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萊蕪電影推薦

萊蕪電影推薦

發布時間:2024-09-02 13:07:43

⑴ 棋山傳奇影片背景

電影《棋山傳奇》源自當代作家田茂泉的民間故事《棋山傳說》,這部作品計劃於2006年3月在萊蕪的鋼城區開始拍攝。喬化軍館長,作為文化館的館長,擔任了該片的編劇,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負責製作。《棋山傳奇》分為上下兩集,每集時長為90分鍾,以《棋山柯爛》為故事核心,旨在展示萊蕪豐富的歷史文化,是萊蕪文化走向全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是萊蕪20多年來首部由本地人編劇並在本地拍攝的電影,劇本經過國家專家和權威人士的深入研討,認為其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融合了神奇元素,具備良好的藝術觀賞性。


開機儀式邀請到了知名演員張國立和鄧婕出席,同時中央電視台、山東電視台、齊魯電視台、萊蕪電視台、泰安電視台、萊鋼電視台、市報社以及萊鋼報社等多家媒體都將對拍攝過程進行跟蹤報道,展現了對這部作品的高度重視。


電影完成後,首映式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盛大舉行,屆時將邀請中央領導和國家廣電部門的領導出席。同時,全國的報社、電視台以及電台等媒體將全面報道這部影片,期待引發廣泛的關注和熱議。


(1)萊蕪電影推薦擴展閱讀

《棋山傳奇》根據當代作家田茂泉編寫的民間故事《棋山傳說》編寫的電影

⑵ 電影《紅日》和《南征北戰》講的是同一個故事么

作者:民國史學者、專欄作家 王凱

《紅日》和《南征北戰》是新中國電影史上著名的紅色經典作品,講述了解放戰爭初期國共在蘇北魯南一帶的較量。雖然講的並不完全是同一個故事,但故事背景及主要戰役都與孟良崮戰役有關。

這張照片是我在孟良崮主峰所拍,這個高地是當時74師的一個主要陣地

我們都知道,孟良崮戰役中全殲國民黨整編第74師的是華東野戰軍,其實華野這時才剛剛成立,在此之前是兩支獨立的部隊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為什麼將這兩支隊伍合並呢?

這就需要講一講當時的背景了。1946年國共全面內戰開始後,處於國民政府首都南京附近的華中野戰軍對國民黨威脅甚大,所以國民黨必欲除之而後快。華中野戰軍司令員是粟裕,其前身是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而此時的新四軍軍部已隨陳毅遷往魯南重鎮臨沂,以山東野戰軍的名義作戰。

華中野戰軍成為南京政府的主要打擊目標,從1946年下半年,華野屢遭失敗,軍事壓力極大,最後被趕出蘇北,撤退到魯南一帶。華中需要有足夠的縱深來轉移,山東則需要華中作為掩護和屏障,在這個背景下,華中與山東兩支野戰軍合並,成立了華東野戰軍,以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擔任副司令員,下轄11個步兵縱隊和1個特種兵縱隊,總兵力27.58萬人。

粟裕在前線指揮作戰

華東野戰軍成立後,先後發起萊蕪戰役和孟良崮,借大獲全勝,給南京國民黨政府以沉重打擊。此間,華野統帥陳毅在沂蒙山裡行軍,觸景生情,填詞《如夢令 臨沂蒙陰道中》以抒懷:

臨沂蒙陰新泰,

路轉峰迴石怪。

一片好風光,

七十二崮堪愛。

堪愛,堪愛,

蔣賊進攻必敗。

啰里啰嗦講了這些,其實都是《南征北戰》和《紅日》的 歷史 背景。《南征北戰》和《紅日》不太一樣,《南征北戰》是虛寫,片中人物和地點都是虛構的,比如敵張軍長就是現實中的張靈甫,而李軍長則是萊蕪戰役國民黨總指揮、第二綏靖區副司令李仙洲;《紅日》是實寫,主要描寫了孟良崮戰役的場景,片中國共雙方人物也都採用了真實姓名,皆鮮活生動。而最令人稱道的是電影插曲《誰不說俺家鄉好》,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今已成為沂蒙山的一張名片。

