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谁看过浮生若梦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呀
楼主所说的浮生若梦总共有三部同名电影(2004,中国)导演: 王毓雅 主演: 王毓雅 / 黄瑜娴 / 林依晨 上映年度: 2004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又名: Free As Love 剧情简介 本片是国片女导演王毓雅的新作品,《飞跃情海》的续集,王毓雅、小娴主演。 小三(王毓雅饰演)原本是一个性格开朗且充满正义感的女孩,自从表妹小英 (林依晨饰演)为了救她沉入海底后便开始放逐自己,也对感情的份量重新定义。小台(黄瑜娴饰演)由于身手好,一出警校就被安排到社团卧底,在她善良的内心里,一直存在着对是非对错的矛盾与挣扎。打斗,在她迷失的世界里,变成她唯一的情绪出口。 小台和小英是国中同学,小英消失之前,曾经寄过一封信给她,小英告诉她自己的梁山伯就是小三,信中也诉说了她对小三的心情:『没有你的公路, 在摄氏38度的夏夜里, 都像在下雪』然而在小台灰暗的生命里却无法理解那是个怎样的感觉。小三的男友阿宾,透过阿国把小英的信了一份给小三,在几次因缘际会的交错中,小三和小台成了莫逆之交,但这却使得小三、小台、阿宾,阿国,四人的命运也因此作了一次攸关生死的无奈安排。 一场正邪试炼的风暴背后隐藏了怎样的前世情缘,单纯的输赢成了生死的分岭,小台在最后的时刻,能否了解到小英的心情?同名电影(1938,美国)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年代: 1938 地区: 美国 (更多...) 片长: 126 min 导演: 弗兰克 卡普拉 (Frank Capra) 浮生若梦编剧: 乔治 S. 考夫曼 (George S. Kaufman) / 莫斯 哈特 (Moss Hart) / Robert Riskin 类型: 爱情 / 喜剧 别名: 浮生若梦(中)/浮生若梦(台)/浮生若梦(港) 出品公司: 哥伦比亚/三星 色彩: 黑白 评级: 阿根廷:13 / 德国:6 / 芬兰:K-16 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弗兰克·卡普拉 Frank Capra 编剧 Writer: George S. Kaufman ....(play) and 莫斯·哈特 Moss Hart ....(play) Robert Riskin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琪恩·亚瑟 Jean Arthur ....Alice Sycamore 莱昂纳尔·巴里摩尔 Lionel Barrymore ....Grandpa Martin Vanderhof 詹姆斯·斯图尔特 James Stewart ....Tony Kirby 浮生若梦爱德华·阿诺德 Edward Arnold ....Anthony P. Kirby 米沙·奥尔 Mischa Auer ....Boris Kolenkhov 安·米勒 Ann Miller ....Essie Carmichael 埃迪·安德森 Eddie 'Rochester' Anderson ....Donald (as Eddie Anderson) 沃德·邦德 Ward Bond ....Mike, the Detective (uncredited) 斯普林·白灵顿 Spring Byington ....Penny Sycamore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 [美国] 发行公司: 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美国] (1938) (USA) (theatrical) 哥伦比亚三星 [巴西] (????) (Brazil) (DVD) Columbia TriStar [美国] (video) Cult & Classic [巴西] (19??) (Brazil) (VHS)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上映/发行日期(细节) 浮生若梦美国 USA 1938年8月23日......(premiere) 美国 USA 1938年9月1日......(New York City, New York) 美国 USA 1938年9月30日......(Los Angeles, California) 丹麦 Denmark 1938年12月26日 葡萄牙 Portugal 1939年12月21日 芬兰 Finland 1940年10月13日 德国 Germany 1946年 奥地利 Austria 浮生若梦1947年1月31日 美国 USA 1949年4月1日......(re-release) 芬兰 Finland 1960年8月19日......(re-release) 剧情简介 事描述华尔街巨子卡比为了赚钱而有意将工厂扩展到住宅区,但遭该地范德霍夫家族强烈反对。范家成员个个性情古怪,次女爱丽丝正好在卡比公司担任秘书,又和卡比的儿子托尼相恋,引起卡比的不满。双方的纠纷最后由德高望重的祖父居中调解,卡比也因而变成乐善好施的慈善家。 