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国电影的特点是什么
诗意的画面、强烈的表现力、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义与主观主义的表现手法或象征主义的比喻手法。
法国电影从印象主义的绘画获得启发,企图用画面来表现直接的感性印象。他们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著重于气氛的创造。
法国是最早发明电影的国家之一。里昂照相器材制造商A.卢米埃尔和卢米埃尔﹐L.两兄弟,在前人研制的基础上,于1894年制成了一种既可用于放映,又可用于拍片和冲洗底片的活动电影机。
(1)法国音乐及电影的特点扩展阅读:
发展历程
1923~1933年间出现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先锋派电影。达达主义的电影没有主题,没有情节,纯粹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游戏,追求奇异效果的怪诞表演。
有声电影的兴起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给予先锋派电影以双重的打击。对白片出现以后,摄制影片的费用大大提高。
法国早期有声电影质量很差,是一些歌剧和游艺节目的纪录。拍摄时,摄影机被固定在隔音的小木板房里,结果使移动摄影完全消失。
1934年摄制的喜剧片《最后的亿万富翁》,由于讽刺独裁,被当时控制托比斯公司的戈培尔禁止上映。维果在1933年根据他对童年的回忆拍了《零分的操行》,因片中有小学生造反的镜头也被禁映了10年。
㈡ 法国的电影有什么风格或者特色
法国电影的特点就个人性、内涵性、创造性还有政治性。最具有代表性的导演是戈达尔,他的电影政治倾向性很浓厚,同时他的电影在有他的思想。他极力反对好莱坞的拍片体制,他所崇尚的是电影的内涵,而不是“麦当劳”式的快餐电影。基本上他的电影很生涩难懂。如果想真正的了解法国电影推荐你去看看《法国电影60年》。
㈢ 法语音乐剧的特点
舞台方面:
先从舞台整体风格来说吧,法国音乐剧很现代了,融合多种现代风格,比如钟楼怪人中提取巴黎圣母院部分元素就开始舞台设计的创作是很大的创新,相比百老汇闪烁的霓虹灯舞台来说,法国音乐剧的舞台更让现代人所接受。服装而言更加现代。
音乐:
法国音乐剧的音乐很现代,也有融合摇滚风格的音乐剧产生。而百老汇音乐剧爵士乐占多,还有康康舞XD
希望楼主真的不懂可以PM我,如果是求一答案,希望楼主认真思考编写。困了~睡去了~简短写了一下
㈣ 求 法国电影的特点或规律
法国电影——充满艺术气息的另类
法国电影的特点:
法国电影有别于好莱坞,而艺术至上的这种观点长期以来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法国电影多注重内涵,不屑拍过于商业化的东西。
法国电影更加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情感世界和人物内心的表达。
通常来讲法国电影多剧情缓慢,节奏沉闷。(其实换句话就叫细腻)
我们熟悉的一些法国人
让·雷诺 : 代表作品:《暗流2:天使启示录》 《暗流》《浪人》 《事先张扬的身后事件》《职业特工队》 《云上的日子》《我们的故事》 《这个杀手不太冷》《闭嘴》
苏菲·玛索:1966年11月1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 1980年,14岁的苏菲·玛索出演了法国经典影片《初吻》。在影片《初吻》中,凭借独特地青春气息,成为令法国为之骄傲的“法兰西玫瑰”。
吕克·贝松:导演,被誉为法国的斯皮尔伯格。代表作 《地铁》《碧海蓝天》《圣女贞德》《第五元素》。
㈤ 法国浪漫主义音乐有什么样的风格与特点
善于表现个人的感情和幻想,尤其强调个人主义的体验。
热衷于反映内心最强烈情感的爱情主题;倾心于带自传性的,不满现状的忧郁,孤独者的精神。在描绘自然景色及现实形象时,也更强调主观色彩的印记。
㈥ 法国电影都有什么特点和风格
