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介紹一些好東西理論片和動作片要香港的電影
強烈推薦 甄子丹的 殺破狼 和 導火線 吳京的 狼牙 也可以
2. 《盜夢空間》:諾蘭的電影自反,影像的精神分析
一部具備科幻、驚悚、懸疑等多種元素的影片總能獲得最廣泛的討論。 大眾從它身上看到最直接的感官沖擊,類型化的享受;迷影從它身上看到視聽的多樣,電影工業的發展; 社會 學家由它看到深入探討的可能。這種全民討論的狂歡在世紀初屬於《黑客帝國》,在近年屬於《流浪地球》,而在10年代的開端,這種討論狂歡屬於諾蘭和他的《盜夢空間》。
電影引發的討論與其自身的素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從《盜夢空間》你可以看到諾蘭作為電影堅守者的商業性和作者性。它關於電影製作,關於電影本身,關於超越電影的精神分析。
《盜夢空間》是一部歷經近十年才被搬上大銀幕的電影 ,它始於《失眠症》之後,卻在黑暗騎士三部曲完結之後才得以進行製作。然而《盜夢空間》的劇本在這幾年期間並非一成不變,每拍完一部電影,諾蘭都會對《盜夢空間》的劇本進行修改。
電影的涉及了多種夢境的實現 :電影開頭處柯布的失敗盜夢,阿萊尼對夢境的 探索 ,以及作為電影主題的四層夢境空間。觀眾或許會覺得,這不過是又一個進行了大量後期製作的特效電影。然而諾蘭的固執性實拍從不讓人失望,《盜夢空間》中的每個夢境都有獨特的布景故事。
在電影開頭的夢境空間中出現的是一個十五到十六世紀的日式建築,有著很特別的外觀,在色彩的運用上非常美妙。 為了展現不穩定的夢境,這個布景需要對地震場面進行設計。一般這種景需要蓋在某種支架上,再通過搖晃產生地震效果。但是由於這個布景的面積巨大,所有的地震景象都是通過搖晃攝影機進行實現。
艾里阿德妮第一次進入的夢境布景在巴黎,因為她是初次有意識地進入夢境,這個夢境以分崩離析的形式結束。 當萊昂納多扮演的柯布和艾里阿德妮坐在咖啡館,周圍的物體都以爆破的形式噴向空中。
在這個鏡頭中,諾蘭既希望在巴黎的中心進行爆炸, 也希望兩個人物都能夠安全入境。最後,這個鏡頭以空氣炮的形式實現,實現了對演員的保護。盡管畫面必定要用到電腦製作,但是諾蘭希望能夠盡可能由攝像機捕捉畫面。最後,觀眾看到的景象半真半實。在這個鏡頭中,演員周遭的一切都在變成碎片,碎片也在進一步瓦解,充滿了夢境的復雜性。
在教導艾里阿德妮架構師的概念時,亞瑟在夢境中造出了一個不可能在現實中造出的潘洛斯三角。 這個布景坐落在一個廢棄的 游戲 公司,建築材料多為鋼鐵和玻璃。在建造這個物體時,布景使用的階梯木頭顏色與建築的顏色保持了一致。整個拍攝過程必須完全符合數學,因為只有在特定視角下攝像機才能夠拍到那個不可能的畫面。在這個布景中,視覺效果組唯一要做的事不過是移除這個三角下本有的支架。
四層夢境空間的第一層拍攝於洛杉磯的夏天。觀眾必定對剛進入夢中時突然闖入的列車感到驚奇。 諾蘭希望它既要強調柯布帶來的危險,又不能讓整個夢境毫無章法,混亂不堪。電影中最終使用到的列車使用了火車的外身。它的前半身用軟鋼打造,這樣不會把車撞爛,只是推開它們以創造出視覺上的不協調感和奇異感。
在拍攝這層夢境的戶外戲時,諾蘭堅持必須要在下太陽雨的時候拍。 最終劇組使用了一個可以讓兩三個街區同時下雨的造雨機器。為了讓場景既有光進入又部分陰暗,劇組標記了太陽的行動路線並用擋板進行了遮蔽。
