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欧美电影 > 首届蒙哥马利国际电影节英文

首届蒙哥马利国际电影节英文

发布时间:2022-10-03 21:50:57

Ⅰ 伊丽莎白·蒙哥马利以什么着称

已故的伊丽莎白·蒙哥马利(Elizabeth Montgomery)以其长期畅销的热门歌曲“ Bewitched”而闻名。她的电视节目公然从经典电影《我嫁给女巫》中脱颖而出,吸引了一批忠实观众。该节目历时8个赛季,比任何《星际迷航》系列都要长,甚至连著名的节目如St. Elsewhere,Hill Street Blues或数十个节目中的任何一个都受到批评。

于1964年首播,《醉汉》从未停播过,在大多数市场上仍获得很高的评价。实际上,蒙哥马利在其他节目中也扮演过角色。萨曼莎(Samantha)和达琳(Darrin)在动画系列的一集中是打火石的邻居。她在电影《摇滚二重奏》中的扬·迪安(Jan)和迪恩(Dean)的电影中饰演了萨曼莎(Samantha),并与波南萨的卡特赖特夫妇(Cartwrights)一起在有趣的商业广告中演出。蒙哥马利很高兴带领一个才华横溢的演员阵容并与观众保持联系。

她紧随其后的是令人惊讶的图形“丽兹·博登的传说”。

这部电视电影非常成功,因此被重新编辑为欧洲市场的故事片。在那个版本中,现年41岁的蒙哥马利很喜欢做裸体表演。

Ⅱ 伊丽莎白泰勒有什么非常好听的歌曲不要太抒情的

伊丽莎白泰勒
基本资料
姓名:Elizabeth Taylor (全名Elizabeth Rosemond Taylor)
译名: 伊丽莎白·泰勒
别名:Dame Elizabeth Taylor | Liz Taylor
昵称:Liz
出生:1932.02.27 ,Hampstead, London, England, UK
星座:双鱼
瞳孔色:紫色
身高:162cm (5英尺4英寸)
国籍:美国
代表作:《玉女神驹》《岳父大人》《郎心如铁》《巨人传》《朱门巧妇》《灵欲春宵》《埃及艳后》等
奥斯卡成就:第三十三届、第三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
人物评价
伊丽莎白·泰勒一直被看做是美国电影史上最具有好莱坞色彩的人物,惯有“好莱坞常青树”和“世界头号美人”之称,尤其以一双漂亮的蓝紫色眼睛(violet eyes)闻名于世。
由童星成长起来的她貌美如花,她可以清纯,也可以妖艳,她的魅力、演技使她夺得3次奥斯卡奖,曾经的放纵,也使她显得肥胖和衰老。她的美貌、她的电影、她的丈夫……使得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她始终是媒体追逐的目标。她仿佛是浓缩了的好莱坞样本:艺术、美貌、金钱、爱情和注定要失败的婚姻。2000年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勋章,表彰她对电影事业作出的非凡贡献。目前,她投身于慈善事业,致力于防治艾滋病的公益事业。
伊丽莎白·泰勒是真正的影星:紫罗兰颜色的眼睛光彩照人,充满活力。尽管她不是最有天赋的演员,她却是最迷人的演员,她无与伦比的魅力永远是焦点所在。很少有人能够如此受到爱慕,同时又如此成为奚落的对象和影射与闲言碎语的标地。在她身后,无数人声名鹊起,又归于孤寂,而泰勒的魅力却长久不衰。名利是她活力的源泉,公众目光是她永远的侍从。她从不知适可而止,对她来说,要么万人之上,要么一文不名。相对媒体而言,泰勒的成功(两获奥斯卡奖,第一个薪水百万的演员,众多的慈善工作)、失败(健康、体重、 药品治疗及其他的悲剧)抑或是难堪(八次失败的婚姻,电影灾难,无数的丑闻),都已经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事情了。
奖项
2次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其他奖项37次获奖 & 16 次提名
主要获奖纪录
1957年获金球奖杰出贡献奖
1960年《夏日痴魂(Suddenly,Last Summer)》获第十六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
1961年《青楼艳妓(Butterfield 8)》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1967年《灵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女演员、美国电影评议会最佳女演员、英国金像奖最佳女演员等
1972年《爱情你我他(Zee and Co.)》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外国女演员
1972年《奇男奇女奇情(Hammersmith Is Out)》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银熊奖
1974年获金球奖最受欢迎女演员奖
1985年获金球奖肯尼迪艺术成就奖
1993年获奥斯卡 琼*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Jean Hersholt Humanitarian Award)
1993年美国电影学会颁发终身成就奖
1997年获得SAG终身成就奖
1999年获英国电影学院授予她终身成就奖
2000年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勋章
[编辑本段]作品
■"God, the Devil and Bob" .... Sarah (1 episode, 2003)
- God's Girlfriend (2003) TV episode (voice) .... Sarah
■These Old Broads (2001) (TV) .... 饰Beryl Mason
■石头城乐园 The Flintstones (1994) ....饰 Pearl Slaghoople
■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 .... Maggie Simpson (1 episode, 1992)
- Lisa's First Word (1992) TV episode (voice) .... Maggie Simpson
80's
■浓爱痴情Sweet Bird of Youth (1989) (TV) .... 饰Alexandra Del Lago
■扑克俏佳人 Poker Alice (1987) (TV) .... 饰Alice Moffit
■There Must Be a Pony (1986) (TV) .... 饰Marguerite Sydney
■"North and South" (1985) TV mini-series .... 饰Madam Conti (unknown episodes)(客串)
■Malice in Wonderland (1985) (TV) .... Louella Parsons
■Between Friends (1983) (TV) .... Deborah Shapiro
■"All My Children" (1970) TV series .... Boardmember at the Chateau (1983) / ... (unknown episodes, 1984)
■"General Hospital" (1963) TV series .... Helena Cassadine #1 (unknown episodes, 1981)
■破镜谋杀案The Mirror Crack'd (1980) .... Marina Rudd
70's
■冬季残杀Winter Kills (1979) (uncredited) .... 饰Lola Comante
■Return Engagement (1978) (TV) .... Dr. Emily Loomis
■小夜曲 A Little Night Music (1977) .... Desiree Armfeldt
■蓝鸟The Blue Bird (1976) .... 饰Queen of Light/Mother/Witch/Maternal Love
■Identikit (1974)又名The Driver's Seat .... Lise
■春回情断 Ash Wednesday (1973) .... Barbara Sawyer
■守夜Night Watch (1973) .... Ellen Wheeler
■Divorce His - Divorce Hers (1973) (TV) .... Jane Reynolds
■爱情你我他 Zee and Co. (1972) .... Zee Blakeley
■奇男奇女奇情 Hammersmith Is Out (1972) .... Jimmie Jean Jackson
■牛奶树下Under Milk Wood (1972) .... Rosie Probert(客串)
■人间游戏The Only Game in Town (1970) .... Fran Walker
60's
■安妮的一千日Anne of the Thousand Days (1969) (uncredited) .... 饰Courtesan
■沧海孤女恨 Secret Ceremony (1968) .... Leonora
■富贵浮云Boom (1968) .... Flora 'Sissy' Goforth
■孽海游龙The Comedians (1967) .... Martha Pineda
■浮士德游地狱Doctor Faustus (1967) .... Helen of Troy
■金眼的反映/禁房情变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 (1967) .... 饰Leonora Penderton
■驯悍记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1967) .... Katharina
■谁怕弗吉利亚·伍尔夫/灵欲春宵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1966) .... Martha
■春风无限恨The Sandpiper (1965) .... Laura Reynolds
■大饭店The V.I.P.s (1963) .... Frances Andros
■埃及艳后 Cleopatra (1963) .... Cleopatra
■巴特菲尔德8号/青楼艳妓 BUtterfield 8 (1960) .... Gloria Wandrous
■Scent of Mystery (1960) (uncredited) .... The Real Sally Kennedy
50's
■夏日痴魂 Suddenly, Last Summer (1959) .... 饰Catherine Holly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朱门巧妇 Cat on a Hot Tin Roof (1958) .... Margaret 'Maggie the Cat' Pollitt
■战国佳人/雨树县 Raintree County (1957) .... Susanna Drake
■巨人传 Giant (1956) .... Leslie Benedict
■我最后一次看见巴黎/魂断巴黎 The Last Time I Saw Paris (1954) .... Helen Ellswirth/Wills
■浪子回头Beau Brummell (1954) .... Lady Patricia Belham
■象宫鸳劫Elephant Walk (1954) .... Ruth Wiley
■狂想曲 Rhapsody (1954) .... Louise Durant
■玉女云裳 The Girl Who Had Everything (1953) .... Jean Latimer
■爱情至上/玉女求凰 Love Is Better Than Ever (1952) .... Anastacia (Stacie) Macaboy
■劫后英雄传Ivanhoe (1952) .... Rebecca
■暴君焚城录Quo Vadis (1951) (uncredited) .... Christian prisoner in arena
■阳光照耀之地/郎心如铁 A Place in the Sun (1951) .... Angela Vickers
■玉女弄璋/父亲的微薄红利 Father's Little Dividend (1951) .... Kay Dunstan
■岳父大人 Father of the Bride (1950) .... Kay Banks
■The Big Hangover (1950) .... Mary Belney
40's
■阴谋者/玉女情魔Conspirator (1949) .... 饰Melinda Greyton
■小妇人 Little Women (1949) .... Amy
■玉女倾城Julia Misbehaves (1948) .... Susan Packett
■玉女嬉春A Date with Judy (1948) .... Carol Pringle
■乳燕飞Cynthia (1947) .... Cynthia Bishop
■伴父生涯Life with Father (1947) .... Mary Skinner
■战火历险记Courage of Lassie (1946) .... Kathie Merrick
■玉女神驹 National Velvet (1944) .... Velvet Brown
■多佛绝壁The White Cliffs of Dover (1944) (uncredited) .... Betsy Kenney at Age l0
■简爱Jane Eyre (1944) (uncredited) .... Helen Burns
■灵犬莱西 Lassie Come Home (1943) .... Priscilla
■每分钟出生一个孩子There's One Born Every Minute (1942) .... Gloria Twine
生活轶事
■伊丽莎白有3个亲生子女、9个孙子女
■她曾任简.鲍威尔(Jane Powell)第一次婚姻的伴娘,而鲍威尔则是伊丽莎白第一次婚姻的伴娘。
■伊丽莎白是第一位片酬达到一百万美元的女演员(1963年《埃及艳后》)。
■伊丽莎白·泰勒一生共14次登上《人物》杂志封面,仅次于黛安娜王妃。
■1999年,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7名。
■1995年,被《帝国》杂志评选为影史上最性感的百名影星第16位。
■1997年,伊丽莎白·泰勒在英国电影杂志《帝国》评选的“影史上最优秀的百名影星”排行中名列第72位。 被《娱乐周刊》评选为影史最杰出的影星排名第十一位。
■1999年的新年前夜,伊丽莎白和女影星朱莉·安德鲁斯一起,被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授予女爵士的头衔。
■2002年,伊丽莎白获得约翰·F·肯尼迪中心荣誉奖。
■在电影《岳父大人Father of the Bride (1950)》中,伊丽莎白所饰演的kate一贯被誉为影史上最漂亮的新娘。而此片的首映式就在泰勒的真实婚礼(与小康拉德·尼科尔森·希尔顿)2天后举行。公众氛围轰动,自然也造就此片的巨大成功。
■与蒙哥马利.克里夫(MontgomeryClift)为密友,直到1966年克里夫去世。而克里夫一生最著名的情感经历便是他与伊丽莎白·泰勒不弃不离的多年友谊。1949年因两人即将在《郎心如铁(1951)》中合作,泰勒被安排与克里夫一同出席电影The Heiress的首映式。两人即刻被对方吸引。克里夫习惯称泰勒"BessieMae"。不幸的是,在1957年两人合作拍摄《雨树县》期间,克里夫驾车离开在泰勒家举行的宴会时发生车祸,是泰勒第一时间发现了他并帮助他取出卡在喉咙的两颗牙齿而因此救了他的命。但克里夫因此车祸而毁容,之后一直依赖药物,又深受同性恋思想所困扰,导致演艺事业滑坡。1966年当被《Reflections in a GoldenEye(1967)》选为男主角以期待它成为转身之作时,克里夫在寓所被发现死亡。医生诊断为"occlusive coronaryartery"。他的死亡被称为“史上最长时间的自杀”。(《Reflections in a GoldenEye(1967)》最后为马龙.白兰度与泰勒合演。)
■《郎心如铁A Place in the Sun》因与克里夫的合作,当时19岁的伊丽莎白泰勒视此片为开始真正学会并享受表演。
■1960年,在拍摄影片《青楼艳妓》时,伊丽莎白曾因病而一度面临极度危险的境地,甚至被宣布死亡。
■有关伊丽莎白凭借1960年的影片《青楼艳妓》获得奥斯卡影后桂冠的经历几乎成为了一段传奇。人们普遍认为她的获奖是赢得了一记同情票,因为她的丈夫迈克尔·托德不久前刚去世,而她也刚刚挣脱了死亡的威胁,医生紧急切开气管才挽救了她的生命。当年她的有力竞争者、《公寓春光》女主角雪莉·麦克莲恩在颁奖典礼后说:“我输给了气管切开术。”
■从1957年《Raintree County》开始,连续四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女演员("Raintree County","Cat on the Hot Tin Roof","Suddenly, Last Summer","BUtterfield 8"),其他同类演员包括Jennifer Jones(1943-46), Thelma Ritter (1950-53), Marlon Brando (1951-54) and AlPacino (1972-75)
■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是伊丽莎白的密友之一。
■她是小迈克尔·托德(Michael Todd Jr.)的继母。小迈克尔·托德是伊丽莎白第三任丈夫迈克尔·托德(Michael Todd)与其前妻所生,在2002年逝世,比泰勒还要大3岁。
■伊丽莎白与理查德·伯顿一共合作了12部电影:《Divorce His, DivorceHers》(1973)(TV);《Hammersmith Is Out 》(1972)、《Under Milk》Wood(1972)、《Anne of the Thousand Days》(1969);《Boom》(1968)、《DoctorFaustus》(1967)、《The Comedians》(1967)、《The Taming of theShrew》(1967)、《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TheSandpiper》(1965)、《The V.I.P.s》 (1963)、《Cleopatra》(1963)、此外两人曾一起出演1983年的舞台剧《秘密生活(Private Lives)》。
■1985年,随着好友洛克.哈德森(Rock Hudson)的去世,泰勒开始致力于防治AIDS的公益事业。(洛克死于艾滋病,是泰勒的密友之一,两人曾合作《巨人传》《破镜谋杀案》)
■由她自1985年创建的艾滋病研治基金AMFAR,12年来共筹集$8300万(截至2007年)
■90年代,表演重心转向电视电影、电视系列剧的客串演出。
■曾用过3次裸体替身。
■1995年,传记影片《Liz: The Elizabeth Taylor Story》,伊丽莎白由Sherilyn Fenn饰演。
■动画片《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1989)》,第四季第一集"Lisa's First Word" 中,泰勒为MaggieSimpson配音;"Krusty GetsKancelled"一集中,为她本人配音。她是为数不多的在此片中既扮演剧中人又扮演本人的3位影星之一。
■伊丽莎白·泰勒推出的香水系列包括Passion (1987年),White Diamonds (1991年)、Diamonds andRubies、Diamonds and Emeralds、Diamonds and Sapphares and BlackPearls(1995年)。
■2003年正式宣布退出银屏表演
■步入晚年的伊丽莎白·泰勒身体状况渐差,在2005年当她出席公开活动时,因行动不便而须坐轮椅。在2006年4月末,有消息传出伊丽莎白·泰勒已经病入膏肓,进入弥留状态,但她的发言人对此加以否认。
■1997年2月20日,接受手术,成功摘除了一枚良性脑瘤。
■上世纪90年代末,伊丽莎白·泰勒接受芭芭拉·沃特斯的采访,承认自己依然喜欢表演,但是因为她的身体状况,没有一家电影公司会给她购买保险。在她的各种病症中,除了切除的良性脑瘤之外,伊丽莎白还曾四次摔伤背部,以至于她在长时间行走或站立时都会剧烈疼痛。
■2002年因basal cell carcinoma(皮肤癌的一种)接受化疗
■2004年11月,伊丽莎白被诊断出患上血管性心力衰竭,但她依然积极为艾滋病治疗筹集善款,并在英国威尔士的卡地夫建造了一座理查德·伯顿纪念剧院。
■2008年7月,伊丽莎白再次因血管性心力衰竭住院,并开始主要依靠生命维持器度日。
■因反对美国对伊拉克战争,她被取消参加第7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2003)
■波普教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63年所作的伊丽莎白泰勒肖像画,2004年11月在纽约Christie's拍卖行被一位不知名的买家以$2370万高价拍走。
■2007年在Mary.Hart的访谈节目,伊丽莎白透露她最近曾与前夫艾迪·费舍尔(Eddie Fisher)进行将近40年来第一次通电话交谈。
■伊丽莎白泰勒之星在好莱坞星光大道6336 Hollywood Blvd

