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蘭曉龍的《我的團長我的團》和《生死線》
畢竟一個是早年間的作品(《生死線》大概是這個世紀初的作品吧,比《零號特工》稍晚,是他的第二個電視劇劇本,希望我沒記錯= =),一個是風格成熟以後的作品,中間差著將近十年。他自己後來也在貼吧里承認,《生死線》並不完美,有很明顯的毛病,那時候的自己畢竟還太連輕…… 而且當時他寫生死線想的是要能賣出去(雖然最後還是沒賣出去,被一句「黨性呢?」打回來了),所以肯定受各種條件限制,要想,怎麼寫抓人,怎麼寫好看,怎麼寫能通過審查,自然制手制腳。而他寫《團長》的時候是他最火最得意的時候,他知道自己無論寫什麼題材,怎麼樣寫,都有的拍,所以呈現出來的作品當然就汪洋恣肆,渾然天成了。他在一個訪談里也說過,《團長》是最符合他氣質的作品。也就是說,這才是他最真實的水平。 說實話我當初也並不喜歡《生死線》,感覺它流於平庸,而且那個結局太奇怪了。但是這兩年重看,我覺得作為一個情節劇它還是蠻不錯的,就像我看過的某個評論說的,雖然不能縱向跟他的其他作品比較,但是橫向比較一下,它還是同類電視劇里最優秀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關於對《生死線》結局的理解問題。
我突然發現《生死線》其實還是一個存在主義戲劇。裡面的每一個主角都是西西弗神話里的西西弗。在蘭曉龍眼裡,對於我們來說,抗日戰爭根本沒有所謂勝利:「這場戰爭的結果早就被太平洋上的內燃機和鋼鐵決定」。那個時候的中國根本就是被現代化的西方所遠遠拋下的慘敗之國。中國之敗,敗於現代性;而中國之勝——如果有所謂的勝的話,也只是一個幻夢。在這種大背景下,四道風、龍文章必須死,因為「四去其二」的「勝利」不叫勝利。在這種大背景之下,戲里寫的所有抗日的人,都只是推石上山的西西弗,即便把石頭推上山去,它也會再滾落下來——但是即便它滾落下來,他們依然會堅定不移地把石頭推上去。然而這就叫英雄,這就是這個戲的意義所在。 這種對近代史的深刻認知,我相信在所有寫近代戲的編劇里,只有蘭曉龍有,而且他不光有,而且還敢呈現出來,還呈現得如此精彩,我覺得一個編劇做到這一步真的就夠了。至於呈現得是否圓熟,是否完美,那是另外一個話題。 至於《團長》,我看的訪談不多,印象最深的是他在鳳凰衛視《名人面對面》里講過的,說做《團長》,主要是想寫寫死亡,因為有一個外國朋友質疑說,中國的文學作品寫愛情寫生活,但是從來不寫死亡。他覺得我們這個民族應該有對死亡的一種體認。我當時一聽就震了,蘭曉龍真的是一個有想法的作者。他已經不是單純在當一個編劇,在做一個戲了,他眼裡的視野是整個國家的文化格局。這么一比,《生死線》又算得了什麼呢,小玩鬧而已。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影視劇這個東西是資本的游戲,編劇和作家不同,編劇時常要受市場所限,要和劇組合作,不能只是寫一些只為自己內心服務的戲,還要照顧到觀眾的觀感。而且尤其是電視劇編劇,它不像電影,你還可以拍作者電影,電視劇99%都是大眾娛樂,你怎麼弄「作者電視劇」?我們國家的電視台又不像美國,沒有受眾分流,也不能搞那種精益求精的迷你劇(像《權力的游戲》這種黃暴大戲還有一些非商業的迷你劇都是付費頻道,這其實是一種觀眾分流。)如果你總是弄《團長》,那這個行業你也就不用幹了…… 《團長》雖然當時火爆了一陣,但是實際上是一個營銷失敗的案例(唉,想到這兒就可惜),他們這個團隊也因為這個一蹶不振(當然,據蘭曉龍本人說是他不喜歡總和同一群人一起做事情,這樣沒有創造性。這也有一定道理)。經歷了這些之後,誰還敢再冒險呢? 所以這兩年他一直在改編自己早年寫的、比較流行比較好看的本子。照他的話說,《生死線》是一種商業的嘗試。其實這種做法是對的,做一些這樣的劇,既能保證他在這個市場的熱度,讓他有能夠做下一部《團長》的平台,也能拉進一些非兵團迷的新粉絲,避免這個圈子最後變成孤芳自賞自說自話的小圈子。他最近做的《好傢伙》也是走這個路線,而且似乎更加歡樂更加流行更加好看(為了接受度,硬是把《零號特工》的結局都改了,《零號》本來是多苦逼的一個戲啊啊!)他這樣做應該也是在為他的好壞丑三部曲鋪路。而後面的壞和丑,根據他現在發布的信息來說,應該也是走《團長》那樣的嚴肅歷史路線的。
2. 如何評價李連傑電影《中南海保鏢》,大家有什麼好的評價
李連傑在本片中的武打和動作戲暫且略過。 一起來聊聊李連傑和鍾麗緹的感情戲吧。 阿正對楊芊兒最後的愛是因為愛,以禮結束! 而這種儀式,我想,是有黨性的,這讓阿正更正派,更能吸引女孩子那是何等的珍貴!