在第二層夢境,諾蘭搭建出了一個真正的旅館,酒吧和大廳以讓觀眾信服。 劇組搭建了一個類似於蹺蹺板的裝置,能夠沿著中心點來回擺動,可以傾斜20到25度。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設備都需要額外的固定,因為在傾斜時即使是站在上面也很困難。然而諾蘭並不希望布景中的東西或人移動,最終他只讓酒杯中的酒傾斜,而演員都通過訓練以在這種角度下保持不動。
在第二層夢境的酒店裡有著大量的旋轉場景。 劇組最初的計劃是建造一個40英尺的旋轉長廊。後來變成60英尺,但是諾蘭覺得100英尺才夠用。最後劇組建造的是八個三十英尺直徑的圓圈。酒店的場景就懸掛在這樣一個可以旋轉的環狀物上,並嘗試在這種布景下進行移鏡和動作設計。在這個場景的拍攝中,攝像機被固定在某一平面上而不會跟著旋轉,因此觀眾會覺得演員是在旋轉中不斷打鬥的。在房間的鏡頭和長廊不同,因為房間的物體更多,演員一旦掉下來很容易受傷,劇組最後根據演員的動作進度對房間的旋轉進行加速和減速。
第三層的堡壘山是電影中最大的布景,諾蘭希望從窗戶看出去能看到漂亮的群山作為背景,拍攝鏡頭能夠表現出遼闊,最終劇組選在加拿大進行拍攝。 在對這一布景的爆炸進行拍攝時,位於加拿大的爆炸場景實際出了錯,有部分沒有能及時炸掉,只拍出了一些能用的鏡頭。最終劇組在洛杉磯重新搭了一個迷你模型進行爆炸,拍攝了一些完整的爆炸鏡頭。
電影中最後一個宏大的鏡頭是潛意識邊緣的外觀。 對於諾蘭來說,海洋就像是潛意識。海邊建築的不管損壞代表著潛意識經過很多時間,將他們的記憶和設計吞噬,消失。電影中最後的布景以建築冰河的方式呈現,所有的建築都崩解並掉落到海里。靠著海邊的是20到30年代的大樓。這些建築逐步變化,進入50和60年代,並到七八十年代。最後到現在的世界,和未來的新一代大樓,所有的大樓都呈現格狀分布。
《盜夢空間》的拍攝場地布滿全球 :東京,英國,巴黎,摩洛哥……這些不同的拍攝地點為電影提供了無數激動人心的各異質感,以滿足觀眾對於景觀的需求,這是諾蘭對商業性的靠攏。
當我們提到電影導演的自反性,經常會拿昆汀的《無恥混蛋》或是費里尼的《八部半》舉例,這是導演對於電影創作過程的一種反思。《盜夢空間》在電影的製作上已經極盡奢華,但是除去電影的製作本身之外, 《盜夢空間》的造夢過程也是諾蘭自反性的體現 。
《盜夢空間》中的夢無疑是反常識反現實的 。現實中的夢往往是個人的,難以掌控的。電影中夢卻能夠共享並控制走向。在這里夢的構造是無限的,夢里所有的一切都是構造出來的,你一邊體驗一邊創造它。
實際上所謂造夢,與電影的製作充滿了相似之處 。對電影工作者來說,《盜夢空間》所在的造夢宇宙簡直是最理想的電影世界。夢中的人可以對場景進行任意的無視物理定律的改造,這種改造不計成本,除了想像力完全沒有別的限制。你也無需擔心製作出來的場景無人觀看,每個人在作為製作者的同時也是觀看者。
對於團隊中的每個人來說,諾蘭曾經闡釋過每個人對應的現實中的職位 :柯布就像是導演,亞瑟是製片人,艾里阿德妮是藝術設計,埃姆斯是演員,齋藤則是電影工作室,費舍爾則是觀眾。同時,他們也還都兼任演員。
每層夢境的進入都需要留下一個人進行喚醒,實際上也就是在提醒他們電影的結束。 在電影中現實里留下的是空姐,第一層是葯劑師,第二層是亞瑟,第三層是埃姆斯。在電影製作層面,他們就像是電影的放映員。
