,和一群來自中東的優秀傑出年輕音樂家們組成的「中東青年管弦樂團」一起演出研習,活動名為「1999文化之城」,於德國威瑪舉行。
馬友友1955年生於法國巴黎,4歲起由父親啟蒙學習大提琴,並和家人遷居紐約。之後於茱麗亞音樂院師事李納德-羅斯(Leonard Rose)。1976年,他從哈佛大學畢業,取得人類學學位,為他開啟傳統音樂院教育外的另一扇窗。馬友友與妻子育有一對兒女。
目前馬友友使用兩把的樂器分別為1733年制Montagnana大提琴及1712年制Davidoff Stradivarius大提琴。
今年46歲的馬友友(YO-YOMA)就像他的出生一樣的,是屬於世界舞台的,而非某一國家和地域。他出生於法國,長於美國,身上流得卻是中國人的血液。
馬友友4歲那年跟他父親上了第一堂大提琴課,這標志著一個不同凡響的演出生涯的開始。6歲時他在巴黎大學舉行首場獨奏會,節目中有一首巴赫無伴奏組曲。1962年愛好音樂的馬氏家族遷居紐約市後,由於他的無可置疑的天才,馬友友進入朱莉亞學院,成為倫納德·羅斯的學生。他在該校就讀到15歲,然後決定轉入哈佛大學,旨在取得學位並擴展自己的視野。他順利完成了從神童的直覺演奏到成熟音樂家的過渡,1978年獲得艾弗里·費雪獎。如今46歲的馬友友在世界各地都有他的熱心聽眾,從1983年始僅與索尼合作的專輯就達50多張,14次捧得「格萊美獎」的馬友友今年再度以《阿帕拉契之旅》贏得格萊美獎的「最佳古典跨界專輯」。這張專輯也獲得古典音樂類的「最佳年度製作人」。人們戲謔其謂「格萊美的殺手」。
大提琴的聲音屬「粗」線條的,在樂器中,大提琴是最接近「人聲」的奇妙樂器,馬友友的琴聲將其「人聲」的靈性發揮了出來,清新委婉,興味無窮。就連巴赫無伴奏組曲,到了馬友友的手裡,就變成了一幅幅如夢如幻的音樂詩畫。
在許多現場演奏錄像中端詳馬友友,他像個鄰家男孩,非常隨和,經常會露出他那特有的孩童般的微笑。馬友友的琴聲,馬友友的音樂理念,馬友友的微笑,說到底,是一種博愛,因有此境界,他的琴聲才會如此「不同凡響」,他的微笑才會如此充滿魅力。
作品:SOLO
1999年最後一張專輯《SOLO》收錄了包括匈牙利作曲家高大宜(ZoltanKodaly)、《民歌馬友友》的作者馬克歐康諾(MarkO』Connor)、與中國音樂熱戀並娶了當時中國樂界才女的俄國音樂家齊爾品(AlexanderTcherepnin)及大衛懷爾(DavidWilde)的大提琴獨奏樂曲;而旅美的中國作曲家盛宗亮也為馬友友改編了《七首中國小調》,有「四季謠」、「猜謎歌」、「小白菜」、「醉漁翁」、「丟丟銅仔」、「牧歌」、「西藏舞曲」。
專輯中收錄的其他作品對馬友友來說,也都曾經在他的生命與藝術生涯中帶給他不同的「沖擊性」。像齊爾品的作品是這位俄國音樂家對中國與日本的「東方印象」,齊爾品除了是馬友友父親馬孝駿博士在巴黎的老師,馬友友自己在哈佛大學時也曾受教於齊爾品的兒子伊凡·齊爾品;這首作品對他自己有著極其特殊的意義。
另外收錄大衛懷爾所寫的《塞拉耶佛的提琴手》靈感則來自另一位大提琴家史麥洛維克(VedranSmailovic)。事件緣起1992年有22位在塞拉耶佛城中正排隊等候買麵包的市民被炸彈擊中而無辜慘死;為紀念這些死者,每天下午4點到了事發當時,史麥洛維克就會身著燕尾服,無謂被手榴彈或槍炮擊中的死亡風險在現場為逝者演奏;這首作品是一首令人傷感的輓歌。
作品:阿帕拉契之旅
這張《AppalachianJourney》(《阿帕拉契之旅》)專輯中,改編了兩首民謠作曲家史蒂芬佛斯特(老黑爵、噢!蘇姍娜等曲的作者)的民謠作品。此外,本張專輯最大的不同在於結合流行的音樂新概念,並且請到著名的美國鄉村搖滾巨星「JamesTaylor「詹姆斯泰勒(以專輯「沙鍾」榮獲2000年第40屆格萊美獎最佳流行專輯大獎)以及另一位民謠歌手「AlisonKrauss」艾莉森克勞斯前來共襄盛舉。
這張專輯中,三位主要的演奏者再度共同定義了「古典音樂」的新范疇,不再讓古典音樂只局限於巴哈、莫扎特身上,而得以進一步拓展到新的聽覺經驗。片中主要的作曲者歐康諾非常敏感地在美國西部民間音樂和古典音樂之間找到平衡,為古典音樂的傳統注入新的生命和節奏,讓所有年輕人都可以在其中嗅到鮮明的氣息。
