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這個青蛙叫什麼啊
這只青蛙叫做是悲傷的青蛙佩佩
出現在2005年創作的重口味漫畫《BOY`SclUB》中的角色。
『貳』 《旅行青蛙》為什麼火了
與游戲「戀與製作人」的強社交感不同,「旅行青蛙」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疏離但溫暖。
網上的女人分兩種,一種是雲養男人的,一種是雲養貓的。雲養貓的女生養膩了貓,於是又出現了另一種生物:青蛙。
除了《戀與製作人》外,近期最火的游戲就是《旅かえる》,翻譯過來就是《旅行青蛙》。這個全日文的游戲app在1個月前推出,在taptap上顯示已經獲得了24.9萬人的下載量。
游戲的主角是一隻可愛的小青蛙,你可以給他取名字。通過收集或者購買三葉草去商場給小青蛙買食物、道具、護身符,青蛙帶著它們就會出去旅行,旅行途中會郵寄照片、明信片,認識新朋友,回來時還會給你帶當地的土特產。
向左轉|向右轉
而正是這樣一位淡漠而特立獨行的青蛙朋友,會給你寄自己出去玩兒的照片和明信片,遇到什麼有意思的朋友,絕對會第一時間默默告訴你。這就是最暖心的「意外滿足」。
所以這個游戲主打的就是三點:一,不理你。二,不聽你的話。三,偶爾逗逗你。
「這種關系才治癒啊!每天默默等我自己的蛙回家。我們的關系,獨立又美好。」信子說。這種相對獨立、劇情隨機的豢養關系,成為了玩家戀戀不舍查看青蛙舍的動力。
這個游戲不需要處心積慮地去通關打怪、推進劇情,只要靜靜地等著、偶爾去看一看,等待一次次驚喜就好,「那是一種完全放鬆的狀態。」對比起來,喪系女青年小L覺得《王者榮耀》和《戀與製作人》就好像是一個吸引慾望的黑洞。
「雲養貓」與「雲養青蛙」是同一個團隊開發
信子說,上一個玩兒的這么「不聽話」的游戲,是2014年10月上線的《NekoAtsume》(貓咪後院)。「養著一群貓咪,天天看他們賣萌玩兒游戲,但是都是自己玩兒自己的,肯定不會理你!」
這種游戲叫做養成元素放置游戲。貓咪後院是玩家在院子里放置好貓糧和玩具,貓咪們吃飽喝足,在院子里撒歡打滾,玩家就點開享受「雲吸貓」的樂趣。又簡單又治癒。這次的旅行青蛙和貓咪後院的不同就是,不是等著貓咪自己玩耍,而是默默等待青蛙回家。
開發這兩款游戲的是一家日本公司,名叫HitPoint。《貓咪後院》的開發商Hit-Point之前並不是什麼知名大廠,是一家成立於2007年,資本金僅為1000萬日元的小公司。
在立項《貓咪後院》的前期,高崎說這款游戲在立項初期只有他本人和設計師森田兩個人。
策劃前期只確定下來一句話:以庭院為背景,裡面放著各種玩具,貓咪會自顧自進來互動的游戲。可以說完全就是一拍腦袋產生的主意。
HitPoint最初對《貓咪後院》的目標也只是50萬下載,但結果超出了預期,連續3個月位居日本手游下載榜TOP5,最終也走出了日本,吸引了無數海外的吸貓粉絲,海外下載的比例高達30%~40%,亞洲圈用戶居多,中國則居於榜首。
截至2017年7月,《貓咪後院》下載量已經突破1900萬。如今,還推出了VR版本《貓咪後院VR》。用一個極其簡單的模式打開了一條不可思議的火爆道路。
養成類游戲怎麼變現?
