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位大虾指导小弟一下:2011年8月12号-2012年的各大国际电影节的报名时间、报名截止日期、
汪东城紫宅主创6月11日出席2011年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大东将在电影节上走红毯。
开幕时间 2011年6月11号
地址:长宁区新华路160号上海影城等多家影院
直播:东方卫视全程直播开幕式及红毯仪式
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51年,于每年的2月7日至18日举行,最高奖名称为“金熊奖”;
-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39年,于每年的5月10日至21日举行,最高奖名称为“金棕榈奖”;
-捷克.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46年,于每年的7月5日至15日举行,最高奖名称
为“水晶球奖”;
-俄罗斯.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59年,于每年的7月16日至29日举行,最高奖名称为“圣.乔治奖”;
-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31年,于每年的8月30日至9月9日举行,最高奖名称为“金狮奖”;
-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53年,于每年的9月21日至30日举行,最高奖名称为“金贝壳奖”;
-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77年,于每年的8月25日至9月4日举行,最高奖名称为“美洲大奖”;
-阿根廷.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89年,于每年的11月6日至25日举行,最高奖名称为“金树商陆奖”;
圣丹斯电影节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独立制片电影节。一年一度的圣丹斯电影节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国犹他州的帕克城举行,为期11天。
㈡ 我想十五以后入手一个家庭影院。大约万元级的,兼顾hifi,请高手推荐下。
1.不要买飞利浦、三星、LG、索尼等内置DVD蓝光碟机的套装家庭影院,这些套装的家庭影院音响普遍都不能连接、播放如高清网络播放器、硬盘播放器、HDPC、PS3等外接的5.1或7.1声源,只能解码、播放本机内置DVD/蓝光影碟的5.1声源,也就是说,只要本机内置的碟机坏了或淘汰不用了,那整套设备(5.1功放和那么多的喇叭)也就基本寿终正寝了!对新添置的外部设备,根本没有5.1或7.1的输入,只有最基本的双声道输入,且只有一到二组,等于根本不考虑外接设备----现在哪还有双声道的音源?!在影碟即将淘汰,HDPC、高清播放器等新一代影音器材兴起之时,这些家庭影院也将随之淘汰,连给新一代影视设备做配套音响都不能,根本没有利用价值,除非你将它当做立体声音响用。现在买家庭影院一定要注意以后设备的添加和扩展,这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是绝对肯定的!想想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买碟片看?都是网上下载电影或直接在线看的吧!
2.尤其不要买DVD套装家庭影院,在网络高清播放器、HDPC等新一代高清影视设备面前,DVD已属淘汰产品,现在的电视机基本都是高清的,分辨率普遍达到1920*1080,用来看低清晰度的DVD,不觉得浪费?
3. 不要用无线环绕,无线的音质毕竟有损失,也容易受干扰,除非你家确实已经不能再排环绕线了。
4. 建议买不带影碟设备(DVD或蓝光影碟机)的家庭影院,就一个功放,5到7个音箱、一个低音炮,可以了,如雅马哈家庭影院套件,或干脆自己搭配:如天龙、安桥、雅马哈、马兰士、哈曼卡顿的7.1或5.1家庭影院功放,配上JBL、天朗、博士、意力、B&W的7.1或5.1的家庭影院音箱,这样可以搭配3D蓝光碟机在内的任何影音器材。而且,如果3D蓝光碟机坏了或不用了,家庭影院的功放音箱可以继续使用。
5.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影音室够大,资金充足),尽量一步到位,配一套7.1的家庭影院,这是次世代家庭影院的标准,效果远胜老式的5.1家庭影院。
6.如果想实惠省钱,并充分考虑今后的升级,建议买不带杜比和DTS解码的家庭影院音响,因为现在的影视设备如高清网络播放器、HDPC、PS3、XBOX360、包括DVD和蓝光碟机等很多都自带解码,许多还是次世代7.1的解码,应该好于普通家庭影院的5.1解码,但注意家庭影院功放一定要有5.1或7.1的输入!最好是多组,有条件最好是7.1的环绕,这是家庭影院发展的必然方向!
7.影音源其实更推荐利用家里的旧电脑,双核以上,主板集成5.1或7.1声卡,显卡有DVI输出即可(有HDMI输出当然更好),4-5年内的电脑基本都达到或超过以上的配置,再加根内存条,喜欢看碟的再去配个蓝光光驱,齐活了,可以播放任何格式的视频,远胜蓝光碟机和各种网络播放器!有兴趣的可以利用电脑巨大的容量,储藏录制大量自己喜欢的电影、视频,还可以利用电脑强大的功能,玩玩视频剪辑配音编辑等,喜欢K歌的,下载安装一个免费的“酷我K歌”软件即可有KTV的享受,这些都是任何其它的影碟机播放器绝对无法做到的。
㈢ 我想知道现在国内外什么牌子的家庭影院好点价格合理点的。谢谢指教!!
