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请说一下美国电影的特点包括导演,演员,主题,表达方式,思想等
美国电影的特点覆盖面积很广,说起来也比较麻烦,而且我也不懂这么多。但是我可以说一下“导演”。
相较于中国电影,美国电影是制片人制,而中国的电影则是导演制
换句话说,在美国等欧美国家,制片人才是电影制造业的核心主义者。他们的手上有大把的金钱,他们可以自己选定剧本、选择导演、选择影片的类型。在中国,导演就是剧组的核心,就是金字塔的顶峰。
所以说,美国的导演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不想中国的导演需要背负太多的压力。美国导演可以坚持自己的风格,可以拍摄自己心里想拍的东西。制片人选择导演,导演同样可以选择不拍!而在中国,导演要时刻关注自己手中的影片,前期的组织,中期的拍摄,后期的宣传,上映后的票房。
❷ 美国电影的风格一般是怎样的
美国电影可以说一直都是世界电影的一张亮丽名片,说到哪个国家哪个地方的电影最好看,许多人的回答肯定毋庸置疑,美国好莱坞。时至今日也是如此,毕竟美国好莱坞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电影资源,不管是硬件设备,技术支持还是价值IP。都拥有庞大的内容储备。
一,美国电影,好莱坞说到美国电影就不得不说好莱坞,好莱坞对于美国电影来说,就像日本动漫秋叶原。随着美国电影的不断发展壮大,好莱坞也已经变成了世界电影史上巅峰的存在。许多国内外的演员也以进入到美国好莱坞出演电影为荣。
以上,欢迎各位评论补充,写作不易,欢迎大家点赞关注。
❸ 美国类型电影有什么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经济和中下层居民数量迅速增长,好莱坞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当时严格的审查制度使好莱坞的类型片主要表现在喜剧片、西部片和历史片 3个方面。喜剧片的佳作首推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1921)、《淘金记》(1925)和《马戏团》(1928),基登的《航海者》(1924)和《将军》(1926),劳埃德,H.的《大学新生》(1925);西部片主要有《篷车》(1923)、《铁骑》(1924)和《小马快邮》(1925)等,历史片有地密尔的《十诫》(1923)和《万王之王》(1927),格里菲斯的《暴风雨中的孤儿们》(1922)
第二个时期是一战之后好莱坞电影中的特殊现象——真正意义上的类型影片,在30年代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最初的类型片是无声电影时代的喜剧片、闹剧片和西部片,到30年代初期,歌舞片、盗匪片、侦探片、恐怖片等类型相继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类型电影是美国经济、社会和文化需要的直接产物,它们中成为经典作品的有歌舞片《四十二街》(1933)、《掘金女郎》(1933)、《大礼帽》(1935)、《风月无边》(1936)和《齐格飞大歌舞》(1936);盗匪片《小恺撒》(1931)、《公敌》(1931)、《疤面人》(1932)和《吓呆了的森林》(1936);恐怖片《吸血鬼》(1931)和《弗兰肯斯坦》(1931)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好莱坞的类型片大多是故事片和纪录片,如有柯蒂斯的《胜利之歌》(1942)、《卡萨布兰卡》(1943)和《出使莫斯科》(1943);顾柯的《费城的故事》(1940);霍克斯的《约克军曹》(1941);希区柯克的《破坏者》(1942)、《疑影》(1943)和《救生船》(1944);W.休斯登的《马耳他之鹰》(1941);H.金的《皇家空军中一名美国佬》(1941);朗格的《刽子手也死亡》(1943)和《东京上空三十秒》(1944);刘别谦的《生死问题》(1942)和《天堂可以等待》(1943);L.麦卡里的《与我同行》(1944);迈尔斯东的《鼠与人》(1940)、《北极星》(1943);I.匹查尔的《月落乌啼霜满天》(1943);普雷明格,O.的《劳拉》(1944)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国青年思想最动荡的年代,好莱坞类型片则相应出现的表现青年疑虑、反抗的所谓“反英雄”影片有:雷伊的《无因的反抗》(1955),卡善的《伊甸园东方》(1955),J.洛甘的《野餐》(1956)以及后来的M.尼科尔斯的《毕业生》(1967),A.潘的《邦尼和克莱德》(1967),D.霍珀的《逍遥骑手》(1969),施莱辛格,J.的《午夜牛郎》(1969),T.马里克的《荒原》(1973)等。
七八十年代好莱坞类型片电影中,家庭和妇女以及普通人生活的影片又重新受到重视,比如艾伦,W.的《安妮•霍尔》(1977)和《汉纳姐妹》(1986);阿尔特曼的《三个女性》(1977);阿普特德的《矿工的女儿》(1980);R.本顿的《克莱默夫妇》(1979);J.L.布鲁克斯的《母女情深》(1983);P.马佐尔斯基的《一个未婚女人》(1978);M.雷德尔的《金色池塘》(1981);雷德福,R.的《普通人》(1980);H.罗斯的《转折点》(1977);齐纳曼的《朱莉亚》(1977)等。
九十年代后美国只把电影看作是娱乐手段,把好莱坞当成生产故事和幻想的工厂,因此首先注意影片的商业价值,于是乎才出现了所谓的“美国大片”。
❹ 试分析美国电影各发展阶段的特点
一、起源
有记录的第二张捕捉并再现运动的照片记录为埃德沃德·迈布里奇在加利福尼亚的帕罗奥多拍摄的一组奔马照片。在拍摄时,他将一组静止的照相机摆于一排。他的成就促使各地的发明家开始尝试制作类似功能的装置,以捕捉此类运动。
在美国,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就是最早开始制作这类装置的人之一,他制成了活动电影放映机,但由于该装置的专利实施很严格,致使早期的电影制作人只能寻找替代品。
