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以别斯兰人质事件为背景的 电影名字,谢~~
《生死倒计时》
Ⅱ 俄罗斯别斯兰事件详情
持续两昼夜多的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市第一中学人质事件于莫斯科时间3日晚基本结束。这一事件的主要过程如下:
9月1日(莫斯科时间)
10时: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恐怖分子进攻并占领了北奥塞梯市第一中学,将参加开学典礼的约1200名师生和家长扣作人质。恐怖分子在进攻时与警察发生交火。
11时30分:恐怖分子通过扔出的纸条提出下列要求:俄罗斯从车臣撤军,释放今年6月因袭击印古什而被逮捕的恐怖分子。他们同时要求北奥塞梯总统扎索霍夫和印古什总统贾济科夫以及儿科医生罗沙利抵达别斯兰。
12时:以扎索霍夫为首的解决人质指挥部与恐怖分子取得了联系。
12时15分:约50名儿童从学校成功逃脱。
13时:俄罗斯总统普京从俄黑海海滨城市索契返回莫斯科,在机场立即召开了俄强力部门领导人参加的会议。
13时50分:第一次试图与恐怖分子接触。北奥塞梯穆夫提瓦尔加托夫和检察长巴塔戈夫准备进入学校,但遭到恐怖分子的拒绝。
15时30分:恐怖分子释放了15名儿童。
15时45分:恐怖分子通过手机发出威胁:如果一名武装分子被打死,他们将杀死50名儿童;如果1人被伤,则将打死20名儿童作为报复。
18时50分:俄罗斯就最近发生的恐怖事件紧急呼吁召开联合国安理会会议。
22时50分:解救人质行动指挥部为人质亲属开通了“热线”电话。
9月2日
凌晨1时15分:罗沙利医生与恐怖分子进行了电话联系。
3时:恐怖分子中断了电话谈判。
5时:联合国安理会强烈谴责恐怖分子在北奥塞梯扣押人质的行径。
10时30分:俄总统新闻局宣布,普京推迟定于9月2日至3日对土耳其的正式访问。
12时:谈判人员通过手机恢复了与恐怖分子的“技术联系”。
13时50分:普京会见来访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时表示,当前最主要任务是挽救人质的生命。
14时:俄联邦安全局驻北奥塞梯官员表示,不会动用武力解救人质。
16时40分:恐怖分子在印古什前总统奥舍夫的调解下,释放了26名妇女和儿童。
9月3日
凌晨2时:谈判人员与恐怖分子的电话联络再次中断。武装分子发射了数枚火箭弹,1名警察受伤。
8时:谈判人员恢复与恐怖分子的联络。
11时:行动指挥部宣布加强与恐怖分子的联络,以便能够向人质提供食品和饮水。
12时45分:行动指挥部与恐怖分子商定从学校向外运送匪徒占据学校时被打死的人质尸体。
13时零5分:紧急情况部的人员进入学校运送尸体。此时发生数次爆炸,部分人质开始外逃,恐怖分子随即向逃跑的人员开枪。
13时15分:特种部队冲进学校解救人质。
13时50分:部分恐怖分子窜出学校逃匿,俄军警开始与之交火。
16时:俄军几乎完全控制学校,但仍受到零星抵抗。
17时:在学校体育馆发现100多具尸体。
17时40分:俄联邦安全局驻北奥塞梯官员表示,军方并没有考虑使用武力解决人质事件,特种部队是在恐怖分子向人群开枪后才开始行动的。
19时30分:据行动指挥部统计,行动中消灭20名恐怖分子,其中有来自阿拉伯国家的雇佣兵。
19时50分:俄总统顾问阿斯拉哈诺夫透露,死亡的人质超过150人。
4日
凌晨:普京飞抵别斯兰看望伤员后,已于当天上午返回莫斯科。
据俄媒体4日上午的发布的最新统计,在这次人质事件中27名恐怖分子被打死,3人被活捉。人质中至少有250人死亡,目前已经从学校运出150具遇难者的尸体,704人受伤,其中259人是儿童。俄特种兵有10多人战死,18人负伤。
Ⅲ 333名人质遇害,俄罗斯最失败的人质营救行动怎么回事
这件事就是别斯兰人质事件,确实很可惜。其实当时情况很好,只是发生了意外情况,才会有这种条件。
本来形势大好,但是却被家长们捣乱。家长们心急如焚啊,看着自己的孩子被绑架,而且被释放的人质中也没自己的孩子,那才叫一个急。于是为了救自己的孩子,凶猛的俄罗斯毛子们选着不信任政府,开始自己动手。手持ak开始冲锋,和恐怖分子交火。而这些人质则慌乱逃窜,结果被射杀。军队看着已经开战,没有办法,只能强攻,于是最后,恐怖分子被消灭,但是人质也被消灭不少,所以说是非常失败的。
Ⅳ 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概述!
