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傷痕電影名詞解釋,注意是傷痕電影不是傷痕文學
傷痕電影,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的電影類型。也泛指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一種電影創作思潮,是中國在「文化大革命」後出現的一種電影現象,後來成為80年代電影表現手法的主流。主要是表現「文革」等「左傾」政治運動給國民帶來的精神物質上的巨大傷害,以及對國家民族前途的反思。傷痕電影是一種時代呼聲,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在80年代的中國社會造成廣泛影響。
基本介紹
「文革」結束後,社會的整體認知發展很迅速,電影藝術風格也多元化起來了,在這期間,伴隨著傷痕文學的發展,電影也出現了傷痕電影,這些電影均以反映特定歷史階段源於「政治路線錯誤」導致的個人不幸遭遇、以及表現個人內心的情感創傷為主要內容,表現荒謬的「文革」政治對國民精神的愚弄、理性被放逐的現實,表現個人的追求、理想被極端的政治所吞噬,表現最基本的人倫情感(愛情、親情、友情)被荒謬的政治扭曲的痛苦的情緒記憶。譬如1979年的《生活的顫音》和《苦惱人的笑》、1980年《太陽和人》、1980年《巴山夜雨》、1980年《天雲山傳奇》、1981年《小街》、1982年的《牧馬人》、1985年的《黃土地》、1986年《芙蓉鎮》等八十年代的電影,以及九十年代的部分電影《活著》、《霸王別姬》等等。傷痕電影與當代電影創作在主題、內容、人物形象上有明顯的不同,部部作品充滿悲情主義的色彩,彰顯著人道主義的思想,注重被壓抑的情感的宣洩,突出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在「文革」結束後,特別是在開放的80年代,曾引起巨大共鳴。
後續發展
傷痕電影創作者用獨特的電影表現手法,在思想解放與主流意識形態政治的呼聲中一道完成了對「文革」等「左傾」政治運動的批判,但是,由於現實因素的局限性,對於歷史的反思不能夠做到徹底,加上被強行劃分創作意圖與立場,所以始終未獲得真正的超越性。這樣一來,傷痕電影就未徹底完成理性啟蒙,加上90年代社會歷史的價值失范的現實導致電影理性價值的普遍缺失,傷痕電影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少。回顧「文革」結束後的七十年代末至今,電影並沒有因為時代的發展而徹底拋棄曾經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所以其實傷痕電影至今也在延續,只不過拍攝的方式有新的表現手段和新的藝術風格,讓電影的意境更加深遠,更加具有藝術價值與時代價值。
㈡ 劉德凱的所有電視劇
陳德凱出身影劇世家,父母也希望這個小兒子將來能夠接他們的班,從事藝術。但是他那時的夢想是當記者,既可以四處游歷又能夠關懷社會,於是他選擇了新聞專業,大學畢業後做了記者。可是在70年代的台灣,記者還沒有抨擊時弊的自由,劉德凱感到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兩年後,他離開了記者隊伍,開始逃避現實,先搞攝影、拍劇照,然後當「燈爺」,干場記。過了四、五年,他去演戲。逃避了現實,卻沒有逃脫掉「子承父業」的命運。大陸觀眾一般都認為劉德凱是演瓊瑤戲起家的,其實他最早與古龍合作,主演了《楚留香》《陸小鳳》等4部影視作品,以及金庸的《倚天屠龍記》等。古龍去世後,他才去拍了一些時裝戲。
2013年5月,與趙文卓搭檔,參與革命歷史題材《鐵血紅安》的拍攝,並在其中飾演劉玉民;12月,參與徐慶東執導的醫療行業劇《急診室故事》,在劇中飾演一位妙手仁師駱一禾。
2014年4月,劉德凱在都市勵志偶像劇《熟男養成記》中變身溫情父親,飾演許中恆。同年,在電視劇《湄公河大案》中飾演孟東。
2015年,在《石敢當之雄峙天東》中飾演奎剛。
2016年,在電影《狼兵吼》中飾演首長。
2018年,電視劇《悍城》。電視劇《讓我聽懂你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