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关于美国政治 金融方面的电影
1.西线无战事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1930)(美国) 奥斯卡授奖以来第一部具有强烈思想性的作品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 揭示了惨绝人寰的战争实况,击溃了所谓的“爱国”迷梦 2.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1942)(美国) 世界电影殿堂中的经典之作 以爱情故事贯穿起来的惊险侦探片 蕴涵着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反法西斯激情 3.教父 The Godfather (1972)(美国) 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成功之作 一部最具史诗气魄的揭露黑社会明争暗斗内幕的影片 一幅气势恢弘的“社会图卷” 4.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美国) 美国社会问题片的经典之作 一部令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心理分析片 好莱坞最令人激动的恐怖片之一 5.燃情岁月 Legends of the Fall (1994)(美国) 一幅波澜壮阔的美国西部画卷 一部经典的唯美派电影 恍如隔世的成人童话 华氏911;总统班底;阿甘正传;豺狼的末日;世贸中心 帝国的毁灭 刺杀肯尼迪 , 一九八四, 另外还有 http://www.verycd.com/topics/42361/ 楼上的舞者 http://www.verycd.com/topics/19468/ 美.伊.战.争__控.制..室 http://www.verycd.com/topics/45679/ 为.人.民.服.务 http://www.verycd.com/topics/35280/ 烽.火.人.间 http://www.verycd.com/topics/142868/ 盲.者.之.国 http://www.verycd.com/topics/9788/ 刺.杀.肯.尼.迪 http://www.verycd.com/topics/187430/ 地下气象 http://www.verycd.com/topics/58133/ 富贵/逼.人.来 http://www.verycd.com/topics/17799/ 布.什.的.脑.袋 另外法国导演戈达尔的电影政..治..倾..向..比较明显, 另外,可看看<白.宫.西.厢>不错的一个剧集
Ⅱ 《摩根财团》---美国金融史上影响力最大的私人银行集团
《摩根财团》是一部极具分量的书。说它有“分量”,第一个原因是这本书确实够厚。中文版有足足800页,洋洋80万字,时间跨度长达150年。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每一个历史细节的描述,都以第一手档案和各种原始资料为依据,最大程度地还原真实的历史。
它的作者大有来头。本书作者叫罗恩·彻诺,是美国作家协会主席,曾五次获得普利策奖,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传记作家。《摩根财团》是彻诺的第一部作品,一出版就获得了美国图书界最权威的奖项“国家图书奖”。彻诺后来又写了《汉密尔顿传》《洛克菲勒传》《华盛顿传》等重磅作品,获奖无数。《财富》杂志称罗恩·彻诺为“美国传记作家的代表”。
这本书有分量的第三个原因,是它的中文版译者也很牛。这本书是中金公司前董事长、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任行长金立群先生组织翻译的。金立群先生对这本书倾注了巨大心血,前后用了两年时间,三译三校,并亲自撰写了长篇推荐序言,以金融专家的视角为我们指出这本书的重大价值。
这本《摩根财团》为什么重要?罗恩·彻诺说,他本来是想写一部华尔街通史的,但这个题目过于庞大、不好把握。他想来想去,决定选择一家最能代表华尔街的银行来写,这就是摩根财团。所以说,摩根财团作为美国金融史上影响力最大的私人银行集团,你读懂了这部摩根史,也就理解了美国现代金融业发展的来龙去脉。
那进一步说,为什么在中国急速发展的当下,我们需要回过头来,深入理解美国金融史?金立群先生认为,现有的主流经济与金融理论,是建立在西方国家的特殊历史经验上的,并不一定是在任何发展阶段和任何条件下都普遍适用的真理。如果我们不去仔细分析这些理论产生的历史土壤,只知道简单地照抄照搬,极有可能吃大亏。所以,我们了解西方金融史,就能理解西方金融理论产生的源头,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经济和社会。这也是为什么金立群先生要花费如此大心血译介这本《摩根财团》的原因。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为你详细讲述,摩根财团在美国金融史上的重大影响。
第一,我们知道,美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巨型工业托拉斯组织,垄断了美国经济。但是,托拉斯的出现并不是美国工业大亨的胜利,而象征着以摩根为首的华尔街势力的崛起。这是为什么?
第二,摩根财团发挥了巨大的能量,帮助美国夺取了全球霸权。一个财团助推一个国家称霸,是怎么做到的?
第三,摩根财团膨胀的时候,就连美国政府都要限制它,甚至要为它出台专门的法律。那么,摩根财团跟美国政府是怎么博弈的?
第一部分
好了,下面我们就先来说第一个重点,为什么说工业托拉斯的出现,象征着以摩根为首的华尔街势力的崛起?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美国处于什么样的经济发展阶段。在19世纪末,美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以钢铁、能源、铁路、航运等为主的重工业革命。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当时资本是稀缺的。
同时,当时全国性的大企业还很少,地方性企业势单力薄,没法单凭自身的信誉来发行股票和债券,必须要依靠华尔街财团的信誉背书,才可能募集到资金。也就是说,华尔街掌握着稀缺资本的流向,能够左右工业企业的生死存亡,工业界不得不听命于华尔街。不过,那时候华尔街对工业界还仅仅是施加间接影响,并没有直接参与经营。
真正让华尔街成为美国经济的实际操盘手的,就是当时摩根财团的掌门人,皮尔庞特·摩根,也被称为“老摩根”。老摩根的创举之一,是一手组建了当时美国几个最大的工业托拉斯组织——铁路托拉斯、钢铁托拉斯和国际海运托拉斯。
你可能会奇怪,老摩根作为银行家,为什么要组建工业托拉斯?按照常理,一旦工业资本联合起来,反而有可能削弱金融资本的力量。
当时,美国工业界出现了过度投资、恶性竞争的趋势。就拿铁路来说。铁路是19世纪的“互联网”,是当时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也是资本最青睐的行业。当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中,有60%是铁路公司。公众竞相购买铁路股票,期待着一夜暴富。而各大铁路公司为了争夺垄断地位,竞相铺设铁路线,造成了严重过剩。比如圣路易斯和亚特兰大之间,就有20条铁路线相互竞争,铁路公司之间展开了惨烈的价格战。
结果是,大量铁路公司破产倒闭,中小投资者亏得血本无归。由于这些铁路证券是由以摩根为首的华尔街银行集团来承销的,愤怒的公众迁怒于摩根,摩根财团多年苦心建立的商业信誉严重受损。更要命的是,铁路行业的疯狂投资和恶性竞争会造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而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毁灭性打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873年大恐慌。当时美国有89家铁路公司出现债务违约,美国最显赫的银行之一杰伊·库克财团,因为投机北太平洋铁路股票而宣告破产,最终引发了一场金融崩溃。5000家商业公司和57家证券公司倒闭,纽约证券交易所自成立以来头一次关门10天。
这次金融崩溃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摩根是好事,因为它最大的竞争对手破产倒闭了,摩根财团一跃成为美国金融界的头号玩家。但是,老摩根从未忘记这次金融崩溃的教训,他决定整顿铁路行业乱象,以铁路托拉斯来避免恶性竞争。他是怎么做的呢?
