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法属圭亚那的介绍
法属圭亚那(法语:Guyane française)法国位于南美洲东北部的一个海外属地,因欧洲航天发射中心位于此地而闻名于世,濒临大西洋,与巴西和苏里南交界。法属圭亚那是法国领土的一部分,由法国中央直接管辖,从名义上不可称之为“殖民地”,因此它也是欧洲联盟的一部分,因此它与巴西及苏里南的边界是欧洲联盟极西的边界。与法国本土相同,法属圭亚那的货币是欧元。
Ⅱ 圭亚那的三分之二国土,为什么与委内瑞拉存在争议
▲委内瑞拉把争议领土及其所在海域纳入防御范围
历史遗留问题和大量资源的发现,使得埃塞奎博成为了两国难以解开的心结。
由于近年来委内瑞拉经济陷入全面的低迷,以及委内瑞拉的意识形态与西方国家不一致,因此西方社会纷纷支持圭亚那。深陷内忧外患的委内瑞拉收回这个领土,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Ⅲ 美国电影讲个男的被抓进监狱然后想尽办法逃狱最后成功了
巴比笼
网络名片
巴比龙是根据亨利.查理尔的原著改编,描述一名因冤入狱囚禁于恶魔岛上的犯人一次又一次地逃狱,也一次又一次巴比龙被捉回。经过十多年,他头发已白,但仍孤注一掷地抱着一袋椰壳跳下大海逃生。
中文片名:
巴比笼
外文片名:
Papillon
更多中文片名:
巴比龙
恶魔岛
更多外文片名:
Ba Bi Long .....China (Mandarin title)
Motylek .....Czechoslovakia
Parpar .....Israel (Hebrew title)
Petaloudas, O .....Greece
Ppa Ppi Yong .....South Korea
影片类型:
剧情 / 冒险 / 传记
片长:
150 分钟
国家/地区:
法国 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
单声道 4-Track Stereo
级别:
Finland:K-18 Singapore:PG Portugal:M/12 Netherlands:12 Norway:15 Sweden:15 UK:15 USA:PG USA:R Canada:13+ Ireland:18 UK:18 Norway:16 West Germany:16 Canada:14 Canada:AA UK:AA
制作成本:
$12,000,000 (estimated)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胶片长度:
4130 m (Sweden)
编辑本段
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弗兰克林·斯凡那 Franklin J. Schaffner
编剧 Writer:
Henri Charrière .....(novel)
Dalton Trumbo .....and
Lorenzo Semple Jr.
演员 Actor:
史蒂夫·麦奎因 Steve McQueen .....Henri 'Papillon' Charriere
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Louis Dega
Victor Jory .....Indian chief
Don Gordon .....Julot
Anthony Zerbe .....Toussaint Leper Colony chief
Robert Deman .....Maturette
Woodrow Parfrey .....Clusiot
Bill Mumy .....Lariot
George Coulouris .....Dr. Chatal
Ratna Assan .....Zoraima
William Smithers .....Warden Barrot