别斯兰人质事件-简介
发生劫持人质事件的中学2004年9月1日上午9时30分左右,一伙头戴面罩、身份不明的武装分子突然闯入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将刚参加完新学期开学典礼的大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赶进学校体育馆劫为人质,并在体育馆中及周围安放了爆炸物。
这次事件俄罗斯谈判代表有北奥塞梯共和国总统扎索霍夫、著名小儿科医生罗沙利及普京总统车臣顾问阿斯哈诺夫等人,解决人质危机主角为阿尔法特种部队。
到9月2日下午,劫持者一直未提出释放人质的具体要求,学校外边有上千名人质家属苦候,他们主要为当地北奥塞梯族与车臣族人,为北高加索山区的强悍民族,如果他们亲人遭到无辜伤害,当地民众会有自发性的报复行动。俄官方事先并没有做出武力解救人质的计划,而是想继续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但人质扣押者蓄意造成武装对抗的结局。
到9月3日下午1时左右,俄紧急情况部人员经绑匪同意进入学校往外运送被打死的人质尸体时,学校内响起数声爆炸。许多人质开始外逃,绑匪随即向逃跑的人质开枪,另有几名绑匪试图混入人质中。俄军立即朝绑匪开火,并随即冲进学校大楼,展开解救行动。
Ⅳ 精神病院的精神病院电影简介
这里是车臣边境的一家精神病院,像是与世隔绝,可是战争却是不肯放过的地方,一天早上醒来,医生护士全都不见了,只剩下了这一群病人。Janna是一个漂亮的女病人,她疯狂的迷恋Bryan
Adams并深信自己是他在俄罗斯的未婚妻,她喜欢拉手风琴,总在拉一首轻快愉悦的曲子。先是车臣的军队占领了医院,他们和病人还算和平相处,因为一句玩笑Janna就爱上了一个军人并深信要嫁给他和他一起离开。俄罗斯人进攻了过来,车臣军人撤退了,Janna也被抛弃在战火中,可是她幻想中的Bryan
Adams一直都没有抛弃她,车臣军人为了逃生也成了这里的一个病人,我想影片的最后Janna一定觉得很幸福。
影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一群病人在医生护士消失之后,在炮火纷飞中要独立的生存,尽管他们一开始也有过暴动骚乱,但是后来自发的由病情较轻的人领导在战争的夹缝里存活了下来,对于车臣这个敏感的话题俄罗斯老导演安德烈.冈察洛夫斯基并没有明显的倾向性,而是真正的从一群精神病人的角度看待一波一波的占领。与此同时,那些军人,无论是车臣的还是俄罗斯的,他们的疯狂他们的脆弱他们的痛苦也在这个精神病院里缓缓的渗透,疯狂的不止这个精神病院,世界全都变得疯狂了,是什么让我们变得疯狂?