在美国,最初只是在轻歌剧的间歇为许多观众放映电影。企业家的各种电影展示活动,促使了戏剧性电影制作的首次世界范围性的尝试。
在美国电影业发展的早期,纽约是电影制作的中心。位于皇后区的考夫曼·阿斯托里亚制片厂(Kaufman Astoria Studios)创建于无声电影时期,那时马克思兄弟和费尔兹(W. C. Fields)在那里工作。
此外,曼哈顿的切尔西也是电影制片的主要场所。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玛丽·毕克馥的很多早期电影也是在这个地区拍摄的。但是,因一年四季的宜人气候,好莱坞成为电影拍摄的更佳选择。
二、好莱坞的崛起
在1910年初,美国电影放映机与传记公司(American Mutoscope and Biograph Company)派导演大卫·格里菲斯带着他的演员团队到西海岸去拍摄电影,演员包括巴兰彻·斯威特(Blanche Sweet)、吕伦居殊、玛丽·碧克馥、莱昂纳尔·巴里摩尔等。
他们在洛杉矶市中心乔治亚街附近的一个空旷外景地开始了拍摄。当时,公司又决定开发新地区。于是他们又向北前进了几英里,到达好莱坞。当时还是小村庄的好莱坞,非常愿意让电影公司在那里拍电影。
之后,格里菲斯完成了在好莱坞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叫做《在古老的加利福尼亚》(In Old California),是一部传记式情节剧,描述18世纪初的加利福尼亚,当时还隶属于墨西哥。美国电影放映机与传记公司的人员在好莱坞呆了数月,又继续拍摄了几部电影,才返回纽约。
当时是1913年,在听说了该公司在好莱坞取得的成功后,很多电影制作公司也纷纷向西挺进,以避免托马斯·爱迪生的电影制作工艺的专利费。在加利福尼亚的洛杉矶,电影公司和好莱坞同步发展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电影仅能在几个美国的城市完成。
但随着电影业的发展,电影制作公司被吸引到加利福尼亚南部,因为那里气候温和、阳光明媚,一年四季都可在户外拍摄,那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布景。虽然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的起始点众说纷纭,但是格里菲斯于1915年拍摄的史诗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电影词汇,至今仍在胶片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20世纪早期,当媒体还是新事物的时候,很多犹太移民在美国电影业中找到了工作,并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临街的五分钱剧院(Nickelodeon)中放映电影短片(剧院取此名是因为当时的门票价格为五分钱)。
一些年后,其中有抱负的电影人,如塞缪尔·戈尔德温、威廉·福克斯、卡尔·拉姆勒、阿道夫·朱克尔(Adolph Zukor)、路易斯·B·迈尔(Louis B. Mayer)和华纳兄弟(即哈利、亚伯特和杰克)纷纷转到电影制作上,很快就成为了新型企业,即电影公司的巨头。
(当时还有一位身兼女导演、也是制作人和电影公司巨头的人物爱丽丝·盖·布兰琪(Alice Guy-Blaché))他们为电影业的国际化奠定基础;不过美国电影业常被指责为以美国为中心的偏狭观念。
一战后,一些欧洲导演恩斯特·刘别谦、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弗里茨·朗、让·雷诺阿,以及演员鲁道夫·范伦铁诺、玛莲娜·迪特里茜、罗纳德·考尔曼和查尔斯·鲍育(Charles Boyer)等电影人纷纷来到美国。
他们加入了一个演员的自我发掘时代——在有声电影诞生后,纽约城剧院的演员纷纷加盟了这个20世纪最受瞩目的发展行业。20世纪40年代中期,电影行业达到高峰期——美国影院每年上映约400部电影,每周有近9000万美国民众前去影院观看。
“威廉·海斯拯救美国电影业”,出自美国漫画家赛勒斯·亨格福德(Cy Hungerford),1922年
20世纪20年代后期,有声电影在好莱坞逐渐升起。1927年,首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使用维他风唱片机,同年5月,西方电气公司旗下分部电器研究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ERPI)在电影配音方面获得垄断权。
有声电影一方面的影响就是许多无声电影演员接不到工作,因为他们多数人的嗓音糟糕或是记不住台词。1922年,美国政客威廉·哈里森·海斯(Will H. Hays)离开政坛,组建了前身为电影制作室组织的美国电影制片发行商协会(MPDAA),该协会在其退休后改为美国电影协会。
有声电影的发展早期,美国的电影制片厂发现他们的有声作品不为非英语国家的电影市场所接受,甚至在其他的英语国家中也遭到冷遇,原因是那时的同步配音技术仍相当不成熟。解决办法之一是制作与之对应的外文版好莱坞电影。
1930年左右,美国公司在法国桥连城建立了一家电影制片厂。多个不同的电影摄制组在那里分时工作,他们使用相同场地,穿着相同服装,甚至绝大部分的场景也是相同的。国外的失业演员、剧作家、选秀比赛中的优胜者经过筛选后被派往好莱坞去拍摄好莱坞英语电影对应的非英语版电影。
这些版本的电影的拍摄预算不高,由二流的只会讲英语的美国导演执导,通常在晚上拍摄。西班牙语摄制组中包括了路易斯·布努埃尔,恩里克·嘉蒂耳·彭塞拉(Enrique Jardiel Poncela),莎维尔·库加(Xavier Cugat)和埃德加·内维列(Edgar Neville)等人。
一些外文版的好莱坞电影绝对可以和它们的原声版相媲美,西班牙文版的《惊情四百年》就是其中一。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同步配音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外文配音就变得很寻常了。