Val Avery .....Pascal
Gregory Sierra .....Antonio
Vic Tayback .....Sergeant (as Victor Tayback)
Mills Watson .....Guard
Ron Soble .....Santini
Barbara Morrison .....Mother Superior
Don Hanmer .....Butterfly trader
E.J. André .....Old Con
Richard Angarola .....Commandant
Jack Denbo .....Classification officer
Len Lesser .....Guard
John Quade .....Masked Breton
Fred Sadoff .....Deputy Warden
Allen Jaffe .....Turnkey
Liam Dunn .....Old trustee
Peter Brocco .....Doctor (uncredited)
Richard Farnsworth .....Manhunter (uncredited)
Billy M. Greene .....Old man (uncredited)
Anne Byrne Hoffman .....Mrs. Dega (uncredited)
Fred Lerner .....Convict on ship (uncredited)
Harry Monty .....(uncredited)
Ellen Moss .....Nun (uncredited)
Dalton Trumbo .....Commandant (uncredited)
制作人 Proced by:
Robert Dorfmann .....procer
Robert O. Kaplan
Ted Richmond .....executive procer
弗兰克林·斯凡那 Franklin J. Schaffner .....procer
编辑本段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Allied Artists Pictures Corporation [美国]
Corona-General
Solar Proctions [美国]
发行公司:
Altomedia. Co. Ltd. [韩国] ..... (Korea) (DVD)
CBS/Fox [美国] ..... (laserdisc)
Columbia TriStar [美国] ..... (DVD)
Flashstar [巴西] ..... (Brazil) (DVD)
Screen Life Sucessos [巴西] ..... (Brazil) (VHS)
Vii Pillars Entertainment [香港] ..... (2004) (Hong Kong) (DVD)
华纳家庭视频公司 Warner Home Video [美国] ..... (USA) (DVD)
其它公司:
Pacific Title [美国] ..... titles
编辑本段
上映日期
美国 USA
1973年12月16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73年12月20日
芬兰 Finland
1974年1月25日
瑞典 Sweden
1974年1月28日
挪威 Norway
1974年3月11日
英国 UK
1974年3月11日
东德 East Germany
1975年9月5日
菲律宾 Philippines
1983年8月9日 ..... (Davao) (re-release)
编辑本段
剧情介绍
巴比龙是亨利·查理尔的绰号,绰号得名于他胸前蝴蝶形的纹身。1930年,亨利·查理尔被控杀害一名皮条客而被捕入狱,他同时还被指控犯有诈骗罪等多项罪名。亨利·查理尔被流放到圭亚那一个名为“魔鬼岛”的苦役营终身服刑。这个岛四面环水,水里时常可以见到游弋的大鲨鱼。在这个荒莽地带,四处都流行着疾病,没日没夜的劳作致使90%的苦役活不到刑期结束便得暴病死去。