李連傑的感情戲也可圈可點。 在鍾麗緹給他手錶的場景中,李連傑表現出他的緊張,鹿漫無邊際,不知所措,不舍! 他充分展現了黨員面對誘惑的堅強決心,他的性格和個性越來越吸引人。 但他也表現出一個正常人的正常需求。 雖然他極力剋制自己,但觀眾卻真的能感受到阿正正。 楊倩兒的喜歡,也是這部電影非常值得推崇的一點。 總之,我覺得《中南海保鏢》的情感場景是很多元素的融合,比如阿正的使命與黨性原則的激烈碰撞,男女之間的愛情。 最終,黨性戰勝了男女之間的愛情,但它並不否定愛情,而是珍惜愛情。
印象最深的是女主引保鏢飛來救,米倩兒溫熱的眼神火熱的表白:我愛你,此時使命召喚依然開著,窗簾卧室的門關了好幾遍,呼吸和 眼睛一凝,伴隨著悠然響起的主題曲,讓全場的情緒起伏不定! 當李連傑最帥鍾麗緹最美時,《中南海保鏢》讓全場更加吸睛,雖然最後沒有圓滿結局,但一隻留給米倩兒的上海表已經表明了我的愛 你也是,你已經烙印在我心裡,也許時間會證明,我會回到你身邊。
3. 女童黨性風暴高清完整版電影
第一流氓@18P2P女童黨性風暴B.dat
4. 求推薦微電影,關於歷史的、革命的、黨性教育的、體現青年積極向上的!15-20分鍾。
微電影《井岡山上幽蘭香》
5. 紅色影片觀後感400-450字
我觀看了電影《地道戰》,心情很久也無法平復。它主要是講:1942年到1944年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實施了三大策略:「殺光、搶光、燒光」。冀中人發由於軍力不足,不能對抗敵人,就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地道戰。創建地道戰以後,敵人就往裡面攻擊,想方設法地破壞。但是聰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來防備,敵人沒有得逞,他們既怕又恨,但又對我們沒辦法。在地道里作戰時,民兵隊長高傳寶利用人群來傳播消息,使隊長的意思能傳播給人群。人們有了地道戰,敵人的「掃盪」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勝利。
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民如此聰明,而現在的中國人卻如此地脆弱無能,就拿諾貝樂獎這個事例來說吧,在外國已經有很多人得了諾貝樂獎,但我們中國卻只有幾個人獲得了諾貝樂獎,真是天壤之別啊!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別人笨,為什麼會這樣?只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為自己爭權謀利。我們回想一下《地道戰》吧,如果他們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嗎?所以我呼籲大家不要再爭取權謀利了,倒不如把爭取謀利的時間來為國家作奉獻,這樣也許對所有人會更好。
六十幾年後的今天,回望六十幾年前的崢嶸歲月里,高家莊的地道戰中的地道是奇跡,而我說冀中平原的勞動人民們才是奇跡!他們發揮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地道,戰勝了的困難,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自己的家園和祖國!他們在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6. 請提供一部關於領導者風范的電影,謝謝!!!
