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戲劇影視文學作品評論是影評嗎
不是! 文學作品評論是專門針對文學作品的 例如小說、名著等等 影評是針對電影和電視的,性質差別很大.... 文學評論的寫法和影評差別不大,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例如評論可以從文章修辭、語言、人物等方面, 影評可以從鏡頭、主題、畫面等分析...
我是學亞藝術的....
2. 我想練字,但是不知道練什麼比較好聽朋友說行楷字帖不錯,請大家幫忙推薦一些。
其實,練字只需要一種字帖就足夠了,東西在精不在多。可以選用自己喜歡的一個貼子,一直寫它,不要隨意更換,否則沒有效果的。
入門:1、行書入門 《集王羲之聖教序》 經典中的經典,行書入門必備。三年小成,則必不俗。最好有老師指導下練習效果更好點。
2、行楷書 用趙孟�\的行楷是最好不過的了。其《三門記》《妙嚴寺記》、《膽巴碑》都是非常好的行楷書字帖(版本都是上海書畫出版的好)。你到卓越網上去買,送貨上門的,還打折,呵呵。
3、《智永真書千字文》,這是楷書,但是寫法卻是行楷之法,楷書轉行書的時候可以看看。如果沒有寫過楷書,也可以直接寫這個,不過一般還是先寫楷書。感覺上類行楷。
4、行書其它:蘇軾、蔡襄、米芾都是宋代大家。文徵明、董其昌等是明代的大家,都是好東西。另,唐寅有個《落花詩冊》,也非常好,但是沒有前面的那些大家成熟。
另,以上說的都是毛筆書法,如果是寫硬筆,有兩種辦法:1、用古人的字帖,對著寫,比如《集王聖教序》(最好是用浙江古籍出版的 或者文物出版社的,上海書畫出的也不錯)練習行書很好。2、練習現代人的,也不是不可以,比如寫田英章的,或者是司馬炎的等等,都行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3. 小學一年級練字字帖推薦
一年級小學生主要有哪些特點:
一年級小學生的最大特點就是手部力量較弱、缺乏足夠的耐心。所以很多一年級生寫字歪歪扭扭、坐不住頻繁起坐,所以主要就針對這兩個特點「對症下葯」,增強手部力量、提高耐心。
對於手部力量弱的問題,可以藉助控筆訓練的教具來提升。其中主要練習的有橫線、豎線、點畫、折線、蚊香狀螺旋線等。從簡單的圖形入手,加強小學生握筆訓練。控筆訓練要求勻速運力運筆,講究慢且平滑。選用更活潑的教具不僅能夠練好控筆,同時也提高學生的耐心。
字帖練字的優缺點有哪些:
一般一年級字帖分為2種:影印版的描紅字貼以及凹槽板字帖。而凹槽板的字帖主要是在學寫字初階段,能夠幫助一年級生在書寫的過程中養成習慣建立自信。不過凹槽板字帖看不到自己的筆跡,所以難以有大的提高。
而採用臨摹的方式來練習的影印版描紅字帖在書寫過程中能夠清晰的看到自己的筆跡,所以用於日常練習鞏固可以得到不錯的提升。但是,對於零基礎的學生來說臨摹字帖依舊是很有難度的。所以總的來說,字帖固然有他的功能,但是從而引申出了一個問題,即如何選擇字帖?
如何選擇字帖:
對於小學一年級生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教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選擇字帖的時候建議是購買附帶有教學視頻的字帖,這樣在練習字帖的時候不至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多字帖資訊關注「鹿言愛字帖」。
4. 免費學英語
通過自己的切身體會,免費學英語是可以做到的。
我的方法和忠告:
一、 創造英語環境
我們必須看到,語言歸根結底是人們交流思想以進行社會交往的工具。其本身的屬性,就決定了它最好是能在一定形式的共同使用中來學習。特別是當我們想要全面地學習一種語言,即從聽、說、讀、寫以至於譯五個方面來學習並掌握它,即達到「五會」時,若只是
一書(教科書)在手,毫無外界的條件,那是會很困難的。所謂外界條件,包括老師(或比
自己先走幾步的人)間或的指點(口頭或書面)、英語電視廣播節目、電腦網路資料、錄音
機及磁帶、收音機、參考書、工具書以及一定的閱讀材料等。我們知道,馬克思時常把自己
用英語寫的文章寄給恩格斯請他改正(當然也包括內容方面);列寧和克魯普斯卡婭雖經過
一段認真的自學,但初到倫敦時卻發現自己所說的英語無人能懂,而當地人講的話他們也如聞天書,因而不得不通過各種途徑從頭學習口語。可以想像,要學習英語發音和朗讀,卻從來沒有聽到過任何人或人們通過機器(電腦、電視、磁帶或收音機等)發出這些聲音,單憑文字上對發音器官位置的描述,怎能正確地學好語音呢?沒有聽到英語的機會,如何學會聽懂英語?至於只以培養閱讀能力為目的者,至少要把自己所閱讀的東西在心裡念出聲音來吧(哪怕念得不準確)。否則,即使閱讀也是很困難、很緩慢的。因為所謂「看書」,即閱讀,其實就是不出聲地「念」。因此,關於如何自學外語,我的第一個意見就是:若要以「五會」為目標,就必須想方設法獲得或創造一定的外界條件,尤其是聽外語的條件。
二、 創造英語聽說機會
對自學英語者來說,倘還可以利用電視、廣播、磁帶、網路等得到一定的「聽」的機會,則「說」英語的機會就更少了。在這種情況下,不妨試一試下述這些方法:
(一) 盡量將聽和說的練習結合起來。
在我們聽磁帶時,首先要把內容聽懂,切忌對意思還不太理解,就單純從學習語音語調
的角度去模仿。一遍不懂,可以多聽幾遍。在聽懂以後,就可以進行模仿。先是聽一句,說
一句;然後聽一段,說一段,最後達到復述全文。倘我們對語音要求比較高,就可以一句一
句地來模仿,直到惟妙惟肖。我們在聽一段對話或一段文章或故事時,要「身臨其境」地聽,一邊聽,一邊頭腦里有一幅所聽內容的圖畫或人物的形象。這樣,所聽的東西,就會在頭腦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有助於把聽到的東西更好地轉化為自己口頭掌握的東西。
(二) 利用背誦提高口語
實在沒有他人一起來練習會話時,要想培養口語能力,就只好多用背誦的辦法。背課文,背對話(一個人充當幾個角色),背得滾瓜爛熟。但不能停留在背誦上,而要逐漸轉為「說」,即在背誦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逐漸由少而多地加入一些自己的話。內容和語言都可以有所變化,從「照本宣科」發展到靈活運用。這樣,就可以將課文或會話材料從書本和磁帶上的「死」的東西,逐步轉化為自己的「活」的語言。
(三) 選擇適用的口語教材
自學英語會話,就要選擇一本適用的口語會話課本。目前不少英語自學者選擇各種國外教材。這些教材,各有其特色及優缺點,都可以用。但對初學英語會話者來說,還是先用國內出版的、結合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的會話課本為好。這種日常生活題材還可以包括我們在工作中接觸外國友人的場景等。這樣,題材內容比較熟悉,學到的語言也可以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加以運用,能夠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當然,我們決不排斥使用國外教材。相反,在我們學習外語的過程中,還應該盡可能早地接觸國外編寫的教材,由淺入深,逐步過渡到以原文教材為主。就培養聽、說能力而言,更必須通過磁帶等方式多聽到外國人的聲音,熟悉他們地道的英語語調及說話習慣。
