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帮我找一些关于韩国端午节的资料!
韩国有没有端午?
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说实话,去年年末的这则新闻,让我和我周围的同学郁闷了很长时间,鄙视韩国的情绪也与日俱增,臭骂韩国厚颜无耻,偷了咱们的东西,还瞎显摆,数典忘祖。不过来了这里,才知道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今天是端午节,可惜没有放假,学校的老师也没有一个跟我说过这三个字,可见他们对端午的态度。其实,韩国人知道端午节的并不多,真正过端午的地方也少得可怜,如果说前十年本就寥寥的话,现在就更凤毛麟角了,只是集中在江陵这个地方。而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咱们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
韩国有没有端午节,很明显,肯定有,但是从哪里来,韩国人自己说从新罗时代就开始,都1000多年了。但是作为中国人,我十分怀疑韩国历史的真实性,看过电影《韩半岛》的人肯定有同感,伪造滥编历史对于韩国日本这样的国家已经司空见惯。我们都知道文化有暗合的元素,但绝对不会毫无缘由地出现同一个名字的节日,尽管内容大相径庭,但是名字的借鉴恰巧就说明当初就是对我们端午节的移植或者照搬。
可话说回来,别人学了咱们的东西,应该高兴才是,何必横眉冷对,苦大仇深的架势,文化本来就是非物质遗产,共享的资源就应该发扬光大,现在的少林功夫,川剧变脸,还有很多中国自己人都不传的东西,不也是带着拐着收个洋徒弟吗?用抗日时期的关键词,绝对是汉奸勾当。
来韩国这么多天,我很怕跟他们说话的时候伤害他们的感情,因为韩语中很多外来词就是汉语,而他们的发音,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方言,其“方”的程度还远不及闽粤吴楚。我能明显地感觉到,当他们听到汉语和韩语相同的词语时候那种尴尬,缘于善意,我也极力地把这种尴尬迅速带过。
话题再次回到端午节。韩国人不过端午节,为什么还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现在很多原因摆在这里:当地老百姓的确对江陵端午祭很重视;韩国有钱作秀;当然,还有一点,就是韩国人为了极力摆脱汉文化的影响,先高姿态申请,成功了就说明那文化就是他们的了,好阴险的勾当。
我很庆幸生在中国,因为少了韩国人日本人的那种费尽心机的遮蔽,当然更幸福的是我能光明正大地写我们的汉字,学我们的孔夫子,过我们的端午节
2. 韩国人也过端午节吗有什么习俗
韩国文化与中国楚文化联系蠡探
--------------------------------------------------------------------------------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 文章作者:杨万娟
今年6月中旬笔者应邀赴韩国江陵参观考察了世人关注的端午祭。回国后翻阅大量有关文献,一条令人震惊的线索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出来,即:韩国文化主流与中国楚文化有许多相似和相关的地方。
在韩国,除江陵外,还有与楚国地名相同的丹阳、襄阳、汉阳(今汉城)、汉江等地名,查韩国地名设置史料,这些地名设置距今已六百多年。从表面上看,韩国的地名和两千多年前就存在的楚国地名好像没有什么关联性,但我看了石泉先生近期出版的《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一书,很受启发,认为它们之间有联系。据石泉考证,楚国古都江陵并不是在长江中游,而是在汉江中游的湖北宜城。按照新论,楚人建国初期在汉江上游丹江支流的丹阳,发展成熟时期政治文化中心在汉江中游的江陵(宜城)、襄阳一带。另外上溯中国汉江的源头,是在陕西秦岭的太白山下,尽头则在下游的汉阳。比较一下韩国的几个地名分布:丹阳属于忠清北道在汉江的上游,汉阳在汉江的下游,属于江原道的江陵和襄阳均在汉江上游不远处,洞庭湖也在江原道。最有趣的是韩国汉江发源于江原道和庆尚北道连接处的太白山下。韩国地名分布几乎和中国古代楚国地名的分布同出一辙。
不仅地名相似,我认为韩国的开国神话中也存有浓厚的楚文化遗迹。
檀君神话是韩国开国神话,在中国和韩国的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内容是这样的:古时,有天神桓因知道庶子桓雄想下凡,于是“下视三危、太白”,并给了桓雄三个“天府印”作为天上神仙的标识。桓雄率领三千之徒,降到太白山顶的神檀树下,建立“神市”,他命“风伯”、“雨师”、“云师”等,主管三百六十件人间大事。其时,有一熊一虎同住于一个洞穴中,它们请求桓雄天王把它们变成人,天王给它们一炷艾和二十枚蒜,并嘱咐,吃了艾和蒜之后躲藏起来,一百天之内不能见阳光。熊照办,只蹲了二十一天,就提前变成了一个女人;虎没有照办,故未能变成人。桓雄天王与熊女结婚,生下檀君,这个檀君,就是古朝鲜的开国君主。
学者们认为神话故事中所谓熊、虎相处于一个洞穴,反映了以熊和虎为图腾的氏族之间的关系。楚人早期是以熊为图腾崇拜的部落。楚人姓芈,少系业务氏熊,在鬻熊之后,历代有三十多位国君以熊为姓,其最早居地又多以熊命名,如“有熊”、“熊山”、“穴熊”等。