Ⅲ 大家帮忙找一些关于蒙哥马利的电影

蒙哥马利大传

Ⅳ 蒙哥马利 英语怎么拼

1、蒙哥马利(MONTGOMERY of Alamein, Sir Bernard Law 1887.11.17-1976.3.25)

英国陆军元帅,军事家。出生在伦敦肯宁敦区圣马克教区的一个 牧师家庭。1901年 14岁时才正式上学,文化成绩低劣,但体育成绩极棒。1907年奇迹般地考入了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908年 12月毕业后,加入了驻印度的皇家沃里克郡团,当一名少尉排长。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曾负重伤,差点送命。1918年大战结束时, 任师司令部中校一级参谋。 1920年 1月,蒙哥马利跨进坎伯利参谋学院的大门,同年12月毕 业后,参加过爱尔兰战争。1926年 1月,被调回参谋学院任教官。
1930年,陆军部选派他担任步兵教令的重编工作。1934年被任命为奎达参谋学院的首席教官。1937年,调任第 9步兵旅旅长,因带兵有方,得到当时南部军区司令韦维尔的赏识。1938年 10月任驻巴勒斯坦第8师师长,参与镇压巴勒斯坦人的武装暴动,被晋升为少将。1939年8 月,调回国内接任以“钢铁师”著称的远征军第3师师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蒙哥马利率第 3师随同英远征军横跨英吉利海峡,进入法国。1940年 5月,德军闪击西欧时,他与法、比军 队并肩作战,后被迫随英远征军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1941年先后任 第 5军、第12军军长。12月又升任东南军区司令,负责选拔、调整、 培养各级指挥官,严格训练部队,提高军事素质。
1942年 7月,北非沙漠中的英国第 8集团军,被“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德国非洲军团击 败,退守埃及境内的阿莱曼地区。在英军濒临崩溃之际,丘吉尔于 8 月命他接任第 8集团军司令,与隆美尔对阵。他临危受命后,经过一段时间准备,于10~11月间向德军发动了阿莱曼战役,一举击溃隆美尔非洲军团,扭转了北非战局。随后,又挥师乘胜追击,协同美军将 德、意军队围歼于突尼斯。他由此声誉大振,被人们称之为捕捉“沙 漠之狐”的猎手。
1943年 7月,他率英军在西西里登陆。9~12月,协同美军实施意大利战役,进军意大利半岛。1944年1月,调任盟军第 21集团军群司令兼地面部队司令,参与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计划制定工作。1944年6月,参与指挥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尔后,率英、加军队转战法、比、荷、德。同年 9月,晋升为陆军元帅。1945年开始向德国北部腹地挺进,于 5月进入丹麦,并在那里接受了驻德国西北部的全部德军的投降。德国投降后,蒙哥马利出任盟国管制委员会英方代表和盟军联合统帅部副统帅。1946~1948年,任英帝国总参谋长,封子爵。1948年任西欧联盟常设防御组织主席,1951年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联盟副总司令。1958年秋退休。1976年3月25日病逝于伦敦,终年89岁。 著有《蒙哥马利回忆录》等。

蒙哥马利,英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1943年,参加攻占西西里和登陆意大利,1944年统率盟军进入法国,6月6日指挥盟军进攻诺曼底,取得了诺曼底登陆作战的胜利。后晋升陆军元帅,受封子爵,1946—1948年任帝国总参谋长。蒙哥马利生前曾几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哥马利曾在法国、比利时战场服役。1920年进入坎伯利参谋学院学习。1934年调任奎塔参谋学院主任教官。1937年起任旅长、师长。

1941年8月4日,丘吉尔任命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将军为第八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的到来改变了一切。他得到丘吉尔的支持,英国的密码破译专家向他提供隆美尔的战术计划的全部概况。蒙哥马利精心积聚力量,以使他在1942年10月23日的决定性战役中,最后向隆美尔的部队发起进攻时稳操胜券。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蒙哥马利率远征军第三师开赴法国作战。曾参加指挥敦刻尔克撤退。回国后,奉命调任对德军入侵威胁最大的英格兰东南地区司令官。1940年7月任第五军军长。

1942年8月,蒙哥马利受丘吉尔之命赴北非接管第八集团军。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在阿拉曼地区率部与德、意军队激战,挫败德国"沙漠之狐"隆美尔,从而扭转了北非的战局。随后第八集团军与盟军配合于1943年5月在突尼斯全歼北非残敌。阿拉曼战役后,蒙哥马利受封为爵士,并晋升为陆军上将。1943年7月,他率领第八集团军参加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战役。