首先要肯定,電影《紅日》《南征北戰》都是根據我軍解放戰爭當中真實的戰史改編而成的。《南征北戰》拍攝於1952年;《紅日》拍攝於1961年——1963年。

兩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取材於完全兩個不同的 歷史 戰爭場景。《南征北戰》取材於1947年,隴海路一線風起雲涌,蔣介石的愛將——參謀長陳誠親臨徐州坐鎮,制定了魯南會戰計劃,從而迫使我華東野戰軍主力與蔣軍主力決戰,並將陳毅、粟裕部華東野戰軍消滅在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

蔣軍意欲南北兩路,對當時正集結在臨沂休整的華野主力形成夾擊之勢。

南路:整編十九軍歐震指揮8個整編師20個旅,兵分三路由台兒庄至城頭一線開進,撲向臨沂;左路:胡璉7個旅;中路:李天霞7個旅;右路:黃伯韜6個旅。

北路:李仙洲指揮三個軍四個師由膠濟路南下,直撲山東解放區在萊蕪、新泰的後方基地。

南為主、北為輔。南路一線的蔣軍主力呈齊頭並進之態勢,每日推進六公里。解放軍與南路蔣軍人數相當,但因裝備略遜色於蔣軍,無力對其分割或圍殲,因此陳毅、粟裕迅速定計,置南路蔣軍重兵團於不顧,瞞天過海,以解放軍主力北上,憑絕對優勢兵力,殲滅北線(鳳凰山)李仙洲(電影中的李軍長原型)部隊,一舉殲滅了李仙洲所部五六萬,這就是軍史書上所記載的著名的"萊蕪戰役"。

再來談電影《紅日》。

曾有人誇口說蔣介石"如有十個七十四師,便可以統一全中國。"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更是洋洋自得,不可一世。黃埔四期生的張靈甫(與中共元帥林彪是一期學員)向他的校長蔣介石誇下海口:"把新四軍(指華東野戰軍)交給我吧!"蔣介石說,"漣水一戰,證明第七十四師不愧為國軍模範之師,打出了成績,你是光榮的。"

抗戰初期,在德安戰役中,張靈甫指揮自己的部隊,與日軍激戰五晝夜,取得"德安大捷",當時的劇作家田漢曾以此為題材,編寫了一幕活報劇,"張靈甫"的大名,被作為一個英雄的名字傳誦一時。

但是隨著日本帝國主義的投降之後,張靈甫在解放戰爭當中跟在獨夫民賊蔣介石的身後,充當蔣的一枚反共反人民的棋子,充當急先鋒,與人民站在了對立面,被以陳毅、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將七十四全部殲滅於孟良崮地區,實在是 歷史 的必然!

1947年5月,粟裕根據當時的戰場態勢,向華野司令員陳毅建議道"司令員,從現在情況來看,我們應該改變打敵第七軍和第四十八師的計劃,我們應該迅速就近調集幾個強有力的縱隊,以猛虎掏心的辦法,從敵戰斗隊形的中間楔入,割裂第七十四師與其他敵人的聯系,將其徹底殲滅。"說罷,粟裕一揮手,作了一個砍頭的決心手勢。陳毅聽了粟裕毫無拖泥帶水的意見,他完全同意,"好!我們就要有從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氣概。"說罷,陳老總站了起來,把帽子往桌子上一摔。陳毅若是決定了的事情,其戰場上的態勢,我軍都是朝著勝利的方向發展著的。因此全軍上下,在陳毅、粟裕的戰略部署下,16日上午,陳毅、粟裕強令猛攻孟良崮,孟良崮山下,萬炮齊鳴,戰至下午,第七十四師殘部被全部肅清,七十四全軍覆沒。

最後,我們以敬愛的陳毅元帥打下孟良崮、全殲七十四師後所作七律詩二首選一,作為此篇文章的結尾,詞曰:"孟良崮上鬼神號,七十四師無地逃。信號飛飛星亂眼,照明處處火如潮。刀叢撲去爭山頂,血雨飄來濕戰袍。喜見賊師精銳盡,我軍個個是英豪。"

肯定不是一個故事,也不是一次戰役,但故事的背景肯定是一個,即以1947年自衛戰爭(當時還不叫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當 時尚 未稱解放軍,但已經不是八路軍了)粉碎蔣介石對江蘇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電影《紅日》是根據吳強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小說在尊重 歷史 前提條件下,描寫了1947年國民黨整編74師(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發動向蘇北魯西南解放區重點進攻,被包圍在臨沂孟良崮全軍覆滅的故事。電影將小說搬上銀幕,對國共兩黨當年殊死搏殺的場景進行了細致的刻畫,特別對74師師長張靈甫給予了深刻的描寫,是一步紀實故事片。

