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主旋律電影為何紛紛走紅
過去的一年多里,主旋律大片一路高歌猛進,讓中國電影市場為之一振。2017年暑期檔,《戰狼2》憑借56億票房問鼎國產電影票房榜榜首;今年春節檔,香港導演林超賢在《湄公河行動》後又讓《紅海行動》憑借過硬的品質實現排片「逆襲」,最終以36億票房成為第二……主旋律電影為何會贏得如此多的掌聲,與會嘉賓代表就相關話題展開了討論。
這幾部電影逐漸打破了以往觀眾對主旋律影片的「刻板印象」,如不夠好看、說教意味太重、濃厚的官方色彩等,而通過自身的類型化和市場化運作,逐步獲得口碑和商業的雙重認可。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錦華指出,「這幾部產生票房奇觀的電影都是同一個類型——動作片。它們的成功是動作片的成功,從而讓電影中有關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等表達被有效地傳遞出來」。不過她也認為,「當我們作為批評者總結創作時,一定要警惕不要成為票房意義上的成功者的背書者」。來源:光明網
⑵ 如何評價戴錦華
這是最好的影評,這篇影評才是真的讓我看懂這個電影,讓我覺得這個電影這個導演真的了不起。
⑶ 紅櫻桃的幕後製作
2012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暨中國人民抗日戰勝利68周年,相關題材的電影紛紛出現,而《紅櫻桃》是少數記錄二戰歐洲戰場中以中國人為主人公的影片。該片投資高達2700萬元,卻在公映當年創下了5000萬元票房紀錄。影片外景地為 中國和俄羅斯,為該片提供了「原汁原味的異國情調」,深深吸引了一批對前蘇聯革命歷史有著難以名狀的懷舊「情結」的中年觀眾。該片獲第十九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葉大鷹)和最佳女主角獎(郭柯宇)。
《紅櫻桃》4000萬票房背後的「秘訣」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中國電影業多少有些落寞和黯淡,特別是電影的票房。但到了2013年,對中國電影來說似乎充滿了好萊塢戲劇化的色彩。就在人們似乎對國產電影愈加失望之際,它卻突然迸發了奪目的光芒,《紅櫻桃》《陽光燦爛的日子》《紅粉》等影片創造的票房甚至超過了幾部「進口大片」,尤其以《紅櫻桃》為最,以其高成本高回報的營銷策略創造了四千萬元的票房紀錄。記者采訪了導演葉大鷹,聽他剖析《紅櫻桃》創造票房紀錄背後的種種原因。 背景:革命後代與「紅色情結」
圍繞《紅櫻桃》的出世,很有意思的話題就是它所出現的時間以及它所涉及的時代背景。2013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8周年,相關題材的電影紛紛出現,《紅櫻桃》走的卻是另一條路線,它並不直指戰爭,也並非如影片《南京大屠殺》《七七事變》直接觸及本土的遭遇與反擊,而是將故事的情境轉移到了俄羅斯,而它講述的又並非是一個「異國」的戰爭故事,而是中國的「烈士後代、革命前輩的故事」。
影片在當年宣傳的時候就曾提到「朱德女兒朱敏,俄語名赤英(紅色英雄之意),17歲進入前蘇聯的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為影片中『楚楚』的原型」。編導人員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曾和朱敏溝通過,並解釋劇本的主要內容是真實的,也會有藝術加工的地方,比如納粹標記的文身為虛構部分,朱敏表示同意。
另外一個身份,就是影片的導演葉大鷹,當年在宣傳《紅櫻桃》這部影片時不少媒體都提到該片導演葉大鷹是葉挺將軍的孫子,他的父親葉正明是葉挺將軍的第二個兒子。這個身份的證明無疑為影片賦予了正統與主流的「質量驗證」。對於是否因為自己的家庭身份而具有「紅色情結」,葉大鷹則認為「這是媒體的說法,自己並沒有刻意這么做,也許是一種巧合,用這個時代的感情去體會過去的人物和事情,會感覺特別有魅力。重大的歷史事件我也欣賞,但我希望拍的是另一種電影,它和人物有關,與今天的觀眾貼近。」 包裝:商業電影的成功個案
2011年葉大鷹根據王朔小說《橡皮人》改編成影片《大喘氣》,那時他剛從北京電影學院進修班畢業兩年,按照「實驗電影」的路子表達自己想說的話和所要發泄的情緒,記者采訪他時他曾提到「當年比較願意走極端,包含了相當程度上的玩鬧情緒,是由青年漸入中年的一種宣洩。到了1995年我拍《紅櫻桃》的時候就走向成熟了,拍片子更加規范化也更加商業化,要兼顧各方面投資者的利益,還要理解受眾群。」
