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覺得中國的電影市場應該怎麼發展
行業主要企業:貓眼娛樂(01896HK)、阿里影業(01060HK)、光線傳媒(300251)、新片場(834630)、華誼兄弟(300027)、愛奇藝(IQ.NASDAQ)、Bilibili(BILI.NASDAQ)
本文核心數據:中國電影市場收入規模、中國電影放映場次情況、中國電影行業集中度
行業概況
1、定義
電影產業是對以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三個行業為主,同時包括電影的後產品的開發(如音像製品、電影頻道、相關圖書、玩具等)以及與電影相關的市場活動的總稱,屬第三產業中娛樂業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通過視聽技術傳遞藝術形象信息,為人們提供審美、娛樂、宣教服務。
電影產業的特徵包括以下幾點:
2、產業鏈剖析:包括五大階段
從電影行業整體來看,其產業鏈包括電影製作、出品、發行、放映環節。電影製作作為整個產業的最前端,決定了行業的影片供給數量、質量等情況,具有一定的議價權。影片製作完成後,通過出品及發行方使得影片得以面世,向下游院線企業進行宣發。電影產業的終端是院線市場,其基本職能是提供放映服務獲取票務收入,一般占據45%的票房分賬比例,同時還為合作商提供廣告服務、提供賣品等衍生品服務以獲得非票務收入。
在電影產業鏈中,發行上承製片方,下連院線播映方,是將影片全國推廣的渠道,整個電影產業鏈的參與者眾多。
電影製作方主要包括國內外文學與劇本等原始作品方,如國外的漫威、迪士尼,國內的華策影視、騰訊文學等;內容出品方包括海外的華納兄弟、環球影業,國內的萬達影視、華誼兄弟等專業影視公司;宣傳發行方包括華納兄弟、環球影業等傳統影視公司發行方,以及淘票票、愛奇藝與貓眼電影等網路發行方;電影產業鏈終端的院線平台代表公司有海外的AMC與國內的萬達影院、大地影院、橫店影視等。
行業發展歷程:處於「互聯網+時代」
從1950年發展至今,我國電影行業共經歷了四個階段,分別為「國有資本時代」、「民營資本時代」、「商業大片時代」和目前所處的「互聯網+時代」。
行業政策背景:多項政策加持
以政策扶持為主導電影產業的迅猛發展與國家層面以及政策層面出台的各項扶持政策有著緊密的聯系。2010年的《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由國務院辦公廳出台發布,我國對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方針、具體政策措施保障;
關於支持電影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在2014年由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聯合發布,明確了八項具體政策,使得市場活力得到進一步激發,公益服務質量和水平得到提升;
《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徵收使用管理辦法》於2015年由國家財政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並規定,向申請工商登記的經營性電影放映單位徵收5%的電影專項資金,用於電影產業發展的金融、稅收和人才引進扶持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於2017年3月1日發布實施,具有里程碑意義。對於正處於發展迅速但缺乏法律依據及保障的電影市場來說,無疑給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帶來了法制化的信心,也為中國電影"走出去"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可以說,國家法律和政策,特別是政策幾乎決定著電影產業發展的方向和發展程度。
行業發展現狀:
1、中國電影市場收入規模:疫情後強勢反彈
從電影票房收入來看,2016-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持續增長,並成功突破600億大關。2019年,我國票房收入達641億元,較2018年增長5.4%,增速整體呈現下滑態勢。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我國電影票房收入僅為203億元,不到2019年票房收入的三成。截至2021年12月中旬,我國電影票房收入457億元,較2020年恢復較快。