簡單的游戲方式,溫暖的世界觀,毫無劇情的發展模式,還要讓一些佛系用戶買單,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但《貓咪後院》已經改編成了真人電影,講述了男主角是進入創作低潮的小說家佐久本勝,為了重振精神,搬到了一處恬靜的地方,在這里,小說家和一隻喵星人開始做伴,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故事。
這個影片在2017年4月在日本公映,豆瓣的評分為6.5,不少貓奴還是心甘情願地買了賬。
在探索商業化方面,《貓咪後院》的廣告也與其他游戲有所不同。廣告並不是彈窗、橫幅等強制顯示式的。會隨機出現一隻叼著東西的貓,點擊後會顯示對話框:要看一下貓咪叼回來的宣傳單嗎?點擊「是」,廣告才會顯示。根據實際測試,用戶點擊開系統菜單10次中大概只有一次會隨機出現這只貓。這種方式打破了以往打破游戲體驗的方式的插入和彈窗式廣告,而更近似植入廣告。
最新的旅行青蛙則用更直接的手段使用戶「氪金」。三葉草可以直接購買獲得,從而給青蛙提供更高級的旅行裝備。當氪金達到一定量級的時候,青蛙的旅行也會從一個人的旅行,變成了豪華私人飛機。
但對比《戀與製作人》氪金用戶的叫苦連天,《旅行青蛙》顯然更能細水長流地戳中用戶養成的購買欲。
歸根結底還是產品導向。無論是《戀與製作人》還是《旅行青蛙》,一種產品都會戳中一類用戶的情感需求。氪金不可恥,可恥的是,沒有合理的產品還期望用戶無限度地掏腰包。
撩男人撩累了,不如打開養一隻蛙。
『叄』 一個大青蛙在沙漠狂奔的視頻是什麼電影裡面的
2011年德普配音的動畫電影《蘭戈》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998253/
『肆』 一部電影,外國的,一個生物學家要解剖青蛙,結果青蛙說話了,他嚇了一跳,想起了小時候的事,
蛙兄蛙弟闖通關,現在在愛奇藝會員能看
『伍』 讀了青蛙上天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1、要懂得學習,在自己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中時,要虛心求教,多聽聽別人的意見。
2、不能固執,不要認為自己想的就是對的,當別人反駁自己時要自己反思一下是否真的有錯誤。
3、還有就是不要在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太張狂,否則就會像青蛙一樣從天上掉下來。
此文出自人教社新版二年級上冊語文《青蛙上天》
寫作背景:
《青蛙上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第12課的課文,由曉澄為本文錄音。文章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
2017年,本文入選人教社新版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材,改版後為第12課的課文,並改由陳亮、梓君、左小群為課文錄音。
『陸』 哪個外國電影里拍的車會青蛙跳
電影《怪獸卡車》
是由克里斯·韋奇執導,盧卡斯·提爾和阿莉婭·奧伯里恩出演的動作電影,於2017年上映。
電影講述了一位高中生擁有了驚世駭俗的怪獸卡車的故事。
『柒』 《旅行青蛙》為何能夠突然掀起「養蛙之風
本文來自,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KOL傳播使得《旅行青蛙》得到了非常多的曝光,而游戲過程中玩家的「等待」和收獲又成為了很好的分享內容。玩家自發在社交軟體和社區上分享自己的游戲體驗,「一傳十、十傳百」,最終形成了病毒傳播。目前,在微博輸入關鍵詞「旅行青蛙」,可以搜索到超47萬條相關微博。
《旅行青蛙》的爆紅又為我們帶來了什麼?
此前,《陰陽師》在社交媒體的推廣營銷,讓「歐皇」、「非酋」等游戲名詞成為了流行詞,也讓不玩游戲的人也知道了《陰陽師》這款游戲;《最囧游戲2》依靠人為地製造熱度引爆微博等社交軟體,一度擠掉《王者榮耀》登頂App Store下載榜;2017年末大黑馬《戀與製作人》的爆紅,除去國內女性向手游市場產品稀缺的原因,更在於官方適當推動和玩家自發的同人創作和宣傳。而《旅行青蛙》在國內市場的迅速走紅,又再次向我們展示了自傳播的力量。
依靠玩家自傳播獲得大范圍曝光和熱度,可以說是成本極低的推廣方式。在社交傳播環境越發扁平化的情況下,玩家自傳播也不再是游戲廠商「可望不可即」的存在。那麼如何才能觸發玩家自傳播呢?