一开始,老摩根是凭借他的个人威信,把铁路大亨们召集到他的海盗号私人游艇上,坐在一起签订君子协定来组建托拉斯。这个协议也因此叫做“海盗号协议”。但是后来发现,这个方法根本行不通,总是有人通过暗中降价来破坏协定。于是,老摩根干脆亲自动手,对破产的铁路公司进行重组,把他的合伙人安插进这些公司的董事会,从而把公司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个过程被称为美国铁路的“摩根化”。通过这种方式,老摩根控制了几十家铁路公司,他将这些公司组建成一个巨型铁路托拉斯,总收入相当于美国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
除此之外,老摩根还发明了一种叫“股权信托”的办法,进一步扩大了他的控制力。这里的股权信托,是指分散的中小投资者将他们手中的股票委托给银行,让银行帮他们行使股东权利。这样一来,银行家就成了众多中小股东的代言人,进一步掌控了铁路公司。到1900年,以老摩根为首的华尔街银行集团实际上控制了美国的整个铁路系统。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摩根的铁路托拉斯呢?一般认为自由竞争是好的,而垄断是坏的,组建托拉斯是一种历史的反动。但铁路是一种带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共产品,当时几十上百家小铁路公司进行无序竞争的状态,既不利于铁路的稳定运营,又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客观地说,摩根的铁路托拉斯大大改善了美国铁路的运营状态,让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了保护。当然,摩根财团也借此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美国经济至高无上的领主。
在铁路托拉斯大获成功之后,老摩根又如法炮制,在1901年组建了钢铁托拉斯。当时,老摩根拥有的钢铁公司和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公司之间形成了激烈竞争,钢铁行业也出现了价格战和生产过剩。这一次老摩根的解决方案是,直接花4.8亿美元买下卡内基的公司,从而组建了美国钢铁公司。这家钢铁托拉斯控制了美国钢铁总产量的65%,其市值占当时美国制造业总资本的1/6。老摩根在和卡内基签完购买协议之后,站起来对卡内基说:“祝贺你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1902年,老摩根又组建了一家航运托拉斯,建起了一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船队。通过铁路托拉斯和航运托拉斯的联营,老摩根控制了美国到欧洲之间的主要货运网络。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泰坦尼克号就属于老摩根的航运托拉斯,是由老摩根亲自批准建造的。他本来预定要参加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最后因为临时有事而取消,逃过一劫。
所以你看,老摩根通过组建铁路、钢铁和海运三大托拉斯组织,极大地控制了美国经济。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也纷纷效仿,组建了一批大型工业托拉斯。作者在书中把这一时期称为“领主时代”,认为以老摩根为首的华尔街银行家是那个时代的真正主人。
好了,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一个重点:工业托拉斯的出现,象征着以摩根为首的华尔街势力的崛起。通过组建三大托拉斯组织,老摩根牢牢控制了工业界,成为美国最具权势的金融资本家。
第二部分
不过,在20世纪初期,摩根财团虽然在美国国内呼风唤雨,但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还是一个小角色。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给摩根财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让摩根财团一跃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接下来要讲述的第二个重点。
我们知道,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巨变。欧洲列强打得头破血流,一蹶不振,而美国是这两次大战的最大受益者。两次大战让美国摆脱了经济萧条,强势崛起,最终取代大英帝国成为新的全球霸主。全球金融中心从伦敦金融城逐渐转移到纽约华尔街,同时,美国的对外政策从传统的孤立主义转向积极干预国际事务,力图打造一个由美国主宰的国际政治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摩根财团与美国政府高度绑定,成为站在美国政府背后的重要推手。具体来说,摩根财团干了两件事:第一是介入欧洲事务,把国际金融主导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第二是帮助美国在第三世界攫取利益。
我们就从一战说起。1914年夏,欧洲传来战争消息,普通美国人非常恐慌,导致股价暴跌。而嗅觉敏锐的摩根合伙人却特别兴奋,意识到这是一个大发战争横财的好机会。这时候老摩根已经过世,他的儿子小摩根接班。小摩根与老摩根不同,他并不事事躬亲,而是组建了一个精明强悍的合伙人团队来管理业务。戴维森、拉蒙特等人主导了这一时期的摩根业务。
在一战之前,美国是国际金融的债务国。因为工业发展急需资金,大量美国企业跑到欧洲去发行债券。摩根财团之所以能成为华尔街老大,就是因为它最早是在英国起家,在欧洲拥有广泛人脉,能帮助美国企业募到大量欧洲资本。一战爆发之后,欧洲缺钱了,他们要反过来向美国借钱。找谁借呢?当然就是他们的老朋友,摩根财团。
比如,法国政府就把摩根财团作为他们的财务代理人,要求贷款1亿美元用于采购战略物资。同时,英国政府也找到摩根财团,要求摩根为他们大批量采购美国军火。为了公平起见,避免各国争抢美国物资、哄抬物价,摩根财团干脆成立了一个“出口部”,作为所有参战协约国的美国独家代理采购机构。这里补充一个知识点:协约国是指一战的时候,英法俄组成的军事集团,他们的对手同盟国,是由德国和奥匈帝国等组成的军事集团。
整个一战期间,摩根财团为协约国采购了高达30亿美元的战略物资,占美国向协约国出售物资的一半。摩根成为全球最大的买主,全美的工商界大佬都挤破头来巴结摩根,希望得到一张大订单。而协约国用于采购的钱,相当部分是由摩根财团牵头,在美国发行债券募集的。有了美国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资和装备,协约国最终打赢了。有人认为,摩根财团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最大功臣。比如英国报业大亨在访问摩根财团时就说:“战争是在这堵墙里赢得的。”
不过,虽然是协约国赢得了战争,但摩根财团和美国政府才是最大赢家。一战给美国带来了空前的工业繁荣和贸易顺差,而留给欧洲的是一片废墟和巨额外债。到一战结束时,协约国欠下了美国高达100亿美元的战争债务,其中英国欠40亿美元,法国欠30亿美元。美国一举成为欧洲的最大债主,欧洲各国必须小心翼翼看美国脸色行事,欧美的权力天平已经完全倒向了美国一边。
而摩根财团呢,不但捞到了巨额佣金,也一举超越了曾经压它一头的欧洲老牌金融集团,如巴林银行、罗斯柴尔德银行等,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私人银行。在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摩根合伙人拉蒙特作为美国代表团的金融顾问出席。整个会议上摩根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以至于有官员抱怨说,好像是摩根财团在主持巴黎和会。