影评幕后 改编自获得普立兹奖的百老汇舞台剧,采用喜剧手法宣扬新睦邻的主题,在三十年代面对经济不景气打击的美国老百姓因而感受到人际温情和生活希望,使这部洋溢着乐天思想的影片勇夺当年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殊荣。导演弗兰克.卡普拉以其一贯兼具讽刺性与娱乐性的手法拍出人情世态的微妙冲突,莱昂内尔.巴里莫尔、琪恩.阿瑟、詹姆斯.斯图尔特等演得也成功。 浮生若梦同名电影(1979,美国)浮生若梦All That Jazz (1979) 更多中文片名: 爵士春秋 爵士乐大全 浮生若梦影片类型: 奇幻 / 剧情 / 歌舞 片长: 123 min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 西班牙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 Dolby 级别: Finland:K-16 / Sweden:15 / UK:15 / Iceland:L / USA:R / Singapore:NC-16 / Germany:12 / Argentina:18 / Chile:18 / Peru:18 / Canada:18A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鲍勃·福斯 Bob Fosse 编剧 Writer: 罗伯特·艾伦·奥瑟 Robert Alan Aurthur ....(written by) and 浮生若梦鲍勃·福斯 Bob Fosse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罗伊·施奈德 Roy Scheider ....Joe Gideon 杰西卡·兰格 Jessica Lange ....Angelique Leland Palmer ....Audrey Paris Ann Reinking ....Kate Jagger Cliff Gorman ....Davis Newman 本·沃伦 Ben Vereen ....O'Connor Flood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上映/发行日期(细节) 美国 USA 1979年12月20日 法国 France 1980年5月......(Cannes Film Festival) 澳大利亚 Australia 1980年7月17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80年8月14日 瑞典 Sweden 1980年9月5日 芬兰 Finland 1980年10月24日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20世纪福克斯公司 [美国]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 [美国] 发行公司: 20世纪福克斯家庭娱乐公司 [巴西] (Brazil) (DVD) Abril Vídeo [巴西] (Brazil) (VHS) 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美国] (Brazil) (VHS) 其他公司: Guitarman, NYC guitars La Da Proctions Inc. [美国] music editing Lee Gross Associates Inc. publicity R/Greenberg Associates Inc. [美国] title design Steve Frankfurt Communications title design Sylvia Fay Casting [美国] extra casting 浮生若梦Trans/Audio Inc. sound re-recording and mixing 剧情简介 乔是百老汇著名德舞蹈设计家,同时也是一位电影导演。在他拍摄德喜剧片《正直人》挑选的演员中有他的前妻,女儿,女友,还有用色相引诱他的克罗蒂亚,这些最终导致他感情上的脆弱,开始厌恶……
Ⅱ 威尔史密斯的电影
中文片名:我,机器人
外文片名:I, Robot
更多中文片名:机械公敌/智能叛变
更多外文片名:
Hardwired .....(USA) (working title)
Yo, robot .....Argentina / Chile / Mexico / Peru / Spain
Én, a robot .....Hungary
Eu, Robô .....Brazil
Io, robot .....Italy
Ja, robot .....Serbia
Mina, robot .....Estonia
Robots, Les .....Canada (French title)
影片类型:动作 / 惊悚 / 科幻 / 悬疑
片长:115分钟
国家/地区:美国 德国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 DTS SDDS
评级:
Rated PG-13 for intense stylized action, and some brief partial nudity.