2、中國觀影人次情況:2020年下降近7成
從觀影人次的變動情況看,2020年全年觀影人次5.49億人次,相比2019年減少了68.23%,降幅與票房降幅基本持平。對比2019年全國約14億的人口總量,人均觀影次數為0.39次,相比2019年的1.24次下滑明顯,若以8.48億的城鎮人口計算,人均觀影次數為0.65次,相比2019年減少了1.43次。
3、中國電影放映場次情況:疫情影響放映場次大幅度下降
2020年全國影院共放映電影5658.4萬場,同比減少55.58%,降幅明顯低於觀影人次和票房降幅。對比票房、觀影人次和放映場次的變化情況,隨著國內影院數量的逐年增多,放映場次的增加速度始終能夠大幅高於票房和觀影人次的增長速度。
行業競爭格局
1、行業集中度:頭部效應明顯
整體來看,中國電影市場頭部效應明顯,行業集中度較高。隨著檔期競爭加劇、口碑宣傳作用凸顯,國內電影票房集中度加劇。2020年受疫情影響,電影前五名票房達到全年總票房的50%以上。除2020年特殊情況外,2018至2021年電影票房前三名和前五名佔比穩步提升,這意味著影視行業的龍頭公司能夠分到更多紅利。
2、企業競爭:萬達影院市場份額最高
從各院線票房情況來看,我國電影產業市場集中度仍待提高,以票房TOP5院線的票房合計僅為2020年電影總票房的47%。其中,萬達院線以15%的票房比重位居榜首,其次為大地院線,其票房比重為10%,上海聯合院線(8%)、中影數字院線(7%)和中影南方新干線緊隨其後(7%)。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政策方面:《「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
2021年11月9日,國家電影局發布了《「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也是針對內地目前電影市場所做出的最重要的指導性方針政策,其中既有一些具體的數字指標要求,也有一些針對性較強的規劃部署。整個規劃書近萬字,基本涵蓋了內地電影近幾年發展出現的問題和症結,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也包括了之前一些方針政策的進一步執行。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Ⅱ 3部唐人街探案,3次被黑馬反超票房,萬年老2還能走多遠
《唐探3》來勢洶洶,第一天就狂攬10億票房,直接打破了全球單日單市場票房紀錄,大家都覺得陳思誠這次賭對了。據傳需要40億才能回本的《唐探3》第一天就有這么亮眼的成績,之前一切擔心好像都成了多餘了。
大家只期待他能拿到多高票房,好像打破《戰狼2》記錄指日可待,然後熟悉的背刺出現了,《你好,李煥英》憑借不錯口碑,票房已經反超了。
這已經不是《唐探》系列第一次被反超了
唐探系列第一部在2015年12月31日上映,雖然領跑元旦檔,當時大家都對《唐探1》將喜劇和犯罪懸疑的結合感覺到新奇,也非常吸引人,感受到了陳思誠的才華。
賺夠錢的陳思誠表示之後將會以監制的身份參與《唐探》系列
只是不知道那時候《唐探》系列還能有多少輝煌,2015年大鵬一部爛片《煎餅俠》拿11億票房,卻用光了自己的市場號召力,之後幾年的電影拍得再用心,票房始終不如當年。
如今《唐探》系列也碰到了這個情況,靠著大製作大場面大宣傳來支撐,卻不斷瘋狂插入廣告,不斷弱化推理核心的《唐探》系列,已經將觀眾對它的期待降到了最低值。
但只要能賺到錢,《小時代》系列都能拍4部,何況大爆《唐探》,口碑是一回事,能賺錢才是關鍵,憑借前幾部優秀的票房紅利,「唐探宇宙」還能走很遠,《唐探4》乃至《唐探5》依然備受投資方青睞。
也有可能在新導演手裡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把口碑提上去,做到口碑票房雙豐收,毫無疑問以票房來說《唐探》系列是極為成功的,這也是支撐「唐探宇宙」的根本。
Ⅲ 環球華網:電影節催生好電影,還是好電影成全電影節
春暖花開,又到了電影節扎堆來襲的季節。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於4月16日正式拉開序幕,接下來陸續准備擺開電影盛宴的是中美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再往後是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長春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電影節不斷爭奪眼球的同時,又會給中國電影帶來怎樣的機遇?