在因为炮火摇摇欲坠的房间里,一直没有说话的老人突然对着一颗落满炮灰的青色苹果说话:我在苹果上看到了不同的国家,人们互相爱着互相残杀着,终日战斗,死去。他们充满希望的仰视着我,你想让我吃掉他们?我只能宽恕他们。突然我看到了躺在别斯兰市学校地下的那些孩子们的尸体,几百具的尸体,他们的眼里还有希望吗?人类还有希望吗?仅仅因为我们信仰的上帝的不同,就让我们背负上死亡的代价吗?
一个俄罗斯军官在医生的面前痛哭流涕,他说:托尔斯泰说过,'为什么一个人在杀死别人的时候高兴?有什么好高兴的?'突然我想那些恐怖分子在向孩子们开枪和引爆炸药的时候,他们眼里会闪烁着快乐吗?有什么好快乐的吗?当一个像自己一样的生命结束在自己的手中的时候,真的会有快感吗?那些虚幻的不存在的信仰、神或者上帝,真的会有手中这个活生生的生命有价值吗?疯狂了,整个世界都变得疯狂了,可是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变得疯狂了?
影片始终都在用冷冷的色调,冷冷的就像战争,只在Janna的幻想中,在她的Bryan
Adams出现并为她唱情歌的时候,世界温暖的像阳光,美丽的像梦境。可惜现实始终是冰冷的,冰冷的像躺在地下的几百具尸体,冰冷的像我们手中紧握的手枪,冰冷的像是我们疯狂的心。只是当我们再次唱起情歌的时候,希望上帝会宽恕我们。
Ⅵ 根据俄罗斯别斯兰事件改变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生死倒计时》
影片描写的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特工和恐怖分子周旋的故事。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少校斯莫林被恐怖分子俘获,他在一位西方女记者的帮助下逃出敌人的巢穴,恐怖分子为此非常愤怒,他们紧接着又潜入一个马戏团劫持800多名人质,要求政府答应他们的条件。斯莫林的女儿和她的同学正好也在现场看表演。在斯莫林的带领下,联邦安全局特种部队与恐怖分子斗智斗勇,最终击毙多名恐怖分子,成功解救所有人质。“人质行动”惨败后,恐怖分子酝酿了另一个更可怕的计划:他们窃取大量化学物质“钚”,计划在北约秘密峰会当天,将一架载有“钚”的飞机撞向大会会场,企图把参加会议的多国国家领导人全部炸死。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又将展开。
俄罗斯电影明星阿里克谢·马卡罗夫在《倒计时》中扮演男主角———斯莫林。这部被称为“俄版007”的影片去年秋天在俄罗斯上映,由于影片是以政府投资作为后盾(700万美元),因此,影片中都是“真刀真枪”,比如8架直升机、两架Su-27战机、4架Il-76飞机等,务求动作场面真实。
Ⅶ 根据俄罗斯那次人质事件改编的电影叫什么名字谁知道啊
《生死倒计时》 是2004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拍摄的一部间谍动作片,根据2002年震惊世界的“莫斯科大剧院人质事件”改编的...