首先游戲產品本身能夠在短時間內引起玩家興趣。《旅行青蛙》的開發商Hit-Point的大部分作品為放置類游戲,此前風靡過一陣子的《貓咪後院》也出自其手。《旅行青蛙》和其他同廠作品相比,它准確把握住了玩家的「牽掛心理」,通過隨機事件和其帶來的獎勵放大玩家的這一感受,從而留住了用戶。
其次,游戲廠商要准確地找到產品特質和流行文化契合的地方。簡單粗暴的廣告已經不被接受,單純選好渠道也只能得到預期的效果,而真正能把營銷做起來的,是找准產品特質和流行文化契合的點,從而將產品與大部分人聯系在一起。《旅行青蛙》的成功,與當下恰逢流行的「佛系」文化是分不開的。
最後,在做到前面兩個的基礎上,利用KOL的影響力帶動用戶創作、在社交媒介上分享游戲的相關內容。在扁平化的社交傳播環境下,優秀的內容能夠迅速地散發出去,最終形成自傳播效果。
『捌』 《吐槽大會》陶晶瑩青蛙什麼梗
張紹剛說陶晶瑩剛出道時,被人說成長得像青蛙,並且還與最近大火的旅行青蛙聯繫到了一期,不得不說本期的《吐槽大會》笑料質量很高!而陶晶瑩回懟張紹剛長得像小豬佩奇,兩人現場可謂是火葯味十足。!
節目中多次提到陶晶瑩調侃《爸爸去哪兒》、得罪周傑倫、舒淇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陶晶瑩算是台灣比較出名的主持人了,近幾年,陶晶瑩跑到內地參加《最強大腦》《蒙面唱將》等綜藝節目提高了自己很高的討論度,之前說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節目組邀約過她,但她說自己不缺錢,決不像其他明星一樣把孩子當搖錢樹。
不過需要承認的是如果說內地主持界的「勞模」是何炅,那台灣主持界的「勞模」一定非陶晶瑩莫屬。1993年至2013年的20年時間里,她在台灣各種類型、規模的綜藝節目中都有一席之地。更誇張的是,她連續主持了12屆金曲獎!這么充沛的精力和強烈的自我表現訴求讓人欽羨又望而卻步。
畢竟在一個姑且稱作「職業」的領域內,達人、精英、非凡之人……僅有少量配額,誰也決非一勞永逸。陶子坦言, 「(做)主持人有天命的感覺,因為喜歡說話。」
『玖』 《旅行青蛙》為什麼這么火
與游戲「戀與製作人」的強社交感不同,「旅行青蛙」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疏離但溫暖。
網上的女人分兩種,一種是雲養男人的,一種是雲養貓的。雲養貓的女生養膩了貓,於是又出現了另一種生物:青蛙。
除了《戀與製作人》外,近期最火的游戲就是《旅かえる》,翻譯過來就是《旅行青蛙》。這個全日文的游戲app在1個月前推出,在taptap上顯示已經獲得了24.9萬人的下載量。
游戲的主角是一隻可愛的小青蛙,你可以給他取名字。通過收集或者購買三葉草去商場給小青蛙買食物、道具、護身符,青蛙帶著它們就會出去旅行,旅行途中會郵寄照片、明信片,認識新朋友,回來時還會給你帶當地的土特產。
而正是這樣一位淡漠而特立獨行的青蛙朋友,會給你寄自己出去玩兒的照片和明信片,遇到什麼有意思的朋友,絕對會第一時間默默告訴你。這就是最暖心的「意外滿足」。
所以這個游戲主打的就是三點:一,不理你。二,不聽你的話。三,偶爾逗逗你。
「這種關系才治癒啊!每天默默等我自己的蛙回家。我們的關系,獨立又美好。」信子說。這種相對獨立、劇情隨機的豢養關系,成為了玩家戀戀不舍查看青蛙舍的動力。
