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同志是什麼
同志本指志同道合的人,由於語言的發展和人類認知開放加深,演變出的新意。
此處同志又叫同人,是LGBT(GLBT)的別稱,同志一詞不僅限於同性戀,現已擴大到國際上通稱的LGBT四大族群,即男同性戀者(Gay)、女同性戀者(Lesbian)、雙性戀者(Bisexuality)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
同志指代LGBT群體的起源為1989年隨香港人林奕華的同性戀電影節——《香港同志電影節》的出現,漸漸演變為社會對「LGBT」群體的代稱及該社群之間的正式稱呼。
❷ 香港國際青年電影節含金量
含金量高。香港國際青年電影節由香港國際青年電影節協會主辦,該協會是經香港政府批准注冊成立的專業性、非政府組織,香港國際青年電影節含金量很高,舉辦這一電影節旨在通電影展映、電影專業論壇、頒獎禮等形式推介和發掘全球范圍內優秀青年電影人才,為青年電影人提供國際交流、學習、合作與展示的平台,是以青年為主題的國際電影節。
❸ 同志現在有什麼別的意思嗎
有啊,還有表示同性戀的意思。
❹ 郭富城連續四年擔任香港電影節大使,香港電影節的含金量有多高
第四十六屆香港電影節將在2022年的八月份再次重啟,知名演員郭富城也是第四年連續擔任香港電影節的形象大使。近些年,隨著港片的沒落,香港電影節金像獎,盡管人作為華語三大電影獎之一,但含金量已經不如從前。
香港電影節早在上世紀90年代是為了表彰香港地區演藝圈人士的一場盛會,針對過去一年香港地區影視劇的發展情況做總結性的報告,並期望來年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但現如今,隨著大陸地區影視劇行業的快速發展,香港、台灣地區的影視劇製作陷入了困局,知名度不再。連帶著香港電影節的關注度都下降,近些年更是淪為了香港演藝圈人士自娛自樂的平台。
香港電影節隨著港片的沒落,在圈內的地位也慢慢的下降,盡管有著老牌明星撐場,不遺餘力的宣傳,但似乎作品的質量難以上來,關注度也一直沒能有質的提升。
❺ 什麼時候就取消同志這個稱呼了
同志一詞在中文中最初的意思就是字面上的理解,是對於志同道合(特別是指在政治方面)的人的稱呼。這種稱謂開始出現在社會中是19世紀末。當時清光緒皇帝在籌劃戊戌變法的時候,就對變法派的大臣採用了「同志」這一稱呼。
在同盟會以及以之為基礎而創立的國民黨內,「同志」一詞的使用已經比較普遍。但是「同志」在國民黨內使用的時候,更像是一個名詞而非稱謂。在使用稱謂時,依然採用「先生」、「女士」、「小姐」等。例如:「張先生是我們忠實可靠的同志」。
共產黨成立之後,共產黨員更大量地採用「同志」這一稱呼。而且他們習慣將這一稱呼放在對方姓名之後,成為一種最經常使用的稱謂了。例如:「張同志是忠實可靠的」。除此之外,共產黨很快將同志的外延擴大了,使得這一稱呼並非僅僅在黨內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特別是1954年民族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後,「同志」一詞在中國大陸地區普及到社會各個層面,各個角落。按照當時的政治理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尤其是民族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後,全體社會成員(除了極少數的敵特分子之外)都是在為社會主義革命而工作,自然就彼此都是同志了。
在政治斗爭中,失敗的一方可能會面臨著失去「同志」資格的危險。如果勝利的一方認為對方僅僅只是犯了錯誤,哪怕是嚴重的錯誤,失敗一方的下場通常還可以保留黨籍,並且盡管很少再有機會出現在官方文件中,但是在不可避免的情況下(例如訃告),官方文件依然會稱他們為「同志」。如果勝利的一方認為對方的性質比犯錯誤更嚴重,失敗的一方通常會被指成反革命,被開除黨籍,今後的官方文件不會再稱之為「同志」了。
