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欧美电影 > 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

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

发布时间:2023-06-19 12:33:25

㈠ 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历史

香港国际电影节自举办以来,一直被誉为亚洲电影荟萃之盛会,也是回顾香港电影辉煌历史的舞台。
1970年代,时任香港文化署署长陈达文,向市政局建议创办香港国际电影节,把世界各地优秀的电影带给本地观众,此建议旋即得到议员及政府的支持,于是第一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于1977年正式创立。首届电影节属于试办性质,由市政局举办,选映了三十七套电影,观众人数只有约16,000人次,并只有香港大会堂一个放映场地。
由于第一届的成功,香港国际电影节由1978年起开始稳步发展,由第四届起,每年均于复活节期间举行,为期十六天。复活节是香港的公众假期,最长可达一周时间,痴心的影迷刚好可以放开手边事,留下“一日赶三五场”的难忘记忆。
创办初期的香港国际电影节规模较小,选映电影数量不多,主要向香港输入并推介国际知名电影。当时的国际电影节处在一个引进期,目标很简单——推荐好的电影。从80年代开始,香港国际电影节改变定位,在继续介绍国际优秀电影的同时,积极向国外电影人和观众展示亚洲的电影新作。
2000年,由于市政局不再运作,电影节改由香港特区政府属下,由原来市政局分拆出来的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2001年,第2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与香港艺术发展局首次合办。2002年至2004年,则由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办。由2005年开始,电影节正式由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举办。

㈡ 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举办单位

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是一个非牟利及非官方的慈善团体,致力发扬电影文化,推广光影艺术。
透过全年活动,协会期望加强世界各地对中国电影文化的欣赏,并把各地具启发性的电影带到香港,丰富本地精神文化生活。
为加强香港及亚洲电影的感染力,协会於每年三、四月期间均举办三项旗舰活动,包括:香港国际电影节(HKIFF)、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HAF)及亚洲电影大奖(AFA)。
电影能够连系不同的文化和世代,激发无穷创造力。凭此信念,协会不断为成千上万的影迷,带来世界各地最优秀及具启发性的电影作品。

㈢ 香港夏日国际电影节,2018年香港国际电影节时间


说到华语电影的先驱,香港电影是不能不提到的,数十年以来香港一直是东亚电影的制作基地之一,有着“东方好莱坞”的美誉,而在香港举办的一系列电影节,在华语电影圈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其中之一:2018年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举办时间。

问:2018年香港国际电影节时间?答:2018年香港国际电影节预计将在2018年三月中旬到四月初举行。
香港国际电影节(英语: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简称HKIFF),始创于1977年,由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主办,是香港最大型的电影界盛事,亚洲一流的非竞赛类国际影展,被誉为“电影节的电影节”,通常于每年三月中旬到四月初举行。具体时间安排以电影节官方发布消息为准。
作为亚洲重要的电影交流平台,香港国际电影节除了展示亚洲及全球电影的多元化制作,更举办座谈会、着名导演讲座、展览及派对等活动,主要包括名导作品首映礼、香港电影回顾、影迷嘉年华及各具特色的电影单元展映。
作为亚洲区内最悠久的电影节之一,香港国际电影节于本土以至亚洲制作在国际影坛上鲜为人知的时期,已早行一步成为放映亚洲电影及其回顾系列的先行者,因而备受国际推崇,更成为区内不少电影节的参考蓝图。
香港国际电影节于1977年由市政局成立,以放映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为主。第二年起推出1950年代香港电影回顾系列,亦始于该年度,电影节每年均会推出一系列的中英文电影丛书,自此成为电影节的标记。
由第三届(1979年)起,香港国际电影节逐渐成型,由放映国际电影、亚洲制作,以至当代香港影片及回顾系列,奠定及后三十年的电影节模式。凭首三届的努力,为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根基,由八十年代起逐渐建立世界铅搜芹性的重要地位,亦为邻近地区所举办的电影节起指引的作用。
当时纵然还未设立竞赛槐毕环节及影片买卖市场,香港国际电影节凭着高质素的节目、勇于发掘亚洲和中国的新制作,以至为香港电影所作出的努力,加上举行连串的座谈会和编制知名的电影丛书,在环球得到高度评价,有助于本土及海外推广香港电影。
现时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己发展成为香港最大型的文化活动,更是亚洲其中一个最享负盛名的电影平台,让来自全世界的电影业界人士及影迷在此地聚首一堂,一面放映新片;一面欣赏精彩作品。
香港国际电影节不设大奖,属于非竞赛性的放映活动,其竞赛单元基本是针对新人新作。为了表扬优秀的电影人士及其佳作,香港国际电影节增设五项电影大奖(新秀电影竞赛、纪录片竞赛、国际短片竞赛、国际影评人联漏燃盟奖、天主教文化奖),由业界享负盛名的专业电影人、影评、导演及演员组成的评审团,评选五项电影大奖,得奖结果于香港国际电影节「颁奖礼之夜」内公布。
了解更多星座网络、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㈣ 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含金量

