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回归的影片评价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题记
电影《回归 Возвращение》 是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处女作、金狮奖。2003年读大学的时候我就听说过,一直想看,只是各种原因一直法看到。而看到此片时,时间离上映已经过去了8年,但给我感觉就是这片子似乎还是在昨天刚上映的新片,有点感叹岁月的流逝如此之快。
故事极为简单,讲叙父亲带着两个儿子去俄罗斯北部的小岛度假,一路上他们遇到各种困难,父亲皆能顺利解决,然而父子间的距离却始终没有拉近。他对待儿子们格外严厉,大儿子安德列对此小心应付,小儿子伊万却桀骜不驯。然而就在父子情感的隔阂中,父亲突然死亡,给这次旅行带来了无尽的悲伤,在这巨大情感之后,儿子们也开始渐渐明白父亲,孩子们也在这痛苦之中的开始成长。至始至终,都是一部沉静的悲剧故事,我们看到的了一种忧伤的美。
看完此片,让我完全没想到的这部片子居然是导演的处女作,这凛冽凝重的色调,细腻的情节,完美的画面构图,极其丰富的镜头语言,很唯美的摄影,倒像极了一名经验丰富的摄影师的作品展。不从思想艺术性的高度来说,就单从美术摄影的方面,我都要给此片评上5星。如果不加上故事情节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领略俄罗斯西伯利亚风光的纪录片。
人们都说《回归》是一部政治的隐喻,父亲与儿子分开的时间恰好是12年的时间,正好和苏联解体的时间一样长,我相信这不是简单的巧合,想必是导演特意为之。没有父亲的孩子在这12年里早已失去了方向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停滞,整个国家缺乏活力,就像茫茫雪海中迷途的北极熊,何去何从无人知晓,导演正是借助电影对12年来俄罗斯民族和历史进行反思。告诉人们俄罗斯民族正在努力找寻自己的精神回归之路。作为一个大国,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他们既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欧洲人,也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亚洲人,而使俄罗斯民族具有了双重性格,就如同影片中的两个孩子一样,一个逆来顺受,一个桀骜不驯。而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的孩子与一个威权的父亲的情感冲突。突出反映了俄罗斯民族对于苏联解体后的孤独和绝望。正是这种孤独和绝望,迫使他们寻找着自己最后的归属。渴望整个民族精神的再次回归。
影片在故事叙述有着极其巧妙的处理手法,比如说,影片从开头到后面,一直很顺畅,沉郁而又平淡,有的观众很可能就在这种缓慢的节奏中,进入梦乡。直到父亲的坠落突然死亡,让故事嘎然而止,这种看片的感受就像坐着被牵引的火车,突然之间来了个急刹车,让人无法在短时间内调整身体,直接跌倒在地。瞬间中断的反差,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以至于在心中留下不能忘却的伤痛感。让我不得不赞叹导演高明纯熟的电影表现手法。
如果说这部电影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结尾的片段,连串的一组黑白照片,是大儿子在出行一路拍摄的照片,每张照片就像幻灯片样,在屏幕上匆匆掠过,记录着路上看过的风景,以及每个人的表情,记录着路上的点点滴滴,有漠然的神情,有开心的笑容,有淡淡的哀伤.....但是一直没有出现父亲的形象,直到最后一张照片,出现了年轻的父亲抱着孩子,也许这就是影片最后给我们的想象空间,告诉我们本片的主旨——父亲的回归,一种精神象征似曾相识的归来。 看片无数,娱乐至上,可是总有一些电影让你挥之不去,藏留心底。
