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當代電影2018年第11期

當代電影2018年第11期

發布時間:2022-10-15 06:42:09

㈠ 當代電影電子版怎麼訂閱

你好,當代電影電子版可以在官網進行訂閱。
《當代電影》創刊於1984年,是由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辦的電影藝術專業期刊。
《當代電影》注重電影理論的研究和探索,主要是對中國優秀電影和外國經典電影進行分析,以及對當代電影作品的研究。

㈡ 阿巴斯的電影回顧

1995年8月3日至13日,最早將阿巴斯的電影推上國際影壇的洛迦諾電影節舉辦阿巴斯電影回顧展,首次放映了他從影以來的全部作品。電影節組委會在當年7-8月號的法國《電影手冊》雜志上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回顧展廣告,其中用了這樣一句話評價阿巴斯的電影:這位天才的伊朗導演創造的影像標志著當代電影每年都在登上一個新的台階。同時,該期《電影手冊》(總共114頁)還以48頁的篇幅全面介紹了阿巴斯和他的所有影片。
廣告或許難免會有誇大或不實之詞,但那時阿巴斯的名聲確實如日中天。雖然90年代剛剛過半,阿巴斯就已被認為是90年代世界影壇出現的最重要的電影導演。(1)這個大膽看法源於歐洲,但很快就擴展到了整個西方,塔倫蒂諾、庫斯圖里卡、吉迪古安、克拉比什、克萊爾·西蒙、戈達爾等歐美著名導演都對阿巴斯傾注了極大熱情,尤其是向來喜歡發表駭人聽聞的言論的不協導演戈達爾,據說在戛納電影節看了阿巴斯的影片後公然宣稱?quot;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止於基亞羅斯塔米!
(2)在當時的西方影壇,這位東方導演的名聲甚至超過了同樣受到西方推崇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件事跟戈達爾有關。1994年,戈達爾給紐約影評人協會寫了一封書面謝詞,婉言拒絕該協會頒給自己的電影獎,同時譴靚了美國人將基耶洛夫斯基的成就置於基亞羅斯塔米之上的做法,為這位伊朗導演在美國遭到的冷遇鳴不平。
(3)戈達爾的此舉在美國影評界引起強烈反響。不久,由阿巴斯編劇、擔任過他的副導演的賈法爾·潘納西執導的《白氣球》(榮獲1995年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在美國的藝術影院上映後,不但贏得廣泛好評,而且創造了伊朗電影在美國的票房紀錄,阿巴斯的名字也開始真正為美國觀眾所認識。
除上面提到的馬克馬爾巴夫和帕哈西之外,當代伊朗的著名導演還有瑪索德·賈法利·約扎尼,基亞努什·阿亞里,普朗·德拉克山德赫,拉克斯坦·巴尼一伊特邁德,納賽·塔吉瓦伊,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自學成才的阿巴斯在提攜年輕電影導演方面不遺餘力,甘為年輕電影人做嫁衣,為他們策劃影片、當剪輯、寫劇本,以致有人說阿巴斯在當代伊朗電影界扮演教父角色。
(1) 戈德弗雷·切西爾《提出問題的電影--論阿巴斯·基耶羅斯塔米的電影》,美國《電影評論》雜志1996年第7-8期,中文(林茜譯)載《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本文作者是美國影評人,主要為《紐約時報》和《觀眾》雜志撰寫影評。
(2) 勞拉·穆爾維《基耶羅斯塔米的不確定原理》,英國《畫面與音響》雜志1998年第6期,中文(梅峰譯)《世界電影》1999年第3期。我在寫作本文時受到切西爾和穆爾維兩文很大啟發,下文引用他們的話均來自這兩篇文章,恕不一一註明,僅在引文前後予以標明。另外,兩文均已譯成漢語,我在引用時參照原文略作了些許文字調整,將人名片名等與本文進行了統一。
(3) 參見戈達爾致紐約影評人協會主席阿爾蒙·懷特的一封信,刊登在美國《電影評論》雜志1995年3-4月號。另外,根據切西爾的觀點,戈達爾更喜歡基亞羅斯塔米朴實的人道主義而不是基耶洛夫斯基的詭詐的神秘主義。
(4) 斯戴伐尼·谷代《櫻桃的滋味與桑葚的味道--評<櫻桃的滋味>》,法國《電影前台》雜志1998年4月號,總第471期,中文見本期《當代電影》。
(5) 伊朗青少年教育發展協會(一般簡?quot;卡努恩,西文拼音為Kanun),是在伊朗王後的倡議下於60年代創辦的教育機構,不久即獲得政府的財政資助。該機構沒有繪畫、陶藝等許多部門,成立於1969年的電影部很快成為後起之秀。1970年,阿巴斯的第一部影片在伊朗兒童電影節獲獎,卡努恩從此成為伊朗著名的電影製作機構。1979年伊斯蘭發生革命後。伊朗第一部送往國外參加電影節的影片就是該機構出品的,當代伊朗許多電影導演的影片都是在這里拍攝的。
(6) 阿巴斯《阿巴斯自述》,法國《電影手冊》1995年第7-8期,總第493期,中文(單萬里譯)見本期《當代電影》,本節中的引語除特別註明的以外,均引自此文。
(7) 阿巴斯《電影沒有護照--阿巴斯談<隨風而去>》,梯也里·於斯和塞爾日·杜比亞納采記,法國《電影手冊》1999年12月號,中文(單萬里譯)見本期《當代電影》。
(8) 參見《基耶羅斯塔米特寫--阿巴斯訪談錄》,菲利普·羅帕特采訪美國《電影評論》雜志1996年第7-8期,中文載《北京電影學院學報》(林茜譯)1997年第1期。
(9) 指電影畫面的聲帶信號,放映電影時一般是不投射到銀幕上的。
(10) 李一鳴《感受威尼斯》,載《當代電影》2000年第1期。
(11) 參見《何以填補感情的空洞--評<脫衣舞場>》(《當代電影》1998年第6期)。在《脫衣舞場》中,伊格揚認為人類的感情如同一個空洞,又像是一個難以填滿的黑洞,用以物代物的方法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在他的下一部影片《美麗的翌日》91996中,他所竭力描寫的也是這樣一個巨大的黑洞,影片據以改編的小說題銘中引用的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更森的話也許更能說明他拍攝此片的意圖:由於菲薄的天賦和語言的束縛,人類的心靈學會了虛無,虛無是一種力量,它能使世界煥然一新。
(12) 歐瑪爾·海亞姆(1048-1122)曾出任宮廷太醫和主管天文方面的職務,也寫過一些四行詩(類似中國的絕句),但生前不以詩人而聞名,直到19世紀其詩作被翻譯成英文才得以大量傳播(中國在1928年出版了郭沫若從英文轉譯的海亞姆詩集,題名《魯拜集》)。
(13) 同(4)。
(14) 阿巴斯《立方體的六個面--阿巴斯談<橄欖樹下>》,米歇爾·西蒙和斯特法內·谷代采訪法國《正片》雜志1995年2月號,總第408期。中文見本期《當代電影》。
(15) 阿巴斯在自己電影創作中對海亞姆的參照始於《生命在繼續》,他也從當代伊朗詩人的作品中獲得創作靈感,如《哪裡是我朋友家》參照了詩人蘇赫拉比·塞佩赫里的作品,《隨風而去》的片名本身就取自女詩人福路·法羅克赫扎德的同名詩歌。
(16) 同(13),契瑪羅薩(1749-1801),為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17) 法拉比電影基金會(The Farabi Cinema Foundation)是一個非官方的電影機構,成立於1983年,旨在促進伊朗電影文化的發展。
(18) 本節中有關伊朗新電影的情況可參見:勞拉·穆爾維《基耶羅斯塔米的不確定原理》的伊朗之春一節;法國《正片》雜志1991年10月(總第368期)上發表的一組總題目為阿巴斯與伊朗新電影的文章;法國拉魯斯《電影辭典》(1995年版)中的伊朗電影條目;伊朗電影資料館編《伊朗電影:1979--1984》。
(19) 參見戈德弗雷·切西爾《伊朗電影現狀》,美國《電影評論》雜志1993年3-4期。