Ⅷ 什么是别斯兰惨案
朋友,你可以看看网络,我先给你找点看看:
2004年9月1日上午9时30分左右,一伙头戴面罩、身份不明的武装分子突然闯入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将刚参加完新学期开学典礼的大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赶进学校体育馆劫为人质,并在体育馆中及周围安放了爆炸物。俄罗斯军方包围了学校3天试图解救被围困的平民和学生,事件在9月3日结束但导致了326名人质死亡,从而成为俄罗斯最严重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
Ⅸ 战争中的孩子是怎么生活的
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和斯里兰卡的丛林中,都可以见到被胁迫拿起武器的娃娃兵。他们挎着比自己还高的枪支,并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世界上没有一场战争是由儿童发动的,但面对战争,儿童往往是最为脆弱的群体之一。
战争和冲突夺去了许多儿童的生命和肢体,使他们无法接受教育和获得基本保健服务,并加重了贫困、饥饿和疾病。冲突同时迫使儿童们与父母分离,或者背井离乡,目睹战争罪行,或沦为战争罪犯。
当战火燃起时,孩子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品。战争从许多方面改变他们的生活,即使他们没有死亡或致残,也可能沦为孤儿,或遭受绑架和强奸,或目睹亲人死亡,或经受暴力和流浪的苦难,最终留下无法愈合的肢体和感情创伤。
与此同时,战争造成的社会破坏对儿童意味着失去教育和医疗等基本服务。在战争状态下因失去教师和道路毁坏而造成的失学比比皆是。有时候,学校可能成为攻击对象。在今年9月的俄罗斯联邦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第一中学人质事件中,共有150多名少年儿童遇难。在印度尼西亚的亚齐省,政府军与分离主义武装冲突不断,殃及当地学校和儿童。仅2003年5月一个月间,当地就有460所学校在战火中被夷为平地。在尼泊尔,学校成为反政府武装进行宣传和招募新兵的场所,学校师生遭受攻击和绑架的事件时有发生。
过去10年中,在战火中蒙受苦难的儿童有增无减。尽管国际社会对这一问题日渐重视并采取了有关解救措施,但这形势仍非常严峻,新冲突仍在发生。
大约9年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出台了《反战十点计划》,敦促全世界关注和解决儿童遭受战争伤害的问题。如今,禁止让儿童充当“炮灰”已经成为全球共识。2000年制定的《儿童权利公约有选择性草案》将义务兵征兵年龄上限从15周岁提高到18周岁,同时呼吁有关国家提高志愿兵的年龄上限。在国际社会努力下,塞拉利昂等国战后成立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帮助娃娃兵坦陈自己的战争经历,参与治疗身心创伤的项目。作为应急措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还针对遭受战争伤害的儿童开办心理治疗项目。
国际法律文件的出台并不能完全解决娃娃兵问题。尽管战乱地区有关各方作出不再招募儿童当兵的承诺,但在实际执行国际公约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与此同时,新的挑战不断显现。近年来,战争中绑架儿童事件有上升趋势,值得有关方面警惕。
此外,对于解除武装的娃娃兵,还需要对他们进行连续帮助和关注,防止他们重操旧业,并顺利地重新融入家庭、社区和社会。在基层开展促使娃娃兵重新融入社会的工作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反对招募儿童当兵的运动同样重要。
当过兵的儿童常常被家人和常规教育机构拒之门外,尤其是如果他们曾经被迫进行过针对亲朋和邻居的暴力行动。此外,有关方面需要对有关社区和家庭进行教育,使他们为娃娃兵的回归创造条件,同时提供心理和生理的医治服务。为返回社会的娃娃兵提供包括识字、生存技巧和劳动技能在内的培训也很重要。赞同
36| 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09牧医3班 | 三级采纳率:9%
擅长领域: 宗教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相关内容
2010-12-4 在战争中的人是怎样惜望和平生活的故事 4
2011-7-24 过去战争中的孩子是怎样生活的?