電影節激增的背後是電影市場的高速擴張
隨著中國電影票房的極度火爆,近年來國內各類型的電影節紛紛應運而生,官方的、民間的,讓人目不暇接,「電影節經濟」高燒不止的背後折射出的是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的高速擴張。
從2010年開始,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發展速度驚人,連續5年票房都保持在40%以上的增速。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57.12億元,其中國產電影票房為266.63億元,占票房總額的58.33%。
《建軍大業》劇組亮相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電影節最大的受益者要數小成本、小製作的影片。如果說大製作影片依舊可以靠院線收益過活,一些因為不夠商業而無緣傳統院線的電影可以在一些國際電影節上奮力一搏,收獲的業界口碑很大程度上能幫助影片收回更多的成本。因為電影節而一炮打響的影片和一戰成名的電影人不在少數,正是因為有了那些鼓勵創新和重視藝術性的電影節,電影藝術才能在商業化盛行的環境中保持多元性,具有才華的電影人才也才有了立身之所。
電影圈裡有個玩笑:「票房好的就別指望拿獎,拿獎的就別指望掙錢。」對此楊步亭並不完全認同。在他看來,每個地方的電影節都代表著當地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電影節的獎項也必然會頒給與其主流價值觀相一致的作品,「因為這個評選的標准並非單一的票房數字,所以出現獎項結果和票房數字不一致的情況,是有可能的,這在世界各地的電影節上都是常見的。從近年來中國各個電影節的頒獎情況來看,我們中國電影是『得民心者得獎項』的比例越來越高了」。
沒有好電影辦不出好電影節
根據一項全球523個電影節提供的調查反饋來看,資金充裕能保證按時舉辦品質上乘活動的電影節僅佔3%。而這種不均衡的資金狀況,是導致電影節質量良莠不一的關鍵因素之一。戛納、威尼斯、柏林等一些大牌電影節陸續成為其舉辦地的經濟增長引擎,而一些影響力不夠的電影節卻陷入了連嘉賓路費都難承擔的窘境。
到目前為止,國內比較有影響力的國際電影節只有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但其國際影響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相對於各國電影行業對戛納、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獎項的關注,國內電影節的國際知名度卻暗淡了很多。電影節的概念在中國起步較晚,跟國際上知名的電影節相比,中國的電影節無論是經營運作還是影響力上都具有不小的差距。國內不少電影節的評獎因缺乏國際一流電影節嚴格專業的評獎標准而逐漸淪為電影節的配角。
電影節喧囂的背後是中國電影市場高度同質化以及有口碑有市場的好電影相對匱乏的現實。「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好電影,怎麼可能辦出好電影節?」有業內人士直言,中國辦不出好電影節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直接的一個原因是我們缺乏更多優秀的電影。
通過電影節讓業內人士和觀眾欣賞到更多的優秀電影,從而提升中國電影的藝術水準,是很多電影節主辦方美好的心願。盡管2016年全國票房增速放緩引發諸多爭議,但在票房之外,中國電影出現的一些可喜現象卻有目共睹:影片質量整體提升、類型題材進一步多樣化、主旋律題材電影有突破、影院硬體設施不斷完善、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啟動等;《百鳥朝鳳》《我們誕生在中國》這樣的影片開始試水小眾電影的市場化之路;《湄公河行動》為主旋律電影商業化的成功提供了一種可能;《長城》邁出了中國電影與歐美深度合作、走向全球市場的第一步……
更多的中國電影人已經認識到,電影市場回歸到一個冷靜、理智的狀態來,反而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促使中國的電影製作者、電影藝術家們進行更深刻的思考。
電影節的誕生首先被給予的期望就是對各主辦地本土電影產業的促進和刺激。電影節對本土電影的肯定和為舉辦地所帶來的關注度和交流的機會都是促進本土電影產業發展的原動力。如今越來越多國際電影節的出現,表明電影產業對於在全球范圍內各國間進行交流有著越來越高的需求。
在電影節展映的影片,由於是經過評審團精挑細選的,幾乎部部質量上乘。可惜的是,在當下這種商業利益為重的社會,觀眾卻無緣在影院一見。通過電影節近距離、大規模地接觸到世界高水準的電影,可以盡快提升中國電影的製作水準。
與此同時,電影節自身也在經歷著種種考驗。就算是已經非常成熟的電影節,如今都面臨著各種困境。盡管越來越多傳統的電影節在為自己的平台注入更多新媒體和科技的元素,而電影節如何為電影人帶來更多的利益,電影節又是否能引領電影產業的革新風潮?這些仍舊是電影節帶給人們的思考。
Ⅳ 2016年,馮小剛微博上手撕王思聰,最終是誰贏了
馮小剛手撕王思聰?也許很多人看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會覺得有些莫名其妙!因為一個是國內著名的電影導演,而另一個則是萬達集團的公子哥!
