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2018布拉格電影音樂會指揮

2018布拉格電影音樂會指揮

發布時間:2025-07-26 05:42:14

A. 古斯塔夫·馬勒的人物介紹

古斯塔夫·馬勒 (Gustav Mahler,1860年-1911年),傑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及指揮家。出生於波希米亞的卡里什特,童年即顯露音樂的天才,六歲參加鋼琴比賽,八歲已能為別的孩子教課,十五歲進維也納音樂院學習,後改學作曲及指揮。1885在萊比錫指揮門德爾松的清唱劇《聖·保羅》獲得巨大的成功,後被聘為布拉格歌劇院指揮。還曾在萊比錫、布達佩斯、維也納等地歌劇院任指揮,遂成為當代最偉大的指揮之一,是現代音樂會演出模式的締造者。1907年脫離歌劇院,旅居美國,先後任大都會歌劇院的樂隊和紐約愛樂樂團的指揮。工作之餘從事創作,共寫了十一部交響曲、四部樂隊伴奏的聲樂套曲、一部清唱劇及五首歌曲。
馬勒的交響曲在形式上具有構思宏偉,規模龐大的特點,只有巨型的交響樂隊才能演奏;在風格上,他力求發展維也納古典交響樂的傳統,作品現象鮮明,題材淵源於維也納民間風格性音樂,而且,他的第二、第三、第四及第八交響曲都加入了人聲,大大豐富了交響曲的表現力,對二十世紀音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許多作品體現了他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理解。代表作有交響曲《巨人》、《復活》和《大地之歌》等等。 古斯塔夫·馬勒(德語:Gustav Mahler,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波希米亞出生的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當時被視為傑出的指揮家,作曲家。
馬勒生於奧地利帝國波希米亞的卡里什特(今屬捷克)的一個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家庭,1875年獲准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就讀,向茱里奧斯·艾柏士坦(Julius Epstein)學習鋼琴,隨後又到維也納大學修讀布魯克納講授的課程。他第一次嘗試作曲,是為了參加一場歌劇比賽而寫下悲嘆之歌(後來馬勒把這部作品改為合唱曲)。不過他並未成功,於是把注意力轉向指揮。1880年他在巴德哈爾市(Bad Hall夏季劇院獲得第一份指揮工作,以後他陸續擔任多家大型歌劇院指揮──1881年在萊巴赫城市劇院,1882年在奧洛穆茨,1883年在德國卡塞爾皇家宮廷歌劇院,1885年在布拉格的日耳曼歌劇院,1886年在萊比錫城市歌劇院,1888年成為匈牙利布達佩斯皇家歌劇院院長,1891年則在漢堡歌劇院任院長,任職六年,1897年在維也納歌劇院任院長及首席指揮。
於漢堡歌劇院任職期間,他在史坦因巴赫度過夏天並專心於作曲,這段時間里馬勒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和「少年魔法號角」。 1897年,為了保住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這個極具聲望的位置,原是猶太教徒的馬勒改信天主教(當時並不容許猶太教徒擔任這個職務),自此十年他都留在維也納,以其近乎苛求的完美主義著稱。一年之中他花費九個月管理歌劇院,剩下三個月主要待在麥亞尼希作曲;他有一棟小房子位於沃特湖畔,馬勒在此創作了第二號至第八號交響曲。1902年,與愛爾瑪?辛德勒結婚,育有兩個女兒;長女在1907年過世,同年他被診斷出患有心臟病,還失去了維也納歌劇院的職務──馬勒試著在維也納表演他並未被廣泛接受的作品,卻受到多數反猶太的媒體攻訐抨擊。縱然第四號交響曲曾獲得些許好評,一直到1910年第八交響曲首演,馬勒才真正在音樂上得到肯定,之後的作品皆未在他生前公開演出。
馬勒一直承受著越發嚴厲的反猶太攻擊,直到1907年幾乎已是忍無可忍,同年接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指揮職務,1908年也指揮了一季,卻因為大都會轉念支持托斯卡尼尼而被停職。隔年又回到紐約擔任新成立的紐約愛樂交響樂團指揮,大約此時他完成「大地之歌」與最後一部完整的作品,第九號交響曲。1911年二月最後一次前往美國,此時馬勒的病況嚴重,在他要求之下被送回維也納。1911年5月18日,馬勒因鏈球菌感染病逝於奧匈帝國內的維也納,留下未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死後葬於維也納格林清墓園。