2003年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的俄罗斯影片《回归》,就是一部被众多电影评论一致称赞的经典影片。
当这部影片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时,看着电影海报里透露出的诗意的画面,灰蓝的色调,冷凝的气氛,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没想到很快就在中央六台电影频道看到这部电影。在一个很深的夜晚,眼睛几乎没眨一下看完了影片,那一夜我失眠了。
过了很久,我终于买到了这部电影的DVD碟片,像宝贝一样捧回家,迫不及待的看了又看。我很想介绍给朋友看,但我还是把它当宝贝一样珍藏起来。
影片表面所叙述的情节并不晦涩难懂,说的是一个离家十年的父亲突然回到家里,第二天就带着两个还不懂得父亲概念的儿子出去旅行,一路上他使用了威严和震慑的手段,施与孩子特殊的父爱,结果大儿子因惧怕而听话,小儿子因对抗而一步步使父子关系走到绝路。在一个孤岛的高高塔楼上,小儿子威胁父亲要跳下寻死,父亲救子心切,在快爬到塔楼顶的时候不慎坠下身亡,当孩子们意识到已永远的失去了父亲时,终于悲绝的喊出第一声“爸爸”。
影片描述父子失散多年后再度相逢所产生的亲子冲突和情绪波动,情节真挚而感人。低沉喑哑的背景音乐,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深沉复杂的人物性格,矛盾重重的电影主题都具备了引人入胜的元素。影片的摄影使用的是很深的蓝灰色基调,几乎没有别的色彩。自始至终让人阴郁压抑,而俄罗斯北方清冷荒漠的景色虽然美的摄人魂魄,但依然难掩其孤独与冷酷的悲剧气氛。
“电影中的经典……走进一个更深远、更激昂的层次,远远超乎它表面所预示的”。这是《洛杉矶时报》对该片的评语,并被很多媒体转述。
而〈〈回归》获奖后,影片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认为自己的诠释会影响观众对该片的观感以及当中的启发,所以拒绝回答相关问题。做为一个观众对该片的理解都取决于自身的阅历,生活的经历和思维的方式。
“作品即充满吊诡和寓意,给予观众接近两小时的情感波动,以及一个令人错愕的高潮。”——《综艺》。
“一部让人惊叹的心理惊悚片。戏中令人不安的影像,观赏后仍会在脑中挥之不去。顶级作品。”——《娱乐周刊》。
这两条评论让我们知道影片还具诡异,悬念,惊悚的成份,仅从表相看也非常的吸引人,“电影要好看”这是好电影不能饶过去的一节,更何况影片具有各种深层的探索和寓意,使之成为无可置疑的经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有两段拍得很美的奔跑镜头,一次奔跑让他们发现爸爸,另一次却是失去。
这也是一部很美的俄罗斯的风光片,亚寒带地区茂密的针叶森林、静静的湖泊,在导演的处理下,成一种灰蓝色调,散发着冷静幽邃的气质。
更具有悲剧意味的是,《回归》片中大儿子的扮演者弗拉迪米尔·加林,在圣彼得堡一个湖游玩,在友人面前表演跳水时发生意外,不幸溺水身亡,这个地点,就正位于拍摄《回归》时高台跳水的湖泊附近,更为本片增加了现实版的悲剧色彩。因而剧组当年获得二十多个大小影展奖项时,导演和主创人员领奖时都难得露出一丝笑容。
影片“回归”的寓意到底是父亲的回归,情感的回归,还是前苏联的回归都不重要。最珍贵的是让世人再一次无可争议的,欣赏领略那远离很久的经典,是俄罗斯电影经典的回归……
② 人物很冷酷的欧美电影
如果你喜欢带点感人又浪漫的冷酷人物:剪刀手爱德华
如果你喜欢彻底耍酷到底的冷酷狙魔猎人:范海辛
如果你喜欢经典又家喻户晓的冷酷杀手:这个杀手不太冷
如果你喜欢敢于放下一切勇于承担的孤独冷酷英雄: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
如果你喜欢外冷内热的冷酷吸血鬼,那只好:暮光之城系列【虽然我不推荐】
这么多优秀的冷酷主角,您喜欢哪个呢?
光影人生团队诚挚为您解答!