《首席執行官》
血,總是熱的
創業(張連文 李仁堂 張連文)
電影《鋼鐵脊樑》
挺立潮頭Ting Li Chao Tou
共和國不會忘記 (1988)
片名:火紅的年代
片名:海上明珠
片名:南疆春早
歸國留學生 Gui Guo Liu Xue Sheng
7. 求三篇革命影片觀後感 600字 初二
電視劇《革命人永遠是年輕》觀後感
趙朝峰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它好比大松樹冬夏常青。它不怕風吹雨打,它不怕天寒地凍,它不搖,也不動,永遠挺立在山巔」……
寥寥幾句歌詞,傳神了描繪出革命者的精氣神。這首創作於建國初期的《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一經推出,就傳唱大江南北,成為當時最火的最「紅」的歌。唱著這支歌,中國人開始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征程。有信仰的人是不可戰勝的,《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就是一首信仰之歌,傳唱它的人都深深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7月5日,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的同名電視劇《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再次將信仰的號角吹響,給我帶來深深的靈魂震撼,讓我感動良久。
我認為與類似題材的電視劇作品相比,電視劇《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在時間跨度上更長、更為全面,在故事性方面也更加傳奇。
故事以山西呂梁地區為背景,跨越了上世紀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以白色恐怖、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成立之後四個具有代表性的時代作為時間線索,緊緊圍繞主人公陳志的一生展開。以昂揚的主旋律作為全劇的精神貫穿,一氣呵成地串起一個個跌宕起伏、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故事,意在通過幾位主人公不同的人生歷程,以及相互之間的愛恨情仇,反映上個世紀50年來新舊中國更迭交替,曲折而又必然的歷史軌跡;更通過主人公陳志及其戰友們的成長經歷,以點帶面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從弱到強、發展壯大的偉大歷程。
這部戲的創作團隊是強大的,由《亮劍》的導演陳健執導,《貞觀長歌》的編劇周志方原創,聶遠、趙亮、王往、沈曉海、陶飛霏等當代知名實力派演員真情演繹。
但真正打動我的是洋溢在全劇始終的一個主題,那就是「忠誠信仰」,劇中的幾個主人公用自身的成長歷程,探索著人生的價值,展現了信仰的力量。
「我是山西票號里出身的人,沒人比我會算賬。在戰場上、在工地上,我算了一輩子帳,可是卻有兩樣東西從來沒算過——一個,是信仰的帳沒算過,另一個,是愛情的帳沒算過……對愛情的忠誠是崇高的,對信仰的忠誠是偉大的。多少人都付出了,而我還活著,就沖這一點,這個帳,就不能算……」, 當主人公陳志在彌留之際,說出這番話地時候,我熱淚盈眶,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我十分認同,陳健導演給該劇的定位,「《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不是一部諜戰劇,也不是一般的主旋律作品,而是一部以融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三性統一為目標的作品典型。」「《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就像一首激情澎湃又溫情迴旋的頌歌,始終昂揚著理想主義的情懷,用極致的人物命運詮釋了『信仰與忠誠』。」
我被該劇深深打動的,不僅僅是精彩傳奇的故事情節,盪氣回腸的戰斗場面,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是該劇內在的一種東西吸引著我,觸動著我,進而征服著我,我心甘情願的坐在電視機前接受「教育」,一種關於信仰的教育。
「信仰是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某人或某物極其相信和尊敬, 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有信仰本身就是一種價值,信仰是對人生意義的一種假定。信仰是心靈的產物,信仰是個人的意識行為。
