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俄罗斯帝国的历代皇帝
1721年~1725年彼得一世(大帝)
1725年~1727年叶卡捷琳娜一世(女)
1727年~1730年彼得二世
1730年~1740年安娜一世(女)
1740年~1741年伊凡六世(幼帝)
1741年~1761年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
1761年~1762年彼得三世
1762年~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帝)(女)
1796年~1801年保罗一世
1801年~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神圣王)
1825年~1855年尼古拉一世
1855年~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解放者)
1881年~1894年亚历山大三世(和平制造者)
1894年~1917年尼古拉二世(殉教者)
② 俄国的第一任沙皇是谁
1547年1月19日
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俄国第一个沙皇。俄国沙皇的历史从此开始。
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Александр II Николаевич,1818年4月17日—1881年3月13日,1855年—1881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尼古拉一世的长子。
1814年,当亚历山大一世率领大军威风凛凛奔驰在法兰西大地上时,作为打败拿破仑的主力的沙皇俄国,其荣耀也达到了高峰。此后40年中,俄国以“神圣同盟”骨干的身份,扮演“欧洲宪兵”的角色,包括出兵镇压了本来与己无关的匈牙利革命。
但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使沙俄从荣耀的顶端跌落到了耻辱的谷底,本来想从多年的手下败将土耳其身上再咬下一块肥肉,没想到遭遇英、法两国的横加干涉,在这场战争中,沙俄的落后和腐败暴露无遗,从枪到船到路,都和英法差了一大截。沙皇尼古拉一世在作战连连败北的情况下精神崩溃服毒自杀。重振这个老大帝国的重任落在了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身上。
亚历山大二世从小就接受了作为一个皇位继承人的培养,在他的老师,主张实行较宽松的君主制的茹科夫斯基的影响下,也能接受一些民主思想,他年轻时代周游欧洲各国,开阔了眼界,也更能反思俄国的现实。
亚历山大二世明白落后的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落后的根源。当时俄国90%的人口是农奴,被完全束缚在土地上,生产效率十分低下,而且也严重妨碍了以自由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数百年来农奴制与沙皇俄国的统治基础紧密结合,以至于历代多少高瞻远瞩的雄主,包括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都不敢去打开这个潘多拉的盒子。但历史已经将责任无可推却地放到了亚历山大二世面前,克里木战争之后,俄国农奴反抗运动一年比一年高涨,迟一天改革,问题就更严重一步。
实际上,亚历山大从继位那一天起就已经决心实行改革。1857年,他成立了“农民事务总委员会”,开始筹备改革。1861年3月,沙皇终于下诏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全部获得人身自由,包括迁徙、婚姻、改变职业、拥有财产、订立契约等;二是规定全部土地为地主所有,农民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为土地实际价格的两三倍,农民支付一部分,其余由政府以有偿债券的方式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还清本息。改革还有其他一些方面,如将获得自由的农民组织到公社中,公社的公职人员由农民选举产生,但必须服从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
从亚历山大的改革条文中,充分可看出他的良苦用心。农奴获得解放之后的关键是土地问题。连带土地解放农奴,让农奴无偿获得他们一直所经营的土地在一场改革(而不是革命)中是不可能的。因为土地的产权本来为农奴主所有,农奴的经营权是同他们的农奴义务结合在一起的。亚历山大想最大限度地使封建贵族和农奴都满意,在巨变的同时维持国内局势安定,让农奴以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或许已是最佳的选择。说俄国1861年改革只是封建主对农民的一场掠夺显然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解释。许多农奴解放之后由于土地减少等原因在经济上仍然不能自立,必须以封建地租的方式接受地主的剥削,改革是不彻底的,但毕竟已迈过了最艰难的一步。
改革最深远的影响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大批取得了自由身份但缺少土地的农民涌进城市做工。上层建筑为了适应经济基础的改变,也做了一些改革,如设立地方自治机构和城市自治局,司法上引进陪审制度,给予大学广泛的自治权等,1874年开始军事改革。
但是,亚历山大统治后期思想越来越趋向保守,俄国离真正的宪政还很遥远。