2011-4-10 非洲战争中的孩子是怎样生活的? 14
2011-4-13 战争中的孩子是怎样生活的? 39
2010-4-18 战争中的孩子是怎样生活的作文 154
更多关于还在战争中的孩子的事情的问题>>
其他回答 共18条
2011-3-27 12:42 郁闷兔子 | 五级
看看《青年近卫军》和《卓雅的故事》,讲的都是小青年的战争经历。 赞同
0| 评论
2011-3-28 12:19 热心网友
自古英雄出少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在他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大多是10-15岁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赞同
0| 评论
2011-3-30 18:22 hanxey | 一级
王二小是一个出生在战争年代的苦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但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还算过得去。可就在他13岁那年,日本鬼子大举进犯中原,在短短数月间,父母在日军猛烈的炮火中灰飞烟灭;唯一的亲人——哥哥受尽日军欺凌,从此与二小失散,天各一方;就连疼爱他的柳老师,最后也被日军的无情的机枪夺去了如花的生命……这一幕幕的残忍、一次次的打击,叫这13岁的孩子如何面对,我不禁想:如果我离开了父母兄弟,老师同学,我还真不知道怎样生存下去呢?从此,二小的心中充满了亲人惨死的悲痛,更多的则是被日本军欺压后产生的愤恨。
王二小,一个13岁的孩子,如果生活在这个年代,应该无忧无虑地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快快乐乐地回家,在父母师长的关怀呵护下他的金色童年。可是,不幸的是王二小却生活在战征中、生活在硝烟中、生活在枪林弹雨中、生活在灭族的仇恨中、生活在日本人残忍的阴影下、他的亲人、老师接二连三地倒下……他经历了太多,失去了太多太多,他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老师,甚至在最后,为了革命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同是13岁的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可做到王二小那样坚强,那样勇敢吗?不,我们不能,我们可能会被一只小小的虫子吓哭,而王二小却已是沐血的少年英雄。
电影的最后,王二小的鲜血染红了枫叶,使红枫更加妖娆了。看到这儿,久久在眼眶徘徊着的眼泪像决了堤似的无声无息地流个不停,我的内心更是汹涌澎湃:在战争年代有多少不堪受辱的孩子挺身而出,小小年纪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王二小仅仅是千千万万中的一个,他凭着沉着镇定把敌人引进了埋伏圈,他勇于奉献,为祖国在抗日战争中记下了光辉的一笔。王二小是我们的民族小英雄,他死得其所。我佩服那些为国捐躯的孩子们,我为少年英雄喝彩! 王二小是一个出生在战争年代的苦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但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还算过得去。可就在他13岁那年,日本鬼子大举进犯中原,在短短数月间,父母在日军猛烈的炮火中灰飞烟灭;唯一的亲人——哥哥受尽日军欺凌,从此与二小失散,天各一方;就连疼爱他的柳老师,最后也被日军的无情的机枪夺去了如花的生命……这一幕幕的残忍、一次次的打击,叫这13岁的孩子如何面对,我不禁想:如果我离开了父母兄弟,老师同学,我还真不知道怎样生存下去呢?从此,二小的心中充满了亲人惨死的悲痛,更多的则是被日本军欺压后产生的愤恨。
王二小,一个13岁的孩子,如果生活在这个年代,应该无忧无虑地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快快乐乐地回家,在父母师长的关怀呵护下他的金色童年。可是,不幸的是王二小却生活在战征中、生活在硝烟中、生活在枪林弹雨中、生活在灭族的仇恨中、生活在日本人残忍的阴影下、他的亲人、老师接二连三地倒下……他经历了太多,失去了太多太多,他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老师,甚至在最后,为了革命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同是13岁的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可做到王二小那样坚强,那样勇敢吗?不,我们不能,我们可能会被一只小小的虫子吓哭,而王二小却已是沐血的少年英雄。