同樣,在國際政治中,是否使用「同志」這一稱呼,也反映了雙方的政治關系是否還在同一戰線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將社會主義陣營中所有國家的執政黨都稱為「同志」。後來隨著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矛盾沖突,「同志」一詞也會被非常謹慎地使用。例如,中國和蘇聯的矛盾在1959年公開之前,雙方依然互稱同志;而之後雖然雙方主要領導人都沒有變更,但也不再以同志相稱了。對於資本主義陣營的國家,中國共產黨和政府是不會使用「同志」作為稱呼的。極為特殊的情況是在和這些國家的馬列主義政黨接觸時,可能會在很小范圍內使用。
改革開放之後,「同志」一詞在社會上的使用面開始縮減,一般人相互稱呼不再使用這一政治意義非常濃厚的詞彙了,而是更多地使用「先生」、「女士」、「小姐」或者更顯人情味的「師傅」等等。但是在黨、政府和軍隊內部的正式會議和文件中,人們依然會按照以往的方式來使用「同志」這一稱謂。
和性別有關的同志一詞
1989年,香港人林奕華將自己籌畫的首屆同性戀電影節命名為「香港同志電影節」,這可能是這層意義的開端。(最晚是)從此開始,在中國大陸之外的中文地區,如台灣、香港等,「同志」一詞逐漸演變成對同性戀者的另一個稱呼。用的時候並不是如「某某同志」這樣作稱謂用,而是「某某是一個同志」、「某某參加了一個同志團體」這樣。這種用法起先在同性戀群體中使用,後來影響逐漸擴大,上述地區的社會各界都採納了這個用法,例如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就在「認識同志手冊2001年版」中寫道:「市長愛同志」。
林奕華本人曾表示:自己希望用來取代同性戀的同志一詞,是由孫中山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聯想而來。林一方希望指出仍然需要繼續努力,另一方面則希望將討論的焦點從性取向轉移到性別議題。此後許多關注各種不同性別議題的人士都希望能用同志一詞聯結、包含、代表更多人,例如跟在這層意義之後出現了「直同志」這個詞彙,又例如2004年台灣出版的小說彩虹陰陽蝶,副標題就是「跨性別同志的心路歷程」。
近年進入大陸後,由於絕大多數年輕人已經不再使用「同志」這個詞彙,使得這層含義反而後來居上。盡管這一層新的含義在大陸地區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並使用,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媒體和文件對這一外延含義基本不予採納。
❻ 郭富城劉嘉玲亮相香港電影節發布會,他們是如何做到青春永駐的
郭富城劉嘉玲亮相香港電影節發布會。兩個人的狀態是非常得好,現如今的兩個人已經到了中年,但是給人的感覺依舊是那麼的年輕,其實對於這些人他們之所以能夠青春永駐,就是因為懂得保養自己,而且明星他們也不差錢,他們煩心事也不是很多,所以他們保養起來是很方便的,給人的感覺,永遠都是那麼的年輕。
其實不管是明星還是普通人,要想自己永遠的青春永駐,一定要有一個好的心態,好心態能夠決定我們的年齡,所以想要自己顯得年輕,不管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與平常心對待,而且我們平時也得注意保養自己,尤其是女人千萬不要熬夜,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永遠的年輕,所以說郭富城劉嘉玲他們青春永駐就是因為沒有煩惱,就是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年輕。
❼ 同志有什麼含義嗎
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為共同的理想、事業而奮斗的人。因此,同志通常被用作同一個政黨內的成員互相稱呼,比如「王同志」、「張同志」等等。
在國內,同志也被廣泛的用作陌生人之間打招呼用的稱呼,類似「師傅」。比如「同志您好,請問前門怎麼走?」。不過現在的年輕人很少使用。
目前,同志也被用作兄弟戀的男同性戀的代稱,比如,「同志酒吧」,「同志文學」。英語中則用「Gay」表示。
「同志」一詞的起源
同就是能談到一塊意見相同,志,由士和心組成.士的意思就是為知己而死,心就是幕紅顏而生!