這樣兩個看似沒有任何交集的人,怎麼會在微博上鬧的不可開交呢?把馮小剛和王思聰兩個人聯系在一起的事件,就是16年的《我不是潘金蓮》的排片量事件!
其實「馮小剛手撕王思聰」這件事情還有一個非常深層次的原因——萬達和華誼兄弟的競爭!《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的出品方是華誼兄弟,而萬達和華誼兄弟這些年也在電影行業展開了非常激烈的競爭和較量。而華誼兄弟出品的電影自然不可能在萬達的電影院線獲得太多的排片量。
因此馮小剛和王思聰之間的較量更像是萬達和華誼兄弟之間的較量!而這場鬧劇最後的勝者,當然是體量更大、實力更強的萬達!
Ⅳ 誰能給我說一下電影投資是怎麼回事
電影投資就是一項站在「風口」上的投資項目。最近幾年,電影行業在內地發展的是如火如荼,僅今年就有3部電影票房超30億:《紅海行動》36.5億,《唐人街探案2》33.97億,《我不是葯神》30.99億。隨著國家開始扶持電影產業,很多資本開始注入電影市場,在投資拍攝電影的同時獲得高收益的回報。那麼作為一個普通人如果想要投資電影該如何操作呢?有哪些風險需要規避呢?怎麼投資電影?
十年前,影視投資還僅限於娛樂圈內部。不過,近幾年隨著國家鼓勵個人資本進入影視投資,以及出品方為了宣發的需要,對外出售版權,帶動宣傳。使這個原本只屬於娛樂圈內部人員的投資渠道終於在國家鼓勵個人資本進入投資市場的形勢下逐漸成為一種趨於大眾化的投資方式。
投資電影到底賺不賺錢呢?網上有公開的票房數據說明一切。如果不賺錢,王健林就不會建萬達影院;如果不賺錢,劉德華就不會零片酬出演《掃毒2》,選擇拿票房分紅;吳京就不會帶資進組。
普通人投資和明星投資是一樣的,同樣享受分紅,同樣有風險。無非是普通人沒有好的渠道、沒有好的資源、投的錢少一點而已!只要有好的投資眼光,你同樣能賺錢。權威影視理財師李欣
lixi760827,帶你掌握第一手影視資訊,了解行業潛規則,洞曉影視掘金秘訣,成為真正的影視投資人。
Ⅵ 2016年中國文化發展呈現出哪些顯著的特點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6)」,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表現出以下特點:
首先,呈現穩步增長態勢。2016年全國省市文化產業的均值達到了73.71,比2015年的73.65略有上升,且從2010年起,年平均增速1.08%。其次,東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高,但中西部增速較高。這表現在,2016年綜合指數排名前十的省市中,除四川、江西以外,其餘均位於東部地區;增長最快的10個省市中,有8個位於中西部地區。最後,從均衡度來看,2015-2016年整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說明文化產業的生產力、影響力、驅動力均衡發展。
一、文化產業關鍵環節積極創新
1、文化與科技融合成風向標,新興業態不斷拓展
2016年,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日益緊密和深化。根據「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6)」,二級指標科研環境指數得分為70.79,和2015年相比繼續提高,科研投入和技術應用都邁上更高台階。
具體表現如下:首先,VR技術、AR技術、虛擬增強技術、人工智慧等在文化之間的交互和融合不斷深入。網路、阿里、騰訊、小米、樂視、暴風、愛奇藝、360甚至芒果TV均積極謀劃VR布局,為「VR元年」錦上添花。其次,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不斷推進,對文化領域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傳統文化產業的優化和升級、新興文化產業的培育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文化金融與國家戰略、文化經濟活動密不可分
2016年,各級政府出台文化金融相關政策,形成導向性影響,也吸引了社會資本對文化金融的關注度。根據「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6)」,二級指標文化資本指數得分為76.74,普遍高於其他同級指數,而且各省市分值差較小,說明全國文化金融在政策引導下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具體表現如下:首先,財政部文化司成立,從文化司的職能涵蓋范圍看,大文化產業和融合性產業的政府財政視角將越來越明朗;其次,財政部下達44.2億元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有力地支持了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且專項資金實施方式確定為「基金化+重大項目」模式;再次,文化行業首次納入國家PPP推廣戰略,促進了文化領域的投融資創新嘗試;最後,文化企業上市熱潮高漲,截至2016年11月,全國共有1192家文化企業掛牌新三板。總體上,文化金融的發展越來越深入。