被解放的农民由于土地减少、支付赎金,以及由改革带来的混乱破坏了以前的那种安定感,反抗斗争更加激烈了,1860年农民骚动126次,而改革之年1861年增至1176次。但俄国的政局大体上仍保持稳定,终于度过了这段混乱的时期走向新时代。亚历山大本人则成为打开潘多拉盒子的牺牲品,他成为欧洲历史上遭到刺杀最多的帝王之一。从1866年到1880年,亚历山大二世遭到的精心策划的未遂刺杀至少有5次。1879年,激进组织民意党判处亚历山大二世死刑,组成了刺杀组织训练专门的刺杀人员。在经过两次未遂刺杀之后,民意党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1881年3月1日,埋伏冬宫拐角的刺客将炸弹投降经过的沙皇马车,将沙皇的卫兵炸成重伤。沙皇以为自己又逃过一次刺杀,他从马车里出来,想察看伤者的伤情并说几句安慰的话,这时又一颗炸弹飞了过来,沙皇倒在血泊中,终因流血过多而死。他的改革成了他被杀的重要诱因,这也许是他始料不及的。
在亚历山大二世时代,由于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俄国一度被关在欧洲大门之外,转而将它的侵略野心投向东方。沙俄利用中国清政府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机,使用诱骗加武力威胁的方式,先后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大片领土。60—70年代,俄国先后征服了中亚的浩罕、布哈拉、希瓦三汗国,基本确立对中亚的统治。普法战争之后,俄国在欧洲又开始活跃起来,1873年与普、奥组成了“三皇同盟”。
亚历山大二世对历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1861年改革,终于突破了阻碍俄国发展最大的瓶颈,俄国在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显加速。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尽管不彻底,但终被证明是推动历史进步的。
亚历山大二世创立了国家杜马制度,国家杜马制度到今天的俄罗斯仍然存在。
“国家杜马”的称呼是从旧俄国套用过来的。
“杜马”一词,是俄文(дума)音译,意为“议会”。沙皇俄国原是封建专制国家,1905年爆发革命运动后,沙皇尼古拉二世为缓和政治危机,于同年9-10月间宣布召集“国家杜马”,赐予一定权力。1906年和1907年,产生了第一、第二届国家杜马,但随后不久就被解散。后来又产生了第三、第四届国家杜马,其权力都不大,但名义上是国家的议会。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建立了“议行合一”的苏维埃制度。1993年,俄罗斯又恢复“国家杜马”的称呼。
俄罗斯的国家杜马是1993年建立的。在此之前,俄沿用苏联时期的办法。苏联的议会是“人民代表苏维埃”,其常设机构是两院制的“最高苏维埃”,内分联盟院和民族院。1988年,苏联进行改革,“人民代表苏维埃”改称为“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其常设机构依然称“最高苏维埃”。当时,俄罗斯也照此办理,建立了“俄联邦人民代表大会”,其常设机构是“俄联邦最高苏维埃”。
1993年10月俄罗斯发生“炮打白宫”事件后,叶利钦总统宣布废除苏维埃制度,建立新的联邦议会,其上院称“联邦委员会”,其下院即“国家杜马”。
俄宪法规定:“国家杜马由450名代表组成”,“每4年选举一次”。另据俄国家杜马选举法规定,国家杜马的225名代表在全联邦选举中按党派原则产生,得票率5%以上的政党才能进入国家杜马,并按得票率分配议席。国家杜马另225名代表则在“单席位”选区的选举中由多数票产生,即在全国设立225个选区,每个选区产生一名代表。新的选举法还规定,从2007年开始,政党进入国家杜马的得票率将提高到7%。
③ 想深入了解俄罗斯帝国的彼得大帝有什么电影或者电视剧吗
彼得大帝:1937年符·彼得洛夫执导电影,影片展现了沙皇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彼得大帝当政初期的事迹。该片改编自阿·托尔斯泰所著同名小说《彼得大帝》。
除此之外,还有纪录片《彼得大帝和他的王朝》,耶鲁公开课《欧洲文明:彼得大帝》等等。电视剧没有找到。应该还有一部以《彼得大帝》为名的纪录片,也是没有找到资源。
④ 历届俄罗斯沙皇
罗斯帝国皇帝世系表
莫斯科公国
1462年 - 1505年 太祖文皇帝伊凡三世(全罗斯的大公)
1505年 - 1533年 太宗睿皇帝瓦西里三世
1533年 - 1547年 世祖桓皇帝伊凡四世
沙皇俄国沙皇
1547年 - 1584年 俄罗斯帝国世祖桓皇帝伊凡四世(伊凡雷帝)(伊凡大帝)
1584年 - 1598年 俄罗斯帝国昭宗愍皇帝费多尔·伊万诺维奇
(留里克王朝亡)
1598年 - 1605年 鲍里斯·戈东诺夫
1605年 - 1606年 伪沙皇季米特里
1605年 - 1613年 空位时期
俄罗斯帝国皇帝
(罗曼诺夫王朝开始)
俄罗斯帝国高祖平皇帝费奥多尔·尼基季奇·罗曼诺夫(追封,太祖之父)
1613年 - 1645年 俄罗斯帝国太祖孝皇帝米哈伊尔三世
1645年 - 1676年 俄罗斯帝国太宗景皇帝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
1676年 - 1682年 俄罗斯帝国文宗穆皇帝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
1682年 - 1689年 俄罗斯帝国德宗闵皇帝伊凡五世
1689年 - 1721年 俄罗斯帝国世宗武皇帝彼得一世
1721年 - 1725年 俄罗斯帝国世宗武皇帝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1725年 - 1727年 俄罗斯帝国成宗懿皇帝叶卡捷琳娜一世
1727年 - 1730年 俄罗斯帝国定宗敬皇帝彼得二世