级别:
Ireland:12PG Netherlands:MG6 Greece:K-13 Czech Republic:12 Ireland:15 Hong Kong:IIA South Korea:12
Philippines:PG-13 Switzerland:10 Singapore:PG Argentina:Atp Portugal:M/12 Australia:M Peru:PT UK:15 USA:PG-13
France:U Canada:PG Spain:T Chile:14 Finland:K-11 Norway:11 Germany:12 UK:12A Iceland:12 Malaysia:U
Brazil:10
制作成本:5,000,000 (estimated)
版权所有:
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 in all territories except Brazil, Italy, Korea, Japan and Spain; TCF Hungary Film
Rights Exploitation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and 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 in Brazil, Italy, Korea, Japan and
Spain
拍摄日期:2003年5月5日 - 2003年10月
摄影机:
Arriflex Cameras
Cooke S4 Lenses
Arriflex Ultra Prime Lenses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anamorphic)
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亚历克斯·普罗亚斯 Alex Proyas
编剧 Writer:
伊萨克·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 .....(suggested by book)
阿齐瓦·高斯曼 Akiva Goldsman .....(screenplay)
Jeff Vintar .....(screen story)
Jeff Vintar .....(screenplay) and
演员 Actor:
威尔·史密斯 Will Smith .....Del Spooner
詹姆斯·克伦威尔 James Cromwell .....Dr. Alfred Lanning
布丽姬·穆娜 Bridget Moynahan .....Susan Calvin
艾伦·图代克 Alan Tudyk .....Sonny
布鲁斯·格林伍德 Bruce Greenwood .....Lawrence Robertson
特瑞·陈 Terry Chen .....Chin
希安·拉博夫 Shia LaBeouf .....Farber
Adrian Ricard .....Granny (as Adrian L. Ricard)
Chi McBride .....Lt. John Bergin
Jerry Wasserman .....Baldez
Fiona Hogan .....V.I.K.I.
Peter Shinkoda .....Chin
David Haysom .....NS4 Robots
Scott Heindl .....NS5 Robots
Sharon Wilkins .....Woman
Craig March .....Detective
Kyanna Cox .....Girl
Darren Moore .....Homeless Man
Aaron Douglas .....USR Attorney #1
Shayla Dyson .....Laughing Girl
Bobby L. Stewart .....Girl's Dad
Nicola Crosbie .....TV Anchor Person
Emily Tennant .....Young Girl
Michael St. John Smith .....USR Attorney #2
Travis Webster .....Guy with a Pie
Roger Haskett .....Mob Man
Tiffany Knight .....Mob Woman
Angela Moore .....Wife
Ryan Zwick .....Farber Posse
Essra Vischon .....Farber Posse
Kenyan Lewis .....Farber Posse
Aaron Joseph .....Farber Posse
Simon Baker .....Farber Posse (as Simon R. Baker)
Marrett Green .....News Reporter
Victor Formosa .....Businessman
Phillip Mitchell .....NS5 robot (uncredited)
Lynnanne Zager .....Newscaster/Computers (uncredited)
制作人 Proced by:
威尔·史密斯 Will Smith .....executive procer
John Davis .....procer
Topher Dow .....procer
Wyck Godfrey .....procer
John Kilkenny .....associate procer
James Lassiter .....executive procer
Laurence Mark .....procer
Steven R. McGlothen .....co-procer
Anthony Romano .....executive procer (as Tony Romano)
Michel Shane .....executive procer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
Marco Beltrami
摄影 Cinematography:
Simon Duggan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剪辑 Film Editing:
William Hoy
Richard Learoyd
Armen Minasian
选角导演 Casting:
Juel Bestrop
Coreen Mayrs
Jeanne McCarthy
艺术指导 Proction Designer:
Patrick Tatopoulos
美术设计 Art Direction by:
Chris August
Helen Jarvis
布景师 Set Decoration by:
Lin MacDonald
服装设计 Costume Design by:
Liz Keogh
Elizabeth Palmer .....(as Elizabeth Keogh Palmer)
视觉特效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Dale Fay .....Rainmaker
Joe Letteri .....Weta Digital
Ray McIntyre Jr. .....Pixel Magic (as Raymond McIntyre, Jr.)