「成熟」的《紅櫻桃》在某種意義上說,參透了商業電影的構造和秘訣,使得類似「原則」恰到好處地「落實」到這樣一部主流影片當中。電影學者戴錦華曾分析「影片將故事場景移到異國,於是成功迴避了本土情境中『常識』的混亂,它選取了一個全球公認的惡魔———納粹來充當故事的『反一號』,納粹形象的出現,有效地吸收了影片中暴力、色情呈現的不軌與非道德;相反成了一份充滿正義感、乃至『終極關懷』的崇高。」正因為影片外景地為俄羅斯,為影片提供了「原汁原味的異國情調」,所以在有意無意間吸引了它的特殊觀眾群:中年知識分子群。因為他們有著對前蘇聯及革命歷史難以名狀的懷舊「情結」。
葉大鷹在談到對影片的「包裝」時表示「作品當然需要包裝,這是出於商業上的考慮,也是對投資人的保證。 但在創作過程中考慮更多的是一種真誠的態度,商業效應在這個過程中被忘卻了,影片上映時這個元素又會再度顯現,所以商業和藝術的矛盾是電影共同面對的問題,總強調兩者的對立,就是迴避自己的能力。「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形式是,與電影《紅櫻桃》同時套拍的還有電視劇《血色童心》,導演同為葉大鷹,梅婷和陸毅的青春面孔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紅櫻桃》與《血色童心》的「電影」「電視劇」套拍方式也為後來者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⑷ 炮火隔了岸,就宛如看煙花,出自哪裡
出自戴錦華老師。
戴錦華在談論《八佰》中說到,她覺得《八佰》背後,凸顯的是近20年來,國產電影在處理歷史問題上的重大缺陷。我們的電影人喪失了與那段過往歷史對話的能力,這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近些年的國產商業大片,在講述歷史時選擇的切入角度,都選用的是外來者的視角:《南京南京》中是日本兵,《金陵十三釵》中是美國傳教士,《八佰》則是從外來的潰兵和河對岸圍觀群眾的視角,來講述「守衛四行倉庫」。她用一句話形容這種感受:「炮火隔了岸,就宛如看煙花。」
⑸ 戴錦華的主要著作
戴錦華的主要著作
《浮出歷史地表--現代中國婦女文學研究》(與孟悅合著),1989年。
《電影理論與批評手冊》,1993年。
《鏡與世俗神話--影片精讀十八例》,1995年。
《鏡城突圍》,1995年。
《隱形書寫--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
《猶在鏡中--戴錦華訪談錄》,1999年。
《拼圖游戲》,1999年。
《鏡城地形圖--當代文化書寫與研究》,1999年。
《霧中風景--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年》,2000。
《涉渡之舟》,2002年。
《電影批評》,2004年。
《蒙面騎士-墨西哥副司令馬科斯文集》,2006。
人物簡介
戴錦華,女,1959年生於北京,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78至1982年就讀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1982年任教於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系。1987年參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電影史論專業。1992年被北京電影學院聘任為副教授。1993年調入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
1994年10月至1995年7月,應美國康奈爾大學東亞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亞系、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人類學系的邀請前往進行學術訪問,並先後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十餘所美國大學開設關於中國電影和大眾文化的課程、專題講座和座談。
⑹ 如何評價電影《芳華》對時代的描繪
《芳華》可以被視為在穗子的視點下展開的一個大閃回,這個視點無疑是精心挑選過的。穗子模糊的出身,和她親身經歷的一樁樁事件中既不落井下石又不挺身而出的立場,賦予她客觀描述的地位。那是一個類上帝的至高視點,是馮小剛在《我不是潘金蓮》中就採取過的態度,是一種消除了善與惡、罪與罰的冷靜甚或冷漠的普世觀照——看到了人生顛簸起伏、情感無處安放,卻拒絕判斷、更不指引。整個電影雖是回憶,但並沒有呈現任何人的視點鏡頭,形式上的純粹客觀,無疑拒絕了觀眾。
⑺ 戴錦華的介紹