1730年 - 1740年 俄罗斯帝国仁宗康皇帝安娜·伊万诺夫娜·罗曼诺夫
1740年 - 1741年 俄罗斯帝国哀宗惠皇帝伊凡六世
1741年 - 1761年 俄罗斯帝国宣宗章皇帝叶丽扎维塔·彼得罗芙娜·罗曼诺夫
1761年 - 1762年 俄罗斯帝国中宗襄皇帝彼得三世
1762年 - 1796年 俄罗斯帝国圣宗高皇帝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大帝)
1796年 - 1801年 俄罗斯帝国宪宗肃皇帝保罗一世
1801年 - 1825年 俄罗斯帝国高宗明皇帝亚历山大一世
1825年 - 1855年 俄罗斯帝国武宗元皇帝尼古拉一世
1855年 - 1881年 俄罗斯帝国神宗文皇帝亚历山大二世
1881年 - 1894年 俄罗斯帝国明宗成皇帝亚历山大三世
1894年 - 1917年 俄罗斯帝国烈宗贞皇帝尼古拉二世
⑤ 沙皇的影片评价
一
曾经的俄罗斯文学与前苏联电影,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太多足以顶礼膜拜的记忆。
然而,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民族似乎越来越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不知道这个国家的人们在忙些什么。
近年来,俄罗斯电影鲜见能令世界瞩目的佳作,2009-05-01上映的以俄罗斯首位沙皇伊凡四世为题材的历史传记影片《沙皇》,也让我颇感失望。
二
有关沙皇,有关伊凡四世,我网络到的资料如下——
沙皇(Царь)是俄罗斯帝国皇帝1546年到1917年的称呼。第一位沙皇是伊凡四世,最后一位沙皇是尼古拉二世。1721年彼得大帝改名皇帝。但直到1917年为止,俄国的统治者一直都称为沙皇。
俄语中沙皇(Царь)一词中的“沙”来自拉丁语凯撒(Caesar)的转翻译音(Цезарь),Царь就是“大皇帝”的意思。
在15世纪,俄国流传一种说法,莫斯科大公是拜占庭皇帝的继承者。在君士坦丁堡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后,拜占庭帝国和皇帝的权力就落入了莫斯科大公的手中。到伊凡四世时期,大公称号显得权力不够大,于是1547年1月16日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Иван IV Васильевич,1530年8月25日~1584年3月18日),又被称为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或者“恐怖的伊凡”、“伊凡大帝”。瓦西里三世与叶琳娜?格林斯卡娅之子,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1533年至1547年为莫斯科大公,1547年至1584年为沙皇。
1547年开始,伊凡四世实行独裁统治。对内政策的方针是反对大贵族分立主义,具体表现在1565年建立了沙皇特辖地区制,给贵族势力很大的打击。打破了领主政体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而以前的大公权力很小,受领主们很多限制,伊凡四世消除了领主政体,建立沙皇专制政体,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俄罗斯,建立了中央集权。伊凡大帝一生取得许多令人惊讶的非凡成就,他使俄罗斯跻身欧洲强国之林。
伊凡四世是当时莫斯科最优秀的演说家,他酷爱读书,博览群书,尤其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擅长写作,对俄语有很高的造诣,是当时俄罗斯第一流的语言学家和作家,虽然大多数作品已经失传,现存的作品主要是政治性的,但他遣词造句的本领和尖刻讽刺的技巧却跃然纸上。伊凡四世是所有俄罗斯的大公、沙皇文化水平最高的,十分重视俄罗斯文化事业的发展,比如印刷术的推广就是一例子。
伊凡四世是个富有才智、英明能干之人,其活动特点是具有远见和坚定的目的性,并具有进步的性质,伊凡四世在沙皇俄国的开国史上占有非常特殊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此人生长在阶级斗争和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极其复杂的环境中,自幼即养成意志坚强和冷酷无情的性格,有很强的猜忌心理,好激动,残忍,对贵族们严厉镇压。13岁时就下令处死了反对他的世袭大领主,盛怒之下,竟然用手杖打死了长子伊凡太子,使人感到特别惊骇和恐怖。“雷帝”(即“可怕的伊凡”或“恐怖的伊凡”)的外号由此而来。
三
影片《沙皇》并没有浓墨重彩地描绘伊凡四世统一俄罗斯,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丰功伟绩”,也没有刻画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演说家、作家的风采。而仅仅是表现了伊凡四世作为暴君的残忍、独裁的一面。
我个人感觉,对伊凡四世如此简单的“暴君”定位,忽视其对俄罗斯历史的贡献,未免不太客观,显现出创作者“小人物”视角看“大人物”的一种小家子气。
我对俄罗斯的历史了解有限,但从相关资料上可以感受到,伊凡四世对于俄罗斯的意义,相类于秦始皇对于中国的意义,成吉思汗对于蒙古的意义。作为一统江山的帝王,残暴与好战恐怕是难免的,但其功绩似乎也不该如此随意忽视抹杀。
据说,伊凡四世是斯大林与彼得一世的偶像。而此片导演帕维·龙根也曾明言,此片“是一个关于今天俄罗斯的隐喻,而它也同样指涉斯大林时代。”
或许帕维·龙根对于斯大林时代的暴政有着大多不能释怀的记忆,需要通过影片《沙皇》展示其心中的“伤痕”。
可令人遗憾的是,影片中创作者在影片中反抗沙皇暴政的力量,主要是来源于宗教的信仰——
