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13回家上映了嗎
上映了。
據豆瓣電影網:913回家在2017年就已經上映了。
913回家原名叫9.13回家。是一部馬來西亞的華語電影。講述的是女主受困於父親到底是不是一個壞人而回鄉追尋真相的故事。
2. 對於2017年《相愛相親》這部豆瓣8.4分的感人電影,你有什麼看法
電影《相親相愛》,這部電影豆瓣就有8.4分,這也是近年來評分非常高的劇情片了,這部電影由張艾嘉自導自演。這部電影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恰到好處的舒服。導演張艾嘉就像是一個內家拳高手,不顯山不露水,卻能夠以柔克剛。俗話說,相親相愛,老一輩人都是先成親人再做愛人。但是張艾嘉說:相愛相親,先學會去愛,才會更親。這部電影《相愛相親》跟之前的電影風格相似,電影敘述的還是女人在愛情中的那些事兒,只是這一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平靜與從容。
這部電影把普通的家庭故事,以及最樸素的敘事線索,和已經生活化的三代女人,敘述得非常精彩。想要擺脫家庭束縛的女兒,生活中絮絮叨叨的母親,以及獨守空房一輩子、只能捍衛丈夫墳地的姥姥。在這三代女人的敘事線索中,相互聯結的沖突與對話中,讓《相愛相親》這部電影更加有了生活的氣息。觀看的舒服,是觀影過程的最大體驗。在所有人明明知道拍的是家庭矛盾,但是觀眾觀看時卻笑了,其實那就是種重新審視自身的會心一笑,電影中母女倆吵架還真是沒什麼理由,在電影中那個執著的老太太,這一點看來還有點可愛。在電影中這樣的一種舒服,其實是從從戲里延展到戲外。
這部電影《相愛相親》充滿了最真實的生活質感,就像有種水一般的感覺。張艾嘉把《相愛相親》中的每一個鏡頭,每一句台詞,每一個人物的設計,都是那樣合適,那樣舒服。電影沒有復雜的敘事手段,也沒有設計突出的 情感 爆發點,導演張艾嘉就是安靜地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的普通故事,卻能引動了觀眾們強烈共鳴。這部電影在上映時,很多觀眾都看完《相愛相親》哭了,但我知道,我的落淚可不是被「煽」出來的。俗話說,一部電影能夠催淚,並不意味著這部電影多麼出色,廉價的煽情只會輕率地透支觀眾的 情感 。
《相愛相親》這部電影,卻是一點點地去感動觀眾。它通過細節,通過人物,還有通過影片整體的節奏,去讓觀眾自己找到某種感覺,在那種感覺中開始聯想到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生活,從而感到溫暖或者感到憂傷。不得不說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
下面我談一下對電影《相愛相親》的看法和感觸?
這部電影沒有刻意的去催淚,但是卻很容易被裡面的情緒感染。有幾個感情的爆發點確實讓人看了心裡一酸。一個老人為了貞節守了一輩子,另一個愛了一輩子卻沒能和老伴葬在一起。你說在一起吧不一定是愛著,不在一起吧也不一定是不愛,守著等著也不見得是愛。所以 情感 的復雜性讓這個電影給感情賦予了很哲學的意義。它很復雜,很糾結,很感性,但是也很辯證。表演的也都很真摯。太棒了,我覺得算是今年看過的最佳電影。
絕對良心之作,直指人心。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恰到好處,尤其田壯壯導演,所以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才這么高。
大家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可以一起討論。
我的看法是;戴墨鏡看!
電影《相親相愛》告訴我們:無論夢想還是愛情,都要趁早!!!!