這種相似也不止存在於工種的對應中,夢中的內容也與現實的電影息息相關。 於是,在電影中的人需要「盡量讓人不要意識到在夢里」,這是防止穿幫。在第一層的葯劑師開車要穩:這是要有良好的觀影環境。甚至於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真實性要求,能夠在不同的電影中加入槍戰/追逐/肉搏等其實本來並不必要的戲碼,這是朝著商業的妥協。電影的台前幕後與造夢何其相似!簡直一模一樣了。
19世紀晚期,弗洛伊德發展出一一系列對夢的解讀,他認為夢是由無意識意願驅動的。 夢是通向潛意識的康莊大道。他的整個理念就是潛意識,意識不過是潛意識的冰山一角,一面的一切都是潛意識。不過他認為這種壓抑潛意識的情況,是因為下面藏著各種的沒有解決的本能的,直覺性的醜陋存在。
卡爾·榮格擴充了弗洛伊德的認知,認為夢是在向做夢者揭示他們感情或是 情感 上的問題與恐懼。 夢的主旨在於接受你的身體,接受完整的自己。但同時也要學習在生活中設立清楚的限制和界限。
這些是對夢本身的討論,但是在對《盜夢空間》影片的討論中,很多影評都使用了拉康的理論。 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鏡像理論」被作為一個概念提出。拉康認為意識的確立發生在嬰兒前語言期的「鏡像階段」,在這個階段,嬰兒通過認識到鏡子里的人是自己,充分認識自我,建立自我意識。而拉康從這一理論出發,將所有混淆了現實和想像的情景意識稱作「鏡像體驗」。
拉康將「凝視」作為一個重要的關鍵詞,深入探討「凝視」在主體建立自我意識方面的作用。 他將凝視分為可見的「想像的凝視」以及不可見的「對象a的凝視」。
在拉康看來,眼睛是慾望器官,也是被充分象徵秩序化的器官。 人們通常只看到想看到或是可以理解的,而對其他視而不見,這就是眼睛對象徵的充分掌控。但是拉康認為,存在著某種逃離秩序的可能,這就是凝視。當我們不是「觀看」而是「凝視」時,我們往往逃離了秩序而是進入了想像關系,凝視把我們帶回鏡像階段。
影片中,柯布在潛意識邊緣,在自己的夢境中凝視著妻子的雙眸,這對於柯布而言就是一種對象徵界的逃離,是退回到鏡像階段的缺口,也是現實與想像的混淆。
在電影中,第一個引起觀眾注意的便是鏡子的段落。 在這個與夢中夢相對應的場景中,將柯布的狀態通過鏡子映射給觀眾,是柯布退回鏡像階段的呈現。
沉溺與想像界的柯布面臨著俄狄浦斯情節的考驗 ,柯布沉浸與對妻子的愧疚以及死前的凝視中無法自拔,而要重回象徵界則需要放棄俄狄浦斯情節。沉浸在這種凝視中,柯布失去了其構建的能力,於是他轉向老教授尋求幫助。老教授是象徵界父親的形象,其介紹的學生則是它的化身及代言人。
隨著柯布帶領艾里阿德妮一步步走進造夢的世界,她對柯布的屬於父親的力量就越來越大。 在這一過程中,艾里阿德妮逐步掌握建構的能力並成為柯布能力的替代。
在電影中的第三層夢境中,柯布在艾里阿德妮的提示下開槍打死了妻子的化身,而在影片的最後,他選擇在潛意識邊緣將妻子的形象埋葬。在父親形象的影響之下,柯布從想像界回到象徵界,從自我的想像中脫離出來,完成角色的成長與回歸。
這是十年前的影評,但放到現在,似乎仍不過時 。諾蘭帶著他獨特的,無可復制的魔力,在系列電影大行其道的現在仍然一枝獨秀著。
3. 萬物理論里的霍金是誰扮演的
萬物理論里的霍金是埃迪·雷德梅恩扮演的。
埃迪·雷德梅恩,1982年1月6日出生於英國倫敦,英國演員,畢業於劍橋大學。家世良好、學歷優秀、衣品完美,戲劇舞台上磨練出來的功力和出眾氣質讓他與眾不同,他主演過《德伯家的苔絲》、《我與夢露的一周》、《萬物理論》、《丹麥女孩》、《神奇動物在哪裡》等,並在那些「非典型角色」里大放異彩。他也算不上標準的美男子,臉上布滿了細小的雀斑,但是在他出色的演技襯托下,這反而成全了他的獨特魅力。