電影《南征北戰》也是一部反映1947年人民解放軍粉碎蔣介石重點進攻江蘇山東解放區的戰斗故事片。只是電影從大時空的背景下,運用寫實和虛擬相結合的手法,講述了解放軍一個營級戰斗集體在桃村、摩天嶺、大沙河與蔣軍周旋以及最終將其消滅的故事。

《紅日》與《南征北戰》既有區別又有一致,電影中時間、空間、人物、場景等等方面既有記實又有虛擬。《紅日》傾向於紀實故事片,《南征北戰》傾向於寫實故事片。

《紅日》和《南征北戰》都是以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為真實 歷史 背景的,但《紅日》更傾向於紀實,戰役名稱全用實名,敵方將領如李仙洲、張靈甫也用實名,更多地寫出了雙方指揮員的實際特徵。而《南征北戰》則更多地以虛構地名和人物藝術性體現了我軍高超的戰略戰術,戰斗、人物、戰場都是將解放戰爭雙方的許多特徵集中於各自的人物身上,所體現的已不僅僅是張靈甫、李仙洲的特徵或陳毅、粟裕或低一級的王必成、皮定均的特徵,而是藝術性地集中體現了雙方的特徵。簡單舉例,如萊蕪戰役中的李仙洲,本為黃埔一期、蔣介石嫡系,職務為指揮三個軍(整編師)的綏靖區副司令官,職務要髙於張靈甫。這在《紅日》中是明確的。但《南征北戰》中的「李軍長」卻被塑造成了雜牌,職務僅為軍長,已非真實的李仙洲。地名也把萊蕪、孟良崮虛構為鳳凰山、摩天嶺。因此,這兩故事片真實背景相同,但塑造出的形象、戰役場景等,已各有側重。

肯定不是一個故事!《南征北戰》一開始就是在大沙河桃村一帶阻擊敵軍為開始,然後又阻擊了援敵,保障了華野主力全殲鳳凰山之敵,最後反過來又追擊敵人至大沙河桃村並消滅之!就 歷史 而言,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而原型是臨沂阻擊戰--萊蕪戰役--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現在看來電影很有神劇的味道,因主角一團一營(四個連),先後完成了阻擊同一個敵人,一個軍(整編師)的進攻,最後,以還是以一個營的兵力攻佔了將軍廟車站(火車站),而守軍是一個團,並且阻止了兩個團的反沖鋒!還是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而電影《紅日》則是以二次漣水戰役失敗為開始,然後整訓,萊蕪戰役,緊接著是孟良崮戰役!原型就是王必成司令員的華野六縱的戰斗經歷!兩者之間,除了有萊蕪戰役和同為原華中部隊之外,完全就是兩個思路的電影!《南征北戰》的象徵意義重大——從哪裡出來,再打回哪裡去!《紅日》則是一個真實完整的事件

電影《紅日》主講的是消滅國民黨整編74師的戰斗前及如何殲滅74師的過程。《南征北戰》電影主講的是陳粟大軍及中原野戰軍(部分)配合作戰的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把國民黨李仙洲部和74師張靈甫部捏在一起即在鳳凰山殲滅的李軍長部;南部大沙河一戰殲滅的張軍長部應該是大淮海戰役殲滅杜聿明兵團部的簡介。

從 歷史 看,影片在遵重 歷史 的前提下再加工上升為藝木真實。這樣,即反映了 歷史 上國共兩軍在山東及蘇北地區的真實斗爭,也藝術地再現了人民群眾的支前行動和感人的畫面。

這兩部電影的區別在於:《紅日》是在尊重小說原著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的再現;《南征北戰》則是創作組在 歷史 事實的情況下進行的編輯加工後的藝術再現。這兩部電影都是藝術珍品而不可多得。

電影《紅日》與《南征北戰》說的不是同一個故事,但它們有相同的 歷史 背景。

《南征北戰》電影拍攝於1952年,是取材於解放戰爭中的萊蕪戰役,但影片將萊蕪戰役和消滅張靈甫結合到了一起進行了藝術加工,突出表現出我軍利用運動戰大范圍機動,從南到北殲滅國民黨軍獲得兩次戰役的勝利。