您对于选择有什么什么其他的考虑呢?比如说外形或者材质方面
不知道您的预算是多少呢,音响是门高深的学问,需要慢慢来了解,集中大家的智慧会更有效率,让自己成为高手,给您推荐下我喜欢的音响,首先惠威和麦博这两款还是不错的,好多朋友都告诉我,惠威价格高的,有一定的性价比,音质有保证,但是价格低的,声音方便就会经常出问题;麦博一些用的是功率对管,功率大,看电影很震撼,但音色不够细腻,给您说一下BT-audio红号DG家庭影院,红号DG属于美国声,音场系。采用360度全域号角扬声器技术,由五只号角扬声器组成的360度全域球体音场,把音场的宽度和深度提到最大,整体音效出众,高音通透,产生的真实临场感会令人措手不及,让观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全封闭的球体当中,体验从未有过的超震撼音场感和精准的定位感。
设计师在红号DG中让中式美更加凸显稳重与分量,诠释了中国古代皇族的大气,运用了中国情结,用艳丽的中国红来突出中华民族的风韵情意。
希望回答能帮到您
㈣ IMAX是什么意思
IMAX(全称:ImageMAXimum),意指最大影像,为一种能够放映比传统底片更大和更高分辨率的电影放映系统。IMAX是大格式及需在特定场馆播放的影像展示系统中最为成功的。
IMAX由三名加拿大人发明:GraemeFerguson、RomanKroitor及RobertKerr。由于在1967年于蒙特利尔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中,他们的多投影机式大银幕投影系统出现不少技术问题,促使他们设计单投影机、单摄影机式的新系统。
首部IMAX电影于1970年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中播放,而长期的IMAX系统则于1971年在多伦多安装。
在1974年于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中,美国馆展出了一块27.3x19.7米的巨型IMAX银幕,观众向正前方观看时,画面足以充满整个视界。
共有5百万人次观看过,绝大部分观众认为它呈视了强烈的动感,少部分观众甚至产生晕船的现象。这个银幕只展出了六个月,数年后,一块标准尺寸的IMAX银幕于RiverfrontParkIMAXTheatre安装,并使用至今。
(4)观者国际影城购电影票扩展阅读:
为了加强电影的视觉震撼。在IMAX之前,出现了两种大画面放映系统:Cinemascope和VistaVision,这两套系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诸如安装复杂、操作困难、画面质量不稳定等影响了可观性。
因此都没有得到推广,IMAX的三名加拿大发明者(GraemeFerguson、RomanKroitor和RobertKerr)早先也研究与Cinemascope相仿的多投影机大银幕放映系统。
但他们在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上的试验不够理想,出现了不少技术问题,因而促使他们转向研发新的单放映机、单摄影机式的大银幕放映系统。最终催生了IMAX的问世。
IMAX的构造亦与普通电影院有很大分别。由于画面分辨率提高,观众可以更靠近银幕,一般所有座位均在一个银幕的高度内(传统影院座位跨度可达到8~12个银幕),此外,座位倾斜度亦较大(在半球形银幕的放映室可倾斜达23度),便观众能够面向银幕中心。
㈤ 孤岛惊魂好看吗,杨幂版。
朋友看网评说不错,拿着我的团购卷换了两张电影票。
从来没在电影院看过恐怖片的我,刚开始那个小激动,小恐惧。(现在想想真杯具- -)
慎重的挑了位置,买好了饮料爆米花零食,看的是晚上10点的,没什么人,我那个开心啊。
电影开始了,这雷人的音效刚开始确实吓着了姐。
杨幂带着个小孩跑啊跑,杨幂被什么鬼魂似的东西吸走了,小孩跑到了树窟窿里。
然后就是无尽的抄袭。死板的剧情,又是什么冒险啊,一票年轻人啊。破屋啊。树林啊。
一会英文一会中文一会日文,导演啊导演,你是多有才啊。
知道一个电影院的观众都在开口破骂是什么概念嘛?
吵死人的音效,冒出来一个人,总是人吓人,朋友啊,可有意思啊?
加起来可有一分钟的比基尼和背全裸,和脱外套居然能成这个烂片的最大噱头?
费解啊费解。为了不白花那几十块,我坚持看到了结局。
我很明白为什么结局会那么烂,因为前面拍的实在是拍不下去了吧?
什么叫牛头不对马嘴什么叫烂片之首,我今天算是领教了。
旁边的陌生姐姐(受害同胞)气的打电话骂人。
哈哈。。。悲催啊!
亲爱的朋友们,那些给予我朋友看这个电影冲动的朋友们。
你们说这个片好的时候有木有摸着良心啊?
别说是花个百来块去电影院看了,就是电脑能看的时候劝您都别冲动。
你会有很手欠的感觉,还特想抽自己。
事实胜于熊便。真的是熊便。
㈥ 什么叫电影纪录片啊
什么是电影纪录片?近十年来,纪录片在台湾逐渐成为显学。有兴趣学习拍摄纪录片的大有人在,公共电视与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播出的纪录片常吸引许多知识阶层观众,而在台北举行的国际纪录片影展的影片放映,更常见一票难求的盛况。虽然纪录片已在台湾建立起它的地位,但其实大家对於什么是纪录片,心中并没有什么定见,尤其是当许多观众看到一些平常不曾见过的纪录片形式时,脑子里更是疑惑连连。这是因为全球的纪录片制作,近一二十年来出现一股实验表现形式的风潮。 2000年台湾纪录片双年展就出现许多混合真实纪录、虚构、重演、戏剧演出等元素的作品。
这些摆在「纪录片」摊子上的货色,披上「纪录片」的名牌,却引起顾客(观众)的迷惑:『到底这算不算纪录片?』或『纪录片也可以这样拍吗?』最近中国时报一篇报导就提到本届纪录片双年展所映演的一部《大都会讨生活》,导演坦承片中许多段是他花钱请当事人重演他(她)们的生活;如墨西哥一位几乎全裸的舞女,任由客人在她身上抚摸;一个纽约混混在镜头前洗劫陌生人。在讨论会上,这位导演被观众抨击,说他剥削、污辱被拍摄对象,说他是骗子。中国时报这篇文章的作者颇替导演抱不平,认为『片中人是在镜头前重新演绎,但表演这件事并不减少这部电影动人的品质,难道要导演用针孔摄影机拍出不清楚的画面,才算诚实吗?而「真实」与否又为什么那么重要呢?』
这篇文章虽然立论与逻辑大有问题,不过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但这篇文章倒是点出了一些关於纪录片本质的关键问题,如纪录片非「真实」不可吗?(反过来的问题就是,表演或重演的就不叫纪录片吗?)以及纪录片要「诚实」吗?(反过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纪录片才叫诚实?)本文就从这样的纪录片本质开始谈起。
真实是什么?