③ 如何深度理解《教父》这部电影
《教父》里的黑帮不是我想象中的黑帮,我以为黑帮就是打打杀杀、义气豪情、冷酷到底。
或许,所有黑帮的底层都有这种色彩,他们少不更事,甚至没有家庭和亲人,他们从打打杀杀中获得快感,争取组织的认同,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怜悯、什么是同情。
但维托·唐·柯里昂和麦克·柯里昂两代教父以及他们的家人、朋友、手下要复杂和丰富得多。
简介
《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等主演的黑帮电影,于1972年3月24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改编自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以维托·唐·柯里昂为首的黑帮家族的发展过程以及柯里昂的小儿子迈克如何接任父亲成为黑帮首领的故事。1973年该片获得第45届奥斯卡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奖。2007年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④ 求一部电影,讲的是美国和俄罗斯军事对峙后要还要爆发核战,影片最后有一个镜头是美国和俄罗斯的总统
这是电影《隔绝》
隔绝的剧情简介 · · · · · ·
影片讲述纽约市一场灾难性的爆炸后,8个陌生人躲进了一座公寓大楼的地下室中。地下室由三个相连的房间组成,幸运的是里面有食物和水储备着,8个幸存者于是开始等待救援……直到一个身着核生化防护服的男子出现……他是来寻找什么的?是什么让他如此残忍冷酷?当生化防护服的一小队人马暂时退去,更糟的情况来了,幽闭恐惧症让这次从避难所变成了牢笼……误解及羁绊又如何化解?
⑤ 我想知道羽泉 拍的第一部电影
他们在一块儿好像并没有拍过电影!羽凡倒是拍过,没出道之前,拍过《北京夏天》(好像是偶像剧),之后参与过《独自等待》,但只是客串了一把!然后演了连续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电影来说,好像只有《独自等待》了!
⑥ 冷酷到底是谁写的
是 刘婕 创作的!
内地著名女歌手、演员、音乐人。
她是内地华语乐坛94新生代代表人物之一,是继酒井法子之后的松下电器全球形象代言人,并主演过多部影视剧。
1996年与著名歌手韩磊对唱《走了这么久》红遍大江南北
1997年主演电影《爱情麻辣烫》
1998年推出自创歌曲《快乐新娘》《不了了之的爱情》获得全国各大榜上好评,《快乐新娘》更是成为国内十大婚礼音乐之一。
2002年为国内著名组合羽泉创作歌曲《冷酷到底》广为传唱。
⑦ 俄罗斯电影主要特点是什么 急需哦 要长点点的 作业啊
简述俄罗斯类型电影的探索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调整。然而,在没有做好预测的情况下,盖达尔和丘拜斯等人的“休克疗法”及私有化,不仅没有创造出市场经济,恰恰相反,私有化打消了提高效率的任何希望。人们期待的潘朵拉盒盖打开了,然而释放出来的却是恶性的通货膨胀。从1991年到1998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了49.4%,可以说是丧失了半壁江山。而1998年8月再度爆发的金融危机则使俄经济几乎跌到崩溃的边缘。
在全国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中,俄罗斯生产滑坡,物价飞涨,国民生活水平下降,整个社会混乱无序,这给经济市场化的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到目前为止,真正自然的、正常的市场经济在俄罗斯依然只是一个诱人的“期待”。而在这种期待中,俄罗斯的电影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从创作生产到发行放映几乎全线崩溃。不过,热爱艺术的俄罗斯人并没有放弃他们的电影,在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在好莱坞高科技和纯娱乐性紧紧吸引着人们眼球的压力中,俄罗斯电影的探索之路一直在缓慢地铺延着
1、“类好莱坞”电影:舶来品,找不到落脚点
