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秋分早霜降遲後面哪個四個字
針對黃河流域以北,是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經時
針對黃河流域以南,是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
節氣都是同一天,但是各地溫差有變化,這只是指大概時間,你像到閏年的時候,這個時間會偏差一些天
2. 電影第一書記,秋分早霜降遲的下一句是什麼
電影第一書記,秋分早,霜降遲的下一句是秋分種麥正經時。這句話說的種植小麥的三個時節,秋分的時候偏早點,只有比較冷的地方才這個時候種植,而霜降的時候種植就晚了些,大部分地方都是寒露時候種植的。
秋分早霜降遲是我國民間流傳的諺語,針對節氣特點從而古人總結出來的規律。「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的意思是種麥的時間應當在寒露前後,這反應的是華北南部地區、黃河流域以南地區,氣溫下降較慢,則在寒露時節開始種植小麥。
3. 「秋分早霜降遲」下一句是什麼
01 寒露種麥正當時
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這是一句流傳於華北南部地區的農諺,是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里總結出來的經驗。
秋分是一個比較忙碌的節氣,秋熟作物這個時候有些已經收獲了,有些也馬上就要成熟了,所以到了秋分時節,農民都是非常忙碌的。古語有雲“夏忙半個月,秋忙四十天”、“秋忙秋忙,綉女也要出閨房”,可見農民是相當忙碌的,就連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綉女也要出門來幫忙了。其實在秋分節氣的時候,不僅要忙著秋收,還有秋播也要開始了,很多的作物也就要開始准備播種了。
在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不過農諺和俗語一樣,都是有一定地域性的,並不是在國內每個地方都適用的。而這句俗語主要是在華北南部地區,也就是黃河流域以南的河南、安徽等地區。由於我國的地域遼闊,在不同地區的氣候情況也是不同的,因此各地播種麥子的時間早晚也是有所區別的,所以各地所流傳的俗語、農諺也是有所不同的。但是這些都是古人長期經驗的總結,然後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准確性還是比較高的。
在黃河流域以北的河北、陝西等地區流傳的俗語則是“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其意思是說在白露節氣播種麥子還有點早,而到了寒露節氣才播種又有點晚了,最好的播種時間是在秋分節氣的時候。
在以上這兩大區域種植小麥的時間會相差一個節氣,那是因為在華北北部地區的氣溫下降較快,需要提前在秋分時節種植。而在華北南部地區則氣溫下降比較慢,所以一般都要推遲到寒露時節開始種植小麥。也有的地方說“寒露到霜降,種麥日夜忙”,在浙江地區則有“立冬種麥正當時”、“大麥不過年,小麥冬至前”等等說法。
其實關於小麥的種植時間,即便是在同一地區,但是不同地理環境種植時間也不同,比如“秋分種高山,寒露種平川,迎霜種地夾河灘。”,意思是說在高山地區因為冷的早,所以播種也要早一些,一般秋分就要種植小麥了。而平川地區冷得遲,到了寒露節氣種植也可以的。在一些河灘地區,那推遲到霜降以後種植也不晚。
根據古人的經驗,小麥種植是宜早不宜晚,俗話說“早谷晚麥,十年九害”、“麥子早下種,十年九收成”,當然了具體還得看當地的氣候和天氣情況。而且在播種冬小麥的時候還要掌握好深度,俗話說“二指淺,四指悶,種麥三指正當心”,小麥播種的最佳深度是3厘米左右,太淺了會影響種子吸水,而太深會讓種子在出土時受到阻力而花費很長時間,並且在播種後要適度鎮壓,這樣有利於出苗。
4. 農諺,「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和「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經時」哪個對呢
這兩句農諺都是正確的,只是針對的地域不同。
就農事活動來說,秋分時節正是播種冬小麥的時節,因此有「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的說法。當然,這是指黃河流域以南的地區,而在北方則要提前一個節氣,應是「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農諺的地域性,實際上反映了農業生產的地域性。例如不同地區作物種類不同,播種、收獲季節不同等等。浙江農諺:「麥黃種麻,麻黃種麥」,陝西農諺則為「麥黃種糜,糜黃種麥」,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
華北農諺「七金、八銀、九銅、十鐵」,「秋收不耕地,來年不能定主意」,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閑、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不是這樣,浙江農諺「草子種三年,壞田變好田」,「爛冬油菜旱冬麥」,反映浙江地區冬季不是種綠肥,就是種大小麥、油菜以及蠶豆、豌豆等,很少休閑,更沒有七月八月就耕地准備過冬的。
(4)電影第一書記秋分早霜降遲的下一句是什麼擴展閱讀
雖然在播種期上這兩句農諺反映了地域的差異性大,但在許多農諺里,盡管地區不同,條件不同,卻都有類似的說法。如大豆的「乾花濕莢,畝收石八」,南北各地都這樣說;浙江農諺「割麥如救火」和華北農諺「麥收如救火」一樣。
在浙江、蘇北等地都有同樣農諺:「六月不熱,五穀不結」,「有錢難買大肚黃」等等都是普遍性的農諺。其所以這樣,是因為它們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學特性。
作物的生物學特性是它本身遺傳性的表現,其所要求的環境條件、栽培原理往往是具有共同性的,還有一些基本原理相同的栽培環節如深耕、增施肥料、中耕培土等,反映在農諺上也大體一樣。
比如華北、陝西農諺「種田不上糞,等於瞎糊混」;蘇北農諺「不施糞,瞎胡混」,浙江農諺「種田無師叔,只要肥料足」;以及華北農諺「鋤頭有三分水」和浙江農諺「旱來鋤頭會生水」等等,意思都一樣。
不論地域性和普遍性,就其表達形式的類似來看,說明當初某條農諺可能發源於某一地區,隨著傳播開去,各地就按照自己地區的特點(如作物的、耕作制的、季節的、口語習慣等)予以變通,最明顯的如播種期,幾乎「××早,××遲,××××正當時」成為各地農諺的共同表達公式了。
5. 電影中第一書記說秋風早,霜降遲
在電影(第一書記)中!這句話是由男演員楊立新飾演的沈浩剛到小崗村任職第一書記時面對村民質疑時說的!原句是秋分早,霜降遲,寒露三天種麥正當時..!!