含金量高。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由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协会主办,该协会是经香港政府批准注册成立的专业性、非政府组织,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含金量很高,举办这一电影节旨在通电影展映、电影专业论坛、颁奖礼等形式推介和发掘全球范围内优秀青年电影人才,为青年电影人提供国际交流、学习、合作与展示的平台,是以青年为主题的国际电影节。

㈤ 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介绍

香港国际电影节(英语: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简称HKIFF),始创于1977年,由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主办,是香港最大型的电影界盛事,亚洲一流的非竞赛类国际影展,被誉为“电影节的电影节”1,通常于每年三月中旬到四月初举行。作为亚洲重要的电影交流平台,电影节除了展示亚洲及全球电影的多元化制作,更举办座谈会、著名导演讲座、展览及派对等活动,主要包括名导作品首映礼、香港电影回顾、影迷嘉年华及各具特色的电影单元展映。电影节每年搜罗来自逾50个国家、当中超过330部作品,在香港12个主要文化场地上映,吸引超过60万人次的观众欣赏。

㈥ IFF缩略语的国际香料香精公司(IFF):

世界上香料香精产品研发的先行者和最主要的制造商,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在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66个销售、制造及调配等分支机构。在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亚太地区分别设有地区总部,产品满足全球客户需求。该公司已分别在中国广州、浙江建德、上海、北京等设有五个大型生产基地。
IFF敌我识别系统美国陆军敌我识别(IFF)系统
夏日国际电影节(Summer IFF) 由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主办。

㈦ 香港国际电影节简介及详细资料

历史沿革

第三十三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海报

1977年,香港市政局成立香港国际电影节,以放映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为主。

1978年起,推出1950年代香港电影回顾系列,亦始于该年度,电影节每年均会推出一系列的中英文电影丛书,自此成为电影节的标记。

1979年起,香港国际电影节逐渐成型,由放映国际电影、亚洲制作,以至当代香港影片及回顾系列,奠定及后三十年的电影节模式。

凭首三届的努力,为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根基,由八十年代起逐渐建立世界性的重要地位,亦为邻近地区所举办的电影节起指引的作用。当时纵然还未设立竞赛环节及影片买卖市场,香港国际电影节凭著高质素的节目、勇于发掘亚洲和中国的新制作,以至为香港电影所作出的努力,加上举行连串的座谈会和编制知名的电影丛书,在环球得到高度评价,有助于本土及海外推广香港电影。

2000年至2004年期间,香港国际电影节曾由多个 *** 部门及法定机构,包括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和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办。

2004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正式公司化,成为独立的非牟利团体,并由第29届开始举办电影节至今。

现时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己发展成为香港最大型的文化活动,更是亚洲其中一个最享负盛名的电影平台,让来自全世界的电影业界人士及影迷在此地聚首一堂,一面放映新片;一面欣赏精彩作品。 来自50个国家超过280部电影,在香港11个主要的文化场地上映,参与者超过60万人次,包括4,500位出席香港国际影视展 (FILMART) 电影业界人士。

2019年3月18日,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开幕典礼。一连15天的电影节共选映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的232部电影,其中64部为全球或亚洲首映。

