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愛奇藝 CEO 呼籲網路電影票價漲價,稱「6 塊錢票價太低了」,網路電影漲價你可以接受嗎
事實上站在視頻網站的角度,「網路電影票價太便宜得漲」這樣的說法毫無疑問是為了通過漲價來增加營收,應對多年無法盈利的困局。而如今在國內市場除芒果TV長期保持盈利外,其他同類視頻網站幾乎都處於長期虧損的狀態。
網路電影的票價,與體驗也息息相關
作為視頻網站的核心內容之一,電影可以稱得上是最為引用戶的一個部分。早在2011年,樂視網、騰訊網等七家互聯網企業聯合發起成立了國內首個「電影網絡院線發行聯盟」,旨在讓影視劇網路點播的收費形成統一模式和標准。在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後,目前基本都維持在會員2-3元/部,非會員5-6元/部的標准線。
但龔宇這番「網路電影票價太便宜得漲」的說法,也再次引發了外界對於網路電影票價的定價原因以及合理性的思考。通常來說,在院線與線上播放的影片,票價有著截然不同的體現,並且隨著2018年整個電影行業達成共識,票補的最低限價不能低於19.9元後,如今低於30元價格的院線票價也幾乎已不再存在。來自燈塔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平常時期的平均票價為33元,春節期間則為44.85元(不含服務費)。如果僅以價格來看,6元的網路電影票價確實很「便宜」。
不過對於消費者而言,電影的投入與定價事實上並沒有任何直觀的聯系。影院的設備折舊、租金等固定成本,無疑是院線票價更高的原因之一,但兩者之間的成本與服務同樣也有著巨大的差距。簡單來說,院線電影在諸多成本以及服務的提供上,是構築其票價更高的基礎,而與之相比,網路電影6元的票價真的就不合理嗎?
其實在網路電影出現初期,票價問題就曾引發了大量的熱議。此前網路電影《倩女幽魂·人間情》出品人、總策劃劉朝暉就曾表示,「我們渴望真正to C(面向用戶)的市場,當然也想賺錢,但我們想改變的是行業本身的定價權問題」。而對於如今牢牢把握在平台方的網路電影票價定價權,在其聲稱「太便宜」的情況下之,其實就已經足以說明很多問題。
漲價背後,或是視頻網站試圖實現盈利
如今在一眾頭部視頻網站中,除芒果TV外,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等幾乎都處於長期虧損的狀態。並且在此前激烈市場競爭所帶來的「價格戰」影像下,愛奇藝的付費會員價格就曾長達9年保持不變,而騰訊視頻則為7年。所以僅從財務層面來看,全面漲價顯然或是解決虧損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
為了實現盈利這一目標,除了此前備受爭議的會員專屬廣告外,視頻網站還於2019年推出了超前點播服務,並且在不久前也已經全面下線。盡管這兩種模式從商業的角度來說並無不妥,甚至還滿足了部分用戶對於搶先追劇的需求,但以損害訂閱用戶權益為前提的形式,也使得其很難得到所有用戶的青睞。
對於視頻網站來說,盡管出現的時間已經不斷,但事實上其至今仍在探索如何平衡用戶體驗與營收之間的關系。根據愛奇藝公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該季度其營收為76億元,但歸屬於公司的凈虧損為17億元,收入成本高達70億元、其中內容成本為53億元。由此不難發現,居高不下的內容成本,或許並非簡單漲價就能緩解。
Ⅱ 今年春節檔電影票漲價了嗎
今年春節檔電影票漲價了。
燈塔專業版顯示,預售初期大年初一的預售票價在49~50元左右上下浮動,這已經是最貴春節檔以及中國影史最高平均票價。真正等到春節檔開啟之時,平均票價上漲到了50.2元。相較2019年春節首日上漲了近5元,相較2018年春節首日上漲了11元。