法国电影的特点就个人性、内涵性、创造性还有政治性。最具有代表性的导演是戈达尔,他的电影政治倾向性很浓厚,同时他的电影在有他的思想。他极力反对好莱坞的拍片体制,他所崇尚的是电影的内涵,而不是“麦当劳”式的快餐电影。基本上他的电影很生涩难懂。如果想真正的了解法国电影推荐你去看看《法国电影60年》。
㈦ 浅析法国音乐剧市场中的优势 要求:1、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子 2、2500字 求大神。。。
法国音乐剧(spectacle musicale)的发展史,比起英美来要短得多,然而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成为了伦敦和百老汇之外,另一个引人瞩目的舞台。这段时间里,不仅曾诞生了完美的《巴黎圣母院.钟楼怪人》,还有《十诫》,《罗密欧与朱丽叶》,《小王子》等等经典音乐剧,并保持了平均每年一部全法巡演的成功作品,前年有《阳光下的孩子》,去年有至今仍在巡演的《太阳王》。
这些音乐剧的成功,很大程度来源于法国和魁北克优秀的流行音乐土壤,许多有经验的音乐制作人,戏剧及喜剧导演,法语流行乐歌手,现代舞蹈家都乐于参与这种文化形式的表演。大多由名著改编的剧本具有广泛的观众基础,法语的拉丁语系发音又适合于演唱大型曲目;没有传统舞台剧的表演束缚,法国人一开始就能接受现代的舞台造型和表现方式,耳麦,投影,甚至街舞被大量的使用,以及现场录像和CD的同时发行,促成了法国音乐剧的迅速崛起。
由于法国音乐剧的情节或是耳熟能详的名著(如《巴黎圣母院》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或是简单随意(如《小王子》),在角色塑造和叙事方面省去的挖掘,制作人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唱段的词曲创作,布景的搭制,和舞蹈的选配上。在音乐方面,法国的创作不像英美,有固定系统的模式,而是直接运用流行音乐的元素,幕间的转换和背景的投影也使用了不少电影手法(这里还有一个Specatale Musicale'音乐剧'与 Comedie Musicale‘音乐喜剧’ 的细微差别)。.
共同点1:鲜明的“演唱会”风格 抽象的布景
这两部作品,在演唱形式上,都使用了放置在嘴边的、非常明显的耳挂式麦克风,同主流音乐剧求真实场景、求演员入境的风格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这虽然只是一个细节,但是,我认为反映了主创人员的艺术理念,也就是把流行音乐元素放到了一个更突出的位置上来。这表现在不只是大量的应用流行音乐的旋律风格、节奏、和声效果,大胆使用各种电声乐器的声音,选用流行歌星,而是将整个舞台风格流行化。试想,如果所有《猫》,或者《歌剧魅影》的主唱们全都带上巨大的麦克风,会是什么效果。猫将不猫,魅影“穿越”时空。因为这两部代表世界音乐剧主流的作品,他们虽然是以流行元素为基础创作的(《歌剧魅影》我更愿意说是借鉴了唱法,而音乐还是以传统的歌剧模式为基础的),但是在舞台上追求的都是戏剧化、逼真化、大场面的艺术理念。当然,这也是音乐剧这个词本身想落脚的地方。不论是音乐剧,或者歌剧,词根都在“剧”,所以舞台风格呈现标准的戏剧模式,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正是在与主流不同的创作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看到,这两部作品的舞台风格在很大程度上褪去了戏剧的风格。从布景到道具,无论是《巴黎圣母院》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都相当的抽象化、意象化。《巴》剧中,一面砖墙,墙前两个石柱,就可以意会成圣母院;《罗》剧中两层的背景建筑更是被多个场景、环境以不同的形式运用。这样,主唱们从传统的戏剧环节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将更多的经历放在音乐的表现和人物的表演当中。同时,舞台更加空旷,无论是从主唱们的独唱、合唱的表现,还是在群体剧情中方便了众多的群舞,都凸显了演唱会风格。