除了深入介入欧洲局势,帮助美国夺取国际金融主导权,摩根财团还成为美国在第三世界攫取利益的急先锋。比如,拉美地区作为美国的后院,摩根财团很早就介入了,老摩根为美国获得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美国政府花4000万美金从法国手上买下运河的开凿权,然后又策划巴拿马地区闹独立,从哥伦比亚分离出来建立了巴拿马共和国。这样,美国就排挤掉了英法势力,向巴拿马政府“永久租借”运河。此后,美国独占巴拿马运河的经营权将近一个世纪。
老摩根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什么呢?首先,他为美国政府购买开凿权的4000万美金提供融资,甚至亲自监督金条的运输工作,保证了交易的顺利完成;之后,摩根财团成为巴拿马政府在美国的财务代理人,负责接收美国付给巴拿马的补偿款,并进行投资管理。由于老摩根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被称为“罗斯福控制巴拿马运河的账房先生”。
在亚洲,由于英、法、德等老牌列强先到一步,早就划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来晚了的美国想强行分一杯羹,就借助摩根财团来敲开大门。比如在中国,摩根财团于1909年出面组织了一个美国银团,与英法德银团进行交涉,要求利益均分。在摩根的努力下,美国争取到了和英法德平起平坐的地位,共同控制晚清政府的金融体系。
10年后的1919年,趁着欧洲各国还没从一战中缓过来,美国想趁机扩大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于是,摩根合伙人拉蒙特亲自出马组织了第二个面向中国的银团,企图加强对中国的金融控制。消息传出后,拉蒙特在上海受到了几百个爱国学生的围攻,这次银团计划最后不了了之。
看到在中国的利益没戏,拉蒙特心怀愤恨,转身把日本发展成了摩根在东亚的最大客户,并且在亚洲事务上完全倒向日本一边。在“九一八事变”中之后,拉蒙特还替人撰文,在《纽约时报》上为日本军国主义辩护,称日军保护东北的“南满铁路”,就像美国政府保护巴拿马运河一样,是无可厚非的。此言论一出,极大地误导了国际舆论。
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摩根财团作为一家私人银行,是如何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为美国和自己捞取好处的。
好了,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二个重点,摩根财团成为美国夺取全球霸权的幕后推手。通过在一战中的积极作为,摩根财团把国际金融主导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摩根还帮助美国在第三世界攫取利益。
第三部分
如果说在对外事务上,摩根财团与美国政府的利益基本一致,那么在国内事务上,它们却常常起冲突。实际上书中有一条暗线,就是摩根财团与美国政府相爱相杀的博弈过程。美国金融史上最著名的法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就是二者博弈的产物。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接下来要讲述的第三个重点。
前面提到,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领主时代”,美国工业界的力量相对弱小,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也有限,基本不插手经济事务,美国经济的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以摩根为首的华尔街金融家手上。但是,随着美国工业的日益壮大,政府的财力也越来越强。美国政府不再是一个“小政府”,而是开始越来越多地介入经济管理事务,加强金融监管,目的是逐步缩小私人金融资本的权力。这当然就和摩根财团的利益起了冲突。而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会让这种矛盾冲突变得更加尖锐。
比如美国历史上著名的1907年金融崩溃。这次金融崩溃很大程度上是由华尔街的过度投机引起的。不过平心而论,当时的摩根财团并没有参与投机,因为老摩根严令禁止投机业务。在大恐慌的危急时刻,当时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的老摩根亲自坐镇华尔街,凭借个人威望组织起了大规模救市行动,挽救了几十家经纪行,也让纽约市政府免于破产。在这次危机中,老摩根扮演了英雄一样的角色。
但是,这次危机也让政府和公众看到,没有外部监督的金融体系是危险的。华尔街的投机冲动让美国每十年就发生一次金融危机,总不可能每次都靠老摩根来救市。政府和民众一致要求,对金融业进行改革,结束金融业的无政府状态;并且要加强金融监管,在发生危机时,要有政府出面来干预。这些事情谁来做呢?当然应该是中央银行。你可能很难相信,一直到1913年,美国还没有自己的中央银行,是当时西方列强中唯一没有中央银行的国家。
于是,建立中央银行被提上国会的议事日程。但是公众担心,如果以摩根为首的私人财团控制了中央银行怎么办?尤其是,当时老摩根力主借鉴英国模式来建立中央银行,而英格兰银行本来就是一家私人所有的中央银行,这更加深了公众的担忧。
华盛顿与华尔街经过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最终达成了一个折中方案:美国中央银行由12家私营的地区储备银行组成;但在这12家私人银行之上,要有一个中央管理机构,也就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位于华盛顿,成员由美国财政部长和总统任命。美国政府希望以此来制衡以摩根为首的华尔街势力。根据这个方案,1913年12月,美国总统威尔逊签发《联邦储备法案》,美联储正式成立。
这就是美国政府与摩根财团博弈的第一回合。不过,事与愿违的是,美联储实际上并没有削弱摩根财团,反而是摩根暗中驾驭了美联储,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之后一战爆发,摩根财团与美国政府在外交事务中珠联璧合,双方进入了一段蜜月期。
直到十多年之后,发生了1929年金融崩溃以及随后的大萧条,引发了美国政府与摩根财团的第二回合博弈。大萧条使美国经济遭受重创,胡佛总统狼狈下台,而罗斯福总统上台后推行新政的第一把火,就是成立听证会,彻查华尔街。当时社会舆论认为,是华尔街银行家在1920年代进行肆无忌惮的内幕交易、操纵股市和欺骗公众,最终引发了1929年金融崩溃。
那时候,美国的银行业是混业经营,也就是说,一家银行可以同时从事存贷款业务和证券业务。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比如明目张胆地欺诈公众。有的银行对拉美地区的贷款出现了坏账,银行就把这些坏账重新包装成很有吸引力的新兴市场债券,通过下属证券机构出售给公众。除此之外,内幕交易也屡见不鲜。像摩根财团在鼎盛时期,曾在112家大公司中占有72个董事席位,这些公司大多又是上市公司,想要阻止摩根合伙人在其中进行内幕交易,简直是不可能的。
不过,听证会上所揭露出来的最骇人听闻的丑闻,是摩根财团利用股票承销而进行的大规模贿赂案。在股市节节看涨的1929年,谁能“打到新股”,谁就相当于发了一笔横财。而摩根财团就利用它股票承销商的身份,把新股卖给和它关系密切的政商界精英,这些人一转手就能获得50%以上的利润。接受了摩根股票的人物包括美国前总统、共和党与民主党的党主席、财政部长、海军部长、参议员等等。这份受贿名单让美国公众大为震惊,民意沸腾,要求政府立即对摩根采取行动。