兩首主打單曲「艱辛歲月不再來「(HardTimesComeAgainNoMore)與「睡吧,我的寶貝「(Slumber,MyDarling),前者結合詹姆斯泰勒獨特的鄉村樂嗓音,聽來親切溫馨,平靜動人,而後者由艾莉森克勞斯詮釋,彷彿晨曦的第一道曙光,為世界綻放希望。
❹ 求《月光愛人》這首歌曲的賞析
《卧虎藏龍》里,最引人的是武打設計,最精彩的是對白,而最感人的則是音樂。 影片一開場便是主題音樂《卧虎藏龍》,馬友友用大提琴演奏的憂傷而深沉的旋律自此就貫穿了整部影片。馬友友的大提琴演奏是整部音樂中最重要的組成部份。聽這一張電影原聲專輯,我總是會自然而然地想起影片中的一句台詞,李慕白對俞秀蓮說:「我並沒有得道的喜悅,相反地,卻被一種寂滅的悲哀環繞。這悲哀纏繞了我很久,使我無法再繼續(閉關修練)」。整個音樂就和影片一樣呈現出一種「很深的寂靜」。 一部古裝武俠片,李安表現出的是無盡的寂寞和悵然,而譚盾的音樂也是如此。即使在《The Eternal Vow》(永恆的誓言)這首曲子中,開始短暫的歡快而跳躍的新疆風格音樂之後,延續和發展的依然是《卧虎藏龍》的舒緩和憂傷。 李慕白為了向俞秀蓮表達自己壓抑多年的深愛之情,不惜用盡最後一口真氣;而玉蛟龍則在一系列打擊之後感到人生幻滅無常,投崖而去。這兩個電影部分的音樂分別是《Sorrow》(悲哀)和《Farewell》(永別)。《悲哀》在開始短暫的激烈和緊張之後,大提琴緩緩地進入,與交響樂共同營造出一個黯淡的空間;而《訣別》大提琴從一開始便進入,流露出一種憂傷的情緒。馬友友的演奏讓人欽佩,大提琴如泣如訴,尤其在音樂即將結束的尾音,漸隱的大提琴聲反而更強烈地拉扯住了聽者的心。 《卧虎藏龍》的電影配樂讓我們感到譚盾的音樂並沒有因為旅美多年而變得西化,相反地,他的作品中透出一股更加深邃的東方音樂文化氣息。譚盾的音樂把人生的困惑和無奈用典型的中國情結表達了出來:舒緩而優美的旋律,惆悵而悲傷的人生。這音樂氣息中透出的傷感就如同是對背負著太多壓力的中國人的人生發出的一聲嘆息。 李慕白說:「我們能觸摸的沒有永遠。」電影原聲專輯《卧虎藏龍》中並沒有「卧虎藏龍」,只是很傷感,很動人。
❺ 馬友友比較有名的曲目有哪些
建議你去看下他的專輯,專輯里都有收錄。
2007年:《熱情 大提琴的浪漫音樂之旅》(Appassionato)。
2005年:《世紀典藏》(The Essential Yo-Yo Ma)
2004年:《巴西禮贊-音樂會現場》(Obrigado Brazil - Live In Concert)、《巴西情迷》(Obrigado Brazil)。
2003年:《繁花似錦巴洛克》(Simply Baroque - Expanded Edition)、Classics For A New Century、《巴黎美麗年代》(Paris La Belle Epoque)。
2002年:《演奏約翰威廉斯全新創作輯》(Yo-Yo Ma Plays The Music of John Williams)。
2001年:《絲路之旅》(Silk Road Journeys - When Strangers Meet)、Classic Yo-Yo、Divertimento in E-flat Major for String Trio, K. 563。
2000年:《城市樂章巴洛克 II》(Simply Baroque II)、《阿帕拉契之旅》(Appalachian Journey;《民歌的馬友友》續篇)。
1999年:《Solo》
1997年:《探戈靈魂》(Soul of the Tango;皮亞左拉作品)、《美國革命》原聲帶(Liberty!;一部影集)。
1996年:《民歌的馬友友》
1992年:Prokofiev: Sinfonia Concertante;
Tchaikovsky: Rococco Variations; Andante Cantabile。
1991年:《天籟》
1986年:Haydn: Cello Concertos。