纪录片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捕捉真实世界人、事、物的一种电影类型。那么,关键的问题便是:什么是「真实」?中文的「真实」这个词可用来表示西方太多不同的字的意思。到底「真实」所对应的是英文形容词的TRUE、ACTUAL、REAL、FACTUAL、AUTHENTIC、GENUINE、VERACIOUS、 VERISIMILITUDE、TRUTHFUL,或名词的TRUTH、ACTUALITY、REALITY、FACT、AUTHENTICITY、VERITY、VERACITY这些字眼所指各有其特长,但总的来说,大多用来形容或叙述人、事、物之确实存在或发生过的状态。但是真实这个状态,不仅指物理状态,也适用於心理状态;不仅是形而下的问题,也是个形而上的哲学问题。比如一个简单的问题:「真实的世界真的存在吗?」如果你觉得「真实世界当然存在」的话,那么它是因为我们透过感官与经验而知道它的存在,或是我们必须藉由智性的诠释体系(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哲学的)才能理解它的存在?
这让人想到庄周梦蝶的故事;人对世界的认定与蝴蝶(或其他动物、植物、甚至矿物)应该是不同的。那我们又如何得知蝴蝶所认知的「真实」世界是什么呢?因此,「真实」世界到底是一件客观的事实、或是人类主观智性的建构、或甚至只是一种想像呢?这个问题其实是我们讨论纪录片与「真实」的关系,一个最根本的问题。由此可延伸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像纪录片是否只能去捕捉到物理的(表象的)真实世界?或者,用各种手法捕捉到心理的(内在的)真实的影片也是纪录片?
纪录片是怎么一回事?
先姑且不论「真实是客观存在、或人类主观建构或想像的?」,这样的哲学思考。让我们先假设它的确存在,然後我们才能再来思考:不管是物理的真实世界或是心理的真实世界,难道纪录片就非捕捉「真实」不可吗?首先,什么是「心理的真实」?如何知道你所理解的「心理的真实」是的确存在的,而他所认定的「心理的真实」只是他的想像?这一点就有争论了。而这样的争论其实也正彰显一个事实就是──纪录片在定义上存在一个很大的操作空间;或者说,大家对於什么是纪录片,其实从古至今一直没有一个让众人信服的定义。
有关纪录片定义的问题,请容许我在後面再讨论,此地我们先来思考纪录片的制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纪录片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当然是透过电影或电子摄影机的透镜(及录音装置),去捕捉他(她)所感知的真实世界的人、事、物。与其他艺术(照相术除外)不同的是,纪录片工作者所捕捉的东西必须在透镜前确实占有实体(真的存在)。画家可以凭想像去写生,作家可以靠记忆去写作,但拍摄火车到站的纪录片工作者就非得真有那列火车、那座月台不可。在拍摄完毕之後,影片中的火车与真正存在的那列火车建立起的一种索引式的连带关系。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纪录片工作者扮演了中介者的角色,将可被摄影机捕捉到的真实世界,化成可用电子或物理化学方式再现的活动影像。
过往在数位科技未出现以前,人们对於用机械、化学或电子方式复制出来的影像(包括照片、电影、电子录影),基於被拍摄对象与其影像之间所存在的那种索引式的连带关系,一直认为「纪录片所再现的影像一定是真实的」。现在让我们思考一下,影片中的人、事、物虽然与它所源本的真实世界之间,可以一一对应,但影片受限於镜头的涵盖角度、纪录的时间长度、放映的时间长度等因素,无法包含全部的真实世界。因此,影片所再现的世界,充其量只是真实世界的一小部份而已。纪录片工作者在这里所扮演的中介者的角色,因而就不是过往大家所认为的那么中性或中立了。他将摄影机的透镜朝向哪里,而不朝向其他地方,就是一种对真实世界的选择与诠释;他将拍摄下来的影像用不用在最後放映的影片中,以及以何种次序组合成一部影片,也代表他对真实世界的一种选择与诠释。
而没有在最後放映影片中出现的事物,不管当初有无被拍摄到,在影片所再现的真实世界中,观众都无从认知它们的存在。相反的,被捕捉到且呈现在影片中的事物,与真实世界的所有事物相比之下,不但被相对强调出来,而且这些事物从此脱离时间与空间原先对它的限制,永远活存在虚拟的影像世界中。因此,纪录片所再现的影像,不但不可能是「绝对真实」,它其实只代表了某个观点下的对真实世界的一种诠释。也就是以上这些现在普遍被世界纪录片界所接受的对纪录片的观念,让我们归纳出纪录片的几种要素:
(一)纪录片是有观点的,而且通常是有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的纪录片才被当成艺术作品,否则可能会被认为是宣传片,减损其艺术价值;
(二)纪录片必须源自用摄影机透镜对真实世界的捕捉,因此任何对真实世界的伪造、扭曲、干预,都被认为是不适当的,甚至会引起观者的强烈抗议,因为它破坏了「纪录片」这个词与观者之间所共有的默契---- 纪录片所再现的影像是「真实的」。
纪录片非真实不可吗?
