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你好,之華》的聲音分析和畫面分析
整部電影以紀實感為主要特色,做為劇情片,充滿紀實感的畫面與音響能夠使觀眾將情緒更好的帶入劇情,充分地感受人物的內心情感。正反打鏡頭的使用不僅僅是表達人物對話的位置與內容,亦或者是人物之間的感情,同時也是導演對過去那段時光的懷念,使得影片的感情更加的細膩。另外,本片的音樂十分的恬淡、祥和與平緩,使得整部影片的情感得到了更深程度的渲染。最後影片前後影調與音樂的一個對比,人物命運也發生了改變。
大概就是這樣吧,由於這是我第一次看這部片子,看的比較粗略(隨便找了幾個點看了看),可能有些錯誤之處,請諸位多多包含。
B. 分析影片《阿凡達》的聲音
詹姆斯·卡梅隆說過去14年裡自己腦海里盤旋的一直是《阿凡達》,他沒有騙人。看過阿凡達電影,想批評導演的唯一一句話就是:下次可不要讓我們等這么久了,好嗎?
當你聽說曾經導演過《異形2》、《終結者》的人再次操刀科幻電影,甚至為了新片專門大手筆投資研發了一項新的電影技術,你會如何期待這部阿凡達呢?我可以保證,電影和你想像的完全不一樣。如果你放下先入為主的預期,耐心體味導演的精彩構思——就是說,你不要淪為還沒有看到電影就指手畫腳的網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那麼《阿凡達》將是一次視聽的盛宴:豐富多彩,充滿靈性,激動人心,一部只能出自大師手下的精彩傑作。
阿凡達這部電影獲得最多的評價,就是「劃時代之作」,真是如此么?沒錯。電影製作時廣泛採用3D技術,將會讓包括卡梅隆在內的導演們重新審視電影技術與電影本身,它的影響至少能持續數年。這就是為什麼說它是劃時代之作,它會改變電影銀幕。
退一步說,也許它並沒有開創一個新時代,但在此之前從沒有導演在電影里如此野心勃勃,大規模地採用復雜的3D技術。《阿凡達》橫空出世,其他導演若要不被人說「落伍」,只好也一頭栽進3D的海洋。《阿凡達》是一場視聽的饗宴,場景處處眩目:天空中漂浮的巨大山脈,虛空中飛瀉而下的千丈瀑流,無一不驚心動魄,各種微小的細節也令人嘆服不已。
阿凡達電影開場十分鍾,是觀眾視覺保守沖擊的十分鍾。然而導演卡梅隆一點都不打算讓觀眾回神。瞬間觀眾就被帶入了緊張的情節:潘多拉星球氣候惡劣,土著敵意很深,男主人公進退兩難,阿凡達計劃沒有人性,來自地球的侵略者冷漠無情。傑克的境地令人同情,而觀眾似乎只能眼睜睜看著悲劇即將發生。
納威族看起來似乎不像真人,但確實讓觀眾感到他們是活著的生物,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特別是他們的眼部動作,令人印象深刻。男女主人公的愛情逐漸發酵,就是在一次次的視線接觸中表現出來的:視線超出必要的長時間停留,瞳孔微微放大,淚珠將落未落……觀眾清楚地看到他們之間有種東西在萌芽,長大。雖然他們是外星人,但不表示他們沒有地球人的感情體驗。
卡梅隆再次顯現出他同其他動作片大師不一樣的地方:他特意把阿凡達影片節奏放緩下來。男主人公用了三個月時間細心研究潘多拉星球上土著種族納威的文化。觀眾可以看到他的頭發和胡須慢慢變長,以示時光流逝。終於,男主人公發現自己喜歡上了納威的文化和人情,以及一個納威女子——內蒂瑞。
這部分感受不到緊迫和壓力,似乎有點和電影主線脫節,然而這也是導演卡梅隆的設計。畢竟,他可是導演過《泰坦尼克號》的人。《阿凡達》不是純粹靠動作和奇觀贏得票房的電影,阿凡達是一部愛情電影。對此千萬不要懷疑。每一部卡梅隆電影,核心都是愛情。
卡梅隆用阿凡達這部影片提出了一個對人類來說可能是很深奧的問題:「背叛你所屬的種族是什麼感覺?」電影中薩利被問及這個問題。卡梅隆的用意非常明顯:電影中男主人公和人性未泯的科學家們是好人,代表光明和人性;而另一方代表邪惡,怪物,殺人兇手。雖然在生物種群意義上納威人和地球人八桿子都靠不上邊,但從他們的做事風格來看,他們比地球人中很多人更具有人性光輝。
潘多拉星球是資源、能源和人性情感的一個大拼盤。那裡的人群和普通電影里的背景群體相比並不只是科幻設定的區別。熟悉科幻電影的人,可以很容易在電影對潘多拉的描述中看到其他著名科幻電影的影子。影片最後40分鍾可以說分分鍾精彩紛呈。卡梅隆在這一部分終於端上了動作特技的大菜,什麼邁克爾·貝阿,羅蘭·艾默里奇啊,還有什麼馮·特里爾啊——統統未夠班!