关于“三危”、“太白”,韩国学者多认为“太白”指朝鲜平安道境内的妙香山,“三危”指中国敦煌附近的三危山。中国学者对古三危地方的说法不一致,我同意古三危在川甘交界处,岷江、岷山一带的说法,认为檀君神话中的“三危”是指中国古三危,“太白”应该指韩国江原道和庆尚北道交界处的太白山。中国史籍中,有关三危记载最多的是公元前2000多年尧舜将三苗的一支放逐到三危,荆楚腹地在上古时曾属三苗地,楚苗同源这已为楚国史研究的学者们所公认。三苗的部落酋长蚩尤曾北上中原,与黄帝逐鹿。在中国各地的苗族都将蚩尤视为始祖,而苗祖蚩尤和“风伯”、“雨师”关系密切。楚国大诗人屈原在《楚辞·远游》中也提到“风伯”、“雨师”、“雷公”(也称“云中君”、即“云师”)。楚辞中的“风伯”、“雨师”、“雷公”(云师)和檀君神话中的“风伯”、“雨师”、“云师”一样,都是天神可以左右的对象。
檀君神话中天神授予桓雄三个“天符印”,中韩都有学者认为这“天符印”是巫师做法的法器。韩国江原道的巫俗是韩国保留最多、最完整的地方,由巫师主持的巫祭在“端午祭”中,是重要内容之一。江原道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太白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道,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包围圈,使它与外界相对隔离,许多古风古俗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在中国古代巫风一度盛行,而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苗为甚。现在苗族地区仍有许多巫师。
神话里天神之子桓雄给熊和虎“灵艾一炷,蒜二十枚”让它们变人形,这在楚俗里也有反映。端午时挂艾草、蒜头以僻邪驱瘁,是楚国风俗,至今也还存在。
探讨一下楚罗国、卢国与韩新罗、辰韩之间的关系。公元前8世纪,在汉江中游荆楚腹地有两个苗蛮小国,罗国和卢国。罗国在襄阳西南,据《左传》杜预注:“罗,熊姓国。”楚武王并吞罗国,子孙便由熊姓改为罗姓。罗被楚灭后,楚王把罗国迁到枝江,成为楚国的附庸国,尔后楚师扩境江南,再迁其罗国遗民至洞庭以南的长沙。卢国(也称卢戎)的地理位置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卢戎,系炎帝姜姓戎族,源于卢水上游,故名卢戎。姜姓属古羌人亦称民羌、羌戎。学者们考证卢水即今四川岷江。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民羌人活动在岷山以北的地区,岷江、汉水、嘉陵江诸水源头,而这一带也正是古三危之地。三苗的一支被迁到三危去之后,一部分融入了西戎,还有一些继续以苗、有苗存在。有苗氏在公元前11—前8世纪出现在岷江及嘉陵江之间,他们顺着离嘉陵江不远的汉水朝南迁徙,到达汉江中游,建立了卢国。这些逾越千年后从三危迁回到故地的苗裔,已经浓浓地融入了西戎民羌的诸多习俗,他们和彝族、白族、土家族一样尊虎崇虎。
卢国和罗国距离非常近,犹如唇齿相依。历史上罗卢联军曾打败过楚国军队的侵犯。公元前690年,卢国和罗国同时被楚所灭,之后,一起被迁到枝江,然后又迁到长沙。到长沙后,卢戎的一部分往西到了的辰州,现今湘西辰水中游凤凰县苗族仍然存在客教白虎的信仰。我们再来看看韩国古代的辰韩。辰韩,中国史书《三国志》和《后汉书》都有这样的记载:“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这些有关辰韩的史籍在韩国《三国遗事》等古籍中有转载,大量的历史资料说辰韩是秦朝时逃亡过来的中国人,对这一点中韩学者是一致认同的。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里详细地记录了辰韩大大小小的部落国家,有许多是以卢为国名,如莫卢国、驷卢国、万卢国、捷卢国等,甚至有的直接以楚为国名,如楚山涂卑离国、楚离国等。在韩国史籍中,笔者找到了辰韩、弁韩是苗裔的记载,如《三国遗事》:“《新旧唐书》云,弁韩苗裔在乐浪之地。”目前韩国保存有很多祭祀蚩尤的祠堂遗址,这就说明辰韩和弁韩和楚国的罗氏、卢氏一样均为苗裔,同样以蚩尤为始祖。
公元前57年古新罗建国,新罗是由辰韩部落联盟中斯卢部落所建,所以也称斯罗、斯卢。初期新罗地盘狭小,四世纪后,开始征服周围部落,成为半岛东南部的强国,公元676年新罗率先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并以熟练使用汉字的优势,创造并记录下来了开国神话。新罗在统一后的两个多世纪内,出现繁荣景象,独具特色的新罗文化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广为传播最终成为韩国主流文化之一。
以此可知:辰韩和弁韩居民均来自被秦灭国的楚国,是罗和卢戎之后。
那么罗、卢两氏族是怎样从中国来到韩国的呢?秦汉及以前的战国时代,方士得到帝王的青睐,他们不仅通晓方术,而且熟知天文地理、医术、农业及航海等知识。徐福作为方士中最著名的一个,为秦始皇入海求药。与徐福同时代的方士,还有韩终、卢生、侯公等,他们也先后为秦始皇访求仙药,这在史籍中都有许多记载。徐福一行人最终到了日本,这是现在中日学者一致的认识。韩终之属出海后到了哪里呢?我认为韩终是到了朝鲜半岛东南部的辰韩。
查找韩终的有关史籍可见,韩终乃齐国方士,炼丹采药,修炼成仙。《后汉书·张衡列传》“韩谓齐仙人韩终也。为王采药,王不肯服,终自服之,遂得仙。”关键的问题在于,韩终修炼的地方是楚国境内的长沙。可推想韩终在长沙时与罗氏、卢氏交往密切,在秦灭楚后,韩终带着罗氏、卢氏等楚国亡民有准备地逃离了秦国,渡海到了朝鲜半岛,在那里重建家园。