西方电影史上第一个对纪录片下定义的是英国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生。他认为纪录片应当是「对真实事物做一种有创意的处理」。这个长期以来引起争议的定义,具有创造性的模糊,自身也有相互矛盾之处,可是虽不能让人满意,却也适用於所有的纪录片形式(甚至也可应用於非纪录片的作品上),因此过去六十多年来也没有人能提出一个更让人信服的定义。根据英国纪录片学者布莱安˙温斯顿的说法,这个定义含有三个层次,就是艺术性(创意)、戏剧化(处理)、与科学的证据(真实事物)。
但我们若仔细思考这个定义中「有创意的处理」这个词,是有它严重的漏洞存在。比如说奥利佛˙ 史东导演的剧情片《谁杀了甘乃迪?》也是根据真人真事所拍摄的一部影片;与完全同样题材的纪录片相比,它所不同的只是----由演员来演出所有的情节,而且所有的拍摄都在导演全盘控制之中。《谁杀了甘乃迪?》当然是对真实事物做了一次「有创意的处理」,但这部片绝不会被误认为是「纪录片」。由外观形式上很容易辨识出----它乃是一部道道地地的剧情片;若要说跟纪录片有什么关系,顶多有人会认为它也可称为是「纪录式戏剧」(docudrama)。以演员重演,照剧本操演,这就是一种戏剧,是虚构的。这一点无人可以否认。即使有一些影片用演员根据剧本演出拍摄,但把它的形式外观拍得有如一部纪录片那样,它仍然不是纪录片。在学术上把这种影片称之为「假纪录片」。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真实事物」作为拍摄的对象,乃是纪录片最重要的一块基石,没有它,纪录片就不成其为纪录片了。比较麻烦的是纪录片掺和了戏剧元素时的情况。比如关锦鹏的《阮玲玉》,片中有导演关锦鹏与演员张曼玉等人的访问与对话,有剧情片的拍摄实况,有资料影片,看起来像是关於阮玲玉这位中国四○年代早陨的明星的纪录片。但在比率上,张曼玉主演的戏剧部分却又是整部片的主线,因此要说它是剧情片掺和了纪录的元素可能比较接近实情;但若要说它是关於拍摄《阮玲玉》的纪录片(the Making of "阮玲玉")其实也未尝不可,问题只是,并没有一部由关锦鹏导演、张曼玉主演的、完全虚构的戏剧片《阮玲玉》存在!有一些纪录片因为必须处理无法用摄影机拍摄到的情境(比如法庭审判、比如自杀或强暴),会用重演的方式处理。
不管是当事人重演自己,或由演员(不论职业或业余)演出,只要不把它处理成讲故事的剧情片方式,或者不故意鱼目混珠让观众误以为是「真实的」,而且在整部影片中所占的比率不会比真实拍摄的部分高,那么一般人还是会接受这一类的「戏剧式的纪录片」(drama-documentary)。以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部《大都会讨生活》而言,是可以归类为一部「戏剧式的纪录片」。问题是,如果影片故意鱼目混珠,在片中不提供线索给观者知道哪些是重演的部分,那么纪录片工作者就违背了前述「与观者之间所共有的默契」,当然会被认为导演不诚实。这是一种纪录片工作者应该遵守的的「工作伦理」。
重演的问题
1922年美国导演佛莱乐堤在加拿大次北极地区拍摄了一部《北方的南努克》,被誉为是第一部真正的纪录片、第一部重要的民族志影片。当地一位名叫阿拉卡利亚拉克的夷奴依特族原住民(俗称爱斯基摩人),被佛莱乐堤聘来演出这部片的主角南努克。整部片是由当地人重演过去夷奴依特族人狩猎的生活。这部片拍摄时,纪录片的概念还未产生,整部片也是以剧情片的模式发行与放映。
因此《北方的南努克》被当成纪录片看待、讨论,甚至赋予纪录片崇高的地位,那是後人的问题。但佛莱乐堤往後拍摄的每一部片都重施故技,找业余人士来重演过去的生活,如《莫亚纳》(关於南太平洋萨摩亚人传统生活)、《爱伦岛民》(关於爱尔兰离岛爱伦岛民与海搏斗的生活)、《路易斯安那故事》(关於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沼泽凯俊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等。
而这些片子都被当成纪录片经典在电影史中讨论,问题可就严重了!同样严重的情况出现在英国纪录片之父格里尔生自己领导下的英国纪录片运动。同样被称为纪录片经典的一些作品,如《夜间邮递》、《住宅问题》等,都有重演的问题。这些电影都是有声电影;为了配合笨重的录音技术,《夜间邮递》把火车车厢内分送邮件的段落拉到摄影棚内拍摄 ----真的火车车厢,真的邮差,但对话则是经过排练,而为了制造火车在轨道上奔驰的「真实感」,还将车厢架在可震动的平台上,三不五时将车厢震动一下,以增加「真实感」的幻觉。
这种戏剧化的做法,在三○与四○年代屡见不鲜。与格里尔生齐名的三○年代英国纪录片工作者保罗˙罗塔甚至公然鼓吹「戏剧化」乃是纪录片艺术的精髓。《住宅问题》是纪录片最早一部在拍摄实景做同步录音访问的经典作品。由於录音器材太过庞大笨重(载满一大卡车),所有被访问的贫民窟老百姓都要经过再三排练访问的答案後才开始拍摄。就现代纪录片不干预、不重新要求被拍摄对象重做行为动作的拍摄原则而言,《住宅问题》也算是一部由当事人「重演」的片子。重演就不是纪录片了吗?这要看我们怎样看待「纪录片工作者--被拍摄对象--纪录片观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纪录片工作者与被拍摄对象之间有一种相互看待、互相为用的关系;但通常这是一种偏向拍摄者的不平衡关系,因此纪录片工作者往往被要求要取得被拍摄对象的拍摄同意,并善尽保护被拍摄对象的责任。拍摄者与被拍者之间可以在拍摄过程中互动,有的纪录片工作者甚至会跑到画面中与被拍摄对象互动(例如吴乙峰导演的《李文淑和她的孩子》),但也有所谓的「纯粹主义者」认为纪录片工作者完全不应该在拍摄时与被拍摄对象有任何互动(连眼神互望都尽量避免)。这些不同的做法就形成不同的纪录片制作美学模式----观察的(observational)、参与观察的(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互动的(interactive)、反映自我的(reflexive)等等。如果纪录片工作者以偷拍或非法的方式取得被摄者的影像与声音,或改变原先告知的用途,将被摄者的影像与声音改用在别的未经许可的用途上,其实就构成一种在伦理或法律上的问题。