感動與戳心同在,淚水與笑聲齊飛。是我最直觀的感覺。
這部電影雖然有著一個溫馨平和的片名,但卻以一場死亡作為開篇。外婆逝世,媽媽執意把外公的墳遷到城裡,與外婆合葬在一起。
外公去世多年,埋在老家鄉下。他的墳被一個農村老太太守著,老太太(阿祖)是外公的原配,外公生前她在家守著,外公死後她還守著。老太太不同意遷墳。由此引發了一段關於堅守與自由、代溝與理解的故事。
用一個家庭事件作為導火索,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揭開家庭成員間的內心隱秘,進而探尋三代人的 情感 世界,在平淡生活的表層之下,觸摸內里的冰與火。不得不說,這樣的文藝片是我的菜。相對於高逼格、神神叨叨、不知所雲的「大師」片,我更偏愛像本片這種既有一個好故事,又是導演通過鏡頭講述把故事講出來的電影。
作為導演的張艾嘉,其鏡頭焦點一直對准了女性。本片中的三位女性阿祖、媽媽岳慧英、女兒薇薇可以說是三代女性的代表。
阿祖這一代女性最重要的關鍵詞就是堅守。阿祖守了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一輩子,她在外公的生命中幾乎可以被直接忽略,即便如此,她把外公的父母養老送終,外公死後她還一直守護著他的孤墳,甚至早早做好了棺材等待和外公合葬。
她贏得了全村人的尊重,卻無法得到一個男人的心。她像那座矗立在村口的貞潔牌坊,既是過去時代的榮光,卻也是徒勞。
影片結尾是關於錯過的。一場雨把阿達ps合成的阿祖與外公的合影給淋濕模糊了,老天爺似乎並不希望他們在一起,即使是在照片上。阿祖讓村民把外公遺骨挖出遷墳,媽媽則抱著外婆的骨灰盒去鄉村。
結局並不圓滿,但真實自有其力量。正如電影中的人們,我們大多數時間都在與身邊的人「相愛相殺」,但底色終究是「相愛相親」。
馬上去看
《相愛相親》
Love Ecation
它的海報上,寫著:
她相信一輩子
我相信一句話
你只相信,一剎那
這段話,概括了三個年代下,三個女人的三種狀態。她們很多地方相似,細微之處卻又不同。
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說過:個體是文化的縮影。
在我看來,影片中的三個女人,也象徵三種文化的縮影。
封建倫理文化
片中,有三位老人:
外公、外婆,以及姥姥 (吳彥姝 飾) 。
影片開場一幕,外婆病危,腦中閃現出關於外公的美好影像。隨後,外婆迴光返照,與外公一同踏入天堂。
他們共赴天堂,是因彼此有愛。
許多年前,外公與姥姥被包辦婚姻。
可沒過多久,外公就獨自進城,與外婆另組家庭。
他以寄錢的方式,替代對姥姥的責任,從此再沒回村。
姥姥則關上心門,自願在農村守活寡,直到四十年過去,迎來丈夫的一座屍墳。
望著屍墳與那座「神聖」的貞節牌坊,她誤認為,自己贏了。
事實上,她只是不自覺中,度過自己凄苦的人生。
這樣的中國故事,那個年代並不少見。
辛亥革命後,受西方浪潮影響,封建倫理文化遭遇空前沖擊,不少新青年開始追求自由、誓要擺脫傳統的約束。
歷史 上,外公、外婆與姥姥的關系,實際也是魯迅、許廣平與朱安,或者蔣介石、宋美齡與毛福梅的關系。
電影里,姥姥用一種古老文字元號,畫成外公的名字,裝裱到牆上。
從心理學角度講,這被稱為:我們的孩子不能白白犧牲綜合症。
翻譯成人話,就是說——
姥姥、朱安與毛福梅,為自己的錯誤婚姻注入意義,「我不能白守這么多年活寡」。從而越陷越深,用盡一生去堅守自己的愚蠢。
闖進姥姥房門,攪亂這意義符號的,是岳慧英 (張艾嘉 飾) 。
社會 人文文化
岳慧英,是外公外婆的女兒。她生於男女平等的新中國,性格強勢。
外婆過世後,她幻想出一套美滿願景,並將這願景強加於人:
「我知道我媽的意思,她要我把我爸的墳遷過來,和她一起合葬。」
這種偏激且一廂情願的「我知道」、「為你好」,是 社會 主義中國女性的特徵之一。
社會 人文主義者,往往是勤勞、明確,且高效的。