Erik Nash .....Digital Domain
John Nelson
Stephen Rosenbaum .....location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Weta Digital
Antoine Simkine .....development
Kevin VanHook .....Forum Visual Effects
Brian Van't Hul .....Weta Digital
副导演/助理导演 Assistant Director:
Andy Armstrong .....additional second unit director: additional action unit
Scott J. Ateah .....second unit director
David R. Baron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Paul Barry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Paul Burger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Michael Collins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third unit
Eddy Hardy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third unit
Sam Harris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action unit
Kathy Houghto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Jessica Judd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Philip Nee Nee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Tracey Poirier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Kimble Rendall .....second unit director
Megan M. Shank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as Megan McLean Shank)
John R. Woodward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as John Woodward)
Greg Zenon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Canlaws Proctions
Davis Entertainment [美国]
Laurence Mark Proctions
Mediastream Vierte Film GmbH & Co. Vermarktungs KG [德国]
Overbrook Entertainment
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 [美国]
发行公司:
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 [美国]
Twentie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美国] ..... (2004) (USA) (video)
20世纪福克斯意大利分公司 20th Century Fox Italia [意大利] ..... (2004) (Italy) (theatrical)
20世纪福克斯荷兰分公司 20th Century Fox Netherlands [荷兰] ..... (2004) (Netherlands) (theatrical)
20世纪福克斯公司 20th Century Fox [日本] ..... (2004) (Japan) (theatrical)
20世纪福克斯公司 20th Century Fox [新加坡] ..... (2004) (Singapore) (theatrical)
20世纪福克斯阿根廷分公司 20th Century Fox de Argentina [阿根廷] ..... (2004) (Argentina) (theatrical)
20世纪福克斯德国分公司 20th Century Fox of Germany [德国] ..... (2004) (Germany) (theatrical)
Fox Filmes do Brazil [巴西] ..... (2004) (Brazil) (theatrical)
Fox-Warner [瑞士] ..... (2004) (Switzerland) (theatrical)
Gativideo [阿根廷] ..... (2004) (Argentina) (DVD)/(2004) (Argentina) (VHS)
Gemini Film [俄罗斯]
Hispano Foxfilms S.A.E. [西班牙] ..... (2004) (Spain) (theatrical)
Odeon S.A. [希腊] ..... (2004) (Greece) (theatrical)
Twentie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Germany [德国] ..... (2004) (Germany) (video)
UGC-Fox Distribution (UFD) [法国] ..... (2004) (France) (theatrical)
特技制作公司:
Digital Domain [美国]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and digital animation)
Weta Digital Ltd. [新西兰] ..... (digital visual effects)
