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评价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他导演的作品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的具有生动性,内容也是具有观赏性质的。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作为国外的著名导演,在投入电影事业的过程中,是通过独有的眼光能呈现影片的独特风格。他从小出生于法国巴黎,作为浪漫之都,从小也对演艺事业非常的感兴趣。同时在二战时期,也曾经参与从军对抗法西斯的战争。也参加过很多保卫活动,可以说也是具有军人的素质以及过硬的体魄。二战结束以后才开始投入到电影事业当中,他的一生也是非常传奇的拍摄很多经典的作品。而且他的创作理念还是启发于美国的电影以及日本的武士精神。
而且细心的观众也会很注意它的拍摄过程,比较的含蓄。在内容呢开端并不会轻易的让观众知道整个的主题,而是通过循序渐进的吸引方式来呈现给观众。而且在他的电影过程当中,往往是以男性的角度出发,体现的是作为男性的阳刚气魄的风格。对于女性角色就会刻意的弱化。所以在整部剧中就会感觉到明显的男女分明。
② 集体回忆的特吕弗
作者: 梁良,陈柏生 主编
出 版 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1
开本: 大32开
国际标准书号: 9 7 8 7 5 4 5 8 0 1 5 6 9
定价:¥25.00 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年2月6日出生于巴黎。他14岁时离开学校,开始工作,先后从事过电焊工等多种职业。从年轻时代开始,电影就是他最大的兴趣。之后,特吕弗当过记者,但却因为1951年应征入伍而被迫中断。1953年他复员回家,在亦师亦友的影评人安德烈巴赞的帮助下,开始在《电影笔记》和《艺术》上发表他那些观点犀利的电影评论。
1955年,特吕弗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作品,而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则是《四百击》,一部关于小男孩故事的半自传作品。影片在1959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大奖,以及“纽约影评人协会”年度最佳外语片等一系列荣誉。之后,他又相继拍摄了一些同样获得高度赞誉的作品,几乎一年一部。
除了当编剧和导演之外,他还经常自己出演电影。同时,他也继续撰写电影评论,并完成了《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和《我生命中的电影》两本著作,后者是他的影评自选集。
特吕弗是法国新浪潮的领军人物,也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导演之一。正如《纽约时报》所说,他是“一位安静的革命者,以传统的方式拍摄最不传统的电影”。1984年10月21日,他在巴黎去世。
本书以法国著名新浪潮导演特吕弗(1959-1984)为主要对象。分特吕弗其人、特吕弗其事、特吕弗其文、特吕弗其影等几大章节,全方位地介绍这位导演的生平作品与风格,配以多幅剧照及生活照,堪称特吕弗大全。 前言:永恒的特吕弗梁良
序言:我与特吕弗结的缘
第一章:特吕弗其人
特吕弗小传
生活与电影画上等号
特吕弗特写陆离(翻译)
我在三藩市遇见了特吕弗
我在巴黎会见了特吕弗
绿屋外的春天——“新浪潮”回顾,兼怀特吕弗
第二章:特吕弗其片
特吕弗作品简介卫灵等
一次访问(短片1,1954—1955)
顽童(短片2,1957)
水的故事(短片3,1958)
四百击(长片1,1959)
射杀钢琴师(长片2,1960)
朱尔和吉姆(长片3,1962)
安托万与科莱特(《二十岁的爱情》法国片段)(短片4,1962)
软玉温香(长片4,1964)
华氏451度(长片5,1966)
穿黑衣的新娘(长片6,1967)
偷吻(长片7,1968)
密西西比号上的塞壬(长片8,1969)
野孩子(长片9,1970)
夫妇生活(长片10,1970)
两个英国姑娘(长片11,1971)
像我一般美丽的姑娘(长片12,1972)
日以继夜(长片13,1973)