早年間,岳慧英愛上尹孝平 (田壯壯 飾) ,便採取強力攻勢,為其父母掃地刷碗,以互助互利俘獲對方。
俘獲了人,卻未必栓得住心。
多年後的賓館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薇薇:姥姥等了外公那麼多年,一定很愛外公
岳慧英:什麼愛不愛的,根本沒在一起住多久
尹孝平: 就算住一起一輩子,也不能說就是相愛吧
三個人,因為親情聚在一起,卻各自拿著手機,思緒在別處游離。
有親情,但不懂愛,是當下中國的普遍問題。
岳慧英很難明白:老態龍鍾的尹孝平,為何能在王太太 (劉若英 飾) 身旁重現活力,儼然一副年華猶在的青春狀態。
夜晚,她撫摸尹孝平的臉,尹孝平卻左右規避。
忽然間,她悲傷涌動、痛哭流涕,彷彿領悟到一種真諦——
是經年累月的算計、冰冷的實用主義,使自己缺失浪漫氣息,讓家庭成為一種教條的體制。丈夫躺在床上,宛如一座會呼吸的屍墳。
繼外公和尹孝平之後的,第三座屍墳,是阿達 (宋寧峰 飾) 。
阿達,是薇薇的男友。
自由人文文化
薇薇 (郎月婷 飾) ,是岳慧英的女兒,是「中國式輪回」的延續。
如同她的先輩般,薇薇夢想在老家建一座巢,與阿達在裡面共度餘生。
阿達,則和外公一樣,嚮往大城市北京,喜愛歌唱: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正當兩人糾結,要不要為彼此付出餘生時,阿達發現姥姥家有一口棺材。
他試著躺進棺材,幻想埋葬自己的理想與追求,幻想邁入那有可能將自己變成屍墳的婚姻。
幻想中,麻木與恐懼將他深深籠罩。於是他哭泣、放手,決定同外公一樣,遠走他方。
與先輩不同的是:自由人文主義者,更為注重自身的感受。
因此,阿達去北京後,薇薇並沒選擇守活寡。
她說:
我真的不會等你了
導演張艾嘉,則親口表達過自己的愛情觀:
許多美好的愛情,往往最終會帶來負面的東西
而那些負面的東西,又會毀滅美好的愛情
但是沒關系,即使一個愛情沒有開花結果
它仍然是你生命里的一部分
就算是遺憾,我覺得遺憾,也仍是美麗的
與姥姥相比,這當然是一種更好的愛情觀。
只是,追求自由人文的薇薇,其實是經過成長之後才明白這些。
但在此之前,她仍缺失一種東西(等下說)。因此她的自由,在我們看來,有些自私自利。
我們回到主線。
岳慧英一廂情願,要給外公遷墳,姥姥誓死不從,雙方陷入斗爭。
她來到農村,與姥姥一起生活,本意是尋覓素材,卻不經意產生另一種 情感 。
這種 情感 ,正是三位女主人公都不太懂、都有些缺失的,同時也是足以使她們成長並改變其一生的核心動力——
愛。
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經過細膩的親密溝通,薇薇與姥姥產生了勝似血親的愛。
她漸漸走進姥姥的內心,體悟姥姥的孤獨。姥姥不再是她眼中的一個符號、籌碼,而變成了一個真正有血有肉有故事有靈魂的人。
自此,她不再那麼自私,不再強迫讓姥姥幫自己拍新聞素材,不再拼盡全力去約束阿達。
她真正懂得了: 愛一個人,更應該要尊重對方的自由人文。
另一方面,她也同時幫姥姥,打開了緊鎖的心門。
她帶阿達來到農村,兩人在一起時歡樂的模樣,讓姥姥看到了愛情的原樣。
不是往家裡寄錢,不是讓自己做襖子。
更不是看到對方照片,卻認不出彼此的長相。
《相愛相親》的英文名,是Love Ecation(愛的教育)。
它教會三位女主人公,同時也教會我們:如何鑒別愛、感受愛、表達愛。
發現自己認不出「丈夫」的樣子,姥姥忽然感到悵然若失,對自己堅守的「意義」產生質疑。
後來,阿達把她的照片,與外公PS在一起。
門外的雨,將照片打濕,拆穿了幻象。她終於開始明白:虛假的概念意義,是那麼不堪一擊。
遷墳隊再次到來,這一次她沒有阻止,她對著屍墳說——
我不要你了
你看, 成長無關年齡,總是那麼殘忍。
我們再說回,影片的中文名。
我去影城時,無論售票員還是買票者,幾乎所有人都把片名誤讀成《相親相愛》。
為什麼?
