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覺得中國的電影市場應該怎麼發展
行業主要企業:貓眼娛樂(01896HK)、阿里影業(01060HK)、光線傳媒(300251)、新片場(834630)、華誼兄弟(300027)、愛奇藝(IQ.NASDAQ)、Bilibili(BILI.NASDAQ)
本文核心數據:中國電影市場收入規模、中國電影放映場次情況、中國電影行業集中度
行業概況
1、定義
電影產業是對以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三個行業為主,同時包括電影的後產品的開發(如音像製品、電影頻道、相關圖書、玩具等)以及與電影相關的市場活動的總稱,屬第三產業中娛樂業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通過視聽技術傳遞藝術形象信息,為人們提供審美、娛樂、宣教服務。
電影產業的特徵包括以下幾點:
2、產業鏈剖析:包括五大階段
從電影行業整體來看,其產業鏈包括電影製作、出品、發行、放映環節。電影製作作為整個產業的最前端,決定了行業的影片供給數量、質量等情況,具有一定的議價權。影片製作完成後,通過出品及發行方使得影片得以面世,向下游院線企業進行宣發。電影產業的終端是院線市場,其基本職能是提供放映服務獲取票務收入,一般占據45%的票房分賬比例,同時還為合作商提供廣告服務、提供賣品等衍生品服務以獲得非票務收入。
在電影產業鏈中,發行上承製片方,下連院線播映方,是將影片全國推廣的渠道,整個電影產業鏈的參與者眾多。
電影製作方主要包括國內外文學與劇本等原始作品方,如國外的漫威、迪士尼,國內的華策影視、騰訊文學等;內容出品方包括海外的華納兄弟、環球影業,國內的萬達影視、華誼兄弟等專業影視公司;宣傳發行方包括華納兄弟、環球影業等傳統影視公司發行方,以及淘票票、愛奇藝與貓眼電影等網路發行方;電影產業鏈終端的院線平台代表公司有海外的AMC與國內的萬達影院、大地影院、橫店影視等。
行業發展歷程:處於「互聯網+時代」
從1950年發展至今,我國電影行業共經歷了四個階段,分別為「國有資本時代」、「民營資本時代」、「商業大片時代」和目前所處的「互聯網+時代」。
行業政策背景:多項政策加持
以政策扶持為主導電影產業的迅猛發展與國家層面以及政策層面出台的各項扶持政策有著緊密的聯系。2010年的《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由國務院辦公廳出台發布,我國對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方針、具體政策措施保障;
關於支持電影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在2014年由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聯合發布,明確了八項具體政策,使得市場活力得到進一步激發,公益服務質量和水平得到提升;
《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徵收使用管理辦法》於2015年由國家財政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並規定,向申請工商登記的經營性電影放映單位徵收5%的電影專項資金,用於電影產業發展的金融、稅收和人才引進扶持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於2017年3月1日發布實施,具有里程碑意義。對於正處於發展迅速但缺乏法律依據及保障的電影市場來說,無疑給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帶來了法制化的信心,也為中國電影"走出去"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可以說,國家法律和政策,特別是政策幾乎決定著電影產業發展的方向和發展程度。
行業發展現狀:
1、中國電影市場收入規模:疫情後強勢反彈
從電影票房收入來看,2016-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持續增長,並成功突破600億大關。2019年,我國票房收入達641億元,較2018年增長5.4%,增速整體呈現下滑態勢。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我國電影票房收入僅為203億元,不到2019年票房收入的三成。截至2021年12月中旬,我國電影票房收入457億元,較2020年恢復較快。