三、 系統了解英語語法
自學英語者必須系統地學習一兩本英語語法書。
只靠教科書中的語法注釋和練習是不夠的。要把一本語法書從頭到尾讀一兩遍,對英語語法有一個全面的概念。然後,再一章一節地仔細閱讀,學習運用這些語法規則。這樣,在對英語語法的整體有一個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再分別深入學習其各個局部,就會掌握得更為深入。更重要的是,要將語法規則運用到語言實踐中去,切忌死背語法規則條文,「為語法而語法」。總之,要以語法規則來提高我們語言實踐的水平,又要在實踐中更深入地掌握語法。
英語語法,一般分為詞法和句法兩部分;先敘述詞法,後敘述句法。在語言實踐中,這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學習語法時,固然有必要將詞和句分章分節地學習,但必須注意詞和句
的關系。例如,在學習詞類時,就必須弄清楚什麼詞類在句子中可以擔當什麼成分,又如何因在句中所處的地位而引起什麼詞形的變化;而在學習句法時,也必須從句法的角度,來弄清什麼樣的句子成分需要什麼詞類的詞來擔當,以及所要求的詞形變化等。尤其重要的是,學習動詞就必須弄清不同的動詞所要求的句型(verb pattern)。舉個簡單的例子:
I asked him to do that.
我要(請求)他那樣做的。
動詞ask在這里所要求的句型是:
「及物動詞+賓語+動詞不定式(作賓語的補語)」。
同樣,tell(告訴),order(命令),beg(乞求)和want(要)等動詞都可以用這個句型。但是,換一個在漢語中和「請求」、「告訴」、「命令」、「乞求」和「要」等動詞在用法上同屬一類的詞「阻止」來表達「我阻止他那樣做」時,說I stopped him to do that 就大錯特錯了。在英語中,這句話的正確表達是:
I stopped him (from) doing that.
動詞stop在這里所要求的句型是:
「及物動詞+賓語(+介詞from)+動名詞」
同樣,和stop在本句中的意思「阻止」差不多的詞prohibit(制止)和prevent(阻止)都要求這個句型,而不能用和ask,tell,beg或want同樣的句型。然而,另一個和stop,prevent,prohibit意思也差不多的詞forbid(禁止、不準)卻又要求與ask,tell,beg和want等詞同樣的句型,而不是和stop,prevent,prohibit同樣的句型,即要說:
I forbid you to do that.
我不準你那樣做。
I forbade him to do that.
我當時禁止他那樣做的。
這些錯綜復雜的情況,的確有些使人不易理解。但任何英語動詞都有其習慣用法,都要求某些特定的句型,我們不能任意變動。舉這些例子,主要是說明詞法和句法實際上是不能
分開的。這在自學英語時要特別注意。
總之,自學英語者需要認真學習一兩本語法書。此外,在我們對英語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後,應該學習一本外國人用英語寫的語法書。在傳統的語法書中,C. E. Eckersley和J. M. Eckersley合編的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Grammar (for Foreign Students,譯為《綜合英語語法》),雖似老一些,但卻是比較實用的一本。
四、 逐漸提高閱讀能力
(一) 閱讀要精泛並舉
精,就是精讀,要少而精;文章要短,要讀得細致。要利用辭典等工具書,把篇中主要詞語尤其是動詞以及動詞短語的含義、用法搞清楚,能夠復用,並學習篇中有用的句型和新的語法現象。更進一步,還可以寫寫段落大意、摘要(precis)等。所謂泛,就是大面積地閱讀。這時,不一定個個生詞都查字典,可以通過詞語在大量篇幅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的重復出現來逐漸掌握其含義及用法。精讀材料可選用較難的;泛讀材料應較易,以利於快速大量閱讀。這樣,精泛並舉,雙管齊下,就可較迅速而扎實地提高閱讀能力。
(二) 要逐漸過渡到閱讀原文
要提高閱讀理解力,就必須閱讀原文,或從原文的簡寫本逐漸過渡到原文,而不是閱讀漢譯英的文字。翻譯文字,一則內容熟悉,二則譯文多少要受到漢語的影響,不能真正提高閱讀理解力。有時甚至會造成一定的假象,以為自己英語閱讀水平已經很高,實則遇到哪怕相當淺近的原文,就會感到困難,生詞全部查過,仍舊不知所雲。初學英語者,宜大量閱讀經過簡化的原文小說或故事、英美文學名著等。這些簡易讀物,雖經改寫,仍保持原作的風格,文字也力求多用原文。同時,它們改寫的程度不同,我們可以按其難易程度,由淺入深,按順序讀下去,逐漸過渡到讀原著。
(三) 關於精讀
要精讀一篇文章,首先要通讀一遍弄懂大意,然後就可以弄清詞語的含義。倘對某些句子理解有困難,就需要分析語法結構。而這兩者,如前所述,又是互相聯系的。在分析一個簡單句時,要根據詞類和詞形以及句子結構,找出主謂關系,再分析其他詞在句中的作用(
定語、狀語等)。倘是較長的復合句或主從句等,則應先把各個分句(clause)找出來,再按連接詞的情況以及各個分句的意思,來確定各分句之間的關系,弄清確切的含義。
有心人會注意到,在當代英語中,Mr.和Mrs.等頭銜後面的句號常常省去了。大寫的詞一般不是人名,就是地名。顯然Privet Drive是個街名。用植物的名稱來作地名、街道名的古今中外皆然。但作街道解的詞很多,有street,boulevard,avenue,path等。Drive作街道解,來自drive這個詞的動詞詞意。過去,趕著牲口去趕集,動詞是drive,慢慢地,這條專門趕牲口的道兒,就稱為drive(路、道)了。以後,兩邊蓋了房子,通了馬車,進而是汽車,就成了一個小城市的一條街了。這就是drive作街道解的來由。像北京的珠市口,是原來的豬市口的美稱(不過羊市大街沒改)。
下面文中,thank you very much是現代英語結構中的一種慣用法,即不帶引號的引語。Dursley夫婦倆既然常常驕傲地宣稱他們一家都是很正常的人,總是因為常常會有好心的鄰居們關心他們,因此「多謝各位(關心)」。
這里to be the last (people) to be (involved in...)是一個很有用的句型,意思是「最不會捲入到任何古怪神秘的事情當中去的人」。按此句型,我們可以說:
Wang Ping is the last student to be late for school.