纪录片工作者与观者之间则如前所述,有一种默契存在。当纪录片工作者对「真实世界」有所干预(比如重演)、甚至重新创造时,他就有善尽告知观者的义务,因为他违背了先前建立的默契。在一些模拟现实情境的电视节目,如《911》《急诊室》《美国通缉要犯》《法医奇案》等节目,当使用演员重演时,一定要打上字幕说明这是重演,即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做法。在新闻、节目、与广告三者之间差异愈来愈小的发展趋势中,英国广播公司严格要求他们的节目制作人,若在节目或新闻中有任何重演或虚构之处,一定要标示清楚,也是基於同样的道理。至於观者与被拍摄对象的关系,那就相当复杂,很难在本文中详述。
总的来说,大多数纪录片观众对影片中的人物与事件,认知其为「真实的人与事」,因此会把自己的想法与感情投射到银(萤)幕上的人与事,因而产生移情、同情、或甚至完全相反的效果。美国纪录片导演佛烈德˙怀斯曼拍过一部《高中》,结果片中费城一所天主教高中的老师因为外貌,成为影评人与观众嘲笑的对象,逼得当事人向法院要求禁止该片在费城周围五百英里的范围内放映。纪录片工作者在这个例子中,很明显无法善尽他保护被拍摄者的责任,因为他根本无法预知观者会对片中的人物有什么样的反应。
事实上,有一些纪录片的运作模式就是在满足观者偷窥的欲望,例如一些偷拍不知情民众被戏弄的电视节目( 注)。而抱持「墙上的苍蝇」的美学态度拍摄纯旁观式「直接电影」的纪录片工作者,所建立起的「被拍摄者--观者」之间的关系,多半也是一种「被窥伺--偷窥」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来,这种纪录片与常见好莱坞剧情片之间,在本质上所差无几。也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一些「纪录式戏剧」是受到观众相当的欢迎,甚至被认为影片所呈现的就是真实。前面提到的《谁杀了甘乃迪?》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但这也引起相当多纪录片工作者强烈的反弹,甚至认为导演奥利佛˙史东不诚实。
诚实的问题
纪录片工作者为何必须是良心与正义之师?这是三○年代格里尔生提倡纪录片作为社会改革工具後,纪录片的光环与包袱。九○年代是纪录片朝全面个人主义以及多元方向发展的时期,但纪录片作为替社会边缘人代言的角色,始终还是许多纪录片工作者自我期许的使命。
纪录片工作者因为站在比被拍摄对象强势的地位,因为他(她)以别人的影像、声音、生活为踏脚板,可以得到社会的掌声、地位、甚至利益,因此先天就具有剥削的性格。正因为如此,当纪录片工作者在以社会边缘角色的处境为拍摄题材时,他要更认真、更诚实处理他对被拍摄者的责任与关系。这种诚实的态度,对纪录片工作者、对被拍摄者、对观者都形成一种彼此尊重的新的连结关系。纪录片工作者若无法严肃面对这种纪录片的工作伦理,说老实话,他(她)就不配称其所拍的是「好的纪录片」。对纪录片的观者来说,看一部纪录片是否诚实,也可说是对其评价的第一步。
注:最有名的就是美国老牌电视节目"CANDID CAMERA"。很奇怪的是,当被戏弄的民众知道是被这个节目耍了的时候,绝大多数不以为杵,除了个人幽默感之外,这个节目谑而不虐,以建立起口碑,恐怕也是主因。
㈦ 现在影院有什么好电影
Iron Man
片名:Iron Man
译名:铁人/铁甲人
导演:乔恩·法夫罗 Jon Favreau
主演:小罗伯特·唐尼 Robert Downey Jr.
特伦斯·霍华德 Terrence Howard
格温妮斯·帕特洛 Gwyneth Paltrow
杰夫·布里吉斯 Jeff Bridges
塞缪尔·杰克逊 Samuel L. Jackson
类型:动作/漫画改编/科幻
发行公司:派拉蒙/惊奇工作室 Paramount Pictures, Marvel Studios
上映日期:2008年5月2日
由派拉蒙和动漫大亨Marvel Entertainment共同出品的《钢铁侠》(又译:《铁人》)将于4月30日提前于美国本土领先上映,中国观众将和韩国、东南亚、欧洲观众一同先睹为快超级英雄“钢铁侠”的神奇力量。4月15日,《钢铁侠》在首尔举行了亚洲首场点映,《钢铁侠》到底有哪些精彩看点,笔者为你一一解答。(友情提示:以下内容含严重剧透,观者请慎入,后果概不负责。)
背景:平凡的超级英雄
《钢铁侠》改编自动漫大亨Marvel的同名漫画,人物首次出现于1963年4月出版的《Tales of Suspense》。主人翁托尼-斯塔克是个制造武器的企业家和天才发明家,他富有、帅气、风趣又有魅力,过着耀眼的花花公子生活。最重要的是,钢铁侠是Marvel系列动漫中唯一自助型的超级英雄,因为他的超能力都来自斯塔克自己制作的钢铁衣,而不是生物变种,或者是被什么昆虫咬到,也正因为如此,钢铁侠已经在美国风行了四十多年。如果非要说斯塔克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由于心脏受损,斯塔克胸前安装了一个透明的能量块,能供给他日常生活的能量。