而罗斯福总统采取的行动,就是签署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这个法案的核心条款之一,就是规定银行业分业经营,一家银行要么从事存贷款的商业银行业务,要么从事证券交易的投资银行业务,只能二选一。这样做的目的,是把较低风险的商业银行业务与高风险的证券业务分开,以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而摩根财团作为这两类业务的最成功的合体,是这部法案的最大受害者,它面临被肢解的命运。
不过,摩根财团就像是希腊神话中的九头蛇海德拉,你砍掉它一个头,它就会马上长出两个来。肢解后的摩根财团分裂成了J.P.摩根和摩根士丹利,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合并,J.P.摩根成为了今天的摩根大通银行,是美国最主要的商业银行,吸收了美国存款总额的1/4。而摩根士丹利则发展成为全球最成功的投资银行,它的广告语是,“上帝要融资,也会找摩根士丹利。”
而那部在美国金融史上最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在让美国金融界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业经营后,最终在1999年被取消。不过,在2008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界关于重启这部法案的呼声不断,奥巴马和特朗普都曾提出要重启这部法案。看来,华盛顿与华尔街的博弈,还将继续下去。
好了,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三个重点,摩根财团与美国政府一直处于相爱相杀的博弈状态。1913年美联储的成立,以及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颁布,就是二者博弈的产物。
总结
第一,工业托拉斯的出现,象征着以摩根为首的华尔街势力的崛起。通过组建三大托拉斯组织,老摩根牢牢控制了工业界,成为美国最具权势的金融资本家。
第二,摩根财团成为美国夺取全球霸权的幕后推手。一战中,摩根财团把国际金融主导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还帮助美国在第三世界攫取利益。
第三,摩根财团与美国政府一直处于相爱相杀的博弈状态。1913年美联储的成立,以及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颁布,就是二者博弈的产物。
Ⅲ 华尔街职业经理人搞垮了哪些公司
在美国电影《华尔街》中有句台词:“贪婪,不管什么样的贪婪,贪恋生活、贪图钱财、贪图爱、知识等等,都标志着人类的进步。”
这一次,华尔街终于为这种“伟大的贪婪”付出代价。抛开资产减记、次级贷款、CDO、衍生金融工具这些商业词汇,我们把视角放在危机的另一面:人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领导力的衰退。在沃顿商学院看来,华尔街过度专注于个人财务目标,是领导力衰败的根源,而领导力的衰败震撼了整个金融服务领域。不过,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梅建平给美国政府救市团队的领导力打了“A”分。
领导力衰退加速了华尔街的倒塌
(沃顿商学院研究报告,有删节,点击查看全文)
美国国际集团(AIG)、贝尔斯登(Bear Stearns)、以及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要想活命,需要政府的救助或者接管。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闭了,美林(Merrill Lynch)被卖给了他人。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们认为,公司令人震惊地相继倒塌,显示了整个金融服务领域领导力的大规模溃败。这些麻烦重重的机构的高管们,在提升绩效以及提高自身薪酬水平的征战中,可能忽略了或者未能认识到自己的公司所面临的风险水平。而当市场变得对他们不利时,他们所领导的那些庞大机构便轰然坍塌了。
沃顿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彼得·卡普利(Peter Cappelli)认为,这种领导力的衰退,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公司开始专注于将对执行官的激励与股东的利益统一起来。他认为,在管理中,以牺牲公司整体的最佳利益为代价,过度专注于个人财务目标,是领导力衰败的根源,而领导力的衰败震撼了整个金融服务领域。
“我们应该开始思考这种方式是否真正有效的问题了。”卡普利说,“这种激励方式似乎对负责人颇为受用,但是,对公司也确实有效吗?这种方式在更为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当然并不灵验。股东和那些持有公司股份的高管们陷入了麻烦,不过,他们的麻烦正在以我从未见过的方式弥散到经济生活中。”
苛刻的管理者,狭窄的视野
卡普利认为,很多华尔街经理人索性选择了“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他说,有些经理人确信,只要自己聘到了聪明的人,并为他们的工作成果提供优厚的奖金激励,那么,公司管理自会“水到渠成”的。
卡普利曾对在金融领域,尤其是在投资银行领域工作过的MBA毕业生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这些领域的经理人表现得尤其无情而且低效。这些经理人很少提供反馈,他们希望员工长时间呆在办公室里,即使员工的工作并没有效能,而且还会破坏员工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长时间的工作掩盖了在管理上缺乏纪律和计划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用奖金摆平,很多很多问题都这么处理,根据个人的绩效表现来处理。”卡普利在最近的《人力资源高管》杂志的一篇专栏文章中写道。“为取得个人的目标不惜冒险,哪怕这么做会将其他人或者整个公司置于危险境地,人们似乎广为接受这种做派。掩盖失败成了行为标准。”
沃顿的法学与商业伦理学教授托马斯·唐纳森(Thomas Donaldson)谈到,高层管理者往往狭隘地专注于有关自己公司的问题,而对那些在本行业中发生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而那些问题与整个金融服务业和银行业更为广泛的问题的联系极为紧密。这些行业的所有人,都应该更好地适应正在慢慢迫近的危机和道德问题。”他说。
尽管复杂的证券化过程让人们很难确定资产的真正价值,不过,从行业外来看,人们或许很容易看出,住房价格已经过度膨胀了。“警钟早就该敲响了。”唐纳森说,“但是,在很多大型机构中,问题一直在慢慢积累,企业内部的人也都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但没想到最终会发生突变。”他指出,让经纪公司为自己承销的证券提供研究报告这一过程中所存在的内在矛盾,就是迟早会出问题的早期警示。
唐纳森谈到,很多公司一直在低估纵容“公司水门事件”丑闻对公司声誉的恶劣影响而使自己遭受的损失。“每年,公司因为声誉受损而遭受的损失,都比因为违规遭受的罚款和在诉讼问题上遭受的损失更多——尽管近年来有些公司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威胁。”
他预测说:“你完全可以肯定地说,下一个重大道德灾难降临到头上的公司,一定也是大部分董事和高管层所没有重视这些问题的公司。”“这也是保持更高的警惕,并设定有关的程序——尤其是在高管层——允许让人们谈论那些很难谈论的事情的理由所在。”
领导力面临的挑战