活动设定

单元设定

主题环节

单元名

首映礼

开幕电影、闭幕电影、隆重首映、与观众会面等

竞赛展映

新秀电影竞赛展映、纪录片竞赛展映、国际短片竞赛展映、颁奖礼之夜等

大师与作者

大师级、作者风等

华语电影

香港电影面面观、电影生力军等

国际电影

影迷嘉年华、世界视野等

纪录片

亲爱的地球、真的假不了、影人影事等

平台

自主新潮、我爱午夜长、前卫眼、修复经典、我看我电影、超人气动画等

焦点·致敬

焦点影人、影人经典作品回顾等

附加节目

大专学生作品展、ifva纪录片系列作品精选等

奖项设定

香港国际电影节不设大奖,属于非竞赛性的放映活动,其竞赛单元基本是针对新人新作。三大电影节的竞赛影片必须是在该电影节做全球首映的电影,所以各大电影节要"争电影",重头电影也只能三选一。对香港国际电影节来说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这里放映的大都是上一年各大影展的风头电影和大师名导作品,所以在邀请影片参映方面的算计相对小一些,主要考虑的是影片的素质和声誉,也因此使得整个影展的质量较高。

为了表扬优秀的电影人士及其佳作,香港国际电影节增设五项电影大奖(新秀电影竞赛、纪录片竞赛、国际短片竞赛、国际影评人联盟奖、天主教文化奖)。由业界享负盛名的专业电影人、影评、导演及演员组成的评审团,评选五项电影大奖,得奖结果将于香港国际电影节「颁奖礼之夜」内公布。

新秀电影竞赛

新秀电影竞赛项目,旨在表彰那些充满力度与原创性的电影制作及其对今日世界的独到表达。

新秀电影竞赛设火鸟大奖、评审团奖。

纪录片竞赛

香港国际电影节相信关注社会议题而具美学价值的纪录片在任何有意义的电影节中不可或缺。纪录片竞赛向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导演致敬,肯定他们在纪录片的形式和语言上作出的贡献。

纪录片竞赛设火鸟大奖、评审团奖。

国际短片竞赛

短片拥有独特的形式、艺术性及表达手法,与长片别具一格。国际短片竞赛鼓励短片的创新及制作,它亦提供一个让国际及本地短片导演进行交流的平台。

短片竞赛设火鸟大奖、评审团奖。

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自第2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设立,国际影评人联盟奖志在鼓励新生代电影发展。国际影评人联盟是由全球专业影评及电影传媒人组成的国际性协会,致力推动电影文化的发展。国际影评人联盟奖是表扬具出色表现的电影制作。香港国际电影节将选出12部亚洲新晋导演的佳作,并由三位电影界知名人士组成评审团选出杰出作品。候选影片均可附FIPRESCI标志。

设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天主教文化奖

自第2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始设立.每年所颁发的天主教文化奖是表扬电影人,如导演、演员、编剧等出色的表现,尤对致力透过电影表达对社会、人权关注,并传达心灵及艺术价值的电影人致敬。香港国际电影节将选出12部提名作品,并将由三位电影界知名人士担任评审员选出得奖者。候选影片均可附SIGNIS标志。

设天主教文化奖、特别表扬奖。

历届回顾

年份

主题

奖项

开幕电影

闭幕电影

荣誉大使/形象大使 第25届(2000) 刘国昌《无人驾驶》

陈果《榴梿飘香》

陈以文《想死趁现在》

第25届(2001)

杨凡《游园惊梦》

让-雅克·贝纳克斯《死亡转账》

杨德昌《一一》 第26届(2002)

陈果《香港有个好莱坞》

汤姆·提克威《疾走天使》

蔡明亮《你那边几点?》 第27届(2003)

杜琪峯《PTU》

山田洋次《黄昏的清兵卫》

路学长《卡拉是条狗》

斯派克·琼斯《改编剧本》

第28届(2004)

李少红《恋爱中的宝贝》

许鞍华《玉观音》

蔡明亮《不散》

阿伦·雷乃《严禁嘴对嘴》

黎明 第29届(2005)

顾长卫《孔雀》

山田洋次《隐剑鬼爪》

贾樟柯《世界》

阿兰·柯诺《无语慰晴天》

第30届(2006) 向动作指导致敬

杜琪峯《黑社会以和为贵》

彭浩翔《伊莎贝拉》

尼尔-阿姆菲尔德《糖果》

《雪花膏狂奔》

刘德华 第31届(2007)

朴赞郁《再造人之恋》

游乃海《跟踪》

第32届(2008)

山田洋次《母亲》

张作骥《蝴蝶》

马丁斯科塞斯《电光滚石》

舒琪、关文轩《咖啡,或茶》

郑秀文 第33届(2009)