巴比龙
亨利·查理尔始终认为自己是冤枉的,为了洗刷自己的罪名,从他踏上“魔鬼岛”的第一天,他就开始策划逃跑,但是非常不幸,他第一次出逃没能成功,被抓获的亨利·查理尔被单独囚禁在一个潮湿、窄小的小号里。孤独、终日不见阳光、寄生虫的侵扰几乎让亨利·查理尔神经错乱。1440天后,亨利·查理尔才被放出来,这一切促使亨利·查理尔更加坚定了出逃的决心。
一次又一次地逃狱,也一次又一次被捉回。经过十多年,他头发已白,但仍孤注一掷地抱着一袋椰壳跳下大海逃生……
编辑本段
演员简介
史蒂夫·麦奎因
史蒂夫·麦奎因
六、七十年代著名的好莱坞硬汉派影星,与Dustin Hoffman等大明星齐名。出演的角色大都是比较边缘的“英雄人物”,在美国影坛有重要地位。1980年史蒂夫·麦奎因因为身患癌病逝。
史蒂夫·麦奎因所饰演的主角巴比龙,与他本人的坚强倒很相似:如果说有人拍戏拍到了死,那要算他一个,直到身患癌症死去,他一直十来年间都是好莱坞的当红。同样的,如果你看了本片里达斯汀霍夫曼的表演,你也就不会奇怪他在雨人中演一个弱智会演成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达斯廷.霍夫曼
自1967年演出《毕业生》以来,霍夫曼已参加了将近30部电影的演出,并以《克莱默夫妇》和《雨人》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美国电影研究院院长汤姆·波洛克说,达斯廷·霍夫曼为当代电影演员树立了标准,在美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编辑本段
幕后制作
冗长的逃亡
比起今天银幕上愚蠢的巨型炸弹、轰隆的爆炸声和机关重重的网络攻防,《巴比笼》是一个大号的冒险逃亡,这种逃亡深深印着好莱坞的标记。优异的表演、华美的摄影、还有动人心魄的激情,所有这些使得《巴比笼》从平庸变成一个更大的失望。
麻烦来自于这部电影在好莱坞动作电影史上的位置。《巴比笼》是一部传统电影,但是同时,它又删除了某些传统动作电影的品质,搭载了现代动作电影的缺陷。150分钟的片长,错误的结尾,让人头脑麻木的重复,所有这些都是现代动作电影故作惊人之举的始祖。
电影从法国开始,一群犯人正要被运往恶魔岛,位于南美的一块荒蛮之地。绰号巴比笼的查理尔就在这群犯人之中。巴比笼是一个可敬的小偷,被指控谋杀了一个皮条客。在船上,巴比笼保护了路易斯·德加。德加是一个带着眼镜狡猾的知识分子,而巴比笼则是一个身强力壮的窃贼,两个人如此对立,但发展出一段值得称道的友谊。麦奎因和霍夫曼的表演自然生动。麦奎因跳动的心脏充满了躁动,眼睛斜视,传达出一个阴沉男人的典型特征。同时,霍夫曼扮演的德加是一个被推入暴力世界的脆弱生物,他在这座残酷的监狱之中痛苦挣扎,以保证自己的眼睛不被砸碎和自己鼻子的完整。
在第一次逃亡失败之后,巴比笼被关进一间单人牢房,德加为他送去了椰子,这严重违反了恶魔岛的规则。但是,当守卫们发现之后,巴比笼拒绝供认是谁给了他额外的补给。这当然会让监狱官方大为光火,给巴比笼带来了额外之苦。然而,即使他日渐消瘦,牙齿脱落,皮肤变得灰白,巴比笼也没有出卖自己的朋友。沙夫纳的目的是展现巴比笼的英雄主义行为,但是,巴比笼的忠诚看起来更像来源于他的倔强而不是勇气。他和德加的友谊强迫性的,这种友谊来源于利益,不是人类自然的联系。自我牺牲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在巴比笼被从单人牢房内释放出来后,他又开始计划另一次逃亡。在这期间,除了几次间歇性的动作场面,巴比笼的活动缓慢,令人昏昏欲睡。稍后,当巴比笼和德加开始逃亡之旅时,很明显,故事开始向着终点冲刺了。沙夫纳的的导演风格突然变得狂热起来。在这部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脱狱电影行动中,两个人躲过了纷飞的子弹,横穿了恐怖的丛林,渡过波涛汹涌的大海,遭遇了土著和洪都拉斯军队。但是,唯一的问题是,电影并没有在那终止。巴比笼一直在蹒跚前行,每一次看起来就要结束的时候,结果一定是让我们失望。这就像一个人开着车总是在错过转弯一样,带来的是无休止的失望。巴比笼和德加的命运紧紧地纠缠在一起,这时,你很难分清谁是罪犯,谁是演员,谁是观众了。我们也很难在关心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也是一个耻辱,因为《巴比笼》本来可以成为一部更好的电影。