馬勒在指揮工作之餘,從事音樂創作。共寫作十部交響曲、四部樂隊伴奏的聲樂套曲、一部清唱劇及五首歌曲。他的代表作有交響曲《巨人》、《復活》,歌曲—交響曲《大地之歌》等。馬勒的創作構思宏偉,篇幅龐大。有時音樂過於復雜。他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奧地利交響曲音樂的重要作曲家。 古斯塔夫·馬勒((GustavMahler),1860年7月7日出生於波希米亞卡里什特城,1911年5月18日逝世於維也納。
作為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德奧音樂文化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馬勒在他的九部交響曲和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大地之歌》以及聲樂套曲《漫遊者之歌》、《少年魔號》、《悲嘆之歌》、《亡兒之歌》、《呂克特歌曲》等作品中繼承了自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和舒曼等前輩大師的傳統,同時又從時代精神很中汲取豐富營養,確立了一種充滿表現力的新的音樂語言。
馬勒曾說:「我的時代會到來的。」這一具有悲愴色彩的預言在他逝世半個世紀後奇跡般地應驗了,馬勒音樂的崛起成為二十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音樂現象之一。雖然直到六十年代還有人認為馬勒的音樂中充滿「無謂的喧嘩與騷動」,而今天的聽眾中也有人更多地從馬勒高度個性化的音樂語言中感受到新奇或怪異,但馬勒音樂的偉大和藝術價值已得到舉世公認。
正如指揮家布魯諾·瓦爾特所言:「馬勒作品的最高價值不在於它通過引人注目、大膽、冒險或怪誕等顯示出來的新奇,而在於這種新奇被融入到優美的、充滿靈感的、深刻的音樂之中,在於這種音樂高度的藝術創造性和深厚的人性內涵所具有的永久價值。這一切使之在今日仍充滿生命力,並擁有美好的未來。」 某些角度來說,馬勒在追隨者眼中扮演的關鍵性角色,讓他儼然成為現代音樂的海頓。他的作曲風格對勛伯格、韋伯恩、與貝爾格造成深遠影響,同時也影響了曾經與他共事,事業上受其助力的指揮家:布魯諾·瓦爾特與奧托·克倫佩勒。他們將馬勒的音樂介紹至美國,更改變了好萊塢電影配樂的做法。他不只是個作曲家,更是提倡革新的指揮,他的理論、技巧至今仍使用。他時常說:「傳統只是傷感。」,還要求大量排練曲目;即使這么做讓公演品質比過去更為精進,終究導致馬勒與樂團之間關系緊張。
馬勒在世的時候,其作為指揮家要比他作曲家的身份名氣來得要大,還被認為19、20世紀最重要的指揮家。可惜馬勒不曾留下錄音。但根據旁人的描述,馬勒指揮時動作幅度很大,非常投入。
作品長期不被接受(部分原因可能來自於他猶太人身分),讓馬勒說出了那句名言:「我的時代將要來臨。」二十世紀中期,他的時代的確來臨。那些早已認識他的人與包含萊奧納德·伯恩斯坦在內的同世代指揮家擁護馬勒,渴求於探索音樂新浪潮的廣大聽眾看來似乎織成了擁護支持他的時代。馬勒的作品全集很快地被錄制,他的作品成為許多指揮登上職業顛峰的驗證。
20世紀後期新發展的樂理得以對馬勒的曲目做出改動,數次完成第十號交響曲的嘗試,還有其它曲目的修訂。萊奧納德·伯恩斯坦,克勞斯·滕斯泰特,皮埃爾·布列茲、里卡多·夏伊、朱塞佩·西諾波里,克勞迪奧·阿巴多、柏納·海汀克、小澤征爾、西蒙·拉特爵士、麥可·提爾森·湯瑪斯與本傑明·山德爾等數字指揮是樂界公認詮釋馬勒的好手,他的音樂將繼續吸引聽眾。

閱讀全文

與2018布拉格電影音樂會指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8柏林電影節不要碰我 瀏覽:351
邵氏電影最露的有哪些 瀏覽:753
呼吸電影2018好看嗎 瀏覽:45
下載的3d電影字幕怎麼辦 瀏覽:906
劉德華老婆懷孕電影 瀏覽:351
俄羅斯現代戰爭電影有哪些 瀏覽:514
第一滴血電影完整中文版 瀏覽:824
第一滴血3電影天堂迅雷下載 瀏覽:864
韓國最新戰爭電影2018 瀏覽:733
電影插曲賣花姑娘 瀏覽:79
國際電影演員排名 瀏覽:735
都有什麼電影版本大全 瀏覽:264
斑點狗動畫電影 瀏覽:505
電影院的恐怖電影 瀏覽:828
光電影院 瀏覽:874
電影寒假推薦 瀏覽:55
25屆釜山電影節孫藝珍 瀏覽:777
29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藝術貢獻獎 瀏覽:535
男的癱瘓最後安樂死國外電影 瀏覽:174
狐妖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