1947年1月,蔣介石為消滅我華東野戰軍而調集重兵發起魯南會戰,為粉碎蔣軍進攻,我華野於當年2月發起萊蕪戰役,一舉將李仙洲集團6萬餘人包圍殲滅其中俘虜4萬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魯南會戰計劃。《南征北戰》中的消滅李軍長指的就是此,而後面消滅張軍長則指的是消滅張靈甫,但影片並末直接指明,而是將兩大戰役進行了藝術加工。

《紅日》拍攝於1963年,說的是1947年5月,蔣介石不甘魯南會戰失敗,組織了24個整編師60多個旅共45萬精銳對我江蘇和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其中以整編74師,第五軍整編的整5師和18軍整編的整11師為核心,我華野以9個縱隊加1個特種兵縱隊共27萬人應戰,以一系列戰術與敵周旋最終將張靈甫74師分離出來,包圍於孟良固而全殲,是役,華野以2,3,7,10縱隊打援,以1,4,6,8,9縱隊圍攻74師,經3天戰斗以傷亡1,2萬人的代價全殲張靈甫74師3,2萬人。電影《紅日》就是以此 歷史 事件為背景而拍攝。

據說陳毅元帥參於了《南征北戰》的創作,但囑劇組要拍成戰爭藝術片,不要按完全的真事情來寫。源於戰爭,高於戰爭。所以戰事是真的,具體怎麼打可以藝術加工。

《紅日》用現在說法叫「報告文學」,基本都是真實事件,但有細微的合理的加工誇張。

電影《南征北戰》應該是「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的一部分。用「南征北戰」里的精膸——走,達到了麻痹敵人、調動敵人、拖垮敵人,繼而消滅敵人的戰略目的。

《紅日》是永恆的經典,《南征北戰》是神劇,背景其實完全一樣,但是六縱特務團絕對是治軍不嚴的反面典型

⑶ 電影麥豆的夏天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電影麥豆的夏天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麥豆的夏天觀後感 篇1

我是和八歲的女兒一起看《麥豆的夏天》的。看完了,我是一種久違的親切,她是一種陌生的新奇。我看到了自己野生的童年,她知道了游戲有不一樣的玩法。

一不小心就會把這部電影的主題簡單化為城市嬌生慣養的熊孩子接受鄉村生活改造這樣的俗套。影片中的確呈現了城市對鄉村居高臨下的優越感。無人機、Ipad,當麥豆帶著這些先進裝備出現在鄉村小夥伴面前的時候,無法遮蔽的城鄉差別讓麥豆的虛榮心著實膨脹了一下。但是麥豆不僅帶來了城市的高科技,也帶來了城市病。他每天宅在房間里打游戲,不願意出門玩耍。城市小孩兒對虛擬游戲世界的依賴造成了不接地氣兒的營養不良,以至於奶奶要滿山遍野地尋找仙草給孫子補養身體。麥豆生長的那個城市在影片中沒有出現一次,但是這個城市始終作為鄉村的對立面,用缺乏養分的灰色反襯著充滿活力的綠色。

「快快回到我的家,青山綠水環繞著她。快快快回到我的家,知了螞蚱任你抓。」當馬和平導演親自創作歌詞的主題曲一遍又一遍在心中唱起縈繞不去的時候,我的感受告訴我的理性《麥豆的夏天》並不是一部用田園生活簡單粗暴地批判都市文明的電影。下河摸魚、翻石頭抓蠍子、就地取材烤薯條。,這部電影其實一直述說著一個樸素的道理——大自然是孩子們真正的家。這才是那麼多娃娃看過試映都從心底里喜歡它的真正原因吧。我從小在城市長大,小時候幾乎沒有去過鄉村。到現在還常常五穀不分。但是《麥豆的夏天》卻讓我想起自己在城市長大的溫暖的童年。沿街走上幾里路捉槐樹上的「弔死鬼」回家喂雞;在四里山上野炊嚇壞了巡山的老大爺;把雨後的小水坑變成有島嶼和船隻的大海。,鋼筋水泥的夾縫里其實同樣野趣橫生,大自然其實無處不在。

