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暴力美学。是什么,其他国家电影特点,和国产区别
“暴力美学”原指起源于美国,在香港成熟(现在又有向美国转移的态势)的一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1]。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将暴力的动作场面仪式化。其特征表现为:创作者往
暴力美学
往运用后现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要么把它符号化,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这类影片更注重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却忽视或弱化了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从早期电影人对暴力的叙述直到20世纪80年代吴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吴宇森影片中对暴力的风格化处理成为电影中暴力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以往好莱坞对电影的一系列限制性的法规都是针对暴力和色情提出来的,都是仅从道德层面出发将暴力当成一种对社会或未成年人有危害的因素加以限定,而这些限制是与当时电影中暴力的呈现方式密切相关的。吴宇森“英雄系列”影片的出现使得他以暴力为题材的影片不再被当成是“暴力影片”来看,因为他给全世界观众提供了一种审视暴力的全新视角——东方美学视角,第一次使暴力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语),其后的北野武、奥利弗·斯通、大卫·林奇、昆汀·塔伦蒂诺等人对暴力进行的风格化探索在世界影坛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掀起了一个“暴力美学”的热潮。昆汀·塔伦蒂诺代表作品有《低俗小说》《杀死比尔》,中国香港赴美国发展的导演吴宇森的作品有《喋血双雄》《英雄本色》《变脸》,沃卓斯基兄弟的代表作品有《黑客帝国》系列等。其中把 “暴力美学”这个词眼发挥到极致的电影莫过于《罪恶之城》三部曲。
就像产生“暴力美学”的后工业社会的多元化特点一样,“暴力美学”也因不同国家(地区)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呈现出一种同时包含同质因素和异质因素的多元化的风格样式和精神内涵。
2. 怎样理解影视作品中的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原指起源于美国,在中国香港发展成熟的一 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其特征大致的表现为:创作者往往运 用后现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 意义的游戏,玩笑;要么把它符号化,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 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这类影片往往更注重发掘枪战, 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 度,却忽视或弱化了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
"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
学概念.文艺作品当中,暴力的呈现可划分为两种不同形态: 一
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 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 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倾向被隐匿了一部分.又如,在美国 的一些电影中,施暴者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 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另一种情况是比较直接地展 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这种倾向 在多种文化行为中都可以看到.以上所述的两种暴力呈现方式
3. 所谓暴力美学的电影
1.黑社会2:以和为贵
导演 : 杜琪峰 Johnnie To
主演 : 古天乐 Louis Koo/任达华 Simon Yam/张家辉 Nick Cheung/林家栋 Ka Tung Lam/王天林 Tian-lin Wang/林雪 Suet Lam/安志杰 Andy On/郑浩南 Mark Cheng/张兆辉 Siu-Fai Cheung/谭炳文 Ping-Man Tam/尤勇 Yong You
4. 暴力美学是什么!
暴力美学一词的由来,有待考证,但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任何的不适。
暴力美学不知道是谁最先提出的,但这个定义却广泛用于现代的电影,成为了一个流派。
吴宇森的电影中可以看到“暴力美学”的体现,其代表作,当然是它的《碟血双雄》、《英雄本色》,到了美国以后,它把“暴力美学”的精神更加发扬广大,最出色的表现是在它的《断箭行动》和《变脸》,尤其是后者,成为了“暴力美学”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而后的《碟中谍》第二集尽管也不乏经典的段落,但由于表现手法上缺少新的创意,因此使得它的美学理论缺少了新的元素。
日本的北野武也可以说是“暴力美学”的实践者,他的代表作《花火》中,在复仇的暴力中也不乏人情的美,尤其是穿插了自己的绘画作品,使作品具有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美国的昆汀.塔伦蒂诺是“暴力美学”的又一体现者,可巧的是,他对香港和日本的“暴力电影”又非常倾心,因此他的作品就有集东方暴力与西方暴力于一体的味道。
5. 暴力美学的正面意义是什么
“暴力美学”原指起源于美国,在香港成熟(现在又有向美国转移的态势)的一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将暴力的动作场面仪式化。
而重点从 电影美学 的角度看:这种风格化在电影史和当今世界影坛上已成为了一种较为成熟和普遍的具有电影美学意义的风格形态和创作潮流,让大家都能认识到原来暴力也可以被美化、风格化,暴力成为一种“美学”已是不争的事实。
同时,电影理论界对于“暴力美学”的命名也更多地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而非伦理道德的角度, 电影中暴力叙述和“暴力美学”形成的心理机制、文化机制与社会机制任何文化现象的研究都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对“暴力美学”的研究也应如此。
受“暴力美学”的影响,近年来出品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对暴力(武打动作)的处理也出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人们在观看武侠影视剧的时候,仿佛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
6. 暴力美学是什么意思
“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相关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文艺作品中,暴力的呈现可划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倾向被隐匿了一部分。又如,在美国的一些电影中,施暴者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另一种情况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这种倾向在多种文化行为中都可以看到。以上所述的两种暴力呈现方式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不一样。
7. 昆汀的10部电影,暴力美学的巅峰之作,你最喜欢哪一部
我最喜欢被解救的姜戈,因为主题很深刻。
笔者认为,该电影完全复刻了当时的场景,被解救的姜戈这个电影故事背景是19世纪中叶,那个时期黑奴贸易很猖獗,也不受管束。对于美国人而言,因为涉及到黑奴贩卖,所以是个比较敏感也比较禁忌的年代,昆汀敢拿那个年代说事,可见昆丁艺高人胆大。在影片中,不但详细描述了黑奴贸易,而且也生动刻画出了庄园主们的残暴和贪婪。在这部电影中,昆汀仿佛把我们拉回了那个年代,时时刻刻在感受狂野的黑奴贸易的美国。
3、昆汀这部电影的剧情很精彩:从解救姜戈,到收姜戈为小弟,最后认可姜戈成为朋友,还帮姜戈营救未婚妻。情节环环相扣,令人大呼过瘾。尤其是后半段坎迪庄园主识破牙医计谋把自己收藏的头骨开颅,简直是惊心动魄。笔者感到唯一不足的就是牙医死了,要是牙医和姜戈能一起血洗坎迪庄园就好了。
8. 什么是暴力美学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是怎么样体现暴力美学的
在电影中,除为吸引观众以外,暴力元素可呈现为多种类型:暴力是对现实的反映,呈现暴力是为了反抗暴力;暴力是人必然承受的命运,呈现暴力是为了感受生命的困境;暴力是英雄主义的想象,呈现暴力是为了显示生活的张力;暴力是一场荒诞的游戏,呈现暴力是为了颠覆暴力;暴力是一种启示,呈现暴力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无论哪一种,都有它独特的魅力。正是由于暴力在电影中的众多表现,从而产生了电影特有的“暴力美学”。美国独立电影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作为“暴力美学”大师,其作品风格突出,个性鲜明,创造出属于其独有的“暴力美学”色彩。1994年,昆汀的作品《低俗小说》就因为卓越的艺术个性捧得当年戛纳金棕榈大奖,并成为第一部票房过亿美金的独立电影,创造了影史神话。“暴力美学”作为昆汀电影的一个艺术标志,在他多部影片的反复实践中,获得了更丰富的发展。其内涵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暴力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