韩国罗氏、卢氏的宗谱也有类似的记载。韩国罗氏被分为罗州罗氏和锦城罗氏。韩国1982年版《罗州罗氏大同谱》卷一《姓原考》说,“周代成王因大罗氏有功封罗国,为楚附庸,后被楚屈氏所灭,是为豫章罗氏”。韩国罗氏宗谱非常明确地记载着罗氏是“楚附庸罗国”、“祝融(楚人先祖)氏后裔”,由此可见,罗州罗氏和锦城罗氏同出一宗,都是楚国之地的罗国人。韩国卢姓一直认为出自山东,但究其卢姓历史却不尽其然。卢戎在商代是强大的部族,曾从周武王灭商,周天子封功臣姜族首领姜尚(即姜子牙)到营丘为齐侯,于是有一部分卢人也随着同族到山东建立了卢子国(今山东长清县西南)。但是还有另外一部分卢人辗转南迁到了湖北襄阳,也建立了卢子国,这就是和罗氏一起迁到韩国的卢氏祖先。
笔者认为,韩国卢氏应是从楚国来的卢戎之后裔。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韩两国的文化联系不仅仅表现在一些地名上的相似或相同,更重要的是早在2000多年秦朝末年,在方士韩终的率领下,楚国的罗、卢两氏的3000多居民就迁徙到了朝鲜半岛的东南部,并建立了辰韩、弁韩以及后来的新罗国。韩终应是檀君神话中桓雄的原型。
3. 为什么中韩两国都如此重视端午节,争相 申遗 呢
解放日报报道,“端午节”网上中文门牌号突然流失海外。日前,就在联合国即将于11月公布申遗结果的前夕,域名注册机构创联万网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传出消息,“端午节”突遭韩流侵袭,韩国某公司秘密出击,抢先将“端午节.CN”这一中文域名收入囊中。
继“端午节”被国外抢先向联合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件发生之后,“端午节”中文域名又被韩国公司抢注。“端午节”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品牌为何屡屡遭抢?严格说来,其实这不是别人抢去的,而是我们自己丢失的。全中国的网站多如牛毛,怎么就没有一个中国人想起注册这样一个域名呢?是因为我们保护传统文化品牌的意识还不够。
这其实是对国人的一个警醒。不可否认,正在不断掀起的对传统节日的申遗热会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但这还远远不够。让我们从骨子里尊重和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那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根。
事实上,外来文化对我们的侵袭无处不在。肯得基餐厅总是暴棚,让孩子们从小对那个戴眼镜的“肯德基”大叔记忆深刻。双语幼儿园更是遍地开花,汉字还不认得几个,孩子们出口就是“哈罗"。我们在接受到外来文化的同时,更要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否则,一味的东施效颦会让人贻笑大方。洋食品哈根达斯曾在小资一族中被奉为“时尚食品”,经调查却是垃圾食品,人家欧洲人根本就不吃它。
记得在《神州大舞台》的一个节目中,有藏族一家人在无现代音乐伴奏的情况下,用本民族最本色的舞蹈和歌唱征服了观众,台湾著名艺人凌风的一句评价很到位:“在高原上没有受到强势文化的侵袭,保持了本民族最本色的东西,很本错”。同样,在世界的舞台上,保有中华传统文化,才不会丢掉中华民族的“成色”。
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如何保护和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值得我们深思。就拿安徽来说,笔者在宣纸的故乡采访时,当地人为宣纸在国内的销路忧心忡忡,因为写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少。“徽州三雕”流淌着徽文化的神韵,但如今将这些传统工艺发扬光大的人已乏善可陈。黄梅戏,可以说是安徽民族艺术的瑰宝,在年轻人中的知音却越来越少,更不用说庐剧等别的剧种了。
而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互联网也是一块广袤之地。互联网专家认为,此事提出了一个如何保卫中华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上国籍的问题。建立起一个中华文化品牌完整而统一的网络保护体系,包括其他传统节日,甚至京剧等国粹,以及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的中华老字号,都可以借助中文域名建立网上文化品牌和宣传平台。
传统文化与互联网联姻,会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发挥出巨大的价值。网络的创始人李彦宏,就用了辛弃疾的词“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相信每个中国人在使用这个搜索引擎时,都会感到亲切无比。
“端午节”中文域名遭抢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品牌所蕴涵的巨大商机。除了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外,象端午节、重阳节等这样的传统节日更值得中国商家们大作文章。一句话:“咱自家的宝贝,可别弄丢了”!(王慧)
香港