1944年6月,蒙哥马利协助艾森豪威尔指挥诺曼底登陆。9月1日晋升为陆军元帅。此后,率领英国和加拿大部队转战法、比、荷、德。

1945年他指挥第二十一集团军横渡菜茵河进入德国本土,5月他代表盟军在吕讷堡荒原接受德军北方兵团的投降,任驻德英国占领军司令和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英方代表。

1946年成为嘉德勋爵士并封子爵。1946-1948年任帝国总参谋长。1948-1951年任西欧联盟常设防务机构主席。1951-1958年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队副司令。

1958年,蒙哥马利结束了50年的军旅生涯而退休。他是英国历史上服役最久的将领。

蒙哥马利始终是一位谨慎、彻底的战略家。他坚持在每次出击以前,在人力、物力上做好充分准备,虽然对于战争来讲,延缓了进程,但却稳妥可靠,并保证了他在部下当中的声威。

1960年和1961年,两次访问中国。1976年3月25日,在英格兰汉普郡奥尔顿逝世。

蒙哥马利著有《回忆录》、《通向领导的道路》、《战争史》等书。

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1958年9月,退役后的蒙哥马利在反省他的军事生涯时发现,用战争消灭战争以取得和平的想法是一种幻想。他苦苦思索,希望找到一种结束纷乱状况并使世界和睦相处的方法。蒙哥马利于是把目光投向东方,并大胆预测,未来世界和平的关键可能在中国,因此他想到中国去看一看。

1960年5月24日,蒙哥马利访华。5月27日晚上,毛泽东主席在上海会见了蒙哥马利。

1961年9月蒙哥马利第二次访华。这一次中国外交部做了周密安排:9月9日至20日访问包头、太原、延安、西安、三门峡、洛阳、郑州、武汉,回北京后由周总理跟他谈,届时再同毛泽东见面。周恩来还特意把熊向晖找去,要他以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的名义参加接待小组,陪蒙哥马利去外地。周总理说:"要放手让蒙哥马利看,旧中国遗留下的贫穷落后和新中国取得的成就都是客观存在的,让他自己看后去做结论,从本质上了解中国。"

蒙哥马利的爱情
英国的伯纳德·蒙哥马利元帅(1887—1976)因打败“沙漠之狐”隆美尔成就了一世英名,但他的爱情之路却相当坎坷。蒙哥马利年青时讨厌社交生活和宴会,全身心地扑在了事业上,因此他认识的女性寥寥无几,到了38岁仍然没有结婚。有的人开玩笑说:“军队就是蒙哥马利的妻子。”然而这一切在1926年发生了改变。

这年1月,蒙哥马利来到了有“欧洲屋脊”之称的瑞士度假。一天,蒙哥马利望着白雪皑皑的远山,思绪如潮,兴致盎然,他把雪捏成结实的雪团,朝不远处的一个木桩砸去。雪团与木桩撞击,瞬间变成了雪花,纷飞落地,颇有一番情趣。这时,他突然听到一位女性叫“好”的声音。他回头一瞧,一位美丽的女子出现在眼前,他顿时被这位充满活力的女性所吸引。但一向不懂得怎么与女人打交道的蒙哥马利,一时不知所措,错过了表白的机会。

回到英国后,蒙哥马利始终对那次邂逅念念不忘。一年以后,蒙哥马利忍不住再次来到瑞士,寻觅那个令他神魂颠倒的女子。也许是天赐姻缘,蒙哥马利恰好又在同一个地方遇到那个深深印在他脑海中的可爱女子。

这一回,蒙哥马利了解了她的一切。她名叫贝蒂,丈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留下两个男孩儿。蒙哥马利一方面对贝蒂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另一方面又为她的坚毅、温柔、端庄和纯真所吸引。蒙哥马利丝毫没有嫌弃这位曾结过婚,又带着两个孩子的女性。随着两人的交往日甚,蒙哥马利愈发不能自拔,终于鼓起勇气对贝蒂表白了自己的爱意,贝蒂愉快地接受了蒙哥马利的爱。1927年7月27日,40岁的蒙哥马利与39岁的贝蒂喜结良缘。

结婚以后,蒙哥马利与贝蒂相亲相爱,一家人生活得甜甜蜜蜜。第二年,蒙哥马利喜得贵子,取名叫戴维。这个金发碧眼的小男孩儿十分招人喜爱,为这个本来就很幸福的家庭增添了新的快乐,也让蒙哥马利领略到更多的生活乐趣。

然而贝蒂自从生了戴维之后,身体一直不太好。1937年的一天,贝蒂在陪儿子玩耍时不慎被一只虫子叮了一下,当时贝蒂并没有在意,谁知当晚她的腿就开始肿痛,不得不被紧急送到医院就诊。诊断的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她竟然得了败血症。蒙哥马利闻讯后心如刀绞,此后他尽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医院,给妻子以体贴入微的照顾和感情安慰,但妻子的病情却日渐严重,毒素沿着贝蒂的腿慢慢向上蔓延。在征询蒙哥马利的意见后,医生给贝蒂做了截肢手术,但病情仍未好转。1937年10月19日,贝蒂安然死在蒙哥马利怀中。

爱妻的病逝对蒙哥马利是一个沉重打击,使他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从此,他把对妻子的深爱转到了儿子身上,并且用主要精力专心研究战争,投身于军人的事业上。当几年后蒙哥马利从失去妻子的悲哀和痛苦中恢复过来时,有些人悄悄在私下议论:“蒙哥马利大概又要结婚了。”蒙哥马利听后说:“我不相信一个人能有两次恋爱,像我对贝蒂这样的爱,永远不可能有第二次。”

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一直到他1976年逝世为止,蒙哥马利再没有对任何一位女性动过心。

2、姓名:蒙哥马利 性别:男
英文名:Tim Montgomery
出生年月:1976.01.28
身高:168cm
体重:68kg
国籍:美国
籍贯:
项目:田径短跑

主要成绩
1997年世锦赛100米第三名。
1999年世锦赛4x100米接力冠军;
2000年奥运会4x100米接力冠军;
2001年美国男子100米室外冠军,世锦赛男子100米亚军,4x100米接力冠军,室内世锦赛男子60米亚军;
2002年9月14日巴黎国际田联大奖赛总决赛男子100米冠军,并以9秒78打破世界纪录,杰西-欧文奖得主;
2003年美国全国室外田径锦标赛第一名

3、蒙哥马利(Montgomery) 美国亚拉巴马州首府,位于该州中部,面积371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8.7万,是阿州第三大城市。蒙市在美国历史上比较有名,是美国内战和人权运动的发生地。

蒙市距墨西哥湾约257公里,气候温暖适宜,夏季比较长。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0.6摄氏度,七月份平均气温27.8摄氏度。四季降水均匀,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371毫米。偶有龙卷风和暴雨等自然灾害。

蒙市劳动力人口为15.4万,主要就业于政府部门、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采矿业、建筑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蒙市是阿州的一个重要贸易中心和运输中心,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多种经济部门成长很快。年平均家庭收入达到3.6万美元。蒙市医疗保健业发达,是阿州中南地区的医疗中心。有5家综合性医院和多家空军医疗中心,科室齐全,设备先进,能够完成一些包括心脏手术在内的高难度手术。

蒙市交通运输业非常便利,亚拉巴马河流经市区,为该市提供了一条通往墨西哥湾的水路。有两条铁路、两条州际公路和多条环线高速公路。蒙市有一家拥有两条9000英尺长跑道的现代化机场,美著名的三角洲航空公司和西北航空公司等多家公司均在此经营业务。除正常航运外还可提供包租飞机等业务。

蒙市有5家大学,它们是亚拉巴马州立大学、AUBURN大学、FAULKNER大学、HUNTINGDON学院和TROY州立大学,在校学生约1万3千多人。共有80所中学。

Ⅳ 伊丽莎白泰勒生平

基本信息
姓名: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Rosemond Taylor) 血统:美国血统 德国血伊丽莎白·泰勒的蓝紫色眼睛(2张)统 苏格兰·爱尔兰血统 语言: 美式英语 英式英语 【样貌特征】 瞳孔色:蓝紫色(紫罗兰色) 发色:棕色 身高:162cm (5英尺4英寸) 体重:48kg(来源:传记《伊丽莎白·泰勒·美丽与哀愁》)

官方评价 伊丽莎白·泰勒一直被看做是美国电影史上最具有好莱坞色彩的人物,惯有“好莱坞常青树”和“世界头号美人”之称,尤其以一双漂亮的蓝紫色眼睛(violet eyes)闻名于世。 伊丽莎白·泰勒
由童星成长起来的她貌美如花,她可以清纯,可以高雅,也可以妖艳,她的魅力、演技使她夺得3次奥斯卡奖,曾经的放纵,也使她显得肥胖和衰老。她的美貌、她的电影、她的丈夫……使得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她始终是媒体追逐的目标。她仿佛是浓缩了的好莱坞样本:艺术、美貌、金钱、爱情和注定要失败的婚姻。2000年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勋章,表彰她对电影事业作出的非凡贡献。目前,她投身于慈善事业,致力于防治艾滋病的公益事业。 伊丽莎白·泰勒是真正的影星:紫罗兰颜色的眼睛光彩照人,充满活力。尽管她不是最有天赋的演员,她却是最迷人的演员,她无与伦比的魅力永远是焦点所在。很少有人能够如此受到爱慕,同时又如此成为奚落的对象和影射与闲言碎语的标地。在她身后,无数人声名鹊起,又归于孤寂,而泰勒的魅力却长久不衰。名利是她活力的源泉,公众目光是她永远的侍从。她从不知适可而止,对她来说,要么万人之上,要么一文不名。相对媒体而言,泰勒的成功(两获奥斯卡金像奖,一获奥斯卡人道主义奖,第一个薪水百万美元的演员,众多的慈善工作)、失败(健康、体重、 药品治疗及其他的悲剧)抑或是难堪(八次失败的婚姻,电影灾难,无数的丑闻),都已经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事情了。