6. 秋分早霜降遲的下一句是什麼
秋分早霜降遲的下一句是
寒露種麥正當時
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這是一句流傳於華北南部地區的農諺,是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里總結出來的經驗。
秋分是一個比較忙碌的節氣,秋熟作物這個時候有些已經收獲了,有些也馬上就要成熟了,所以到了秋分時節,農民都是非常忙碌的。古語有雲「夏忙半個月,秋忙四十天」、「秋忙秋忙,綉女也要出閨房」,可見農民是相當忙碌的,就連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綉女也要出門來幫忙了。其實在秋分節氣的時候,不僅要忙著秋收,還有秋播也要開始了,很多的作物也就要開始准備播種了。
在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不過農諺和俗語一樣,都是有一定地域性的,並不是在國內每個地方都適用的。而這句俗語主要是在華北南部地區,也就是黃河流域以南的河南、安徽等地區。由於我國的地域遼闊,在不同地區的氣候情況也是不同的,因此各地播種麥子的時間早晚也是有所區別的,所以各地所流傳的俗語、農諺也是有所不同的。但是這些都是古人長期經驗的總結,然後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准確性還是比較高的。
7. 電影第一書記中台詞「秋分早霜降遲」後一句是什麼
在電影(第一書記)中,這句話是由男演員楊立新飾演的沈浩剛到小崗村任職第一書記時面對村民質疑時說的話。
原句:
秋分早,霜降遲,
寒露三天種麥正當時。
《第一書記》是由陳國星執導,楊立新、徐帆、何冰等人主演的一部主旋律影片。於2010年7月在中國大陸上映。
影片講述了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克服種種困難,帶領小崗村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7)電影第一書記秋分早霜降遲的下一句是什麼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電影第一書記講述的主人公叫沈浩,沈浩出生於安徽省蕭縣聖泉鄉孫秦庄行政村,組織派他到安徽省小崗村掛職鍛煉,任第一書記。
2004年到小崗村工作以來一直為小崗村的發展兢兢業業,沈浩到任後,先是搞來了50萬為村裡修了路,然後又弄來錢給每戶村民蓋了房子,接著又弄來了錢,每戶發放2萬元補助。
接著就是拉項目,找投資,搞土地流轉。在橋梁成功橫跨京滬鐵路線的一瞬間,我們情不自禁地為小崗村喝彩,也為沈浩的不懈追求喝彩!
沈浩在小崗村一干就是六年,六年中,真正展現了一個真正的人民公僕的形象。他從來不以一個省派幹部的姿態去面對村民,不擺官架子,不說官話,每件事他都身體力行、不辭辛苦。
沈浩為了做工作,曾被人打過。六年中,有辛酸、有委屈、有孤寂、有思念,他從不抱怨,從未退縮,他,經受住了風吹雨打,日曬雨淋,最終實現了為小崗村想幹事,能幹事,干成事的夙願。
8. 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蕎麥正當時的意思
這句話說的是種植蕎麥的三個時節,秋分的時候偏早點,只有比較冷的地方才這個時候種植,而霜降的時候種植就晚了些,比較暖和的可以這個時候種植,大部分地方都是寒露時候種植蕎麥的。
由於我國的地域遼闊,在不同地區的氣候情況也是不同的,因此各地播種蕎麥的時間早晚也是有所區別的,所以各地所流傳的俗語、農諺也是有所不同的。
在黃河流域以北的河北、陝西等地區,所流傳的關於種植蕎麥的俗語則是「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蕎麥正當時」,意思是說在白露節氣播種麥子還有點早,而到了寒露節氣才播種又有點晚了,最好的播種時間是在秋分節氣的時候。
一、《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諺語實例
1、秋分日晴,萬物不生。
秋分當天如果是大晴天,或者是秋分當天沒有降雨,那麼接下來就會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會降雨,也就是說會在冬季出現旱情,因此有了「萬物不生」的說法,有些地方也說成是「秋分天晴必久旱」。
2、秋分前後必有雨。
在北方的遼寧地區一直有著這個說法,說的是在秋分前後這段時間,一般都會有降雨天氣。在河北那邊也有類似的說法「秋分秋分,雨水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