帶女兒走了許多地方,無論天南海北,一灣可以戲水的池塘、一片能夠打滾兒的草地、一棵允許攀爬的大樹就足以讓她戀戀不舍。哪裡管這個地方是名揚天下還是名不見經傳。所以走來走去,女兒最喜歡去的還是近郊朋友家的農場。每次到了那裡,所有孩子都象出籠的鶯雀盡情飛去,大人們也樂得在鳥語花香中享受浮生半日閑。《麥豆的夏天》是一部懂孩子的電影。它提醒我們時不時給孩子們一點撒野的機會,讓太陽曬得黢黑,讓樹枝刮破衣裳,讓臉上沾滿泥水,讓童年在青山綠水間生機勃勃。

電影麥豆的夏天觀後感 篇2

大山中蒼蒼鳥韻伴隨藍藍天空中飄飄盪盪翩翩朵朵白雲,山間山澗潺潺流水奏作天籟之音,自由而秀麗的另一個世界在整部電影中通過各式各樣的長鏡頭在我們眼前呈現,城市裡成長的麥豆短短的暑假鄉行已經從飯桌上被強制安排好。

其實他是抗拒的:沒有網路的生活如同失去意義、對其他同齡孩子的奇怪稱呼、穿著土氣的鄉下朋友同樣土裡土氣的話語,還要忍受他們各種各樣在他眼中粗魯且不守規則的行為。於是沖突不可避免地,甚至近似於程式化地多次發生,然後又是常規地重復和好。

這不僅僅是電影設置的情景,在我們的小小童年中不也常常會有朋友間的矛盾出現嗎?短短的矛盾不總是「擁抱後和解」嗎?我們的友情就是這樣一路慢慢走過來的吧。我曾和一個朋友對罵而後追打,但最後我們在打架時共同破壞了教室的玻璃,一同賠償此物後重歸於好。本來我以為我可能會與他「不說話一輩子」的。於是在一次次的「決裂」與和好中,麥豆得到了真正的成長。雖然友誼的不堅定曾讓他執拗到不肯去認錯與他們同游,只敢偷偷地跟在他們的身後,去那個他慕名已久的.地方。

但當他真正遇到了生命危險的時候,還是狗蛋那些朋友救了他。友情帶給他的歡樂在此刻達到了頂峰。朋友的可貴可見一斑。在此期間,他一直在不停的犯錯:因為貪玩將雞網拿作球網,讓雞逃出生天,於是奶奶家裡變得一片狼藉,稻穀灑得滿地,哪裡都有沾著羽毛散發著臭味的雞屎,奶奶回來後氣憤至極;為了博得朋友好感而率領他們去烤薯條,最後因為沒有把火熄干凈而燒了親戚家預備過冬的柴火;又因為身材瘦弱,奶奶便去山裡為他采葯,在回來的路上崴傷了腳,幾乎不能下床就是在這樣的日子裡,麥豆學會了感恩,為了給奶奶治病而徒步與翠翠去到縣城買葯,翠翠則是去工地探望她的父親,她的父親請了這兩個孩子兩碗自己平常不會去買的面條。

在成長中的麥豆被這樣簡單的情感打動,在回鄉的大巴上默默流淚,親情帶給他的震撼遠遠超出了他曾經的設想。親人的摯愛可見一斑。於是在這樣一個夏天,麥豆,這個從城市來的child,在這山鄉中發生了變化,他不再那樣的自私、任性而又不知感恩排斥一切,而是變得知恩圖報、不任性而為、以情為重的一個孩子。

以此夏為界,他開始珍惜生命中每一個可愛的朋友、敬愛的親人。在這個山中已與世隔絕的快樂小鄉,朋友的友情,親人的親情,改變了一個因鋼筋水泥混凝土而隔絕世界的男孩。

電影麥豆的夏天觀後感 篇3

難得國產電影有針對學齡兒童的,今天算是一睹為快,孩子看得也比較盡興,最後麥豆跟鄉下小夥伴們告別的時候,孩子感動得直落淚。

從這個電影的上映場次安排可以看出,這是個小眾電影,贊助學校的部分師生都來捧場了。影片取景於萊蕪,這是部本地電影。先不說製作精良與否,單從內容上看,基本上能夠滿足學齡兒童的審美和認知水準。