2、中國觀影人次情況:2020年下降近7成
從觀影人次的變動情況看,2020年全年觀影人次5.49億人次,相比2019年減少了68.23%,降幅與票房降幅基本持平。對比2019年全國約14億的人口總量,人均觀影次數為0.39次,相比2019年的1.24次下滑明顯,若以8.48億的城鎮人口計算,人均觀影次數為0.65次,相比2019年減少了1.43次。
3、中國電影放映場次情況:疫情影響放映場次大幅度下降
2020年全國影院共放映電影5658.4萬場,同比減少55.58%,降幅明顯低於觀影人次和票房降幅。對比票房、觀影人次和放映場次的變化情況,隨著國內影院數量的逐年增多,放映場次的增加速度始終能夠大幅高於票房和觀影人次的增長速度。
行業競爭格局
1、行業集中度:頭部效應明顯
整體來看,中國電影市場頭部效應明顯,行業集中度較高。隨著檔期競爭加劇、口碑宣傳作用凸顯,國內電影票房集中度加劇。2020年受疫情影響,電影前五名票房達到全年總票房的50%以上。除2020年特殊情況外,2018至2021年電影票房前三名和前五名佔比穩步提升,這意味著影視行業的龍頭公司能夠分到更多紅利。
2、企業競爭:萬達影院市場份額最高
從各院線票房情況來看,我國電影產業市場集中度仍待提高,以票房TOP5院線的票房合計僅為2020年電影總票房的47%。其中,萬達院線以15%的票房比重位居榜首,其次為大地院線,其票房比重為10%,上海聯合院線(8%)、中影數字院線(7%)和中影南方新干線緊隨其後(7%)。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政策方面:《「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
2021年11月9日,國家電影局發布了《「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也是針對內地目前電影市場所做出的最重要的指導性方針政策,其中既有一些具體的數字指標要求,也有一些針對性較強的規劃部署。整個規劃書近萬字,基本涵蓋了內地電影近幾年發展出現的問題和症結,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也包括了之前一些方針政策的進一步執行。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⑵ 中國紀錄片在2012年後呈什麼變化趨勢
新媒體將成為行業重要支撐點
在我國紀錄片產業快速的發展背景之下,我國對紀錄片的生產投入也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根據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CDRC)數據顯示,2013-2015年,我國紀錄片產業投入規模高速增長,至2015年年增長率高達57.3%;2016-2018年逐漸實現平穩發展,2018年我國紀錄片投入規模達到46億元,同比增長16.4%。
新媒體紀錄片的巨大潛力吸引了新媒體平台在紀錄片領域加大投入。目前,在我國的視頻平台中,騰訊視頻、優酷、芒果tv、愛奇藝和嗶哩嗶哩都已經開始布局自製紀錄片。
相比而言,騰訊和B站在自製紀錄片上投入更大。結合2018年五大視頻平台在自製紀錄片的情況來看,騰訊自製記錄片的數量遠高於其餘的視頻平台。
其中,騰訊視頻上線的《風味人間》紀錄片的豆瓣評分高達9.1分。根據前瞻分析,新媒體平台不僅在生產投入成本逐漸增加,其拍攝的紀錄片的質量也處於上乘品質,這預示著新媒體機構將成為我國紀錄片行業的支撐點和發展新動力。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⑶ 為什麼現在電影都以票房論成敗
賺錢為目的[機智]畢竟審美每個人不一樣 《萬箭穿心》200多萬票房 《唐人街探案3》40多億票房 你肯定看著後者 但藝術品質差多了 說不好聽的很多人未必知道《萬箭穿心》啥東西
「《絕殺慕尼黑》票房破8000萬了,真的太成功了!」。
「《雷霆沙贊!》中國票房還不到3億,簡直撲街到地心」。
為什麼同樣是評價電影的票房,《雷霆沙贊!》票房比《絕殺慕尼黑》高好幾倍,卻獲得了完全相反的評價呢?