3、文化企業品牌建設進一步加強
2016年,我國文化企業更加註重品牌建設,品牌價值鏈開發,品牌認知度、影響力和輻射力等因素。
根據「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6)」,二級指標社會影響指數得分為75.91,和2015年相比有所提高,說明文化企業的品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不僅BAT互聯網巨頭馳名中外,其他一些優秀文化企業自主品牌也在APEC、G20等重大國際會議中驚艷亮相,在發揮品牌價值的同時,提升了我國文化企業品牌的國際話語權。
4、文化消費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拉動作用明顯
2016年,我國文化消費市場活躍。具體表現如下:首先,文化消費持續增長。根據「中國文化消費指數(2016)」,我國文化消費綜合指數持續增長,由2013年的73.7增至2015年的81.5,平均增長率為3.4%。其次,文化消費各環節都在改善和優化中。文化消費環境、文化消費意願、文化消費能力指數、文化消費滿意度均呈上升趨勢,其中文化消費環境指數上升速度最快。
最後,文化消費政策利好進一步擴大。2016年,文化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引導城鄉居民擴大文化消費試點工作。第一批共兩次先後設立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共45個,有力地拉動了文化消費的增長。
5、IP開發熱潮持續
2016年,IP繼續呈井噴之勢。互聯網、影視等各類資本強勢進駐IP產業鏈,使得IP站在了內容時代的潮頭之巔。根據「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6)」,二級指標市場環境2016年得分為78.32,比2015年有小幅上漲,說明版權資產運營管理正在不斷完善。
首先,IP跨界成熱點。原創文學、游戲、影視、卡通形象等優質IP廣受關注,尤其是影游跨界IP,憑借「懷舊」「情懷」等情感體驗,與消費者保持了良好互動,創意營銷吸引了粉絲共鳴,逐漸成為資本新寵。其次,IP開發也受到專門法律法規的保護。2016年4月,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制定並發布了《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指導意見》,為文化企業版權資產運營管理提供支持,促進了版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這一全價值鏈條的逐漸完善。
二、文化產業重點行業百花齊放
1、電影產業發展回歸理性
中國電影產業在經歷了2015年同比增長48.7%的爆發式階段後,於2016年進入平緩增長的「新常態」。
首先,電影仍然是最受歡迎的文化產品。根據「中國文化消費指數(2016)」,電影在受歡迎的文化產品中排名第一。其次,電影票房進入理性增長期。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增幅收窄,國內票房市場規模穩定在了450億人民幣左右,同比增幅只有2.1%。最後,法制環境進一步優化。2016年11月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電影產業促進法。這一里程碑式法律的出台,使電影市場有法可依,逐漸規范。
2、數字創意產業迎來重大政策利好
2016年,國家加大對數字創意產業的扶持力度。數字創意產業首次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獲得重大利好政策,將進入高速發展期。
12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將達到15%。數字創意產業,成為要重點培育的5個產值規模達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產業之一。
3、音樂產業IP至上,互聯網平台爭霸不斷
2016年,中國音樂產業更進一步地邁向成熟,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巨大。
具體來講,主要有以下亮點:首先,在線音樂並購整合,格局大變。2016年7月15日,QQ音樂與海洋音樂合並,成立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充分發揮版權集成優勢,佔有絕對的市場份額。這樣一來,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網易雲音樂、阿里音樂構成了在線音樂的「新三國」格局,競合博弈,謀求共贏。其次,「音樂+消費」「音樂+影視」「音樂+直播」「音樂+電商」等創新模式不斷涌現,為音樂市場注入新鮮活力。