卡普利认为,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当公司走向非法的方向或者缺乏责任感的方向时,往往需要董事会为公司的方向进行修正。但是,他谈到,这种情形很少出现,通常情况下,只有当董事会成员是“老兵”时——执行官的薪酬与股价挂钩政策实施之前的“老兵”——才会出现这种情形。他们更倾向于确认并指出“现在正在发生的特有问题”。但是,他对新一代商业领导者——在过去10年内走进职场,而且更喜欢团队作战的领导者——也充满希望。他们不会只是因为竞争对手在这么做,就让极端个人主义的行为将整个企业推向风险更大的境地。卡普利将这种思维方式归功于教育体系因应企业的要求所发生的变革,企业要求更多的人能以团队的形式共同攻克复杂问题。“现在,人们谈论基于团队的系统、成果和奖励挂钩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是一个群体而不是某个人承担责任——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
安然公司(Enron)的倒塌和其他企业的丑闻爆出之后,会计行业也开始采取了某些遏止道德问题的行动。很多机构为员工建立了匿名热线,以便他们反映这类问题。不过,唐纳森还谈到,有些确实会造成公司失败的问题实在是太明显了,根本无需借助秘密热线。比如,整个会计行业都曾经以掩盖收入的逃税方式获得好处。“这类事情,就是高管层召集管理会议时,虽然觉得如芒在背却并不想谈论的事情。”他说,“通常,已经有很多的钱被塞进了腰包。”
唐纳森曾帮助某些公司开发了这样的系统:指定一位受人信赖的资深总经理担任员工的“传声筒”,这些员工并不想以公开的活动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承担冒险,不过他们对广义的非道德行为表示关切。很多机构都有“调查员”,但是,他们在公司中的级别往往较低。唐纳森建议,为了评估以及防范公司声誉遭到损害的潜在风险,公司应该指定一位资深经理,能够进行这样的对话。
唐纳森提出忠告说,美国的企业界应该知道,企业中存在这样一个新几内亚语称之为“Mokita”的现象,也就是每一个人都对事实心知肚明,但一致同意不说出去的现象。“就次级贷款和让房利美和房地美等企业遭受重创的很多其他问题而言,都存在着这样的Mokita。”
严峻的道德风险
沃顿的法学与商业伦理学教授埃里克·奥兹(Eric Orts)对所谓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深表担忧,当政府救助金融服务公司,以阻止经济灾难的扩散时,道德风险便随之产生。这种救助可能会促进领导力的衰退,“因为对高效的组织而言,只有允许自己修正错误而且对错误和管理不善给予惩处的市场,才是有效的市场……而目前,政府的某些大规模救助措施,则为未来树立了有害的先例。”他坦承,为阻止金融系统的全面崩溃,有些救助措施可能是必要的,但是,采取这些极端措施的必要性也清楚地表明了:为了降低纳税人的长期经济风险,必须对法规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了。
唐纳森认为,更好的法规才是惟一的解决方案。他说:“令人遗憾的是,通常情况下,法规总是落后于行业实践。”他预测,没有受到有效监管的对冲基金行业,可能会给经济系统造成下一个重大难题。“可能需要一两个大型对冲基金崩溃之后,国会才会出台法规予以干预。”然而,紧随大量会计丑闻出台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还引发了新难题。“解决方案是让对冲基金行业自行监管。”怎么才能做到这一步呢?“那就意味着要提出需要提出尖锐的通常不会问及的问题。”唐纳森说。
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公共使命与私有使命的混合,可能促进了这些公司特有的领导力问题的形成。“像房利美和房地美这类的准公用事业私有组织在扮演双重角色时——一个角色是提高人们以抵押贷款购买住房的能力,另一个角色是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让股东的价值最大化——会困难重重。” 奥兹说。
与此同时,抵押贷款领域内部的压力,加剧了房利美和房地美所扮演的两种角色之间的分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似乎可以使它们摆脱不健全法规的控制。房利美和房地美增加利润的压力,促使它们承担了过多的金融风险,而不是谨慎地从事银行业务。”他补充说,回顾过去,为鼓励房利美和房地美之间的竞争而制定的法规,让它们误入歧途,因为这些法规增加了这些实体——并不是彻底的自由市场经济实体的压力。奥兹谈到,领导者们或者不明白,或者无力平衡这种“公共-私有混合体”的目标。“为了让他们专注于一个清楚的使命,或许,在‘公共’组织和‘私有’组织之间划定一个清楚的界线是更明智的选择。”
唐纳森指出,过去10年来,房利美和房地美在“说客”身上花费了1.5亿美元,这一事实显示了滋生于组织结构的另一个领导力问题。“对一个政府机构来说,这种行为完全是不恰当的,然而,考虑到企业的模式已经确立,对领导者来说,游说议员应该是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尽管可能没有达到非政府机构的那种程度。”
纽约独立股票研究机构Portales Partners的加里·戈登(Gary Gordon),一直在跟踪研究房利美和房地美,他说,最近已经给整个金融服务领域带来诸多问题的住房价格泡沫,加剧了房利美和房地美领导力的衰败。尽管资产泡沫是普遍现象——从郁金香,到互联网公司股票——不过,房地产泡沫更难被刺破,因为住房价格的膨胀,已经让处于不同收入阶层的很多美国人从中得到了好处。“我不确定,你是否能够创造出一个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他说,“你应该建立这样一个系统:当所有人都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但还是会有人吹响警笛叫停。”
瑞士信贷分析师莫什·奥伦巴(Moshe Orenbuch)一直在跟踪抵押贷款行业,他认为,房利美和房地美所承受的压力,与某些私有抵押贷款机构和其他行业的某些公司所承受的压力一样,那些压力迫使它们重申与衍生品相关的收入。为了实现自己的公共使命,当信用市场的运作在2007年失灵以后,房利美和房地美依然还在不断发放贷款,从而使它们在这个市场中占有了更大的份额,同时,问题贷款也日益增多。“如果你不是以严格的标准来获取市场份额,那么,你肯定会大手大脚。”奥伦巴说。
近年来,就政府担保的住房贷款出借机构的管理问题,监管者确实曾提出过质疑。2006年,监督房利美和房地美财务健康的美国联邦住房企业监督办公室(简称OFHEO),发布了一份报告,描述了房利美的自大和缺乏职业道德的文化,在1998年到2004年间,为了让高管们得到更高的奖金额,房利美的员工蓄意篡改收入数字。这份报告发布时担任美国联邦住房企业监督办公室主任的詹姆斯·洛克哈特(James Lockhart)说:“我们在检查中发现了这样一种环境——用结果证明手段的正当。高管层操纵会计账目,攫取本不应该得到的最大奖金额,同时,不让外界了解实情。他们拉拢内部审计人员,阻挠联邦住房企业监督办公室的审查。”
沃顿商学院前院长、现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瑞商学院院长的罗伯特·米特尔施泰特(Robert Mittelstaedt)谈到,如果公司无视类似房利美和房地美那些问题的早期信号,那么,它们便会陷入可怕的困境。“这些警示信号会不断涌现出来,某些时候,必须由组织中的某个人及时指出:‘这么做感觉不对。’这是个常见的错误。”
许小年:钱多惹的祸
Ⅳ 求一个讲08年金融危机的电影名,从各金融家角度拍的
十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是中央电视台首次采用高清格式倾力制作的金融类特别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继《大国崛起》(中国政府一等奖)、《水问》(亚广联纪录片大奖)之后的又一重大选题;是中央电视台首次全面深入世界各大金融中心,采用以大量纪实为主的拍摄手法,充分体现电视本体语言的全新创作;是在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寻找他山之石的重要作品。