中评社香港11月25日电╱源自中国的端午祭「品牌」,被韩国抢去了!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
据韩国联合通讯今天报道,韩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称,由18名专家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审查委员团21日至24日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审查委员会,并在江陵端午祭等64个申报遗产中选定43个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据悉,“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宣布制度是在认识到无形遗产在人类历史上所占价值和保存必要性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於2001年实行的制度。此次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宣布无形遗产名单。
北京晚报今天报道,“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午文化不会有什麼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件坏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无形遗产申报的要求是每个国家每两年才能申报一项,中国急需保护的无形遗产很多,所以才导致此次韩国抢先申报。
“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北大教授高丙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高教授表示,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於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
围绕著端午节申遗之争,从去年开始至今,在中国学术界和民间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4. 韩国人为何要盗取中国的文化遗产他们是怎么把端午说成是他们的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对此,今天上午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共享,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
据韩国联合通讯今天报道,韩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称,由18名专家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审查委员团21日至24日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审查委员会,并在江陵端午祭等64个申报遗产中选定43个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据悉,“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宣布制度是在认识到无形遗产在人类历史上所占价值和保存必要性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实行的制度。此次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宣布无形遗产名单。
“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件坏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上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刘教授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无形遗产申报的要求是每个国家每两年才能申报一项,中国急需保护的无形遗产很多,所以才导致此次韩国抢先申报。
“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北大教授高丙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高教授表示,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
围绕着端午节申遗之争,从去年开始至今,在中国学术界和民间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5. 中国的端午节怎么被韩国申请成世界文化遗产了
端午节申遗详细》》》》》》》》》》》》