王平是最不可能上學遲到的人。
She is the last person to become a surgeon, for she's afraid of seeing bleeding.
她看見流血就害怕,因此是最不可能成為一名外科醫生的。
查一查字典,可以知道to hold with意思是「贊同(某種說法)」,而用於像本句這樣的否定句中,意為「不能容忍」。hardly是一個很有用的詞,學會用這樣的詞,英文會長進一小步。當然,首先要弄清,它不是形容詞hard的副詞形式;hard本身也是副詞(He works very hard)。hardly是「簡直不、完全不」的意思,是一種語氣比較婉轉的否定說法。
例如:
I can hardly believe it!
真不敢相信!
在試讀了一下這篇當代作品的首段後,我們再選一段雖然寫在19世紀但屬古典派五、 自學英語的寫與譯
學習寫和譯,最好能有老師批改,但這在農村及邊遠地區是不易做到的。怎樣才能「無師自通」呢?這里推薦幾種方法。
(一) 模仿
模仿,也可以稱為「描紅」——像小學生初學寫字時用毛筆塗描紅字一樣。找一篇文字比較精練而自己也比較喜愛的短文(或長篇中的一段),在仔細學習了它的結構、筆法、修辭等之後,就類似的題材自己寫一個短文。例如,倘原作是對一個兒童的描述,則我們可取生活中熟悉的一個孩子為典型,模仿原作的文章結構、用片語句,自己來寫一篇。在古今中外文壇上,曾有不少大師在少年習作時採用過這個方法。英國19世紀文豪、膾炙人口的《金銀島》的作者史蒂文森(R. L. Stevenson,1850—1894)就曾說過他從這種習作方式中受益很多。
(二) 復述
在熟讀一篇或一段文章之後,丟開原文,憑自己對文章內容的記憶,用自己的語言將它復述下來。開始時可以是由單句列成的提綱,進而發展為內容摘要、故事梗概、較詳細的復述,甚至進而加上自己的評論。不要逐句照抄,那就成了「默書」。但開始練習復述時,可以較多地利用原文中的詞、句,逐步轉為更多地用自己的語言。例如,原文倘是用第一人稱(I,we)寫的,我們可以改用第三人稱(he,she,they)來轉達;直接引語可轉為間接引語;長句可拆為短句;倒敘處可以順過來;原作中省略的描述可以補充進來;次要的情節又可以省去。這種習作方法的好處,就是在內容和語言上均有所依據,不致憑空寫來,錯誤連篇,而又無人批改。這種將寫和讀聯系起來,在讀的基礎上練習寫作的方法,可使我們隨著讀物水平的提高,逐漸提高寫作的能力。至於將劇本內容用敘事體寫成故事,那就是很高深的寫作了。英國18世紀作家蘭姆姐弟(Charles Lamb和Mary Lamb)寫了不少小說和書信,今天卻主要是以他們的《莎氏樂府本事》(�The Tales from Shakespeare�)而為後人所知。
(三) 自我修訂
既乏老師批改,就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寫好一篇習作後,應自己從語法、用詞、結構、內容等方面反復加以審析、推敲,改正錯誤,提高質量。不只訂正一遍,而是多遍。還可以把寫好的東西保存起來,在經過又一段學習之後,例如三兩個月,再拿出來,以自己有所提高的外語來修改自己過去寫的東西。
(四) 比較譯文
現在已經陸續出版了一些我國古典和近代小說的英譯本,還有不少英語雜志譯載政府文件、報刊文章和短篇小說等。我們在具備了一定的語法和詞彙基礎、並且進行了一段前面所建議的寫作練習之後,可以選一本內容比較淺近的小說(或其他文字),先不要讀它的英譯,而是選一段落自己學譯。在經過自己多次修改後,再和英譯本進行比較。不要僅只草草對比一下,而是要仔細研究別人的譯法比自己的譯法好在何處,或自己有何錯譯。然後,再把這段譯文當成讀物來學習,學習其中自己覺得新鮮的東西。在選材時要注意,即使今後自己准備從事政論或新聞文章的英譯工作,也不要急於選用報紙社論等體裁的東西來試譯。我個人意見,還是以選用文學體裁的東西為好。政論或新聞文章,要比文學作品容易翻譯得多;但文學作品的語言最為豐富,最接近生活,最能體現一個民族語言的特色與精華。學著翻譯文學作品,對提高英語水平是最扎實的訓練。當然,文學作品的文章也有淺近與高深之別。我們嘗試翻譯時,選材可由淺入深。例如,初學翻譯者不妨從兒童故事等文字淺顯的東西入手;貿然翻譯魯迅先生的作品,十之八九是要碰壁的。
以上建議的從「描紅」到比較譯文等學習寫、譯的方法,都是提供給實在找不到老師請教的自學者參考試行的。此外,現在出版了不少指導青年人如何學習寫作(漢語習作)的書,其中的道理對我們學習英語寫作也是有幫助的。
六、 善於利用工具書
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一本好詞典就是我們最好的、最起碼不可少的「良師」了。
使用詞典,要注意下述幾件事:
(一) 至少有一本「可用的詞典」
即使對初學英語者,一本所謂袖珍小字典,也是絕對不夠用的,有時甚至還會害人。同樣,我們也決不能單純依靠教科書里的「生詞表」。一般小字典或「生詞表」,只簡單地給一兩個漢語解釋,並不告訴我們怎樣使用一個詞,而後者卻是最重要的。一本可用的詞典,必須提供一個詞的讀音、詞形變化、詞類、基本詞義和各種轉義、與其他詞的搭配、與其他片語成的短語和習語以及例句等;倘是動詞,還必須指出它在句子中所要求的各種句型。(至於詞源,則不是每本詞典都必須註明的,初學者也不必深究。)有志學好英語者至少應當有一本這樣的詞典。
(二) 盡早使用「英英詞典」