在我們國家,「相親相愛」是常用成語,有同名電視劇,同名綜藝節目,甚至有十餘首同名歌曲。
然而,換個角度看,「相親相愛」其實也是我們傳統民族文化的一個特徵。
相親在前,相愛在後。
在我看來,張艾嘉把電影取名《相愛相親》,就是想要打破我們的傳統思維觀念。
她試圖表達一個觀點:
很多時候,血緣的關系、家庭的約束,並不能真正把人與人連接在一起。
我們這個民族,總是在意表面上的「親」,而常常忽略骨子裡的「愛」。
多年以後,岳慧英雖然使家庭獲得充裕的物質,卻疏忽間讓自己的愛人變成了親戚。
尹孝平說——
以往日子清苦,總盼著能過好點
如今日子變好了,感情反而淡薄了
一次意外,岳慧英被球砸到腦袋。
昏迷中,她夢到自己遭遇危險。
一個如天使般美好的男人,伸出手,救了她。
可醒來後,她無論如何,也想不起這個男人的面孔。
直到後來,尹孝平突然買了一輛車,並在車內播放《花房姑娘》。
尹孝平說:
你那時候說,咱倆退休了以後
買輛屬於自己的車
我們一起去兜風
現在車有了,歌也有了
你倒沒興致了
這時,岳慧英終於想起,夢里的男人正是尹孝平。
他們不是沒有愛過,只是世俗的瑣碎,使他們方向偏離,漸漸忘了該如何去愛。
我們並不知道,岳慧英能否重拾愛的能力,與愛人一同前往大海和遠方。
我只能說:
因愛而親,是目前人類最好的交往方式。因此, 於愛而言,無論任何年齡階段,我們都該放下身段,永遠不斷地做一個學習者 。
唯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透過現象,看清楚事物的本質。
情不知所起,竟也一往而深
如果拿做菜來打比方,[相愛相親]像是放在老家灶台上,用文火煲出的砂鍋粥。
清淡怡口,綿密醇厚。
畢竟在當下華語電影里,願意慢慢花時間編織細節、炆出人世 情感 羈絆的電影實在不多。
因為少,所以變得金貴,更何況影片的質量也屬上乘。
一個普通家庭,三代女性,一場遷墳,引出讓人感同身受又五味雜陳的 情感 故事。
情感 故事中的「情」要怎麼寫,是影片成敗的關鍵。寫慣了女人心事的張艾嘉自然深諳感情神秘莫測、情不知所起時那種讓人痴迷的魅力。
為情找理由,是最無用的。
可為一往而深的感情找個印記,卻又是極其巧妙的做法。
故事裡,鄉下阿祖等了外公一輩子。她對這份情的堅守,出於對自己岳家人身份的堅定。
父親尹孝平回憶愛上母親岳慧英的片刻,是物質匱乏年代,雙方相守扶持走來的相濡以沫。
女兒薇薇的愛情,是兩個背景南轅北轍、性格千差萬別個體間的致命吸引。
時代造就的 情感 問題,還得留給時間去解決。
阿祖最後用手拂去外公屍骨上的蒙塵,說了句「我不要你了」,棺材合上後抬走。
這份混雜著親情、愛情和憐憫之情的感情,隨著蓋棺而落定。
片子里除了感情,還有死亡和夢想。細想來,這兩者都不是輕松的話題。
薇薇外婆的死亡是整個故事的開端,而男友阿達則在夢想和現實的感情選擇之中徘徊。
好在張艾嘉本就擅長用輕巧、幽默的方式處理嚴肅的人生問題。
死亡和夢想被她揉進生活流的細碎點滴里,重重拾起,然後輕輕地放下。
[20、30、40]里,Lily伴著地震的動盪,從恐慌到鎮定優雅地對著鏡子刮腋毛。
寥寥幾筆,就把角色內心的轉變勾畫在了鏡頭前,蛻變從細微處彰顯。
同樣地,在[相愛相親]里,死亡和夢想有了相通的意義。
阿達躺在象徵著死亡的棺材裡,從未知的死亡恐懼中,找到了追求夢想的勇氣。
64歲的張艾嘉用平實的影像講述了生活、探討了 情感 。
生活細節的飽滿讓人親近,故事中人物之間 情感 的深沉讓人動容。
畢竟世界依然,最敵不過的是內心的兵荒馬亂。
時間在向前走,生活依舊在繼續。
這場遷墳造成的 情感 動盪和雞飛狗跳,以阿祖和慧英雙雙放下內心的執念結束。
下一步會怎樣呢?