1985年:《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❻ 大提琴家馬友友演過音樂電影,片名叫什麼
這是他拍攝的一個音樂電影,叫《巴赫靈感》,共演奏了6首巴赫無伴奏大提琴曲,分別將園藝、建築、現代舞、電影、歌舞伎、冰上舞蹈與音樂相結合。你去網路視頻搜《巴赫靈感》會出來的。相關資料鏈接http://tieba..com/f?kz=294008882
❼ 誰能找到馬友友演奏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曾是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主題曲的那段
在網路音樂中搜搜看,也許有中音的http://class.naea.e.cn/photo/Class.Resource/d50c492b-dde3-4d49-9f75-fced8d9aaff5.mp3,請視聽
❽ 馬友友的《Short Trip Home》是他哪張專輯里的
《Short Trip Home短暫的歸鄉之旅》(也譯作《非常民歌》)是專輯《HEARTLAND 音樂心大地 》里的曲子。
專輯是由約夏貝爾(小提琴),馬友友(大提琴),艾格麥爾(藍調+搖滾派的低音大提琴演奏家)及馬克歐康(鄉村小提琴)幾個人的精選合成集子。這是一個在藍調草根樂基礎上以古典+流行方式演繹的小提琴專輯,此曲演奏者為約夏貝爾。
❾ 請給我輕音樂大師馬友友的介紹
國際頂尖的旅美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Yo-Yo Ma),從他廣泛而多元的音樂事業,不難理解其不斷尋求與聽從不同的對話方式,以及對個人的藝術成長求新求變的態度。無論是演奏新樂曲或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和好友一同演出室內樂、與年輕的音樂家及聽眾接角、探索西方古典傳統外的文化及音樂型式,馬友友努力從中找尋能激發想像力的元素。
馬友友緊湊的音樂會行程,包括與全球知名樂團協奏演出、個人獨奏會及室內樂等。與不同的演奏家合作都能為他帶來不同靈感,合作過的音樂家包括艾克斯、巴倫波因、愛森巴哈、潘蜜拉-法蘭克、柯漢(Jeffrey Kahane)、Young Uck Kim、拉雷多、巴比-麥菲林、艾格-梅耶、摩里斯(Mark Morris)、歐康納、彼德-塞爾金、史坦、史托茲曼、史塔特(Kathryn Stott)等。藉著與音樂家之間的互動,超越單一音樂風格的界限。他最大的目標就是將音樂化為一溝通的語言,跨越世界不同種族,拉進人與人之意距離。為達成此目的,他更投身研究國樂、中國傳統樂器、非洲卡拉哈利的叢林音樂等。
他對音樂的興趣還不僅只於此。馬友友日前剛成立「絲路」專案,要將古絲路商隊(從東亞至歐洲,包括印度、西藏、波斯、希臘等地)的文化、藝術、人文等重新介紹給世人。為了使古絲路國家文化遺產重見天日,並找尋代表此地傳統的聲音,專案小組特到絲路行經國家勘查,而「絲路專案小組」將做為往後相關文化、教育計劃的資料庫。馬友友除策劃本案,也將演奏特別為「絲路」而創作的新曲(包括為「絲路合奏團」所寫的協奏曲)。新力古典也計劃發行三張「絲路」專輯,其他如「絲路網站」等多媒體呈現方式也會一並推出。這項創新的「絲路」計劃也將參與2001的「薩爾茲堡音樂節」,及2002年「史密斯桑尼亞民俗音樂節」的演出。
1997年,馬友友費時多年完成一項將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結合多種表演藝術的創新詮釋。內容不僅包含他本人在世界各地音樂會演出、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重新錄音,更重要的是以「巴哈靈感」為題的內涵。演出共分成六部影片(六部組曲各一),以巴哈的音樂為出發點,再各自與馬友友所激發的靈感結合,和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包括花式滑冰好手托薇兒與狄恩、花園設計師梅瑟維、導演伊果楊和吉拉德)創造出新風貌的巴哈。影片在「公共電視台」及全球各大電視網播出,獲獎無數,包括兩項艾美獎、加拿大雙子星獎16項提名及許多國際影展大獎,由新力古典發行錄影帶。