「能夠激發靈魂的高貴與偉大的,只有虔誠的信仰。在最危險的情形下,最虔誠的信仰支撐著我們;在最嚴重的困難面前,也是虔誠的信仰幫助我們獲得勝利。」英國十九世紀著名的社會改革家和作家塞繆爾•斯邁爾斯在《信仰的力量》一書中這樣寫到。該書在全球暢銷一百多年而不衰,改變了億萬人民的命運,塑造了近現代道德文明的精神風貌。
作為一部反映信仰主題的規模弘大的正劇,《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就是要用一個革命者的故事,來告訴今天的人們——只有有了信仰,我們才能夠擁有勇敢面對一切困難的精神力量,去為自己、為親人、為社會贏得更加美好的未來……
信仰的力量通過沖突來體現。《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所表現的沖突,不光有人物性格的沖突,更有人物靈魂的沖突,包括信仰、理想和價值觀的沖突。
劇中主人公陳志的狀態是既要接受審查又要為黨工作,在長期接受審查的人生奮斗中,他堅守信仰,堅守忠誠。在紛繁復雜多樣的表面現象中,展現的是一位純粹的共產黨人的生動可愛、質朴真誠。陳志的形象,在當今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奮身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具有十分強烈的現實意義。那就是既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又要堅守信仰,堅守共產黨人的純粹與忠誠。曲文作為一名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領導幹部,他犯過錯誤,但是他勇於糾正自己;他之所以勇於糾正自己,也是源於他對信仰的追求,對事業的忠貞;這信仰就是實事求是的思想原則,這忠貞就是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黨的宗旨。這也是一名共產黨人堅守黨性原則的突出體現。在曲文的身上,我們不但能體驗到無私與忠誠,更能體驗到追求實事求是思想原則的生動過程。體驗到這種曲折過程中洗練出來的純粹。曲文這一角色,對於樹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的良好形象,增強我們黨團結和領導全國人民所應有的威信與凝聚力,具有十分特殊和強烈的現實意義。且因為他們的矛盾展現選取了審查與被審查的獨特視角,其真實性、新鮮感與懸念性得到進一步加強。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滿足,精神需求得到了凸顯,信仰的力量受到越多的人的認同,人們從被動的接受信仰教育,轉變成積極主動的去接受信仰教育。當代中國人應該是有信仰的人,正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電視劇作為受眾面最廣,觀眾數量最多的藝術形式,應積極主動的傳播信仰主題,更好的滿足當代人的精神需求。這應該成為所有電視劇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作為一名普通觀眾,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多更好的彰顯信仰的力量的文藝作品。
南下南下》
父輩的足跡 信仰的堅守
驕陽似火的五月,鮮花綻放的春夏之交,電視劇《南下南下》帶我們走進塵封已久的記憶,重溫激情燃燒的歲月,感受父輩創業的歷史,見證熱血青年的忠誠——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誓言。
未見真面,只聞其名時,「南下」,這個曾經遍及華夏南北廣為流傳的詞句,久違之後的感覺是那麼的親切、自豪。盪漾的心潮如脫韁的駿馬,馳向久別的原野,迫切的慾望凝聚了我渴念觀賞《南下南下》的情結。「南下」是新中國革命走向成功的重要一環,「南下幹部」是新中國建設的中流砥柱,《南下南下》更是父輩砸碎舊的體制,在廢墟上創建中國革命新紀元的壯麗詩篇。
該劇著重描述了1948年至1958年間,以魏九斤、普刑天、青格爾和吉林等人為代表的一批黨的年輕幹部,他們肩負歷史的重任,離開熟悉的環境,離開朝夕相處的戰友、離開北方的家鄉,隋軍南下,創建紅色政權的精彩人生,描繪出一部年輕的共和國的成長史。
該劇所展示的是中國革命遷徙中最光榮、最輝煌的歷史時期,這是一個舊政權的崩潰,一座新豐碑矗立的時代;是一個改變觀念,改朝換代的時代;是一個把鬼變成人,讓勞苦大眾當家作主的時代;是一群年輕的共產黨人、一群置生命於不顧的中國軍人、一群情系新中國建設的熱血青年,用他們的執著、奉獻、忠誠、堅守和信仰書寫共和國歷史的偉大時代……在那個時代,中國的一切都在發生巨變。歷史在變,社會在變,事物在變,人也在變,我們的黨由一個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一切都在變,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鮮的,一切又都是亘古未有的。