《萬物理論》(TheTheoryofEverything)是環球影業出品的霍金青年時代的傳記片,由詹姆斯·馬什執導,埃迪·雷德梅恩、菲麗希緹·瓊斯主演。
影片靈感源於簡·王爾德的回憶錄《飛向無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講述了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簡·王爾德始於劍橋大學的愛情故事及霍金患病前後的勵志傳奇。
2014年11月7日在美國上映。2015年1月,《萬物理論》獲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
4. 想了解心理學最精華的精神分析電影在這里
電影藝術家都是心理學大師,通過光影聲營造出幻想的世界,讓人直面那些無法直視的人性。
精神分析便是直面人性的藝術:慾望的真實、情感的真實、人性的復雜矛盾沖突……在精神分析中,人們得以直面潛意識如同直視驕陽,從不自知的狀態下看清自己,不再受潛意識所控制。以下 25 部精神分析主題電影花費阿蘇大量精力和時間匯總而成,希望大家喜歡。
一、《佛洛依德》
1962年由約翰·休斯頓導演,超級帥哥蒙哥馬利主演。
阿蘇點評:敘述了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初期研究,闡述了俄狄浦斯情結。這部電影只有英文版,展現出精神分析初始時的發展狀態,以及弗洛伊德求學、思考、懷疑自己直至尋找到精神分析的道路。
二、《瑪麗公主》
法國導演柏諾瓦·賈柯2004年執導。這是阿蘇看過的最經典的精神分析電影,暫時沒有之一。
阿蘇點評: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弗洛伊德晚年的故事,根據法國瑪麗公主的日記改編。
法國公主瑪麗·波拿巴因長期受抑鬱症和性冷淡的困擾,每隔半年就要做一次手術,脾氣怪異,性格倔強,私生活混亂。她在弗洛伊德的陪伴下成長,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將精神分析的療法精細的展現在觀眾面前。瑪麗公主後來成為法國精神分析的領導人,很有個性和囂張的公主范,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在學會選舉中直接推薦自己的情人做領導,而且反對無效,牛逼沖天啊!在二戰期間,弗洛伊德由於固執,差點就掛了,瑪麗公主心急如焚,不斷地動員老頭子,最後因為安娜被蓋世太保帶走,弗洛伊德六神無主,同意離開維也納,並動用自己所有的資源,包括希臘、法國、墨索里尼、羅斯福,最終將弗洛伊德從蓋世太保手中拯救出來。
影片還原了一個真實平凡卻充滿智慧的小老頭弗洛伊德,固執可愛溫柔,還會發點小脾氣。瑪麗公主聰明強悍,以自我為中心。但作為一個公主,悄悄躲在樓梯間保護弗洛伊德那一幕,我看得眼淚都流下來了。
整個法國的精神分析發展都與瑪麗公主有關,她在影片中的情人魯文斯坦,這個人是拉康和法國第一批精神分析師的分析師和老師。
三、《穆赫蘭道》
著名導演大衛·林奇最具知名度的佳作。