業內人士表示,由於大部分中小影城受疫情影響損失慘重,在今年春節檔中需要高額票價來 " 止血 "。盡管漲價,但是仍然沒有擋住消費者觀影的熱情。
據國家電影局初步統計,截至2月16日,中國電影市場2021年度總票房突破100億元,其中,國產影片佔比超過96% 。而單單是2021春節檔總票房(含預售),截至昨天(16日)下午14時已經突破65億元,持續刷新春節檔期票房紀錄。
(2)電影票漲價2018擴展閱讀
影院經理解釋春節檔電影票偏貴原因:
春節假期電影市場火爆程度的令人驚嘆同時,今年偏高的電影票價也令不少人不解。對此,首都電影院副總經理於超解釋稱,一是就地過年的政策影響讓部分一二線的觀眾留在了工作的城市,推高了一二線電影市場的票價。
另外,由於疫情防控措施的影響,影院限流75%,有些城市和地區可能會更低,使影院的接待能力能所下降,再加上人工、防控措施和物資消耗,也會帶來影院運營成本的增加,所以可能也會體現在票價上。
Ⅲ 通兌電影票上寫有特殊節假日不能用嗎
最早通兌券寫特殊節假日不能用,還設置了特殊場次不可用。
如IMAX、見面會等,是因為特殊節假日時影院會調整結算價格,超出通兌票的售價。券商要虧。所以後來設置為不可用。
默認的特殊節假日主要是情人節、七夕、春節為主。國慶一般都是可以用的。
特別是現在這個疫情問題,倒是影院復甦難,結算價都不高的情況下。依然通兌的。
電影票是進入電影院看電影的憑證。電影票與電影院相伴而生,是進入影院觀看電影的憑證,一般來說需要購買。電影作為重要的文化活動,電影票也成為了一種文化載體,記錄著文化信息。
2018年9月18日,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發布《關於電影票「退改簽」規定的通知》,要求各院線、影院投資公司、影院與第三方購票平台要完善電影票「退改簽」規定,優化流程、簡化手續,履行對觀眾的告知義務,便於觀眾查閱和社會監督。
電影票的樣式也與進步緊密結合,油印、彩色印刷、熱敏紙列印、電子票券,每次技術進步都在改變電影票。
Ⅳ 十年首次票房倒退,春節檔85億夢碎,是票價太貴惹的禍嗎
由於2021年疫情後的首個春節檔逆市大爆,今年春節檔原本備受看好——在巨無霸《長津湖之水門橋》的引領下,韓寒、開心麻花、張藝謀、「熊出沒」等院線常客紛紛出戰,不少機構高調預測今年票房將突破85億,再創歷史新高。
然而今年春節檔連續四天單日票房都顯著落後於去年同期,這樣一來總票房大概率會落在65-70億區間,低於去年的78億,破紀錄無望。排除2020年的特殊情況,這是過去十年來春節檔票房首次出現倒退。
資本市場顯然已經將今年票房倒退視為某種信號。2月4日港股復市,兩大票務平台背後的阿里影業、貓眼娛樂雙雙下跌,阿里影業收盤大跌7.95%,貓眼娛樂跌4.5%,IMAX China也以下跌收盤。A股要到7日才會復市。考慮到春節檔大局已定,萬達電影、中國電影、上海電影、橫店影視、金逸影視等A股院線股,節後迎來大漲的可能性已經很渺茫。
當然,今年春節檔也有為數不多的幾方贏家。《水門橋》最終票房大概率能進入影史前十,《熊出沒·重返地球》有望創下系列票房新高,《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稍超出預期,有望超越同團隊的《羞羞的鐵拳》。
但可惜的是,由於缺少往年《流浪地球》、《你好,李煥英》與股市連接的情況,散戶節後基本也喝不到湯。如《水門橋》、《熊出沒·重返地球》背後的博納影業和華強方特,目前都沒上市。只有《這個殺手不太冷靜》出品方新麗背後的閱文集團在4日港股復市首日上漲超5%。
Ⅳ 為什麼現在電影院消費那麼貴
場地成本上漲,人力成本上升,設備維修和置舊費用,物價上漲,加上平時的觀影淡季影院入不敷出,旺季的時候就會隨著電影的市場需求成倍上漲票價