影片以华尔街金融危机为契机,以证券市场为中心,梳理两百多年来,现代金融来龙去脉,探寻、发现资本市场兴衰与经济起伏的规律,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为资本市场的实践者提供镜鉴,为大众提供关于资本市场的启示。同时,也为中国人全面理解华尔街,全面理解美国,甚至全面理解现代金融与一个国家崛起的关系,提供最有益的帮助。这是中央电视台深入华尔街,在历史坐标中,对资本市场的一次庄重表达。
影片云集了国内外金融界知名学者、专家、政府高管及企业界精英参与拍摄,并特别邀请: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经济学会执委会、国际管理学会成员的吴敬琏先生,作为本片的学术总顾问;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value Engine公司创始人、Zebra Capital Management合伙人之一的陈志武先生作为本片的学术总指导。
《华尔街》剧组汇集了中国中央电视台及国际知名导演、拍摄制作人员,诚邀Brown University等国际知名大学人士担任国际制片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制片保障体系,确保了该片在央视2010年经济开篇之作中的卓越水准。外景摄制组前往纽约、华盛顿、洛杉矶、底特律、费城、芝加哥、达拉斯、斯托克顿,阿姆斯特丹、鹿特丹、伦敦等国际重要金融城市,分别拍摄代表性的金融家、学者、企业家、政治家等。
Ⅳ 金融界人士必看十大经典金融电影
金融界人士必看十大经典金融电影金融行业总是拒人千里之外,那些高深的概念也常常让人摸不清头脑,而看电影学金融是一种登堂入室的好方法。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十部经典金融电影。
1. 华尔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
简介:
1987年,22岁的乔丹进入罗斯柴尔德公司,从接线员做起,在高级经纪人马克指点下,进入股票经纪人充满毒品和欲望的世界,半年后因“黑色星期一”,乔丹转投靠贩卖“便士股票”的小公司,凭借巧舌如簧获得成功,游走在灰色地带获利颇丰,获称“华尔街之狼”……
推荐理由:
本片根据前华尔街股票经纪人乔丹·贝尔福特的个人自传《华尔街之狼》改编。狼性是本片的重点,华尔街人对金钱的狂热,亦如对毒品的依赖,而对毒品的依赖,又比肩于美色的诱惑,这算不上递进关系的一层又一层,构筑了华尔街人纸醉金迷的腐化生活,也凸显了他们骨子里的狼性。
2. 华尔街Wall Street
简介:
巴德·福克斯为纽约大学的毕业生,华尔街的失意经济人。在一次和大老板戈登·盖柯的面谈之后,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他为戈登寻找内幕消息,帮助戈登赚了一大笔钱,因此成为了他的合伙人之一。巴德从戈登那里学了很多操纵股市的知识和技巧。最后在收购他父亲工作一辈子的航空公司 Blue Star Airline一笔生意中,巴德和戈登产生了冲突。巴德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用戈登教的知识反击了他,并挽救了父亲的一辈子的心血,但也因为幕后操纵股市而入狱。
推荐理由:
本片是哈佛商学院列出的必看电影,MBA 学生的理想教材。商战电影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在金钱挂帅时代毫不掩饰地为人类的贪婪辩护的一部主流电影。“内部交易是违法的,不违法怎么能够发财”,关键看如何违法同时可以掩盖。有人说过,不看这个影片,怎么能够随便进入股市。
3.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Wall Street:Money Never Sleeps
简介:
《华尔街》续集,戈登·盖柯(迈克尔·道格拉斯)从监狱出来了,准备重新投身到华尔街商战中,但他很快就无奈的发现自己已经跟不上时代了,这个华尔街比他当年更加贪婪和凶险。他警告人们危机随时都有可能降临,但没人把他当回事。戈登只好转向自己的家庭,试图修补与女儿破裂的关系。戈登女儿与一个年轻的华尔街股票交易员雅各布·摩尔订婚了,后者希望戈登能帮他对付一个操纵全球股市的投资银行老板,因为这个人导致了他导师的自杀,并间接毁掉了他的前程。戈登与这个年轻人做了个交易,他帮助杰克复仇,而杰克也要帮他和女儿和好巨鲨洗心革面卷土重来逐浪金融危机……
推荐理由:进一步理解经济学的原理。
4. 利益风暴Margin Call
简介: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华尔街一家投资银行的分析师皮特·苏利文发现公司的财产评估有着巨大的漏洞,即将导致银行的破产。公司高层连夜开会希望挽救公司。会议决定,银行要以极低的价格抛售债权和股票。但此一举虽能使银行能得到暂时的安稳,但却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推荐理由:
作为非专业的投资者,本片是极好的风险提示教材。它告诉你:不要轻信那些看似高端、自信的投资专家,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他们可能会不惜悄悄送你“下地狱”!
5. 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ll
简介:
影片讲述了于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美国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为主要线索,记录了在几周之内决定全球最大经济体命运的权力人物的决策与行动。
推荐理由:
根据《纽约时报》首席记者及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畅销书《大而不倒》改编而成,次贷危机中的华尔街与美国政治的关系。
6. 门口的野蛮人Barbarians at the gate
简介:
现在,温斯顿沙兰市变成前所未有的百万富翁市。所有与 RJR 公司有关的华尔街大亨都想从中分到一点好处,于是罗斯找来财务专家亨利和彼得来为他效力。接下来上演的便是一出充满贪婪、背叛、尔虞我诈和高风险赌注的华尔街风云。
推荐理由:
根据布莱恩·巴勒和约翰·海勒撰写的《门口的野蛮人:RJR 纳贝斯克的陨落》改编。该书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20年来美国最具影响力的20本商业书籍之一。
7. 魔鬼营业员Rogue Trader
简介:
尼克虽然身为银行的小小职员,但他从未放弃过升职发财的梦想。在一次外派工作中,尼克结识了漂亮迷人的莉莎,坠入情网的两人很快就结为夫妻,开始了幸福的生活。一次偶然中,尼克发现了银行系统的漏洞,而这个漏洞使得他能够从中牟利,在利用这个漏洞度过一次经济危机后,莉莎发现了他的不轨行为……
推荐理由:
看伦家是如何搞垮巴林银行的!银行业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案,为题材喝彩。主要讲了风险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不要把宝压在一个人身上,要对金融存有敬畏。
8. 抢钱大作战Boiler Room
简介:
在这个号称“锅炉房”的核心办公室里,多少个一夜间成为百万富翁的故事深深诱惑着赛维斯。很快,野心勃勃的赛维斯便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股票经济人认证考试,开始了他的“成功之路”。他把那些永远都没有前途的股票卖给利欲熏心的投资者。
推荐理由:
本片号称哈佛大学生必看的20部影片之一。难以想象的是违法交易几乎与证券市场形影不离。一个19岁的年轻人如此近距离地目睹财富的操纵过程,让谁富有,那不过是一个随机的选择。
9. 颠倒乾坤Trading Places
简介:
温索普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大资本家杜克兄弟的股肱之臣,替杜克兄弟掌管公司,从事期货交易,日进斗金,美女相伴,是上流社会的宠儿,瓦伦丁是个假冒残疾人在街头乞讨的黑人小混混。杜克兄弟是标准的吸血资本家,有一天他们突发奇想,以一美元做赌注,赌温索普和瓦伦丁交换身份后会如何表现。于是温索普的厄运来临了:被诬陷偷窃、被逐出富人俱乐部、被栽赃毒品而坐牢、又有人收买妓女气走了他的未婚妻、工作丢了、房子也没了。而瓦伦丁却平步青云,住上了大房子、有佣人服侍、大把零花钱、杜克兄弟的期货交易任他玩。
推荐理由:
本片被沃顿商学院名列金融电影必看第一位。经济是交易行为的代名词,只要有交易,就需要学会评估交易是否合算,就需要透视交易对方内心的秘密。交易中学到的核心法则,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和任何地方,都能够适用。
10. 惊爆内幕The Insider
简介:
影片改编自美国历史上司法和解金额最高的烟草诉讼案的真实故事,讲述了两个平凡人合作对抗庞大的媒体与企业官僚组成的恶势力,试图揭露烟草公司和新闻机构间惊人黑幕的故事。
推荐理由:
商业社会的本质是货币自由交换,只要你情我愿,似乎交换什么都可以。交易中的商业价值,交易中的定价原理,商业信誉在交易中的作用都是这个影片中活生生地展示出来的,商科学生必须要理解金钱统治人类社会的必然结果,以及这种结果具备的不可逆的特性。
Ⅵ 求推荐几部关于金融的美剧或电影,最好是美剧
1,华尔街
《华尔街》讲述了一位名叫巴德·福克斯的年轻证券经纪人不顾一切地想要成功,并下决心跟随心目中的英雄戈登·盖柯,一个有钱且不择手段企业掠夺者的故事。
(6)美国史上最大金融案电影扩展阅读:
美剧是中国人对美国电视剧集的简称,广义上涵盖美国所有电视节目(包括网络剧)。
美国电视剧一般摄播同步进行,传统上以每年九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下旬为一个播出季,每周固定时间播送一集。艾美奖作为美国电视业界的最高荣誉,每年褒扬杰出的电视节目。
身为美国流行文化的重要符号,她不拘泥于熟固的选材与类型,现以精良的制作、多元的表达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持续吸引全球观众。
Ⅶ 解密电影“华尔街之狼”,规避金融骗局
这部黄赌毒俱全的《华尔街之狼》,由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取材于一家真实的美国金融诈骗公司—Stratton Oakmont,莱昂纳多在电影中扮演该公司的创始人乔丹·贝尔福(Jordan Belfort)
解密分成三个部分:
1.虚假真实:一个非典型的华尔街
2.套路设计:真实的骗局怎样运作
3.核心奥义:如何向客户贩卖希望
1.虚假真实:一个非典型的华尔街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电影中这家疯狂的Stratton Oakmont公司,既没有在华尔街的摩天大楼里办公,也并不是一家典型的华尔街公司,事实上,他们只是一群把大本营设在纽约长岛的金融骗子。公司的创始人乔丹·贝尔福特(Jordan Belfort)出生在纽约市皇后区的一个中产家庭,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营销天赋。10岁时,他就在暴雪后向邻居推销铲雪服务赚钱;16岁时,他利用暑假在纽约附近海滩上卖冷饮雪糕,赚足了大学学费
23岁时,他不顾父母的反对,放弃了医学院的学业,找了一份推销海鲜和肉类食品的工作。凭借着过人的推销技能,贝尔福特迅速将业绩做到了公司第一。但这种低端销售带来的利润有限,他琢磨着找一个能用销售技能撬动最大利润的地方,比如华尔街。
这个在电影中也有体现,电影中小李子失业时,和第一任妻子讨论要去超市做理货员,当时他信心满满的说,自己做售货员也可以靠业绩当上总经理。
1987年,贝尔福特加入了老牌证券公司L.F. Rothschild,结果不久后就遭遇了著名的87年股灾的“黑色星期一”,公司倒闭,贝尔福特出师不利。
也就是电影里,小李子刚拿到经纪人牌照,准备大干一票,结果公司就倒闭了。不过在这家公司,他遇到了他在金融领域的第一位导师:Mark Hanna(麦康纳扮演的角色)。导师教了他两样东西,一是华尔街成功三要素是手淫、可卡因和妓女;二是赚钱的奥义在于让客户持续不断地投资,这样经纪人就能赚大笔真金白银的佣金。
看到这里,是不是就会发现,这套路和中国那些让你不断交易的所谓荐股的套路,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呢,就会发现,我们使用的各种交易软件,每天都要给我们发各种所谓的热点,利好消息。为何呢?就是要不断的刺激我们交易啊!因为只要交易了,不管我们赚钱还是亏钱乃至亏得家破人亡,这帮券商自己却赚的盆满钵满!
很显然,贝尔福特在之后的从业生涯中,积极践行这两条金科玉律。1989年,他租了一家二手车经销店的车库,创办了Stratton Oakmont,合伙人为丹尼·波鲁什(Danny Porush),在电影中,波鲁什化名为Donnie Azoff,由胖胖的Jonah Hill饰演。
贝尔福特还拉来了一帮狐朋狗友,比如业余贩卖大麻的Kenneth Greene和Victor Wang,并通过他们拉来更多的人。Stratton的前100名员工中,大多数都是前面两位猛人的毒品客户,这家诈骗公司兴风作浪的历史由此展开。
这么一个充斥着毒贩、蠢货、废物的团队,贝尔福特是如何改造它,并把它变成揽金能力惊人的诈骗团队的呢?
2. 套路设计:真实的骗局怎样运作
首先,贝尔福特提出了两个基础理论:
理论一:美国人里面前1%的富人,尽管表面上都很理性谨慎,但私下里大部分都是不可救药的赌博者, 他们无法抵抗赌博的诱惑。
理论二:骗术可以复制
理论框架搭好了,贝尔福特找到了一个天然适合行骗的领域:粉单市场(Pink Sheet)
美国的粉单市场类似新三板,也是很多无法上正规市场的公司聚集地。
粉单市场在美国历史悠久,属于OTC(柜台交易)的一种。在这个市场挂牌交易的股票,既不用提供财务报告,也不需要定期披露信息。
在粉单上市的公司大都是有这么几个特点:股价低于5美元(多数只有几分钱)、暴涨暴跌、信息严重不对称、容易被经纪商操纵。
电影里,翻译成仙股。
这就是由美国报价服务公司(National Quotation Bureau)印制的“粉单”
在这个无法无天的领域,擅长销售的贝尔福特们如鱼得水。Stratton Oakmont最多时招募了1000名员工,疯狂地给潜在客户打电话,推销股票,赚取丰厚的佣金(最高可达股价的50%)。这个电影里也提到了。
然而这种推销别人家股票的业务,还无法满足贝尔福特的胃口。他们随后发明了一种“pump-and-mp”(拉高-抛售)的手法,在中国俗称坐庄,只不过这种坐庄的控制力更强:既控制了筹码,又控制了大股东,还控制了散户买卖的节奏。
中间戴帽子的家伙,大家还记得么?
在电影中,Stratton操纵的公司是专做女鞋的Steve Madden Ltd.(以下简称麦登鞋业)。创始人史蒂夫·麦登是著名设计师,也是合伙人丹尼·波鲁什的儿时玩伴。丹尼说服好朋友,让Stratton把他的公司包装上市,在这过程中,贝尔福特通过操纵股价,赚取了几千万美金的财富。
电影没有详细阐述坐庄的细节,不过根据SEC的调查报告,这次行动可以分成6个步骤:
1. 创造IPO的公司:Stratton Oakmont核心竞争力是向客户销售“一只潜力无限的公司的股票”。而从事设计和制造女鞋的麦登鞋业满足这个条件:你可以把他吹嘘成下一个阿玛尼、Jimmy Choo或者香奈儿,反正暂时没法证伪。
2. 控制筹码:计划的关键是预先控制足够多的股权。美国证券法只准Stratton这样的承销商持有5%麦登鞋业的股票,为了绕开这种监管,Stratton先以每股4美元的价格发行给中间人,然后以每股4.25美元的价格偷偷卖回来,最终他们控制了85%的股份。这个电影里也提到了。
3. 找好接盘方:接盘的自然是Stratton事先培育好的韭菜—散户投资者。Stratton的销售人员会让散户们在一两个IPO项目上赚点儿小钱,赢得散户们的信任。一旦建立了信任,Stratton的销售人员就会告知这些客户:我这里有一个能赚大钱的项目,你一定要参与!