衡量一部電影成功與否的標准有很多,放在市場中,當然是以票房論成敗。這就容易形成一個認知——票房越高,電影越成功;票房越低,肯定就是商業上的失敗者。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因為我們忽略了一個詞,叫「票房體量」。受制於題材、類型、卡司,甚至國別等的不同,每種類型片,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個票房體量。即使電影票房本身並不高,但只要處於票房體量之間,就是合格的,高於票房體量,便稱得上是一部票房成功的影片。
而現如今大多數人,並沒有正確的票房體量區間的認知,很多人對於電影票房的閾值是被拉高了的,畢竟在這個只有「XX影片票房X天破十億票房」這樣的題目才會不停的被自媒體報道刷屏的時代。但是對於大多數題材類型來說,近億元的票房成績,已經實屬成功。
比如《你好,之華》。一般而言,文藝片的票房體量都在百萬級別,如果有一線導演和演員加盟的文藝片,票房體量會上漲到5000-6000萬左右,比如之前的《黃金時代》《江湖兒女》等都是如此。因此,放眼當下動輒上億的整個電影市場,《你好,之華》的8000萬票房看似不值一提,但相比這一類型的電影來說,已經是很不錯的表現了。
當然,票房體量並不是恆定的,隨著時間、市場的變化,尤其是爆款電影的出現,票房體量也會不斷被推高。比如,五年前愛情電影的票房體量可能還在兩三億級別,但如今隨著《前任3》《後來的我們》等一系列高票房爆款愛情電影的出現,其票房體量也翻了好幾番。
因此,摸清每一類型電影的票房體量區間,有利於對目前中國電影市場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念。此外,作為製片方,還能為前期的電影投資做好風險把控,避免投入過大卻難以回本的問題。那麼,不同類型的電影到底有著多大的市場體量呢?我們又該如何建立自己的票房認知?別急,本文將從國產片的角度,為大家一一分析。
1、動作電影
動作電影稱得上是目前票房體量最穩定的一類影片了,但從票房體量角度來看,並不能一概而論,細分開來,動作電影也分以下四類。
首先是主旋律動作電影,這也是屢次創造票房奇跡的類型。2016年的《湄公河行動》以最終11.86億的成績取得了當年的國慶檔冠軍,為這種類型開創了新的機遇。而2017年的《戰狼2》所取得的56.83億成績,更是目前內地電影票房冠軍。2018年《紅海行動》(36.5億)成績同樣表現出色,而未來這一數字又將落在哪裡也有著很大的想像空間。2020年春節檔的《緊急救援》也屬於此類型,有望繼續獲得30億+的票房成績。
而目前產量以及質量較為穩定的,當屬香港動作電影。目前港式犯罪動作電影的票房體量在3-4億左右,比如《追龍2》(3.04億)、《黃金兄弟》(3.17億),去年國慶檔上映的《無雙》以12.73億將這一體量推到了最高。而今年暑期檔的《掃毒2》與《使徒行者2》也都有望憑借續集優勢與全明星陣容,獲得6億以上的票房成績。
近年來,內地也開始效仿香港,開始出品拍攝一些犯罪動作電影,然而體量始終無法企及港片的高度。今年年初的《「大」人物》的3.79億是近年來目前這一類型電影的最高記錄。一般而言,這類電影的票房體量在1億左右,比如《綁架者》(9566萬)、《英雄本色2018》(6307萬)。兩部《心理罪》憑借IP屬性都獲得了3億左右的票房成績,雖然成績並不亮眼,但在此類型中已經屬於佼佼者。
香港動作電影還有「港式功夫」這一類型電影的存在,比如《葉問》系列、《殺破狼》系列,目前《葉問3》(7.69億)是這類電影的最高體量。但是這兩個系列之外的電影,類似《太極》《狂獸》《張天志》,都只能收獲1億左右的票房成績。這也與目前華語功夫明星的斷代有關。