阿蘇點評:《夢的解析》的經典詮釋,什麼叫凝縮,啥是移置,顯夢和隱夢的關系……導演的情節設計和拍攝手法讓人驚嘆。「你看到的都不是真的。」此電影錯綜復雜,像一個迷宮,最後才真相大白。一般第一遍看不懂,仔細琢磨,看個三五遍,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啊,那種感覺和味道,嘖嘖。
四、《搏擊俱樂部》
大衛·芬奇導演,不是大衛·林奇哦,男主角是布拉德·皮特。
阿蘇點評:這部片子很經典,充斥著幻覺、暴力、死之本能、失憶、自我催眠,壓抑之後的巨大自我毀滅和反抗。
傑克是一個幼年慘遭父母遺棄的30歲大男孩。深藏在內心的被壓抑的憤怒,被他所在的缺德汽車公司點燃。然而獨自生活的他又不得不依附著那樣一個畸形的公司生存,每天重復著缺德而又機械的工作,最後通過幻覺和暴力來表達憤怒。兩個分離的人格不停地上演著不一樣的生活,然而他卻不自知。
五、《愛德華大夫》
1944年由著名懸疑大師希區柯克執導,大明星英格麗·褒曼和大帥哥格利高里·派克主演。
阿蘇點評:大學推薦心理學本科生必看的電影之一。這是一個有關心理分析的驚險故事,是電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學為主題的影片之一,上映後曾引起很大的爭議,但這不妨礙它成為四十年代的經典影片之一,它對後來的精神分析影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夢是可以恢復記憶的最佳線索,你是誰?在逃避些什麼?這些秘密都深埋在你的腦海里,只是你不願去面對。人有時會不願面對現實,因為事實會觸痛他們的傷口,因此他們為了忘卻一切,反而會生病。夢可以告訴我們你到底在逃避些什麼,但只能顯示出片段,將此片段加以組合成型,恢復原來的樣子,然後再找出其中的意義,而且越奇怪的夢越有幫助。」
六、《西北偏北》
還是希區柯克的經典之作。
阿蘇點評:影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亦被看作電影史上的懸疑片典範。此片也因為它「文化上、歷史上、美學上」的重要價值,被選為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典藏。精神分析中俄狄浦斯情結的經典註解,也體現了一個男孩到男人的成長和救贖。
七、《精神病患者》
懸念電影大師希區柯克代表作之一。
《精神病患者》,又名《驚魂記》,採用黑白膠片和小成本電視電影的製作模式拍攝。影片公映後獲得巨大成功。
阿蘇點評:故事描述一名盜取公款的女郎在逃亡期間投宿於汽車旅館,卻在浴室中被精神分裂的狂人殺死。她的妹妹和男友加入警方的調查,在逐步偵查下終於揭露狂人的真相。裡面涉及到戀母情結、死之本能、象徵等等。後來還有三部續集,講述這個殺人犯的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
八、《後窗》
又是希區柯克導演,驚悚片哦。它是理性探究「窺視」主題的代表作之一。「男人觀看女性,女性則觀看自己。」——約翰·博傑
阿蘇點評:窺視癖(偷窺)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心理本能。弗洛伊德認為窺視癖滿足了人內心潛意識的需要。成為心理醫生、成為攝影師或模特畫家,都是偷窺本能的一種升華。人們通過視覺的隱秘偷窺來得到性的滿足感,如同孩子總喜歡知道那個不能看的抽屜里到底藏著什麼一樣,那是多麼令人激動與興奮的一刻。
九、《雨人》
巴里·萊文森1988年執導,由達斯汀·霍夫曼和湯姆·克魯斯主演。
