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提琴十大協奏曲
1、《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樂曲作品。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於1806年,是作者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作品,自古以來被譽為小提琴協奏曲之王。
2、《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德國作曲家雅科布·路德維希·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作於1838~1844年間,於1845年首次上演。門德爾松的小提琴協奏曲中,這一首是最為著名。
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由於這首樂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羅作曲的《西班牙交響曲》的激發而作的,所以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兩者之間有著共通的構想。
4、《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德國作曲家約翰奈斯·勃拉姆斯作於1877至1878年,是作者一生中創作的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
5、《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號稱小提琴鬼才的義大利作曲家尼科羅·帕格尼尼作於1811年。作者一共寫了十數首以小提琴主奏,並加入管弦樂的樂曲,其中小提琴協奏曲至少也有六首以上,但經印刷出版的小提琴協奏曲則只有兩首。
6、《B小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是卡米爾·聖-桑題獻給西班牙小提琴大師薩拉薩蒂的兩部小提琴協奏曲之一,它創作於1880年,翌年這位西班牙小提琴大師在家舉行的私人音樂會上首演此曲。
7、《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是由馬克斯·布魯赫(Max Bruch)收藏於《國家圖書館》的一部專著文獻類型作品。該作品2008年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8、《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芬蘭作曲家西貝柳斯的早期作品。該樂曲最早完成於1903年,幾經修改最終於1905年出版,同年在柏林首演。
9、《d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是維尼亞夫斯基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
10、《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布魯赫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
② 電影《和你在一起》中,劉小春到江老師家第一次拉奏的小提琴曲叫什麼名字
維瓦爾第< 四季>
1.布魯赫:蘇格蘭幻想曲(節錄)
2.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3.陳剛: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
4.第二主題曲(作曲:趙麟)
5.柯努士: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節錄)
6.李斯特:第三號安慰曲(小提琴版)
7.帕格尼尼:E大調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隨想曲
8.威爾第:歌劇「那布果」第三幕大合唱「乘著思念金色的翅膀」
9.魏奧當:A大調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終樂章)
10.西貝流士: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11.主題曲(作曲:趙麟)
③ 布魯赫g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德國作曲家布魯赫的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小提琴名曲,它感情豐富、浪漫抒情,深受人們的喜愛,是音樂會上經常演奏的曲目。在音樂愛好者圈定的「十大小提琴協奏曲」里它佔有一席,與門德爾松的e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在表情方式上同屬一類,優美而浪漫,旋律性強,容易使音樂愛好者上口,在出版的唱片中,這兩首協奏曲經常被編輯在一起。
布魯赫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與門德爾松的小提琴協奏曲不僅在浪漫風格上近似,在其它方面也有一些有趣的聯系。這兩部協奏曲的第二樂章,也就是柔板樂章都寫得異常恬美溫柔,可以把人引入一種半催眠狀態,心理學家把這兩個柔板樂章與其它一些音樂的慢樂章編在一起,用於心理臨床實驗,一個作用是製造一種心理環境,進行語言記憶訓練,另一個作用是克服失眠。此外,布魯赫由於寫過一首大提琴與樂隊的《希伯萊禱歌》,在納粹德國時期被認為是親猶太者,作品遭到禁演,門德爾松的小提琴協奏曲此時也被禁演,理由是門德爾松有猶太血統。