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标志着我国端午节申报的失败。起源于中国并与其古文明同步的建筑风水在国外研究、实践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以“山环水抱、山清水秀”的自然地理布局和“风和水”自然观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建筑风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完美统一;建筑风水申遗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迫切性,一旦让韩国、日本、美国等国抢先申报,将会使国人的更大心痛,远非端午节可以比拟的。
端午节申遗之争
围绕端午节申遗之争,从去年开始至今,在中国学术界和民间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在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抢先申报胜利而告终。网民、社会各界对此出现截然不同的情绪表达:愤慨、失望、淡然或反省……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为:韩国把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元素,实现了传统-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只是中国文明大海中的一滴水,但建筑风水伴随中国文明的发展过程,是我国古都城、城市规划、民居等建筑与文化的体现。建筑风水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所积累的宝贵文化结晶之一。我国古西安、洛阳、南京、北京等都市,无一不是经过建筑风水选址而营造;现存名古村镇,如皖南徽州西递、宏村,浙江金华兰溪的八卦村等,也都是依建筑风水原理选址营造。这些经典建筑风水包蕴着丰富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循环、平衡等文化理念。如果被其它国家优先申遗成功,将会在中国文明史上被楔上一颗钉,会让大多数中国人感到痛苦,当然所谓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者”是个例外。所以,建筑风水的保护与申遗,也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如“某部主管教育的一个司长,主张要将风水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2004年4月16 日,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交流会上指出,当前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正面临着“严峻冲击”,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的冲击;建设部等相关部门也称尊重建筑风水的研究等。
建筑风水在国外
在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筑风水的影响也不亚于中国国内。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如朝鲜、日本、老挝、泰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到地,都有建筑风水的各种活动,以致演变成为满足当地人精神需求的一种方式。中国风水文化在1000多年前就传到了日本,日本对风水学非常重视,许多专科大学的建筑学教授都在研究星相风水;日本一流建筑师冈本先生的《配合阳宅学的间隔设计》一书,结合了宇宙气场与现代建筑;在日本2000多所高校中有 110多所大学开设了风水课程。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欧美等国学者也对建筑风水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学者都相继对此作了专题研究,一些风水方面的专刊也在国外大行其道。1994年9月,《纽约时报》几乎以一个整版篇幅报导了我国建筑风水在美国当今建筑设计中所占有的分量。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与生态环境学的发展,国际上又从新角度审视建筑风水与家居环境所具的科学性,建筑风水这门古老学科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东南亚,许多中国式寺庙的建造都明显受到风水学的影响;许多宾馆、高层建筑都是按照当地华侨风水师的意见设计的。德国兴起了生物住宅热,房屋采用土木结构;生物住宅的选择标准就是中国古建筑风水。美国人原本不信风水之说,20世纪80年代末,宇宙气场养生学开始在美国流行;一些政要、富翁和明星在买房时都要咨询风水师;目前,美国有17所大学开设了易经、风水等课程;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风水学博士学位,被韩国人尹宏基从美国取得。
10多年前北大于希贤教授应邀去英国大使馆讲中国文化,去了才知道使馆召集了驻京的38个国家大使来听讲,“英国大使点题要听的就是中国的风水文化。”