在城市長大的麥豆被爸爸送到鄉下的奶奶家過暑假,經歷了種種不適,尤其是與鄉下小夥伴們的矛盾和沖突,麥豆慢慢變得懂事,離別前跟小伙們難舍滿分,也懂得了體諒他人,與別人慷慨分享。鄉下的這段生活見證了麥豆的成長,他體驗了另一種生活。

從剛到奶奶家吃飯開始,飯桌上的輩分座次,按輩分的稱謂,到翠翠的禮讓長輩,種種規矩讓麥豆無所適從,他只是忙著用手機拍圖,這個拍照習慣跟成人比較相似。鄉下的生活真是精彩地讓麥豆亢奮不已,小河裡摸魚,生火烤魚,捉蠍子,捉迷藏,麥豆從一個陌生的旁觀者逐漸成為積極的參與者,贏得了小夥伴們的喜愛和稱贊,尤其是麥豆在鐵板上給大家烤薯條,澆上蜂蜜,小夥伴們一哄而上地吃了個精光,雖然引發了火勢,挨罵挨打,但是在小夥伴們心中樹立了威望。

故事中唯一的小姑娘翠翠家境不好,父親在外地打工,母親卧病在床,小小年紀學會了洗衣做飯,功課也是非常優秀。麥豆跟她結伴翻越了大山,穿過了村莊,來到了鎮上,找到了父親。父親疼愛地撫摸著翠翠的辮子,給孩子們買了肉絲面,翠翠一個勁地說「真好吃,真好吃!」臨分別前父親給了翠翠錢,說學習耗大腦,囑咐她多買些好吃的。這一切的一切在麥豆看來都是那麼不可思議,小姑娘的家境竟然是這樣,翠翠卻樣樣都獨立,還善解人意。離走前,麥豆把PAD給了翠翠,希望她能喜歡裡面的歌曲,因為翠翠的唱歌據說是學校里最棒的。

故事的最後講述了孩子們去佛峪探險,路上有歡笑,也有冒險,在這次經歷中每個人都學會了互助,分享和友愛,手拉手行走在山間,幸福的微笑洋溢在臉龐,這才叫童年的生活啊,純粹的,質朴的,充滿了愛和友善。

最後的離別場景非常感人,狗蛋拿來了土雞蛋,二坡拿來了新採摘的核桃,翠翠拿來了送給麥豆的畫,麥豆也大方地送給了小夥伴們玩具,並相約來年再相聚。

現在反映學齡兒童生活的電影太少了,兒童節都沒有適合孩子們看的電影。這個年齡檔的電影不受人關注。記得小學六年級的寒假,學校強制性地讓觀看十部展現兒童的電影,我就記得一部叫做《火焰山來的鼓手》,大家被要求寫十部電影的觀後感。我想,電影藝術對人的滲透是多元的,潛移默化的,一部好的電影會讓人念念不忘,對人各方面的塑造是悄無聲息的,但卻是久遠。

電影麥豆的夏天觀後感 篇4

上個周六讓朋友脅迫「被請」陪他看了一場電影《麥豆的夏天》。原因是他孩子班上家委會組織集體看了《麥豆的夏天》,嫂子陪著去的,據說哭了個稀里嘩啦,這兩天反復絮叨討論孩子的教育「思路」,還產生了一點點「沖突」,「命令」他今天去看《麥豆的夏天》。因此就有了我這個偽專業影迷陪同。

電影看完了,坐在車里。我陷入了一種深深的回憶與思考......

電影描述了麥豆回到一個四面環山、風景秀麗的小山村度暑假,孩子們的放縱、盡情的玩耍,烤魚、烤薯條、藏貓貓、逮蠍子、佛峪探寶,在這中間孩子們演繹著一些再普通不過的沖突。這使我回憶起我的童年,漿水泉、王府池、礦坑、東流水是我們戲水的場所。夜晚,段店鐵路旁、大楊庄、十六里河......有我們捉蟋蟀的身影,大佛頭、千佛山、四里山有我們攀登的足跡。

那些年,暑假的早晨,小朋友們一起想著稀奇古怪的點子來玩。傍晚總是迎著夕陽的余輝回家。當年最具威脅的一句話:不和你玩了!玩,童年天性的真諦,玩中的鍛煉,玩中的領悟,玩中的友情,玩中的創造,玩中的發現。在《麥豆的夏天》中,玩貫穿於整個劇情的始終,這是該劇把握最好的一點。

