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个俄罗斯电影叫什么名字说一个俄罗斯解体后一个闲置的艺术团出国演出的囧事
这个名字就叫做囧妈现在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电影你可以看一看特别
⑵ 《巴尔干边界》评价怎么样
2019年3月上映的俄罗斯电影《巴尔干边界》,在军迷看来,犹如一次随意的回眸,将人们拉回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就电影本身而言,这是一部描写俄特种部队为国家孤军奋战的主旋律电影。
简介:1999年, 南斯拉夫。 俄罗斯特遣部队被命令控制科索沃的斯拉蒂纳机场,直到增援部队抵达。但这一战略目标对于阿尔巴尼亚战地指挥官和北约将军来说极为重要。该组织被迫与恐怖分子进行不平等的战斗。俄罗斯维和部队和北约部队正赶往机场。世界再次接近一场大战。但是特别组织的指挥官安德烈。
⑶ 华丽人生的俄国电影
◎译名华丽人生
◎片名Gloss
◎年代2007
◎国家俄罗斯
◎类别剧情/喜剧
◎语言英语
◎字幕繁体中文
◎IMDB评分 5.5/10 (265 votes)
◎视频尺寸640 x 272
◎文件大小511MB
◎片长118 Min
◎导演安德烈·科察洛夫斯基 Andrei Konchalovsky
◎编剧 Writer: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Andrei Konchalovsky
Dunya Smirnova 主演朱丽亚·维斯托斯卡亚 Yuliya Vysotskaya .... Galya
Irina Rozanova.... Alina
Aleksandr Domogarov.... Misha Klimenko
Yefim Shifrin.... Mark
阿列克谢·谢列布里亚科夫 Aleksei Serebryakov.... Stasis
Gennady Smirnov.... Petya
Ilya Isaev.... Vitek
Olga Arntgolts.... Nastya
Andrei Noskov.... Gleb
Aleksandr Ilyin.... Chmur
Artemi Troitsky.... Vor v Zakone
Ela Sanko.... Galyas Mother (as Yola Sanko)
Yuris Lautsinsh.... Galyas Father
Tatiana Arntgoltz.... Oksana
Oleg Komarov....
Aleksei Grishin.... The Director
Mikhail Politsejmako.... The Journalist
Marina Politsejmako.... Journal Secretary (as Masha Politseymako)
Olga Anosova.... Passenger
Darya Belousova.... The Redheaded Seamstress
制作人 Proced by:
Jeremy Burdek....co-procer
Nadia Khamlichi....co-procer
Adrian Politowski....co-procer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Eard Artemyev
摄影 Cinematography:Masha Solovyova....(as Mariya Soloveva) 毫不气馁的她,来到知名设计师工作室担任裁缝师,在一次走秀中,阴错阳差走上伸展台而丢了工作。她一边梦想成为名模,一边担任名人管家、服装助理等工作,最后,她来到一个专为有钱人仲介的经纪人身边工作,见证了俄罗期最现实的虚假浮华。