該劇直面描寫了那個時代里的熱血青年,他們是一批黨的年輕幹部,是一批信仰的守衛者,是一批理想的追尋者。青年進步學生普刑天等人,在黨的青年幹部吉林的帶領之下,毅然決然地放棄富裕的家庭,舍棄生長的環境,加入南下幹部團,走上了隋軍南下,解放全中國,建設新中國的道路。他們與魏九斤等人執著地追求理想,堅毅的守候真理,他們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鑄就了生死相依的「三營弟兄」的真摯情感。他們用不同的成長經歷、不同的生活坎坷、詮釋相同的革命理想和對事業的忠誠。
該劇的獨特在於,用理論視角、思想視角、歷史視角、時代視角和藝術視角,用真實的歷史,朴實的故事,渲染這些熱血青年的革命熱情,塑造他們忠誠事業的高尚情操。那些盪氣回腸的情節,艱苦創業的精神,史詩般地再現了那段鮮為人知的光榮歲月。在感染人們情感的同時,更激勵人們繼往開來,將革命進行到底。
該劇尊重歷史、還原歷史、又藝術性的演繹歷史,再現歷史,解讀歷史,歌頌歷史,讓人們再次重溫那段被歲月掩埋的印記。「手裡抱著槍,腳底下踩著發燙的彈片,冒著硝煙往前沖。」是軍人的勇敢和堅強;「槍炮聲響著,沖鋒號吹著,」晚上有「曳光彈照著」是他們熟悉的環境;陳舊的軍裝和軍人的職責,是他們難以割捨的真誠情懷;「歷史正是以破壞的終結和建設的開始作為巡迴演變。」正是那群年輕的中國軍人,正是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為了新中國,為了革命事業、為了信仰的堅守,他們放棄了本應擁有的一切。他們用雙手和智慧、去完成建設新中國的重任,他們用執著和忠誠去書寫共和國的成長史。他們的足跡和奉獻,揭示了「南下」的神聖使命和戰略意義,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
真誠、鼓舞、回味無窮,是《南下南下》帶給人們的直面感受。魏九斤不情願的接受轉業命令脫去與他朝夕相伴的軍裝時,那種真實的表露和直白的情感,讓人為之動容潸然淚下。隨著劇情的梯次展開,人們的視覺彷彿被帶到了那段熱火朝天,高歌猛進,無私奉獻的年代。他們既有砸鍋賣鐵為「超英趕美」而大煉鋼鐵的盲動魯莽,又有心系國家困難捐款捐糧的真誠奉獻;他們既有「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又有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他們既有「革命愛人」的真摯情感,又有難以割捨的戰友情懷。
魏九斤等人所代表的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強烈責任感,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質,堅守信仰的執著精神,深深地感動每一位觀眾,每一名黨員和每一個國家公職人員。在信仰、堅守趨於淡化的商品經濟時代,將魏九斤等人所代表的那個時代里共產黨人的忠誠和堅毅搬上銀幕,用文藝的表演形式再現歷史,喚醒人們去追憶那段漸行漸遠的人和事,去追思父輩艱苦創業的足跡,從而刻畫出一批忠誠於事業的共產黨人在歷史變革中的群像,引發觀眾的共鳴。
歲月在無情的流逝,「魏九斤」等人或許已離我們而去,或許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他們的忠誠,他們的堅韌,他們的執著,他們的奉獻……他們那種可歌可泣的精神在教育我們的同時,又讓我們重新溫故中國革命史,重新感悟共產黨人的光榮稱號和堅守「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誓言。
《南下南下》值得我們去回味,值得我們去深思,更值得考問我們對誓言的堅守——「英特納雄奈爾」不僅僅是一句停留在嘴中的響亮口號
8. 推薦一部你認為適合放假一家人看的影視劇
1、《父母愛情》
梅婷主演的《父母愛情》這部劇在豆瓣上的評分挺高的。這個這部劇播過幾次了,卻依然很受觀眾喜愛。很多網友評論說:全家人都愛看這部劇。
前段時間熱播的《都挺好》這部劇雖然劇情有點虐心,但這部劇也很適合全家人一起看。有網友評論說:感覺這部劇有點教育意義。
9. 關於張思德這部電影的讀後感該怎麼寫啊
影片《張思德》 影片《張思德》觀後感 當我看完《張思德》這部影片,我由衷地敬佩張思德.他,憨厚純朴,默默 無聞.通過影片,我見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張思德.平凡的人物, 平凡 的故事,平凡的語言,然而,正是這種平凡產生了偉大. 張思德1933年參加革命,經歷了長征,走過三次草地,無論是在通信連還是 在警衛連,燒炭隊,他都任勞任怨,兢兢業業,認真負責,完成任務准確無誤, 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一意為著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默默地奉獻.生命歷程 中,他很普通很平常,但他純凈而不膚淺,憨厚忠誠.寡言的他一旦開口,讓人 再難忘記:"不管幹啥子工作,都想著前線就在腳底下.""