阿黛儿·雨果的故事(长片14,1975)
零用钱(长片15,1976)
爱女人的男人(长片16,1977)
绿色的房间(长片17,1978)
飞逝的爱情(长片18,1979)
最后一班地铁(长片19,1980)
隔壁的女人(长片20,1981)
情杀案中案(长片21,1983)
大陆、港、台三地的特吕弗片名
那个不停逃跑的孩子——安托万的故事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黄爱玲
不吃早餐的男人 欧嘉丽
漫谈特吕弗电影里的孩子
兜巴星:《日以继夜》
野兔的旅程:《四百击》 一一零八
对爱的坚信和固执——特吕弗版本
等待一个星期天——最后一部电影《情杀案中案》
特吕弗的电影世界 黄建业
画面与音乐天衣无缝的结合——特吕弗与德勒吕
第三章:特吕弗其文
《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序特吕弗
我怎样拍《野孩子》 特吕弗
特吕弗是不是全世界最陕乐的人?——是。
《安德烈·巴赞论让·雷诺阿》序
侦探小说万岁
第四章:特吕弗其书
访问之最——《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
人始终比电影更重要——读《特吕弗书信集》
第五章:特吕弗其迷
特吕弗香港传奇
从《第三类接触》谈起——特吕弗访问记高淑斌(翻译)
最后一次越洋遥访
日子走下岁月的山坡
1984年秋·悼念特吕弗
“陆离与《中国学生周报》与特吕弗,就像一个错综复杂的情网。”
“游弋于童年的梦与青年的热望的海洋中,朦胧地从电影中认识人生。”
敬悼壮年早逝的法国“新浪潮”主将弗朗索瓦·特吕弗
1985年·特吕弗一年祭——顽童的岁月是这样流过的
1994年·特吕弗十年祭——他不用再恐瞑了
2004年·特吕弗二十年祭一《你那边几点》导演手记
戏中戏未完
偷吻特吕弗
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
痛苦一直沉默
特吕弗情痴篇——爱之颂,也是爱之悼
当我在蒙马特
第六章:珍藏特吕弗
特吕弗书信手迹
仍然有一个错觉……
特吕弗与花生漫画
特吕弗电影音乐唱片封套选刊
特吕弗书影选刊——特吕弗写的书,写特吕弗的书……
附录:本书作者简介(出场序)
③ 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的主将有哪几位
弗朗索瓦.特吕弗
楚浮
高达
夏布洛
侯麦
贾克希维特
④ 什么是法国新浪潮~
“新浪潮”电影是电影史中最耀目、最迅速、最彻底的新旧换代事件之一。最常为大家所称道的是众多性格各异的年轻人搞出的一批批精彩纷呈的电影佳作,电影评论对电影创作的作用,没上过电影学院能不能拍电影,器材的整体变化对创作的影响,青年电影的活力,电影变革与社会变革的互动等话题。这些话题常道常新。比如目前中国电影评论的弱势、与创作的脱节、说好不说坏,比如各式电影教育是在培养电影人才还是在制造电视通才,比如数字化影响到器材的复杂程度不够,而且改变了工艺流程,创作除了适应它之外还能做什么,比如对电影创作者进行“分代”论拨,等等。
浪潮之后——六十年代后法国电影速描 60年代,《电影手册》继续伴随年轻的法国电影运动。在“新浪潮”首期之后,有些人继第一代编辑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罗尔和罗麦尔之后成为导演,陆续出现了吕克·穆莱、安德烈·戴西内、巴斯卡尔·卡内、让一路易·考莫利,后来又有塞尔日·勒·贝隆、达尼埃尔·杜布鲁克斯、雷奥·加拉克斯、奥利维尔·阿塞亚斯,虽然他们绝对没有形成可以跟1958年那代人相提并论的集体。保罗·维西亚试图通过_个制作公司(“对角线电影公司”)促进一群志趣相近的年轻作者形成一个集体,他们当中有让一克鲁德·吉盖、马利一克鲁德·特莱鲁、让一克鲁德-比埃特、雅克·达维拉、纪拉德·弗罗特一古达兹,但是这个尝试是边缘性的,因为他们的探索结果和国际影响始终非常有限。只有安德烈·戴西内例外,他在经历了艰难的起步之后,成功地在电影制作领域占据了相当于弗朗索瓦·特吕弗在娜·德纳芙不遗余力的支持,自1981年拍摄《美洲旅馆》开始,直到《我最喜欢的房子》(1993)和《窃贼》(1996)。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对法国电影来说是一个过渡时期。“新浪潮”的余波仍在震荡,传统形式的电影又重为人们所瞩目。