㈢ 當代電影出版社地址

期刊名稱:當代電影,主管單位: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主辦單位: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 中國傳媒大學,主編:張建勇 劉書亮,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小西天文慧園路3號,郵政編碼:100082,電話:010-62254422-2810,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國際標准刊號:ISSN 1002-4646,國內統一刊號:CN 11-1447/J,郵發代號:2-760,單價:8,定價:48,刊期:雙月刊,創刊日期:1985-01-01年創刊,開數:16開

㈣ 姚國強的個人生平

學術研究方向:影視聲音藝術創作及理論,影視聲音藝術史,影視聲音美學。
北京電影學院學術委員會 秘書長、委員
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部級)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常委
北京地區普通高等學校《數字數字電影技術與藝術》北京市級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學術委員
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專業研究會理事
中國高教學會科研管理學會理事
中國錄音師協會理事
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
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委員
中國電影家協會電影高新科技委員會理事
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CSMPTE)科普與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聲音委員會委員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員
中國台港電影研究會會員
中國鐵路文藝工作者協會會員
北京高教學會藝術教育研究會理事
北京高教學會信息化工作研究會理事
北京電影業協會會員
北京市哲學會美學會會員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顧問
《現代電影技術》編委會編委
1999年 第五屆「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電影評委組組長、評委
1999年 第1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參評影片錄音獎咨詢組組長、評委
1999年 《當代影視聲音系列叢書》編委會執行主編
1999年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當代電影》編輯部「影片個案分析」專欄特約作者
2000年 北京市青少年科普顧問團科普顧問
2001年 北京電影學院申博系列叢書《電影學新論》編委會編委
2001年 第2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參評影片錄音獎咨詢組組長
2001年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視節目聲音製作技術質量獎」評委會委員
2002年 中國影視技術學會(CSMPTE)第一屆「影視科技優秀論文」評委會評委
2003年 中國影視技術學會「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評委會評委
2004年 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部級)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常委
2004年 中國影視技術學會「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評委會評委2004年 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專業史研究》編委會副主任、編委、主編之一
2004年 北京電影學院《當代中國電影藝術家創作研究》編委會副主任、編委、主編之一
2005年 中國影視技術學會(CSMPTE)第三屆「影視科技優秀論文」評委會評委
2006年 第二屆「聲響亞洲」(廣州)文化節錄音作品評委會評委
2006年 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綜合學科評選組評委
2006年 《北京電影學院教育教學系列叢書》編委會編委
2006年 北京市屬高等學校人才強教計劃「學術創新團隊建設計劃」項目——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藝術家創作研究》創新團隊骨幹成員
2006年 北京市財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專項經費聯合評審專家
2007年 北京市財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專項經費聯合評審專家
2007年 北京市教委特色資源庫項目評審專家
2008年 北京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綜合學科評選組評委
2008年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精品課程(藝術組)評委
2008年 北京市教委科技創新平台建設計劃評審專家
2008年 北京電影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秘書長
2008年 北京市財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專項經費聯合評審專家
2008年 北京市屬高等學校人才強教深化計劃科研創新人才(2009-2011年度)
2009年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精品課程(藝術組)評委
2010年 北京電影學院《中外電影聲音研究文庫》編委會主編、編委、作者
2010年 北京學生文化創意國際交流活動之第八屆「半夏的紀念」北京國際大學生影像展評委
2010年 北京市級重點實驗室《數字電影技術與藝術》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2010年 中國電影家協會電影高新科技委員會理事
2010年 中國影視技術學會(CSMPTE)科普與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
2010年 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學術委員
2010年 北京高教學會信息化工作研究會理事
2010年 北京電影業協會會員 1976年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電器廠金工車間車工
1978年 北京電影學院錄音系錄音藝術專業讀大學,獲(電影錄音)文學士學位
1982年 浙江電視台技術部錄音師
1985年 鐵道部工程指揮部文工團錄音室錄音師
1997年 中鐵建總公司文工團高級錄音師
1997年 北京電影學院錄音系講師
1998年 北京電影學院錄音系副教授、研究生導師
2000年 北京電影學院碩士課程研究生班畢業
2000年 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兼職教授
2000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擔任國內訪問學者(導師:葉朗教授、博導)
2002年 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兼職教授
2002年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生部兼職教授
2002年 北京電影學院教務辦公室(科研管理)副主任
2003年 中國傳媒大學兼職教授
2003年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影視傳播研究中心擔任國內訪問學者(導師:尹鴻教授、博導)
2003年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2004年 北京電影學院科研設備處處長
2005年 國家一級錄音師
2009年 北京電影學院科研信息化處處長
2011年 北京電影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 1、本科生課程
錄音藝術基礎及實踐技巧,影視聲音藝術創作,電影聲音,影視錄音製片管理,影視聲音基礎,影視錄音工藝,影視錄音技巧,影片聲音賞析,影視錄音技術概論,影視聲音藝術概論,影片分析,音樂錄音工藝。
2、研究生課程
影視聲音藝術創作,影視錄音工藝及技巧,影片(聲音)分析與賞析,影視聲音藝術理論研究,學術規范及學術方法,音樂錄音工藝研究,影視聲音美學研究,中國影視聲音藝術史研究、電影聲音、數字視音頻製作研究。 (一)藝術及管理類文章
1.挑戰、機遇和展望,在廣電部1997年中青年科技論文學術會上交流
2.從電影 《一個都不能少》讀解——張藝謀影片的聲音藝術構思,《當代電影》,1999年第2期;被論文集《中國電影美學:1999》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3.「網路新生代」的聲音構思,《當代電影》,1999年第3期;被論文集《中國電影美學:1999》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4.讀解電影「那山 那人 那狗」和那聲,《當代電影》,1999年第4期;被論文集《中國電影美學:1999》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5.從第五屆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評獎談起──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評獎綜述,《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6.讓「國歌」聲永世傳唱──解析獻禮影片《國歌》的聲音構思,《當代電影》,1999年第5期;被論文集《中國電影美學:1999》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7.讀解高科技類型片的聲音藝術構思,《當代電影》,1999年第6期;被論文集《中國電影美學:1999》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8.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評獎綜述,在中國影視技術學會聲音委員會1999年年會宣讀
9.歷史、現實和未來,在中國影視技術學會聲音委員會1999年年會宣讀
10.從聲音學會獎看中國電影聲音藝術創作趨勢──第五屆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評獎綜述,《當代電影》,2000年第1期;被論文集《電影藝術與技術》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9月
11.新生代電影人的聲音創作構思,《當代電影》,2000年第1期;被論文集《中國電影美學:1999》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12.電影聲音數字化技術發展概述及展望,《當代電影》,2000年第1期;
13.90年代電影音樂創作中的多元化風格及運用(姚國強/李濤),《當代電影》,2000年第1期;被論文集《電影藝術與技術》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9月
14.影片《我的1919》的聲音創作解析,《當代電影》,2000年第2期;被編著《我的1919—從劇本到電影》轉載,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年;被論文集《中國電影美學:1999》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15.「三性」的和諧統一,《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16.青春囈語——斑駁陸離的失真年代(姚國強/甘凌/李理),《當代電影》,2002年第1期
17.愛誰是誰和惟我獨尊(姚國強/甘凌),《當代電影》,2002年第2期
18.法國電影「新浪潮」與中國電影「第五代」比較,《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獲美國《華文精擷》(Chinese Culture)雜志社2003年優秀華文獎
19.體育片聲音創作解讀,被編著《審美空間延伸和拓展—電影聲音藝術理論》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0.多元化電影音樂風格(姚國強/李濤),被編著《審美空間延伸和拓展—電影聲音藝術理論》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1.風格化影片聲音讀解,被編著《審美空間延伸和拓展—電影聲音藝術理論》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2.經典電影理論中的聲音,被編著《審美空間延伸和拓展—電影聲音藝術理論》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3.經典聲音理論辨析——評愛因漢姆的電影聲音觀點,《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被編著《影像本體論:作為創作的電影》(1)轉載,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3月;被編著《中國當代思想寶庫》轉載,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6月;被編著《審美空間延伸與拓展—電影聲音藝術理論》轉載,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3月;獲2004年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三屆「學會獎」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獲2004年度國家廣電總局高校(部級)優秀科研成果獎(文科論文類)三等獎;獲2006年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優秀論文