尔冬升《新宿事件》

许鞍华《天水围的夜与雾》

贾樟柯《二十四城记》 莫文蔚 第34届(2010)

岸西《月满轩尼诗》

罗卓瑶《如梦》

云翔《安非他命》

麦曦茵《前度》

第35届(2011) Let's Meet Here

杜琪峯《单身男女》

《香港四重奏II》

无 杨千嬅 第36届(2012) 火凤凰 彭浩翔《春娇与志明》 王全安《白鹿原》 杨千嬅 第37届(2013) 激活无限想像 邱礼涛《叶问终极一战》 贾法·帕纳希《闭幕》 杨千嬅 第38届(2014) 世界汇聚香港

彭浩翔《香港仔》

陈果《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

林超贤《魔警》 古天乐 第39届(2015) 张艾嘉《念念》 翁子光《踏血寻梅》 古天乐

第40届(2016)

杨庆《火锅英雄》

许学文、黄伟杰、欧文杰《树大招风》

黑泽清《毛骨悚然》 古天乐

第43界(2019)

《沉默的证人》张家辉、任贤齐、杨紫

举办单位

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是一个非牟利及非官方的慈善团体,致力发扬电影文化,推广光影艺术。

透过全年活动,协会期望加强世界各地对中国电影文化的欣赏,并把各地具启发性的电影带到香港,丰富本地精神文化生活。

为加强香港及亚洲电影的感染力,协会于每年三、四月期间均举办三项旗舰活动,包括:香港国际电影节(HKIFF)、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HAF)及亚洲电影大奖(AFA)。

电影能够连系不同的文化和世代,激发无穷创造力。凭此信念,协会不断为成千上万的影迷,带来世界各地最优秀及具启发性的电影作品。

㈧ 第46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公布焦点影人为吴君如,她有哪些作品

第46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公布焦点影人为吴君如,吴君如的作品有很多,比如说《霸王花》、《四面夏娃》等。

最后,小编个人也是非常喜欢吴君如的,所以个人觉得这个焦点影人是吴君如很正常。

㈨ 国际电影奖有哪些

美国奥斯卡电影金像奖( 美国奥斯卡电影金像奖(Academy Awards) )当前世界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院颁发。
欧洲电影奖( 欧洲电影奖(European Film Awards) )
英国电影学院奖( 英国电影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
法国凯撒奖( 法国凯撒奖(César Awards) )
美国电影金球奖( 美国电影金球奖(Golden Globes)
美国电影学会奖( 美国电影学会奖(AFI Awards) )
美国影评人协会奖( 美国影评人协会奖(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协会奖 )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美国洛衫矶影评人协会奖(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美国洛衫矶影评人协会奖( Awards) )
美国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美国纽约影评人协会奖(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
美国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国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美国金草莓奖(RAZZIE Awards) 美国金草莓奖
美国独立精神奖( 美国独立精神奖(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
日本<<电影旬报 电影奖 日本 电影旬报>>电影奖 电影旬报
一、世界 5 大电影节 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的 5 大国际性电影节是威尼斯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 影节、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二、A 级国际电影节 世界 A 级国际电影节共有 11 个,它们的举办国,名称,创办时间,开幕时间,最高奖项分别是(排 名有先后之分) 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创办于 1939 年,每年 5 月 10 日至 21 日,最高奖为金棕榈奖; 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创办于 1951 年,每年 2 月 7 日至 18 日,最高奖为金熊奖; 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创办于 1931 年, 每年 8 月 30 日至 9 月 9 日, 最高奖为金狮奖; 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创办 1953 年, 每年 9 月 21 日至 30 日, 最高奖金贝壳奖; 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 创办于 1985 年, 每年 10 月 28 日至 11 月 5 日, 最高奖为东京大奖; 俄罗斯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创办于 1959 年, 每年 7 月 16 日至 29 日, 最高奖为圣.乔治奖;
捷克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创办于 1946 年, 每年 7 月 5 日至 15 日, 最高奖为水晶球奖; 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创办于 1976 年,每年 11 月 7 日至 18 日,最高奖为金字塔奖; 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 1993 年,今年起每年 6 月上旬,最高奖为金爵奖; 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创办于 1977 年,每年 8 月 25 日至 9 月 4 日,最高奖美洲大 奖; 阿根廷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 创办 1989 年, 每年 11 月 6 日至 25 日, 最高奖金树商陆奖。
九大世界 A 级国际电影节:除了西班牙的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和阿根廷的马塔布拉塔 国际电影节以外的其它 9 个世界 A 级国际电影节合称为世界 9 大 A 级国际电影节。
五大国际电影节:法国戛纳电影节、德国的柏林电影节、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加拿大的 蒙特利尔电影节以及捷克的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是国际电影联合会确定的国际五大电影节。
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在世界 A 级国际电影节中排名前三的法国戛纳电影节,德国柏林电影 节和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合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在众多的电影节中,欧洲三大国 际电影节有着最为深远的影响,无论是金棕榈奖,金熊奖还是金狮奖,其权威性,艺术性,科学性, 都足以媲美奥斯卡金像奖。
中国四大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长春电影节,珠海电影节合称中国四 大电影节。
中国电影四大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童牛奖
1、[戛纳]
电影节,金棕榈 比较提倡艺术和现实。世界最大、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
2、 [柏林]
电影节,金熊——促进世界电影的交流并展示文化多元化
3、[威尼斯]
电影节,金狮——是欧洲与亚洲电影交流的一个平台,
5、[凯撒]
奖(法)——扶持法国电影,法国国内电影的最高评奖,有“法国奥斯卡”之称,
6、 [英国]电影学院奖 ——英国的奥斯卡
7、[韩国][青龙] 奖——(韩)。
8、[东京]电影节,金麒麟 ——展示亚洲电影的最大舞台。
9、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俄罗斯 (前苏联) 最大的国际电影节, 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
10、[圣丹斯]电影节——对电影界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专门为独立电影 设置的,培养了大批人才,上海电影节也越来越有影响。