阿蘇點評:濃濃的兄弟情。自閉症患者哥哥雷蒙以及弟弟查理的心理世界。電影揭開了他們童年創傷的秘密和心理防禦機制,從而探究查理對雷蒙情感轉變背後深沉的心理原因,看完有種悲喜交加的感受。
十、《黑天鵝》
由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執導。
阿蘇點評:「兩個女人呆在一起,就像在兩只同一個籃子里的貓一樣。」《黑天鵝》講述了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的共生關系。女主角是一個資深芭蕾舞演員,她發現自己被困在了與另一個舞者的競爭狀態中。隨著一場重大演出的日漸臨近,許多的麻煩也隨之加劇。並且她不確定競爭對手是一個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現了錯覺。一個女孩與母親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厄勒克特拉情結(戀父仇母情結)……影片也運用了拉康學派的鏡像理論,幻覺、自虐在影片里隨處可見。
十一、《危險方法》
大衛·科南伯格導演,凱拉·奈特莉、維戈·莫特森和邁克爾·法斯賓德等聯袂出演的劇情電影。
阿蘇點評:影片講述弗洛伊德、榮格和薩賓娜的關系,以此來呈現精神分析發展初始的故事,這部電影真正的主角並不是弗洛伊德,而是一位名叫薩賓娜·斯比因的猶太裔俄羅斯女子。作為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病人,這位女子給了兩位心理學家極大的啟發,卻也促使榮格最終在理念上與恩師弗洛伊德分道揚鑣。裡面有精神分析初期的叛逆人物奧托格·羅斯,他弒父情結的典型代表,當時他倡導釋放本我,引發巨大的爭議,對榮格有一定的影響。
十二、《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
2006年的德國電影,由湯姆·提克威執導。看完之後感慨不已。
阿蘇點評:一個從小被遺棄在巴黎最骯臟、最惡臭不堪的地方——魚市場上的孩子,嗅覺超乎常人,異常靈敏,聞過一遍的香水就可以直接復制出來。童年缺失導致的人生悲劇,因為忽視和痛苦,導致同情心的喪失,快感區域上行固著在嗅覺上。主角對完美香水有強迫性追求,通過謀殺13名處女達成理想,最後當他可以為所欲為時,卻以生命作為代價贖罪。
十三、《老男孩》
韓國導演朴贊郁拍攝的經典電影。「笑,人人陪笑;哭,獨自落淚。」
阿蘇點評:心理承受力低的朋友慎看,這電影虐心啊。亂倫和殺戮,精神分析永恆的主題,俄狄浦斯情結的經典表達,俄狄浦斯挖掉自己的雙眼,吳大秀割掉舌頭,那碎了一地的玻璃,如同破碎成無數塊的心:因果、罪惡、亂倫、贖罪……一個是姐弟的亂倫之愛,一段是父女的亂倫之情。為了姐姐而復仇,設計吳大秀父女亂倫,大秀寧願做狗也不願意讓女兒知道真相,親手剪掉了自己的舌頭,而幕後黑手李宇真在大仇得報之後開槍自殺,大秀事後找催眠師選擇遺忘的方式去面對,在信里說:「縱使我是禽獸,難道我就沒有資格生存嗎?」影片最後的那個笑容,讓人心碎。
十四、《貝殼和僧侶》
1926年的無聲老電影,法國杜拉克導演,先鋒派電影代表作。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超現實主義的故事片。時間很短,只有三十多分鍾。