皇天不负苦心人,葛雅终于登上杂志封面,但却付出她从未想像过的代价! 【关于导演】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1937年生于莫斯科的艺术家庭,父母都是知名作家,原本立志学习音乐,最后进入VGIK学习电影。在学校结识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并担任《压路机与小提琴》、《伊万的童年》、《安德烈·卢布廖夫》等片的编剧。原名Andrei Mikhalkov-Konchalovsky,为了与弟弟尼基塔·米亥克夫(Nikita Mikhalkov,《烈日灼身》导演)区别,因此各自使用复姓中的一个字。1965年刻意远赴吉尔吉斯,以改编艾特玛托夫小说的方式,拍摄第一部长片《革命鲜师》,当时就因为片中对苏俄政权的能力采取模糊的态度而引起苏俄当局的注意。第二部影片《亚夏的幸福》终于因为他对集体农庄 (kolkhozes)不留情面与悲观的描写触怒当局,遭到国外禁演的命运。为了避免继续招引当局的目光,他再度选择改编屠格涅夫、契可夫古典文学的方式拍片。直到1978才以史诗《西伯利亚颂》一片得到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晋身国际影坛。随后他移居美国拍摄各类型的影片。冷战结束后才又回到苏俄拍片。
⑷ 俄罗斯十大裸体电影
俄罗斯裸体电影推荐《他是龙》。
影片中男主和女主在剧中的颜值已经很高了,都只是这部电影的附加,无论是整个电影的摄影选景、服装精美、龙之歌渲染的的厚重氛围、用皮影来叙述男主内心变化等,都展现的是俄罗斯文化元素的神韵,无不体现电影美术的美。
给观众整体的唯美、壮观、梦幻和极致的饱满感觉和视觉盛宴。而且在电影中绝大多数时候男主都是裸身,身材逆天,贡献了美好的肉体,女主是渐入佳境的美,身材娇小,娃娃脸,给人少女感爆棚的感觉。
整个影片不仅仅是故事,完美地做到了综合的艺术,每个部分的极致都是非常的考究。
影片主要讲述了在冰寒大地,恶龙肆掠,每到特定的日子,人们必须献祭出美丽的女孩,让其成为恶龙的“新娘”。勇敢的屠龙者历经千辛万苦,凭着对女孩的真爱龙的巢穴,将恶龙杀死,这片土地也因此恢复平静。
数十载后,残暴恶龙与屠龙者的故事已经成为传说。这天公爵的美丽的小女儿米拉即将举行盛大婚礼,屠龙者在婚礼上唱起了龙之歌,不料这个举动居然唤醒恶龙,新娘米拉被恶龙掠走,米拉醒来后发现自己在荒无人烟的岛上,遇到了一个神秘人阿尔曼。
之后很快米拉发现这个有着人类身躯的男子竟然就是那条恶龙,但后来经过相处发现自己爱上了阿尔曼,米拉慢慢改变了阿尔曼的龙性,后来因为误会和怕自己伤害米拉,阿尔曼就把米拉赶走了,回到家的米拉又将于未婚夫举行未完成的婚礼,但是她发现自己爱得是阿尔曼,于是用龙之歌唤醒了阿尔曼,后来两人在岛上过着幸福的生活。
⑸ 一部俄国电影的名称
兵临城下
瓦西里·泽索夫(裘德·洛)是乌拉尔山区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练就了瓦西里的好枪法,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打响后,瓦西里应征入伍。他一枪毙敌的绝招在不到十天的战斗里就狙杀了40多名德国兵,一时间“瓦氏神枪,例无虚发”的神话传遍整个战场。然而在之后的几天,苏军的狙击兵也连连被人枪杀,对方同样只使用一发子弹。真正的对手来了! 与此同时党代表达尼洛夫也向瓦西里的爱人——女狙击兵塔妮娅(瑞切尔·薇兹)发起了“进攻”,一时间瓦西里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高手过招,最忌心浮气躁,对于狙击手来说,错误永远是致命的,哪怕是最小的。 “整个早上都在等,为的是不让瞄准镜的反光暴露位置……太阳转过去了,对面的掩体后隐约有闪光,难道狙击手就在后面,难道是伪装……子弹穿透了钢盔……有人在惨叫……是圈套!枪响了……” 幕后: 《兵临城下》是根据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一本同名纪实小说改编,瓦西里也是确有其人,按照当时苏联的宣传,瓦西里在二战中一共毙敌400余名,他缴获德军狙击手的步枪瞄准镜至今还在俄国的军事博物馆里展出。这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影片同时也是欧洲影坛有史以来制作成本最高的作品,达到了9千万美元,主要演员基本上都是走红于好莱坞的英国明星,其中有近年来凭借奥斯卡大赢家《莎翁情史》《伊丽莎白》迅速走红的约瑟夫·费因斯,在《天才瑞普利》中展现精湛演技的裘德·洛以及硬汉形象的艾德·哈里斯(《勇闯夺命岛》),在99年的热门冒险影片《木乃伊》中饰演可爱的女探险家的瑞切尔·薇兹也在影片中再显身手,与裘德·洛上演一场“火线恋情”。 《兵临城下》的幕后总指挥是一位“影不惊人死不休”的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1年执导的《情人》一片手法大胆、唯美,赋予这部三级作品相当的艺术性,可以称得上是惊世之作,所以就连一向“守身如玉”的梁家辉也被不知不觉诱惑了一把,接拍了那部“露而不贱”的感官大作。继《情人》之后让还拍摄了一些颇受争议的作品,部分作品由于歪曲事实而受到了批判。好在这次的作品已有史学家评论基本忠于史实,相信传奇的故事背景,曲折紧张的情节,融合让氏唯美的情爱描写一定会让影片极具观赏性。据悉《兵临城下》已被圈定为今年2月7日柏林影展的展映片。