三、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所谓好莱坞“黄金时代”,是指从1920年代末,即无声电影时代末期,至1950年代末这段时间。成千上万部电影在此期间产生。其开始标志是1927年出品《爵士歌手》,其中音效的使用不仅结束了无声电影时代,同时也增加票房收入。
不管是西部片、闹剧、音乐剧、动画片还是传记片,好莱坞影片几乎都遵循一个模式——每个电影公司出品的电影,都有自己特定制片团队。
例如,塞德里克·吉本斯(Cedric Gibbons)和赫伯特·史托哈特(Herbert Stothart)效力于米高梅电影公司,艾佛瑞·纽曼在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工作了20年,赛西尔·德米尔的电影大多由派拉蒙电影公司制作,而导演亨利·金(Henry King)的电影则大多由福克斯出品。
同时,人们根据影片中的演员阵容就可以大致猜出该部电影的出品公司,米高梅声称“旗下的电影明星比天堂里的还要多”。每个电影公司的电影题材和独特风格也使得人们猜到每部电影的出品公司——这一现象在今已不复存在。但是每部电影都与其他电影有着些许区别。
不像汽车制造者,拍摄电影的人都是一些艺术家。譬如,1944年的电影《逃亡》(To Have and Have Not)之所以出名,并不仅仅是因为男一号的扮演者亨弗莱·鲍嘉和劳伦·巴尔考,而且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剧本出自两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电影原著小说作者海明威和该剧本改编者威廉·福克纳。
在整个1930年代以及黄金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米高梅主宰着电影市场,并拥有大量好莱坞超级明星。同时,米高梅也因创造了好莱坞明星制而备受好评。
米高梅的明星包括“好莱坞之王”克拉克·盖博、莱昂内尔·巴里莫尔、珍·哈露、诺玛·舒利亚、葛丽泰·嘉宝、珍妮特·麦克唐纳(Jeanette MacDonald)及其丈夫金·雷蒙德(Gene Raymond)、斯宾塞·屈赛、朱迪·加兰以及金·凯利。
在这一时期美国电影业取得的另一个伟大成就是华特迪士尼公司。1937年,迪士尼制作了当时最成功的电影,《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1939年,米高梅创作了历史上最成功的电影——《乱世佳人》,尽管在大萧条时期,这部电影仍然是史上票房最高的。
很多电影历史学家对这一电影高产时期创作出的许多伟大电影作品都做出了评价。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制作了这么多部电影,并不是每一部都必须成为热门。
电影厂可以在一部有着优秀剧本与相对不是那么出名的演员的中等预算故事片身上冒险:而由奥森·威尔斯导演的《公民凯恩》符合以上描述,它也被视为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另一些情况下,像霍华·霍克斯、希区柯克及法兰克·卡普拉等坚定的导演们为了达到他们的艺术理念,而与片厂进行“斗争”。
1939年是片厂制度的鼎盛时期,有很多经典电影在这一年发行,如:《绿野仙踪》、《乱世佳人》、《驿马车》、《史密斯先生上美京》、《呼啸山庄》、《天使之翼》、《异国鸳鸯》与《午夜》等。
黄金时代以来的电影中,现在被誉为经典的有:《卡萨布兰卡》、《风云人物》、《一夜风流》、原版《金刚》、《叛舰喋血案》(Mutiny on the Bounty)、《城市之光》、《红河》与《大礼帽》等。
四、片厂制度的没落
“小三”(环球影城,美国艺术家和哥伦比亚影业)没有自己的剧院,拒绝分享同意裁判书。许多独立制片人也对折衷和形成一个众所周知的独立运作电影制片人的体系,控告派拉蒙垄断底特律剧院不满意-因为派拉蒙通过控制演员,像鲍勃霍普,波莱特戈达德,维朗妮卡湖,贝蒂赫顿;
经纪人透露宾克罗斯比,艾伦拉德和长期为加里库珀工作室工作的长期演员-自1942年开始。在二战期间,五大电影公司没有达到同意裁判书的要求,没有发生重大后果。但是二战结束后,在好莱坞反垄断案中,他们作为被告加入了派拉蒙。
最高法院最终裁决主要制片厂电影院的所有权和影片发行是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结果,工作室开始释放演员和技术人员通过与他们的合同。好莱坞主要的工作室改变了电影的模式,因为每个工作室都挺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演员阵容和创新团队。
这导致了逐渐失去特色,米高梅电影制片公司、派拉蒙公司、宇宙公司,哥伦比亚公司,RKO公司和福克斯电影公司很快认识到这一点。
但是某些电影人,例如塞西尔B德米尔公司同演员的合同也是到他们职业生涯的最后或者电影使用相同的创意团队,以至于德米勒电影无论是1932年制造还是1956年制造看起来仍然像是一个模式。并且每年电影制作的数量随着平均预算猛增而下降,在行业策略上标志一个重大变化。
现在工作室目的在于生产娱乐,而这种娱乐是电视无法提供的: 壮观的,有英雄色彩的影片。工作室还开始出售部分电影胶片库给其他公司去销售电视。到1949年,所有大型电影制片厂放弃了他们剧院的所有权。
电视也有助于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下降,因为它打破了电影业在美国娱乐界的霸权地位。尽管电影业在19世纪50年代随着长期政府检查制度淡化,在未来电影中能够获得一些影响力。在派拉蒙反垄断案结束后,好莱坞电影制片厂不再拥有电影院,因此致使美国影片能够在美国电影院不需要审查制度。
这补充了1952年奇迹在斯泰因公司同约瑟夫威尔逊事件的决定。 美国最高法院改变了其早期的立场。从1915年的相互电影公司同俄亥俄州案工业委员会的案件中,陈述了电影是艺术的形式,有权保护第一修正案;美国法律不再审查电影。
到1968年,美国电影协会(MPAA)代替了海斯法典-在政府威胁检查后,其现在极大侵犯了美国电影协会,证明准则的起源已经同电影分级制度一起结束了。