一些资深的艺术家把传统和“新浪潮”手法相结合,拍出了富有个性的影片,如布努艾尔的《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1972)、《欲望的隐晦目的》(1977)、布莱松的《幻想家的四个夜晚》(1971)等。“新浪潮”的主将们则开始分化,戈达尔仍延续离经叛道的宗旨,拍了《中国姑娘》(1967)、《周末》(1967)等极左观点的作品;特吕弗向传统有所回归;拍了《阿黛尔·雨果的故事》(1975)、《最后一班地铁》(1980)等影片;阿伦·雷乃继续他对时间和心理的探究,向法国电影贡献了《天命》(1975)、《我的美国叔叔》(1980)等影片。此外,科斯塔一加夫拉斯的《z》(1968)、《招供》(1969)、伊夫·布瓦塞的《谋杀》(1972)、米歇尔·德拉什的《舞会上的小提琴》(1973)等影片分别从现实或历史揭露政治的黑暗,形成了“政治电影热”。70年代中期,法国还曾有过一个色情电影的高潮,但很快便销声匿迹。 “新浪潮”是电影有史以来发生的场著名的美学革命,在这个意义上来说,1959年的“新浪潮”的继承人只有让·厄斯塔什(从1963年的《有害的交往》到1981年的《阿利克斯的照片》)和菲利普·卡雷尔(从1969年的《处女的床》、1989年的《急吻》和1991年的《我再也听不到吉他声了》到1995年的《幻灭的心》),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延续着“新浪潮”先驱者们的实验和探索。 80年代的法国电影虽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创新运动,却也涌现了不少才华横溢的新人,给法国电影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们中间有的年龄并不轻,但就从事电影异常工作来说,仍属80年代新人,如克洛德·贝黑,他从早年当制片和演员发展到执导《让·德·弗洛莱物》和《甘泉琶依》这样的巨片,同时还担任了《熊》《情人》等名片的制片人。 ……
“新浪潮”(又称“电影手册派”、“作者电影”)作者电影的风格,在巴赞理论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下,大都以专注的手法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因而有很强的纪实性,不少影片都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比如:特吕弗的处女作《胡作非为》及可视其为续集的《喻吻》、《二十岁的爱情》、《夫妻生活》等等。这些影片都以一种空前未有的真实与诚恳征服了观众。戈达尔说:“新浪潮的真诚之处在于它很好地表现了它所熟悉的生活、事情,而不是鳖脚地表现它不了解的事情”。作者电影往往集编剧、导演、对自、音乐,甚至制片于—身,形成了统一的制片方式。从电影观念上看,“新浪潮”同先锋派一样,向传统电影观念发出了挑战,这两次电影美学运动都是对商业电影的有力打击。从形式上看,“新浪潮”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有着不少共同之处,所不同的是“新浪潮”与“新现实主义”在影片的主题与内容上却有所不同,“新现实主义”带有重大的社会性,而“新浪潮”却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主题:非政治性的电影。在新浪潮的作品中,人物似乎是随风来到人世,随风在世上飘泊,又随风而离开人世。《精疲力尽》是最说明这一点的。入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的电影。“新浪潮”的功绩之一在于战胜了某种禁钢,力图真诚地描写男女和爱情,暴露虚伪。他们所感兴趣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于建筑在“善”与“邪恶”的传统观念。特吕弗拍摄的《朱尔和吉姆》(1962年)就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 法语法国网站整理 Myfrfr.com