24.譯文:電影中的聲音——我們到底聽到了什麼?(姚國強/姚睿),《世界電影》,2004年第3期
25.激情的浪漫主義(姚國強/呂甍),《當代電影》,2004年第5期;被《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委員會2005年會暨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轉載,2005年8月;獲2005年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委員會「第二屆中國高校影視研究學術獎」論文類二等獎
26.一曲悲壯的英雄輓歌(姚國強/劉桐),《當代電影》,2004年第6期
27.中國電影聲音事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為紀念中國電影百年而作,被編著《中國電影年鑒——中國電影百年特刊》收入,中國電影年鑒社,2005年7月
28.當代中國電影錄音師聲音藝術創作現狀全景掃描,被編著《銀幕再現-與中國當代電影錄音師對話》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7月;在上海大學主辦的2006「全球化視野中的藝術史論」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2006年5月;被編著《藝術學》第3卷第2輯轉載,學林出版社,2006年5月
29.調研報告:中國當代電影錄音師藝術創作研究,《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獲2008年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委員會「中國高校影視學術論文二等獎」
30.國內外大學生影視作品之比較—對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的概覽與思索(姚國強/呂甍),被編著《北京影視傳媒精品論文集》收入,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2005年7月;在北京大學生電視節學術論壇上宣讀,2005年12月;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2006年年會暨第八屆影視文化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轉載,2006年9月;被編著《傳承與梳理——高等電影教育研究》轉載,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12月
31.影視同期錄音的基本法則——解析「同期錄音三原則」(上/下)(姚國強/王旭鋒),《世界專業音響與燈光》,2006年第1期;被《現代電影技術》轉載,2006年第4期;獲2007年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委員會「第三屆中國高校影視研究學術獎」論文類二等獎
32.依託高等教育,構建中國電影學術研究的國際合作平台,在第十四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電影新百年:合作與發展》學術研討會上宣讀,2005年11月;被編著《中國電影新百年:合作與發展——第十四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5月;被編著《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報告2006》全文轉載,同心出版社,2006年5月;在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委員會2006年會上宣讀,2006年9月;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2006年年會暨第八屆影視文化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文轉載,2006年9月;被編著《傳承與梳理——高等電影教育研究》全文轉載,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12月;被編著《探索與實踐—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實踐》全文轉載,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1月;被編著《中國教育理論參考》全文轉載,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9年1月;獲2006年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四屆「學會獎」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
33.學院「十一五」科研展望,《北京電影學院學術與科學研究2002-2006》,北京電影學院科研設備處,2006年12月
34.北京電影學院的科研工作發展回顧及展望——從「十五」到「十一五」的科研規劃,《北京電影學院簡報》2007年第1期(總第118期),北京電影學院宣傳部,2007年3月
35.也許真實,也許虛構:試論影片《西洋鏡》的聲音設計(姚國強/呂甍);被編著《鏡子里的山:一次電影文化的沖撞》收入,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36.簡論北京電影學院「十一五」期間影視科研學術發展策略(姚國強/曾笑鳴);被《中國高等教育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2007年會暨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入,2007年8月;被北京高教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增強高校創新與服務能力》(下冊)轉載,2008年1月
37.在跨界中行走——與中國著名電影作曲家對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38.中國電影聲音藝術年度分析,被編著《2008中國電影藝術報告》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6月;獲2008年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五屆「學會獎」論文類二等獎
39.我院教師參加「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電影論壇」,《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40.中國電影聲音發展進程中的新技術、新現象和新理論(孫楊/姚國強),被《中國高等教育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2008年會暨第十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文收入,2008年9月
41.改革開放30年:中國電影音樂發展歷程回顧(曾笑鳴/姚國強),被編著《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代性建構》全文收入,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42.藝術和技術的結合——訪北京電影學院科研處姚國強處長,《DV時代》,2008年第11期
43.我與社科規劃的點點滴滴,《北京社科》,2008年第11期
44.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電影聲音創作與錄音製作現代性的構建(姚國強/孫楊),被《改革開放與中國電影30年—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中國電影論壇論文集》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12月
45.探索與實踐:北京電影學院科研學術發展歷程回顧及展望(姚國強/曾笑鳴),被《中國電影年鑒2008》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年鑒社,2009年1月
46.電影聲音創作觀念的多元化趨勢,《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被編著《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報告2009》全文轉載,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12月;被《中國電影年鑒2009》全文轉載,中國電影年鑒社,2010年1月
47.年度電影聲音藝術分析(姚國強/曾笑鳴/孫楊/郝昕),被編著《2009中國電影藝術報告》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6月
48.調研報告:當代中國電影作曲家音樂藝術創作現狀全景掃描,被編著《銀幕寫意——與中國當代電影作曲家對話》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6月
49.中國電影音樂發展歷程回顧(1978-2008)(曾笑鳴/姚國強),被編著《銀幕寫意——與中國當代電影作曲家對話》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6月
50.高等藝術院校科研學術發展策略研究——兼論北京電影學院科研管理工作對策(曾笑鳴/姚國強),被《東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全文收入,2009年7期
51.調研報告:當代中國電影作曲家藝術創作現狀全景掃描,被《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全文收入,2009年8月
52.新中國60年電影聲音藝術發展回顧,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主辦的《社會變遷與國家形象——新中國電影60年論壇》上宣讀,2009年10月;被編著《社會變遷與國家形象——新中國電影60年論壇論文集》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年4月
53.2008年部分影片電影音樂評析(姚國強/曾笑鳴/孫楊),被《中國電影年鑒2009》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年鑒社,2010年1月
54.新中國電影聲音藝術發展歷程,被編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成果選編2010》全文收入,同心出版社,2010年5月
55.講座:大片時代的到來:中國電影藝術創作應該走向何方,浙江傳媒學院講座,2010年05月18日;國家圖書館《藝術家講壇》,2010年09月26日;中原工學院,2010年11月04日
56.關於對電影聲音學科可持續創新發展的若干思考和設想,2010年度《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年會報告集》全文收入,2010年10月;獲2010年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委員會「中國高校影視學術論文優秀獎」,2010年10月
57.大片時代的中國電影創作之道(姚國強/姚睿),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成立30年學術論壇》宣讀;中國電影評論學會,2011年4月8日
(二)工藝及技術類論文
1.環幕立體聲電影《華夏掠影》的錄音工藝和製作(張君/姚國強)《電影技術》,1990年第12期
2.超16mm電影錄音工藝探討(姚國強)在中國影視技術學會聲音委員會1997年年會上宣讀
3.超16mm電影電視劇錄音工藝探討(姚國強)《影視技術》,1998年第1期
4.數字化技術在電影錄音工藝中的發展及應用(姚國強)《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
被編著《影像本體論:作為創作的電影》(1)全文轉載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3月
5.數字多聲道立體聲環幕電影錄音工藝探討(姚國強)在中國影視技術學會聲音委員會1999年年會是宣讀
6.環幕電影《龍城風光》數字多聲道立體聲錄音新工藝(姚國強)《影視技術》,1999年第9期
獲2003年度中國影視技術學會影視科技優秀論文獎二等獎
7.電影聲音數字化技術發展概述及展望(姚國強)《當代電影》,2000年第1期
被編著《電影藝術與技術》全文轉載收入,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9月
8.電影數字化錄音技術的應用及發展概述兼論數字多聲道立體聲環幕電影錄音工藝(姚國強)
被《影視聲音論文集》全文轉載收入,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
9.即時性直播電視專題紀錄片的錄音工藝及其聲音創作觀念(姚國強/陳晨)《影視技術》,2001年第8期
10.2001年度電視節目聲音製作技術質量獎評獎綜述(姚國強)《影視技術》,2001年第12期
11.數字電影聲音——3D時代的全維度環繞立體聲(ADSS)的概念、創意與發展對策 (姚國強/姚睿)
在第19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電影科技之光論壇》上宣讀,2010年10月科研項目
(三)出版著作