2、科幻電影
在2019年以前,科幻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一直是微弱的存在,其票房體量也在具有一定科幻類型的《逆時營救》《不可思異》等影片中維持在1-2億之間。甚至類似《伊阿索密碼》等片只有不到一千萬的票房。
但今年春節檔《流浪地球》的出現將科幻電影推到了新的高度,46.54億票房也成了當下科幻電影的市場新標桿。當然這並不能成為以後科幻電影的標准體量,內地科幻題材仍然需要更多的作品讓市場成熟。這對接下來等待上映的《上海堡壘》《明日戰記》等科幻電影來說也有不小的挑戰難度。
3、喜劇電影
喜劇電影的范疇無疑也是龐大的,在這里我們也將喜劇電影細分為以下幾類。
首先是純粹的劇情喜劇,以麻花喜劇以及徐崢、王寶強的部分喜劇為主,《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西虹市首富》《港囧》《泰囧》《煎餅俠》《大鬧天竺》《情聖》《惡棍天使》《來電狂響》《李茶的姑媽》皆屬於此類別。如果擁有出色的製作班底外加目前頂級的喜劇陣容,一般能獲得20億以上的票房量級。然而喜劇類也因為質量水平、卡司陣容以及喜劇品牌的參差不齊,這個類型也擁有最大程度的票房方差。從成績最高的《西虹市首富》(25.47億),到僅有幾百萬票房的喜劇,數量龐雜。
但是劇情喜劇往往具有一定的票房上限,將喜劇與懸疑、科幻、競技等題材融合,往往能獲得更出色的票房加成,典型的是《唐人街探案》系列。實際上,2015年《唐人街探案》上映的時候,影片8.18億便已經是超出預期的市場表現了。2018年,《唐人街探案2》上映又將懸疑喜劇的體量推高到30億+,33.97億也是目前的最高體量。而春節檔的《美人魚》《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也都是成功將喜劇與其他類型融合創造極佳票房成績的典型。
除此之外,喜劇還有兩個分類,就是港式喜劇與動作喜劇。港式喜劇以黃百鳴的「喜事」系列為代表,只能獲得1億左右的票房成績,並且近幾年整體情況呈下滑態勢,2017年賀歲檔的《妖鈴鈴》與驚悚恐怖片相融合,3.63億的成績也是此類型的最高表現。
另外就是以成龍為代表的功夫喜劇,以《絕地逃亡》《鐵道飛虎》《功夫瑜伽》為代表,基本擁有5-8億的基本量級。
4、劇情電影
劇情電影其實是很難劃分具體類型的一類,這里我們從題材出發大體分為兩大類。
首先是現實題材劇情片,去年暑期檔大熱的《我不是葯神》便可劃歸到這類電影中,31億的票房成績也是目前的最高體量。而一般來看,像《親愛的》(3.44億)、《我不是潘金蓮》(4.82億)都在正常體量區間。因為製片成本中等,並且具有出現口碑爆棚的代表,這一類型電影也成為近年來的票房大熱。今年暑期檔的票房熱門《銀河補習班》也屬於此類型,具有斬獲10億+票房的實力。
其次是 歷史 題材劇情片,隨著《芳華》(14.22億)、《無問西東》(7.54億)兩部超出市場預期的類似題材影片的崛起,也讓市場認識到了這一類型的全新開發方式,擁有更廣年齡觀眾層的此類影片在未來也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5、愛情電影
情感 類電影與喜劇類電影相似,也擁有較大的閾值區間。
目前,愛情電影的票房體量一般在1-2億,像《21克拉》(1.1億)、《下一任:前任》(1.21億)其實都是正常體量內的影片,《超時空同居》《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8億票房都是超出預期的影片,而《前任3》接近20億票房的成績則將愛情電影的票房體量徹底推高。