Rainmaker Digital Pictures [加拿大] ..... (visual effects) (as Rainmaker)
Pixel Magic [美国] ..... (visual effects)
Forum Visual Effects [美国] ..... (visual effects) (as Forum Visual Effects/DPS Film Roman)
Modern Videofilm Inc. [美国]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Pixel Liberation Front ..... (pre-visualization)
Patrick Tatopoulos Design Inc. [美国] ..... (robot design and fabrication)
Dave Asling: Miniature Effects ..... (miniatures)
Grand Unified Theories [加拿大]
Image Engine Design Inc. ..... (pre-visualization)
Lidar Services Inc. [美国] ..... (scanning and modeling)
Motion Analysis Studios [美国] ..... (motion capture)
Tatopoulos Studios
其它公司:
20th Century Fox Studios [美国] ..... post-proction facilities (as Twentieth Century Fox Studios)
Alpha Cine Motion Pictures Laboratory [加拿大] ..... color timing (as Alpha Cine)
Animal Insight ..... animals
Audi of North America ..... thanks (as Audi)
Chapman and Leonard Studio Equipment ..... cranes and dollies
Clairmont Camera Inc. [美国] ..... additional camera equipment
FedEx [美国] ..... trademark used by permission
Hollywood Caterers Inc. [美国] ..... catering
Hollywood Film Chorale [美国] ..... choir
Jo Anne Kane Music Services [美国] ..... music preparation (as JoAnn Kane Music Services)
Modern Videofilm Inc. [美国] ..... digital intermediate/opticals
The Newman Scoring Stage, Twentieth Century Fox Studios [美国] ..... score recording (as Newman Scoring Stage, Twentieth
Century Fox)
Orange County Choppers ..... motorcycle by
Panavision Canada [加拿大] ..... remote cranes and heads
Panavision Remote Systems [美国] ..... remote cranes and heads
Picture Mill [美国] ..... title sequences
Robert Wise Mixing Stage ..... score mixed at
Runway Inc. [美国] ..... post-proction
Varèse Sarabande .....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Video Split Proctions ..... video assist equipment
上映日期
泰国
Thailand
2004年7月15日
美国
USA
2004年7月16日
菲律宾
Philippines
2004年7月21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2004年7月22日
新加坡
Singapore
2004年7月22日
冰岛
Iceland
2004年7月23日
法国
France
2004年7月28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4年7月28日 ..... (French speaking region)
阿根廷
Argentina
2004年7月29日
香港
Hong Kong
2004年7月29日
墨西哥
Mexico
2004年7月29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4年7月29日 ..... (German speaking region)
哥伦比亚
Colombia
2004年7月30日
韩国
South Korea
2004年7月30日
西班牙
Spain
2004年7月30日
比利时
Belgium
2004年8月4日
瑞典
Sweden
2004年8月4日
智利
Chile
2004年8月5日
德国
Germany
2004年8月5日
荷兰
Netherlands
2004年8月5日
奥地利
Austria
2004年8月6日
巴西
Brazil
2004年8月6日
挪威
Norway
2004年8月6日
巴拿马
Panama
2004年8月6日
英国
UK
2004年8月6日
巴林
Bahrain
2004年8月11日
科威特
Kuwait
2004年8月11日
阿联酋
United Arab Emirates
2004年8月11日
以色列
Israel
2004年8月12日
秘鲁
Peru
2004年8月12日
印度
India
2004年8月13日
丹麦
Denmark
2004年8月20日
乌拉圭
Uruguay
2004年8月20日
埃及
Egypt
2004年9月1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4年9月2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04年9月2日