摄影
《巴比笼》中充满了长镜头,这些长镜头负载了大量为了让我们可以确信的信息,因为这些镜头中的背景是真实的,似乎观众也会因为这些“真实”而动容。沙夫纳以为我们需要这样的支持,因为他不是以巴比笼和德加的感受,而是以夸大的事件和超人式的装腔作势支撑这部电影,就像亨利·查理尔的原著所做的一样。
演员
《巴比笼》中两位主要演员大概早已为我们所熟知。达斯汀·霍夫曼在拍摄这部电影时已经是一位超级巨星了。他在《毕业生》和《午夜牛郎》中的表演把他定义为一个情欲演员,而《稻草狗》则隐藏了他突破喋喋不休式角色的能力。对霍夫曼来说,《巴比笼》是一个突破,他为所有他参与过的场景增添了一种情绪力量。
这部电影中的明星当然是史蒂夫·麦奎因。麦奎因是那个时代著名的动作明星,但,在今天,这个标签很容易会给人留下错误的印象,因为在今天,动作演员往往意味着懒惰、贪食和大量无意义的台词。麦奎因是真正的动作演员,他能够推动剧情,给角色以深度,不是简单靠肱二头肌吃饭的傻冒儿。
电影与原著
《巴比笼》改编自亨利·查理尔的自传,但并非完全忠实于原著,做了几处改动:
·巴比笼和德加的年纪都做了大幅改动。在原著中,巴比笼是一个看起来像20岁小伙子的25岁年轻人,而德加是一个42岁的中年人。在电影中,德加要显得年轻些,而巴比笼则要老的多。
·电影中被雇用追击脱狱者的人角色做了修改。
·电影中,巴比笼在被送往法属圭亚那前的关押和审判都没有出现。
·在被押往恶魔岛之前,巴比笼和德加互相了解很深,他们早已约定互相保护了。
·原著中,德加并没有参与巴比笼的第一次脱狱行动。
·巴比笼最后一次逃亡被稍稍改动了一点,和原著中并不完全相符。
编辑本段
精彩花絮
·在电影中达斯汀·霍夫曼为了透过那副厚厚的眼睛看清世界,不得不带着一副透镜。
·尽管是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但是法国和法属圭亚那政府都声称这个关于“亨利·查理尔”的故事完全是无中生有。据官方文件记载,巴比笼是被关押在圣劳伦特,从没有在恶魔岛上出现过,他很可能是从圣劳伦特逃走的。
·书和电影中都描述了恶魔岛上有陡峭的悬崖,但是,事实上,恶魔岛上尽管布满岩石,可是这些岩石是缓缓的斜入大海的。
·德加的性格来源与电影编剧道尔顿,尤其是他的孤僻和羞涩。霍夫曼第一次见到道尔顿之后,就被他的性格所激发。
编辑本段
穿帮镜头
·在影片最后,巴比笼漂流时,很明显可以看到一个潜水者。
·当巴比笼第一次碰到麻风病人时,和他谈话的麻风病人的嘴唇是静止不动的。
·在巴比笼帮德加翻墙的时候,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在胸部戴着护具。
·巴比笼在土著村庄和一个女孩游泳时,那个女孩身上有清晰的棕色比基尼轮廓。
·片中的两条鳄鱼嘴巴被捆起来了。
·当巴比笼第一次被关在担任牢房里时,一只吸血蝙蝠咬了他吸他的血。伤口上留了两个牙印,鲜血从那里流了出来。但是,吸血蝙蝠没有那样的牙齿,它们只能留下一个很小的伤口,而且,吸血蝙蝠唾液中的化学物质能让血液凝结,不会出现流血的场景。
Ⅳ 圭亚那被称为毫无骨气的国家,为何它们会心甘情愿被殖民者永久占领
圭亚那被称为是毫无骨气的国家。之所以他们心甘情愿地被殖民者占领那是因为他们喜欢待在法国的庇佑下,而且他们那里有着很好的自然资源,被法国殖民他们还可以享受欧洲的福利资源,也算是得了很大的便宜。