五、新好莱坞和后经典电影
后经典电影这词用来形容新好莱坞变化的故事叙述方式。人们认为新的剧本与塑造人物的新方式利用观众在经典时期培养起的期望:打乱的年份,以结局出人意料为特色的故事情节,主角与反派间模糊的台词。
后经典故事叙述的本质展现在黑色电影中,如1955年《无因的反抗》,以及希区柯克情节支离破碎的《惊魂记》。
“新好莱坞”一词用来描述新一代电影学院培养的导演的崛起。他们掌握了六十年代欧洲发展起来的技巧。1967年电影《邦尼和克莱德》标志着美国电影重振的开端,也意味着此后新一代电影,在票房上能够取得成功。
好莱坞一直坚守制片人中心制的原则,新好莱坞独立制片的出现,开创了导演和制片人融合的趋势,形成导演资本制。
同时担任电影制片人和导演的法兰西斯·福特·柯波拉、佐治·卢卡斯、布莱恩·德·帕尔玛、马田·史高西斯、威廉·弗莱德金、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开始拍摄向电影历史致敬的影片,并发展了现有的电影体裁与技巧。七十年代早期,他们的电影不仅受到好评,还取得票房成功。
早期的新好莱坞电影,例如邦尼与克莱德,逍遥骑士是成本较低的影片,没有道德上的英雄而是增加了性和暴力,然而,哥普拉,斯皮尔伯格与卢卡斯各自凭借《教父》,《大白鲨》以及《星际大战》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有助于现代大片的产生,也吸引制片厂更加关注制作更多大片。
这些年轻导演的更多投入并没有带来好处。通常,他们把时间表排的太满,预算超支,因此导致自己或摄影棚破产。最有名的两个例子是科波拉的《旧爱新欢》,最典型的是迈克尔·西米诺的《天堂之门》,单是这部影片就使美国联艺电影公司破产。
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国,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电影导演,尤其擅长于拍摄惊悚悬疑片。
这位世界所公认的恐怖大师,事实上也是由他发明了“惊悚文艺类影片”(the thriller genre)这一电影类型。阿佛莱德·希区柯克同时也是个优秀的技师,熟练的把性感、悬疑、幽默都融合在一部电影里。
(4)美国电影的特色扩展阅读:
今日好莱坞
一、运作特色
好莱坞电影常会有透过片厂(电影发行商)与制作人签约合作的方式,分别让片商负责贩售的通路,而制作人则专注于电影本身,出产行销全球的大型制作影片。
二、叙事美学
在好莱坞影片的剧情铺陈,少有文化或语言的障碍,其主题多是可跨文化传播的高概念电影,这样的作品因为主题符合主流市场,故全球都容易推销。因此现在好莱坞也成为世界许多地方电影的代名词。
虽然此类电影票房好、跨文化,但也有文化评论者批判若独尊高概念电影,会造成电影叙事风格如出一辙,了无新意,“是一种商业化和专断化,最终将导致多样化的消失。面对这样的全球霸权,负责任的电影人和批评家应该让眼光超越好莱坞,建设多元的电影模式”。
三、产业规模
美国因为电影相关的文化产业,造就了许多的工作机会与庞大的商机。据美国电影协会报告指出,2011年美国电影业造就的就业总数超过220万人,其中约有70万名为直接的电影行业从业人员,另外150万名为间接受雇支援电影制作工作的各种人员,2012年美国电影业收入为107亿美元。
❺ 美国电影的特点有什么啊
1、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重视个人成就、崇拜个人奋斗,讲究个人价值最大程度的实现。
美国电影是灌输个人主义的主要工具,从《蜘蛛侠》、《超人》再到《2012》,“救世主们”一次次让美国扮演拯救世界的角色,英雄来到地球是“为了美国式的真理和正义”,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认同美国具有拯救并主导世界强权地位的天然能力。
2、美国电影很注重镜头和叙述场景的精雕细琢,自由女神像、星条旗、曼哈顿街道都是时常出现的镜头。
无论是现代科技制作出来的震撼镜头,还是艺术浪漫的日常生活场景的展示,都会激起一部分观众对美国的向往。
3、美国电影善于将精神内核和商业外壳有机结合,价值观倾向被包装在具有强烈视听效果的表层结构之下。
美国影视产业不仅为美国带来巨额经济利益,带动了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推销了美国的价值理念,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国家形象传播的“美国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态”。
(5)美国电影的特色扩展阅读:
美国电影传播策略:
1、打造产业化的运作模式。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电影便形成企业生产模式,即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商业化运作管理,实现生产制作与传播发行的紧密集合。
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条块分割,分工合作,责任明确。电影制片方、发行方与技术团队等通常是长期的固定合作伙伴,利益紧密相关。同时,美国电影的蓬勃发展和融资渠道广、资金雄厚密不可分。
2、实施全媒体的宣传营销。
在传统媒体时代,美国电影按报纸、广播、电视的视听说特点,三管齐下,打造全方位的电影传播路线。在新媒体时代,美国电影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使新旧媒体平台相配合,实施全媒体的营销策略
❻ 美国主旋律电影究竟有何特征代表作都有哪些
特征就是理智型励志电影,代表作《《弱点》、《拆弹部队》等
《恐袭波士顿》是一部典型的美国主旋律电影。提到主旋律电影,不免会有些人皱起眉头,毕竟在固有思想中,主旋律电影总是塑造一些高大全却扁平化的人物,生硬地弘扬主题。《恐袭波士顿》确实通篇弘扬了人性的美好,但并不生硬,人物刻画也相当丰满。
大家还有什么推荐?