必須盡早學習使用用英語解釋詞義的「英英詞典」。只用漢語釋義,有時不能說明一個詞的確切意義。舉一個詞smog為例。有的詞典只寫:smog 〔smog〕 n. 煙霧。根據這個釋義,我們倘在「會議中許多人吸煙,搞得屋子裡煙霧彌漫」或「廚師正在蒸饅頭,伙房裡煙霧騰騰」等句子中用smog這個詞,就要鬧笑話。因為,查一下英英詞典,例如最新出版的� 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麥克米倫高階英語詞典》)在第1351頁上就可看到:smog /smog/ noun 〔u〕 polluted air that is a mixture of smoke and fog(不可數名詞,屬於煙與霧的混合物的污濁氣體)。這樣,意思就清楚了,也不致錯用。當然,倘能進一步說明,從構詞法來說,smog就是smoke和fog兩個老詞的首與尾拼合成的新詞,就會更有利於我們理解和記憶了。
(三) 了解詞典特點以充分利用
要了解不同詞典的特點,充分發揮其長處。初用一本詞典,應當將其序言和編輯體例介紹等部分仔細閱讀一下,以便了解如何使用它。例如上文提到的Macmillan詞典,它的特點之一,就是在詞條的釋義中,所用的英語單詞不超出2500個。非常方便學習英語者使用,避免了釋義用語中又有生詞而需反復查證之累。此外,這本詞典中還特別附有「語言提示弊ㄒ常ü?2頁),就英語的慣用法、修辭手段、構詞法、口語話語、英美語差異,以及計算機用語等都作了簡要介紹。
又如�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牛津現代高級英語詞典》),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將英語動詞在句子中所要求的句型分為25大類。在全書篇首的「動詞句型」(Verb Patterns)部分中列表舉例說明;又在詞典正篇每個動詞詞條里,將該動詞所要求的句型按25類中的號碼列出,並給出例句。可以說,要學習英語動詞的基本用法,這是最實用的一本詞典。
(四) 記住詞的多樣性
我們使用詞典,要時刻記住英語的詞的多義性。有的英語常用詞,包括有關的短語在內,詞義可以多達一百餘種。因此,查一個新詞,切忌只看詞條中最先給的一兩個解釋就以為掌握了詞義,而要先了解它的基本詞義,這樣才能更確切地理解它的轉義;要順序把詞條中所給的解釋一行一行看下去,直至找到這個詞在讀物的上下文中所表示的含意為止;而要學習一個詞尤其是動詞的用法,還必須將整個詞條從頭學習到底,例句也不要略過。對初學者來說,特別要注意不要「想當然」,即使對一個比較熟悉的、很普通的詞,也不能想當然。
例如,fast這個詞,是初學英語不久就會接觸到的。它可以是形容詞(a fast train),也可以是副詞(The train goes very fast)。有人在讀物里見到a fast friend,不去請教詞典,卻想當然地把它理解成「很快就熟了的朋友」。實際上,fast在這里是「忠實的、可靠的」的意思,是從「牢固的、緊的」這個詞義轉化而來的。
總之,我們要勤查詞典,也要會查詞典。
七、 專業外語學習
學習所謂專業外語,是為了能閱讀專業資料和書籍。有一個詞叫ESP,即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特種用途英語),類似於我們通常說的「專業英語」。此外,也有所謂「科技英語」(Scientific English)的說法。但我們知道,就語言的三個組成部分——語音、語法、詞彙——而言,無所謂一般英語語音和專業或科技英語語音;也不能分什麼一般英語語法和科技英語語法。只不過科技專業使用的英語,在句子結構等方面有一些自己的特點而已。例如,被動語態、動詞非人稱形式(不定式、分詞和動名詞)、引導詞it、定語從句(尤其是非限制性定語從句)等結構用得較多,句子比較長,而時態變化較少。但即使如此,也不能說存在著什麼不同於一般英語語法的科技英語語法。在詞彙方面,科技或專業英語的確有它大量非日常英語所需要的詞彙,但它仍然不可能脫離基本詞彙這個基礎。對任何ESP來說,基本詞彙都是共同的。更何況,許多所謂科技詞彙,也都是從基本詞彙轉義、合成或派生而來的。例如光學詞彙scatter(散射)其實就是常用詞彙scatter(散布,分散)的轉義;radioactivity(放射性)就是radio和activity二詞的合成;semi-conctor(半導體)就是由conct(引導)轉義之後再加後綴-or和前綴semi-派生而來。因此,不論我們最終目的是學哪一種ESP,我們仍要從基本語音、語法和核心詞彙學起。當然,倘僅以閱讀和翻譯科技文字為目的,則可不必在語音、語調以及聽說上花許多時間。把基本語法搞通,掌握一定常用詞語,就可以較快地進入ESP的學習。再經過一段專業詞彙的突擊,就可以閱讀和翻譯專業書籍和資料了。
小小忠告
最後,順便提一個小小的忠告:我們自學英語,千萬不要東敲一錘,西打一棒;今天搞這本書,明天見異思遷,又換一本,這樣就把時間浪費掉了。現在國內出版了很多英語課本;還有五花八門的國外教材。這些課本各有其特點。我們選定其中一種,就要堅持學到底,不要半途而廢。當然,這並不妨礙我們同時接觸其他教材(包括磁帶、光碟等)作為補充,但總要以一套書為主,不要頭緒過多或挑來換去。至於有人問:學外語有沒有什麼萬靈的葯方,有沒有捷徑?回答是:方法是有的,而且要講究方法。但是,萬靈葯是沒有的,也不存在捷徑,更不是什麼「瘋狂」一陣就可以把外語學好的。還是一句話:學習外語,只有「勤學苦練」!