影片中的都主教是伊凡四世少年时代最好的朋友,伊凡将其封为主教,希望借助宗教的力量,为自己笼络人心。然而都主教不满伊凡四世的暴政,拒绝与伊凡四世合作,并声称伊凡四世将会受到上帝的惩罚。都主教的行为激怒了伊凡四世,伊凡四世将都主教及其信徒全部逮捕处死……
导演显然想把都主教当作受难基督的化身。然而,都主教除了坚持正义,除了以身殉道,除了坚信上帝会惩罚暴君,并没有实质性地反抗暴君的有效手段,甚至,连他的教徒也全部遇害。其结果,实在令人怀疑上帝的存在。
对于影片中的伊凡四世而言,根本没有可以与他抗衡的力量。都主教不是对手,上帝也无能为力。唯一的惩罚,似乎只有他内心的孤独。
四
本片的导演帕维·龙根曾在1990年凭借《计程车司机布鲁斯》一片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那是一部小题材影片。
其新作《沙皇》,除了摄影较好地展示了俄罗斯冬季茫茫雪原的美丽景象,更多地却暴露了帕维·龙根在处理大题材电影方面的驾驭能力不足的缺陷。
主题无力,情节简单,人物扁平。
扮演伊凡四世的演员像个粗俗的市井小人,完全没有一代帝王的霸气与风采。无论是形象与气质,都令我对伊凡四世完全找不到感觉。
⑥ 俄罗斯第一位皇帝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俄语:Иван IV Васильевич,1530年8月25日—1584年3月28日),史称伊凡四世(英语:Ivan IV),别称伊凡雷帝(俄语:Иван Грозный)、恐怖的伊凡(英语:Ivan the Terrible),(1547年1月16日—1584年3月28日在位),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与其第二任妻子叶琳娜·格林斯卡娅之子。是莫斯科大公。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沙皇。
1533年,伊凡四世即位,母亲暂时摄政,却苦于大贵族们的横暴。1547年,加冕称沙皇。
⑦ 俄剧《叶卡捷琳娜二世》有没有一些情节是和历史不一样的
在俄罗斯帝国历史上,只有两个皇帝获得了“大帝”的名号:一个是帝国奠基人彼得一世,另一个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统治时间持续了近35年,整个十八世纪后半期的俄罗斯就是她的历史活动舞台。进入叶卡捷琳娜时代
⑧ 俄罗斯版《第一滴血》片名是什么
叫做 《燧石行动的救赎》。
俄罗斯联邦(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英语:Russian Federation),又称俄罗斯(俄语:Россия,英语:Russia)、简称俄联邦、俄国。是由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3个联邦直辖市组成的联邦半总统制共和国。
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跨亚欧大陆两大洲,国土面积为1709.8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一个由194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俄罗斯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7.7%。
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公元15世纪末,以莫斯科大公国为中心,逐渐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改大公称号为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被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并建立俄罗斯帝国。
对外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曾吞并欧亚多个国家,于18世纪中后期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统治时达到鼎盛时期。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俄国。1922年12月30日,苏俄同一战后从俄罗斯帝国独立出去的各个国家组成苏联。
苏联解体后,最大加盟国俄罗斯继承苏联大部分军事力量。拥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库。在“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中,俄罗斯是有较大影响力的强国,其军工实力雄厚,特别是高等教育、航空航天技术,居世界前列。俄罗斯是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对安理会议案拥有一票否决权。此外,它还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金砖国家之一。
⑨ 俄罗斯帝国的第一个皇帝是谁
彼得一世是俄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沙皇。他在国内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他不断向外侵略扩张,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打开了“朝向欧洲的窗户”。他是俄罗斯帝国的第一个皇帝。
⑩ 俄罗斯第一位皇帝是谁
尼古拉二世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