人物小传
个人早年生活 伊丽莎白·泰勒于1932年2月27日出生在英国伦敦。出生的准确时间是格林威治时间凌晨两点十五分。虽然生为英国公民,但她的父母都是美国人,母亲有德国血统,父亲有苏格兰-爱尔兰血统。父母都是来自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艺术品商人,父亲在伦敦开办了一家画廊。伊丽莎白的母亲是名舞台剧演员,结婚后放弃了自己的职业。伊丽莎白自幼习舞,在伦敦长到7岁,1939年,当二战的阴云开始笼罩在欧洲上空时,她随全家回到了美国,只留下父亲打理画廊最后的事务。伊丽莎白的母亲随着娘家定居在洛杉矶,随后她的父亲也来到了新家。 好莱坞之梦 童年时代的泰勒
伊丽莎白·泰勒生下就注定要当明星,曾是演员的母亲从小就培养她。1942年她在10岁便与环球公司签约,12岁主演了系列影片《灵犬莱西》,小有名气。16岁时的伊丽莎白·泰勒拍摄一组令人惊艳的性感照片摆脱了少女形象。19时主演了《阳光照耀之地》(郎心如铁),美丽形象深入人心,从此开始了她大明星的生涯。 伊丽莎白·泰勒与詹姆士·迪恩合演了《巨人》与蒙哥马利·克利夫特合演了《阳光照耀之地》和《雨树县》与保罗·纽曼合演了《豪门巧妇》(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还因为《第德菲尔德第八》和《谁害怕弗吉尼亚·吾尔夫》分别获第33届和第38届奥斯卡金像。不过伊丽莎白·泰勒最著名的影片却是历史被称为最烂的影片《埃及艳后》。 在伊丽莎白.泰勒的生活中存在着几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她的母亲萨拉·泰勒无疑是第一位的,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萨拉·泰勒,伊丽莎白·泰勒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 泰勒夫妇虽然没有足够的财力让孩子们上私立学校,但是,萨拉·泰勒坚持让泰勒去和电影厂老板们的女儿在一起上舞蹈课。萨拉·泰勒通过舞蹈班上一位同学的父母,使泰勒获得了去米高梅影片公司试镜头的机会。而且,弗朗西斯·泰勒艺术画廊的一位老主顾也邀请她去环球影片公司试镜头。萨拉·泰勒深信这是由于自己多年虔诚的信仰产生了效用,便对兴奋不已的八岁女儿说,如果上帝要她当演员,她就一定会成为一名演员。“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上帝都是仁慈的,他的爱总会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 为了去影片公司试镜头,萨拉·泰勒把小泰勒精心打扮了一番,买不起昂贵的真丝长统袜,便在腿上涂一层防晒霜假冒,并用眉笔画上一道黑色棱线。去米高梅影片公司之前,萨拉·泰勒还让女儿拿着一本基督教的祷告书,静静地坐着,祈望基督保佑,成就自己的梦想。 伊丽莎白泰勒小时候
米高梅和环球这两家影片公司都非常愿意接受泰勒这个美丽动人的小女孩。在与米高梅影片公司签约以后,萨拉·泰勒每天晚上都把泰勒浓密的黑发用布条扎起来,以使她美丽的卷发不至于变形。她总是领着女儿去研学那些与演艺有关的科目,如唱歌、舞蹈、化妆等等。到早上的时候,她总是要女儿学会如何不用眼睛就能踏准地板上的目标,如何在中心光环下表演。萨拉·泰勒为此煞费苦心。萨拉·泰勒还一直都认为是虔诚的信仰保佑了女儿泰勒,所以即使在摄影棚,她也要泰勒找空闲时间看《圣经》。 萨拉·泰勒的苦心并没有白费,伊丽莎白·泰勒成功地给环球电影公司的领导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得到了一纸合约,开始了她传奇的电影生涯,成为好莱坞的童星。12岁主演《玉女神驹》引起轰动,此后片约不断。1956年主演的《岳父大人》,则是其青春期代表作。其后曾以《战国佳人》、《朱门巧妇》及《夏日痴魂》三度获得奥斯卡提名,而《青楼艳妓》及《灵欲春宵》则让她两度登上影后宝座。从童星到贵妇,伊丽莎白·泰勒演艺生涯长达半个世纪,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女明星之一。在60余年的演艺生涯中,泰勒曾经五次获得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并两次获得奥斯卡小金人。在80年代之后泰勒的演出大减,多为电影及电视系列剧的客串演出。 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 不知不觉中,那个可爱的小女孩泰勒已经长大了,同事们发现她孩童时代的腼腆也正在慢慢地逝去,她开始注意到自己的身体、美貌和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15张)与众不同的聪明…… 由于婚姻上的诸多问题,萨拉·泰勒变得暴躁起来,有一天她甚至在米高梅影片公司与女儿吵架,她大骂泰勒戏演得太糟。当时仍然是孩子的泰勒竟像大人般写了张纸条向母亲道歉:“对不起,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这一辈子我想做的事就是拍电影,我已经不能离开它了。如果不让我干,就好比砍掉了一棵树的根,我很快就会枯萎,变成一个没有生命的废物。” 萨拉·泰勒并不反对女儿学成人打扮的做法。相反,她希望泰勒尽快步入成熟女子的行列。在泰勒13岁去华盛顿和杜鲁门夫人在白宫发起的募捐运动时,萨拉·泰勒给泰勒穿的是一件黑色丝绒裙、白色皮外套,以及一双无缝尼龙长袜。她把泰勒打扮得看上去像琼·克劳馥般轻佻的女人。 有一次,在一家餐厅,杂志的摄影记者邀请泰勒拍泳装照。在与母亲商量后,她穿着薄薄的白色游泳衣,摆出各种姿势让摄影记者拍了上千张照片。摄影记者告诉泰勒说:“你的角度不错,我认为你是我拍过照的最漂亮的女人。”而作家J·P·塞林格在第一次见到泰勒时也曾为她的美貌倾倒:“她是我见到的最漂亮的女人。” 听到别人称赞自己的女儿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萨拉·泰勒非常高兴,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好友海达·霍珀——好莱坞的一个专栏作家。于是,泰勒很快被宣布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她就像温室中的一朵粉红色的蔷薇,悄然绽开了。 为了宣传漂亮的女歌星简·鲍威尔,米高梅影片公司决定充分利用这朵温室中悄然绽开的花朵,他们让娇艳欲滴的泰勒参加《朱迪的约会》的拍摄。泰勒在这部影片中饰演一个漂亮的被宠坏了的贵小姐。这部影片使泰勒由童星一跃成为大明星,在与电影同行的生命中,她的魅力与日俱增。《纽约先驱者论坛报》认为泰勒不再是《玉女神驹》中的那个小女孩,她已经成长为一位“真正的百分之百的美女,而且前程不可限量。” 钻石"玉婆" 伊丽莎白一生酷爱钻石、珠宝。她收藏了一些世界上最珍贵的珠宝,其中包括33克拉的“克鲁伯钻石”、温莎公爵夫人的钻石胸针、俄皇公主的翡翠、“拉佩雷吉纳珍珠(LaPeregina Pearl)”(丈夫理查德·伯顿送给她的情人节礼物)、以及著名的69克拉、珍珠形状的“伯顿·卡蒂亚钻石”,这枚伯顿1969年送给她的钻石经常被人称作“伯顿·泰勒钻石”。 “伯顿-泰勒钻石”是1969年理查德·伯顿从珠宝品牌卡蒂亚那为伊丽莎白买下了世界上最大最美的钻石之一,这枚钻石未加工前重244克拉,1966年产于南非。珠宝商哈里·温斯顿在切割打磨之后拍卖,并以一百万美元的价格拍出,而伯顿在拍卖第二天以1百零六万九千美元的价格从卡蒂亚手中买下这枚钻石送给伊丽莎白。多出的部分价格则作为卡蒂亚小小的宣传伎俩——将“伯顿-卡蒂亚钻石”卖给“世界上最著名的夫妇”。十年后,经历了两次与伯顿的婚姻后,伊丽莎白拍卖了这枚钻石,筹款在南非的博茨瓦纳建造了一家医院。这枚钻石最后的售出记录是1979年被沙特一位不知名的买主以三百万美元的价格买走。(此戒指就是著名系列喜剧"Here's Lucy"(1968),第三季第一集"Lucy Meets the Burtons"(1970)中用到的戒指。因为用到实物拍摄,本集为此剧最昂贵的一集。剧中Lucy因抢着试戴而把这枚著名的戒指卡在手指上。)伊丽莎白曾拍卖她与理查德·伯顿的钻石翡翠订婚戒指为艾滋病慈善事业捐款。伊丽莎白的第三任丈夫迈克尔·托德曾送给她一枚29克拉的钻石戒指,第四任丈夫艾迪·费舍尔曾说,一颗价值五万美元的钻石能让泰勒保持大约四天的快乐心情。