5. 幼兒園老師讓4歲孩子數字描紅,娃不想寫,網友:家長要勇敢說不
刷新聞,看到一條熱榜:
四歲孩子,老師留作業讓給半頁的數字描紅,孩子自己不想寫,該不該逼他?
說實話,這位家長的提問我看了特別有感觸,留言區也有很多有類似經歷的家長紛紛留言。
有人說:「 四歲前專門練字太早了,還沒到時間,不要著急。」
有人說 :「 面對錯誤的教育方法,家長應該勇敢地說不!」
當然,還有人建議 家長幫著孩子寫 。
關於這個話題,剛好也有自己一點想法想要跟讀者朋友交流一下。
其實,我理解 「4歲孩子要不要逼著描紅?」 換個說法就是 「學齡前孩子要不要鍛煉握筆能力?
作為母親,淑寶學齡前,我沒有刻意鍛煉過孩子握筆的能力。
日本有一位 在幼教領域積累了50餘年豐富經驗 的 親子教育專家鳥居昭美 ,他說:
讀者朋友,看了鳥居昭美的這段話,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 讓孩子數字描紅,孩子不喜歡,但是讓他們畫畫他們就能畫 呢?
我認為學校給孩子布置半頁數字描紅,可能是出於這么幾點考慮:
但是,鳥居昭美根據自己的經驗分析,大人鍛煉孩子 填充顏色 的能力,包括這種 描紅性質的書寫 ,就學齡前兒童自身來說, 毫無創造力。
他給各位家長給出的建議是: 讓孩子盡情去塗鴉 。
說起塗鴉,很多家長其實不喜歡孩子在家亂塗亂畫,傢具、牆面,這些區域如果放開讓孩子畫,後果將難以想像。
但是,鳥居昭美卻建議各位家長給孩子准備 一張紙 ,尺寸盡可能要大一些,再准備 一支筆 ,黑色就可以。
讓孩子盡情塗鴉,不是說塗完就完事了,家長唯一要配合的就是讓孩子把塗鴉的內容講出來,鳥居昭美認為這是一條 成熟的幫助孩子的道路 。
孩子根據頭腦中的已有印象,將他畫出來,這本身就是一種 創造能力的培養, 如果家長能夠引導孩子將畫畫內容講出來,更有助於 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 。
另外,隨著孩子在現實世界中觀察、認識到更多的事物,他能夠畫的東西也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具體,孩子的進步會越來越明顯,而這個過程,完全是 孩子自發完成 的。
這讓我想起來《長津湖》電影中的一句話: 」一個蛋從外面被敲開,註定被吃掉。你要是能從裡面自己啄開,沒準是只鷹」。
家庭教育的核心正在於此,培養孩子的內在動力遠比各種外力刺激更有用。
當時看完鳥居昭美關於兒童畫畫能力培養的具體論述時,許久以來困擾我的問題終於得到解決了:
當我按照鳥居昭美的說法培養孩子時,我發現淑寶的繪畫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開發。
日常家裡的地板磚上,全是淑寶的畫作,由於長時間低頭畫畫,擔心孩子的頸椎受不了,我又給他買了最大號的白板, 每次一畫就是一個多小時 。
孩子隨意塗鴉的時候,邊畫邊說,有些是我聽不懂的語言,有時候畫完還需要大人聽他講解一下創作的內容, 自由創作的狀態讓孩子全身心陶醉其中, 臉上洋溢著一種興奮的表情。
淑寶在繪畫過程中收獲的喜悅,讓我很高興,原來養孩子這么省心啊!
淑寶的繪畫能力得到一個質的飛躍,這都源於暑假在鄉村生活的那段時間,他見識了很多花草蟲魚, 腦海中儲存了很多真實的印象 ,更重要的是,農村開闊的大院子,成為了淑寶最好的「畫板」, 一周左右時間就能畫完一盒粉筆 。
孩子 對自己的繪畫能力非常自信 , 對自己創作的作品非常滿意 ,有時候還需要大人幫他確認一下他確實畫得很好,原來,這就是 鳥居昭美口中所謂的「大師」啊!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很慚愧,我缺少這種藝術創作帶來的激情和對生活的熱情。
孩子的姥爺看到娃經常亂塗亂畫,說讓我給孩子 買個握筆矯正器 ,我微微笑了一下,我深知自己的做法並不是放養孩子,而是有理論支撐。
但同時,我又在心裡嘀咕:學齡前 到底要不要鍛煉孩子的握筆能力呢 ?
這學期,作為孩子學校的家委在開會的時候,聽到一個負責教研的老師特別誠懇而又堅定地告訴在座的家委代表: 「不要鍛煉孩子的握筆能力。」
根據老師的說法,她認為家長在教孩子握筆的時候畢竟不是專業的指導, 如果孩子掌握了錯誤的握筆姿勢,到了小學糾正起來很麻煩 。
家長有訓練孩子握筆的打算,可以在幼兒園大班結束後,上小學之初的那個暑假, 給孩子報一個書法訓練班 ,掌握一下毛筆的握筆姿勢,至於孩子鉛筆的握筆能力,小學老師會重點培養。
聽到老師這么說,我終於放心了,就按老師說的辦!