在这个case里,销售会告诉客户:麦登鞋业的发行价为4美元,但上市后肯定能涨到20美元,而我可以帮你拿“打新”的额度。很多客户听了高兴坏了,立马打过来100,000美元,等待新股发行。通过这种手段,贝尔福特能大致的估算出韭菜们有多少购买力。
4. 变换诱饵:在IPO前不久,销售人员会打电话告诉客户:麦登鞋业的IPO太火爆了,4美元一股的打新额度很少,不过一旦股票开始上市交易,我可以帮你尽快按照“市价”买入。这时候,是不是很多人就会退而求其次,觉得打不到新股,去第一时间买卖新股也是可以的。
很多客户以为这个“市价”只会比4美元高一点,反正钱已经打过去了,因此就同意了,只有很少人会拒绝。而一旦这么接受,就落入了陷阱。
5. 操纵市场: 股票IPO后,贝尔福特就开始拉升股价,目标价位是通过倒推计算得来:假如贝尔福特想抛售手上的100万股,而Stratton的客户的购买力大概是2200万美元(通过步骤3估算),因此需要把股价从每股4美元,一直拉升到每股22美元,然后卖给他们,入账2200万美元(成本可能只有几毛钱)。
在粉单市场,拉升股价的方式比大型交易所简单得多。最简单的方法是“对敲”:在Stratton自家账户之间自买自卖,但这种方式太明目张胆。由于控制了麦登鞋业的大多数筹码,贝尔福特可以通过小额市场订单慢慢地推动股票上涨,一路涨到22美元的目标价格。
6. 关门打狗:当股价涨到22美元时,Stratton全面执行客户委托的买单,也就是把2200万美元全部投进去,买入100万股。这时候,这些韭菜的钱就都在22元高位接了盘。
而贝尔福特控制的那些“老鼠洞账户”几乎是唯一的卖家,韭菜全给老鼠仓接了盘。这赚的2200万美元全转入了贝尔福特的腰包,这就是电影里的庆祝时刻。
大家不要以为这个过程很漫长,其实就像电影中说的,可能就是2,3个小时
这么短的时间,韭菜有时间反应过来自己被骗了吗?
所以呢,骗子公司确实也“兑现”了自己说给韭菜的——“第一时间”买入了。而韭菜呢,还乐呵呵的以为自己买到了绩优股。
那些花22美元买了股票的客户,如果想在市场里卖掉,就会发现根本卖不掉,甚至跌破发行价4美元都没人要。就这样,通过看似公开的市场交易,财富实现了转移。
简单概括就是:在一个合法的交易场所,通过隐秘地操纵交易品的价格,把普通投资者腰包里的财富,转移到骗局设计者的钱包里,并让受害者感觉“自己投资水平不够所以亏钱”,下次还来。大家看看身边韭菜,是不是就是这种。
以为是因为运气,实际是被设计了
A股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这种桥段,从这个角度看,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对:全球骗友是一家,套路不分你我他。
Ⅷ 十大金融电影排行榜最经典金融电影有哪些
金融商业战争电影尤其受欢迎,我们可以感受到无形的烟雾。一部好看的金融电影会让我们玩得很开心,所以让我们来看看十大金融电影。Ⅸ 关于美国金融历史的电影
时逢华尔街金融危机,推荐几部经济金融方面的电影吧!
1、《华尔街》(Wall Street)
发行时间:1987年
电影导演:奥利弗 斯通 (Oliver Stone)
获奖历史:1988奥斯卡最佳男演员 1988金球奖最佳男演员
商战电影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在金钱挂帅时代毫不掩饰地为人类的贪婪欲望辩护的一部主流电影。本片最大的亮点是道格拉斯的表演,举手投足间尽显功力,极尽语言之张力,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当然也是MBA学生的理想教材。
2、金钱帝国The Hudsucker Proxy (1994)
电影导演:伊桑·科恩 Ethan Coen
约尔·科恩 Joel Coen
获奖历史: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提名
诺维尔是个失业年代的落魄小职员,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纽约最大的金融财团作一名小信差。在这样庞大无比的公司里,总是会有牵扯着阴谋与狡诈的各种冲突……
3、《屋内聪明人》(Enron 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
发行时间:2005年
类 别 纪录
这部电影描述了能源公司安然(Enron)的公司丑闻内幕。
4、《我如何弄垮巴林银行》(Rogue Trader)
上映年度: 1999
1995年,巴林银行,这家全球最古老的银行之一破产了,曾经是英国贵族最为信赖的金融机构,200多年优异的经营历史,没能逃过破产的结局,事件震惊世界。
此为商战电影中的经典作,也是在金钱挂帅时代毫不掩饰地为人类的贪婪欲望辩护的一部主流电影。电影拍出了股市内线交易的内幕,质疑现代人面对金钱诱惑而普遍出卖灵魂的道德问题,也将“股市如战场”这一命题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合当前经济领域的种种黑幕,这部影片仍有相当大的启示作用。
伊万·迈克格雷戈的演出气势逼人,获得观众的交口称赞。
5、《反托拉斯行动》(Antitrust)
《反托拉斯行动》讲述了一个有鲜明时代和全球意义的反对金钱和高科技垄断的故事,突出了信息属于全人类这一主题。
6、《交易所》(Trading Places)
发行时间:1983年
路易斯·温索普三世是个金融家, 黑人比利是个流浪汉。一次,比利被警察追捕,路易斯将其交给了警察。莫蒂默公爵兄弟目睹此事,兄弟俩打赌:如果条件成熟,比利也可以成为上等人,而温索普同样可沦落到最底层。
7、《愤怒的葡萄》(Grapes of Wrath)
主 演: 亨利·方达 Henry Fonda
上 映: 1940年
获奖历史: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两项金像奖
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崩溃时代,一大群中西部的农民忍痛离弃家园,像逃难一样往西迁移到加州追寻较好的生活。现实虽不如理想,但他们并不放弃希望。该片由亨利·方达等担纲主演,故事感人,内容写实而具有控诉性,但却处处流露出人性的光辉。无论是编、导、演、摄、乐各方面都表现出最高超的水准,结合而成一部气魄雄厚的电影史诗。
这部美国电影史上的不朽杰作曾获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两项金像奖。1973年在全美影评人选举下入选“十部美国最伟大电影”之一;其后1977年又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美国十大佳片”之一。
8、《锅炉房》(Boiler Room)
上 映: 2000年
马林经纪公司的办公室被员工们称之为“锅炉房”。在这里,一夜能诞生20个百万富翁!
斗志激昂的年轻的经纪人们通过电话为深深信赖他们的买主兜售股票,帮他们炒股,而他们所得到的报酬是豪华公寓、法拉利和更多连他们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奢华礼物。在无数经纪公司的“锅炉房”中,X一代正以惊人的速度实现着他们的梦想,只是有的时候他们离法律仅仅一步之遥……
9、《居家男人》
主 演:尼古拉斯•凯奇
杰克•坎贝尔是华尔街的一名投资经纪人,凭借扎实的专业和对财经信息的敏锐嗅觉,他成为行内公认的高手,并受到众多投资人的青睐。然而,他奢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飘雪的圣诞节夜晚被一场意外事故彻底改变了。
翌日,他奇迹般的发现自己身处新泽西郊外的一个卧室里,在这里,他第一次当上了“住家男人”,有着深爱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而他从前的生活却不复存在了,在渐渐地适应了这种温馨舒适的家庭生活后,他发现自己处在了十字路口,因为他必须在心爱的女人和精力充沛的事业上做出抉择。
10、狱中的家政女王Martha Behind Bars (2005)
有“家政女皇”之称的玛莎·斯图尔特一直被媒体渲染为成功女创业家的理想楷模。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自己媒体上市公司的女亿万富翁。在过去20多年里,她通过电视、广播、杂志以及数十本著作,对全球超过千万户的家庭兜售烹饪、持家、装潢、育子的秘诀,缔造了一代美国妇女的生活观念。这位家居装饰企业家,一年多前因为在股票市场上串通股票经济人,卖出 3928份ImClone系统股票而被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