2002年3月8-10日第一届世界经典风水大会在德国科隆召开。一位居住在科隆附近从事风水研究已经18年的德国风水专家表示,他的工作就是“替房子针灸”。韩国于2004年8月正式宣布了迁都计划;多年来,韩国政府一直在为迁都做准备,迄今已经雇请了400名风水师,希望他们为新首都、包括为建筑总统府寻找最理想的地点。与中医药相比,澳洲人似乎更相信八卦风水。在英语里,“阴阳”和“风水”的写法就是汉语拼音原样;“阴阳”一词在欧洲许多大城市的书店里经常出现,通常是被印在名为《Yijing》(易经)一书的封面上。Fengshui(风水)学在欧洲更是风行。葡萄牙的建筑工程师手中握有一本厚厚的英文版中国《风水》书。
西方人崇尚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从饮食、服装,到中国功夫、中国建筑,如今建筑风水也颇受青睐,但这并非对中国文化盲目崇拜。建筑风水虽然充满迷信色彩,但它具有我国古代哲学、美学、地质、地理生态、景观诸多方面丰富的内涵,并包含人如何顺应自然的论述,这正是其流传国外的真正原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是对待建筑风水应有的根本态度。
中西方建筑风水盛行的内在原因
2004年住宅领域最热的概念是什么?是中式住宅,在十几年的西式风格之后中式建筑突然崛起,仅在北京就至少有10个以上的新楼盘完全以纯中式建筑设计来吸引消费者。在这些中式住宅中又分为传统和新中式两种,它们都强调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与此同时,虽然西式建筑依旧大行其道,但已不是古典式建筑,而是比较现代和极其有特色的类型,传统罗马式建筑被当成污染城市风景垃圾一样受人唾弃。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说:“风水是建筑和城市的传统评价标准,打破传统风水观念许多年后,人们忽然发现城市和建筑反而变得更加糟糕了,人们需要寻找新的信仰和规则。”“风水和科学两回事,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中国人协调人与环境的理想,是中国人几千年经验积累下来的感性认识。今天风水又热起来只能说明我们发现缺少共同信仰和自信,并希望在风水传统中找回点什么,尽管它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西方工业的高度发展,“征服自然”的无节制欲望膨胀,人类与自然相互对立,从而演变成20世纪下半叶以来谈虎色变的一系列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在反省过程中,学者们感到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重要性。开始有学者瞩目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合一”的整体论哲学思想,并因此“发现”了风水思想价值,遂掀起了风水研究热,希望在既有环境规划和设计思想中,引入风水理论和方法,给后工业化社会以新活力,在这方面美国人走在领先的位置。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史密森夫妇为首的青年建筑师就认为只考虑人的接触是不够的,必须是“人+自然+人对自然的观念”。196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麦克哈格教授出版了《结合自然的设计》一书,书中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风景是由生态决定的,自然万物均处于相互关联之中,主张从整体有机角度去考虑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建立在生态学理论基础上的观点,成为生态建筑学产生的基石,对整个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建筑生态学把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看作是人工生态系统,建筑只是系统中为满足人某种需要而属于人的部分,它必须跟人一起成为生态系统中一环,依生态规律行事,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建筑风水讲究选择优良建筑环境,适应自然,使人和建筑、环境密切融合。从这种意义上,建筑生态学与中国风水思想具有一致的步调。
1984年,托德夫妇《生态学设计基础》一书出版。作者引述1982年《纽约太阳村会议》上孙保罗报告说:风水世界观源于对天地仰观俯察,它是一种大自然和谐、协调的方法,使居住者及其子孙能在其聚居处拥有平实的生活。托德夫妇在书中详细指出了风水与现代太阳能建筑、覆土建筑及地下建筑等生态学建筑形式的种种相同性,然后结论说风水确实含有深邃的智慧,使之完全成了对大自然谦卑、恭顺行为的指南。
总之,建筑风水重新兴起是人们对全球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反省的必然结果,其结果是必然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这与中国建筑风水“天地人合一”整体论思想相一致,在新条件下重新焕发出生机。所以对建筑风水认识,既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要剔除封建迷信的污垢,采用“扬弃”的方法,使其合理的内在成分古为今用,造福人类。
为什么有人否定建筑风水申遗?