硬不成一塊鐵,想當 馬掌還當不上哩!""走進革命隊伍是為了吃飽肚子,吃飽肚子長了覺悟,就該讓 更多的人吃飽肚子……".毛澤東評價他"有思想,有道德,就是缺張嘴." 張思德同志是一名普通的黨員, 一名普通的戰士, 做的是很平常的事, 然而, 正是他的 平凡才表現出他的偉大,他的朴實才閃現出他的崇高,他的普通才突 顯出為人民服務的本色.別人不願乾的活,他幹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 他也求盡善盡美.艱苦的日子,平凡的崗位,出頭露面時他那麼笨拙,功名職位 前卻那樣淡泊.別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裝在 心中.從不聲不響的舉止和點點滴滴的真情中,我們看到了一顆高尚的靈魂.張 思德的可貴之處就是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中做著不平凡的貢獻, 在他犧牲後回想起 來才能用"偉大"來形容他的一生. 張思德同志有著堅強的黨性,體現在他有著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貧苦 出身的他,對黨,對人民和人民軍隊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沒有豪言壯語,他做的 比說的多.他當初參加革命只是為了自己能吃飽飯,接受黨的教育後,讓所有人 都能吃飽飯成為他的理想. 毛主席說過: "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 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的. ""因 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麼 人, 誰向我們指出都行. 只要你說得對, 我們就改正. 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 我們就照你的辦."我們是新時期的先鋒戰士,我們不會冒著槍林彈雨在戰場上 和敵人拼殺,但是我們也應該關心身邊身邊的每一位.我們的職責就是全心全意 為人民服務,好好學習,服務社會,做合格黨員,堅定理想信念,永遠保持共產 黨員的先進性. 看了 《張思德》 之後, 我感觸很深. 張思德當兵多年仍然是普通的一名士兵, 但他從不計較職務的高低,以能為黨工作為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正是一 名普通黨員應有的思想境界.張思德,以他的行動詮釋了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用他的生命譜寫了一曲為人民服務的詩歌.我們應該學習張思德,學習他無論做 什麼,在什麼崗位,都能認認真真,兢兢業業,不計較個人得失,默默奉獻的精 神,任何時候都要牢記自己的使命,為黨的事業奮斗終身,看淡名利,不計較得 失.
《張思德》觀後感 張思德》 觀看電影《張思德》 ,看後對我的震動很大。張思德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的高尚品質十分令人敬佩。 張思德是革命隊伍中的普通一兵,在戰斗部隊打過仗,負過傷,在大生產運動中紡過線、燒過炭;從戰士到班長,再從班長到戰士,一切從人民 利益和黨的需要出發,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同鄉的戰友都提升了幹部,他仍然是普通一兵,但他毫無怨言,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干好黨交給的 每一項工作。他對待工作是這樣,對待同志更是像一團火一樣,對烈士留下的孩子,對老革命啞巴炊事員,對燒炭隊員小白,特別是對犯了錯誤 的劉秉鍾的那種態度,那種「與人為善」的美好品德,讓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像甘露一般滋潤著、溫暖著、激勵著我們的心靈。在生與死的關頭, 在土窯攤塌的剎那間,他推出戰友,把死留給了自己。張思德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和驚天動地的事跡,但他的一言一行無不詮釋著一個共產黨員的 高度楷模。 毛澤東在張思德的追悼會演講中稱贊: 「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 歷史是不能忘記的,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英烈的事跡是不能忘卻的,忘卻了就會愧對英烈。在今天和平年代裡,我們應該怎樣繼承和發揚《為 人民服務》的精神,確實是一個值得好好思考的問題。在金錢利益面前,共產黨員應該怎樣如何正確面對,也是得好好思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