現國產兒童電影無非兩大類:一是說教,二是虛幻。《麥豆的夏天》的脫俗在於它玩的真,玩於生活之中。藏貓貓這場戲,小不點蹲於水缸中的煎熬,二坡與羊群的戲耍,狗蛋在樹上的自信,麥豆找不到小朋友回家去的坦然,以至於觸碰了玩的底線,犯了眾怒,「不和賴皮玩!」。但是,玩中的一個創意——足球網使麥豆和小朋友又走到了一起。然而家中的一片狼藉,灑得滿地的棒米,自由自在享受著大餐的雞群,頭頂沾著羽毛散發臭味的雞屎。奶奶氣憤之極訓斥「你這熊孩子!」兒童心理、兒童動作、兒童語言,兒童戲的一波三折真的需大贊!

《麥豆的夏天》讓我觸動軟肋的是麥豆與翠翠去城裡的一場戲。麥豆的沖動去城裡抓葯,與翠翠去城裡找父親拿學費,讓兩人結伴而行。兩人享受著大自然中美妙的山巒、古村落、清泉流水和鮮艷的花朵。山崖上的村落「拐彎抹角」、磨盤輔路的神奇使他們陶醉。然而故事從翠翠見了爸爸斗轉,完全是主觀視角的感觸,整場戲麥豆沒有一句台詞,翠翠見了爸爸的親熱,地攤上的一碗肉絲面,一句「爸爸你也要注意身體」。父女分別時,父親的含淚遙望,翠翠戀父的淚水使麥豆默默地流下了淚水。此場戲讓我眼眶中的淚水流了下來,可能與我有個可愛的女兒有關吧。

片中的主題歌可能是近些年來詞曲最動聽、最耐人尋味的一首,她像一股清泉滋潤著為人父母的心靈。我在網上下載後,反復聽了多遍,還轉發給了許多朋友。詞曲作者的良苦與整個片子主題融為一體。曲調優美動聽,但透露著點點淡淡的哀傷與強烈的嚮往。「快快回到我的家」表達了兒童內心的呼喚與無奈。家在哪?「青山綠水環繞著她,頭頂藍天白雲在腳下,魚兒鳥兒與我貪玩耍,知了螞蚱任你抓,遍野處處開滿鮮花」。這不就是美麗的大自然嗎!這是人類繁衍、生存、發展的地方。這是人類智慧產生的地方,這是給兒童帶來歡樂、智慧和成長的地方。

該片還有一點值得點贊的地方,就是將教育思考隱現在玩的過程中,沒有生硬的說教,孩子看了新奇好玩,可能會理解友誼、理解愛,理解愛的付出。我們家長看了更多的是思考和回憶,是不是我們曾經未呈現的夢應該在孩子身上實現?對孩子們的期望值是否是太高了?我們管得是不是太多了?同時對社會的一些思潮產生了疑問:什麼是起跑線?什麼是素質教育?......

當然該片也有他不足的地方,個別成年演員表現缺少生活化,做作、不自然,在兒童演員純真表演映照下有些相形失色。但瑕不掩瑜。電影《麥豆的夏天》可稱之是國內近些年來少有的兒童電影的佳作。

閱讀全文

與萊蕪電影推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會計如何做合並報表 瀏覽:908
電影男主角是個攝影師女主警 瀏覽:466
2015八到12月電影 瀏覽:427
恐怖變異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54
成龍大哥拍的最新電影片 瀏覽:185
關於西藏動畫電影 瀏覽:305
韓國影片中的電影字幕如何翻譯 瀏覽:167
金融電影電視推薦 瀏覽:247
1905電影如何轉格式 瀏覽:671
英男是日本什麼電影 瀏覽:350
類似愛情電影上映 瀏覽:226
多a夢哆大電影大全 瀏覽:584
好看的大俠電影推薦 瀏覽:740
國內搞笑電影推薦 瀏覽:998
15電影網電影城宅男 瀏覽:456
有關音樂與愛情的電影 瀏覽:167
印度電影主角勇者 瀏覽:634
電影院基金 瀏覽:924
蘇州大光明電影 瀏覽:242
淺淺電影網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