摄影方法:摄影风格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摄影师们侧重于画面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制作。他们以一种全新的自然主义的摄影风格出现。这一点紧紧和拉乌尔·谷达尔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谷达尔是戈达尔形影不离的摄影师,拍摄了从1959年一1968年间戈达尔的所有影片,还有一部分是和特吕弗合作的影片。由于“新浪潮”制作费用低、周期短,在实景中拍摄和即兴的导演、表演风格,便决定了谷达尔的摄影风格。他在摄影中更多地使用自然光和微弱光线的表现。他创造了肩扛摄影机、跟拍、抢拍等类似纪录片或新闻片的拍摄方法,形成一种极强的现实风格。谷达尔的这些风格赋予影片以自然、逼真、偶发的创作风格。在“新浪潮”的作品中,既顾及电影时空的完整性以及节奏的运动感,又出现大量的长镜头、景深镜头的摄影,特别是动用了一些十分灵活的移动摄影 Q—戈达尔说:“摄影移动是个道德问题”。他把美学上的追求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那时起,跟拍、长焦、变焦、定格、延续的全景摄影,成帧调节、摄影机的震颤相继作为艺术手段而动用。
音响处理:“新浪潮”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有时人物的对白都被淹没在音响中。那时,因为投资少,大都是同期录音、制作周期短,这是最省钱的办法。剪辑:蒙太奇在这里不再表达思想和解释心理的手段,而只是作为时空切割时的手段。“新浪潮”的导演们对电影的长度、节奏很感兴趣。他们实现了一种快速剪辑的方法,增加了电影的镜头数目。取消遮挡、化出化人、淡出谈人等传统手法,采用镜头之间的直接衔接,并在时空关系上进行跳接。这种剪接无疑加快了观众的视觉节奏,减轻了叙事的繁琐冗长。长镜头的使用是增加影片的真实色彩。而快速剪辑法是增加视觉的节奏感。从“新浪潮”之后,特吕弗和夏布洛尔的长镜头,戈达尔的跳接与快速剪辑,成为当代法国电影的基本艺术手段,一直为人所延用至今。 法语法国网站整理 Myfrfr.com
表演:与传统明星制度相对立,他们启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轻人做演员。同时,他们还汲取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非职业演员的方式,以及詹姆斯·迪思和马龙·白兰度的“不表演的表演”的风格。同时,“新浪潮”的导演还纷纷登场,出演他们影片中的角色。实际上,“新浪潮”也创造了自己的明星:贝尔纳戴特·拉风、让—保尔·贝尔蒙多。他们的表演完全摆脱了戏剧腔,真实、朴素、自然,总之,“新浪潮”对电影传统的语言、语法毫不在意。他们采用十分灵活的制片原则,导演不追求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而是追求个人风格,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形成了“作者电影”的观念。同时,这种观念影响了德国、日本、美国,甚至全世界。
⑤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艺术主张、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
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有克罗德•夏布洛尔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尔日》是新浪潮的最早作品,紧接着有特吕弗的《四百下》 ,阿兰•雷乃的《广岛之恋》 ,后来,1960年及以后,又出了让-吕克•戈达尔的《筋疲力竭》 ,艾里克•罗梅尔的《狮子座》 ,最后有雅克•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 。
“新浪潮”作者电影的风格,大都以专注的手法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 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 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⑥ 新浪潮电影运动中,诞生的大师都有哪些
新浪潮电影运动,他诞生了非常多的一些大师,比如其中就有奠基人克劳德夏布洛尔还有戈达尔特吕弗,他们都是这场运动里面所诞生的大师级别的导演。