⑹ 这是什么俄国电影
春之觉醒 Моя любовь (2006)
导演: 亚历山大·彼德洛夫
编剧: Ivan Shmelyov
类型: 剧情 / 动画 /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
语言: 俄语
上映日期: 2006-08-27(广岛国际动画节) / 2007-03-02(俄罗斯)
片长: 27分钟
又名: My Love / Moya lyubov / 初恋
⑺ 俄罗斯电影主要特点是什么 急需哦 要长点点的 作业啊
简述俄罗斯类型电影的探索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调整。然而,在没有做好预测的情况下,盖达尔和丘拜斯等人的“休克疗法”及私有化,不仅没有创造出市场经济,恰恰相反,私有化打消了提高效率的任何希望。人们期待的潘朵拉盒盖打开了,然而释放出来的却是恶性的通货膨胀。从1991年到1998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了49.4%,可以说是丧失了半壁江山。而1998年8月再度爆发的金融危机则使俄经济几乎跌到崩溃的边缘。
在全国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中,俄罗斯生产滑坡,物价飞涨,国民生活水平下降,整个社会混乱无序,这给经济市场化的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到目前为止,真正自然的、正常的市场经济在俄罗斯依然只是一个诱人的“期待”。而在这种期待中,俄罗斯的电影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从创作生产到发行放映几乎全线崩溃。不过,热爱艺术的俄罗斯人并没有放弃他们的电影,在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在好莱坞高科技和纯娱乐性紧紧吸引着人们眼球的压力中,俄罗斯电影的探索之路一直在缓慢地铺延着
1、“类好莱坞”电影:舶来品,找不到落脚点
俄罗斯取消对进口影片的限额规定后,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外国影片,尤其是美国影片蜂拥而至。凭借着低廉的价格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快餐”,美国电影及时有效地占领了俄罗斯的电影市场。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俄本土电影的创作者们带着不同的目的,纷纷对好莱坞电影进行借鉴或仿造。这其中,许多影片粗制滥造,少有艺术价值。但也有一部分影片凝聚着创作者的思想和个性,既能吸引观众,也不失艺术水准。
爱情是电影永恒的表现主题。俄罗斯电影创作者在“移植”好莱坞爱情片的模式时,虽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能吸引观众眼球点击率的纯娱乐性场面描述,但有些影片仍不失艺术品位,印带着俄罗斯人特有的高雅。《雨痕》(维·纳哈勃采夫-姆拉德希依导演1991)是一个现代版的希腊神话。影片让年轻的女音乐工作者和归国的中年音乐家在未解的谜团中相识、相爱,直到谜团解开。影片继承了希腊神话的传统,流露出一种人受不可知命运摆布的痛苦。1998年,老导演彼·托多罗夫斯基的《爱情三重唱》放弃了对时代的思考,把表现的触角伸向了当时时髦的三角恋爱上。作者虽然调用了俄罗斯式的悬念、讽刺、幽默、抒情等各种手法,但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却远远不及作者以前的《战地浪漫曲》,以致“不知为什么,观众对影片没有反应”。[1]影片《12月的音乐》(德霍维奇内依导演1996)同样出于商业考虑,描写了一个出国侨居的男子回国后同一对母女陷入三角感情的纠缠之中的故事。影片最后的悲剧结局似乎从一个侧面透露出了俄罗斯人当前的阴郁情绪,但陈俗的爱情模式却把本来就心情不好的观众给赶走了。