為發展大提琴演奏曲目,馬友友時常演奏20世紀較不為人知的大提琴曲,許多現代作曲家皆為他量身訂做新樂曲。曾為多位作曲家的新作首演,其中包括艾伯特(Stephen Albert)、丹尼波爾(Richard Danielpour)、哈比森(John Harbison)、柯希納(Leon Kirchner)、李伯森(Peter Lieberson)、盧塞(Christopher Rouse)、盛宗亮、譚盾、約翰-威廉斯等。這些不僅是為他而寫的作品,馬友友在作曲家的創作過程也扮演重要角色。
馬友友為新力古典的專屬音樂家,錄制過近50張專輯風格不一(曾獲13次葛萊美獎),顯示他的音樂興趣層面之廣。除了古典音樂的大提琴曲目,他也錄制許多由他首演的新作品及專為他所寫的樂曲。此外,他多項跨界的錄音如與巴比-麥菲林合作的「天籟」、與麥爾和歐康諾合作的「民歌的馬友友-阿帕拉契圓舞曲」、演出皮亞左拉作品的「探戈靈魂」等,皆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2000年春將計劃發行「阿帕拉契圓舞曲」的續篇「阿帕拉契之旅」。其最新錄音發行「繁花似錦巴洛克」,收錄重新編曲後的巴哈詠嘆調、包凱利尼的協奏曲等,並由庫普曼指揮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統樂團擔任管統樂演奏(馬友友的史特拉第瓦里大提琴為巴洛克時代樂器),另外一張「Solo」則收錄柯大宜、大衛-懷德、齊爾品、盛宗亮等人作品,還包括新編曲獨奏版的歐康諾「阿帕拉契圓舞曲」,整張專輯以無伴奏演出,做為他另一項「絲路」計劃的前奏曲,當中以不同文化的角度,表現漂泊與紮根、創新與傳統等不同主題。盡管馬友友橫跨多種音樂領域,他仍保持古典音樂最暢銷音樂家地位,新專輯一發行便立刻打進「告示牌」古典音樂暢銷名盤,並能在前15名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有四張專輯同時在榜上的記錄。
馬友友除了不斷在音樂舞台上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受,更致力於音樂教育的推動。他不但鼓勵青少年接觸音樂,更希望他們進一步參與創作。巡迴演出期間,馬友友都會排出時間指導大師班學生,甚至參與學生(包括非音樂科系學生)一些非正式的活動。同時,他也發展「家庭音樂會」,如在卡內基廳一系列「家庭音樂會」開幕中演出;在「Mr. Roger's Neighborhood」及「芝麻街」等電視節目中,帶領小聽眾群進入音樂世界。馬友友竭盡所能地為兒童塑造一個音樂的空間,以豐富而生動的方式讓音樂與創造力成為兒童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1999年的夏天,馬友友與名指揮巴倫波因合作,和一群來自中東的優秀傑出年輕音樂家們組成的「中東青年管弦樂團」一起演出研習,活動名為「1999文化之城」,於德國威瑪舉行。
馬友友1955年生於法國巴黎,4歲起由父親啟蒙學習大提琴,並和家人遷居紐約。之後於茱麗亞音樂院師事李納德-羅斯(Leonard Rose)。1976年,他從哈佛大學畢業,取得人類學學位,為他開啟傳統音樂院教育外的另一扇窗。馬友友與妻子育有一對兒女。
目前馬友友使用兩把的樂器分別為1733年制Montagnana大提琴及1712年制Davidoff Stradivarius大提琴。
❿ 馬友友的名曲有哪些
悠悠馬的作品很多啦 也是中國大提琴的驕傲 尤其是他的收藏的那把埃爾加的琴 贊!!
作品有:《熱情 大提琴的浪漫音樂之旅》《絲路之旅》《探戈靈魂》《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演奏約翰威廉斯全新創作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