在我國古代,「同志」與「先生」、「長者」、「君」等差不多,都是朋友之間稱呼。春秋時期,左丘明就對「同志」一詞下了定義:「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
到了現代,「同志」成了政黨內部成員之間的稱呼。在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革命黨人內部就互稱同志。1920年,毛澤東、羅學瓚等人在通信中,也開始引用「同志」這個詞。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在「一大」黨綱中規定:凡承認本黨黨綱和政策,並願意成為忠實的黨員收為黨員,成為我們的同志。」這就是我黨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詞。並對「同志」一詞賦予嶄新的含義,表明黨員之間在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大目標下的一種新型關系。
1989年,香港人林奕華將自己籌劃的首屆同性戀電影節命名為《香港同志電影節》,這可能是這層意義的開端。(最晚是)從此開始,在中國大陸之外的中文地區,如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同志」一詞逐漸演變成對同性戀者的另一個稱呼。用的時候並不是如「某某同志」這樣作稱謂用,而是「某某是一個同志」、「某某參加了一個同志團體」這樣。這種用法起先在同性戀群體中使用,後來影響逐漸擴大,上述地區的社會各界都採納了這個用法,例如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就在《認識同志手冊2001年版》中寫道:「市長愛同志」。
林奕華本人曾表示:自己希望用來取代同性戀的同志一詞,是由孫中山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聯想而來。林一方希望指出仍然需要繼續努力,另一方面則希望將討論的焦點從性取向轉移到性別議題。此後許多關注各種不同性別議題的人士都希望能用同志一詞聯結、包含、代表更多人,目前同志一詞不僅限於同性戀者,已擴大到國際上通稱的LGBT四大族群,也就是男同性戀者(Gay)、女同性戀者(Lesbian)、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例如2004年台灣出版的小說彩虹陰陽蝶,副標題就是「跨性別同志的心路歷程」。並且在這層意義之後出現如「直同志」這個詞彙。
近年進入大陸後,由於絕大多數年輕人已經不再使用「同志」這個詞彙,使得這層含義反而後來居上。盡管這一層新的含義在大陸地區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並使用,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媒體和文件對這一外延含義基本不予採納。
中國同志網站已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比較知名的有陽光地帶,軍人同志,四川同志等 不知樓主答案滿意否
❽ 什麼叫彩虹男孩
彩虹男孩(彩虹男)出自2005年泰國電影《彩虹男孩》(rainbow boys),這部電影講述了男同性戀者的故事,所以彩虹男孩指代男同性戀者。
另有說法為,彩虹男孩指活潑開朗型的男生。
題主對於「水一網路會開 人一網路會死」認識的還真是到位啊!
1.性傾向:性傾向又稱為性取向、性指向等,在日惹原則中做了明確的定義,「性取向」指一個人對他人產生深層情緒、情感以及性上的吸引並發生親密關系或性關系的能力,包括異性、同性或是多種性向。
2.粉紅經濟:同性戀經濟,特指LGBT(Lesbian女同、Gay男同、Bisexual雙性戀、Transgender跨性別者)群體經濟。
3.同志:同志作為同性戀的別稱源於1989年香港同性戀運動,該運動將同性戀電影節命名為「香港同志電影節」。
4.出櫃:來自於「櫥櫃里的骷髏」意思為家醜,所以在英文中,櫃子又可引申為「不可告人」的意思,出櫃,則是公開承認自己性取向的人,包括同性、雙性等。
5.酷兒理論:該理論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酷兒是」queer」(古怪的)的音譯,特指社會群體,該群體包括所有性取向不同於主流群體的人。
❾ 「同志」一詞究竟何時起源的
1989年,香港人林奕華將自己籌劃的首屆同性戀電影節命名為《香港同志電影節》,這可能是這層意義的開端。(最晚是)從此開始,在中國大陸之外的中文地區,如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同志」一詞逐漸演變成對同性戀者的另一個稱呼。
這是網路里的答案,另外聽說在他發明「同志」一詞的時候並不知道中國內地也有「同志」這個詞,所以重復了。
❿ 香港國際電影節的歷史
香港國際電影節自舉辦以來,一直被譽為亞洲電影薈萃之盛會,也是回顧香港電影輝煌歷史的舞台。
1970年代,時任香港文化署署長陳達文,向市政局建議創辦香港國際電影節,把世界各地優秀的電影帶給本地觀眾,此建議旋即得到議員及政府的支持,於是第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於1977年正式創立。首屆電影節屬於試辦性質,由市政局舉辦,選映了三十七套電影,觀眾人數只有約16,000人次,並只有香港大會堂一個放映場地。
由於第一屆的成功,香港國際電影節由1978年起開始穩步發展,由第四屆起,每年均於復活節期間舉行,為期十六天。復活節是香港的公眾假期,最長可達一周時間,痴心的影迷剛好可以放開手邊事,留下「一日趕三五場」的難忘記憶。
創辦初期的香港國際電影節規模較小,選映電影數量不多,主要向香港輸入並推介國際知名電影。當時的國際電影節處在一個引進期,目標很簡單——推薦好的電影。從80年代開始,香港國際電影節改變定位,在繼續介紹國際優秀電影的同時,積極向國外電影人和觀眾展示亞洲的電影新作。
2000年,由於市政局不再運作,電影節改由香港特區政府屬下,由原來市政局分拆出來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2001年,第2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香港藝術發展局首次合辦。2002年至2004年,則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由2005年開始,電影節正式由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