打開購票APP,你或許會發現,一部電影的票價已經最低30元起步,而繁華地段影院的票價則一般高達60、70元,甚至百元以上。對於不少年輕人來說,約朋友看一次電影可能比聚一次餐還貴了。
而與我們相鄰的印度,電影票價格普遍約合人民幣5、6元。首都新德里最豪華的電影院看一次電影大概16元人民幣,加上印度高分電影頻出,難怪有網友驚呼:「印度是影迷的天堂」。
可能很多年輕人並不知道,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電影票價才2角左右,如此低廉的票價也曾經令外國影迷羨慕不已。而如今,四十年過去了,票價翻了不止百倍,占人們收入比重也越來越大(據統計,過去一張電影票價占人均收入0.67%,如今已經上升到2%)。
那麼電影票為什麼越來越貴?我們梳理了中國電影票價變化的歷史,期望能找出票價變貴的原因。
二十世紀50年代~80年代:低票價政策
在民國時期,電影並不是一個親民的娛樂活動。當時一流影院的票價大概分為4角、6角、1元等三個級別,普通影院的票價一般在2角左右。要知道,那時候一元錢就能買20斤麵粉,所以普通人一般看不起電影。在這個時期,電影票還是相對昂貴的。
新中國建立之後,我們各項管理政策都向隔壁蘇聯大哥學習,電影票價的制定機制當然也不例外。當時蘇聯為讓盡可能多的群眾走進影院,接受國家意識形態宣傳,採用低票價政策。所以,當時中國電影也是由政府統一定價,票價甚至低至幾分錢。在這個時期,電影迅速成為真正大眾的娛樂藝術品。
所以,想不降價又能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影院,電影本身的質量是首當其沖的要素。在此基礎上,採取更加靈活的定價機制,制定多層次的票價體系,才能讓每個觀眾都能買得起電影票,才能讓電影真正成為他/她娛樂生活中的一項重要選擇。
公眾號:狸貓電影惠,一隻貓為你推薦最新電影資訊解讀和電影票優惠資訊
Ⅵ 2018春節檔電影有哪些 電影票會被限制票補嗎票價會上漲嗎
2018年2月16日是農歷大年初一,也是春節檔開戰的第一天,在今年的春節檔,《西遊記之女兒國》《捉妖記2》《紅海行動》《熊出沒變形記》《唐人街探案2》將展開慘烈的廝殺。
雖然現在距離春節檔還有些日子,但是這段時間,有關春節檔的各種消息已經開始刷遍社交媒體了。除了《捉妖記2》放棄3D格式之外,今天最重要的業內消息是今年春節檔票補受限。這項措施有春節檔的各大片方聯合提出,具體內容就是屆時全國影院票價不低於19.9元,單部影片補貼不得超過50萬張。
那麼票補受限這對於普通觀眾有什麼影響呢?影響就是買不到很便宜的電影票了。
所謂票補,就是電影票補貼,怎麼個補貼呢?很多觀眾都買到過1元錢電影票、8.8元電影票、9.9元電影票,價位不一而足,但就是兩個字:便宜!
實際上,影院是有一個市場規范的最低票價限制,大概是在25~35元之間,是考慮到放映成本而制定的。比如暑期檔某部影片全國最低限價25元,觀眾買到8.8元的電影票的話,中間差額的16.2元一般是由電影片方補貼的,是補給影院的。大家留意下就會發現,雖然在手機APP購票平台買到8.8元的電影票,但櫃員機列印出來的紙質票上的票價還是25元或30元左右。
這中間的差價多數都是由電影片方補貼,此舉無非是想推動影片前幾日的票房,增加上座率,帶動影院增加排片。一部影片如果大規模進行票補的話,投入可能都要在3000萬~5000萬左右,這樣大的票補投入對於觀眾來說,是好事,但對於同檔期的中小型影片就為難了。
所以,才會有今年春節檔限定最低票價之舉,這也是為了切實避免影片在資本層面的惡意競爭。預計到時候大家很難買到8.8元之類的低價票了,而且即便是19.9元的低價票,數量可能也沒有去年春節檔那麼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