俄罗斯取消对进口影片的限额规定后,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外国影片,尤其是美国影片蜂拥而至。凭借着低廉的价格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快餐”,美国电影及时有效地占领了俄罗斯的电影市场。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俄本土电影的创作者们带着不同的目的,纷纷对好莱坞电影进行借鉴或仿造。这其中,许多影片粗制滥造,少有艺术价值。但也有一部分影片凝聚着创作者的思想和个性,既能吸引观众,也不失艺术水准。
爱情是电影永恒的表现主题。俄罗斯电影创作者在“移植”好莱坞爱情片的模式时,虽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能吸引观众眼球点击率的纯娱乐性场面描述,但有些影片仍不失艺术品位,印带着俄罗斯人特有的高雅。《雨痕》(维·纳哈勃采夫-姆拉德希依导演1991)是一个现代版的希腊神话。影片让年轻的女音乐工作者和归国的中年音乐家在未解的谜团中相识、相爱,直到谜团解开。影片继承了希腊神话的传统,流露出一种人受不可知命运摆布的痛苦。1998年,老导演彼·托多罗夫斯基的《爱情三重唱》放弃了对时代的思考,把表现的触角伸向了当时时髦的三角恋爱上。作者虽然调用了俄罗斯式的悬念、讽刺、幽默、抒情等各种手法,但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却远远不及作者以前的《战地浪漫曲》,以致“不知为什么,观众对影片没有反应”。[1]影片《12月的音乐》(德霍维奇内依导演1996)同样出于商业考虑,描写了一个出国侨居的男子回国后同一对母女陷入三角感情的纠缠之中的故事。影片最后的悲剧结局似乎从一个侧面透露出了俄罗斯人当前的阴郁情绪,但陈俗的爱情模式却把本来就心情不好的观众给赶走了。
黑社会势力是好莱坞电影常用的表现素材。在俄罗斯,影片审查制度解构后,一大批表现俄社会动荡的黑社会片开始兴起。1992年,导演甫·普洛特金拍摄的影片《为了活下来》,讲述了一个退伍军人在担任登山营主任期间同黑社会势力斗争的故事。影片既借鉴了好莱坞影片惊险紧张的打斗场面,也继承了俄罗斯电影细致地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优良传统。虽然情节简单,但影片表达手法多样化,既有纪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运用,也有儿童电影的特征,发行情况比较好。1997年,阿列克赛·巴利班诺夫的《兄弟》同样以复员军人同黑社会的斗争为背景。影片主人公达尼拉为了救哥哥同黑社会势力展开生死之战,最后达尼拉干掉了黑社会分子,拿了他们的钱,分给他认为需要的人,然后便坐车离开了彼得堡。影片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但达尼拉由一个朴实无华的小伙子变为冷酷的杀手却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
帮匪题材同表现黑社会势力的影片紧紧结合在一起,但在俄罗斯,这一类效仿好莱坞模式的电影更多地把批判的触角伸向了现实社会。1991年,瓦·契柯夫的《俄罗斯轮盘赌》把美国电影《邦尼和克莱德》的情节模式借鉴过来,真实准确地表现了俄现实社会动荡、混乱的情状。影片中许多格斗、枪战的场面惊心动魄,极近好莱坞商业电影的风格。难怪有些俄罗斯影评人称它为“当代俄罗斯的邦尼和克莱德”。1998年,瓦·托多罗夫斯基的《聋人之国》通过两个女孩的前途命运再次触及到了俄罗斯当时的社会现实。影片故事情节简单,但情节设置上运用了现代电影的诸多元素:爱情、友谊、金钱等等。叙事方式上,黑社会、毒品、脱衣舞等调料的加入,则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尽管影片存在一定程度逃避现实的嫌疑,但却典型地代表了俄罗斯“第二浪潮”电影创作者的风格和趋向。2000年,新成立不久的“炼金术电影公司”推出豪华电影《黑幕》。该片在普通的侦探、帮匪情节中加入了陨石坠落、日蚀等宇宙的天灾的自然现象,以适应美国大片培养起来的新的消费群体,不过影片在艺术上没有突破。