❼ 美国电影的特点
1)、好莱坞的大公司
在1900年的时候,好莱坞还只不过是离洛杉矶市中心十几公里的一个人口稀少的小镇。洛杉矶原来属于墨西哥,加利福尼亚被纳入美国版图后才成为美国的城市。1886年,房地产商哈维·维尔克特斯买下了这里的一块地,他的夫人将苏格兰运来的大批冬青树栽在这里,就有了好莱坞这个名字(在英语中,Hollywood是冬青树林的意思)。如今,好莱坞在美国文化中已经具有了重大的象征意义。诸如日落大道、贝弗利山庄、圣费尔南多河谷、圣莫尼卡和马利布海滩等享有盛名的地方,这些地名都充满了现代神话。可以说,好莱坞的发展史就是美国电影的发展史。
1907年,导演弗朗西斯·伯格斯带领他的摄制组来到洛杉矶,拍摄《基督山伯爵》。他们发现,这里明媚的自然风光、充足的光线和适宜的气候是拍摄电影的天然场所。从1909年开始,著名的制片人格里菲斯在好莱坞以天然背景拍摄了好几部影片。当时,美国电影的中心在东部,纽约是大本营。从此以后,许多电影公司纷纷来这里拍片,开始了美国电影业移师好莱坞的大转移。1912年起,许多电影公司在好莱坞落户,到1928年,已经形成了"八大影片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这八大电影公司是:
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简称MGM)
马库斯·洛是洛氏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于1920年收购了米特洛制片公司,后来又收购了高德温公司,最后与路易斯·B·梅耶制片公司合并,组建成米高梅公司。洛氏公司保留了电影院部分,米高梅公司则负责制片厂。在洛氏去世和尼古拉斯·申克担任董事长之后,塔尔伯格重新成为制片人。塔尔伯格于1936年去世,3年后,米高梅公司推出《乱世佳人》。1973年,米高梅公司受到财政上的限制,不得不放弃发行并减少生产。1981年,柯克里安控制了金融集团泛美公司所有的联美制片公司,组建了米高梅/联美娱乐公司。1985-1986年,有线电视新闻网的老板特德·特纳收购了制片厂,后来又卖给了柯克里安,只保留了影片库。1990年,意大利人姜卡尔洛·帕雷蒂和他的控股公司帕泰通讯公司在时代-华纳公司的帮助下,收购了米高梅公司。1989年,米高梅/联美公司占有6%的市场份额。
派拉蒙公司(Paramount)
明星制片厂老板阿道夫·朱克尔于1916年收购了拉斯基故事片公司,几经更名之后,于1930年改名为派拉蒙-帕布里克斯公司。它的实力由于利用了华尔街的信贷收买了一些电影院而大大增强。1932年,曾发生导致公司破产的严重的金融危机。1933年到1936年,派拉蒙公司在巴尼·巴拉班的领导下重整旗鼓。1946年,公司的利润达到了创历史纪录的3900万元。当时,派拉蒙公司被最高法院强制卖掉其所属的电影院。从1971年起,弗兰克·雅布兰斯、罗伯特·埃文斯、马丁·戴维斯、弗兰克·曼库索相继担任公司的董事长。作为的四大公司,派拉蒙1989年占有14%的市场份额,并试图收购时代-华纳公司,但在一场官司后失败。
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
维廉·福克斯的福克斯影片公司于1917年在好莱坞成立。1927年,公司投巨资开发福克斯有声电影工艺,与反托拉斯法发生法律纠纷。1929年,华尔街爆发金融危机后又遇到财政上的困难。威廉·福克斯去世后,公司于1935年与达里尔·扎纳克和弗兰克·申克的20世纪制片公司合并,成为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1981年,福克斯公司被石油大王马文·戴维斯收购,他把一半股份出让给了澳大利亚报业巨头鲁伯特·默多克。福克斯公司于1989年处于第六位,占有6%的市场份额。
华纳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
华纳斯兄弟于1923年组建华纳兄弟制片股份有限公司,1925年吞并维太格拉夫公司,并投资其子公司维泰丰公司与西方电气公司合作开发的音响技术。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手》(1927)耗尽了萨姆·华纳的心血,他于同年去世。华纳兄弟公司于50年代转向电视片生产。1957年,杰克·华纳只保留了华纳公司的少量股权,1967年,华纳公司被七大艺术制片公司收买,1969年又被金尼国民服务公司收购。伯班克的公司由史蒂芬·罗斯领导,重新命名为华纳通讯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其电影、唱片和电视部分保留华纳兄弟的名字,由特德·阿什利负责。1983-1984年,华纳公司曾陷于严重的财政危机。在特里·西默尔的领导下,由于《小妖精》和《蝙蝠侠》等影片的成功,公司恢复了元气。1989年,华纳公司在八大电影制片厂中排名第一位,占有19%的市场份额。此时,时代公司合并进来,成为时代-华纳公司。
雷电华公司(Radio-Keith-Orpheum, 简称RKO)
雷电华公司是好莱坞八大公司中最年轻的公司,1928年由戴维·萨尔诺夫和约瑟夫·肯尼迪的美国无线电公司合并几家公司后成立。沃尔特·迪斯尼、奥逊·威尔斯和塞尔兹尼克等独立制片人都曾加盟雷电华公司,并未公司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48年,公司被飞机大王霍华德·休斯所控制。1955年,雷电华公司被一家轮胎公司的子公司托马斯·奥尼尔的通用远距无线电公司收购,把几百部影片的摄制权让给了可口可乐公司。1958年,在女演员露西尔·鲍尔的主持下,在德西露制片厂内开始恢复生产电视片。由于公司领导人的决策不利,致使雷电华公司最终从好莱坞消失。
环球公司(Universal)
卡尔·莱姆利在合并了几家企业后于1912年创建了环球制片公司。1936年莱姆利去世后,环球公司被一个财团收购。摆脱了30年代的财政危机之后,环球公司于1946年与国际制片公司合并。1962年,环球国际公司被美国音乐公司收购。从1976年起,内德·塔南、弗兰克·普赖斯、西德尼·申贝克相继领导环球公司。环球公司1989年处于第二位,占有17%的市场份额。1990年环球公司被日本的松下公司以60亿美元的代价收购。
联美公司(United Artists)
1919年由道格拉斯·范朋克、查理·卓别林、玛丽·璧克馥和格里菲斯创建,由海勒姆·艾布拉姆斯领导,1926年起由约瑟夫·申克领导。经过彻底的改组后,阿瑟·克里姆和罗伯特·本杰明于1951年取得了联美公司的领导权。1967年,联美公司被金融集团泛美公司收购。
哥伦比亚公司(Columbia Pictures)
1924年由乔·布兰特和哈里·科恩、杰克·科恩兄弟在1920年成立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基础上创建。在1927年至1939年间,由于弗兰克·卡普拉的领导,哥伦比亚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3年,公司被爱伦·赫希菲尔德和戴维·贝格尔曼收购。1982年,公司杯可口可乐公司收购,任命英国独立制片人戴维·普特南为董事长。1987年,哥伦比亚公司与三星公司合并时普特南离任。哥伦比亚公司于1989年成为第三大制片公司,占有15%的市场份额,同年被日本的索尼公司收购。