共同点2:歌者不跳舞,舞者不唱歌
这是这两部音乐剧区别于主流音乐剧的又一大鲜明特色。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个处理到底是优是劣,来分析一下这样的目的是什么。首先,将主唱从繁杂的舞蹈中解脱出来,能够节省主唱的体力,使得他们的气息更容易控制,从而能够驾驭更难的旋律,从而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这显然是建立在上面已经分析过的“演唱会”模式的基础上的。唱被放到了绝对的主角地位,以至于需要从舞蹈形式中脱离出来。这与以舞蹈为重点的《西区故事》、《猫》等音乐剧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仅以《猫》举例,我们记住的不只是莎拉布莱曼饰演的那只流浪猫,众多猫的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火车员、魔术猫、厨师猫、小偷猫……这靠的都是精湛的舞蹈技艺。《西区故事》开头更是大秀芭蕾(表示不喜欢这种风格)。而这两部音乐剧中,所有的舞蹈都是为音乐服务的,推动音乐的发展,音乐气氛的渲染,属于附属品,音乐才是最重要的。在很多重要的演唱桥段,甚至都没有舞蹈出现,这非常能说明主创非常看重此刻的旋律。在《巴》剧中,开场时游吟诗人的《大教堂时代》、游吟诗人和主教的合唱《佛罗伦萨》,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的部分独唱,背景都是异常空旷的舞台。《罗》剧中部分男女主人公对唱倾诉爱慕的情节也是这样。这一方面反映了曲作者对自己音乐旋律的充分信任,另一方面也放映了音乐被放在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地位。
共同点3:靠独唱撑台面 主旋律线索消失
主流音乐剧,在演唱形式上和旋律创作上借鉴了很多歌剧创作的形式。表现为独唱与合唱并重,全局音乐有贯穿始终的音乐线索。这两点在这两部法国音乐剧中都看不到。
先说演唱形式。两部音乐剧的故事情节经常依靠一段独唱接着一段独唱的方式进展下去,即便是合唱,也是本来就不多的几位主唱之间,而且篇幅不长,在全剧中并不占据主要影响。合唱团的和声基本都是事先录制好的,没有现场专门的伴唱出现。究其原因,我认为跟后面要说的一点是密切相关的。
作曲家一改以往音乐剧中交响乐式的系统创作模式,即精心设计好一个主题旋律,并不断的变化或者重现,贯穿整个音乐剧。举《歌剧魅影》的例子。这部音乐剧中,魅影的主题旋律几乎每次魅影出现都要以不同的方式重现,而且在魅影的演唱中变化出现,或延续音乐形象的进一步发展,或者重复之前已经充分描绘的音乐形象。
而在这两部作品中则完全不是这样的。各段音乐相对独立,没有明显的连带关系,从而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就是上面说的,可以有很多独唱,因为本来音乐就是相对独立的,主唱一个换另一个。另一方面,从总体上,也非常契合“演唱会”的流行风格。流行音乐本来就是以一首一首动听、有感染力的歌曲取胜的,自然创作起来要打破传统创作方式。《巴》剧的开头,从游吟诗人到艾丝美拉达的哥哥,到艾丝美拉达……这样的好处是故事情节可以迅速展开,另一方面是给了主唱充分发挥的空间。
其实这也是曲作者给自己出的一道难题。他必须要对每首音乐的旋律都有充分的信心,每段音乐都要精心雕琢。从《巴》剧中,我认为作曲家取得了非常大的胜利。而《罗》剧除了“主打歌曲”,表现欠佳。
因为主旋律影子的消失,所以这两部作品都是凭借精心雕琢的代表歌曲作为自己制胜的法宝。只需要看看他们返场的时候唱的安可曲,就能够判断出哪首作品是作曲家的得意之作。《巴》剧中无疑是一开场就让所有听者都低头跪拜的《大教堂时代》;《罗》剧则是《爱》和《世界之王》。有意思的是,这些招牌曲目都出现在音乐剧的上半场的前半部分,抓住观众之意异常明显。这三首都是欣赏这两部音乐剧非听不可的经典唱段。
写到这里,明显能看出,这又是流行音乐的运作形式了。歌星们不是都通过专辑中的主打曲目作为宣传手段,开拓市场么?