1998年,阿斯特拉罕导演了影片《死亡合同》,该片可以划归到恐怖片的范畴中去。创作者想以一个移植人体器官的秘密场所的杀人行径来制造恐怖气氛,但影片因为过于暴露的商业目的和迎合倾向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1999年,瓦西里·皮楚拉导演的最新影片《缀满钻石的天空》比较受欢迎,但整体上处理的略显粗陋平庸。2000年,亚历山大·泽利多维奇对昆延·塔伦蒂诺的效仿之作《莫斯科》做得比较好,但同真正的美国商业片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总体看来,俄罗斯的“类好莱坞”电影在样式上“面面俱到”,而且有一部分在揭示社会问题方面也有一定的深度,但在吸引观众方面,却不尽人意。除了还没有掌握样式电影的特点和规律之外,或许根本问题在于,好莱坞模式化的电影在俄罗斯的传统中根本找不到落脚点。所以,好莱坞模式要确立自己在俄罗斯的牢固地位,还需要真正的时间。
2、喜剧片:本土品,让人笑不起来
据调查,目前在俄罗斯影院放映的影片中,最受欢迎的是喜剧片,这或许契合了俄罗斯人生性善良和狂放的特点,也或许是因为沉重的现实生活使人们对喜剧样式有所钟爱。但是,现今的俄罗斯喜剧电影中却少有纯粹的喜剧片,导演们每当涉足喜剧时,总会流露出一种阴暗的底色或是含泪的笑。
1991年,艾利达尔·梁赞诺夫自编自导的《天堂》以隐喻的手法表现了一群被时代遗忘的艺术家和不幸的老人们的艰难生活。影片最后,在外星人的帮助下,这群人乘坐一辆奇特的火车飞上了天。影片获得1992年最佳故事片“尼卡”奖。但导演失去了他一贯的幽默感,影片中丑陋荒诞的环境和精神似不正常的人让观众产生厌恶感。1996年,梁赞诺夫的《你好,傻瓜》登上了当年排行榜的首位,但是影片中加入的大量笑料却给人一种没有生活根基的感觉。看来,有才华的梁赞诺夫面对凋敝的生活,也全然没有了笑的欲望。
1995年,亚历山大·罗果日金的《民族狩猎的特别之处》很是吸引观众,电影票房以及录相带发行的收入都达到了与西方大片不相上下的水平。影片把俄罗斯的传统爱好:喝酒与狩猎融为一体,通过狩猎过程中的各种奇遇制造出大量笑料。然而,洋溢着轻松欢笑声的《特别之处》同样不是纯粹的喜剧,影片透着尖锐的讽刺意味对民族生活中的“酒文化”进行戏谑。1998年,罗果日金的《民族垂钓的特别之处》则把意犹未尽的伊沃尔金将军一干人带上了更加热闹的垂钓之旅。影片大胆杜撰了一些离奇的情节,让伏特加酒的味道蔓延到了军事演习中的军舰上和非法侵入邻国水域的潜艇中,搞笑目的十分明显,影片向纯喜剧的方向进了一大步。
1994年,俄罗斯第二浪潮的中坚人物谢尔盖·里夫涅夫推出影片《镰刀与锤子》。该片讲述了通过改变性别将一个普通人变成时代需要的典型人的荒诞故事。影片是对斯大林时期文化与政治的滑稽调侃,充满了尖刻与机智,但却极端阴郁。1993年,富有幽默感和喜剧才华的尤里·马明用《通向巴黎的窗口》表现了俄罗斯人在出国大潮中的心态。作者以谨慎的态度探索了一种能够表现俄罗斯人对国外生活复杂心态的艺术结构:通过在墙上开个窗户,让梦想去巴黎的人开开眼界,再回到现实中的俄罗斯来。该片获得当年“震荡”电影节导演奖。不过,牵强附会的情境和并不可笑的打闹却使影片质量大大受损。1995年至1996年奥塔尔·约谢利阿尼推出系列片《匪徒列传》。其中《匪徒列传,第七章》是一部结构很好、充满愤怒和嘲讽的电影。影片叙述自中世纪以来到苏维埃政权时代直到今日这个枪械泛滥、黑帮横行的污浊社会中人类的愚蠢和暴力。影片中有不少令人发笑的东西,但这种笑是板着面孔咬牙切齿的笑。
此外,一些本来很好的喜剧或情节剧由于过分沉溺于闹剧手法而遭到损害。比如巴德尔·隆金叙述一个矿工小镇里好人与坏人“斗争”的《婚礼》(2000),弗拉基米尔·缅绍夫描写1983年莫斯科的《众神的妒忌》(2000)以及弗拉基米尔·福金讲述一座房子里住过几代人的《富人之家》等等。
在当前的俄罗斯,喜剧电影的创作还没有真正步入到纯喜剧样式的轨道上来,许多影片无论是揭露过去苏联时期的风习或是讥讽当前的社会现实,创作者不是要我们发笑,而是使我们感到一种刺痛。而且当前俄国人对荒诞美学的热衷太过痴迷,以致使本土的喜剧越来越趋向概念化。可能是现实太沉重了,电影工作者高兴不起来,广大的人民也同样不能纯粹地“喜剧”一回。目前,俄罗斯喜剧样式的电影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远远没有形成规模。
3、“新俄罗斯人”电影:新生儿,长大还需时间
“新俄罗斯人”电影是在俄罗斯新贵现象产生之后应运而生的。所谓“新贵”,就是那些在苏联解体后利用种种渠道迅速发家、过上优裕奢华生活的商人,他们多居住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新俄罗斯人”影片以他们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他们生活的场景及其经历折射出当今俄罗斯社会的现实状况。