2)、好莱坞的历史和现状
美国早期电影全是无声电影,常被称为默片时代。默片时代的电影多是喜剧,最著名的喜剧演员是查理·卓别林。他的《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已经成为名垂青史的优秀影片。
1923年,有声电影问世,给好莱坞带来了滚滚财源。
1927年,在米高梅影业公司老板路易斯·B·梅耶的指导下,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正式成立。不久,梅耶建议设立学院奖来鼓励并表彰那些对电影事业做出突出成就的电影人。于是,1929年5月16日,在好莱坞的罗斯福大酒店举行了第一届学院奖。学院奖的奖品是一尊身高13.5英寸的锡铜合金的镀金裸体人像。1931年,当学院的图书管理员看到这尊金像时吃惊地说:"它真像我的叔叔奥斯卡!"从此,奥斯卡这个名字就传开了。从第七届起,学院奖正式更名为奥斯卡奖。奥斯卡奖分为两大类:成就奖和特别奖。成就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最佳表演、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化妆、最佳短片、最佳纪录片、最佳动画片和最佳外语片等。在当今世界名目繁多的各种电影大奖中,奥斯卡奖无疑是最具权威、最有影响、设奖范围最广的电影奖。它象征着美国电影艺术的最高成就。
30年代初,美国已经度过的经济危机,好莱坞也开始了长达20年的黄金时代。从30年代初开始,洛克菲勒财团与摩根财团就开始了对好莱坞控制权的激烈争夺,到1935年,两大财团基本上控制了好莱坞的八大公司。而找到了经济后盾的好莱坞制片公司,也开始发挥出巨大的创造力。三四十年代,好莱坞创造并发展的类型片、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深受观众欢迎。好莱坞在它的黄金时代拍摄了许多优秀的影片。其中,《乱世佳人》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最具魅力的经典之作;《公民凯恩》也总是名列历年的"十大影片排名"之中。其他如《一个明星的诞生》、《红衫泪痕》、《绿野仙踪》、《呼啸山庄》、《关山飞渡》、《费城故事》、《蝴蝶梦》等,在取得巨额票房收入的同时,也都获得了艺术上的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好莱坞也以电影为武器展开了与纳粹的斗争。在所有反法西斯影片中,以1942年底华纳公司拍摄的《卡萨布兰卡》最为著名,其女主角英格丽·褒曼也因此蜚声世界。此外,亨利·方达主演的《血雨腥风》、卓别林的《大独裁者》以及《纳粹间谍的自白》、《希特勒的子孙》、《纳粹党徒》等影片,也都深刻地揭露了纳粹的丑恶面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正当好莱坞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时候,美国国会"非美活动委员会"开始调查"混入到美国电影界的共产主义分子"。非美活动委员会于1949年10月20日开始审讯,"好莱坞十君子"被判入狱。一大批导演、制片人、演员和编剧被列入了黑名单,使他们沦为无业人员或流亡国外。这场风波整整持续了十年,使好莱坞元气大伤。此外,50年代电影的普及也对好莱坞造成了冲击,使好莱坞经历了长达30年的危机。这一时期最优秀的影片是《教父》,它被誉为"自《公民凯恩》以来最出色的美国影片"。
70年代末,好莱坞再度出现新的曙光。从这时开始到整个80年代,《克莱默夫妇》、《普通人》、《母女情深》、《坠入情网》、《金色池塘》、《雨人》和《为黛茜小姐开车》等影片,表现了普通大众对家庭伦理的关注,将严肃的社会主题纳入到了动人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来,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强烈反响。达斯汀·霍夫曼、梅丽尔·斯特里普是这类影片表演艺术的集大成者。
乔治·卢卡斯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七八十年代好莱坞涌现出来的两位导演奇才。乔治·卢卡斯将喜剧片、西部片的类型与高科技和幻想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令几代人痴迷的《星球大战》系列。斯皮尔伯格在80年代拍摄了《E.T.外星人》、《第三类接触》、《夺宝奇兵》(《印第安纳琼斯》)、《紫色》和《太阳帝国》,90年代又拍摄了《辛德勒名单》、《侏罗纪公园》、《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
在经历了80年代电影体系的趋向完善之后,90年代一开始好莱坞各大影片公司到达了它们的收获期。从1995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十部左右票房超过亿元的大片。90年代好莱坞既获商业成功又具有艺术价值的影片有:《沉默的羔羊》、《漂亮女人》、《阿甘正传》、《狮子王》、《辛德勒名单》、《勇敢的心》和《泰坦尼克号》等。
3)、美国电影的经济学透视
几十年以来,美国电影产业一直都是国际市场上的主导力量。根据联合国的资料,在80年代初期之前,美国电影出口一直表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电影出口开始下降。另一方面,从1953年开始,美国电影进口一直呈现出上升趋势。对这种进出口相背离的趋势可以解释为美国电影业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美国电影进口和出口之间这一差距的弥合反映出其贸易更加趋向平衡。
从20世纪初开始,许多国家对文化产品的贸易实行了限制。1948年的《贝鲁特协议》规定取消教育用视听材料国际贸易中的进口关税,许可证和数量限制。1950年的《佛罗伦萨协议》注重对知识产品如图书、期刊和报纸等的自由流通。然而,这些国际协议没有包含娱乐性文化产品或文化特征。事实上,《关贸总协定》(GATT)和《经合组织无形标准》(DECE code of Invisibles)都批准了电影放映保留配额,以保持各国的文化身份。各国为保护其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常把文化主权问题作为主要理由提出来。从实质上讲,文化主权(Cultural Sovereignty)并不是关于艺术产品本身的消费问题,而是关于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选择问题。政府会运用价值判断来促进、刺激国内文化产品的消费,因为这些文化产品表达了本国的价值观和文化。例如,加拿大和美国享有许多共同的文化特征,如作为共同语言的英语(虽然接近四分之一的加拿大人主张把法语作为他们的母语),作为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和作为宗教的犹太教--基督教。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恰恰因为这些共同的文化价值,加拿大人认为他们的文化主权受到的最大危胁来自美国文化产品的支配,而不是其他国家的文化产品(Morris,1978)。文化主权是支持贸易壁垒的核心观点,经济和政治问题也常常被提出来支持贸易限制。