新浪潮电影运动,它主要是从法国开始的,但从此以后世界各地包括日本,加拿大英国等一些法国等一些国家,他们都开始了相同的或者类似的运动,他们中间这些人有的是从电影学院毕业的科班生,有的是因为一些特殊的经历结果与电影相遇了。比如这里面就有一个大师叫特吕佛,他就没有上过电影学校,也没有受过如何拍摄电影这方面的专业训练,而他们对于电影的认识完全是通过看一些电影才知道的,虽然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拍摄一部电影,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看一些非常不好的电影,从这些电影里面他们知道了一个好的电影不应该怎么去拍摄。
⑦ 爱情誓言的法国新浪潮的老舵手
艾力侯麦(Eric Rohmer)是法国电影新浪潮中年纪最长、却最晚才赢得世界注目的电影人。这部新作《爱情誓言》是根据17世纪法国作家杜尔菲(Honore d’Urfe)的爱情经典巨著〈阿丝特蕾〉(L’Astree)所改编,全书多达60册,是法国巴洛克文学的代表作,对法国文学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电影问世一百多年以来,这本钜作就一直被人们期待能拍成电影,却一直无人敢尝试,而被高龄的侯麦拔得了头筹。侯麦这次透过改编这部400年前的巨著,来探讨人们的爱情和忠诚,处处皆展现他的返璞归真。现年87岁的侯麦,在其50年的电影生涯中总共拍摄了25部长片。〈六个道德故事〉他拍过了,〈四季〉他也拍过了,此次能将〈阿丝特蕾〉搬上银幕,侯麦了无遗憾地说,《爱情誓言》将是他的最后一部电影。《爱情誓言》维持了侯麦所擅长的爱情与文学主题,有着他近半个世纪以来一贯坚持的美学风格,并以简单朴素的纪实手法,描写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细致微妙的心情。
一句话评论:
本片是导演最成功的那些影片中最美的一部。--《正片杂志》
影片深深地感染着观众的情绪,而且让观者无需去细究这种自由的得到是否切实可行。--《电影手册》
很有必要复习一遍1967年的影片《女收藏家》,这样才能发现侯麦是一位如此有创造天赋的导演。这部影片中第一次在行动和思想上如此百无禁“色”。--《电视全览》
侯麦改编自奥诺雷·杜尔菲的田园牧歌式的小说,在影片中讲述了一段不同寻常的爱情,精彩的故事引人入胜。--《解放报》
不管有多牵强附会,埃里克·侯麦的这部最新也有可能是最后一部电影,其中展现的道德和之前预测的相差无几。--《综艺杂志》
【一部新的对话体爱情故事】
从六、七十代的六个道德故事开始,到八十年代的喜剧与格言系列,再到九十年代的四季故事,法国导演埃里克?侯麦一直孜孜不倦地阐述着他所感兴趣的命题,不厌其烦地纠缠于让人捉摸不定的情感世界。现年87岁的侯麦,在自称是他的最后一部影片中,秉承其一贯擅长的对话体爱情故事,诉说了一个古老的美丽神话,继续剖析耐人寻味的人生命题。
电影《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是根据17世纪法国小说家于尔菲(Honore d' Urfe)的《阿丝特蕾》(L'Astree)改编而成。这是侯麦连续第三次拍摄历史故事,此前有设置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贵妇与公爵》L'Anglaise et le c(2001)和1936年西班牙内战时期的《三重间谍》Triple Agent(2004)。而在更早以前还有根据克莱斯德的同名小说改编的《O女侯爵》 Die Marquise von O(1976),故事发生在1799年拿破仑时代的意大利。
改编《阿斯特蕾》的计划最早是由法国导演皮埃尔·祖卡提出来的,由埃里克·侯麦与他人共同成立的Films Losange电影公司出资拍摄。然而,另一名导演兼制片人玛格丽特?梅内葛佐认为这部电影的投资太昂贵,于是拍片计划就此夭折。这部在1955年没有付诸于实践的电影,终于在时隔多年之后的今天,由埃里克?侯麦亲自执导筒来完成。侯麦曾在接受采访中选称自己一直以来都认为皮埃尔·祖卡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编剧,但同时还强调自己改编的这个剧本和祖卡的完全不同,要更加的自由。影片的文学色彩占相当比重,但是侯麦的拍摄给影片一种对文学新的表现手法,完全在自然背景中完成的拍摄,只不过台词会给观众舞台剧的感觉。从背景装饰、自然风光等等方面来看,侯麦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赋予了剧本全新的意义,并且是纯粹的舞台剧无法达到的效果。