4、游戲、電競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2016年,我國網路游戲產業整體呈現快速、穩定的良好發展態勢。一是產業鏈日益完善,產業環境逐漸成熟;二是在游戲品種、數量、題材類型、市場規模和從業人員數量等方面,都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三是本土原創網路游戲開始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四是游戲直播、影游融合成為游戲行業發展新模式。
根據「中國文化消費指數(2016)」,游戲行業的受歡迎程度相比2015年,提高了10%左右。2016年,中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到1655.7億元,同比增長17.7%。其中,電子競技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到504.6億元,佔中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的30.5%。
5、國產動漫發展迅速,二次元潛力無限
2016年,國產動漫發展迅速,不僅出現了《十冷》《大聖歸來》等優秀動漫作品,而且催生了規模持續擴大的二次元經濟。
首先,原創動漫公司與互聯網巨頭合作,原創和資本的完美組合,推動了國產動漫迅速發展。A站、B站分別劃歸阿里、騰訊旗下,奧飛動漫9億全資收購「有妖氣」,光線傳媒成立彩條屋。其次,不斷增長的用戶規模成為二次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其中年輕用戶是主力。
6、文化旅遊市場競爭激烈,特色小鎮成為新亮點
2016年,我國旅遊市場規模穩步擴大,除主題公園、旅遊演出、文化藝術園區等旅遊新業態之外,特色小鎮獨具競爭優勢。根據「中國文化消費指數(2016)」,與2015年相比,2016年文化旅遊的消費人數增幅較大,在十大文化產品/服務的消費支出水平方面,文化旅遊位居第一。
隨著「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遊、商貿物流、現代製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這一國家目標的提出,文化旅遊市場又將迎來新的繁榮期。在首次入選的127個小鎮中,有100個與文旅產業有關,佔比78.74%。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特色小鎮,基本都與文旅產業開發有關。特色小鎮嫁接特色旅遊,為文化旅遊發展提供了新方向。
7、網路直播成為大潮流
2016年,堪稱網路直播元年。一方面,網路直播行業呈現井噴狀態。國內提供互聯網直播平台服務的企業超過300家,網路直播用戶規模達到3.25億,市場營收達到2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0%。
另一方面,網路直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各種違規現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文化部先後採取各種政策措施加以嚴肅整頓、積極引導,網路直播有望走上追求優質內容的專業化發展之路。
概而言之,2016年我國文化產業鏈結構不斷優化,附加值顯著提高。產業鏈前端創新能力顯著增強,IP跨界成為內容原創動力;產業鏈中端受VR、「互聯網+」等技術革命推動,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水平大幅度提升;產業鏈末端文化企業發力品牌建設,文化消費潛力得到進一步釋放。此外,人才、資金、版權等文化產業要素市場不斷完善,為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如是,關鍵環節積極創新,重點行業百花齊放,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逐漸有了新動能、新成就、新機遇~
Ⅶ 電影行業背景及前景
1、電影行業背景及前景:
按照目前院線電影上映的票房情況來預測,您投資10萬,這四種收益都到手您可以直接在二線城市全款買套房子了。
沒有哪個導演差錢,我們想找投資方可以找銀行,也可以通過基金。但是這些投資方解決的只是錢的問題,我們既然把投資權給我們普通老百姓,目的是通過粉絲經濟能有個更好的宣傳效應!
大聖歸來大眾投資人89名,引爆200場包場觀影。我們的目的,電影靠投資人宣 傳大賣,同樣可以獲得高額票房盈利,這樣雙贏!