一些进口国抱怨市场规模的不平衡,如人口因素,为美国生产商提供了享有规模经济的机会。这样,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使美国生产商在国际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因而,从90年代初开始欧洲和加拿大就一直关注美国电影的文化影响。在上个世纪20年代德国就对进口美国电影施加配额(Feldman and Nelson ,1977)。随着德国把自己的电影用来进行宣传,其对美国电影的限制越来越升级。实际上, 现在《关贸总协定》和《经合组织无形标准》都批准保留电影配额以维护各国的文化身份。根据Wildman和Siwek,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对录像制品施加了贸易壁垒(Wildman & Siwek,1988)。美国在文化产业中也一直使用有限的贸易壁垒,主要是关税壁垒。与欧洲国家不同,加拿大采取政府补贴或投资生产的方式来促进其国内电影业的发展,而不是以进口壁垒来保护国内文化产生业(Feldman and Nelson ,1977)。然而根据Wildman 和Siwek的研究认为面对外国竞争,本国文化产业的生存并不需要政府的经济支持。通过对意大利和拉丁美洲的电视节目生产和贸易统计数据的研究,他们提出发展商业电视是增强当地节目制作者和电影生产者实力的关键。他们声明,外国竞争所削弱的仅仅是国家控制和拨款的媒体(Wildman and Siwek ,1990)。
wildman 和 siwek还认为,对电影和电视节目贸易的限制,特别是数量上的限制,会使消费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于是从正常渠道得不到满足的这部分需求,便常常由盗版来满足( wildman and siwek,1988)。新的复制技术的方便快捷和卫星传播使盗版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最近,美国电影出口协会向美国商务代表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大部分国家都存在录像带盗版现象。美国电影出口委员会估计盗版使美国从与加拿大的贸易中受到的损失大约在2500至5000万美元之间,这仅仅是一个非常粗略的估计。Wildman和siwek认为录像盗版是由没有知识产权立法的国家和对现有版权法执法不力造成的(wildman and siwek,1985)。例如,1984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利用电视录像设备在家庭中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复制广播电视节目是合法的(Vogel ,1986)。
产品和市场特点
以各种形式出现的"明星制"一直是美国习惯运用的电影产品分化的一种手段。在"大片"依靠明星出演这个意义上来说,因为大牌明星稀缺,这样的大片也就很少。这种状况的结果是,每一家主要的电影制片厂每年都是靠一部或很少几部电影来获得其利润。到80年代末期,每年发行60至80部主要电影,但有一部电影的片酬达到三百万以上美元的实力的明星不到25个。到1997年,有些明星的片酬达到2000万美元之高,这就造成了电影生产成本的急剧上升。相应地,各种大片的票房收入占了全部电影票房收入的一半。
明星制部分地造成了生产费用和市场营销费用居高不下,这就为新企业进入电影行业造成壁垒,最终导致这一产业的高度集中。据估计,在1965至1988年期间,美国前四位电影生产商在北美洲票房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一直在48%至69%之间上下波动。美国电影行业到底是寡头垄断控制下的竞争还是垄断竞争还可以讨论,1965~1988年期间,排行前四位大公司的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n)平均为58.64,而同期的Herfindahl Hyrschman Index指标为1236。(注: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简称HHI,为美国市场集中度指标,从38.2%至39。2%开始,每增加1%的商业市场份额,HHI指标便增加78个点。)这些数字说明。
虽然这一产业中确实存在大公司的市场支配力,但这一行业中独立生产商的数量越来越多,四大公司的构成不断变化,这一切都说明这一产业正在朝着竞争性的方向发展。一小部分独立生产商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也开始占有较小的市场份额,如Orion。然而,独立生产商把他们生产的电影交给大公司去做市场营销和发行,因为要想发行成功必须要有大的资金投入和广泛的发行渠道,这些对小公司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而大公司则具有这两方面的实力。此外,影剧院的集中度也相当大,有大约40%的影剧院掌握在排名前六位和大连锁影院公司手中。为了加强这一集中的效果,上世纪80年代,各大连锁公司斥巨资在美国、英国、加拿大修建了大批的多银幕的剧院(Vogel,1986)。1982年,全美国共有大约7300家从事电影的生产、发行和放映业务的综合性公司,但其中年收入在一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只有11家(Trade in Service ,1986)。