电影的最后,王二小的鲜血染红了枫叶,使红枫更加妖娆了。看到这儿,久久在眼眶徘徊着的眼泪像决了堤似的无声无息地流个不停,我的内心更是汹涌澎湃:在战争年代有多少不堪受辱的孩子挺身而出,小小年纪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王二小仅仅是千千万万中的一个,他凭着沉着镇定把敌人引进了埋伏圈,他勇于奉献,为祖国在抗日战争中记下了光辉的一笔。王二小是我们的民族小英雄,他死得其所。我佩服那些为国捐躯的孩子们,我为少年英雄喝彩! 赞同
0| 评论
2011-3-30 18:53 杨维宗 | 一级
大家还记得1937年8月28日的那一天吗?那天,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又一次,在中国人的脸上,写下了“耻辱”二字,又有多少人,因此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一位才三岁的孤儿的父母,就是不幸者中的两个。
那天,那位母亲带着孩子,来火车站给丈夫送饭,她的丈夫,是埋伏在上海火车站的抗日游击队员,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饭正吃了一半,一位叔叔就满头大汗地跑来了,“在车站附近发现了一大群鬼子!快准备准备!他们这次准备炸毁这里!所以,这次行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大家一定要努力!”爸爸从柱子下的洞中,摸出了武器,就匆匆出发了!这时的孩子,还什么都不懂,还开心地在妈妈身边玩石头! 过了会儿,从候车室那儿传来了一阵阵的枪声,“忽”,一颗炸弹,从远处飞来,母亲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把孩子投到远处一片柔软的草地上。 孩子,毫发无伤,可是,母亲,却被炸得粉身碎骨,尸骨无存!孩子呆呆地坐在废墟旁,却已不见了母亲,在他眼前的,只有那熊熊的大火,和浓浓的烟雾,孩子傻眼了!他“扑通“一声,摊坐在地上,撕心裂肺的哭着,喊着:“爸爸!妈妈!”望着已成一处废墟的火车站,他只能哭。
他被一位大妈收留了,渐渐成长,成了一位小八路,为他的父母报仇。
他憎恨战争,渴望着和平,企盼着和平!他希望,有一天,世界上再也没有战争,只有欢乐,只有和平! 参考资料:引用
赞同
0| 评论
2011-3-31 17:43 热心网友
就没看过海口海关互惠共辉煌io后I工会好好过I哈哈哈哈哈估计放假噶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赞同
0| 评论
2011-4-2 19:42 热心网友
而特瑞特热特 赞同
0| 评论
2011-4-3 16:55 热心网友
赞同
0| 评论
2011-4-3 17:41 李泽宇23 | 一级
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和斯里兰卡的丛林中,都可以见到被胁迫拿起武器的娃娃兵。他们挎着比自己还高的枪支,并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世界上没有一场战争是由儿童发动的,但面对战争,儿童往往是最为脆弱的群体之一。
战争和冲突夺去了许多儿童的生命和肢体,使他们无法接受教育和获得基本保健服务,并加重了贫困、饥饿和疾病。冲突同时迫使儿童们与父母分离,或者背井离乡,目睹战争罪行,或沦为战争罪犯。
当战火燃起时,孩子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品。战争从许多方面改变他们的生活,即使他们没有死亡或致残,也可能沦为孤儿,或遭受绑架和强奸,或目睹亲人死亡,或经受暴力和流浪的苦难,最终留下无法愈合的肢体和感情创伤。
与此同时,战争造成的社会破坏对儿童意味着失去教育和医疗等基本服务。在战争状态下因失去教师和道路毁坏而造成的失学比比皆是。有时候,学校可能成为攻击对象。在今年9月的俄罗斯联邦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第一中学人质事件中,共有150多名少年儿童遇难。在印度尼西亚的亚齐省,政府军与分离主义武装冲突不断,殃及当地学校和儿童。仅2003年5月一个月间,当地就有460所学校在战火中被夷为平地。在尼泊尔,学校成为反政府武装进行宣传和招募新兵的场所,学校师生遭受攻击和绑架的事件时有发生。
过去10年中,在战火中蒙受苦难的儿童有增无减。尽管国际社会对这一问题日渐重视并采取了有关解救措施,但这形势仍非常严峻,新冲突仍在发生。
大约9年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出台了《反战十点计划》,敦促全世界关注和解决儿童遭受战争伤害的问题。如今,禁止让儿童充当“炮灰”已经成为全球共识。2000年制定的《儿童权利公约有选择性草案》将义务兵征兵年龄上限从15周岁提高到18周岁,同时呼吁有关国家提高志愿兵的年龄上限。在国际社会努力下,塞拉利昂等国战后成立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帮助娃娃兵坦陈自己的战争经历,参与治疗身心创伤的项目。作为应急措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还针对遭受战争伤害的儿童开办心理治疗项目。