1.教材:影視聲音基礎(姚國強),北京電影學院教材科,1998年
2.編著:影視聲音論文集(編委/作者之一),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
3.編著:我的1919——從劇本到電影(作者之一),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年
4.編著:中國電影美學:1999(作者之一),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5.編著:電影藝術和技術(作者之一),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9月
6.譯著:電影和電視製作(審校之一),華夏出版社,2001年
7.專著:影視錄音—聲音創作與技術製作(姚國強),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3月;獲2004年北京電影學院第五屆院級「精品教材」稱號;2006年入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8.編著:審美空間延伸和拓展—電影聲音藝術理論(姚國強/孫欣),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3月
9.教材:音樂錄音(姚國強),北京電影學院教材科,2002年
10.專著:影視聲音藝術與技術(姚國強),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年1月;獲2004年度國家廣電總局高校(部級)優秀科研成果獎(工科著作類)三等獎
11.譯著:電影電視聲音—錄音技術與藝術創作(姚國強/王旭鋒/李理),華夏出版社,2004年8月
12.編著:銀幕再現—與中國當代電影錄音師對話(姚國強/孫欣),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7月
13.主編:北京電影學院學術與科學研究2002-2006(姚國強),北京電影學院科研設備處,2007年4月
14.編著:銀幕寫意—與中國當代電影作曲家對話(姚國強),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6月;獲2010年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六屆「學會獎」著作類二等獎,2010年11月
15.國家級「十一五」教材:電影電視聲音創作與錄音製作教程(姚國強),中國電影出版社,2011年3月
(四)科研項目
1.《音樂錄音工藝》課題組組長(已結項)1997年度廣電部首屆高校科研(自然科學)項目
2.《電影錄音技術概論》課題組代理組長(已結項)1997年度廣電部首屆高校科研(自然科學)項目
3.《電影錄音藝術概論》課題組骨幹(在研)2000年度廣電總局高校科研(人文社科)項目
4.《影視聲音藝術研究》課題組骨幹(在研)2002年度北京市教委面上科研項目
5.《中國電影錄音師研究》課題組組長(已結項)2003年度北京市教委面上科研項目
6.《影視聲音研究》課題組組長(已結項)2003年度北京電影學院科研項目
7.《中國電影錄音史研究》課題組組長(正在結項)2003年度北京電影學院重點科研項目
8.《中國電影作曲家研究》課題組組長(在研)2004年度北京電影學院面上科研項目
9.《中國電影錄音史研究》課題組組長(正在結項)2004年度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項目
10.《當代中國電影藝術家創作研究》課題組子項目組《當代中國電影錄音師研究》組長(已結項)
2004年度北京市哲社規劃項目--《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人文社科重點項目
11.《當代中國電影作曲家研究》課題組組長(在研)2005年度廣電總局高校科研項目
12.《中國電影學史論研究》課題組子項目組《中國電影聲音史研究》組長(正在結項)
2005年度北京市哲社規劃項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點項目
13.《中國電影學專業發展史研究》課題組子項目組《中國電影聲音史研究》組長(正在結項)
200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國藝術科學規劃年度項目
14.《中國電影作曲家研究》課題組組長(在研)2006年度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項目
15.《影視聲音技術與藝術研究》課題組組長,2007年度北京市教委科技創新平台項目
16.《中國電影學史論研究》課題組子項目組《中國電影聲音史研究》組長,2008年度北京市哲社規劃項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點項目
17.《科技創新平台—特色資源庫-影視教育專題》課題組子項目組《學院大講堂研究》組長,2008年度北京市教委科技創新平台重點項目
18.《北京地區部分高校影視專業發展現狀研究》課題組子項目組《影視錄音專業研究》組長,2008年度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項目
19.《電影聲音的藝術與技術研究》項目組組長,2009年度北京市屬高等學校人才強教計劃「學術創新人才建設計劃」
20.《中國影視學術創新理論》項目組組長,2010年度北京市屬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平台項目
21.《從實踐到理論:中國電影聲音創意研究》(批准號:10DC16)項目組組長,2010年度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
22.《當代中國電影聲音藝術與技術研究》項目組組長(SZ),2011年度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北京市教委社科計劃重點項目