但是,每個幼兒園的要求不盡相同,如果各位家長朋友確實碰上幼兒園老師給孩子留得像描紅、塗色這種作業,建議家長:
以上家庭教育經驗分享,希望對您有用。
6. 電影描紅是什麼意思
描紅就是描成紅色,塗成紅色的意思。
你這里說的描紅可能就是做記號的意思,把喜歡的電影做個記號,留著以後看,這不是什麼電影術語。
7. 我是成人了。想練字,能幫我推薦一本描紅和字帖嗎
建議你去書店(網上或者各種書店)逛逛,找一本作者是司馬彥或者龐中華的。他們兩的字比較正規。據我經驗,市場上的書店有很多字帖,不管你是想寫好字還是練書法,都不能盲目的買,不能因為誰的字在字帖上看著還行就拿去練。要寫字,或者練字,就要有規矩,要規范。司馬彥和龐中華的楷書,也就是正正方方的一筆一劃的字,寫得比較規矩,也還好看。不必要用鋼筆練,一般的簽字筆、中性筆就行。因為你不需要學書法,只是想寫好點,如果時間不多,建議多看看他們的字,拿著字帖常看看也能有所進步的。補充:請注意你要的是寫字好看點,我不同意說以毛筆字字帖如顏真卿、柳公權的字帖練習。我學書法練習鋼筆式練的柳公權的楷書,但是那對你不僅不必要,而且有害。要寫好字而不是練好書法,普通鋼筆字字帖幫助更大。
8. 如何鍛煉英語口語
1. 多說,don't mind losing your face.找個能跟你聊英語人的多說,不要怕錯,有錯才有進步嘛. 2. 多聽原聲磁帶,看國外英語版的影片與電視,這對提高英語口語有很大的幫助. 3.有條件的話,可以用收音機收聽VOA,BBC,CIR, 堅持下來,就肯定的到意想不到的收獲.不要怕聽不懂,起碼營造營造氛圍,找找感覺也可以. 4.就是要多閱讀,看多了,語感就來了。 5.練習口語一定要跟老外交流才行的,e-say就不錯,我就在上面學習的,全外教一對一,現在可以免費體驗。 總之,要理論與實踐結合,學了,就要想辦法賣弄出去,用上. 希望通過你的努力,你的英語能步步高升, 達到你想要的.
9. 什麼是描紅動畫
描紅動畫是一種動畫設計中普通的語言,這種語言來源於動畫對電影電視語言的學習。它具有真實性和准確性的特點,在動畫工業化中具有很高的效能優勢。但同時它也是一種在藝術表現力上比較欠缺的動畫形式。
我只知道那麼多
10. 動畫分類
傳統動畫(Traditional animation),也被稱為手繪動畫、或者是賽璐珞動畫,是一種較為流行的動畫形式和製作手段。傳統動畫表現手段和技術包含全動作動畫(Full animation)、有限動畫(Limited animation)、 轉描機 技術(Rotoscoping)等
全動作動畫 又稱全動畫,或者是全動作動畫(Full Animation),是傳統動畫中的一種製作和表現手段。雖然從字面上來看,全動畫是指在製作動畫時,精準和逼真地表現各個動作的動畫;但同時,這種類型的動畫對畫面本身的質量有非常高的要求,追求精緻的細節和豐富的色彩。所以這種類型的作品往往擁有非常高的質量,但製作時也非常的耗時耗力。在早期沒有用到賽璐珞的時候,有的作品在製作時甚至要非常精確並且不斷的重復繪製作背景。所以有時製作這種類型的動畫,將會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 迪士尼 有很多的早期動畫作品都是這方面的代表。 華納兄弟 早期也有些這方面的作品。類似的作品還包括《 美國鼠譚 》(An American Tail,1986)與《 鐵巨人 》(1999)。
有限動畫, 也有將其稱為限制性動畫,這是一種有別於全動畫的動畫製作和表現形式。這種類型的動畫較少追求細節和大量准確真實的動作。畫風簡潔平實、風格化,強調關鍵的動作,並配上一些特殊的音效來加強效果。這種類型的動畫在成本、時耗等各個方面都比全動畫低很多。有限動畫改變了過去的動畫風貌,開創了新的動畫藝術表現形式。這種形式的動畫在製作上相對粗糙,但便於大規模製作,並將表現中心從畫面移動講故事上,所以非常適合於製作電視動畫,以致於這形式的動畫在電視大流行時也快速成長,並對 日本動畫 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早期的日本動畫幾乎全是這種類型。這種動畫後來導致了另一種動畫形式的產生,一種介於全動畫和有限動畫之間的動畫形式。比如動畫片《 貓和老鼠 》,在動作上你可以注意到他們的動作比有限動畫的動作豐富,但動作的速度卻非常快,那是因為他們經常用八格來畫動畫。有限動畫系列的代表公司是 美國聯合製片公司 (United Proctions of America,UPA),這個公司的創辦人是1941年 迪士尼 動畫廠罷工事件後從迪士尼出走的動畫師。他們的代表作包括《Gerald McBoing-Boing》(1950)等。另外, 披頭士 的MTV動畫作品《 黃色潛水艇 》(Yellow Submarine)也屬於這種類型。
轉描機 (Rotoscoping) 是一種動畫製作時所使用的技術。早期的動畫巨大的工作量和對動作的把握導致動畫製作的時間非常的巨大。於是這種技術就出現了。這種技術的原理是,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運動對象(比如走路的人)事先拍攝成膠片,然後在膠片上蓋上紙(或者是賽璐珞),然後將這個運動重新用筆畫下來。通過這種類似於描紅的技術可以利用很少的時間來畫出非常逼真的動作以及動畫效果。這個技術被廣泛的運用在早期的動畫製作中,《 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及中國最早的長篇動畫萬氏兄弟公司出品的《 鐵扇公主 》里也用到過這個技術。現在這個技術一樣的被用於電影、MTV、電視廣告的製作上。但操作工具則可能被代替為計算機和手寫板。著名的作品包括《Waking Life》
