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發布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電影院線擁有銀幕60079塊,總數躍居世界第一。
70年來,我國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2018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609.8億元,比2012年增長1.9倍;電影院線銀幕總數達60079塊,比2012年增長3.6倍。
文化投入顯著增加。從1953年至1957年,文化事業費總投入為4.97億元,至1978年增至4.44億元,2018年更是達到928.33億元。
文化產業經濟總量也顯著提升。2018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8737億元,較2004年增長10.3倍;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2012年的3.36%提高到2018年的4.30%,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逐年提高。
中國電影金雞獎於1981年創辦,與中國電影華表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並稱中國電影三大獎,與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電影金馬獎齊名。
香港電影金像獎是中國及大中華電影界最具權威性的獎項之一,與中國電影金雞獎、台灣電影金馬獎並稱「華語三大電影獎」,是香港及大中華電影界的年度盛事。
台灣電影金馬獎創辦於1962年,是中國台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的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在其中舉辦的電影獎項,每年舉行一次,表彰台灣及大中華地區的電影創作。
大眾電影百花獎創辦於1962年,與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並稱「中國電影三大獎」,由觀眾投票決定獎項歸屬,反映了公眾對電影作品的認可。
中國電影華表獎設立於1994年,由中國宣傳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主辦,旨在表彰優秀電影作品和電影工作者,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
Ⅱ 2018年電影產業鏈市場競爭格局與發展趨勢分析
上游環節競爭白熱化
電影產業鏈上游是製片環節,主要包括劇本開發、立項、電影生產構成。目前,電影製片環節准入門檻不高,根據《電影管理條例》和其他相關規定,電影行業製片領域涉及的監管准入措施主要包括電影製片製作資格准入許可、電影攝制行政許可、電影內容審查許可三大方面。
正因此,國內製片方的競爭十分激烈,每年生產的電影數量持續增長。根據國家廣電總局數據,2014年,我國電影產量為758部,到2018年電影產量已超過千部,增加至1082部,年均復合增長率為9.3%。
電影產業鏈中游是發行環節,主要是根據影片獲取公映許可證和上映檔期的情況,組織電影宣傳和發行工作,完成影片公映以及衍生品銷售等工作。不過影片類型的不同,使國內發行領域的機構存在差異。
其中國產電影的發行可以由國內任意發行公司完成,而進口電影只有中國電影、華夏電影兩家公司具有引進和發行權。其中批片大都是由民營公司引進之後,再向中影或者華夏申請配額指標並支付一定費用。
這導致國產電影發行市場競爭激烈,既有博納影業、五洲電影發行等為基於院線資源優勢的終端主導型公司,也有光線傳媒、新麗傳媒等為以優質內容生產為核心的傳統發行公司,以及貓眼電影、阿里影業為代表的新興互聯網發行公司。
電影產業鏈下游是院線(影院)環節,是電影行業中連接電影發行方和影片放映方,對影院實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獨立經營單元。目前,國內院線與其下屬影院的關系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資產聯結、另一種是簽約加盟。
由於院線有牌照準入壁壘,因此近年來國內院線數量基本保持穩定,競爭格局基本清晰,以萬達院線、大地院線、上海聯合、中影南方和中影數字等為代表的前十院線梯隊成為我國院線市場商業化運作的主導力量。
產業鏈整合趨勢明顯
當前,國內電影行業全產業鏈布局或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發展、整合或合作的趨勢日益明顯。為了通過整合全產業鏈資源以強化盈利能力和對產業鏈各資源要素的控制能力,以此發揮各產業環節的協同效應、增強市場競爭力,國內電影行業中實力較強的企業紛紛開始全面介入上游的內容製作、中游的宣傳發行、下游的院線影院終端放映和衍生品產業投資之中,使得整個電影產業鏈的整合趨勢日益明顯。
此外,影視公司與互聯網的跨界融合越來越多,電影製片、電影宣傳發行、電影衍生品和投放終端逐步互聯網化。近兩年,互聯網公司也通過兼並、合作,滲入到製片、發行、放映各方面,從多角度、寬領域介入到了電影產業鏈。互聯網公司憑借其平台的領先優勢,協同現有業務布局和戰略方向,為平台的活躍用戶提供豐富的內容供給,增加盈利。
更多數據參考 前瞻產業研究院 發布的《 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