11、卡罗维发利电影节——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个国际电影节,世界上历史最久的电影节之一
12、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官方网站: />西班牙第一个、也是该国最大的国际电影节(全称为: 多诺斯蒂亚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欧洲重要的电影节之一,也 是拉美电影很好的展示场所,被称为“西班牙国际电影节之父”。
13、洛加诺国际电影节—— 瑞士第一个国际电影节,世界上最早的国际电影节之一。创办于 1946 年(另一说是 1948 年)。每年 7 月至 8 月之间举行,为期两周。每年 有 20~30 个国家参加,放映几十部影片。 电影节的主要目的是放映瑞士
从未看过的外国影片, 鼓励各国青年导演或新导演拍摄具有新风格和新 内容的影片。
14、斯德哥尔摩电影节——
15、亚太电影节
16、开罗国际电影节——非洲最大的电影节之一,
17、香港国际电影节—— 「香港国际电影节」 是亚洲声誉最佳的电影交流平台之一。 电影工作者、 制作人及观众藉著 电影节推广作品及欣赏佳作。「香港国际电影节」 於一九七七年创立, 每年为期十六天的电影节为观众带来超过二百多部新片及多个经典回顾节目。「香港国际电影节」於一九七七至二零零一 年分别由市政局和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 而二零零一至二零零四年则 改为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办。由第廿九届开始,「香港国际电影节」正式 由独立慈善团体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举办。
18【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文化事务部于 1977 年在 蒙特利尔市创办了首届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
19、上海国际电影节——
——创办于 1993 年的上海国际
电影节,次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的认证,被归于 A 类即非专门类 竞赛型电影节。每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最高荣誉“金爵奖”的 8 个奖项, 都是由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评委评审产生的。为了鼓励亚洲新人创作、
为亚洲电影向世界的扩张搭建平台,电影节于 2004 年在金爵国际电影 论坛下,设立了亚洲新人奖,并资金重奖亚洲电影新人。
20、 新加坡国际电影节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颁发的"银屏奖",每年一届,四月上旬举行,奖授予三个竞赛组:亚洲 剧情长片、新加坡短片和电视片。亚洲剧情长片组将评选最佳电影、评 审团大奖、最佳导演、最佳男女演员、电影处女作奖、亚洲电影推广网 络/国际电影评论协会奖。最后两个奖项是 1997 年新增加的。