㈤ 發表論文到《當代電影》有多難

難度挺大的。
《當代電影》是專業的電影類南大核心期刊,近日又被納入丹麥文獻計量研究指標體系。研究水平較高,能刊發的作者大都是北師大、電影學院、北大、清華等院校的專家教授,除此之外的一般大學的教授都很難發表。博士研究生大都只能發表在「博士論壇」的版塊中,幾乎沒見過碩士研究生發表上去的。

㈥ 當代電影的投稿須知

1、文章標題簡短確切,反映文章的中心內容。本刊設有英文目錄,請在中文標題之下附英文標題。
2、來稿附中文摘要和關鍵詞,摘要字數在200字以內,摘要只能是對文章主題思想和中心內容的概括,不能以第一人稱對論文進行評價,不能出現「我認為……」「本論文……」等論述。關鍵詞一般3—5個為宜。
3、注釋或參考文獻統一放置在文後,具體格式詳情見《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
4、課題成果或基金項目,請按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格式填寫,項目編號和基金編號確保無誤。
5、來稿請附作者簡介,多個作者依次附清。作者簡介應精練,一般可以以下順序列出:姓名(出生年— ),性別(民族),職稱、學位、簡歷及研究方向等。
6、來稿必須是未公開發表過的文章,編輯對稿件有刪改權,如不同意刪改請在稿件中註明。文章用詞要准確,語言精練、流暢,標點符號運用正確。文章層次分明,文內標題可按:「一」「1」「(1)」的順序分級填寫。圖表和圖片應清晰精確。
7、稿件之後請附樣刊郵寄地址和郵編,地址應准確,確保能收到刊物。如非特別聲明,我社一律以郵局掛號方式郵寄刊物。如急需刊物,需要快遞的,請在稿件中言明。
8、切勿一稿多投,編輯部一般在3個工作日之內對稿件作出取捨決定,逾期未錄用者可自行處理稿件。
9、所有稿件請以word文件附件形式投遞。
注意事項
經核實當代電影在其主辦方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網站並未發布稿約和相關徵稿內容。請直接與期刊聯系,請直接與期刊聯系,以免上當受騙。 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小西天文慧園路3號,郵編: 100082。