黑社会势力是好莱坞电影常用的表现素材。在俄罗斯,影片审查制度解构后,一大批表现俄社会动荡的黑社会片开始兴起。1992年,导演甫·普洛特金拍摄的影片《为了活下来》,讲述了一个退伍军人在担任登山营主任期间同黑社会势力斗争的故事。影片既借鉴了好莱坞影片惊险紧张的打斗场面,也继承了俄罗斯电影细致地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优良传统。虽然情节简单,但影片表达手法多样化,既有纪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运用,也有儿童电影的特征,发行情况比较好。1997年,阿列克赛·巴利班诺夫的《兄弟》同样以复员军人同黑社会的斗争为背景。影片主人公达尼拉为了救哥哥同黑社会势力展开生死之战,最后达尼拉干掉了黑社会分子,拿了他们的钱,分给他认为需要的人,然后便坐车离开了彼得堡。影片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但达尼拉由一个朴实无华的小伙子变为冷酷的杀手却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
帮匪题材同表现黑社会势力的影片紧紧结合在一起,但在俄罗斯,这一类效仿好莱坞模式的电影更多地把批判的触角伸向了现实社会。1991年,瓦·契柯夫的《俄罗斯轮盘赌》把美国电影《邦尼和克莱德》的情节模式借鉴过来,真实准确地表现了俄现实社会动荡、混乱的情状。影片中许多格斗、枪战的场面惊心动魄,极近好莱坞商业电影的风格。难怪有些俄罗斯影评人称它为“当代俄罗斯的邦尼和克莱德”。1998年,瓦·托多罗夫斯基的《聋人之国》通过两个女孩的前途命运再次触及到了俄罗斯当时的社会现实。影片故事情节简单,但情节设置上运用了现代电影的诸多元素:爱情、友谊、金钱等等。叙事方式上,黑社会、毒品、脱衣舞等调料的加入,则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尽管影片存在一定程度逃避现实的嫌疑,但却典型地代表了俄罗斯“第二浪潮”电影创作者的风格和趋向。2000年,新成立不久的“炼金术电影公司”推出豪华电影《黑幕》。该片在普通的侦探、帮匪情节中加入了陨石坠落、日蚀等宇宙的天灾的自然现象,以适应美国大片培养起来的新的消费群体,不过影片在艺术上没有突破。
1998年,阿斯特拉罕导演了影片《死亡合同》,该片可以划归到恐怖片的范畴中去。创作者想以一个移植人体器官的秘密场所的杀人行径来制造恐怖气氛,但影片因为过于暴露的商业目的和迎合倾向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1999年,瓦西里·皮楚拉导演的最新影片《缀满钻石的天空》比较受欢迎,但整体上处理的略显粗陋平庸。2000年,亚历山大·泽利多维奇对昆延·塔伦蒂诺的效仿之作《莫斯科》做得比较好,但同真正的美国商业片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总体看来,俄罗斯的“类好莱坞”电影在样式上“面面俱到”,而且有一部分在揭示社会问题方面也有一定的深度,但在吸引观众方面,却不尽人意。除了还没有掌握样式电影的特点和规律之外,或许根本问题在于,好莱坞模式化的电影在俄罗斯的传统中根本找不到落脚点。所以,好莱坞模式要确立自己在俄罗斯的牢固地位,还需要真正的时间。
2、喜剧片:本土品,让人笑不起来
据调查,目前在俄罗斯影院放映的影片中,最受欢迎的是喜剧片,这或许契合了俄罗斯人生性善良和狂放的特点,也或许是因为沉重的现实生活使人们对喜剧样式有所钟爱。但是,现今的俄罗斯喜剧电影中却少有纯粹的喜剧片,导演们每当涉足喜剧时,总会流露出一种阴暗的底色或是含泪的笑。
1991年,艾利达尔·梁赞诺夫自编自导的《天堂》以隐喻的手法表现了一群被时代遗忘的艺术家和不幸的老人们的艰难生活。影片最后,在外星人的帮助下,这群人乘坐一辆奇特的火车飞上了天。影片获得1992年最佳故事片“尼卡”奖。但导演失去了他一贯的幽默感,影片中丑陋荒诞的环境和精神似不正常的人让观众产生厌恶感。1996年,梁赞诺夫的《你好,傻瓜》登上了当年排行榜的首位,但是影片中加入的大量笑料却给人一种没有生活根基的感觉。看来,有才华的梁赞诺夫面对凋敝的生活,也全然没有了笑的欲望。