年度票房優勢: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數據顯示,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票房分別是218億、296億、441億、455億,559億,尤其是18年2月電影票房一舉打破世界單月最高紀錄100億,2017年度中國電影年度票房突破500億元,中國電影票房已保持了近10年的高速增長,增長速度超百分子50%,目前行業進10年 中最穩最快的高速發展行業,影視行業是國家高速中必要發展的行業。投資影視行業也是順應國家發展趨勢。
從數據分析,從2013年開始到現在18年 特別是18年2月電影票房一舉打破單月最記錄100億,年度票房一直在強勁增長,會很快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
根據數據顯示美國3億人口有4萬塊屏幕,而中國想要達到這種持平狀態 那麼我國今年要增加8000塊左右,達到4萬塊才可以持平。那麼根據中國13億人口來說,那麼未來電影增長的空間在4倍之大的空間,市場前景一片空白需要開發。
2、影視行業安全可靠,公開透明:
電影行業信息公開,一切都是透明化的,影視上映後票房有權威,專業的網站查詢,貓眼,淘票票,影視項目可在廣電總局官網進行查詢,那麼投資者是通過工商注冊成為影視項目合夥企業股東,獲取真實收益權,作為影片有限合夥人根據持有的份額按比例公平分配,並能在工商局查詢清晰知道資金去向,情況特殊者可探班劇組。
3.操作簡單、投資周期短
操作上簡單便捷,不需要開戶等繁瑣的程序,客戶打款簽合同就正式成為該影視的合夥人;一部電影拍攝下來也就一年左右的時間,電影上映後不久就能產生收益,客戶開發周期短。
我們公司今年才成立,電影投資是去年才開始的,現在正是處於萌芽期,我們看過的很多電影也已經是用這種方法製作的如《大聖歸來》《前任3》《葉問3》等。與其說製作方尋找小資金的合夥人,不如說是在為電影製作上映「票房」在做宣傳及澆水施肥。
4.投資風險低,收益高
電影投資可以說是金融行業風險比較低的,只要選擇好題材和項目,可以說基本都是能夠賺錢的,我們可以從歷史的數據可見。
電影名稱上映日期票房類型製片成本收益
戰狼22017-7-2756.82億軍事預計2億9.3倍
唐人街探案22018-2-1631.93億喜劇
紅海行動2018-2-1631.2億軍事預計5億2倍
前任32017-12-2919.4億愛情預計1.5億4.3倍
芳華2017-12-1514.2億愛情預計1.3億3.6倍
5.門檻低,投資者接受度高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國民對消費需求的轉變,消費者轉向對文化藝術精神層面的消費需求愈加強烈,特別是電影行業,這一點在今年春節檔電影票房上就已經充分體現,在之前投資一部電影最低都是上千萬,目前只需要幾十萬的資金就能成為一部電影的合夥人,投資電影在以往是圈內人士或者有強大資源的人才能做的事情,現在國家政策開放了,大家可以一起投資拍電影,成為影視合夥人,對於投資者來說有新鮮度,達到條件的投資者還可以去拍攝地點探班和參加電影首映禮,和明星面對面,側面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影視投資風險如何規避
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光有收益沒有風險的項目絕對是騙局,我勸你也不要投資,如果要投資關鍵就是要權衡利弊和規避風險,如何規避詳見如下:
1.投資款項是否安全可靠?