布魯赫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於1866年舉行首演,很快就取得成功。樂譜出版時,布魯赫把它題獻給小提琴的一代宗師約阿紀姆, 由於約阿紀姆的演出推廣,這首協奏曲很快就被許多演奏家接受,並列為自己的保留曲目。從那時起到現在,一百多年過去了,這部協奏曲從來沒有衰微過。小提琴名師奧爾在他的一部小提琴演奏技巧的著作里專門論述過布魯赫的這首協奏曲。
傾聽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會給人留下許多難忘的東西,樂曲的第一樂章由微弱滾奏的定音鼓引入,獨奏小提琴一開始就進入大開大合的華彩樂段,跌宕起伏的樂句光彩四射,但是定音鼓沉穩鎮定地一步步走來,暗示著某種不安,這里定音鼓彳亍不肯離去的聲音令人印象尤深,它使洋溢著優美旋律的第一樂章罩上一層隱含的憂郁,感情就更豐富了。第二樂章的柔板富於歌唱性,恬美的旋律使人們常把它和門德爾松的小提琴協奏曲慢樂章相提並論,當做柔板樂章的典範。但是在這個樂章里能聽到的並不是一味的溫柔甜美,柔情中也從遠方傳來號召性主題,進入熱情的高潮。第三樂章充滿了光輝與激情,小提琴使用了大量的雙音技巧,這部協奏曲的演奏難度都集中在這個樂章。在這個精神飽滿的樂章里,小提琴和樂隊都有熱情的發揮,帶給人內心的動。但是這個樂章里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妙點,就是小提琴和弦樂器組交替出現的走句,它在熱烈激情中平靜地一帶而過,確有驀然回首燈火闌珊的妙處。善於捕捉瞬間之美而不事鋪張,給人出乎意料的美感,正是一個藝術家難以企及的境界。
布魯赫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算不上是標領風氣的經典巨著,但它優美浪漫的藝術風格深得人們喜愛。在英國一本權威的音樂雜志上,開列出二十部最受歡迎的小提琴音樂,評選的標準是唱片版本的多寡,布魯赫的協奏曲以45種版本位居第十,足見其在音樂愛好者中的流行程度。
不過英國的雜志編輯在統計時肯定忽略掉一個重要的版本,這就是中國唱片社在六十年代初期出版的一張唱片,說它重要,是因為演奏者是世界聞名的小提琴大師大衛·奧依斯特拉赫;那是40年前中國樂壇上的一件盛事,蘇聯小提琴家,大名鼎鼎的大衛·奧依斯特拉赫,攜一把斯特拉底瓦里到中國訪問演出,在民族宮劇場的演出拉了布魯赫的第一協奏曲,沒有樂隊,鋼琴伴奏。當時中國唱片社做了現場錄音,後來出了唱片,33轉密紋片,淺藍色盤心,在唱片的開頭部分還可以聽到劇場雜音。由於這張唱片的發行,許多中國音樂愛好者對這首協奏曲耳熟能詳。直到那次演出過去了許多年,北京的音樂愛好者中還在流傳著奧依斯特拉赫訪華時的種種珍貴軼聞。
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在當時被認為有一定的演奏難度,但是現代小提琴教學手段已經解決了技巧問題,在小提琴協奏曲里屬於技術較為平易的一首。現在這首協奏曲也被列入業余演奏者的曲目,在中央音樂學院校外水平考試中列入第九級,每年都有一批十幾歲的孩子在練習這首曲子,他們的父母家人和鄰居們也就在一個音符一個音符、一個樂句一個樂句掰開揉碎地在聽布魯赫的協奏曲了。
布魯赫的音樂風格是浪漫派的,在音樂手法上與德國古典傳統一脈相承,他在世時才名遠播,音樂活動范圍很大,獲得過許多種榮譽和名銜。但是由於他不是音樂上的開拓者,所以一般的音樂史里寫不進他的名字,它給世界各地的音樂愛好者帶來無盡的浪漫之美。
④ 求布魯赫g小調第一協奏曲第一樂章的MP3
海菲茨 Heifetz的版本,也比較牛了,全集。
http://bbs.musicool.cn/thread-43941-1-2.html
⑤ 關於布魯赫的g小調協奏曲第一章的背景或主要感情
《布魯赫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作於1866年,當時作者年僅二十八歲。布魯赫一生中共留給世人三部提琴協奏曲,其中第一號(即本曲)是繼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之後,被演奏得最多的小提琴協奏曲之一,因而特別著名,同時也堪稱為布魯赫的代表作。
此曲的旋律多少帶有一些甜蜜的傷感,並且具有名演奏家所喜愛的演奏效果,形式雖然是普通的三樂章,但又比一般的協奏曲形式自由許多,甚至有些人還把本曲的第一樂章當做前奏曲。這首樂曲之所以會如此受世人喜愛,是因為它充滿了旋律上的創意與形式上的自由,在技巧方面雖然不很容易,卻也不至於過分艱深。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 前奏曲,中庸的快板,g小調,4/4拍子, 相當自由的奏鳴曲形式。主奏小提琴奏出雄壯而強有力的第一主題(片段1),主題的處理方法相當豪邁。不久,主奏小提琴進入嬌柔優美的第二主題。旋律經過發展後逐漸平靜下來,由此不間斷地直接進入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 慢板,降E大調,3/8拍子。 本樂章充滿了作者最為得意的旋律美感與歌謠性。在弦樂器的和弦伴奏下,主奏小提琴奏出甜美而帶有冥想性美感的主題(片段2)。這個歌謠性樂章經過了三個主題呈示後,慢慢趨向高潮。最後,開頭的主題在幾次轉調後回到原調,形成結尾。 第三樂章 終曲,有活力的快板,G大調,2/2拍子,奏鳴曲形式。這是強勁有力而華美的終曲。主奏小提琴奏出強勁有力、很有特色的第一主題(片段3),這一主題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以後,樂曲才移向單純而有力的第二主題。尾奏是以第一主題為素材,慢慢趨向高潮,最後變成急板,一氣呵成地結束全曲。
太有才了!