愛情電影中還有一類特殊的存在,稱之為「青春片」,這類影片往往聚焦主角的青春時期,並且具有一定的時間跨度,比如去年五一檔的《後來的我們》,影片13.61億的成績也是當下此中類型的最高票房。總體來看,青春片的票房體量在2-3億之間,目前正在上映的《最好的我們》票房已超過4億,可以說超過市場預期。
6、魔幻電影
目前,魔幻電影的票房體量在幾年前比較偏大,包括星皓版《西遊記》與周星馳版《西遊》系列都是魔幻電影的高體量代表作。
另外,《捉妖記》系列屬於偏合家歡的魔幻類型,2015年《捉妖記》將該類型票房體量推至24億。到2018年,《捉妖記2》的22.37億票房雖然看起來依然表現不錯,但對照第一部,顯然有著下降的落差,這無疑也是票房體量無形之中被推高的作用。
然而,因為魔幻電影高投資特性,也讓其擁有著較低的票房回報率。去年投資7.5億製作的《阿修羅》最終上映票房不到1億,也讓此類題材逐漸成為投資黑洞。
7、動畫電影
相比於其它類型電影,動畫電影由於受眾有限,其票房體量也偏低,具體來看,成人向動畫和低幼向動畫又是不同的。
成人動畫的票房體量在1億左右,比如《風語咒》(1.12億)、《十萬個冷笑話》(1.19億)。今年年初上映的《白蛇:緣起》的4.48億成績也實屬不易,而目前成人動畫的最高票房記錄保持者還是4年前上映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近10億的票房成績至今無影片企及。迄今為止,也只有《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和《白蛇:緣起》三部票房突破標准體量的成人動畫,類型出圈,仍然是大多數成人動畫需要面對的問題。
目前與《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市場表現最為接近的要數《熊出沒》系列了,其中,今年春節檔上映的《熊出沒·原始時代》獲得7.14億票房,這也是目前低幼動畫的最高票房體量。而一般而言,低幼動畫的票房體量在近幾年都維持在5000萬-1億之間。比如此前的《喜羊羊》系列,以及近年來的《豬豬俠》《賽爾號》《神秘世界歷險記》等「年貨」作品都是此類電影的代表。
除此之外,隨著中國市場的不斷發展,以及近年來越來越多類型片的成功,目前市場上還有包括恐怖片、古裝片、黑色犯罪片、戰爭片、運動題材影片、武俠片、傳記片、歌舞片、紀錄片、特工片、文藝片甚至政治任務型類在內的十多種類型影片,不同類型的影片在投資、宣發以及市場回報上,皆擁有不同的票房回報率以及票房體量。
也許你期待自己的影片能成為開拓類型的「頭號玩家」,成為新的《流浪地球》《戰狼2》或者《二十二》,但是超出市場預期的影片質量是成為類型爆款的一切物質基礎,如果只是符合行活的水準之作,在影片上映前,或者跟投項目前,對自己項目有一個清晰的市場體量認知,仍然是目前電影行業內大多數人所欠缺的重要素質。
⑷ 如何看待國內近年流行的合拍片形成的電影投資
市場趨勢,可能這樣有話題
在國產電影迅速發展的進程中,和中國香港等地區、美國等國家的合拍片亦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就合拍片所承載的價值觀而言,它可能不代表中國電影的核心部分,但是就其作為「國產電影」所佔據的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的份額看,它卻是當前國產電影的主要部分,對理解中國當代主流大眾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表徵意義。
大家覺得呢?