㈦ 如何在《當代電影》雜志上發表文章

一種是直接向雜志社投稿,一種是通過正規論文代理或期刊采編中心投稿。

㈧ 顏純鈞的學術成果

《怎樣寫影視劇本》,福建省海峽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散文經典》,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版。
《電影的讀解》,中國電影出版社1995年版。
《影片分析教程》,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版。
《文化的交響——中國電影比較研究》(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年版。
《與電影共舞》(論文集),上海三聯出版社2003年版。
《電影的讀解(增訂版),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版。
《記述與呈現——現代傳媒寫作》,福建省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影視寫作教程》(第二主編,4萬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電視編導概論》,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版。
主編著作:
《文化的交響——中國電影比較研究》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0年版。
《影視寫作教程》(第二主編 4萬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福建文藝創作60年選(1949-2009)藝術評論卷》海峽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
《傳播地理與傳媒互動——海峽兩岸傳媒文化比較研究》 上海三聯書店 2009年版。
參編著作:
《基礎寫作概論》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中國寫作學的當代進展》 香港新世紀出版社 1991年版。
《高等師范寫作教程》(參編3萬字)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寫作大辭典》(參編3萬字)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2年版。
《影視藝術概論》(參編2萬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小說技巧大全》(參編4萬字)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4年版。
《香港文學史》 香港作家出版社 1997年版。
《香港文學史》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9年版。
《寫作》 自然出版社 1999年版。
《影視藝術鑒賞》(參編,3萬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紅樓夢藝術札記》,《文藝理論研究》1981年第1期。
《評張愛玲的短篇小說》,《文學評論叢刊》第十五輯(1982年11月)。
《評汪曾祺的小說藝術》,《新文學論叢》1983年第期。
《兩結合問題》,《文藝研究》1983年第期。
《寫作教師的素質》,《寫作》。
《紅樓夢藝術札記(二)》,《福建師大學報》。
《普希金是我們的老師》,《福建文學》。
《生命的贊歌》,《文學評論叢刊》第二十八輯。
《文學的資訊理論問題》,《當代文藝探索》,1986年第6期。
《張承志和他的地理學文學》,《文學評論》1987年第1期。
《文學對自身的反思》,《福建文學》1987年第1期。
《論典型即個性》,《當代文藝探索》1987年第1期。
《作為一門行為科學的寫作學》,《函授通訊》1987年第1期。
《如何理解電影的民族化》,《文藝報》1987年8月1日。
《文本的自在與文學作品的非自在》,《當代文壇》1988年第1期。
《名符其實的「文學創作論」》,《寫作》1988年第1期。
《超前與滯後》,《文藝報》1988年3月26日。
《賈寶玉的叛逆性格》,《福建師大學報》。
《幽閉而騷亂的心靈》,《當代作家評論》1988年第3期。
《峽谷回聲——歷史的回聲》,《當代文壇》1987年第5期。
《超前的意識,超前的批判》,《文藝報》1988年12月31日。
《人生經驗與藝術經驗》,《文藝評論》1989年第1期。
《文學的世俗化傾向》,《文學評論》1989年第3期。
《從認識的深度到體驗的深度》,《文藝報》1989年6月24日。
《結構的美學》,《福建論壇》1989年第4期。
《潛能之謎》,《文化春秋》1989年第3期。
《對物意文理論模型的質疑》,《寫作》1990年第1期。
《寫作學的宏觀研究》,《中國寫作》1990年第1期。
《寫作實踐論》,《寫作》1990年第8期。
《論世俗小說》,《上海文學》1991年第8期。
《影戲和影像》,《福建藝術》1991年4期。
《閩文化與閩派電視》,《熒屏世界》1991年第5期。
《術科的囈語》,《寫作》1991年第11期。
《讓老四啞吧算》,《福建藝術》,1991年第9期。
《藝術的協調與統一》,《電影之友》1991年第12期。
《翻舊為新》,《電影之友》1992年第1期。
《學普通話及其他》,《福建藝術》1992年第1期。
《看電影和欣賞電影》,《中外電視》1992年第7期。
《電影:從讀解到欣賞》,《福建藝術》1993年第1期。
《寫作學的空間觀念》,《寫作》1993年第4期。
《港台電視劇提供的啟示》,《熒屏世界》1993年第3期。
《穿越時空隧道的滄桑》,《藝術.生活》1993年第8期。
《也談渴望喜劇》,《福州晚報》1993年第8期。
《貴族心態》,《電影之友》1993年第9期。
《作為一門行為科學》,《中國寫作學的當代發展》
《寫作學的宏觀研究》,同上。
《寫作實踐論》,同上。
《感謝草帽詩》,《藝術.生活》
《從夢走向現實》,《熒屏世界》1992年第4期。
《在優勢與局限之間》,《警壇風雲》1992年11期。
《潛伏於發展中的危機》,《警壇風雲》1993年第11期。
《中斷與連續》,《文藝研究》1993年第11期。
《懸在半空中的劍》,《福建藝術》。
《我看石獅之謎》,《熒屏世界》1993年第6期。
《進入電影的方式》,《福建藝術》1993年第6期。