共同点4:鲜明法国色彩的旋律、舞蹈、服装
我认为这两部作品都是法国艺术原汁原味的精彩展现。先说旋律,我非常的喜欢《巴》剧中的音乐。浪漫、悠扬,乍一听好像是作曲家随性的闲来之笔,再听一遍,却的确是感情饱满,非常有特色,让人过耳不忘,还要回去找来再听。
舞蹈风格,这个我就不太懂了,但是跟国标队跳的很多东西很像啊,具体叫什么我就不敢说了,但是100%没有了古典的痕迹,僵硬做作的芭蕾动作都消失了(开心)。
再说服饰,《巴》剧的服饰我认为非常符合剧情需要,既复古,又帅气。相反《罗》剧的服装我认为几位家族长老的衣着过于华丽了,而且主唱的服装,尤其是罗密欧等三位男主唱的服饰,反光的上衣面料,紧身的窄裤子,让我怎么看怎么觉得特别现代,有穿越的感觉。而主教的服饰又太简陋了……看着特别穷酸……
㈧ 现代法国各个方面艺术的特点
法国是一个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的国度,文化底蕴非常的浓厚,艺术的历史氛围自古流传到了今天,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的文化古迹,比如说巴黎圣母院,凯旋门,埃菲尔铁塔,香榭里舍大街,卢浮宫等旅游胜地。
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家,充满了浪漫的色彩。法国的文化是很有多元化的,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下法国的文化。从文化方面了解一下法国。
法国是一个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的国度,中世纪以来,一直是在欧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悠久的历史为法国留下了非常多的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的文化古迹,比如说巴黎圣母院、凯旋门等等好多。法国的文化底蕴非常的浓厚,艺术的历史氛围自古流传到了今天,可以说法国就是因为游览这么悠久的历史,这么多令人神往的风景,这么多古朴典雅的建筑还有法国人从小受到的艺术的熏陶,才让这个美丽的国度充满了浪漫的色彩。
戏剧与歌剧
法国的国家剧院、国家戏剧中心、国家舞台和其它私营剧场每年总计演出5万多场节目,吸引8百多万定期观众。除了巴黎市及其郊区和外省城市的戏院外,还有诸如阿维侬(Avignon)等地的着名戏剧节,全国各种规模的独立剧团有一千多家。法国的大城市都有一个歌剧院,用于演出舞蹈、音乐会、古典和现代歌剧。
戏剧演出的票价因剧目和场内座位的不同而差异极大,可以从10至60欧元不等。所有剧院都对大学生实行优待价,并有各种预定优惠形式。许多城市还对同一天内看两场演出者提供半价优惠。相关的信息可与当地城市的旅游观光服务处联系。
音乐
法国全国共有16200名音乐和歌唱艺术家,250个音乐、抒情艺术与舞蹈节以及8700名综合文艺艺术家。除那些最着名的艺术家在大型演出场所和知名俱乐部演出外,各种音乐艺术节、小型俱乐部甚至咖啡馆则安排接待各类乐队作轮回演出。每年夏季的第一天为法国的音乐节(FêtedelaMusique),各类专业和业余乐队和音乐爱好者都会纷纷走上各大城市的街头,以各种风格的音乐和歌声迎接夏季的到来。
电视
电视是法国人的首选娱乐活动。法国人每人每天平均收看电视的时间为3小时15分。法国的电视业随着近几年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发展而发92To.COM生了很大的变化。全法国目前共有130多个电视台。
广播电台
法国广播公司旗下集中了所有法国国营电台,如:FRANCEINTER法国国内台、FRANCEINFO法国连续新闻台、FRANCECULTURE法国文化台、RADIOBLEUE蓝色台、FIP台、LEMOUV台、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
新闻报刊
法国的报亭和新闻书刊店里共出售2300多种不同类型的新闻报刊杂志,其中包括全国性或地区性日报、周刊和专门杂志。地区性新闻报刊很受欢迎,因为从中可以获得与当地生活相关的各类必不可少的信息。在大学校园里一般设有大学新闻报刊亭(OFUP),可按优惠价格办理报刊杂志的订阅。
法国人普遍喜欢阅读。无论在上下班乘坐地铁,还是在出门旅行乘火车、飞机或其它公共交通工具时,经常会随身携带书刊,随时抽空阅读。据调查统计,36%的法国人每天购买阅读一种日报。法国共有七大全国性日报-例如:《世界报》、《解放报》、《费加罗报》等;此外还有160份地区性日报和周报,全国每年的报刊发行量为90亿份。
法国文化代表有哪些
埃菲尔铁塔
矗立在塞纳河南岸法国巴黎的战神广场,它是世界着名建筑、法国文化象征之一、巴黎城市地标之一、巴黎最高建筑物。被法国人爱称为铁娘子埃菲尔铁塔2011年约有698万人参观,在2010年累计参观人数已超过25亿人,每年为巴黎带来15亿欧元的旅游收入。
巴黎圣母院
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香榭里舍大街
香榭丽舍大道是巴黎一条着名的大街,闻名世界,她横贯首都巴黎的东西主干道,全长1800米,最宽处约120米,为双向八车道,东起协和广场,西至戴高乐广场(又称星形广场),东段以自然风光为主;两侧是平坦的英氏草坪,恬静安宁;西段是高级商业区,世界一流品牌、服装店、香水店都集中在这里,火树银花、雍容华贵。因此这里被称为世界上美丽的大街每年七月十四号的法国国庆大阅兵都在这条大道上举行。
卢浮宫
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