張艾嘉用了留白,從而現實中 情感 的曖昧和復雜也得到了最好的展現。
在今年超級寒冷的深秋,喝下這碗粥,養身安神,哭一哭、排下毒,不失為一場美妙的體驗
3. 《村戲》:2017最佳華語片之一,希望能公映
《村戲》在2017年被贊譽為華語電影佳作之一,豆瓣評分高達8.2分,網友們紛紛感慨其確為年度佳作,盛贊其為今年華語最佳。雖然影片尚未公映,但3月17日至3月18日,全國數十個城市進行了點映,累積票房達到39萬,這使得我有幸觀賞到這部作品。
《村戲》的故事背景設定於上世紀後期,由兩條時間線交織而成:一條是1980年代的現代線,另一條是1970年代的回憶線。在1970年代,人民公社盛行,所有生產資料和公共財產歸公社所有,統一核算與分配。而到了1980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使得國家將土地分配給農民,賦予農民自我管理、生產、分配和經營的權利,超產部分歸農民所有。這一政策導致農民從無地到有地的轉變,隨之而來的則是貪念、慾望與私心的顯露。
電影的現代線發生在1982年,正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即將實施,村民們對春天的到來充滿期待。影片的第一個主題是關於分地。村裡即將開始分地,但「奎瘋子」王奎生已經霸佔了「九畝半」整整十年,不允許任何人靠近。這片土地既好又靠近水渠,種植任何作物都可獲得豐收,因此所有人都渴望得到它。過去,村民雖然對王奎生的霸佔無動於衷,但面對即將分地的現實,村民們都開始盤算著如何將九畝半收入囊中。表面上,大家都想要趕走王奎生,暗地裡,也有村民在九畝半里偷取王奎生種植的花生。面對村民的竊取行為,王奎生堅決反對,甚至動起了槍。
電影的第二個主題是關於愛情。自從十年前王奎生瘋了,他的兒子樹滿的命運也發生了巨變。樹滿從小就受人喜愛,被大家稱為「白小」;但隨著王奎生的瘋癲,樹滿也成為了「瘋小」。樹滿愛上了小芬,而小芬也對樹滿情有獨鍾,然而小芬的父親老鶴卻反對這門親事,主要原因是樹滿有一個瘋子父親,次要原因是樹滿不懂得如何耕種。當然,如果樹滿沒有發瘋,老鶴是否會同意這門親事,我們已不得而知。
在這個故事中,村子的形象逐漸顯現:王奎生霸佔九畝半長達十年,導致除了小芬以外的所有村民都不喜歡他,都想得到九畝半,甚至偷取他種植的花生。小芬和樹滿兩情相悅,卻因老鶴的反對而無法成婚。然而,真相並不簡單,電影以交叉敘事的方式,抽絲剝繭地揭示了十年前的真相。
王奎生之所以瘋了,原來正是村民們的惡行所致。原本女兒偷花生,是因為飢餓,而非對王奎生的不敬;原本女兒的死,是王奎生醫生的過錯,是無法挽回的意外,卻被村民塑造為維護集體財產的英雄形象。惋惜和悲劇變成了錯誤和犯罪,悔恨和愧疚變成了榮譽。這兩次反差和打擊,將王奎生推向了瘋癲的邊緣。
王奎生曾經為村民做出巨大貢獻,如今卻成為村裡的罪人。村民親手將他塑造成了英雄,又親手將他送下神壇。與王奎生相比,村民顯得聰明而可怕,為了生存,不惜手段傷害他人。而小芬,這個村子中的異類,以她天真無邪的態度,試圖理解和包容王奎生。
《村戲》揭示了人性的復雜性,讓我們看到現實、社會和人性的灰色面。電影的海報上有一句話:「沒有一個壞人,也沒有一個無辜的人。」這句話正是電影的主旨,提醒我們即使在自私、惡意和傷害充斥的世界中,人性依然存在善良的一面。我們作為觀眾,能夠從上帝視角清晰地看到每一步的真相,然而生活中,每個人心中都有自私的一面,我們往往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不經意地傷害他人。而像小芬那樣,以一顆赤子之心去理解和包容他人,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追求的境界。在面對自私、惡意和傷害的世界時,我們應當選擇面對、包容、豁達和溫柔,因為只要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就能所向無敵、堅不可摧。正如《奇跡男孩》中所表達的:「如果在正確和善良之間選擇其一,我會選擇善良。」