1995年,亚历山大·罗果日金的《民族狩猎的特别之处》很是吸引观众,电影票房以及录相带发行的收入都达到了与西方大片不相上下的水平。影片把俄罗斯的传统爱好:喝酒与狩猎融为一体,通过狩猎过程中的各种奇遇制造出大量笑料。然而,洋溢着轻松欢笑声的《特别之处》同样不是纯粹的喜剧,影片透着尖锐的讽刺意味对民族生活中的“酒文化”进行戏谑。1998年,罗果日金的《民族垂钓的特别之处》则把意犹未尽的伊沃尔金将军一干人带上了更加热闹的垂钓之旅。影片大胆杜撰了一些离奇的情节,让伏特加酒的味道蔓延到了军事演习中的军舰上和非法侵入邻国水域的潜艇中,搞笑目的十分明显,影片向纯喜剧的方向进了一大步。
1994年,俄罗斯第二浪潮的中坚人物谢尔盖·里夫涅夫推出影片《镰刀与锤子》。该片讲述了通过改变性别将一个普通人变成时代需要的典型人的荒诞故事。影片是对斯大林时期文化与政治的滑稽调侃,充满了尖刻与机智,但却极端阴郁。1993年,富有幽默感和喜剧才华的尤里·马明用《通向巴黎的窗口》表现了俄罗斯人在出国大潮中的心态。作者以谨慎的态度探索了一种能够表现俄罗斯人对国外生活复杂心态的艺术结构:通过在墙上开个窗户,让梦想去巴黎的人开开眼界,再回到现实中的俄罗斯来。该片获得当年“震荡”电影节导演奖。不过,牵强附会的情境和并不可笑的打闹却使影片质量大大受损。1995年至1996年奥塔尔·约谢利阿尼推出系列片《匪徒列传》。其中《匪徒列传,第七章》是一部结构很好、充满愤怒和嘲讽的电影。影片叙述自中世纪以来到苏维埃政权时代直到今日这个枪械泛滥、黑帮横行的污浊社会中人类的愚蠢和暴力。影片中有不少令人发笑的东西,但这种笑是板着面孔咬牙切齿的笑。
此外,一些本来很好的喜剧或情节剧由于过分沉溺于闹剧手法而遭到损害。比如巴德尔·隆金叙述一个矿工小镇里好人与坏人“斗争”的《婚礼》(2000),弗拉基米尔·缅绍夫描写1983年莫斯科的《众神的妒忌》(2000)以及弗拉基米尔·福金讲述一座房子里住过几代人的《富人之家》等等。
在当前的俄罗斯,喜剧电影的创作还没有真正步入到纯喜剧样式的轨道上来,许多影片无论是揭露过去苏联时期的风习或是讥讽当前的社会现实,创作者不是要我们发笑,而是使我们感到一种刺痛。而且当前俄国人对荒诞美学的热衷太过痴迷,以致使本土的喜剧越来越趋向概念化。可能是现实太沉重了,电影工作者高兴不起来,广大的人民也同样不能纯粹地“喜剧”一回。目前,俄罗斯喜剧样式的电影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远远没有形成规模。
3、“新俄罗斯人”电影:新生儿,长大还需时间
“新俄罗斯人”电影是在俄罗斯新贵现象产生之后应运而生的。所谓“新贵”,就是那些在苏联解体后利用种种渠道迅速发家、过上优裕奢华生活的商人,他们多居住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新俄罗斯人”影片以他们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他们生活的场景及其经历折射出当今俄罗斯社会的现实状况。
1995年,阿勃德拉什托夫和明达泽导演的《一个乘客的剧本》,比较类似于“新贵电影”。该片虚构了两个社会形象:法官和被审判者。年轻人在苏解体前被牵连入狱,苏解体后,他出狱并跻身于新贵之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火车上看到了曾经审判过他的法官(现在成为列车员)。于是他便开始了有计划的报复行动 然而最后,死去的却是年轻人。影片主要表现了一种报复心理。虽然该片在柏林电影节上获银熊奖,但在国内却反映平平,可能是作者的虚构太过于一厢情愿,人们根本不愿意相信。
1996年,阿斯特拉罕的《一切都会好的》给人们编织了一个似乎更不大可能的童话:一个发了财的俄罗斯新贵回到故乡要建设一座娱乐中心;他的儿子获诺贝尔奖并回国,还爱上了一个将要结婚的姑娘;而其他的几对年老、年轻的恋人也最终走到了一起。影片是应时之作,因为过分地迎合“新贵”老板的心思,过分地美化他们的形象,而使影片的艺术质量大打折扣。虽然影片比较好看,但却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
1998年,影片《莫斯科》没有迎合“新贵”心理,而是毫不留情地把批判的锋芒对准了他们。在影片中,“可爱的”新贵们无聊空虚的形象被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2002年,影片《有一次在俄罗斯》可以划归到“新贵”影片中去。该片意在描写俄罗斯经济寡头别列佐夫斯基。