阿蘇點評: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個性無能的僧侶,他渴望得到的一個女人,恰恰是另一個人的情人。此人不斷變化為傳教士、將軍和監獄看守同他作對。導演對主人公的性心理作了充分的探索,運用一系列非現實的畫面來表現人物的性夢幻世界,並設計許多超常的動作來刻畫性壓抑者的變態行為,如主人公無故打碎了酒窖里一個又一個的玻璃球,或者穿上一件拖到腳跟的大衣在大街上亂逛:暴力、殺戮、恐懼、美女不斷變幻……全片沒有情節,也無人物性格塑造,僅用意識流的方式去呈現,充滿弗洛依德主義的潛意識迷狂的幻覺場面,將本我、自我和超我的關系象徵性地表達。
十五、《畢業生》
1967年由邁克·尼科爾斯執導。
阿蘇點評:影片通過描寫大學畢業生本恩的移情性戀愛經歷,體現了戀母情結、閹割焦慮、救贖和成長等相關精神分析主題。影片最後的名曲《斯卡保羅集市》特別動人。坐在公交車上,音樂響起,好有感覺。
十六、《天地無倫》
拉里·克拉克導演。是一部反映青少年「青春殘酷」的影片。
阿蘇點評:一部充滿著性、暴力、仇恨和愛的電影,家庭悲劇,俄狄浦斯情結的深刻呈現,性本能是人類永恆的動力和悲劇所在。人生還能更悲催些嗎?一切都有希望。
十七、《美國麗人》
薩姆·門德斯導演的第72屆奧斯卡金獎電影,凱文·史派西主演。
阿蘇點評:影片中一個正在經歷中年危機的男性心已死去,卻遇到一位讓其神魂顛倒的小女孩,是他女兒的同學,重新煥發生命的活力。「洛麗塔情結」的真實註解,面對著死亡焦慮和生活亂麻的中年男性,通過迷戀青春女孩來重新燃燒自己,也有對女兒亂倫的投射,妻子的出軌,女兒的叛逆,最後一聲槍響,原來最恨同性戀的其實就是同性戀。影片中充滿了亂倫、弒父、同性戀、壓抑、逃避、殺戮,拍得非常之美。
十八、《國王的演講》
《國王的演講》(The King's Speech),由湯姆·霍珀 執導,科林·費斯、傑弗里·拉什主演的英國電影,第8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阿蘇點評:一個國王竟然有當眾講話焦慮,無法對國民進行電台演講,只能找心理醫生來解決問題。國王為何有這樣的問題呢?原來有一個苛刻高要求的爸爸,當他試圖表達時,前國王說:放鬆、好好加油、快點!那種語氣和表情,多麼高壓的姿態和氛圍,讓人死的心都有了。國王也有童年創傷,也有俄狄浦斯情結哦。不能正常言語的原因,是恐懼自己內在的弒兄和弒父情結,恐懼自己的優秀而能取代他的哥哥。當他處於憤怒生氣的狀況下,在罵臟話的時候,表達卻非常流利。他將自己的攻擊性壓抑之後,表達就會出現結巴的問題。最後,在心理醫生和演講家的幫助下,國王一步步地走了出來。
十九、《吮拇指的人》
美國導演邁克·米爾斯。男主角憑此片得了柏林電影節影帝,一部溫情成長的影片。
無論今年幾歲,長大成人真不是件容易事!
阿蘇點評:吸吮拇指代表口欲期的固著,與母親的依戀關系出現問題,在緊張焦慮的狀況下退行到嬰幼兒的階段,通過吸吮手指獲得安全感,其實男性的抽煙何嘗不是如此呢。男主角賈斯丁17歲了還在像嬰兒一樣吮吸大拇指,戒不掉,周圍人都要瘋掉了。基努里維斯做心理醫生哦,涉及到青春期少年的成長困惑和過程,揭示青少年心理問題中的家庭原因對其的影響。有點小溫馨,看的時候會很有共鳴哦。「因為人們都討厭問題,為解決問題人們都在尋找完美解決方案,但實際上沒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在沒有答案的狀態下生活,帶著問題生活和面對,這個選擇怎麼樣?