【阿斯特蕾、瑟拉多及其他】
侯麦常常喜欢选择与新人合作,在这部电影中亦是如此,启用了两位名不见经传的演员担任主要角色,即男女主角安迪·吉雷和西塞丽·卡塞儿。两位主演都是第一次在大银幕上亮相。至于希茜尔?卡塞和乔斯林?基夫兰则算得上是镜头前的熟面孔。扮演浪荡子海勒斯的拉道菲?鲍力曾在《亡情巧克力》 Merci pour le chocolat(2000)中扮演伊莎贝尔·于佩尔和雅克·迪特隆的儿子。此外,在女导演安妮·芳婷的电影《新的机会》 Nouvelle chance(2006)中也曾经诠释过瑟拉多这个人物。
安迪·吉雷和西塞丽·卡塞儿与侯麦的第一次见面非常简单。侯麦在办公室里等候着,看见他们来了又是沏茶又招呼他们吃糕点,然后坐在一起开始很随意地聊天。大师的亲切与随意让他们放下所有的负担,而在接下来的合作过程中,认为表达感情是演员的任务的侯麦一直赋予演员完全自由的空间,展现最自然真实的表演。
执导风格追求文学化的侯麦,对台词的要求也非常严格,《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的对白都都古代用语。侯麦在拍摄现场并不喜欢下指令,但是一旦涉及到台词对白,态度就非常强硬,着重要求演员们在片中改变过于现代化的说话方式,尽可能放慢节奏说话。在拍摄之前,女主角阿斯特蕾还有一个舞台剧教练,专门训练她的说话发音,以此纠正平常的说话方式。所有演员必须将对白熟记于心,使之完全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几乎可以说是让大家掌握了一门古代用语。
【关于作家于尔菲的一些】
于尔菲(1567~1625)是法国作家,创作的田园小说《阿斯特蕾》在十七世纪家喻户晓。全书共分五个部分,每部12册,从1607年至 1627年间陆续出版,以牧羊人瑟拉多和牧羊女阿斯特蕾经过曲折而终成夫妇的爱情为主要线索,穿插了大量的故事以及有关爱情和政治的议论。小说一共有五千多页,包括了四十个故事和成百上千位人物形象,是法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
埃里克?侯麦在电影中寻找到了小说家于尔菲的《阿斯特蕾》与自己作品的共通之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如果我想改编这部著作,我当然可以从我以前的电影中找到无数的理由,例如保持忠贞的主要动机”。这个类似而又不变的主题还出现在了《六个道德故事》中的第三个《慕德家一夜》 Ma nuit chez Maud(1969),以及《冬天的故事》Conte d'hiver(1992)、《女收藏家》 La Collectionneuse(1967)和《圆月映花都》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1984)。而他的一个独幕剧《E大调三重奏》同样也是建立在和《阿斯特蕾》类似的怀疑基础之上。人们还可以发现他的主人公如瑟拉多,都是固执倔强的、甚至有些疯狂。
埃里克?侯麦在谈到电影所展现的性倾向时指出:“原着就是这样的,既不会多也不会少。我并不太喜欢通片都用这个来点缀,尤其是当所有坐在电影院里的观众,他们很惬意地欣赏着历史故事,加进了很多他们并不期望看到的裸体画面。在于尔菲描写的女主人公出场的那段场景里,我尽量做到恰如其分地重现,不再加入任何东西。但是在于尔菲的小说中并没有回避裸体,就好像是那一时期的油画一样。因而我也没有任何理由来回避它。小说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性欲和情爱,可以说是一种极其轻盈灵动的手法。于是我意识到如果是用现代的语言来讲述这个故事,就会使得影片显得十分粗俗和琐碎。但《阿斯特蕾》不是一部轻佻放纵的小说,当然也不是一部邪书。”
⑧ 让·维果的人物生平
在电影史上众多杰出导演中,很少有比法国人让·维果(JeanVigo)的人生经历更传奇、更浪漫的了。1934年,维果在巴黎因肺结核去世时年仅29岁,只留下了不过200分钟的4部作品(一部剧情长片、一部剧情短片和两部纪录短片),然而这已足够让后世惊艳。他的电影追求自由,摄影方式变化多端,主题浪漫诗意,影响了后来整整一代法国新浪潮导演。本周碟市一口气就推出两套让·维果作品全集,我们也希望能借这个专题,让更多的观众重新认识他。