地球人對潘多拉星球發起攻擊,隨後潘多拉星球在操縱阿凡達的傑克帶領下發動反擊,場面宏大異常,沒有看過電影的人完全無法想像。用一種不恰當的比喻,這里簡直讓人想起9/11事件,殺戮與毀滅中飽含史詩般的想像和創造力,而其焚天毀地的巨大破壞又是那麼叫人目瞪口呆,後背發寒!
論災難場景,《阿凡達》和《泰坦尼克號》不太一樣,不過足以讓觀眾頭暈目眩。如果條件允許,絕對推薦觀眾去看3D版。通過迷人的數碼技術,觀眾能更加充分地體會導演的良苦用心。
潘多拉星球上的故事,卡梅隆很顯然還沒有講完,仍會回去繼續他的探險。而作為觀眾,我們要做的就是打好背包,隨時准備和這位偉大導演共赴一段驚險的心靈歷程。
阿凡達影評結論:
泰坦尼克號後12年,成就阿凡達。阿凡達未必沒有瑕疵,但阿凡達將成為史詩。影片普通版可以打4星分數,5星的評分留給阿凡達的3D版。
更多阿凡達一句話影評:
阿凡達一句話影評:《綜藝》影評人托德·麥卡錫(Todd McCarthy)寫道:「卡梅隆這部歷時十餘年打造的史詩巨作呈現了獨一無二的宏偉場面,壯觀的視野,激動人心的敘事以及回歸自然的主題。繼《泰坦尼克號》橫空出世並雄踞全球票房冠軍的12年之後,卡梅隆再一次奉獻出一部將吸引全球目光的電影。」
阿凡達一句話影評:《好萊塢報道》影評人柯克·哈尼克特(Kirk Honeycutt)在影評中對動作場面給予了高度評價:「卡梅隆運用了他掌握的所有視覺工具,像一位戰略大師一樣引領著觀眾,為眾人展示戰斗中的每一個轉折,展現每一個改變故事進程的勇士們的死亡與怯弱者的表情。大銀幕因為這些動作戲還有振奮人心的音樂而更加栩栩如生。」
阿凡達一句話影評:《好萊塢報道》影評人柯克·哈尼克特(Kirk Honeycutt)在影評中對動作場面給予了高度評價:「卡梅隆運用了他掌握的所有視覺工具,像一位戰略大師一樣引領著觀眾,為眾人展示戰斗中的每一個轉折,展現每一個改變故事進程的勇士們的死亡與怯弱者的表情。大銀幕因為這些動作戲還有振奮人心的音樂而更加栩栩如生。」
阿凡達一句話影評:《太陽報》--最後的決戰長達20分鍾,震撼無比……勢不可擋,你完全被帶進片子里和那些人物、故事融為一體了。
阿凡達一句話影評:《衛報》--之前有好多謠傳……有說這部3D立體影片會令人作嘔,還說這2小時40分鍾猶如一場災難,現在我們可以堅定地就這兩點為《阿凡達》辟謠了。
阿凡達一句話影評:《Firstshowing》--卡梅隆的確是個天才!我不能說太多,哇,但我太愛這片子了!《阿凡達》太驚人了,徹底把我震撼到了!
阿凡達一句話影評:《ComingSoon》--我得遵守和福斯公司的協約……我只能說《阿凡達》太棒了,我喜歡!
94
C. 關於電影的聲音分析有哪些比如,音樂,音響,對白,同期音。
有個專門問題的軟體你可以去看看
D. 從專業角度分析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的聲音都包括哪些
電影中的聲音包括什麼
早期影視製作者對於聲音抱有忠厚老實的態度,電影中充斥著大量的對話,以至於一部電影看到最後讓耳朵疲憊不堪。後來人們發現另一種能夠使電影敘事更加靈活的手段——不可見的聲音。不可見的聲音突破了物理空間的局限,讓人們能夠展開豐富的聯想,同時也暗含了中國意境的做法,無聲勝有聲。電影中的聲音按照生源特點可以分為:人聲、自然音響和音樂;按照聲音的錄制方式分為同期聲、對白配音、解說和畫外音、音效、音樂。
對白
對白也就是畫面中人物開口說話的語言,一般來說對話意味著信息,在一個相對靜態的畫面里,只要其中人物開口說話,觀眾的注意力就會立即被對話吸引,就不回去注意畫面中其他元素。這個角度說,對話會妨礙其他視聽元素的表現,對話過多和過於冗長,信息量小、沖突不夠都會造成場面沉悶。
例如《御賜小仵作》中,在辦案場景中經常會出現人物的內心獨白,對案件的分析,這些獨白體現出人物觀察事物的能力。旁白是敘述人物跳出故事情景對故事的評價,以敘述情節和交代故事信息為主要功能。旁白分為兩種:角色旁白和非角色旁白。所謂角色旁白是故事中的人物對過往事件的回憶講述,例如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旁白是劇中的瑞德,通過他富有情感的講話賦予整部影片濃厚的回憶色彩。非角色旁白是敘述人根本不在影片中只是向觀眾講述一段自己知道的故事,情感上更加超脫。例如電視劇《人世間》裡面的旁白,通過李道明深沉、磁性的嗓音給電視劇帶來獨有的年代感。解說詞多用在紀錄片和新聞中,目的在於解釋畫面中沒有的信息,或者是為畫面中的信息增色潤彩。例如《舌尖上的中國》中的解說詞以美食製作過程為主要功能,語言簡潔卻意蘊深長,具有古老的東方智慧。