人生传奇
莉兹·泰勒——不少喜爱泰勒的人,哪怕是现在的年轻人都爱这样称呼她,仿佛这样可以拉进与偶像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的确,泰勒可以说是上个世纪初的人物了——风云人物。天生一副“封面女郎”面孔,华贵典雅气质的好莱坞女星伊丽莎白·泰勒是不少人心中的偶像和传奇。男人们喜欢她,把她当作梦中情人;少妇们模仿她,让她成为自己吸引丈夫的“秘方”;小女孩们也喜欢看她,把她当作自己未来的梦想。 她1932年2月27日出生于伦敦。父亲弗朗西斯·泰勒是一位画商,在家乡经营着一家自己的画廊;母亲萨拉·泰勒是位话剧演员。家庭的氛围对莉兹·泰勒一生的演艺事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泰勒童年时代就是个美人胚子,后来被星探发掘,十二岁主演了第一部电影作品《玉女神驹》,之后一炮走红。其“玉女”,乃至后来的“玉婆”美称正是来源于此。虽然身为美女级明星,泰勒也是个十足的实力派演员,从她极旺的人气和横跨半个世纪的演艺生涯就不难得出结论。 泰勒的著名不止归因与美貌和演技,还有她的奖项,还有她的新闻,还有她的丈夫。如今已七十二岁的她,曾经有过八次婚姻,其中和理查德·波顿更是有过两次另人瞩目的婚姻。泰勒的第一次婚姻是为了逃避来自东家“米高梅公司”与母亲的压力。第一任丈夫是尼克·希尔顿,他是一家饭店的老板。但不久,泰勒和希尔顿的婚姻便亮起了红灯。希尔顿性情暴躁、酗酒、赌博并四处调情。18岁的泰勒忍无可忍,结果他们结婚不到八个月便离了婚。后来泰勒又接拍了不少角色,直到拍摄《劫后英雄传》时,泰勒爱上了三十八岁的英国演员迈克尔·瓦尔汀。他们有了两个孩子。由于瓦尔丁一直身无分文,婚后家庭总陷入窘境。贫贱夫妻白事哀,两人的爱情也于1956年正式告终。1956年,她出演了《巨人》,该片获十项奥斯卡提名,泰勒自己也受到广大好评。就在泰勒与瓦尔汀离婚两天后,突然传来她与奥斯卡最佳制片人迈克·托德结了婚。托德比泰勒大25岁,是个才华横溢的电影导演,他充满野心、果敢坚定、且有控制欲,这正是吸引泰勒的地方,她说:“我想要的就是能镇住自己的男人。”他们在1957年结婚时泰勒己怀有身孕,第二年他们有了女儿莉莎。1958年,托德坐私人飞机去纽约,途中遇浓雾飞机不幸坠毁,这使泰勒倍受打击,一度痛不欲生。恰逢此时,托德的生前好友艾迪·费歇尔成了她的精神支柱,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不久便结婚了。第二年,泰勒因主演《夏日痴魂》获金球奖。 1960年,泰勒出演《青楼艳妓》中的一个应招女郎,泰勒本人及不喜爱这个角色,但正是这个角色让泰勒第四次获得奥斯卡女主角提名。并且在经过三次与奥斯卡失之交臂后,这次终于让她如愿以偿。泰勒后自解说:“我前三次的提名每次都比这次更应获得奥斯卡,我知道这次获奖是出于同情,但还是令我很骄傲。” 1962年,在拍摄《埃及艳后》时,扮演女王的泰勒与扮演安东尼的英国演员理查德·伯顿互生爱慕,他们的相爱使她与艾迪的婚姻画上了句号。在结束各自的婚姻后,泰勒与伯顿于1964年完婚。伯顿为满足新婚妻子的奢华与虚荣心,阔手买下著名的“克鲁勃”钻石;为表对伊人钟情,又花一百万美元买下“卡迪尔”钻石;之后又买下据称当时最贵的裘皮大衣送给爱妻。泰勒与伯顿一起共拍了十一部电影。最著名的是在1966年拍摄的《灵欲春宵》,该片让泰勒第二次问鼎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泰勒借此片证实了她的成功是靠精湛的演技而不是那张迷人的脸蛋。 1976年,泰勒与参议员约翰·华纳结婚。泰勒婚后想要放弃那种好莱坞式奢华的生活方式,过质朴的生活。但不久,泰勒便对这一切开始感到厌恶,她不习惯那种不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活,她开始酗酒、吃药和暴食。在1980年,身高162厘米的她重达180磅!这一肥胖形象影响了她的声誉。1981年,泰勒开始下决心减肥。她与华纳的感情越来越疏远,最终于1982年离婚。几年后,泰勒认识了她后来的丈夫劳里·福坦斯基。福坦斯基比泰勒小20岁,是洛杉矶一名卡车司机。1991年10月6日,59岁的泰勒在好友摇滚舞蹈天王迈克尔·杰克逊的加州牧场举行婚礼。这次婚姻持续了五年,最终因福坦斯基忍受不了妻子的奢华生活方式于1996年初分道扬镳。在和福坦斯基离婚后,当问及是否会再婚时,她回答道:“你在和我开玩笑吗?我可不想成为家庭主妇。”看来,泰勒对婚姻生活已经彻底厌倦了。目前,她正致力于防治爱滋病的公益事业。

2011年3月23日,美国好莱坞传奇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去世,享年79岁。 此前报道称,泰勒在2004年被诊断出有充血性心脏衰竭。上个月,她因为病发而紧急送医治疗,她的亲朋好友都到院探望,并陪她一起观赏奥斯卡颁奖典礼,同时也在医院为她庆生。 伊丽莎白·泰勒号称“好莱坞常青树”和“世界头号美人”,曾主演《埃及艳后》等数十部影片,1961年和1967年先后两次荣获奥斯卡影后,她曾有过8次婚姻,1996年与第8任丈夫拉里·福藤斯基离婚后一直未结婚。

所获奖项
奥斯卡金像奖 Oscar/Academy Award
1961年 获奖 第三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青楼艳妓(Butterfield 8)》 1967年 获奖 第三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灵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奥斯卡人道主义奖
1993年 获奖 奥斯卡·琼·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Jean Hersholt Humanitarian Award)
金球奖 Golden Globe Awards
1957年 获奖 金球奖杰出贡献奖 1960年 获奖 第16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 《夏日痴魂(Suddenly Last Summer)》 1974年 获奖 金球奖最受欢迎女演员奖 1985年 获奖 金球奖肯尼迪艺术成就奖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1967年 获奖 最佳女主角《灵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美国电影评议会奖
1967年 获奖 最佳女演员《灵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英国金像奖
1967年 获奖 最佳女演员《灵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意大利大卫奖
1972年 获奖 最佳外国女演员《爱情你我他(Zee and Co)》
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1972年 获奖 最佳女演员《奇男奇女奇情(Hammersmith Is Out)》
美国电影学会
1993年 获奖 颁发 终身成就奖
SAG奖
1997年 获奖 终身成就奖
英国电影学院奖
1999年 获奖 终身成就奖
英国爵士勋章
2000年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勋章
美国电影协会百年百大明星
1999 获选 美国电影协会百年最伟大女明星第7名

主要作品
■"God, the Devil and Bob" .... Sarah (1 episode, 2003) - God's Girlfriend (2003) TV episode (voice) .... Sarah ■These Old Broads (2001) (TV) .... 饰Beryl Mason ■石头城乐园 The Flintstones (1994) ....饰 Pearl Slaghoople ■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 .... Maggie Simpson (1 episode, 1992) - Lisa's First Word (1992) TV episode (voice) .... Maggie Simpson 80's ■浓爱痴情Sweet Bird of Youth (1989) (TV) .... 饰Alexandra Del Lago ■扑克俏佳人 Poker Alice (1987) (TV) .... 饰Alice Moffit ■There Must Be a Pony (1986) (TV) .... 饰Marguerite Sydney ■"North and South" (1985) TV mini-series .... 饰Madam Conti (unknown episodes)(客串) ■Malice in Wonderland (1985) (TV) .... Louella Parsons ■Between Friends (1983) (TV) .... Deborah Shapiro ■"All My Children" (1970) TV series .... Boardmember at the Chateau (1983) / ... (unknown episodes, 1984) ■"General Hospital" (1963) TV series .... Helena Cassadine #1 (unknown episodes, 1981) ■破镜谋杀案The Mirror Crack'd (1980) .... Marina Rudd 70's ■冬季残杀Winter Kills (1979) (uncredited) .... 饰Lola Comante ■Return Engagement (1978) (TV) .... Dr. Emily Loomis ■小夜曲 A Little Night Music (1977) .... Desiree Armfeldt ■蓝鸟The Blue Bird (1976) .... 饰Queen of Light/Mother/Witch/Maternal Love ■Identikit (1974)又名The Driver's Seat .... Lise ■春回情断 Ash Wednesday (1973) .... Barbara Sawyer ■守夜Night Watch (1973) .... Ellen Wheeler ■Divorce His - Divorce Hers (1973) (TV) .... Jane Reynolds ■爱情你我他 Zee and Co. (1972) .... Zee Blakeley ■奇男奇女奇情 Hammersmith Is Out (1972) .... Jimmie Jean Jackson ■牛奶树下Under Milk Wood (1972) .... Rosie Probert(客串) ■人间游戏The Only Game in Town (1970) .... Fran Walker 60's ■安妮的一千日Anne of the Thousand Days (1969) (uncredited) .... 饰Courtesan ■沧海孤女恨 Secret Ceremony (1968) .... Leonora ■富贵浮云Boom (1968) .... Flora 'Sissy' Goforth ■孽海游龙The Comedians (1967) .... Martha Pineda ■浮士德游地狱Doctor Faustus (1967) .... Helen of Troy 《埃及艳后》中的泰勒
■金眼的反映/禁房情变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 (1967) .... 饰Leonora Penderton ■驯悍记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1967) .... Katharina ■谁怕弗吉利亚·伍尔夫/灵欲春宵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1966) .... Martha ■春风无限恨The Sandpiper (1965) .... Laura Reynolds ■大饭店The V.I.P.s (1963) .... Frances Andros ■埃及艳后 Cleopatra (1963) .... Cleopatra ■巴特菲尔德8号/青楼艳妓 BUtterfield 8 (1960) .... Gloria Wandrous ■Scent of Mystery (1960) (uncredited) .... The Real Sally Kennedy 50's ■夏日痴魂 Suddenly, Last Summer (1959) .... 饰Catherine Holly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朱门巧妇 Cat on a Hot Tin Roof (1958) .... Margaret 'Maggie the Cat' Pollitt ■战国佳人/雨树县 Raintree County (1957) .... Susanna Drake ■巨人传 Giant (1956) .... Leslie Benedict ■我最后一次看见巴黎/魂断巴黎 The Last Time I Saw Paris (1954) .... Helen Ellswirth/Wills ■浪子回头Beau Brummell (1954) .... Lady Patricia Belham ■象宫鸳劫Elephant Walk (1954) .... Ruth Wiley ■狂想曲 Rhapsody (1954) .... Louise Durant ■玉女云裳 The Girl Who Had Everything (1953) .... Jean Latimer ■爱情至上/玉女求凰 Love Is Better Than Ever (1952) .... Anastacia (Stacie) Macaboy ■劫后英雄传Ivanhoe (1952) .... Rebecca ■暴君焚城录Quo Vadis (1951) (uncredited) .... Christian prisoner in arena ■阳光照耀之地/郎心如铁 A Place in the Sun (1951) .... Angela Vickers ■玉女弄璋/父亲的微薄红利 Father's Little Dividend (1951) .... Kay Dunstan ■岳父大人 Father of the Bride (1950) .... Kay Banks ■The Big Hangover (1950) .... Mary Belney 40's ■阴谋者/玉女情魔Conspirator (1949) .... 饰Melinda Greyton ■小妇人 Little Women (1949) .... Amy ■玉女倾城Julia Misbehaves (1948) .... Susan Packett ■玉女嬉春A Date with Judy (1948) .... Carol Pringle ■乳燕飞Cynthia (1947) .... Cynthia Bishop ■伴父生涯Life with Father (1947) .... Mary Skinner ■战火历险记Courage of Lassie (1946) .... Kathie Merrick ■玉女神驹 National Velvet (1944) .... Velvet Brown ■多佛绝壁The White Cliffs of Dover (1944) (uncredited) .... Betsy Kenney at Age l0 ■简爱Jane Eyre (1944) (uncredited) .... Helen Burns ■灵犬莱西 Lassie Come Home (1943) .... Priscilla ■每分钟出生一个孩子There's One Born Every Minute (1942) .... Gloria Twine