有趣的是,平凡的漫画超级英雄也有一个真实的生活原型,当年Marvel创作斯塔克时就参照了美国娱乐界的传闻人物霍华德-休斯,他是发明家、冒险家、百万富翁、风流情圣,而且绝对是一个狂人,而且影片在拍摄过程中也和霍华德-休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班底:完全奥斯卡级别
《钢铁侠》出身不凡,由派拉蒙和动漫大厂Marvel Entertainment共同出品,而主创人员名单上也是一串星光熠熠的名字。导演乔恩-法夫罗曾执导过大受欢迎的《精灵总动员》、《勇敢者游戏2》、《夜魔侠》,并以演员的身份在多部影视作品中客串,《钢铁侠》中他就客串了斯塔克的司机快乐霍根,观众有心可以仔细找找。男女主角托尼-斯塔克和波兹则由小罗伯特-唐尼和格温妮斯-帕特洛扮演,前者曾因乔治-克鲁尼执导的《晚安,祝你好运》获得奥斯卡提名,后者则因出演《莎翁情史》而获得奥斯卡奖,在戏里,帕特洛扮演的波兹是斯塔克的秘书,负责打点斯塔克生活中的大小事务,当然了,伟大的英雄和美丽的秘书之间总要发生点什么,不过可别指望在这部影片里看到太多感情方面的描写,毕竟,超级英雄的成长过程更有意思。此外,扮演罗德上校的泰伦斯-霍华德曾因出演《饶舌歌王》而获得奥斯卡提名,施奥比则由曾四次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杰夫-布里奇斯扮演,可以说,《钢铁侠》是一部完全奥斯卡级别的动漫巨制。
场景:美国惊现阿富汗山洞
和蜘蛛侠生活在高楼林立的纽约不同,钢铁侠把自己巨型别墅建在了美国西海岸,在有山有海的景观中逍遥。这里就要说到之前提及的原型霍华德-休斯,本片的第一场戏,也就是斯塔克被绑架监禁的地方就在位于洛杉矶西部的普雷亚韦斯特平台,这里以前是霍华德-休斯的机械装配工厂,也是他“巨无霸木制飞机”机翼制造的场所。剧组在这里挖出了囚禁斯塔克的山洞,打造出类似于阿富汗险峻山洞般的场景,连山洞里的寒冷空气都没有漏掉。
位于加州罗莎蒙德的爱德华空军基地则是影片的另外一个重要场景,美国空军不仅给泰伦斯-霍华德提供训练场地,还大方地让F-22猛禽军机、圆头的全球鹰军机及C-17货机在影片中出镜,临时演员中也有不少真正的军人。据说,影片拍摄时,一架F-16还曾无意中闯入了镜头,不过它的英姿观众是看不到了。
道具:武器残骸拼成钢铁衣
既然被称为钢铁侠,最重要的武器自然非无所不能的钢铁衣莫属了,就像英雄有成长过程一样,钢铁衣也分由简到繁的制作阶段,斯塔克的第一件钢铁衣(MarkⅠ)就诞生于“阿富汗山洞”,是斯塔克在敌人的监视下,利用武器残骸创造出来的。影片设计师利用干净的金属片为材料,在设计中注入图像化的科技元素,让衣服看起来像是武器和军事设备的组合物,仔细看可能还会在衣服上看到一些面板配件。这件衣服重约90磅,而影片最后,斯塔克的对手施奥比所穿的“铁霸王”道具有10英尺高,重达约800磅,“铁霸王”挥动双臂时,至少需要5个人来操纵它。
MarkⅡ和MarkⅢ都诞生于斯塔克的“私人工厂”,里面不但充满了高科技和计算机操控装置,还同时收藏着许多古董车和科技车、脚踏车,其中包括2008年的奥迪A8、Saline超级车、1967 年的Shelby Cobra、Tesla电动车,以及乔恩-法夫罗自己的1932年福特Roadster。
科技:钢铁侠变身完全分解
原版的漫画《钢铁侠》创作于四十多年前,而电影则把时代背景移到了现在,于是原本美国类似题材影片中令人目眩的高科技展示更成为本片的一大亮点,特别是斯塔克的“私人工厂”里,到处充斥着各种新奇技术。在这里,智能语音对话机器人只是“低等生物”,斯塔克用得最多的3D模型转换技术则可以把电脑里的3D图纸转换成由有空间感的3D模型人可以在其上随意试验、修改。
如果说《变形金刚》里的变形过程让观众还觉得有些潦草的话,钢铁侠的变身过程则可以弥补这个遗憾,影片中,斯塔克穿上钢铁衣的过程被一一分解,细致到每两块部件如何搭配,每一个关节如何连接,眩目的色彩配上充满韵律感的机械声构成了独特的观影经验。
【功夫之王】
【片 名】:功夫之王
【拼 音】:Gong Fu Zhi Wang
【别 名】: 双J计划
【英 文 名】:The Forbidden Kingdom
【导 演】:袁和平 罗伯.明科夫(Rob Minkoff)
【影片类型】:动作
【主 演】:成 龙 饰 鲁彦 卢炎
李连杰 饰 默僧 孙悟空
迈克尔·安格拉诺(Michael Angarano) 饰 杰森(Jason)
邹兆龙 饰 玉疆战神
刘亦菲 饰 金燕子
李冰冰 饰 白发魔女
【上映日期】:2008年4月24日
【首映地区】:北美
【摄制公司】:Casey Silver Proctions,Relativity Media
【发行公司】:Blue Sky Media
【地 区】:中国内地
【语 言】:国语普通话 英语
【片 长】:94分钟25秒
【色 彩】:彩色
【影片类型】奇幻 / 动作
【国家/地区】中国 美国
【幅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 DTS SDDS
【级别】Taiwan:PG-12 Singapore:PG USA:PG-13 South Korea:12 Malaysia:U
【制作成本】,000,000/estimated
【拍摄日期】2007年5月2日 - 2007年8月23日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anamorphic)
剧情介绍