E. 電影聲音在電影藝術中的作用分析
語音與人物進度如果不夠同步
景物沒聲音, 就缺乏身臨奇鏡的感覺
畫面人和景物,與聲音融合的細膩,
你就會感覺參與影片故事一樣。 (有空留言,分少不寫,也不會「」寫)
F. 分析影視作品中聲音的使用極其作用
http://www.shengse.cn/blog/article.asp?id=101
1、聲音的組合形式及其作用
在影視教學中,聲音除了與畫面教學內容緊密配合以外,運用聲音本身的組合顧慮也可以顯示聲音在表現主題上的重要作用。
(1)聲音的並列
這種聲音組合即是幾種聲音同時出現,產生一種混合效果,用來表現某個場景。如表現大街繁華時的車聲以及人聲等等。但並列的聲音應該有主次之分的,要根據畫面適度調節,把最有表現力的作為主旋律。
(2)聲音的並列
將含義不同的聲音按照需要同時安排出現,是它們在鮮明的對比中產生反襯效應。
(3)聲音的遮罩
在同一場面中,並列出現多種同類的聲音,有一種聲音突出於其他聲音之上,引起人們對某種發生體的注意。
(4)接應式聲音交替
即同一聲音此起彼伏,前後相繼,為同一動作或事物進行渲染。這種有規律節奏的接應式聲音交替,經常用來渲染某一場景的氣氛。
(5)轉換式聲音交替
即採用兩聲音在音調或節奏上的近似,從一種聲音轉化為兩種聲音。如果轉化為節奏上近似的音樂,既能在觀眾的印象中保持音響效果所造成的環境真實性,又能發揮音樂的感染作用。充分表達一定的內在情緒。同時由於節奏上的近似,在轉換過程中給人以一氣呵成的感覺,這種轉化效果有一種韻律感,容易記憶。
(6)聲音與「靜默」交替
「無聲」是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表現手法,在影視片中通常作為恐懼、不安、孤獨、寂靜以及人物內心空白等氣氛和心情的烘托。
「無聲」可以與有聲在情緒上和節奏上形成明顯的對比,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在暴風雨後的寂靜無聲,會使人感到時間的停頓,生命的靜止給人以強烈的感情沖擊。但這種無聲的場景在影片中不能太多,否則會降低節奏,失去感染力,產生煩躁的主觀情緒。
2、影視廣告中的聲音藝術處理
聲音除了與畫面的關系外,聲音與聲音之間的關系,也必然成為不可避免的經常存在的問題。因此,畫面在解說、音響、音樂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取得完美的藝術效果。如果我們孤立地去處理解說、音樂效果,那就很容易香港償失,使得影片雜亂無章。這樣的話,即不能反映現實,反而不能造成真實的感受。
事實上,我們經常在觀看某種東西時,都去側耳傾聽一個來自別處的聲音。或者由於我們過於被某種所吸引,以至於不能聽到沖向我們耳朵的其他聲音。基於這些理由,在影片中,聲音必須像畫面一樣,經過選擇,多種聲音必須作統一的考慮和安排。
在考慮如何使用各種聲音在影片中得到統一的時候,我們必須認識到:影片中盡管可以容納多種聲音,但在同一時間內,只能突出一種聲音。因此統一各種聲音,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要盡可能地不在同一時間使用各種聲音,設法使它們在影片中交錯開來。
總而言之,在影片中各種聲音,要有目標有變化有重點的來運用,應當避免聲音運用的盲目、單調和重復。當我們運用一種聲音時,必須首先肯定用這聲音來表現什麼,必須了解這種聲音表現力的范圍,必須考慮聲音的背景,必須消除聲音的蒼白無力、堆砌和不自然的轉換,讓聲音和畫面密切結合,發揮聲畫結合的表現力。
G. 如何評價《影》中的聲音表現
《影》的聲音效果個人覺得可以和《海上鋼琴師》的效果媲美。片中有古琴、古箏(孫儷彈的那個樂器,長得不像箏,故此不是很確定)和蕭的合奏。其中,三處表演記憶非常清晰,第一次是沛公要求小艾和都督合奏,孫儷獨自彈了一個前奏,姿勢、音調都把我驚呆了,娘娘可真不是蓋的;第二次是小艾和都督的琴箏合奏,表達兩人各自的心情和想法,氣勢驚人;最後則是片尾曲,三種樂器齊上,平仄急緩,既和諧又不和諧,像似了電影人物經過了最後結局,以及面對未來的內心掙扎,百聽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