其实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力,而圭亚那不愿意脱离法国也是情有可原的,一来是有了法国这个大国家作为他们的保护伞,二来是可以享受欧洲的各种福利。对于法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坏处,一来是他们多了一块领地,二来是可以在这块领地发展航天事业。而圭亚那以后也永远成为了法国的跟屁虫,成功的脱圭入欧,也算是人生的赢家。
Ⅳ 圭亚那的动乱情况
位于南美洲的东北海岸上,法属圭亚那是如同爱尔兰或美国的印第安纳州大小一样。在东方和南方毗邻巴西,北为大西洋,西方是苏利南,围绕着Maroni ( Marowijne )和Litani河为边界区域。约90%国家的居民几乎不住在赤道雨林,在巴西的边疆上,从沿海的长滩,逐渐地向谦虚的Tumac-Humac山升起。大多数的圭亚那人,沿着大西洋海岸居住,此区域包含国家大多数有限的道路网。海岸主要与红树属植物沼泽地连成沙滩。动物包括猴子,中南美洲所产的鳄鱼(caimans)、马来貘,美洲豹猫(ocelots)和食蚁兽。法属圭亚那是很湿的国家,甚至当不下雨时,空气中湿度也重。因国家处于赤道雨林带上,气温环绕在30°C,且年雨量超过250cm。雨季是从1月到6月,5月雨最多。首都开云,和大西洋海岸一样,较适合居住,大部分的内陆区域较闷热。
法属圭亚那人,主要是信奉罗马天主教,且法语是官方的语言。几乎每个人都说本国的混合语creole,法国的Guianese,当时逃亡的黑奴(奴隶的子孙,在内部建立了村庄),且Amerindians人,维持他们自己的宗教,并且说Arawak、加勒比语、Emerillon 、Oyapi、Palicur 和 Wayana 。标志符号都和法国连结,法郎、警察和人行道咖啡馆都混合法国的影响-嘉年华会Carnaval,黑奴木雕和加勒比海音乐、跳舞,带给圭亚那明显的非拉丁气氛。
法属圭亚那的原来的居民是加勒比海人和Arawak印地安人。由17世纪中,荷兰,英国和法国都在此区域建立了殖民地。仅管领土的商业安排经常转移,法国在1817年巩固了区域的控制。糖和雨林木材成为了殖民地的经济支柱。奴隶们从非洲带了种植糖园的工作,尽管他们的成功被本地的印地安人的敌视和热带的疾病所限制。且在1848年的奴隶制度废除以后,种植园的产量,从来无法配合法国的加勒比海殖民地,本地的工业几乎崩溃了。在大约相同的时间,法国决定减少监狱的费用,将受刑人移民至圭亚那,贡献殖民地的发展。约有70,000罪犯-包括Alfred Dreyfus和Henri Papillon Charriere,在1852年和1939年之间到达。刚开始,许多流放的罪犯,熬过了恶劣的环境,大部分都死于疟疾和发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圭亚那仍然是罪犯的殖民地,在1946年,成为法国的一个政府部门。从此以后,许多土著的号召自治,尽管从法国独立之恩惠只有5%,部分因法国的政府供应更多的津贴。在Kourou,欧洲太空计划,使法属圭亚那的这个角落,变成了现代的世界,并吸引了一些移居到此工作的力量~
Ⅵ 法国最大殖民地圭亚那,二战后为何主动放弃独立
近代战争史中,法国一直都是西方阵容的强国,其侵略野心明显,曾对世界各国发展过殖民地,领地也很多。后来随着二战结束,法国逐渐变得低调老实,在很多殖民地宣布独立的时候,他们在海外的一块殖民地法属圭亚那,为什么选择放弃独立呢?
近些年来,法属圭亚那人对法国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由于欧洲航天发射中心坐落于此,每年都吸引不少外国人前来旅游观光,法属圭亚那人因此对旅游发展也逐渐注重起来。法国在这方面可能看重他们当初愿意放弃主权,选择加入自己国家,从而显得跟照顾小弟一样,十分体贴,而法属圭亚那人也明白,如果选择独立那么意味着失去一个强国给自己的大量援助跟补贴,为此放弃独立对他们来说显得很划算。
Ⅶ 圭亚那风土人情