《費力的欣賞》,《福州晚報》1994年5月24日
《提高選擇的可能性》,《熒屏世界》1994年第3期。
《論電影思維》,《福建論壇》1994年第4期。
《可能性還原與電影的讀解》,《福建藝術》1994年。
《無限風光在險峰》,《熒屏世界》1994年第5期。
《綳緊情節的弦》,《警壇風雲》1995年第1期。
《論電影結構》,《中外電視》1995年第2期。
《假作真時真亦假》
《非線性和非穩態》,《廈門文學》1995年第期。
《張藝謀鞏俐合論》,《電影藝術》1995年第期。
《經驗復合與多元取向》,《當代電影》1995年第5期。
《怎一個「生「字了得》,《現代中文文學評論》(香港)1996年第5期。
《文學創作過程論》,1996年第4期。
《西風東漸》(主持),《電影藝術》1996年第1期。
《五十年代香港小說》,《香港作家報》1996年11月1日。
《答記者問》,《福建藝術》1997年第2期。
《香港小說發展的三重疊合格局》,《小說藝術》1997年第2期。
《轉型中的香港小說》,《小說藝術》1997年第2期。
《轉型中的香港小說》,《香港作家報》。
《春節聯歡晚會雜感》,《熒屏世界》1997年第2期。
《香港新生代小說家》,《福建論壇》1997年第3期。
《電影藝術:崛起與衰落之間》,《未來文化空間》海峽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怎一個「生「字了得》,《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與研究》1997年第2、3期。
《政治軀體上的毒瘤》,《譯林》1997年第5期。
《商業沖擊下的中國藝術電影》,《福建藝術》1997年第5期。
《張愛玲的創作和香港文學》,《小說評論》1997年第5期。
《電影的商業性與商業性的電影》,《當代電影》1998年第2期
《從紀實中走出來》,《熒屏世界》1998年第4期。
《拜讀紅色》,《當代電影》1998年第5期。
《香港:城市的形象》,《香港作家》1998年第10期。
《城市的精神脈搏》,《小說評論》1999年第1期。
《中國英雄電影的文化意味》,《東方文化》1999年第2期。
《論香港的現代派小說》,《東南學術》1999年第1期。
《要說愛你不容易》,《電影藝術》1999年第2期。
《論文革電影》,《藝術廣角》1999年第3期。
《中國政治與中國電影》,《福建師大學報》1999年第4期。
《電影非戲劇化傾向再認識》,《藝術廣角》2000年第1期。
《期待超越》,《福建藝術》2000年第2期。
《中國電影——夕陽西下幾時回》,《世紀對話》中國社科出版社2000年版。
《中國電影——夕陽西下幾時回》,《評論》2000年第一輯。
《電影:對象與方法》,《東南學術》2000年第3期。
《公共性、小眾化、可信度》,《凝視新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文學改編新論》,《藝術廣角》2000年第4期。
《房子:精神的居所》,《東南學術》2000年第4期。
《愛情的悼亡詩篇》,《文學世紀》2000年第6期。
《尷尬與焦慮》,《福建師大學報》2000年第4期。
《論文學對電影的影響》,《福建論壇》2000年第5期。
《從劇本的文學性到電影的文學性》,《電影藝術》2000年第6期。
《大悲慟與大絕望》,《當代電影》2000年第6期。
《香港女性寫作的一種景觀》,《香港文學》2000年第12期。
《愛情的悼亡詩篇》,《小說評論》2001年第2期。
《期待超越》,《三明高專學報》2001年第1期。
《民族電影:面對全球化語境》《福建藝術》2002年1期。
《信息不對稱與通道設置》《東南學術》2002年3期。
《全球化和民族電影的文化形態》《電影藝術》2002年3期。
《新生代導演和民族電影的未來》《藝術廣角》2002年4期。
《全球化和民族電影的文化戰略》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全球化和中國影視的命運》2002年版
《一代人的成長與覺醒》《 電視·電影·文學 》2002年5期
《博客與個人媒體時代》《福建論壇》2003年3期
《電視的孩子與身份建構》《東南學術》2003年3期
《全球化:文化差異與文化資本》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沖突.和諧——全球化與亞洲電影》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時尚化——一種新的影像風格》《電影藝術》2003年6期
《時段與頻道資源的整合》《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年4期
《全球化與民族電影的文化資本》《福建藝術》2004年5期
《大眾傳媒與公眾身份建構》《現代傳播》2004年5期
《處處無家處處家》《世界電影》2004年6期。
《文化產權與文化安全》,《東南學術》2004年增刊。
《騷動的靈魂》,《福建藝術》2005年第2期(排名第二)。
《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權》,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和而不同——全球化視野中的影視新格局》,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全球化與民族電影的文化產業》,《福建論壇》2006年第3期。
《電影結構新論》,《福建師大學報》2006年第2期。
《景觀電影――電影史的又一個幼稚時期》,《電影藝術》2006年第5期。
《電影:從藝術轉向傳播》,《現代傳播》2006年第4期。 《香港小說的政治地理環境》,福建省社科基金項目,1999—2000。
《全球化和民族電影的文化戰略》,福建省社科基金項目,2001—2002。
《對台宣傳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國台辦課題,2002—2003年。
《全球化時代新聞傳媒對台宣傳技巧研究》,福建省社科基金項目,2003—2004。
《中國電影傳播史》,省重點學科課題,2004—2005。
《電影的讀解》福建省2007年精品課程立項
《{廣播電視編導}課程改革與創新》立項
《2006年{電影的讀解}校精品課程》立項 業余從事文藝創作,作有小說、散文、隨筆百餘篇,影視劇本十餘部集。
影視劇本中,《阿秀的消息》、《復仇者》、《澳門情緣》三部影片,《閩南故事》(16集)、《粉黛諜影》(20集)、《五彩的路》(單本劇)三部電視劇已投拍、播映。