⑸ 電影票房分析及預測
從20世紀初的西洋鏡戲法到今天占據全球電影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強,資本的加入讓好萊塢在過去百年的發展中變得越來越理智--比起商業片流水線締造者,它更像一個數學家--它精於計算每一項決定對利潤的貢獻:《蝙蝠俠》續集是否要接受男演員片酬的獅子大開口以獲得百分之幾的忠實粉絲買票入場;是否要在動作片的第37分鍾增加感情戲以爭取女性觀眾;是否要為這部爛透了的原著聘請收費高昂的劇本醫生;一個小金人編劇的名頭到底值多少錢……這就是在電影開機之前最為重要的環節:票房預測。
華爾街不僅給好萊塢帶來了密集的資金支持,也帶來了理性的金融工程技術,後者好像一把衡量藝術的尺子。一位浸淫於電影行業的金融人士一語中的:"在這個行業里充斥著曖昧不清、晦暗不明,有真正的藝術家、也有忽悠的吹水者,但到底怎麼判斷是否能合作,項目是否有投資價值,全憑經驗"。
如何預測
早在80年代,美國票房收入預測的先驅BarryLitman對美國80年代近700部電影進行分析推出票房收入預測模型。該系統對之後美國電影投資界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電影票房預測系統能分析預測不同種類電影的票房價值,已經成為國際電影產業投融資的重要參考工具,對電影產品定價及衍生產品開發都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預測系統
電影票房量化分析及預測系統(Box Revenue Prediction)是在考察導演、主要演員、製片、發行及市場營銷、電影生命周期、電影類型、發行地區等影響電影票房的諸多因素基礎上,基於資產定價模型,綜合採用金融工程和回歸統計分析方法研發出的預測系統。它能分析預測不同種類電影的票房價值,成為電影產業投融資重要參考工具,對電影產品定價及衍生產品開發都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中國第一套BRP系統
2012年1月,中影集團聯合艾億新融資本推出了國內第一套基於電影票房預測的估值與定價分析系統--BRP系統。通過對過去4年中600多部影片的統計分析,該BRP系統發現了6條有趣的現象:
·低成本的影片一般會比大片更賣座
·無名小卒主演的影片要比明星主演的影片利潤率更高
·類型的藝術特徵跟利潤之間不存在直接關聯,但評論的多寡(無論好評或者劣評)跟利潤之間有密切關系
·不含暴力、色情成分的家庭影片最容易賺錢
·大片的續集要比普通新片更容易賺錢
·明星在為影片帶來更高票房的同時,也往往拉低了利潤率,因為大部分收入進了明星的口袋
⑹ 電影預告片官網有哪些
1.時光網
網頁鏈接:網頁鏈接
時光網是一個影迷交流、電影信息發布的綜合平台,網站上有最新的電影預告片,可以用碩鼠等軟體進行下載,缺點事有水印,如果是用來做剪輯素材,還要進行去水印。
⑺ 請問中國的電影市場到底有多大
行業主要企業:貓眼娛樂(01896HK)、阿里影業(01060HK)、光線傳媒(300251)、新片場(834630)、華誼兄弟(300027)、愛奇藝(IQ.NASDAQ)、Bilibili(BILI.NASDAQ)
本文核心數據:2021年中國電影票房、2021年中國票房結構
疫情後電影產量大幅度回彈
2016-2019年,受益於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我國電影生產規模總體呈現波動增長。2020年由於疫情影響,國產影片數量大幅下降,僅為301部。2021年,受益於全國疫情的有效管控,行業復甦較快,截至12月底,國產影片數量突破新高,達到740部。
我國電影產業票房依賴嚴重
目前,我國電影產業依然嚴重依賴票房收入,非票房收入的佔比較低。不過,從國內影院非票房收入佔比來看,各大院線公司的非票房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均在不斷提高。其中,萬達電影的非票房業務發展最好,最新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萬達電影實現非票房收入12.74億元,其中廣告收入5.98億元,占總營收的9.50%,商品消費收入6.76億元占總營收的10.74%,合計佔比20.24%;其中廣告收入毛利率為10.50%,商品銷售收入毛利率為39.72%。萬達電影致力於「多維度發展非票房業務」,不僅舉辦一些專屬活動,如跨界合作故宮食品、哈根達斯等品牌,還有大力拓展咖啡業務,覆蓋14個城市。
總體來說,2021年我國電影產業在疫情後恢復較好,但在收入結構來看,對於票房收入的依賴程度依舊較高。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⑻ 國家扶持電影行業迅速發展,一部電影最大的收益方是誰
受益方就是投資人啊。
影視投資是近些年潛力最大能在影視行業獲利的重要部分之一。 隨著時代的發展,影視市場越來越火熱,電影票房持續走高,國家對於文化產業的重視程度節節高升,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數據顯示,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票房分別是218億、296億、441億、455億,559億,尤其是18年2月電影票房一舉打破世界單月最高紀錄100億,2017年度中國電影年度票房突破500億元,2018年度中國電影年度票房突破609億,中國電影票房已保持了近10年的高速增長,增長速度超百分子50%,目前行業進10年 中最穩最快的高速發展行業.
四、分紅模式一部電影上映以後,一位投資者究竟可以分到多少錢?相信這是很多投資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電影公映結束後,影片背後投資方因此獲得怎樣的回報,這離不開兩大要素,一是票房收入,二是電影投資成本。其中,票房是進行票片分賬的基本要素。附電影票房分賬原則:0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簡稱專資辦)。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0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03.電影院級院線為57%,而電影出品及資金投資入方大致收益為票房收入的33%—42%。
⑼ 電影行業背景及前景
1、電影行業背景及前景:
按照目前院線電影上映的票房情況來預測,您投資10萬,這四種收益都到手您可以直接在二線城市全款買套房子了。
沒有哪個導演差錢,我們想找投資方可以找銀行,也可以通過基金。但是這些投資方解決的只是錢的問題,我們既然把投資權給我們普通老百姓,目的是通過粉絲經濟能有個更好的宣傳效應!
大聖歸來大眾投資人89名,引爆200場包場觀影。我們的目的,電影靠投資人宣 傳大賣,同樣可以獲得高額票房盈利,這樣雙贏!