影片主要讲述了醉心功夫的美国小子Jason(迈克尔·安格拉诺 饰)偶然在古董店找到一支如意金箍棒,穿越时空返回古代中国,并在成龙和李连杰饰演的两大功夫高手鲁彦和默僧护送下历险,最后战胜邪恶势力。
一个夏日,这个十七岁的男孩骑着脚踏车,到波士顿唐人街的一家当铺寻找具有收藏价值的中国功夫片,但他总是在穿过自己家附近的巷子时遇到麻烦,因为杰森经常被一群混混盯上,并且常受到他们的欺负。杰森精通电子游戏,对于功夫片也是如数家珍,他总是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功夫高手,然而当铺的老板老霍却认为,杰森根本不是这块料,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功夫。
这天,杰森偶然在当铺里面发现了一根神秘的金箍棒,竟然因此穿越“无门之门”来到了古代的中国!他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一个惊世预言中:一个使者要将传说中的武器交还给它的主人,从而解救被困在石头中五百年的齐天大圣。
在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杰森开始了充满艰险的旅途。他一路遇到许多来自武侠世界或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号称是八仙之一及醉拳大师的吟游诗人吕岩(字洞宾)(成龙饰),报仇心切的侠女金燕子(刘亦菲饰)与沉默寡言又神秘强悍的默僧(李连杰饰)等。一行四人共同前往五行山,传说中的齐天大圣就被邪恶的玉帝督军玉疆战神(邹兆龙饰)禁锢在那里。玉帝督军派出麾下第一杀手--恶名昭著的白发魔女霓裳(李冰冰饰),霓裳率领一众杀手多番追杀杰森等人,令杰森在苦心领会中国功夫的同时还要面临内心的恐惧。到底杰森的这一趟旅程是因为太过着迷功夫所作的一场幻梦,还是他真真切切的穿越时空去实现古老的预言?
功夫之王影评:《功夫之王》不失为一部有趣好玩的片子,而且可以看出,幕后的那些洋人确实对香港的功夫片历史有着熟悉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鉴于华人世界两大巨星终于碰撞,以及这部电影的充分诚意,它可以打到75分。
但《功夫之王》同样充满了缺点。相当凌乱的台词,缺少新意和想象力,让它在很痛快地杂糅了东方神话和香港功夫片样板之外,没有更多可以称道的东西。假如双J可以在15年前联手,假如徐克有心拍此片,是不是一切都会上一个层次呢?
对于我来说,是抱着一边期待和感动、一边又遗憾和惋惜的心情来看《功夫之王》的。他们的脸上都皱纹深深,身手也不再利落,甚至连袁八爷的设计也乏善可陈。说实话,当我看到即便是双J之间的对话都要借助钢丝,不免有些不满和抱怨。所有的功夫片、武侠片粉丝们,等这一场已经等了多少年。
《功夫之王》的故事构架本身是完全西方的,通过一次历险来完成一个男孩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有怪人,有导师,有美女,还有脸谱化的大反派。可以说这是很平面的想象,是对照着电子游戏和儿童故事描绘出来的模板。众人寻宝的过程和五指山的存在,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指环王,魔幻色彩大于神话意识,时刻标榜着它的异族印记。
成龙( 听歌 blog)和李连杰( blog),在文戏中承担了不同的角色。成龙是外国小孩的身体导师,或者说更像是朋友,并肩作战,相互开玩笑,没有架子,也实际上成为本片的线索;李连杰这个默僧从头到尾基本都很严肃,胸怀宽大,出尘脱俗,在精神上是一个引领者。论戏份,成龙更多;论位置,李连杰更高。
有些核心的东西挽救了《功夫之王》。在整体架构的内部齿轮上,有趣的模仿和致敬随处可见,肆无忌惮的东拼西凑,虽然有些无序,但让功夫迷们处处找到往日印记。成龙一出场,就是一套醉拳,幽默和潇洒的派头都还在;李连杰在竹林中追逐外国小男孩,让人联想到酷爱竹林背景的胡金铨。最好玩的是少林寺十三棍僧,又上演了一番“救唐王”的故事,想当年李连杰以《少林寺》成名,故事便由此而起。
成龙与那个小孩第一次深入交流,就是在一个酒肆。不论布景还是服装,处处都体现出唐风。再联想到此片的重要角色李连杰、成龙、刘亦菲( 听歌 blog)的身份,分别是和尚、落魄秀才、歌女,恰恰是中国古代传奇中最常见、最有故事的人。很符号化,也很有蕴意,让人击节称赞。
实际上,这部电影很像香港八十年代大部分从流水线上走出来的半成品一样,有佳句无佳章。走出电影院还是有许多可以琢磨的闪光点,可惜不论从全篇节奏还是整体故事上看,都属于平庸的作品。洋鬼子没怎么看过功夫片,大惊小怪是肯定的,但华语圈观众这么挑剔,想必不会有太惊喜的地方。
功夫之王影响:网络娱乐讯 电影《功夫之王》从今天(4月24日)起正式在中国上映,而影片在4月18日就已经在北美放映。首日吸金755万美元,首周末共进帐2090万美元,勇夺单日和首周末票房冠军,创下了华语片在北美上映的最新首周末票房纪录,而西方媒体对《功夫之王》也评论颇多。
《纽约时报》:再掀功夫潮
A. O. Scott
乍一看《功夫之王》的故事,你也许会以为它又是个从西方人的角度肤浅地看中国的作品,这个西方人的代表是一个波士顿小男孩来。但看过本片后,你会发现,虽然导演民可夫和编剧的确是透过一个西方青少年角色(杰森)的眼睛来刻画他们眼里的中国,但在这部成龙李连杰首次碰撞大银幕的电影中,罗伯·民可夫和约翰·福斯科确实是真心实意地向功夫片及中国电影致敬。