1995年,阿勃德拉什托夫和明达泽导演的《一个乘客的剧本》,比较类似于“新贵电影”。该片虚构了两个社会形象:法官和被审判者。年轻人在苏解体前被牵连入狱,苏解体后,他出狱并跻身于新贵之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火车上看到了曾经审判过他的法官(现在成为列车员)。于是他便开始了有计划的报复行动 然而最后,死去的却是年轻人。影片主要表现了一种报复心理。虽然该片在柏林电影节上获银熊奖,但在国内却反映平平,可能是作者的虚构太过于一厢情愿,人们根本不愿意相信。
1996年,阿斯特拉罕的《一切都会好的》给人们编织了一个似乎更不大可能的童话:一个发了财的俄罗斯新贵回到故乡要建设一座娱乐中心;他的儿子获诺贝尔奖并回国,还爱上了一个将要结婚的姑娘;而其他的几对年老、年轻的恋人也最终走到了一起。影片是应时之作,因为过分地迎合“新贵”老板的心思,过分地美化他们的形象,而使影片的艺术质量大打折扣。虽然影片比较好看,但却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
1998年,影片《莫斯科》没有迎合“新贵”心理,而是毫不留情地把批判的锋芒对准了他们。在影片中,“可爱的”新贵们无聊空虚的形象被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2002年,影片《有一次在俄罗斯》可以划归到“新贵”影片中去。该片意在描写俄罗斯经济寡头别列佐夫斯基。
美国神话找到了西部片这一类型来表现自己200年的历史,银幕上出现了诚实的行政长官与狂暴的匪徒斗法。而俄罗斯的电影创作者们在探索中也试图打造自己的类型品牌——俄罗斯新贵电影。美国的西部神话通过善与恶的冲突,迸发出了民族文明和社会规范的火花,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成为美国电影的标识。而俄罗斯新贵影片却全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走的路。他们在打造本土品牌的时候,不自觉地走了两个极端:要么把“新贵”们美化得一塌糊涂;要么把他们丑化得面目全非。这些影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今俄罗斯社会的现实情状,但却由于缺乏客观的描写、冷静的思索以及足够的耐心,整体质量不高,“生长”还需呵护。
4、等待“后苏联”类型电影神话
在俄罗斯,除了30年代的喜剧电影以及60年代盖达尔的影片之外,基本上没有类型电影的传统。因此,“以那种魅力四射的坏蛋为主人公的类型电影及恐怖电影在我们的电影中没有根基。近年来有人企图尝试这些类型,但多以失败告终。”[2]俄罗斯老导演彼·托多罗夫斯基似乎不太赞成民族电影走类型化的路子。然而年轻一代的导演们却有不同的看法。Н·列别捷夫(1991年推出处女作《蛇泉》)说,“在今天的情势下,类型电影的制作应该从零开始”。[3]对此,教师А·米塔似乎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说,“最近几年俄罗斯观众变化很大。十年前只有专家才能看到的影片现在每天都在电视上放映。 从接受信息的水平看,我们的观众已接近欧洲观众。 年轻人喜欢美国电影,他们偏爱不具俄罗斯特色的枪战片、恐怖片。兴趣爱好的改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因此,“俄罗斯电影必须先达到世界电影的质量和水平,掌握严格区分电影的类型原则,然后才能考虑其特殊道路。”[4]
目前,俄罗斯电影“国家定货”的时代已经消亡,“苏联电影”以及它的“贡献”也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新的局面是一份四分五裂的遗产和复杂无序的生存环境。在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态状中,俄罗斯电影能否走上类型电影的发展道路,能否重新演绎前苏联电影的神话,我们不做预测,只有等待。
⑧ 导演王岳伦都有什么代表作