斯洛伐克
Slovakia
2004年9月2日
爱沙尼亚
Estonia
2004年9月3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4年9月9日
波兰
Poland
2004年9月10日
保加利亚
Bulgaria
2004年9月17日
塞浦路斯
Cyprus
2004年9月17日
日本
Japan
2004年9月18日
俄罗斯
Russia
2004年9月23日
芬兰
Finland
2004年9月24日
希腊
Greece
2004年9月24日
土耳其
Turkey
2004年10月8日
意大利
Italy
2004年10月22日
剧情简介
公元2035年,智能型机器人已被人类广泛利用。作为最好的生产工具和人类伙伴,机器人在各个领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由于众所周知
的机器人“三大安全法则”的限制,人类对这些能够胜任各种工作且毫无怨言的伙伴充满信任,它们中的很多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庭的组成
成员。总部位于芝加哥的USR公司开发出更先进的NS-5型超能机器人,并计划达到平均每5人便可拥有1个。然而就在新产品上市前夕,机器人的
创造者阿尔弗莱德·朗宁博士却在公司内离奇自杀。
留恋以往简单生活,爱听老歌,喜欢老式打扮的黑人警探戴尔·史普纳接受了此案的调查工作。他根据对朗宁博士生前在3D投影机内留下的信
息分析和对自杀现场的勘查,怀疑这起案件并非人类所为,而公司总裁劳伦斯·罗伯逊似乎也与此事有关。
调查过程中他遇到了专门从事机器人心理研究的科学家苏珊·卡尔文博士,希望在她的帮助下找到答案。向来崇尚逻辑与科学的苏珊坚信,机
器人不仅会最大限度地帮助人类进步,而且决不会违背“三大安全法则”对人类有所伤害。过去的经历令史普纳对机器人深感厌恶,对于机器
人安全性的怀疑与苏珊的坚定南辕北辙。
史普纳发现了一个名叫桑尼的机器人极有可能就是奉命杀害朗宁博士的“凶手”。在追捕中他发现桑尼不仅具有自我思考能力,而且拥有酷似
人类的情感。讯问中桑尼告诉史普纳,他并没有杀害朗宁博士,而是在帮助他做一件事情。劳伦斯以只有人杀人才能定罪,机器人杀人只能认
定为“工业意外”为由将桑尼带回公司。这给调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却更坚定了史普纳追查到底的决心。
史普纳继续追踪一切与朗宁博士有关的资料。深入的调查使他遭到大批NS-5型机器人的追杀,显然是有人想致史普纳于死地。苏珊来到史普纳
家中,告知在对桑尼的检查中发现,他不仅是完全超越了旧型号的新一代机器人,而且可以不受“三大安全法则”的限制做任何事情。
苏珊无意中惊讶地发现,史普纳原来是一个利用高科技修复合成的人。史普纳向苏珊讲述了他几年前经历的一场严重车祸。前来救助的机器人
以存活率为依据,放弃了一个6岁女孩的生命,这就是他对机器人冷酷无情、深感厌恶的原因。
劳伦斯承认他知道确实存在着能够超越三大安全法则的机器人,而自己也在尽力挽回这个由朗宁博士犯下的错误,并要求苏珊尽快将桑尼销毁
。桑尼将自己的梦画在纸上交给了史普纳,希望这个被朗宁博士载入的信息能够对他有所帮助。在执行销毁命令时,苏珊使用调包计将桑尼救
出。
根据桑尼梦中的情景,史普纳寻察到一个机器人的存放基地。他发现一项所谓“人类保护计划”正在实施。新一代NS-5型机器人正在基地奉命
销毁所有旧型号机器人,然而这仅仅是计划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大批新型机器人走上街头命令市民回到家中,并对抗议的市民实行宵禁。机
器人与人类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此时机器人已完全不受人类操纵,整个城市顷刻间被它们所控制。苏珊也被自家的机器人限制了自由,幸
好史普纳及时赶到将她救出。
史普纳、苏珊和桑尼一起来到USR公司总部,却发现劳伦斯已死。史普纳忽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应该怀疑的其实并非人类。真正的幕后操纵者
竟然是公司名为“薇琪”的中央控制系统。正是“她”利用上层控制系统囚禁了朗宁博士并对机器人进行操控。
“薇琪”的影像出现在他们面前。“她”认为人类正在危害自身的安全,国家发动战争,人类摧残地球,而机器人则必须拯救人类,保证人类
的持续存在发展,因此利用了上行线路控制了NS-5的程序来实施拯救计划。
真相大白,而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用抹除剂摧毁“薇琪”的智能控制系统,制止这场人类的灾难。大批受到控制的机器人向他们涌来。双
方经过激烈的战斗,抹除剂终于被注入了“薇琪”的智能系统,“人类保护计划”的所有命令随即终止。城市恢复了正常,机器人重新开始为
人类服务。史普纳也终于消除了对机器人的怀疑和厌恶,与桑尼成为了好朋友。
耗资超过1亿美元,由好莱坞巨星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美国惊险科幻大片《我,机器人》,首映周末的票房就高达5220万美元,受到影迷的热烈
追捧。导演艾里克斯·普罗亚斯展现了一个巧夺天工、精彩眩目的未来世界,同时营造了一场危机四伏的科幻冒险,让观众在感受惊险刺激的
同时,思考人类生存危机的深刻主题。
Ⅲ 四十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时会说什么做什么没请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26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日本妇女来到了中国,却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热情的接待。这名妇女叫美穗子,那并不是她第一次到中国来。说起她与中国的缘分,还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她与一位中国将领之间的传奇往事。26年前的那次重逢是二人时隔40年后的再次见面,一部名为《美穗子探亲》的电影记录了当时的一切。近日,央视《重访》栏目专访了美穗子老人,讲述了战争岁月中一个跨越了国界和种族的爱的故事。