美国神话找到了西部片这一类型来表现自己200年的历史,银幕上出现了诚实的行政长官与狂暴的匪徒斗法。而俄罗斯的电影创作者们在探索中也试图打造自己的类型品牌——俄罗斯新贵电影。美国的西部神话通过善与恶的冲突,迸发出了民族文明和社会规范的火花,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成为美国电影的标识。而俄罗斯新贵影片却全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走的路。他们在打造本土品牌的时候,不自觉地走了两个极端:要么把“新贵”们美化得一塌糊涂;要么把他们丑化得面目全非。这些影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今俄罗斯社会的现实情状,但却由于缺乏客观的描写、冷静的思索以及足够的耐心,整体质量不高,“生长”还需呵护。
4、等待“后苏联”类型电影神话
在俄罗斯,除了30年代的喜剧电影以及60年代盖达尔的影片之外,基本上没有类型电影的传统。因此,“以那种魅力四射的坏蛋为主人公的类型电影及恐怖电影在我们的电影中没有根基。近年来有人企图尝试这些类型,但多以失败告终。”[2]俄罗斯老导演彼·托多罗夫斯基似乎不太赞成民族电影走类型化的路子。然而年轻一代的导演们却有不同的看法。Н·列别捷夫(1991年推出处女作《蛇泉》)说,“在今天的情势下,类型电影的制作应该从零开始”。[3]对此,教师А·米塔似乎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说,“最近几年俄罗斯观众变化很大。十年前只有专家才能看到的影片现在每天都在电视上放映。 从接受信息的水平看,我们的观众已接近欧洲观众。 年轻人喜欢美国电影,他们偏爱不具俄罗斯特色的枪战片、恐怖片。兴趣爱好的改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因此,“俄罗斯电影必须先达到世界电影的质量和水平,掌握严格区分电影的类型原则,然后才能考虑其特殊道路。”[4]
目前,俄罗斯电影“国家定货”的时代已经消亡,“苏联电影”以及它的“贡献”也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新的局面是一份四分五裂的遗产和复杂无序的生存环境。在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态状中,俄罗斯电影能否走上类型电影的发展道路,能否重新演绎前苏联电影的神话,我们不做预测,只有等待。
⑻ 跪求俄罗斯电影《特别行动日》女主角资料和图
亚力山得拉·乌尔苏莉娅科
亚力山得拉·乌尔苏莉娅科,1983年2月4日出生于一个艺术之家,父亲是知名导演谢尔盖·乌尔苏里亚科,母亲是电影演员丽卡·妮凤托娃娅。2003年中学毕业后在莫斯科普希金剧院当演员,2003年因话剧《黑王子》而获得“偶像”奖中“希望”奖项提名。同年,在明斯克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视剧作品《火车站》中出演火车站站长的女儿,这是她第一部进入银屏。2008年主演电影《特别行动日》。
图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3853c00100ok74.html
⑼ 俄罗斯洛丽塔结局什么意思
最后洛丽塔在17岁时因难产死亡,亨伯特也因为杀害奎尔蒂病死在监狱之中。
《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博纳科夫的代表作之一。洛丽塔是博纳科夫塑造的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形象,她有着令人羡慕的身材和富裕的家庭。她可以有一个完美的生活,但她却在分娩过程中去世,年仅17岁。
影片评价
《洛丽塔》借助各种画面表达方式和灯光布景等阐述了人性和年龄差异带来的困境和窘迫,很好地借助了现代电影的技术优势。
从对题材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莱恩版《洛丽塔》选择的是酣畅淋漓地渲染亨伯特的爱情悲剧。该片突出故事的悲剧主题是依靠梳理、明晰情节做到的。为了使故事内在叙事结构合理,在1962年库布里克版本的基础上,增添了对亨伯特的性感少女情结的追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