4. 《全民目擊》這部電影,值得給上一個好評嗎
《全民目擊》猶如被評上三好學生,處處皆好。
《全民目擊》在視頻播放平台,分類通常類屬「犯罪」、「懸疑」兩大派系。如果繼續延伸,刨除日韓歐美四大盛產優秀懸疑電影的地區,定位至華語,《全民目擊》會瞬間進入首頁,占據顯眼位置。這足以鑒證它在華語懸疑電影中的至高地位。
豆瓣7.7分,近70%的四星及以上好評,19萬人參與打分,這足見影迷對他的認可和喜愛程度。
這樣一個小導演帶著幾位大牌副手,聯手打造了一個爆款作品,讓非行至此轉紅,出生於1970年的非行也成為了一位值得期待的中青年導演。
然而2018年一部《鬼吹燈雲南蟲谷》,讓我們驚掉了下巴,這簡直就是高開低走的最佳典範,非行?到底行或不行?
5. 近10年評分最高的10部華語電影,9分僅有一部,台灣電影4部上榜
華語電影的近十年,豆瓣上評分最高的十部影片揭示了電影藝術的多樣性和深度。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這十部佳作,領略它們的魅力。
首位是《隱入塵煙》(2022年),導演李睿珺以其真實、質朴的風格,講述了2011年甘肅農村的鄉村愛情故事,朴實細膩,後勁十足。非專業演員的加入,讓影片更加真實,贏得了觀眾的熱淚。
第二部是《血觀音》(2017年),導演楊雅喆以女性視角展現復雜的人際關系與社會現實,惠英紅的出色表現榮獲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影片深刻揭露了官商勾結的黑暗面。
《年少日記》(2023年)是新人導演卓亦謙的處女作,由爾冬升監制,講述中學老師在尋找輕生同學的過程中,實現了自我救贖,影片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為受傷者提供了治癒之道。
《椒麻堂會》(2021年),四川話電影,講述民國時期川劇名丑角的跌宕人生與時代故事。三小時的時長,橫跨三十年,故事豐富而引人入勝。
《誰先愛上他的》(2018年)由台灣知名編劇徐譽庭執導,講述了關於同妻與同志群體的議題,導演以喜劇的方式引發觀眾的思考,具有社會意義。
《陽光普照》(2019年)講述了一個普通台灣家庭的悲劇故事,通過細膩的情感和真實的故事情節,讓觀眾反思生活、責任與成長。
《大佛普拉斯》(2017年)以黑白與彩色畫面的對比,展現了社會階級的反差,揭示了社會底層人物的無助與對生活的無望,諷刺了上層社會的浮誇。
《喜喪》(2015年)講述了一位老人在健康惡化後,於各個子女家輪流居住的故事,深刻揭露了老年人在家庭與社會中的邊緣化地位。
《心迷宮》(2014年)是導演忻鈺坤的處女作,故事圍繞偏遠村莊的一具無名屍體引發的連串事件,展現慾望、道德、善良與邪惡的交織。
《我不是葯神》(2018年)是導演文牧野的處女作,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深刻反映了社會痛點,是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佳作,推動了醫保改革。
這十部電影,每一部都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主題,展現了華語電影的多樣性和藝術深度,不僅贏得了觀眾的喜愛,也獲得了業界的高度認可。它們共同證明了,每個時代都有其優秀的電影作品,華語電影的魅力,永遠值得我們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