透过导演及编剧认真的构思,观众看到了一个迷幻的、充满功夫片经典符号的中国神仙世界,及前所未见的功夫招式。而与导演一起设计这些魔幻场景和动作的正是《卧虎藏龙》的武术指导袁和平及摄影指导鲍德熹。
全片在中国拍摄,得益于正在起飞的中国电影的大环境,该片得天独厚地获得了中国的迷人景象及美术设计。成龙先生,在从香港知名演员发展为世界巨星之后,在此影片中同时饰演了两个角色:21世纪的老霍,及古老神话中的醉八仙鲁彦。李连杰先生在影片中同时也扮演了两个角色,传说中的美猴王及默僧。
全片的高潮从成龙李连杰两位世界级功夫巨星首次的屏幕对打开始,二人联手协助杰森拯救美猴王,大战邪恶的玉疆战神(邹兆龙)及白发魔女(李冰冰)。
全片的主题清晰,角色个性鲜明,且场景设计只能以炫丽形容。
虽然也许很多观众已经看多了飘来飞去的威亚电影而产生了视觉疲劳,但是这部影片本身的成就及质量绝对足够吸引及满足所有的电影爱好者及功夫迷的期望。若你没有看过此类型影片的话,“功夫之王”绝对可以满足你的好奇心。如果你是一个功夫片迷的话,相信这绝对是一部你不能错过的电影。
演员介绍
成龙(1954年4月7日-),英文名Jackie Chan,族名房仕龙。籍贯山东临淄,本姓房,自称为唐朝宰相房玄龄之后。出生于香港,父亲房道龙是一名国民党的退役军人。他是华人社会具有影响力的著名演员和导演,是大中华地区的影坛巨星,但其私生活和一些公开场合的言谈举止亦经常受到很大的争议。他以主演惊险动作电影为主,其中主演的《警察故事》便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故事片奖,他曾经拥有名下马匹冠昌之星。
李连杰(1963年4月26日-),北京人,8岁开始习武,12岁为武术运动员,曾获1975年第三届中国全运会武术类(指定枪术与拳术项目)第二名,之后连续获得五次中国全国武术大会冠军。现知名动作片演员,电影明星。一九八二年张鑫炎所执导的【少林寺】,相中十七岁的李连杰,影片上映后,李连杰的武打功夫技惊四座,让他一炮而红,奠定其日后成为功夫巨星的里程碑。生于北京,英文名:Jet Li,是因为成名作《少林寺》在菲律宾上映后,为便于海外观众识别而取,取喷射机威猛迅速之意。
一九八八年李连杰移居美国,演艺事业开始有了新的发展。接连演出【龙在天涯】与徐克执导的【龙行天下】。一九九一年回到香港演出了【武状元黄飞鸿】,为演艺生涯创下新的高峰,之后李连杰与徐克等导演合作多部武侠电影,成功带动港台两地武侠电影的潮流,一九九七年后,李连杰将事业重心移往好莱坞,正式向国际影坛进军,拍摄多部卖座影片,包括【致命武器4】、【致命罗密欧】,以及【龙之吻】,而不同于过往他在华语电影中的武侠功夫形象,李连杰在好莱坞电影中展现了全新的动作片风格。二零零二年,李连杰与张艺谋导演合作的《英雄》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成功,再次向影迷展示了他深厚的演技和高强的武功。
李连杰气质风范:稳重、刚毅、自信,以及更为内敛、更为深沉。李连杰蕴涵了中国悠久的武术底蕴,成为李小龙之后的又一个武术大家,作为国际影星成为中国武术和精神的象征。
Michael Angarano(1987年12月3日—),译名:迈克尔?安格拉诺,出生于美国纽约。他在五岁初就表演出镜《七天》,《另一个世界》. 12岁左右的迈克尔接受更复杂的角色和挑战,"这段时间他还领衔演出电视剧《掩护我》,该片是在一个真实生活的基础上,显示了联邦调查局的家庭。
刘亦菲(1987年8月25日—),演员,英文名Crystal Liu,出生于中国武汉,自幼学舞,从小就展示艺术才能。 童年在武汉随身为武汉大学教授的父亲和国家一级舞蹈演员的母亲刘晓莉度过。1997年10岁的刘亦菲从武汉市江岸区鄱阳街小学退学,赴美国读书。14岁回国被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录取,18岁毕业。目前代表作有《神雕侠侣》及《仙剑奇侠传》。
李冰冰(1976年2月27日-),中国著名演员,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於1994年出道,拍摄过数十部的电影与电视剧。於2000年以电影《过年回家》获第十三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与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邹兆龙(Collin Chou,1967年8月11日-),又名倪星,是一名台湾出生的演员,最有名的作品是在《骇客任务》系列当中饰演赛洛芙的角色,在骇客任务:重装上阵以及骇客任务:最后战役或是电玩游戏骇客任务:重装上阵。在香港片当中,邹兆龙最著名的角色是九品芝麻官的大反派常威,也与李连杰或是洪金宝合作过,像是2006年的《霍元甲》。
这两个应该是最好的....
㈧ 中国电影博物馆在哪里
1.要预约博物馆的门票,每个身份证可以预约三张,你上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官网就能预约,要提前一天至少。博物馆的门票是不要钱的,但是电影票要钱,也不能预定,只能当时排队购买。(目前挺不好买的,一早去吧)
2.博物馆的票每天有一定现场领取的门票,但是建议还是提前预定。
3.电影票是购买的。官网上有价格。我记得有60,80,100的。学生票40.
4.最晚好像就是六七点,没更晚的了。
5.不能带,进入博物馆的人必须有中国电影博物馆的门票。
6.你是指的电影票吧?电影票不能提前订的,只能买当天的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