圭亚那(英文:Guyana)位于南美洲北部,是南美洲唯一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也是英联邦成员国。东邻苏里南,南临巴西,西邻委内瑞拉,北邻大西洋。圭亚那与苏里南和委内瑞拉有国界争议。尤其委内瑞拉一再声称埃塞奎博河以西的土地─西属圭亚那(约占圭亚那面积的三分之二)属于委内瑞拉。圭亚那虽地处南美洲,为南美洲国家联盟的成员国,但传统上及历史上与加勒比海诸岛的关系比较密切。
1498年克里斯多福·哥伦布发现圭亚那及其邻近地区后,欧洲移民纷至沓来。随后三个世纪该地区轮流由英国、荷兰、法国占领,直到19世纪初1814年英、法、荷三国订立界约,圭亚那地区正式由英国殖民统治,称为英属圭亚那(British
Guiana)。1961年获得自治,改称圭亚那(Guyana)。1966年5月26日独立,1970年改制共和。
圭亚那山深林密,人口稀少,英国殖民者最初利用由非洲购得之奴隶来开垦,1834年奴隶制度废除,殖民当局转由南亚的印度与东南亚地区,以契约模式引进廉价劳工,使圭亚那的农业及矿业能持续发展,此举也使圭亚那成为多民族地区。
770,794人(2008年) 印度裔约占49%,黑非裔32%,印非混血12%,余为土著、华裔及欧洲裔。
位于南美大陆北缘,北滨大西洋,东为苏里南,南与巴西接壤,西接委内瑞拉。境内北部为沿海平原和丘陵,南北宽220千米左右。南部和西部为圭亚那高原的一部分,多草原。境内多瀑布,著名的凯厄图尔瀑布位于埃塞奎博河中游支流上,落差226
米。
基本上属热带雨林气候。气温一般在摄氏24 - 32度之间。雨量充沛,沿海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500 -
2000毫米,西南部1500毫米。矿物资源以铝土矿较丰富,储量36000万吨。还有砂金矿、金刚石、铁、钼、铜、锰、钽等。森林面积占全国面积的83 %
城市的建筑规划与布局与英国一样,城市有高层楼房,也有水泥木质结构的。农村的房子多是英国老式建筑,印第安人的房子是茅草屋。城市居民主要穿西装,尤其在正规场合。平时穿着比较随便。
居民的主要食物是大米、青菜、面包、饼、猪肉、鱼虾、家禽等。饮料主要有啤酒、咖啡、红酒、白酒等。圭亚那的帮可那村的民房上,都有一种方格式的窗格,在窗格里有一种红色或绿色的花纹。如果走近细看,准会大吃一惊,原来窗格里都是盘着的蛇。这种蛇也叫“纹身蛇”,它自己会将躯体卷缩起来,而且绞成一种非常美丽的“花纹”。当地人将一种浓胶(一种快干的胶汁)洒在蛇的躯体上,马上能将“绞身”的蛇胶住,于是将这种活的蛇“花纹”装进窗格里,就成了美丽的“蛇窗格”。窗格蛇的身上会散发出一种非常香的气味,当这种气味被虫子触及,虫子就会被熏昏。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蛇用来作窗格,既为屋子增加了美观,又使虫子,特别是蚊虫不飞进屋内来。窗格蛇身上的香味,一般可保持一二年。因此,居民们每隔一二年,就将窗格里的蛇换去,既可使窗格上的花纹更新,又能增强防虫的能力。
商务礼仪:
社会上最常用的称呼是先生和女士、夫人或太太。对未婚青年男女,可称为少爷和小姐。在称呼前一般加行政职务或学术职称。人们见面行握手礼。
禁忌习俗:
圭亚那居民的禁忌和英国居民一样,如妇女不想让别人知道和询问自己的年龄,也不喜欢“13”这个不吉利的数字。
Ⅷ 远离法国本土的法属圭亚那,为何迟迟不愿意离开法国的怀抱
相对其它纷纷寻求独立的殖民地,法属圭亚那是个奇葩,它不但不寻求独立,而是死心塌地的跟着法国,连法国给它更大的自治权,都不要。法属圭亚那之所以这样坚持留在法国,是因为这样能获取非常巨大的利益,这些利益分别是:身份方面的利益、经济方面的利益,军事方面的利益。
3、军事方面的利益
在法国怀抱的法属圭亚那,有强大的法国军队保护,非常感情,谁都不敢欺负。一旦法属圭亚那寻求独立,他将失去法国军队的保护。人口少、面积小的法属圭亚那根本拉不起一直像样的军队。基于安全的考虑,法属圭亚那也不愿意离开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