来自电视和其他娱乐媒体的竞争越来越大,使得电影业不得不采取新的应付措施。除了对明星制度进行改进之外。还加大广告投入力度,使电影得以进一步细分,分割电影市场。1980年,平均每部电影的广告成本为54万美元,到1991到增加到平均990年万美元(Motion Pictures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91)。1985年,电影业全部广告开支为大约3.52亿美元,占全部娱乐业广告开支(15亿美元)的17%(leading National Advertisers 1985a)。在美国,娱乐业的广告支出按行业排名第五位(Leading Nationd Aertisers 1956)。正如wildman 和siwek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国内市场的规模是该国公司在电影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有相对优势的外因的话,那么相对优势和巨额成本也只属于那些享有广大的国内市场的国家(wildman and siwek,1988)。
美国电影公司应对与日俱增的竞争的另一条策略是把电影的生产制作移向海外,以便降低生产成本,规避贸易壁垒。外国直接投资,不论是流入还是流出美国的投资,增长都十分迅速,从1977年到1993年,美国电影产业在其他国家的子公司的资产总增长了5.1倍,而同期的销售额仅增长了6.4倍,同时,其他国家在美国电影业的资产增长了271.1倍,销售增长了233.1 倍,然而,绝大部分外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似乎都是有价证券投资(Portfolio investment),并且对电影生产和内容的控制权仍然掌握在美国人手中。
历史资料显示美国在其他国家子公司的资产和销售额也同样不错。例如,1984年好莱坞主要电影制片公司和独立生产商共拍摄318部电影,其中151部在其他国家拍摄,估计价值达到20亿美元,然而这些电影被认为是由美国子公司"进口"的。一此类似由在美国的外国子公司"进口"的价值达到了10亿美元(office of Technological Assessment ,1986)。虽然这些数据是不全面的,但也显示出在大多数年度,在资产竞争方面,美国也保持着巨大的优势。
美国电影产业的另一个特点是存在着第二市场或者叫作辅助市场。录像技术的最新发展使这一产业从第二市场获得的收入份额明显增加了。第二市场包括录像带租售、付费家庭录像、网络电视,付费光缆电视和辛迪加组织等。通过"分层的"或时间差销售战略,电影业在各个不同的销售渠道采取随机价格策略(Office of Technological Assesment,1986)。在这一整套销售环节中,电影院是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环节, 继之以录像带、付费电视等。第二市场可以连续数十年为像《飘》(Gone with the wind)《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和《星球大战》(Star wars)这类"大片"创造收入。计算机的影像处理技术可以防止流行电影胶片原版的损坏或老化,从而延长这些电影在第二市场上存在的时间。第二市场的强劲增长大大增加了电影制片公司的收入,使居高不下的电影制作成本得到了补偿(Block ,1986)。再者,第二市场的存在使电影公司可以瞄准各种市场细分,这样就可以增加产品分化,降低失败风险(Smith and Smith ,1986)。
简单地说,美国电影产业已经通过采用明星制,特殊效果和大规模广告分化了它的产品,既使成本上升也增加了收入。最近,美国电影业已经开始把生产制做移向国外,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利用第二市场试图通过随机价格来增加收入。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美国电影产业仍然是高度集中的,以致于只有几家大型电影制片公司和连锁影院主宰着这一产业,同时在竞争的状态下也存在着市场的制衡力量。这一行业结构受到巨大的国内市场的支撑,而其国内市场是一个几十年来受到明星制的培育,已经是一个十分成熟的市场。这些独一无二的产业特征很好地说明了美国电影贸易的模式。
❽ 每个国家的影视作品都有自己的国家的特色,美国、日本、中国的青春片各有什么特点
我觉得每个国家文化不同,风土人情不同,自然拍出来的青春片也是风格各异。
中国:中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以张艺谋领军的第五代导演了,我觉得张导的片子比较有中国乡土特色,其他的,感觉风格各异,大家觉得每个国家的影视作品都有自己的国家的特色,美国、日本、中国的青春片各有什么特点呢?欢迎留言互动哦
❾ 好莱坞电影中的典型特点
1、非限制型的叙述手法: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众多技法中最明显的倾向是采用“客观化”,意即呈现一个基本的客观故事,在此基础上穿插人物的“知觉主观”和“心理主观”视点。因此,经典好莱坞叙事电影通常都用非限制型的叙述手法。
2、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性冲突。
3、角色结构谱:经典好莱坞影片的角色往往有:正面人物(protagonist)、反面人物(antagonist)、配角(supporting)、主动角色(active)。
被动角色(passive)、刻板角色(cliche)、单线人物(one-string)、圆形人物(round)、扁平人物(flat)。
4、蒙太奇技巧: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等影片中创造性的在场面之内进行大量的切换,直接把戏剧性空间解构,然后重新组合以适应观众的思维和情感参与。
并由此发展出后来成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的一种拍摄和剪辑语法:用主镜头或交待镜头建立一个故事的发生地点,然后,当动作发展时,切至人或物的中景,在戏剧性高潮时用特写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5、全知的叙述模式:当摄影机采取全知的叙述模式时,观众对剧情的了解就远远大于剧中人对剧情的了解,观众就实际上进入到一个和导演无意的共谋。
即观众和导演都在剧中人“上面”,犹如上帝一样俯视剧中人物困境。这时观众对剧中人物的认同转移到对导演的认同,观众从剧情的参与者转移为旁观者。
❿ 美国电影有哪些特点
美国大多电影的核心主题都是以信仰相关话题有关,诸如人性,美德,希望,勇敢,爱等等,就算《FACE OFF》这样的片子也不例外,虽然是一部枪战动作片,但却将信仰的话题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些电影往往和基督文化密切相关,只是因为我们是无神论者,所以感觉不到。亚洲电影,我不大了解,感觉仅仅只是演戏而已,我的感觉大多假大空,可能这些跟亚洲人的意识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不过说实话,让亚洲人拍信仰的话题,是在是不像,因为本来就缺乏这个玩意,是在是拍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