Ⅵ 亚瑟·冯·蒙哥马利的英文是什么样的

亚瑟·冯·蒙哥马利
Arthur•Von•Montgomery

Ⅶ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介绍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加拿大女作家,1874年11月30日生,擅长小说创作。
代表作品为《绿山墙的安妮》,被誉为“世界上最甜蜜的少女成长故事”。马克·吐温评价道“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
中文名
露西·莫德·蒙格玛丽
外文名
Lucy·Maud·Montgomery[1]
别名
莫德
国籍
加拿大
民族
加拿大人
人物经历
1874年11月30日,露西·莫德·蒙格玛丽(Lucy Maud Montgomery,1874~1942)出生于加拿大的爱德华王子岛的克利夫顿(现的新伦敦)。两岁时,母亲克拉拉·伍尔纳·麦克内尔·蒙哥马利(Clara, Ann woolner, McNeil Montgomery)死于肺结核,作为商人的父亲休·约翰·蒙哥马利(John Montgomery)不久便再婚并搬离了爱德华王子岛,后定居于加拿大的西部地区,小露西则交由外祖父母抚养。从小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在卡文迪许村一所老式的四周都是苹果园的农舍里,参与各种农活的小露西,接受着外祖父母严厉和无情的教育。可幸的是,爱德华王子岛是加拿大最美丽的省份之一,它培育了小露西对大自然的终身热爱,这一点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强烈的诗意表现。自幼喜爱文学的她,九岁时开始写诗,十五岁时写的一篇作文获全加作文竞赛三等奖,并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诗。1890年,露西被送到萨克其万的亚伯特王子城与父亲、继母一起生活,然而在一年后,她便又返回了外祖父母的家,再度与他们一起生活。1893年,露西在卡文迪许完成了学业后,她仅花费了一年的时间便在夏洛特敦威尔斯亲王大学完成了一个预计需要2年才能完成的课程,而且获得了教师职照。在1895年与1896年间,她在新斯科细亚哈利法克斯市的戴尔豪斯大学研习文学。在几个爱德华王子岛上的学校担任教职之后,露西于1898年回到外祖父母位于卡文迪什的家,不过当时她的外祖父已经去世了。1901年与1902年间,她在哈利法克斯的先锋报(Chronicle)与回声报(Echo)工作了一段时间。其间,她的两次热恋经历双双不快告终。在1902年,露西为了照顾外祖母,所以再度回到卡文迪许。在这段时间开始写下她的第一部著作——《绿山墙的安妮》。这部处女作在遭到五次退稿后,终于在1908年被美国波士顿的佩奇出版社慧眼相中,并一跃成为畅销书,一年中重印六次,第二年英国版也印刷了十五次。1906年,露西秘密地跟不久就要去苏格兰进修的牧师埃文·麦克唐纳(Ewan Macdonald)订婚,在1911年7月5日,也就在她的外祖母去世不久之后,两人结婚。因为麦克唐纳任职于安大略利斯克代尔(Leaskdale,位于欧克斯桥地区内)的圣保罗长老会教堂,所以他们举家迁移到安大略。婚后,他们总共有3个儿子:切斯特·卡麦隆·麦克唐纳(Chester Cameron Macdonald,1912年-1964年)、史都华·麦克唐纳((Ewan) Stuart Macdonald,1915年-1982年)与休·亚历山大(Hugh Alexander,1914年)。最小的儿子休·亚历山大于生产时死亡,这件事可能成为了女作家书中安妮的第一个孩子死亡(《梦中小屋的安妮》)的灵感。她在利斯克代尔的牧师住宅中创作了接下来的11本著作。这栋牧师住宅后来被卖给教会,成为了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博物馆(Lucy Maud Montgomery Leaskdale Manse Museum)。在1926年,蒙哥马利全家搬到了位于安大略荷顿山地区的住所(现蒙哥马利纪念花园,可以从7号公路看到这个花园)。1942年4月24日,露西因冠状动脉血栓症病逝于多伦多,享年68岁。丧礼于长老会的教堂举行,在绿山墙农舍守夜之后,被葬于卡文迪许社区公墓。一年后,她丈夫也在此伴之长眠。
共2张
10岁

墓地
露西的小说处女作《绿山墙的安妮》俘虏了众多女孩子的心,千百万崇拜者的信如雪片般飞到爱德华王子岛的女作家家里,希望知道“小安妮后来怎么样了?”有趣的是,大文豪马克吐温的金贵文字也挤在成堆的信件中,老吐温晚年虚弱凄凉,安妮的故事照亮了他的苦境。他激动快乐地写道:“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在读者的鼓励和支持下,露西认真地一本一本地把安妮的故事写成了系列。作为妻子和母亲的露西,除了负责一切家务事外,还担当起牧师太太的所有“社会工作”,如主日学校、圣诞演出、与各种各样的人谈心……在忙碌操劳的漫长岁月里,她每天还坚持挤出几个小时来阅读与写作,一辈子耕耘成果累累,共创作了二十多种长篇小说,以及许多短篇小说、诗歌、自传,还有十卷尚未出齐的私人日记。包括没有被出版的作品在内,露西一生的著作总共超过500部,她主要的著作被收藏在安大略的圭尔夫大学。从1980年代开始,她的所有日记逐渐由牛津大学出版社所出版。

个人作品
小说
1908年:《绿山墙的安妮》(Anne of Green Gables)

1909年:《少女安妮》(Anne of Avonlea)
1910年:《果树园小夜曲》(Kilmeny of the Orchard)
1911年:《说故事的女孩》(The Story Girl)
1913年:《黄金岁月》(The Golden Road)
1915年:《女大学生安妮》(Anne of the Island)
1917年:《梦中小屋的安妮》(Anne's House of Dreams)
1919年:《彩虹幽谷》(Rainbow Valley)
1921年:《壁炉山庄的丽拉》(Rilla of Ingleside)
1923年:《新月的艾米莉》(Emily of New Moon)
1925年:《艾蜜莉的诗样年华》(Emily Climbs)
1926年:《蓝色城堡》(The Blue Castle)

1927年:《艾米莉之恋》(Emily's Quest)
1929年:《玛丽哥尔德的魔术》(Magic for Marigold)
1931年:《纠缠的命运》(A Tangled Web)
1932年:《银色森林的芭特》(Pat of Silver Bush)
1935年:《芭特姑娘》(Mistress Pat)
1936年:《风吹白杨的安妮》(Anne of Windy Poplars)
1937年:《山丘之家的简》(Jane of Lantern Hill)
1939年:《壁炉山庄的安妮》(Anne of Ingleside)
短篇故事集
1912年:《安妮的友情》(Chronicles of Avonlea)
1920年:《安妮的阿冯利记趣》(Further Chronicles of Avonlea)1974年:《永恒的安妮・雪丽》(The Road to Yesterday)

1979年:《医生的恋人》(The Doctor's Sweetheart)
1988年:《安妮!与我同行》(Akin to Anne: Tales of Other Orphans)
1989年:《海滨恋曲》(Along the Shore: Tales by the Sea)
1990年:《Among the Shadows: Tales from the Darker Side》
1991年:《After Many Days: Tales of Time Passed》
1993年:《Against the Odds: Tales of Achievement》
1994年:《At the Altar: Matrimonial Tales》
1995年:《Across the Miles: Tales of Correspondence》
1995年:《安妮的圣诞节》(Christmas with Anne and Other Holiday Stories)
著作非小说
1934年:《Courageous Women》