㈩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会员

罗卡:资深电影文化工作者。曾任十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专题策划。
罗维明:多媒介创作人。前任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电视台编导、《电影双周刊》总编辑、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著有影评集《电影神话》、《电影文章》等。
李焯桃:影评人,现任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艺术总监。曾任《电影双周刊》总历腔编辑,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历任柏林影展、温哥华、鹿特丹及釜山电影节,以至台北金马奖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审。著有《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笔记》、《观逆集》、《淋漓影像馆》等影评结集共八册。近年编有《香港电影七九─八九》、《香港电影王国─娱乐的艺术》及《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特刊等。
黎肖娴:纽约大学电影研究系博士候选人。现任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助理教授。
黄爱玲:电影文化人。曾编《诗人导演 ─ 费穆》及出版文集《戏缘》。现为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 林锦波:曾任《PC home》副出版人及总编辑、《电影双周刊》、《越界》、《东周刊》编辑,、S-team Proction 出版总监及《星岛日报》采访主任。从事电影及科网评论工作。现任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董事及理事。
黄淑娴:曾任香港电影资料馆编辑部主管,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现为日本东京大学中文系访问研究员。著有《女性书写_电影与文学》。
列孚:香港资深影评人。曾任《南国电影》编辑;《中外影画》半月刊创办人兼总编辑;《影艺》半月刊总编辑。著有《指点十年》及《中国大陆电影综评》。
舒明:在1965年开始发表影评,对欧洲电影和亚洲电影特别关注。著有《日本电影风貌》(台北,联合文学,1995)、《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2007)。
张建德:影评人及作家,著有英国电影协会出版之《香港电影─额外的层面》一书,曾为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英文编辑。
朗天:曾任职报馆,现为评论及创作人,文化策划。著作有《基督教之贫乏》、《人喜欢被骗》、《后虚无年代》、《后九七与香港电影》等。主编作品有2000年、2002年及2003年《香港电影回顾》。现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橡激 蒲锋:影评人,前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曾在《星岛晚报》、《现代日报》、《星岛日报》、《经济日报》、《快报》、《明报》及《电影双周刊》发表影评。现为《信报》撰写影评专栏。曾主编《1997香港电影回顾》及《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及为《世纪回眸 ─ 中华电影经典展》中文编辑。
庞奴:原名李照兴,曾任报章编辑、记者、香港国际电影节编辑。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传播艺术系毕业。擅写电影评论、城市现象及流行文化等各种文化观察。主编作品包括《香港101》、《裙情汹涌》、《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及《上海101》。个人作品有《男人那东西》、《香港酷酷》及《香港后摩登》。
张伟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现届副会长,自称电影作者,由评论至剧本,著有《低空飞行》。1997年开始独立电影创作,导演作品包括《月未老》(1997)、《惑星轨迹》(2000)及《太阳无知》﹙2003﹚。
小敏:曾任香港国际电影节中、英文编辑。于《明报》、《信报》、《星岛日报》、《联合报》、《Cosmopolitan》等媒介撰写和电影有关的文肢如衫章,并于《黄巴士》发表短篇故事。编剧作品包括香港电台的《寻人记》(1995)、《纳清风》(1996)、《我家猫儿 — 龙猫是不是猫?》(1996) 、《身壮力健》(1997)、《肥May 正传》(1998)及《波记开锁》(2000)。文字作品有《我的猫故事》(2003)。于2003年创办书节及传讯活动公司蓝蓝的天。 赵嘉薇:曾任百老汇电影中心助理总监、香港国际电影节出版统筹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经理兼理事。现于香港电影数据馆担任编辑。
何思颖:往返于香港及德州侯斯顿的作家。曾任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英文编辑。现任香港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林超荣:现任自由撰稿人、香港电台《头条新闻》节目主持及电影编剧。曾任无线电视高级编剧,后来加入亚洲电视担任编剧审阅,其后晋升为电视监制。小说著作包括《男人的做和女人的爱》、《笑里情怀总是痴》、《头条新闻小小说》及《人细鬼大》。