⑥ 求電影《和你在一起》中出現的所有小提琴曲的名字
1、《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是奧地利作曲家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於1775年12月20日創作的作品。在第一樂章里,全合奏的呈示部與緊跟其後的主奏呈示部之間,安插了主奏樂器的慢板序奏,再者,以往採用迴旋曲體的終樂章,都用了小步舞曲速度。
2、《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德國作曲家雅科布·路德維希·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作於1838~1844年間,於1845年首次上演。
門德爾松的小提琴協奏曲中,這一首是最為著名的,與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俄羅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並稱為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由於這首樂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羅作曲的《西班牙交響曲》的激發而作的。兩者之間有著共通的構想。
4、《蘇格蘭幻想曲》,本曲由小提琴與豎琴主奏,作於1879至1880年。作者在各樂章里加入古老的蘇格蘭民謠的旋律,作成了由序奏和四個樂章組成的小提琴主奏、豎琴與管弦樂隊合奏的幻想曲。
5、《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賽之歌》,是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帕布羅·德·薩拉薩蒂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小提琴獨奏曲中不朽的名篇。回腸盪氣的傷感色彩與艱澀深奧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織出來的絢爛效果,任何人聽後都會心盪神馳不已。
⑦ 布魯赫g小調第一協奏曲創作背景
因少年時曾拉琴,對小提琴音樂的喜愛自然超過其他。最早喜歡的是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然後是帕格尼尼的,聽到布魯赫的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是後來晚些時候了。但這首協奏曲從一開始帶給我的感受就不一般,它那種伸展的自由,扣人心弦的主題,呼喚般的吟唱,如此地與我心靈的情感相交融,彷彿是在替我訴說,為我而歌。
低音鼓徐徐帶出第一樂章,主奏小提琴充滿激情地拉出的略帶傷感的第一主題,一下子就擊入你心間。然後轉入的柔弱優美的第二主題,如歌如泣的傷感而渴望的訴說,仿如潮水從遙遠的空間向你涌來,充盈著你的內心,又把你的委屈輕輕帶走。主奏小提琴用雙音對第一主題加強了的回應,給人一種鼓勵,加快了的獨奏旋律直至樂隊進入協奏,那種震撼的感覺把你的痛都抽了出來,讓你的淚暢快淋漓地流淌。
平靜進入的第二樂章,小提琴那甜美而帶有冥想性美感的旋律在緩慢地訴說,訴說著你美好的往事,傷感的浪漫,讓你此刻的世界只單純地充盈著遠離塵世的美好和憂傷,沉浸其間而再無他念。旋律趨向高潮後,曾經混亂的思緒中許多不清的糾纏,就隨著那開闊的旋律慢慢都放棄了。至二樂章的最後,經過樂隊的高潮,剩下小提琴優美、平靜的長音,人生如夢般的美好讓人無限留戀。
第三樂章主奏小提琴轉入強勁有力的主題,與樂隊相呼應,並長時間持續著,激勵著我們對人生滄桑的寬容,堅定著我們的意志,召喚著我們對人生的堅強,非常的鼓舞。那慢慢趨向高潮的結尾,那種撼動心底的美和力量徹底融化了我們心底的痛苦,受傷的心靈在此得到無比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