二十、《鋼琴教師》
法國電影,邁克爾·哈內克導演,此片有風險,要看需謹慎,耶內里克的名作。
阿蘇點評:此片與《黑天鵝》有得一拼。女兒和母親的關系,總是一段扯不清的心理痛苦糾纏。一個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親極端變態嚴苛的鉗制下,心靈是如何被扭曲,情愛是如何被變異的。被壓抑和禁止的東西總是對人有過度的吸引力,女鋼琴教師和英俊年輕的男學生來了一場虐戀,在母親的面前毀滅自己(毆打的那一幕)。遭到男主角無情的拋棄,影片最後一個孤獨眺望的女人用刀深深地插進自己的胸口,獨自離去。
二十一、《毀滅》(又名《烈火情人》)
法國路易·馬勒導演,是歐洲電影的絕美之作。
阿蘇點評:講述父親、兒子和兒媳三角關系。將一部直面人類最大的禁忌——亂倫的影片拍得如此精美、如此震撼。在罪與罰、痛與快之間體現一種心靈的裂變,並為這種裂變尋求到有意識的,更多的是潛意識的,也就是人稱其為人的心理依據。
二十二、《一條安達魯狗》(1929)
大師路易斯·布努艾爾的超現實主義影片。
阿蘇點評:根據佛洛依德夢的解析的象徵理論拍攝出來的無意識流電影。它是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中出現的超現實主義電影的一部代表作。影片無任何情節,只有一組組無邏輯無理性的鏡頭,以及奇特怪誕形象的不諧調接合:男人想去擁抱他渴望的女人,卻被系著南瓜的長繩絆住。從手心的洞中爬出的螞蟻,一隻死驢血淋淋地堆在鋼琴上,一個男人拿著一把剃刀割裂女人的眼球…
二十三、《致命ID》
《致命ID》是美國導演詹姆斯·曼高德推出的一部以殺人游戲為主要內容的驚悚劇情電影,由約翰·庫薩克、雷·利奧塔和阿曼達·皮特主演。
阿蘇點評:一個童年受過巨大的心理創傷的罪犯,在汽車旅館殘忍地殺害了6個人。他的頭腦里存在著10個不同的人格:一個不知道生命意義的警察、一個想退休的妓女、一個殺害警察的罪犯假冒警察、另一個罪犯、假扮旅館老闆的小偷、理想化的女性大明星、機械木訥聽話的父親、性格暴躁的母親、一對情緒激動的情侶、一個沉默寡言的孩子。10個人格在幻想的汽車旅館里互相殘殺,只剩下一個人格存在,最後的結局讓你大吃一驚。
童年的創傷讓人的性格扭曲,內在的負罪感、痛苦沖突、無法直面自己的感受,導致人格的分裂和分化,成年後的殺戮。沒有重新還原的治療往往都是無效的,內在創傷的修復不只是人格的整合,而是人格的重建,否則都是沙上建房子。「當我走上樓梯,我看到一個不在那裡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裡,我希望他會永遠消失。」
二十四、《提線木偶》
韓國導演權英樂的作品。
阿蘇點評:我們是潛意識的提線木偶,也可能是他人的提線木偶。男主角任志勛是一個精神科醫生,利用催眠進行治療。女主角賢貞是他的好朋友的女朋友,一個提線木偶師,看似溫柔嫻淑的外表下,隱藏著一個控制欲極強,殘忍殺戮的人格。
影片在俄狄浦斯三角關系中進行,戀母情結、戀父情結交替出現,底層的創傷沒有得到治療,男主角的嫉妒佔有控制欲出現後,通過催眠佔有女主角,在咨詢關系中發生性關系,讓賢貞成為他的性奴隸,這實際上是一種極度缺乏安全的表現。賢貞對於親密的恐懼、依戀的渴求和性的需求被嚴重壓抑著,當全身心奉獻而被拋棄後,重演了原生家庭的悲劇,內在陰暗的人格出現,通過殺戮完成控制。
二十五、《洛麗塔》(也名《一樹梨花壓海棠》)
1962年出品的電影,由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Kubrick)執導,改編自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在1955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洛麗塔。故事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未成年少女洛麗塔之間的不倫之戀。後來1997年又重新拍了一遍。
阿蘇點評:蘿莉一詞原型就是來源於此片。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它的悲劇深淵乃是源於——「慾望」。在所有涉及色情的語言之下,是作者關於「慾望」主題的嚴肅敘事。男性的中年危機,通過追求少女來得到生命的活力,在亂倫的驅使下變相地謀殺了妻子,最後女孩卻與另一個中年男人合謀逃離了繼父的控制,引發一系列悲劇。
文:蘇劍鋒丨壹心理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