凤毛:原名张凤麟,毕业于中文大学及研究院课程,后远赴法国索邦大学完成博士预备课程。为香港大学比较 文学系 博士。现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课程包括:中国艺术及设计、电影等。为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及香港影评人协会会员,影评散见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网页,及大专院校出版的电影论文集。
宾尼:原名李耀荣,毕业于岭南大学中文系,后负笈英国史坦福郡大学进修,为传媒及文化研究硕士。曾出任TVB「娱乐 + 生活文化」副总编辑,现为杂志编辑、自由写作人,文章散见于学会网页及报章杂志,并参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多部电影书籍的文章撰写,个人著作有《The Y2K Hero – Bruce Lee》(2001)。
皮亚:独立电影人,明报电影版策划。香港中文大学硕士,曾赴纽约大学进修电影制作,导演作品有《人造色素》(2002)及《我是猫》(2004)。编剧作品有《17岁的夏天》(2005),《人在江湖》(2006),《阿飞》(2006)。 潘国灵:文学作家、文化评论人,大学兼任讲师。文章发表于中港台媒体如广州《城市画报》、《深圳商报》、台北《诚品好读》、《明报》、《经济日报》、《号外》等报章杂志。主编《银河映像,难以想象》、《王家卫的映画世界》,个人作品有小说集《失落园》、《病忘书》、《伤城记》、城市论集《城市学》等。曾获第七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组推荐奖、中文文学创作奖季军及优异奖、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等奖项。曾担任青年文学奖评判、香港电影金像奖专业评审、国际影评人联盟奖(FIPRESCI)评审等。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理事、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
登徒:原名单志民。影评散见于《越界》、《信报》、《电影双周刊》、《经济日报》、《明报周刊》。现为《经济日报》副刊电影版编辑,并为香港电台主持影评节目。曾主编《1996香港电影回顾》,又代表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负责「CIA 三面睇」放映研讨节目。
汤祯兆:香港影评人及作家,专注于电影及日本研究。近著有日本电影研究《讲演日本映画》(2003)、香港文化论集《杂踏香港》(2004)及日本AV研究《AV现场》(2005)。香港电影研究《香港电影血与骨》(2006)。 冯若芷:多伦多大学毕业,主修电影研究。曾任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助理编辑,以及商业电台《好声好戏》电影节目主持人。现为专业翻译及影评人。
徐宽: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曾任职亚洲电视国际台,香港电讯互动电视及电讯盈科内容策划。现任职寰亚电影制作部。
黄志辉: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独立录像艺术及视觉艺术创作人,录像太奇创会成员。曾任《越界》杂志美术总监;设计及制作《低空飞行》、《从新浪潮至后现代》及《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等书。
黄国兆:资深影评人,曾任香港国际电影节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王勋:现职编剧及影评人。生于香港,于九十年代开始撰写影评。曾任职记者以及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电影科助教,现为自由撰稿人。
刘兰:当过电影编剧,超过十年的周刊记者及编辑。影评主要见于《东周刊》,《东方新地》,及电影评论学会的年度文集。除了影评之外,还以不同笔名发表杂文,小说及儿童文学等。
叶月瑜: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系助理教授,著有《歌声魅影─歌曲叙事与中文电影》。
刘曼久:曾任报章记者及电影网站主编,现从事影评、文字及影像创作。
游静: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学士、纽约社会研究新校大学媒体系硕士、伦敦大学皇家可罗威学院媒体艺术系博士。曾于加州圣地亚哥校址、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密西根大学、伦敦大学等任教,现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助理教授,为「设计、文化与理论」课程统筹。同时身兼电影及录像导演、多媒体装置艺术家、散文作家及诗人,曾为纽约电视台编导及为香港电台电视部特约导演,执导剧情长片《好郁》于国际影展多次获得肯定。著有文化评论集《另起炉灶》,散文集《裙拉裤甩》,诗集《不可能的家》及电影剧本《好郁》。研究范围包括电影理论及创作、纪录片、小众传媒、酷儿理论、录像艺术及饮食文化等。2004年获洛克菲勒博士后人文学科奖金赴美进行研究。 陈嘉铭:做过廉价兼职讲师,教过电影、流行文化等学科。亦曾做过牛棚书院《E+E》杂志编务工作。作小说、栋笃笑、写影评、搞文化多年。小说作品包括《野心》(1998)、《去一个没有人的地方》(1998)、《积木小屋》(2001)及《无故远游》(2004)。个人栋笃笑作品有《失业人士请注意Dating the Unemployed》(2002)、《盲侠谈恋爱Loving Hong Kong, Being Blind》(2004)及《文化圈血泪史Ka Ming! Stand up! - Perhaps Culture》(2006)。文章多见于明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网页。现为澳洲墨尔本大学博士生,研究香港电影工业及夸国合拍电影;亦曾以《Getting lost, culture shock》为题,参加「零五年墨尔本国际喜剧节」栋笃笑比赛,从中观摩。