1887年:《蒙哥马利诗集》(The Poetry of Lucy Maud Montgomery)
1916年:《夜巡警卫》(The Watchman & Other Poems)
自传
1917年:《险峻的道路》(The Alpine Path: The Story of My Career)
1889年~1942年:《蒙哥马利日记选集》(The Selected Journals of L.M. Montgomery)
绿山墙农舍
绿山墙农舍坐落在卡文迪许村,它原是《绿山墙的安妮》的创作背景,现建成博物馆,室内再现了安妮、马修、玛丽拉的房间,仿佛他们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女作家的墓在西边不远的地方,墓碑与绿山墙农舍遥遥相望,小说中令人神往的“情人的小径”、“闹鬼的森林”都围绕在墓地周围。入夜,可以听到“闹鬼的森林”的呼啸和“红色的海滨”的涛声。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慕名而来,其中不少是来验证自己读小说时所留下的深刻印象的。一个作家在逝世后如此受人爱戴,一个作家的故乡能因为他笔下人物、景物的迷人魅力而成为一个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这在外国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寻访露西
作者:李文俊(外国文学专家)
一九八七年我写过一篇介绍一位英国女翻译家的文章,并且套用了一篇流行小说的题目,起名为《寻访康斯坦司·加尼特》。其实我也仅仅是在文字材料上追踪,并没有进行实地考察。一九八九年的六月,我倒真的有了一次寻访一位女作家的机会。这次走得还真够远的,一直去到大西洋西北角圣劳伦斯湾的一个海岛上。这一次我要寻访的是加拿大儿童文学作家,《绿山墙的安妮》(Anne of Green Gables)一书的作者露西·莫德·蒙哥马利(Lucy Maud Montgomery)。
回想起来,我之所以选中蒙哥马利女士作为我考察的对象,很有一点出自打抱不平的动机。我最早知道这位作家的名字,还是得自一九八六年中国某份报纸上的一篇报道。那篇“渥太华来讯”里说:“加拿大青年导演凯文·沙利文将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露西·蒙哥马利的名著《绿山墙的安妮》改编为电视连续剧,该剧在加拿大广播公司电视台播放,收看人数达五百五十万,超过了其它电视片。”报道里还提到:小说《绿山墙的安妮》发表于一九〇八年,写的是一个孤女的故事。马克·吐温读了这部小说后曾说“安妮是继不朽的艾丽丝(指卡罗尔的《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小女主人公)之后最令人感动与喜爱的儿童形象。”我记得,看到马克·吐温的这句评语后我曾停下来沉思片刻。马克·吐温死于一九一年,他说这句话当然是在《安妮》一九〇八年出版之后,当时他已垂垂老矣,心情也不好,但是却如此推崇北方邻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女作家的处女作,可见这本书里总是有不同寻常之处。我也曾翻阅过吐温的文艺论文集与自传、传记,未能查出这句话的出处,直到后来读了蒙哥马利的传记,才知道这是吐温写给她的一封信里的话。老吐温的书简与千百封儿童崇拜者的信件一起涌到蒙哥马利在爱德华王子岛村舍二楼的小书房里,这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一九八八年的夏天,我出乎意料地看到了《安妮》一书的中译本,马爱农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不是在书店的橱窗里,也不是在图书馆的新书架上,而是在一次会议的议事桌上。中国封面设计者笔下安妮的脸出现在一大堆裸露肉体的图像中间。如果有一天我会写自传,大可夸耀生平也曾救过风尘,因为在那次会上我站起来走过去把《安妮》从那堆精神鸦片中捡出来,告诉有关的人这一本绝对不是黄色小说。我看了看《安妮》的版权页,知道这本一九八七年八月出版的书印数为一万九千九百册,而稍后出版的《玫瑰梦》与《情场赌徒》印数分别为十万册与二十二万册。
我也曾注意过一些书评报刊,却从未见到有文章提到《安妮》的中译本,哪怕是一句。中译本像一片雪花落在初冬的泥地上,落下时是无声无息的,落下后马上就消融了。小安妮在中国的遭遇太可怜了。要知道这本书不但在英语国家是一本历久不衰的畅销书,而且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拍摄成无声、有声电影,搬上舞台,又改编成音乐喜剧。难道只有等同名电视剧在中国荧屏上连续播出①,人们才会知道安妮·雪莉这个名字吗?我一直为安妮在中国的命运感到不平,正因如此,在一次加方资助的学术考察活动中,我报了去蒙哥马利故乡参观并写介绍文章的计划。不久之后,加方同意了我的计划,我又一次踏上了分别三年的土地。
也许我应该先用些笔墨介绍这位女作家的生平。为了给我的考察活动作些准备,我动身之前仔细阅读了莫利·吉伦(MollieGillen)所著的蒙哥马利的传记《事务的轮子》(TheWheelofTh-ings,一九七六)一书。下面的叙述基本上都取材于这部著作。
蒙哥马利出生于一八七四年十一月三十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丘吉尔成了大名人后,蒙哥马利有点得意地告诉友人,她的生日与这位英国首相的不但同年同月,而且还是同一天!她出生的地点是加拿大最小的省份爱德华王子岛北部一个叫克利夫顿的小村子。她的父亲是个商人,经常在加拿大中部经商,母亲在小莫德(她不喜欢别人叫她露西,宁愿用当中的名字,我后面也将这样称呼她)二十一个月的时候就去世了。莫德只得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她来到卡文迪许,这也是一个小村庄,离她出生地只有几英里。莫德后来写道:“我的童年与少女时代都是在卡文迪许一所老式的农舍里度过的,我家的四周都是苹果园。”莫德对大自然的热爱贯穿了她的一生,也在她的作品中得到强烈的表现,这是与她在海岛上度过的童年生活分不开的。
母亲早逝,父亲经商在外,她没有兄弟姐妹(后来父亲续弦,又生了几个孩子,可是她们与她不亲),无疑有些孤独,她有时会对着碗柜玻璃门上自己的影子诉说心事。不过外公兼任村邮务所的所长,学校就在路的对面,她并不缺乏小游伴与观察社会的对象。外婆是个朴实的农妇,也很爱她,但是不理解儿童,喜欢用僵硬的宗教信条来约柬天真活泼的心灵。莫德后来说:“在物质方面外公外婆对我是很宽厚的,我也是深深感激的,可是在别的方面他们对待我的态度是不聪明的。”她记得有一次她干了一件小小的淘气事情,外婆罚她跪下祈求上帝原谅,要她承认自己是一个坏女孩。这件事使莫德非常反感。在小学校里,莫德也挨过老师的鞭子,原因是她用了“bytheskinofmyteeth”这个说法,老师认为她不该用粗俗的口头语。莫德后来发现,早在《旧约》的《约伯记》里这个说法就已经出现了②。她为自己遭到这样不公正的待遇而感到气愤。
小莫德九岁时开始写诗,用的是外公邮务所里废弃的汇单。她把写成的一首咏秋的诗献给父亲。父亲看了以后说这不太像诗。莫德喊道:“这是素体诗!”“是够素的。”她父亲说。
莫德十五岁时写的一篇《马可·波罗号沉没记》在一次全加作文竞赛中得到三等奖。这是她根据亲眼目睹的一次发生在海岛北岸的沉船事故写成的。一八九〇年八月,莫德由外公带着来到父亲经商的艾伯特王子城,继母要她帮着带孩子。她不能上学,自然觉得很痛苦。但是她能通过写作把痛苦化解掉。她写了一首四行一节共三十九节的长诗,投稿后居然被一家报纸头版一整版登出来。当时她还不到十六岁。她继续投稿,报纸上当时已称呼她为“ladywriter”(妇女作家)了。不久,她的短篇小说又在蒙特利尔得奖。一八九一年,父亲把她带回到故乡,此后,在父亲一九〇〇年去世前的几年里,父女很少见面。莫德幼年丧母,又得不到父亲的抚爱,她作品中经常出现孤儿形象与孤儿意识,便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了。
莫德回到爱德华王子岛后进了首府夏洛特敦的威尔士王子学院,一八九四年毕业,得到二级师范证书。在岛上教了一年书后,她又进了哈利法克斯的达尔胡西大学学文学。在大学念书时,她仍不断投稿。有一个星期她一连拿到三笔稿费。
一八九五年七月,莫德得到一级师范证书,她教了两年书。一八九八年三月,外祖父去世,莫德为了不使外祖母孤独地生活,回到故乡。从这时起除了当中不到一年在哈利法克斯一家报馆里当编辑兼记者兼校对兼杂差,直到一九一一年外婆去世,她都过着普通农妇的生活,管理菜园、果园,制牛油烛,做家务事——地里的活由一个表兄帮着干,同时还协助外婆做邮务所的事,如今外婆接班当了邮务所长(至今传记辞典她的辞条里还记载着她担任过“助理邮务所长”这一职务)。但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莫德都没有停止写作。她仍然不断向加、美各刊物投稿。有时,发表了一首诗只拿到两元钱。有时,编辑会寄给她一幅画,让她根据画意“配”一篇小说。但是她投稿的“命中率”不断提高。

1897年
一九〇七年五月二日,莫德在给友人伊弗雷姆·韦伯写的一封信里说,秋冬写了一本书,在两个月的悬念等待之后总算得到波士顿的佩奇公司的答复,说是愿意接受出版。
其实莫德开始创作这本后来广为人知的《绿山墙的安妮》还是在一九〇四年的春天。它原来是莫德写的一个短篇小说,她把它扩展为一部篇幅不大的长篇小说(合中文二十四万字),到一九〇五年的十月,莫德完成了这一工程。她一次又一次地把它寄给出版社,前四次都只收到一张印好的退稿条,第五次总算收到一封信,里面说审稿者发现作品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并不足以保证能得到读者的欢迎”。莫德沮丧极了,便把手稿扔在壁柜里一只旧帽盒里。她准备闲暇时再把它压成最初总共只有七章的规模,投给某个刊物连载,好换回三四十块钱。
可是一年之后她无意间找出这本手稿,跳着读了一些篇章,觉得写得不算太坏,便重新投寄出去。这一次稿子终于被接受了。
说起《安妮》之所以能写成,还得归功于莫德的记事本,她平时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喜欢往本子上涂上几行。有一天她翻记事本,看到两行不知何时写下的字:“一对年老的夫妻向孤儿院申请领养一个男孩。由于误会给他们送来了一个女孩。”这两行字启发了她,使她开始写小孤女来到一个不想要她的陌生家庭的故事。莫德把“一对夫妻”改成“两个上了年纪的单身的兄妹”,因为单身者脾气总是有点孤僻,这样,与想象力丰富、快言快语的红头发、一脸雀斑的小姑娘之间的冲突就益发尖锐了。小说的第一、二、三章的标题都是“×××大吃一惊”,使读者莫不为小孤女的遭遇捏了一把汗。小安妮也确实因为性格直率、不肯让步与粗心大意吃了不少苦。但是最终的结局还是令人宽慰的。儿童文学作品总不能没有一个“快乐的结局”嘛。