国际法律文件的出台并不能完全解决娃娃兵问题。尽管战乱地区有关各方作出不再招募儿童当兵的承诺,但在实际执行国际公约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与此同时,新的挑战不断显现。近年来,战争中绑架儿童事件有上升趋势,值得有关方面警惕。
此外,对于解除武装的娃娃兵,还需要对他们进行连续帮助和关注,防止他们重操旧业,并顺利地重新融入家庭、社区和社会。在基层开展促使娃娃兵重新融入社会的工作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反对招募儿童当兵的运动同样重要。
当过兵的儿童常常被家人和常规教育机构拒之门外,尤其是如果他们曾经被迫进行过针对亲朋和邻居的暴力行动。此外,有关方面需要对有关社区和家庭进行教育,使他们为娃娃兵的回归创造条件,同时提供心理和生理的医治服务。为返回社会的娃娃兵提供包括识字、生存技巧和劳动技能在内的培训也很重要。
自古英雄出少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
Ⅹ 战争中的孩子是怎样生活的
战争中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每天提心吊胆,生怕被敌人抓去,打死,有一些小小年纪就拿枪了,家园被毁,父母和亲人被夺去了生命,很可怜。
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和斯里兰卡的丛林中,都可以见到被胁迫拿起武器的娃娃兵。他们挎着比自己还高的枪支,并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世界上没有一场战争是由儿童发动的,但面对战争,儿童往往是最为脆弱的群体之一。
战争和冲突夺去了许多儿童的生命和肢体,使他们无法接受教育和获得基本保健服务,并加重了贫困、饥饿和疾病。冲突同时迫使儿童们与父母分离,或者背井离乡,目睹战争罪行,或沦为战争罪犯。
当战火燃起时,孩子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品。战争从许多方面改变他们的生活,即使他们没有死亡或致残,也可能沦为孤儿,或遭受绑架和强奸,或目睹亲人死亡,或经受暴力和流浪的苦难,最终留下无法愈合的肢体和感情创伤。
与此同时,战争造成的社会破坏对儿童意味着失去教育和医疗等基本服务。在战争状态下因失去教师和道路毁坏而造成的失学比比皆是。有时候,学校可能成为攻击对象。在今年9月的俄罗斯联邦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第一中学人质事件中,共有150多名少年儿童遇难。在印度尼西亚的亚齐省,政府军与分离主义武装冲突不断,殃及当地学校和儿童。仅2003年5月一个月间,当地就有460所学校在战火中被夷为平地。在尼泊尔,学校成为反政府武装进行宣传和招募新兵的场所,学校师生遭受攻击和绑架的事件时有发生。
过去10年中,在战火中蒙受苦难的儿童有增无减。尽管国际社会对这一问题日渐重视并采取了有关解救措施,但这形势仍非常严峻,新冲突仍在发生。
大约9年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出台了《反战十点计划》,敦促全世界关注和解决儿童遭受战争伤害的问题。如今,禁止让儿童充当“炮灰”已经成为全球共识。2000年制定的《儿童权利公约有选择性草案》将义务兵征兵年龄上限从15周岁提高到18周岁,同时呼吁有关国家提高志愿兵的年龄上限。在国际社会努力下,塞拉利昂等国战后成立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帮助娃娃兵坦陈自己的战争经历,参与治疗身心创伤的项目。作为应急措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还针对遭受战争伤害的儿童开办心理治疗项目。
国际法律文件的出台并不能完全解决娃娃兵问题。尽管战乱地区有关各方作出不再招募儿童当兵的承诺,但在实际执行国际公约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与此同时,新的挑战不断显现。近年来,战争中绑架儿童事件有上升趋势,值得有关方面警惕。
此外,对于解除武装的娃娃兵,还需要对他们进行连续帮助和关注,防止他们重操旧业,并顺利地重新融入家庭、社区和社会。在基层开展促使娃娃兵重新融入社会的工作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反对招募儿童当兵的运动同样重要。
当过兵的儿童常常被家人和常规教育机构拒之门外,尤其是如果他们曾经被迫进行过针对亲朋和邻居的暴力行动。此外,有关方面需要对有关社区和家庭进行教育,使他们为娃娃兵的回归创造条件,同时提供心理和生理的医治服务。为返回社会的娃娃兵提供包括识字、生存技巧和劳动技能在内的培训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