這個游戲不需要處心積慮地去通關打怪、推進劇情,只要靜靜地等著、偶爾去看一看,等待一次次驚喜就好,「那是一種完全放鬆的狀態。」對比起來,喪系女青年小L覺得《王者榮耀》和《戀與製作人》就好像是一個吸引慾望的黑洞。
「雲養貓」與「雲養青蛙」是同一個團隊開發
信子說,上一個玩兒的這么「不聽話」的游戲,是2014年10月上線的《NekoAtsume》(貓咪後院)。「養著一群貓咪,天天看他們賣萌玩兒游戲,但是都是自己玩兒自己的,肯定不會理你!」
這種游戲叫做養成元素放置游戲。貓咪後院是玩家在院子里放置好貓糧和玩具,貓咪們吃飽喝足,在院子里撒歡打滾,玩家就點開享受「雲吸貓」的樂趣。又簡單又治癒。這次的旅行青蛙和貓咪後院的不同就是,不是等著貓咪自己玩耍,而是默默等待青蛙回家。
開發這兩款游戲的是一家日本公司,名叫HitPoint。《貓咪後院》的開發商Hit-Point之前並不是什麼知名大廠,是一家成立於2007年,資本金僅為1000萬日元的小公司。
在立項《貓咪後院》的前期,高崎說這款游戲在立項初期只有他本人和設計師森田兩個人。
策劃前期只確定下來一句話:以庭院為背景,裡面放著各種玩具,貓咪會自顧自進來互動的游戲。可以說完全就是一拍腦袋產生的主意。
HitPoint最初對《貓咪後院》的目標也只是50萬下載,但結果超出了預期,連續3個月位居日本手游下載榜TOP5,最終也走出了日本,吸引了無數海外的吸貓粉絲,海外下載的比例高達30%~40%,亞洲圈用戶居多,中國則居於榜首。
截至2017年7月,《貓咪後院》下載量已經突破1900萬。如今,還推出了VR版本《貓咪後院VR》。用一個極其簡單的模式打開了一條不可思議的火爆道路。
養成類游戲怎麼變現?
簡單的游戲方式,溫暖的世界觀,毫無劇情的發展模式,還要讓一些佛系用戶買單,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但《貓咪後院》已經改編成了真人電影,講述了男主角是進入創作低潮的小說家佐久本勝,為了重振精神,搬到了一處恬靜的地方,在這里,小說家和一隻喵星人開始做伴,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故事。
這個影片在2017年4月在日本公映,豆瓣的評分為6.5,不少貓奴還是心甘情願地買了賬。
在探索商業化方面,《貓咪後院》的廣告也與其他游戲有所不同。廣告並不是彈窗、橫幅等強制顯示式的。會隨機出現一隻叼著東西的貓,點擊後會顯示對話框:要看一下貓咪叼回來的宣傳單嗎?點擊「是」,廣告才會顯示。根據實際測試,用戶點擊開系統菜單10次中大概只有一次會隨機出現這只貓。這種方式打破了以往打破游戲體驗的方式的插入和彈窗式廣告,而更近似植入廣告。
最新的旅行青蛙則用更直接的手段使用戶「氪金」。三葉草可以直接購買獲得,從而給青蛙提供更高級的旅行裝備。當氪金達到一定量級的時候,青蛙的旅行也會從一個人的旅行,變成了豪華私人飛機。
但對比《戀與製作人》氪金用戶的叫苦連天,《旅行青蛙》顯然更能細水長流地戳中用戶養成的購買欲。
歸根結底還是產品導向。無論是《戀與製作人》還是《旅行青蛙》,一種產品都會戳中一類用戶的情感需求。氪金不可恥,可恥的是,沒有合理的產品還期望用戶無限度地掏腰包。
撩男人撩累了,不如打開養一隻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