A.首先確定影視公司的真偽和影視項目的關系(1.通過企查查核實該影視公司的真偽和是否存在徵信問題;2.影視公司和影視項目是否有簽約合同;3.是否有導演簽約合同;3.是否有版權簽約合同;4.影視項目是否在廣電總局立項備案可通過廣電總局官網核實)
B.投資款項選擇該項目的對公賬戶統一打款,保留打款憑證,獲取真實收益權。
我們的觀念仍還處於一兩年前電影應該是某大導演指導掏自家底出資拍攝,或者某某大公司直接投資製作完成,其實我們知道的也沒有錯,但是實際來說這種獨享電影大蛋糕蛋糕的時代早已過去,普通人參與投資拍電影已經成為時代的必然趨勢。
Ⅷ 現在電影院行業的市場發展前景怎樣了
市場概況
2002年,全國電影票房不足10億元,通過推行院線制改革以及其他產業變革措施,全國城市票房在2012年到達169億元,總量翻了四倍還多。2002年全國院線數量為28條經過十多年的市場自發和拼合,重組,擴張,至2012年底。院線增加到39條。
發展趨勢
伴隨著整個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未來三年到五年內將會迎來影院建設的高峰期,單隨著而來的院線管理問題將會逐步顯現。隨著民營資本的強勢介入。並通過自建或合資建設影院的策略由點及面的新建電影院。因此未來院線總量將有可以繼續增加。
中國電影院和銀幕數量發展
2012年中國的電影院數和銀數保持了高速增長態勢。2012年全國院線范圍內新增影院500企家。總數達到3300餘家。新增銀幕3000餘塊。全國銀幕總數突破13000塊。其中2k數銀幕約9500餘塊。數量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3d數字影院銀幕已超過5500塊。約占數字銀幕總數58%。中國也因此成為3d數字銀幕增長最快的國家。
政策支持
2006年,我國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而影視,游戲等創意產業,無疑是「創新型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Ⅸ 電影產業中院線是個什麼概念
電影院線,簡稱"院線"。電影放映行業一種具有壟斷性的經營體制。經營者為發展和保護其經營利益,在某些城市或地區,掌握相當數量的電影院,建立放映網路,藉以壟斷某國或某一電影製片公司新版影片的公映。中國最早出現的電影院線,是20世紀初至20年代中期,由西班牙電影商人雷瑪斯在上海建立的,由虹口、夏令配克、維多利亞等七家電影院組成的電影院線;其後中國影戲院公司在平、津、滬等地也建成相當規模的電影院線;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電影資本家羅明佑在華北、東北建立電影院線;30年代,天一影片公司企業家邵氏兄弟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組建南洋電影院線。
現在港台等地仍有些電影發行放映商採用電影院線體制。2016年3月3日,萬達集團旗下美國AMC院線與美國卡麥克院線(Carmike)簽訂並購協議,AMC將出資11億美元並購卡麥克院線。該並購使AMC在美國45州擁有663家影院、8380塊屏幕,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連鎖院線,也使萬達在中美兩個全球最大的電影院線市場都占據第一,進一步增加萬達全球電影市場份額,擴大在好萊塢的影響力。
所謂電影院線,是指經營者通過掌握相當數量的電影院,在某一城市或地區建立放映網路,壟斷某一新版影片的公映,從而獲取巨額經濟利益的經營體制。因此,在電影放映行業,電影院線是一種具有壟斷性的經營體制。
Ⅹ 請問中國的電影市場到底有多大
行業主要企業:貓眼娛樂(01896HK)、阿里影業(01060HK)、光線傳媒(300251)、新片場(834630)、華誼兄弟(300027)、愛奇藝(IQ.NASDAQ)、Bilibili(BILI.NASDAQ)
本文核心數據:2021年中國電影票房、2021年中國票房結構
疫情後電影產量大幅度回彈
2016-2019年,受益於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我國電影生產規模總體呈現波動增長。2020年由於疫情影響,國產影片數量大幅下降,僅為301部。2021年,受益於全國疫情的有效管控,行業復甦較快,截至12月底,國產影片數量突破新高,達到740部。
我國電影產業票房依賴嚴重
目前,我國電影產業依然嚴重依賴票房收入,非票房收入的佔比較低。不過,從國內影院非票房收入佔比來看,各大院線公司的非票房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均在不斷提高。其中,萬達電影的非票房業務發展最好,最新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萬達電影實現非票房收入12.74億元,其中廣告收入5.98億元,占總營收的9.50%,商品消費收入6.76億元占總營收的10.74%,合計佔比20.24%;其中廣告收入毛利率為10.50%,商品銷售收入毛利率為39.72%。萬達電影致力於「多維度發展非票房業務」,不僅舉辦一些專屬活動,如跨界合作故宮食品、哈根達斯等品牌,還有大力拓展咖啡業務,覆蓋14個城市。
總體來說,2021年我國電影產業在疫情後恢復較好,但在收入結構來看,對於票房收入的依賴程度依舊較高。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