戴錦華,女,1959年生於北京。任教於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從事大眾傳媒、電影與性別研究。曾獲北京市社科研究優秀獎,國家級精品課程。曾在亞洲、歐洲、北美、南美、非洲、澳洲數十個個國家和地區講學和訪問。專著10餘部。專著與論文,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日文、韓文、阿拉伯文出版。1專業特長:中國電影史,大眾文化研究以及女性文學研究。曾多次出國出境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開設專題課程,進行中國電影系列專題講座。
⑻ 白鹿原的影片評價
原著比較 我是感覺電影比原作清晰,比原作要好。原作比較有80年代遺風,比較是那種政治性的判斷。而電影削弱了國共兩黨沖突的因素,著重表現的是這一百年是鄉村社會的生存原則被破壞和動搖的一個過程,白嘉軒是一個極力想抵抗但是已經不可能,我覺得這個改變和強化比較好。 (戴錦華) 我覺得任何一個人看《白鹿原》這個電影第一個會想到的是陳忠實的原作。其實我覺得一個導演他在再創作的時候應該把原作拋開。我在看這個電影的時候一直沒有和原作做一個實際的勾連,我覺得這就是王全安的創作,他能打動我。我一個感受就是這個電影和原作有沒有勾連或者改變,這些都沒有關系了。 (王小丫) 電影《白鹿原》的故事截取了小說的中間部分,可以說是無頭無尾,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無法體會出《白鹿原》深刻的歷史和社會意義。電影的主題模糊,敘事混亂,其中白鹿兩家的糾葛、白嘉軒和田小娥兩人的對立,沒有很明確地表現出來。電影和原著相比,太過形式化,沒有從內里展現出白鹿原這片土地上的生命力。 (遼寧晚報) 首先向全安表示祝賀,電影拍得應該說很好,大大超出了我對這部電影的期待和想像。我認為應該是這些年來長篇小說改編電影最成功的一部。
我覺得這是一部不雷同與我過去看到的任何一部描寫這段歷史的電影,由於具備了這個個性,這部電影獨立存在的價值就有了。 (陳忠實·原著《白鹿原》作者) 覺得真挺震撼的。我感覺真的,能把這么長的一個長篇小說弄成這樣,很不容易太了不起了。這個整個是一個史詩,我覺得史詩的味道出來的,真的是一個史詩,挺好的。 (李銀河) 電影品質 電影《白鹿原》已經超越了很多東西,它自然的生命力已經很旺盛了。我覺得導演王全安在編劇時就一直在修煉,即能保持銳度又能讓我們的環境包括電影局能夠接受,我覺得他已經做的非常好非常好了,可以說沒有想到。 (崔健) 這是少有的我看到的國內關於這樣題材的電影這么成熟。我就是覺得非常好,這么長的時間能夠讓我這么盯著看,我看電影是挺苛刻的,長期以來看國內這類的電影,你就會突然看著看著就起雞皮疙瘩,而電影《白鹿原》三個多小時,居然就看了下來,而且我還一直替導演想,如果要剪的話,剪哪個鏡頭都挺可惜的。 (劉索拉) 我覺得與其說民族史詩,不如說民族長卷,或者叫百年長卷。我喜歡這個電影故事本身和敘述的從容。就是你去看,你去經驗這樣的。我喜歡電影削弱了原作想有太多說法的願望。 (戴錦華) 影片拍得很結實,很講究,這個講究是多方面的,每一個畫面每一個表演的講究,都是有匠心在裡面。整個的故事和表達的想法都能看得很清楚。 (鐵凝) 看了王全安導演的《白鹿原》眼前一亮,挺好,真是挺好的,這才是電影!台詞特別好,基本上沒什麼破綻,我特別喜歡他們討論蘇聯那段,特別棒我覺得。 (崔永元)
⑼ 電影 櫻桃 的介紹
櫻桃是智障,沒有正常人的智商,卻有著非常飽滿的母愛,盡心盡力地為女兒紅紅著想,只要女兒開心,自己做什麼都願意。雖然自己是個傻子,被人嘲笑、欺負,她也不與人計較。女兒說櫻桃好吃,就想方設法地為她摘櫻桃,甚至最後犧牲了自己的性命。
智障女櫻桃從小失去雙親,同村的好心人葛望的母親收留了她,並撮合她與自己患有小兒麻痹的35歲兒子葛望喜結伉儷。櫻桃十分喜歡小孩子,她偶然在路邊撿回一個小孩,不顧家境貧困而收養了她,為其取名紅紅。
葛望一度將紅紅送給別人,櫻桃知道後傷心欲絕,挨家挨戶尋找紅紅並終將其找回。紅紅上學後,櫻桃因為到學校看望女兒,令同學紛紛嘲笑紅紅有個瘋癲的母親,並開始孤立她,她也因此對母親產生了反感。
(9)戴錦華2017電影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葛望
櫻桃的丈夫,小兒麻痹症患者,也是家裡的頂樑柱。葛望本來也想收養孩子,但因為紅紅是個女嬰,他就很不情願。而且,自從有了紅紅,櫻桃就不願意和他做房事了,葛望覺得只有把紅紅抱走才能回到以前的生活,便想方設法要把她送出去。
紅紅
櫻桃撿回來收養的棄兒,上學後,櫻桃因為到學校看望女兒,令同學紛紛嘲笑紅紅有個瘋癲的母親,並開始孤立她,她也因此對母親產生了反感。
後來母親冒雨給紅紅摘櫻桃時,掉進了河中,紅紅受觸動而消除了對母親的怨恨。為了報答母親對自己的關愛,紅紅發奮讀書,最終考上了大學,並在大學畢業後回到了家鄉。
村長
他在了解到櫻桃撿回紅紅後,做主將紅紅給葛望喂養,並且答應解決相關問題。後來葛望把紅紅抱走,他又帶著村幹部到葛望家裡勸導他,讓葛望安心喂養紅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