Ⅷ man in the mirror MV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著名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诞生于美国东南部的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1948年他大学毕业,担任教会的牧师。1948年到1951年间,马丁·路德·金在美国东海岸的费城继续深造。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有金牧师之称。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下榻洛林汽车旅馆。4日晚饭前,他立在二楼三百号房间的阳台上,与人谈话。这时在街对面的一幢公寓里,一个狙击手端着一架带有观测镜的汽步枪,向他射去。子弹从前面穿过他的脖子,他随即倒地不起。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
马丁 • 路德 • 金,将“非暴力”( nonviolence )和“直接行动”( direct action )作为社会变革方法的最为突出的倡导者之一。 1929 年 1 月 15 日,金在亚特兰大( Atlanta )出生。他是牧师亚当 • 丹尼尔 • 威廉姆斯( Rev. A.D. Williams )的外孙,威廉姆斯是埃比尼泽浸信会( Ebenezer Baptist Church )的牧师和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 NAACP )亚特兰大分会的发起人;他是老马丁 • 路德 • 金( Martin Luther King, Sr. )的儿子,老马丁 • 路德 • 金继承父亲威廉姆斯成了埃比尼泽的牧师。 金的家族发源于非洲裔美国人的浸信会。在结束亚特兰大莫尔浩司学院( Morehouse College )的学业后,金又在宾夕法尼亚州 ( Pennsylvania )的克劳泽神学院( Crozer Theological Seminary )和波士顿( Boston University )大学就读,在学习中,他加深了对神学的认识并探究圣雄甘地( Mahatma Gandhi )在社会改革方面的非暴力策略。
1953 年,金和柯瑞塔 • 斯科特( Coretta Scott )结婚。第二年,他在阿拉巴马州( Alabama )蒙哥马利( Montgomery )的德克斯特大街浸信会( Dexter Avenue Baptist Church )当了一名牧师。 1955 年,金获得了系统神学的博士学位。
1955 年 12 月 5 日 ,民权积极分子罗莎 • 帕克斯( Rosa Parks )拒绝遵从蒙哥马利公车上的种族隔离政策,在此之后,黑人居民发起了对公共汽车抵制运动( bus boycott )并选举金作他们新形式下蒙格马利权利促进协会( Montgomery Improvement Association )的领头人。公共汽车抵制运动在 1956 年持续一年,金因其领导地位而名声大噪。 1956 年12 月,美国最高法院宣布阿拉巴马州的种族隔离法律违反宪法,蒙哥马利市公车上的种族隔离规定也被废除。
为了寻求蒙哥马利胜利后的进一步发展,金和其他的南部黑人领袖于 1957 年建立了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 Southern Christian Leadership Conference, SCLC )。 1959 年,金到印度游历并进一步发展了甘地的非暴力策略。那年年底,金辞去了德克斯特的职务并返回亚特兰大,和他的父亲共同成为一名埃比尼泽浸信会牧师。
1960 年,黑人大学生们揭起了入座抗议( sit-in protests )的浪潮,这促进了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 Student Nonviolent Coordinating Committee, SNCC )的形成。金支持学生运动,并对创建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的青年分部表现出兴趣。学生激进分子很钦慕金,但他们不满于金自上而下的领导作风,进而决定取得自治。作为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的顾问,曾经担任过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副主管的埃拉 • 贝克( Ella Baker )向其他民权组织代表阐明,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将仍是一个学生领导的组织。 1961 年“自由乘车运动”( Freedom Rides )中,金由于拒绝参加活动而受到批评,加剧了他同青年激进分子的紧张关系。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和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之间的矛盾在 1961 年和 1962 年的奥尔巴尼运动( Albany Movement )中继续着。
1963 年春天,金和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领导人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 Birmingham )领导了群众示威。此地以白人警方强烈反对种族融合而著称。徒手的黑人示威者与装备着警犬和消防水枪的警察之间的冲突,作为报纸头条新闻遍及世界各地。总统肯尼迪( President Kennedy )对伯明翰的抗议做出了回应,他向国会提出放宽民权立法的要求,这促成了 1964 年民权法案(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 )的通过。稍后,在 1963 年 8 月 28 日 ,群众示威行动在“华盛顿工作与自由游行”( March on Washington for Jobs and Freedom )的运动过程中达到高潮,此次示威运动中有超过二十五万的抗议者聚集在华盛顿特区。在林肯纪念馆的台阶上,金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 I Have a Dream )的著名演讲。
金的声望随着 1963 年成为时代周刊( Time magazine )的年度人物和 1964 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Nobel Peace Prize )而持续上升。然而,除了名气和赞美,运动内部领导层也出现了矛盾。马尔科姆 • 爱克斯( Malcolm X )的正当防卫和黑人民族主义理念引起了北方的共鸣,城市黑人的作用力超过了金为非暴力所作的号召。同时,金还要面对“黑人权力”运动( Black Power )发起人斯托克利 • 卡迈克尔( Stokely Carmichael )的公开批评。
不仅金的努力效果受到黑人领导层分裂状况的干扰,而且他也遭受到来自国家行政领导人日渐增强的阻挠。 1967 年城市种族间暴力升级, 美国联邦调查局( FBI ) 主管埃德加 • 胡佛( J. Edgar Hoover )则趁机加强了破坏金领导力的全面努力。加之金对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公开批评,使得他与林德 • 约翰逊( Lyndon Johnson )政府关系紧张。
1967 年年底,金发起了意在对抗经济问题的穷人运动( Poor People's Campaign ),这项活动并没有得到早期民权革新运动者的支持。其后一年,在支持孟菲斯( Memphis )清洁工人的罢工中,他发表了最后演讲“我已到达顶峰”( I've Been to the Mountaintop )。第二天, 1968 年 4 月 4 日 ,金被刺杀。
学历
1929年1月15日马丁·路德·金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奥本街501号,一幢维多利亚式的小楼里。他的父亲是教会牧师,母亲是教师。15岁时聪颖好学的金以优异成绩进入摩尔豪斯学院攻读社会学,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48年马丁·路德·金获得莫尔豪斯大学学士学位)。1951年他又获得柯罗泽神学院学士学位,1955年他从波士顿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
[编辑本段]个人事业
1954年马丁·路德·金成为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德克斯特大街浸信会教堂(Dexter Avenue Baptist Church)的一位牧师。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做罗沙·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公共汽车上拒绝给白人让座位,因而被蒙哥马利节警察当局的当地警员以违反公共汽车座位隔离条令为由逮捕了她。马丁·路德·金立即组织了蒙哥马利罢车运动(蒙哥马利市政改进协会),号召全市近5万名黑人对公共法与公司进行长达1年的抵制,迫使法院判决取消地方运输工具上的座位隔离。从此他成为民权运动的领袖人物。1958年他因流浪罪被逮捕。1963年金组织了争取黑人工作机会和自由权的华盛顿游行。1964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一生受到无数次的恐吓,曾被十次以各种名义监禁,三次入狱,三次被行刺,第一次被精神病人捅了一刀,第二次在教堂被扔进了炸弹。第三次1968年4月4日,他在旅馆的阳台被一名种族分子刺客开枪正中喉咙致死。
1986年1月,总统罗纳德·里根签署法令,规定每年一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为美国的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以纪念这位伟人,并且订为法定假日。迄今为止美国只有三个以个人纪念日为法定假日的例子,分别为纪念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的Columbus Day (十月第二个星期一), 纪念乔治·华盛顿的Presidents' Day(二月第三个星期一),与此处所提到的马丁·路德·金纪念日。他最有影响力且最为人知的一场演讲是1963年8月28日的《我有一个梦想》,迫使美国国会在1964年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为非法政策。
马丁·路德·金为黑人谋求平等,发动了美国的民权运动,功绩卓著,闻名于世。金在成为民权运动积极分子之前,是黑人社区必有的浸礼会的牧师。民权运动是美国黑人教会的产物,本文记叙金的第一次民权演说,揭示了民权运动与黑人教会的关系。

德兰修女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称做德兰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敬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并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2003年10月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Beatification。目前德蕾莎修女的名称也变为真福德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甘地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英文: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古吉拉特语:मोहनदास करमचंद गाँधी,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反抗”的主张,也就是他说的“nonviolent protest”,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通过“非暴力”的公民合作,甘地使印度摆脱了英国的统治。这也激发了其他殖民地的人们起来为他们的独立而奋斗。最终大英帝国分崩离析了,取而代之的是英联邦,或者更准确一点是联邦(因为“英”这个前缀于1946年没有了,变成了Commonwealth of Nations)。 甘地的主要信念是“satyagraha”,英语译成“truth force”,意为“精神的力量”、“真理之路”、“追求真理”等。 这鼓舞了其他的民主运动人士,如马丁·路德·金,曼德拉等人。他经常说他的价值观很简单,那就是(是从传统的印度教信仰演化来的): 真理(satya)、非暴力(ahimsa)。 他正式地在印度被给予如国家的父亲荣誉;他的生日,十月 2 日, 在那里被纪念如甘地 Jayanti ,国定假日, 而且纪念全世界的如国际日子的非暴力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男,1889年4月20日下午18时30分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边界城市布劳瑙(Braunau am Inn,林茨,莱茵河上的Braunau),1945年4月30日下午3时30分卒于柏林。希特勒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国社党(缩写音译为:纳粹党)的主席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战犯。同时,他也是著名演讲家、政治家和冒险的军事家。
希特勒早年梦想做画家而来到维也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德军,是一名传令兵,获得了两枚铁十字勋章。作为士兵能获得两枚铁十字勋章是很少见的。战争结束后偶然间接触法西斯主义并开始传播。曾因于1923年11月8日发动啤酒馆暴动入狱,并在狱中写下《我的奋斗》一书,表达出他多方面的观点,如兼并奥地利,屠犹和独裁。1933年1月30日出任德国总理;通过“国会纵火案”打击异己党派(德国共产党)。1934年8月2日德国总统兴登堡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国总统,并将总统与总理两个职务合二为一,称为元首(该词起源于古罗马,意为:元老院首席元老),拥有无限的权力,并命令所有军队以及法官和政府官员向他宣誓效忠。作为元首,他成为国家政权的独立执掌者,把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社会机构都一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他执政期间的德国正式名称为大德意志帝国和德意志帝国,通常被称为纳粹德国、德意志第三帝国或希特勒德国。
在第三帝国初期阶段,他的某些经济措施一度使得德国经济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泥潭,轻松摆脱经济危机,也因此以及富有煽动性的群众运动而获得下层民众的支持。
不过在政治体制上,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相对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倾向于民族保守主义的。他和墨索里尼领导的意大利、东条英机领导的日本联盟结成轴心国,这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军队在他的领导下干涉西班牙内战,扶持佛朗哥政权,并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兰、法国等国家。
国内方面,他建立的第一个集中营即为关押共产党之用,在国内建立冲锋队、党卫军、盖世太保等独立于国防军外的纳粹军事组织。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的第三帝国期间,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德国以及其占领国领土上大量建造死亡集中营,犹太人以及其他人种的遭到了大屠杀。根据粗略估计,期间总共有约600万犹太人、数千万其它人种因为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而被屠杀。 在军事占领期间用残酷的掠夺手段对待其他民族和国家。
在战争方面,希特勒在军事上摒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模式,创立了并且实践了闪电战等新型战争模式,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1945年4月28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市区。当天夜里希特勒与爱娃·布劳恩举行婚礼。30日15时30分,希特勒夫妇双双自杀身亡。1945年5月8日夜,纳粹德国正式投降。德国战败。
1919年9月,希特勒参加了德国工人党,依靠他的机智狡猾和反动宣传鼓动才能,希特勒最终将德国工人党更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并正式成为纳粹党的党魁。从此,他开始正式推行以集权与扩张为核心的纳粹政治理念。

Ⅸ 求 信使 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链接,谢谢

《信使 》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提取码:b9tp

《信使》是由美国Oscilloscope影业发行的113分钟剧情影片。该片由奥伦·穆弗门执导,本·福斯特、伍迪·哈里森、萨曼莎·莫顿等主演,于2009年2月9日在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映。

Ⅹ 战争片行家请进!外行莫入!

除去你看过的,推荐以下几部,可以看看:

美国拍摄的:

《直捣东京》
《目标东京》
《太平洋》
《海军地狱猫》
《鱼雷出击》
《孤岛浴血战》(又译《南太平洋大捷》)
《硫磺岛浴血战》
《菲律宾浴血战》
《虎虎虎》(又译《偷袭珍珠港》,日美合拍)
《中途岛》
《太平洋潜艇战》(又译《太平洋喋血记》/《静静地,深深地》/《霸海双雄》)
《太平洋航空作战》
《巴丹战役》
《复活岛》
《反攻缅甸》
《印第安纳波利斯历险记》
…………

日本拍摄的(多有美化侵略的意味):

《珍珠港空袭》(日本第一部特摄片,1941年)
《夏威夷大海战》(影片于1942年首映,一度被东京盟军总部没收,1968年才再度上映)
《肉弹》(反战喜剧片)
《血战冲绳岛》
《太平洋之鹰》
《太平洋之岚》
《啊,特别攻击队》》(又译《神风特攻队》)
《啊,空军》(又译《啊,零战》)
《零式战斗机》(《燃烧的零战》)
《决战航空队》
《大战末日》
《姬百合之塔》
《轰炸冲绳》(又译《爱与梦飞翔》)
《啊,海军》
《山本五十六》
《联合舰队》
《军阀》(又译《动荡的昭和史》)
《暴风女神》(又译《魔女潜艇》/《潜艇风暴》)
《男人的大和》
《为我们所爱的》(原名《我愿为你赴死》/《吾为君亡》)
《没有出口的海》(又译《血海无涯》)
……

阅读全文

与首届蒙哥马利国际电影节英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跟国外一样的电影 浏览:893
日本古装电影大奥 浏览:906
电影院哪里能看恐怖片 浏览:260
戛纳电影节2018假摔女 浏览:404
电影吹哨人用哪个app 浏览:8
张家辉2016电影 浏览:698
一部电影是如何上映的 浏览:37
哪些电影看完女友想复合 浏览:441
2020印度烧脑高智商电影 浏览:63
最感动的动画电影 浏览:386
日本电影缺爱 浏览:466
怎么把ipad里的电影传到电脑 浏览:714
地火视频大全电影 浏览:205
抚顺横店电影城今日放映表抚顺 浏览:53
著名电影节与奖项 浏览:512
周星驰演的搞笑喜剧电影 浏览:891
电影推荐超燃科幻 浏览:764
日复一日美国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453
高分悬疑复仇电影推荐 浏览:863
电影关于爱情的短片 浏览: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