定格動畫 (StopMotion) 是一種以現實的物品為對象,同時應用攝影技術來製作的一種動畫形式。中文可以稱為靜格動畫,或者靜止動畫等等。這種動畫根據物品使用的材質可以分為粘土動畫(Clay animation),剪紙動畫(Cutout animation),圖像動畫(Graphic animation),模型動畫(Model animation),實體動畫(Object animation),真人電影動畫(Pixilation),木偶動畫(Puppet animation)。這些類型中另有細分。定格動畫有別於傳統動畫和電腦動畫,具有非常高的藝術表現性和非常真實的材質紋理。製作時,先對對象進行攝影,然後改變拍攝對象的形狀位置或者是替換對象,再進行攝影,反復重復這一步驟直到這一場景結束。最後將這些照片(膠片)連在一起,形成動畫。這種動畫的製作技術也被稱為幀到幀(frame to frame)或者稱為位到位(postion to postion)
黏土動畫 (Clay animation)使用黏土,或者是橡皮泥甚至是口香糖這些可塑形的材質來製作的定格動畫。一般這種類型的動畫是利用黏土的可塑,直接在黏土上進行變化操作來達到動畫效果,但有時也會在已經做好形狀的黏土角色中加上鐵絲的骨架,以便角色能夠方便的做出一些造型或者姿勢。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於木偶動畫。比較著名的作品包括 阿德曼動畫 (Aardman Animations)的 超級無敵掌門狗 (Wallace and Gromit)等。
剪紙動畫 (Cutout animation)以紙或者是衣料為材質製作的定格動畫,在視覺上通常表現為二維平面。這種類型的動畫作品包括 蒙提·派森的飛行馬戲團 (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英國,1969-1974)、 奇幻星球 (Fantastic Planet,法國,1973)、 故事裡的故事 (Tale of Tales,俄國,1979)等。動畫連續劇 南方公園 在視頻的風格上對這種類型的動畫進行了模仿。
輪廓剪影動畫 (Silhouette animation)屬於剪紙動畫的一種定格動畫。這種動畫在視頻上表現為背光並且只能看到黑色的輪廓剪影。靈感來源於歐洲早的皮影戲。作品的視頻往往前景顏色較深,背景較淺。前景的材質則往往是紙板。比較著名的作品有: 阿基米德王子歷險記 (The Adventures of Prince Achmed,德國,1926)。
圖像動畫 (Graphic animation)使用非繪畫類型的平面圖像製作的定格動畫。材質可以是報紙,雜志上的各種圖畫,照片,剪報等等。這種類型的動畫經常被混合到其他的動畫或者是電影中。在製作動畫時,可以用拍攝一幀幀變化的圖像來製作運動效果。也可以保持圖像不動而移動攝像機來製作屏幕上的運動效果。這種類型的動畫和傳統動畫以及紙繪動畫在概念上有很大的聯系,但在技術上仍然歸屬於定格動畫。該類型的動畫作品有Frank Morris於1973年的奧斯卡獲獎短片Frank Film。
直接繪制動畫 (Direct manipulation animation)這種動畫雖然被認為是定格動畫的一種,但它和傳統的平面手繪動畫之間,也存在很大的聯系。因為他們都是以繪畫來表現視頻。直接繪制動畫是在製作上,採用邊畫邊拍攝記錄下的方式,主要是表現為一個畫面(或者是一個動作)繪制出來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沒有繪畫者出現在視頻中,所以這個畫面(或是動作)就好像是自己畫出來的一樣。而傳統動畫則是全部畫完以後一起拍攝。雖然從視頻上,傳統的手繪動畫也可以模仿這種動畫的視頻風格,但由於這個類型的動畫的製作方法和定格動畫的製作方法一樣,所以在技術上,仍屬於定格動畫。直接繪制動畫的作品有 布雷克頓 (J. Stuart Blackton)於1906年製作的《滑稽臉的幽默相》(The 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這個作品用粉筆在黑板上製作。
模型動畫 (Model animation)以製作好的模型為對象來製作的定格動畫。這種技術最早是用於早期的電影拍攝中。它可以將無生命的物體通過動畫模擬成現實世界中的一些特殊物體,用來與電影中的演員進行虛擬的互動,來製作帶有幻想風格的視頻。著名的電影作品《 金剛 》(1933年)里的金剛就使用了這種動畫技術。
GO motion 是模型定格動畫中的一項製作技術。這種技術可以使是物體在視頻中產生運動模糊的效果。而在傳統的定格動畫中,由於在拍攝時物體是靜止的,所以是不會產生這種效果的。實現方法是在攝像機快門開啟之前沿一個方向,輕微的移動這個物體,使這個物體在膠片上留下邊緣模糊的視頻。這個技術是由 光影魔幻工業 和 菲爾·蒂皮特 (Phil Tippett)共同開發,以用於 星球大戰V:帝國反擊戰 的特殊效果。
實體動畫 (Object animation)使用 積木 ,玩具,娃娃等來製作的定格動畫。因為這種動畫不使用可以塑造或者是變形的材質如黏土,蠟等來做為材質,所以他不同於黏土動畫。同時,這種類型動畫中出現的角色,在形像上通常不帶有明顯的人物或者是動物的特徵而是使用類似於錫兵,建築玩具,或者是 樂高積木 這些在形像上無生命的物體,因此它也不同於模型,或者是木偶這兩種經常使用帶明顯角色特徵的定格動畫。實體動畫經常混合在其他類型的定格動畫中。同時這種類型的動畫也時常出現在早期的電影中。