清心:影评人、自由写作人,从事广告及市务推广之文字创作。 影评及散文作品见于《都市日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出版刊物。
洛枫:原名陈少红,香港出生;一九八七年取得香港大学文学院学士,并于香港大学修读哲学硕士。一九九二年赴美国深造,先后取得美国南加州大学东方语言及文化学系文学硕士,及后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得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新穗》诗刊、《九分壹》诗刊编委、曾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兼任助理讲师,现任中文大学中国语文及文学系高级导师。是香港著名诗人、电影评论员,作品以诗、小说及评论为主,作品散见于香港的《香港文学》、《素叶文学》、《诗双月刊》、《星岛日报》、《星岛晚报》、《快报》、《越界》、《突破》;台湾的《蓝星诗刊》、《创世纪诗刊》、《中华日报》、《当代》、《华人文学杂志》,以及美国加州洛杉矶《世界日报》等。著作有《世纪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文化评论﹚、《盛世边缘》、《末代童话》(短篇小说)、《距离》(诗集)、《错失》(诗集)。评论文章收入于《香港文学探赏》、《香港现当代文学探研》、《文学与表演艺术》。学术的研究范围主要是香港的文化,包括诗、小说、电影、流行音乐等。
家明:原名冯家明,1995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大学时开始写影评,作品散见于《电影双周刊》、《信报》、《Amoeba》、《Homenet》、《Magpaper》、台湾的《光点电子报》及《开眼电影E周报》等,1993年至1997年在《年青人周报》撰写电影专栏。2001年起在青少年中心、百老汇电影中心、艺穗会、大专学院及香港演艺学院等主持电影讲座及短期电影课程,题材由电影历史、电影欣赏、类型电影及新媒体分析等。现为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罗展凤: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专研电影音乐。电影音乐及电影专栏见于《看电影》(上海)、《深圳商报》(深圳),另散见于《电影欣赏》(台湾)、《中华读书报》(北京)及《香港经济日报》。著作有《映画X音乐》,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另附简体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现分别任教于香港演艺学院及香港艺术学院。
吕永佳: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哲学硕士研究生、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独立文学创作杂志《月台》编委。曾获中文文学创作奖、青年文学奖、大学文学奖、城市文学创作奖、浸会大学本科最佳成绩奖。
陈志华:自由写作人、出版团体「廿九几」成员、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曾获中文文学创作奖及青年文学奖。
萧恒:早年毕业于商业电台DJ训练班,其后获香港大学文学士(比较文学及翻译)及文学硕士(文学及文化研究)。曾任职港大,负责多个电影及文化活动的统筹与传讯工作; 2002-04年间于影视及娱乐事务管理处出任电影组行政主任。现职网上影碟及唱片零售商高级编辑,编撰关于电影及音乐的文字,另偶有文章见于报章杂志。曾与人合着《沙巴翁的城市漫游》一书及主编《电影花火》文集。
翁子光:影评人,喜文字创作。文章偶见于《AM730》,及雅虎部落格「光明磊落」,现任东亚卫视电影评论节目「光影三人行」主持;编写及执导舞台剧,今年将推出剧作《三分颜色上大红》;参与影视制作,刚完成独立制作《爱欲之港》之故事本。

阅读全文

与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坚持的电影 浏览:557
俄罗斯硬汉枪战电影全集 浏览:39
世界大尺度电影排行榜 浏览:846
俄罗斯版硬汉电影 浏览:348
古风动漫视频电影 浏览:281
古装电影大全经典片段 浏览:795
法国电影丈人 浏览:729
电脑看电影有声音无图像 浏览:587
赛而号大电影 浏览:703
电影院我要 浏览:161
美国乐视电影 浏览:6
韩国好看的爱情动作电影排行榜 浏览:314
英语初中电影推荐 浏览:531
金马奖2018获奖电影名单 浏览:77
2018贺岁电影华策影视 浏览:60
恐怖电影泰国高分 浏览:150
日本讲社长新人前台接待员的电影 浏览:847
免费的儿童电影大全免费下载 浏览:942
美国电影创世纪 浏览:766
拍优酷电影如何赚钱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