㈨ 在電影頻道《佳片有約》中經常點評電影的梳長麻辮的女影評家叫什麼名字

田卉群
田卉群
田卉群
個人簡介:電影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影視劇作與批評

主要講授課程:經典影片分析Ⅰ、Ⅱ 照相與實踐 攝像與實踐 港台電影研究 影視前後期製作

主要社會工作及實踐工作:
第八、九、十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秘書長
全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會員
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全國大學生錄像作品大賽終評評委
兩岸四地大中華區學生錄像作品大賽評委
北京市廣播電視局2004年「文學藝術獎」「電視劇獎」終評評委
北京市廣播電視局2005年「青少年題材影視劇劇本徵集」活動終評評委
清華大學藝術冬令營評委
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央視論壇》《今日影視》《佳片有約》《影像地帶》《讀書》《邊說邊看》《第二起跑線》《流金歲月》《影視聚焦》《藝術爭鳴》《今日氣象》等、北京電視台《大寶國際影院》等電視欄目嘉賓
美國通用汽車、上海通用汽車廣告宣傳片撰稿、導演
指導97級本科生許航攝影作品《鬱金香》獲香港兩岸四地大學生攝影作品大賽二等獎

主要著作、論文情況:
著作:
《香港製造》 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 副主編
《經典名片讀解教程 上》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專著
《經典名片讀解教程 下》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合著
小說《金手指》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合著
29集電視連續劇《金手指》第二編劇 中央電視台電視劇頻道2004年播出
《電視文本寫作學》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合著
《中國影視美學民族化特質辨析》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合著
《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研究》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 合著
論文:
《我要我的電影——第十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調查問卷分析報告》
當代電影總118期,2004年第1期
《大學生與中國電影——第八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調查分析報告》
當代電影總第103期,2001年第4期
《沉默、缺席與邊緣——看不見的女性》 電影藝術2003年第2期
《黑色史詩》 電影新作2003年第5期
《論電影的游戲精神》 文藝研究2003年增刊
《第九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調查分析》 當代電影2002年第5期
《電影的本性與中國八九十年代電影發展戰略研究》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專刊
《通往聖杯之路》 中國電視2000年第9期
《論中國電影游戲精神的缺失》 電影藝術2005年第2期
《英雄兮歸來》 電影藝術2005年第6期
參加的主要科研項目:
中國影視美學研究 北京社科 黃會林教授主持
中國影視與中國文化傳統研究 國家 黃會林教授主持
中國影視民族化研究 師大 王宜文教授主持

這還有她的博客,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http://blog.sina.com.cn/s/reader_4833bf1f01000byr.html

閱讀全文

與當代電影2018年第11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會計如何做合並報表 瀏覽:908
電影男主角是個攝影師女主警 瀏覽:466
2015八到12月電影 瀏覽:427
恐怖變異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54
成龍大哥拍的最新電影片 瀏覽:185
關於西藏動畫電影 瀏覽:305
韓國影片中的電影字幕如何翻譯 瀏覽:167
金融電影電視推薦 瀏覽:247
1905電影如何轉格式 瀏覽:671
英男是日本什麼電影 瀏覽:350
類似愛情電影上映 瀏覽:226
多a夢哆大電影大全 瀏覽:584
好看的大俠電影推薦 瀏覽:740
國內搞笑電影推薦 瀏覽:998
15電影網電影城宅男 瀏覽:456
有關音樂與愛情的電影 瀏覽:167
印度電影主角勇者 瀏覽:634
電影院基金 瀏覽:924
蘇州大光明電影 瀏覽:242
淺淺電影網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