他的处女作充满神来之笔
维果生前其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赏和地位,相反,在当年冠盖云集、华丽奢靡的巴黎影界却备受争议,这个带点忧郁、眼神狡黠的早熟少年在人们眼中是离经叛道的人物。他的处女作、纪录长片《尼斯景象》(AProposdeNice,1930),与当时苏联“电影眼”(Kinoeye)理论的提出及实践者、《持摄影机的人》一片的导演维多夫的弟弟米哈依·考夫曼合作,这部长仅20多分钟的短片一反当时纪录片忠实、刻板的传统,完全不按牌理出牌:影片以类似《持摄像机的人》的拍摄方式,以摄影机纪录尼斯的社会万象,带着极度批判的目光来凝视这个小城的贫富悬殊;但它又与《持》的“所见即所得”不同,以大量蒙太奇手法讽刺上流社会的奢华与堕落,譬如将度假者的片断接到浅滩上的大鳄,上一个镜头是嘉年华狂欢、下一个镜头则接上墓园的空镜……此片镜头的灵活性,思维的跳跃性,随手拈来的神来之笔,足见维果的顽童之心。
他的默片让人听见音乐声
维果的下一部影片仍然是纪录片,不过这次则是命题作文,他要去拍摄当时法国游泳健将让·塔利斯的纪录片,展现塔利斯的运动身姿以及讲解游泳要领。最寻常不过的体育运动教学片,落在维果手里却有了一番创新。从水上到水下,从姿体到动作,快镜与慢动作,还有“倒镜头”这样的神来之笔,让人跟着镜头来了一次畅泳。影片没有配乐,却能在运动员潇洒的运动体态中,仿佛让人听见音乐的旋律。而当中创造性地运用的水下镜头,更为维果后来的作品埋下伏笔。
他拍出《逃学威龙》的老祖宗
1933年,维果偶然认识制片家努涅,后者让他有机会拍摄他第一部剧情片《操行零分》(ZerodeConite),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部影片影响了日后法国电影发展的方向。《操行零分》就像一部《逃学威龙》——还记得《逃学威龙》将学校描绘成监狱、把学生比作囚犯的桥段吗?《操》玩得更加彻底,它让一群小学生变成为自由而战的战士,他们为了挣脱日复一日刻板的学校课程表、难咽的土豆、好色自大贪小便宜的老师,如地下工作者一样密谋造反,终于在学校迎接领导检查之日,一举占领学校的高地——屋顶。影片有许多经典段落,如孩子们在宿舍里以枕头打架,维果刻意运用慢镜,孩子在羽毛纷飞下如宗教巡游般提着灯笼列队前行,有如在风雪之中踏上征途的十字军,那场景既荒诞好笑,也显示出维果对宗教仪式的揶揄。贯穿全片的反叛意识以及无政府主义倾向,惹来法国电检当局将《操行零分》一禁十年。
他的遗作入选影史十大电影
《操行零分》被禁后,努涅并没有怀疑维果的天才,反而还找他执导一部长片。但维果没有选择权,必须按剧本拍摄一个老掉牙的爱情故事《阿特兰大号》(L‘Atalante),讲一个驳船船长和新婚妻子重归于好的故事。看似平淡似水的题材,维果却将它发挥到极致,轻喜剧的节奏有如一段轻松的爵士钢琴,带出男欢女爱之间的偶然与巧合。维果在这部最后之作中,显示出了他非凡的观察力以及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和冀望。遗憾的是,影片拍竣后却没有得到知音赏识,发行商嫌电影不够商业味道,要求删改情节。影片被大幅改动,原先的节奏被破坏,片名被更改,连配乐都被更换。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此片才逐渐被重新认识,并得到很多导演和影评人的推崇,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更把它选为电影史上十大影片之一。
他被比作电影界的兰波
在拍摄《阿特兰大号》的时候,折磨维果的肺结核已经恶化,他也在电影上映之际悄然离开人世。因为同样英年早逝、追求自由的作品风格,论者常常将维果与天才诗人兰波相提并论;事实上,两人都是幼年贫苦,少年动荡。维果的父亲是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者,一次大战时被视为德国的支持者,被法国政府以叛乱罪处死。此后的很多年,维果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他的成长虽然充满残酷,然而影片中却鲜有悲惨色调,反而处处对人世寄予希望,我们仿佛还能触摸到他,一个天才温暖的梦。
两套让·维果,该买哪一种?