否定建筑风水申遗,以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等为代表,其主要观点为“我认为,风水问题没什么更深的内容,它就像圆梦、算卦一样,是很低俗的迷信,没什么可以再多批判的了(来源:《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社)。”
其观点正确吗?显然是站不脚的。建筑风水中确实含有许多迷信的成分,如占卜、算命等,但决不是建筑风水的主流观点,其主流观点是“山环水抱、山清水秀” 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以建筑风水中次要的部分或非合理性来否定建筑风水的全部,显然是犯了以偏概全的认识错误。西方建筑界在学习中国建筑风水正是抓住了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所以表现出极大的研究热潮。如果否定者只看到了建筑风水的迷信次要成分,而看不到或认不清其主流合理成分,那是水平与认识问题,而不能说明建筑风水本身的问题。认识建筑风水应该从科学观、历史观、真理观和辨证法全面认识,而不是片面的理解,这在我的相关文章“建筑风水与现代科学”、“从历史观真理观辩证法认识建筑风水”等有详细的阐述。
总之,“山环水抱、山清水秀”的自然地理布局和以“风和水”自然观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建筑风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完美统一,具有与现代科学的一致性,建筑风水文化可以为构建全球和谐社会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所以建筑风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迫切性,一旦让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抢先申报,将会使国人的更大心痛,远非端午节可以比拟的。
6. 中韩端午节之争
韩国的端午节是来源于我国,所以才有了“中韩端午节之争”。
韩国江陵端午祭于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无形文化财产。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这些都与中国端午节的内容有较大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在江陵端午祭博物馆中,有一个收藏柜,里面的一些藏品来自中国,比如:罗店龙船木刻,还有一个龙舟的龙首,这些都是中国端午节赛龙舟习俗的标志性物件。
罗店龙船始于明、盛于清,重观赏、轻竞渡,是上海市宝山区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极具吴越地区特色。
据韩国史料记载,公元前108年,即汉武帝元封2年,汉朝曾派军队驻守在现在的韩国江原道一带,这里就是韩国江陵市的起源。换言之,从那时起,中国人、汉文化已经开始在江陵扎根,端午祭极有可能在那时已经作为汉人凭吊祖先、怀念家乡的一种方式。
这就难怪,韩国在“端午祭”申遗的文本中,第一句话就是:“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有1500多年了”。毫不讳言江陵端午祭的“根”正是中国端午节。文化就是一个连通器,中韩两国古代交往甚密,注定了这种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解决了本源问题,其他都容易理解了。
中韩“端午”其实可“共存”
事实上,经过创新发展的江陵“端午祭”,与中国传统端午节已大不相同,活动从酿制神酒开始,民俗活动包括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拔河、摔跤、荡秋千、汉诗创作比赛、射箭、投壶等,多为民众娱乐活动。
而中国端午节主要是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为主,民俗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意在驱毒辟邪。
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有一套完整的、与中国端午节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的民俗活动。而且“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具有“共享性”,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先后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阿塞拜疆木卡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中国申报的“新疆木卡姆”也再次得到批准。
换言之,中韩“端午之争”,只是不了解“国际行情”的争论,客观上增进了中国人对本国传统的认知,也推动了传统文化国际化的进程。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端午怎会是“韩国特产”?
7. 关于端午节申遗的问题
从申遗之争说起
每到端午节,如何弘扬节日文化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还记得在2005年,我们的近邻韩国在端午节的问题上着实让我们紧张了一把,而这场“端午申遗”的风波也让我们真正开始关注起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当时,就在中国准备将所有传统节日打包集体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时候,韩国也准备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本国遗产。在韩国,端午祭的时间与我国的端午节时间一致,都是农历五月初五。最终,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审查委员团审查后决定,将江陵端午祭选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这也就意味着在这场中韩“端午申遗”之争中,中国落败。
面对这种结果,国内专家表示,韩国申遗成功其实并不是件坏事。首先,这不会对我们自己端午节文化产生多少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这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能称之为坏事。中国民俗学会会长高丙中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江陵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其实并不相同,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时间上的吻合可以说是二者间仅有的相同之处。
高教授认为,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在传统文化中注入现代元素,使得传统节日成功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国际认同,这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8. 为什么韩国能够把端午节申遗成功。韩国的申遗成功意味着什么是中国默认了,还是中国不承认这个申遗组织
原因:因为端午说不重视其实也是很重视的,说到端午就想起了屈原、粽子和龙舟,能够成为世界遗产,说明端午对世界文化都是有很深的影响的,正是基于这个因素,端午被韩国申请成功。
意义:端午不会因为被韩国人申请了世界遗产而变得陌生,中国所拥有的那些文化传统,如果我们不能发扬光大,如果不能和现代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申请了世界遗产也不会有大的意义。
中国既没有默认,也没有不承认这个申遗组织。就比如: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江清和激动地告诉记者:按文化部安排,端午节由湖北牵头申报世界非遗,成功了!
(8)中韩国际电影节端午扩展阅读: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对此,今天上午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共享,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北大教授高丙中说过,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
这次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迪: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