年度票房優勢: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數據顯示,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票房分別是218億、296億、441億、455億,559億,尤其是18年2月電影票房一舉打破世界單月最高紀錄100億,2017年度中國電影年度票房突破500億元,中國電影票房已保持了近10年的高速增長,增長速度超百分子50%,目前行業進10年 中最穩最快的高速發展行業,影視行業是國家高速中必要發展的行業。投資影視行業也是順應國家發展趨勢。
從數據分析,從2013年開始到現在18年 特別是18年2月電影票房一舉打破單月最記錄100億,年度票房一直在強勁增長,會很快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
根據數據顯示美國3億人口有4萬塊屏幕,而中國想要達到這種持平狀態 那麼我國今年要增加8000塊左右,達到4萬塊才可以持平。那麼根據中國13億人口來說,那麼未來電影增長的空間在4倍之大的空間,市場前景一片空白需要開發。
2、影視行業安全可靠,公開透明:
電影行業信息公開,一切都是透明化的,影視上映後票房有權威,專業的網站查詢,貓眼,淘票票,影視項目可在廣電總局官網進行查詢,那麼投資者是通過工商注冊成為影視項目合夥企業股東,獲取真實收益權,作為影片有限合夥人根據持有的份額按比例公平分配,並能在工商局查詢清晰知道資金去向,情況特殊者可探班劇組。
3.操作簡單、投資周期短
操作上簡單便捷,不需要開戶等繁瑣的程序,客戶打款簽合同就正式成為該影視的合夥人;一部電影拍攝下來也就一年左右的時間,電影上映後不久就能產生收益,客戶開發周期短。
我們公司今年才成立,電影投資是去年才開始的,現在正是處於萌芽期,我們看過的很多電影也已經是用這種方法製作的如《大聖歸來》《前任3》《葉問3》等。與其說製作方尋找小資金的合夥人,不如說是在為電影製作上映「票房」在做宣傳及澆水施肥。
4.投資風險低,收益高
電影投資可以說是金融行業風險比較低的,只要選擇好題材和項目,可以說基本都是能夠賺錢的,我們可以從歷史的數據可見。
電影名稱上映日期票房類型製片成本收益
戰狼22017-7-2756.82億軍事預計2億9.3倍
唐人街探案22018-2-1631.93億喜劇
紅海行動2018-2-1631.2億軍事預計5億2倍
前任32017-12-2919.4億愛情預計1.5億4.3倍
芳華2017-12-1514.2億愛情預計1.3億3.6倍
5.門檻低,投資者接受度高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國民對消費需求的轉變,消費者轉向對文化藝術精神層面的消費需求愈加強烈,特別是電影行業,這一點在今年春節檔電影票房上就已經充分體現,在之前投資一部電影最低都是上千萬,目前只需要幾十萬的資金就能成為一部電影的合夥人,投資電影在以往是圈內人士或者有強大資源的人才能做的事情,現在國家政策開放了,大家可以一起投資拍電影,成為影視合夥人,對於投資者來說有新鮮度,達到條件的投資者還可以去拍攝地點探班和參加電影首映禮,和明星面對面,側面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影視投資風險如何規避
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光有收益沒有風險的項目絕對是騙局,我勸你也不要投資,如果要投資關鍵就是要權衡利弊和規避風險,如何規避詳見如下:
1.投資款項是否安全可靠?
A.首先確定影視公司的真偽和影視項目的關系(1.通過企查查核實該影視公司的真偽和是否存在徵信問題;2.影視公司和影視項目是否有簽約合同;3.是否有導演簽約合同;3.是否有版權簽約合同;4.影視項目是否在廣電總局立項備案可通過廣電總局官網核實)
B.投資款項選擇該項目的對公賬戶統一打款,保留打款憑證,獲取真實收益權。
我們的觀念仍還處於一兩年前電影應該是某大導演指導掏自家底出資拍攝,或者某某大公司直接投資製作完成,其實我們知道的也沒有錯,但是實際來說這種獨享電影大蛋糕蛋糕的時代早已過去,普通人參與投資拍電影已經成為時代的必然趨勢。
⑽ 什麼是電影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但它又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電影是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10)2016電影行業分析報告擴展閱讀
中國電影發展史: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
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再到立體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立體像(3D),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
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震撼》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2012年共生產各類電影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超170億,而團購票為國內電影票房貢獻了近27億元,為廣大影迷們節省了50.12億元生活開支。
對於影院團購市場的火爆,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電影票和餐飲婚紗相比,它的標准化程度更高,電影院也比一般餐館的接待能力更強。其次,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電影票的票價仍然偏高,電影的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團購的出現正好釋放了這部分的需求,贏得了廣泛影眾喜愛。
2014年中國電影市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在進口大片特別是好萊塢強大的壓力面前,國產電影壓產量、提質量,不斷提高創作水平,不斷豐富類型品種,受到了市場觀眾歡迎,以超過54%的份額贏得了市場主體地位,涌現出《智取威虎山》《歸來》《親愛的》等一批優秀影片。同時,一批青年電影導演的作品也引起社會廣泛矚目。中國的電影市場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2013-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生產故事影片745部(含電影頻道出品的數字電影92部),生產各類電影總量達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70.73億元,中國電影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
2013年2月,我國影院的放映場次達200多萬場,環比1月份基本持平;觀影人次達5700多萬,增長近1000萬人次,增幅達19%;共產出票房21億多元,大增近5億元,增幅高達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