真人電影動畫 (Pixilation)使用人做為動畫角色的一種定格動畫。這種動畫的形式和電影比較難區分,在以人做為動畫中的素材的同時,也經常會配上一些無生命的物體,以達到一些 超現實主義 風格的效果。這些效果包括人物突然的消失或者出現在畫面中,或者是使人看起來像是在路上滑行。在早期的電影中製作時,對於一些特殊的效果表現,定格動畫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之一。早期的實驗性電影中經常可以看到這種類型的動畫。加拿大的 諾曼·麥克來恩 (Norman McLaren)製作的動畫椅子(chair),鄰居(Neighbours),以及他在加拿大電影局(NFBC)的部分實驗短片就屬於這種類型。
木偶動畫 (Puppet animation)以立體的木偶來製作的定格動畫,是由木偶戲發展而來。木偶動畫中使用的木偶在製做時就會被賦予可以運動的關節,或者是類似於骨骼的一樣骨架,所以可以比較方便的製作動畫中所需要表現的各種動作。現在的木偶動畫也彩金屬的骨骼,將他們放在角色的身體中,類似可以運動的模型。(製作時是先做骨骼,再在其外面加上頭部,軀干以及四肢)這種技術是現代定格動畫中較為常用的技術。代表作品有 聖誕夜驚魂 、 僵屍新娘 。
Puppetoon 這是木偶動畫中的一項製作技術。採用可以替換部位的模型,用模型替換部位的不同來表現動畫中的動作。在拍攝時先拍先一幀然後將模型的某個部位替換上相應的其他部位(比如將一張生氣的臉替換成一張大笑的臉),然後再拍攝。這項技術常混合在其他定格動畫中,用來製作諸如角色的表情等的動畫。在拍攝時,需要提前先製作好相應的各個部分。
電腦動畫
電腦動畫 (Computer Animation),是藉助電腦來製作動畫的技術。電腦的普及和強大的功能革新了動畫的製作和表現方式。由於電腦動畫可以完成一些簡單的中間幀,使得動畫的製作得到了簡化,這種只需要製作關鍵幀(keyframe)的製作方式被稱為「Pose to pose」。電腦動畫也有非常多的形式,但大致可以分為二維動畫和三維動畫兩種。
二維動畫 也稱為2D動畫。藉助計算機2D 點陣圖 或者是 矢量圖形 來創建修改或者編輯動畫。製作上和傳統動畫比較類似。許多傳統動畫的製作技術被移植到電腦上。比如漸變,變形, 洋蔥皮技術 , 轉描機 等。二維電影動畫在視頻效果上有非常巨大的改進,製作時間上卻相對以前有所縮短。現在的2D動畫在前期上往往仍然使用手繪然後掃描至計算機或者是用數寫板直接繪製作在計算機上(考慮到成本,大部分二維動畫公司採用鉛筆手繪),然後在電腦上對作品進行上色的工作。而特效,音響音樂效果,渲染等後期製作則幾乎完全使用電腦來完成。一些可以製作二維動畫的軟體有包括 Animate 、 After Effects 、 Premiere 等, 迪士尼 在1990年代開始以電腦來製作2D動畫。並且他們把以前的作品重新用電腦進行了上色。
三維動畫 也稱為3D動畫。基於3D電腦圖形來表現。有別於二維動畫,三維動畫提供三維數字空間利用數字模型來製作動畫。這個技術有別於以前所有的動畫技術,給予動畫者更大的創作空間。精度的模型,和照片質量的渲染使動畫的各方面水平都有了新的提高,也使其被大量的用於現代電影之中。3D動畫幾乎完全依賴於電腦製作,在製作時,大量的圖形計算機工作會因為電腦性能的不同而不同。3D動畫可以通過電腦渲染來實現各種不同的最終視頻效果。包括逼真的圖片效果,以及2D動畫的手繪效果。三維動畫主要的製作技術有:建模、渲染、燈光陰影、紋理材質、動力學、粒子效果(部分2D軟體也可以實現)、布料效果、毛發效果等。著名的3D動畫工作室包括 皮克斯 、 藍天工作室 、 夢工廠 等。軟體則包括 3ds Max 、 Blender 、 Maya 、 LightWave 3D 、 Softimage XSI 等。
其他電腦動畫技術 電腦動畫製作技術通過計算機得到了很大的延伸。很多技術不僅用在動畫製作上,還用在電視、電影的製作上。這些技術包括卡通渲染動畫(cel-Shading/Toon Shading Animation)、 動作捕捉 (Motion capture)、 色鍵 (Chroma key)、非真實渲染(Non-photorealistic rendering)、 骨骼動畫 (Skeletal animation)、目標變形動畫(Morph target animation)、模擬(Simulation,模擬風、雨、雷、電等)。另外亦有使用 點陣圖 或 矢量圖形 製成的小動畫,互聯網上主流的格式是點陣圖 GIF 。
其他動畫製作技術
膠片繪制動畫 (Drawn on film animation)直接在電影膠片上進行繪制的動畫製作技術,也被稱為直接動畫(direct animation)或者是無攝像機動畫(animation without camera),以區別於其他需要一幀幀拍攝圖像或物體的動畫形式。是早期動畫的一種製作方式,也被用於早期的電影中。因為這種技術可以使動畫中的角色出現在現實的視頻中,類似於合成技術。作品有 逃出墨水瓶 (out of ink)。
玻璃動畫 (Paint-on-glass animation)在玻璃片上繪製作動畫。一般採用一些油畫的顏料來製作,用時也會用一些樹膠水彩畫。俄國的 亞歷山大·佩特洛夫 是使用這方面技術有名的動畫師,他大約有這種技術拍了七部電影,並且都獲得一些獎項。
針幕動畫 (Pinscreen animation)針幕動畫使用一塊有許多可以活動的針的板,然後通過不同的針的上升下降來實現動畫效果。這種動畫技術可以實現一些傳統動畫比較難實現的質地效果。
沙動畫 (Sand animation)用沙為材料,在一塊打前光燈或者是背光的玻璃上用沙子來繪制各種圖像,然後做為幀拍攝下來,以製作動畫。沙動畫在視頻上風格獨特,有其他動畫比較難表現的效果。
手翻書 (Flip book)手翻書是一個帶有一系列連貫動作圖像的書。當書頁被快速翻閱時,看到的圖像會因此視覺殘留現象而出現動畫效果。 手翻書 一般是針對兒童的,但也有面向成人的採用一系列照片而不是圖像的手翻書。手翻書有時也會出現在一般的書或者是雜志的附刊中,或者是頁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