其实提起王岳伦,大家都会叫他一声王导,但是真正的要问大家他导演过什么作品?我想没有几个人能够想得起来,因为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面,他导的电影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少。我相信大家唯一有印象的应该就是很多年前的那部电影叫做《十全九美》了。这部作品当时是他的老婆李湘给他拉人投资的,而且自己也倾情出演了,虽然说口碑还不错,但是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水花。
不过有一些人要说了,他拍MV的确还是不错的,也获得了不少的奖项。的确,一开始他拍MV还是不错的,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据了解,他当初跟李湘就是在工作当中认识的,他给李湘录歌,后来两个人就对上眼了,然后开始交往,后来结婚。不过那些都是过去了,随着两个人宣布离婚,这段感情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⑨ 客机要是玻璃破碎会怎样
一般的飞机客舱窗户分三层,不是那么容易破的。
飞机外层窗户是耐压的,并且可以承受一定的撞击。在飞行过程中,由于高空空气稀薄,必
须对客舱进行加压,但是即使这样,客舱内的压力也只能维持在0.6-0.7个大气压(法规规定:在最高飞行高度上,客舱压力不得低于相当于为8,000英
尺的外部大气压力,相当于站在2500米的山顶)
这样为了避免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由于外部压力的变换,导致三层玻璃中间产生长期的压力差,在中间玻璃中留个通气的小孔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如果是低空 或者没有飞行 只是停在地面 问题不大。
如果你在3万英尺(9144米)的巡航高度被吸入大气层,会变成什么样?
专家说,真的不乐观。
“你很可能在几秒内就没命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理学家、内科医师彼得·瓦格纳说,“这涉及很多关键的生理问题。你没有降落伞——连这个事实都不要紧了,因为非常、非常低的氧含量会让你在3到4秒钟的时间里除了拼命呼吸,什么也想不起来。”
仅仅是大脑缺氧也能很快导致休克和死亡,此外,这个高度的摄氏零下57度气温和每小时805公里的风速还会导致快速冰冻,令人从皮肤、眼睛等表面组织开始“冷酷到底”。
为了应对如此极端的压力,你的神经系统会失控,可能导致血压和心跳出现致命的峰值。而气压突然改变会引起严重的减压病,类似人们戴着水肺潜水时,因上浮太快而产生的“潜水病”。
还有一种危险是一飞出去就撞到机身,坠落下去是什么结果就更不用说了。“你可能被切成两块,或者更多块,这取决于你用身体的哪一部分撞到了什么东西。”瓦格纳说,“总之什么可怕的景象都有可能发生。”
好在,机身出现洞洞这种事通常只发生在那些被袭击的军用飞机上。民用飞机中尽管也有先例,但十分稀少,比如1988年美国阿罗哈航空公司的某趟243次航班。它在7300米高空中弄丢了一大片顶板,将一名空服“喷”出飞机,致其死亡。
人会被喷出破损的飞机,是因为机舱环境与外部环境有压力差,产生了吸力。飞机的气压通常被保持在海平面上1800米到2400米的气压水平。在大约9000米高的巡航高度,飞机外部的气压比乘客感受到的内部气压低2.5倍左右。
当飞机上破了洞,平衡内外气压的强烈趋势会生成一个通风的隧道。越靠近这个隧道,空气流动速度会变得越快,当空气流出机身时,速度已经达到了音速。而在飞机内部远离破洞的区域,风可能和缓得只会将纸片吹乱。
洞的大小决定了有多少空气可以立刻流出飞机,以及情况会变得多危险。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物理学家杰弗里·兰蒂斯的计算,当一架波音747上出现一个0.3平方米的洞,坐在洞旁边的人会被大约半吨的力向外拉扯,直到100秒后飞机内外气压取得平衡。
要命的是,风力会飞快地将小洞扯得越来越大,给紧急迫降增添压力。“但一切都还在未定之天。”兰迪斯说,很多情况下,有经验的飞行员能够快
速反应并将飞机安全降落,就像月初西南航空的事故一样。如果你不幸搭上了这样一班突然漏风的飞机,赶快系上安全带,拉出氧气面罩吧。
瓦格纳建议,如果洞是由子弹等小东西造成的,可以一把抽出飞机上的杂志,狠狠拍上去。只要气压牢牢吸附住它,堵上这个洞,你就是个拯救上百人的英雄了。
⑩ 于荣光哪部电影里有首冷酷到底
狼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