本周碟市推出的两套让·维果作品全集,一套来自英国著名的艺术片品牌“人造眼”公司(ArtificialEye),另一套来自法国高蒙公司自己的出品,碟友应如何选择?
推荐购买英国版的。理由如下:虽然法国高蒙版DVD正片画质更清晰一些,但是很遗憾,本地到的法国版并没有收入维果最重要的纪录片《尼斯景象》,且重要花絮均没有中、英文字幕,等同鸡肋。英国“人造眼”双碟版DVD命名为《让·维果全集》,除了将维果4部作品一网打尽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尼斯景象》原长21分钟,但DVD收录了27分钟的删除镜头,尤显珍贵。第二张为花絮碟,收入法国拍摄的纪录片《我们时代的电影人——维果》,这部1个半小时的纪录片遍访和维果合作过的亲友,勾勒出电影内外的真实维果。此外,还收录有导演奥塔·伊奥塞利阿尼的访谈,他对《阿特兰大号》的分析精辟入理,值得一看。
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Truffaut)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主将。特吕弗曾经说过:“我有幸发现了维果的影片……我走进电影院时还不知道让·维果的名字,但我马上对他的作品产生了疯狂的敬意。”很多影评人都指出,特吕弗《四百击》灵感直接来源于《操行零分》,尽管两部片的角度和深度各自用力不同,但是表现少年反叛的主题和手法依然是一脉相承。
林德赛·安德森(LindsayAnderson)
英国自由电影运动主将。他获得1969年金棕榈大奖的《如果》(If),拍摄于巴黎学生运动爆发的1968年,是学生反叛时代的开拓性作品之一,通过一个苦恼少年令人同情的面孔的关联,对英国公立学校进行现实而冷静的观察而提出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相互关系的主题,可以看出《操行零分》对它的深刻影响。市面出过安德森作品《大不列颠医院》(BritanniaHospital,1982)DVD。
奥塔·伊奥塞利阿尼(OtarIoseliani)
格鲁吉亚裔电影导演,生存于东西方文化之间,作品具有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敏锐的观察力,在世界影坛十分活跃。伊奥塞利阿尼在苏联时代莫斯科电影学院学导演专业,在大学期间偶遇让·维果作品,深受震动,他毫不隐讳维果对他的影响。碟市曾出过一套他的作品集DVD,收录12部电影作品。
让·维果(JeanVigo,法国)
法国导演,拍片甚少,但掷地有声,又如同彗星划过天空。著名无政府主义者的儿子,小时候经常需要搬家,并采用假名。
让·维果 作品
1905年4月26日生于巴黎,1934年10月5日逝于巴黎,无政府主义者阿尔梅雷达之子。
1929年:摄制《尼斯的景象》(纪录片,摄影:B.考夫曼)。
1932年:《操行零分》(编剧:维里,摄影:B.考夫曼、L.贝尔杰,作曲:若贝尔,主演:J.达斯泰、台尔芬)。《操行零分》结合了第一部作品的荒诞和第二部的直捷了当,被视为对权威的挑战,其精神由戈达尔、特吕弗、林赛·安德森等传承。
1932年:《塔利斯》(纪录片)。1934年:《驳船阿塔朗特号》(编剧:夏旺斯,维果与李埃拉改编,作曲:若贝尔,摄影:B.考夫曼,主要演员:达斯泰、D.派洛、M.西蒙、G.马加利蒂斯)。
1934年拍摄《驳船亚特兰大号》,但是遭到官方删改。
⑨ 法国电影新浪潮代表人物有哪些
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埃里克·侯麦、克劳德·夏布罗尔、雅克·里维特
⑩ 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是谁
弗朗索瓦·特吕弗,戈达尔,阿伦·雷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