2005年8月24日,《美穗子探亲》这部电影中的女主人公美穗子又一次来到中国,她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被聂荣臻收养的日本孤女。美穗子女士已经69岁,这是她第6次“回家”探亲。与26年前相比,岁月在她的脸上已经悄然留下印记,中国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没有变的是,中国朋友们一如既往的热情。这都是因为这个日本妇女儿时和中国的一段情缘。
战火中惊见孤女
1940年8月,故事发生在从石家庄到太原的铁路,也就是正太铁路上一个叫东王舍的村庄,这是横贯太行山脉的一条交通要道。在这条铁路线上有天险娘子关和日军在华北的重要燃料基地井陉煤矿。曾经是华北交通公司职员的美穗子的父亲——加藤清利,1939年末作为助理被派遣到井陉煤矿车站,负责运输煤炭。
8月20日,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打响了。战役前期的主要任务就是交通总破袭,破坏敌人的交通线,重点摧毁正太铁路。8月20日夜,在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参战部队按计划对华北各线敌伪军据点同时发起进攻。在激烈的战火中,井陉煤矿变成了一片火海。在火海中,八路军战士救出了2个日本小女孩,4岁的美德子和她不到1岁的妹妹。面对2个日本小姑娘,八路军战士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于是向军区司令部打电话
请示。
当时接电话的是一个参谋,因为这个事情比较特殊,他便向聂帅报告。聂帅说叫他们赶紧送来,对俘虏只要他放下武器我们还宽待呢,2个日本小女孩是无辜的。后来战士很快从前线把2个日本小女孩送到了司令部。
在司令部,2个小姑娘成为聂帅的小客人,受到了悉心的照顾。“半天工夫,部队就派人把2个孩子送到了我的指挥所。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看到伤口包扎得很好,孩子安详地睡着,我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这个孩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聂荣臻元帅在他的回忆录中,用“激烈战火中的小插曲”回忆了这段往事。
火线养女表仁义
在战火异常激烈的前线阵地,这2个孩子应该怎么办?日本人经常到晋察冀地区扫荡,结果难以预料。如果这2个日本小姑娘留在异国他乡,可能会对将来她们大了以后造成不好的影响。现在虽然她们的父母已经去世,但是她应该还有亲戚。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聂帅决定将她们送交给日方。
战地摄影记者沙飞当时照了3张照片。一张是聂帅牵着只有4岁的美穗子,一张是美穗子坐在箩筐里面吃梨,一张是老乡挑着她们两个回去。其中的部分作品最早发表在1941年6月《解放画刊》第二号上,这是一份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新闻摄影科供稿、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编辑的日文版画报;最早发表的中文媒体是 1942年 7月7日出版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在这个懵懂的年龄,美穗子并不知道幼年时的这段传奇般的经历会对她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但是40年后,正是那张合影改变了她的生活。
在聂帅的安排下,没过几天2个小姑娘就被送往石家庄。战士们找了一个可靠的老乡,准备了一副挑子,聂帅和指挥所的几个同志担心孩子在路上哭,还往筐里堆了许多梨子。美穗子姐妹转交日军后,被送到了石家庄的石门医院。不满周岁的妹妹因伤势严重不幸死去。美穗子本人于1940年10月被伯父平安带回日本,此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
随着美穗子姐妹回去的,还有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40年后寻孤女
时间飞逝,战火连天的峰峰岁月已经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远去。转眼到了1980年的4月,总政华南的副主任带着姚远方同志,一起来采访聂帅。那时全军开政治工作会议,他们来请示聂帅关于政治工作方面有什么指示,这样谈完了以后,姚远方同志拿出了那3张照片,问聂帅还记不记得这个事情。
照片唤起了聂帅40年前的回忆。很快,姚远方就完成了一篇通讯《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1980年5月28日新华社播发了这篇通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和其他一些省市的报纸也都刊载了这篇文章和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报道也引起了日本新闻媒体的关注。日本共同社驻北京记者,最先把文章和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在一起的照片发到日本。5月29日,曰本《读卖新闻》用很大版面,突出刊登了这篇文章和照片,题目就是《兴子姐妹,你们在哪里?聂将军40年后,呼唤从战火中救出的孤儿》。
6月3日,也就是在中国报纸发表《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第6天,文章中说的叫“兴子”的日本小姑娘终于找到了。然而,找到的日本小姑娘并不叫兴子,而是叫美穗子。
聂荣臻元帅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经这样说到:“把两个孩子安顿下来,我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我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嗯嗯’地回答着。翻译在旁边说,她说叫‘兴子’。我听这个名字差不多,像日本女孩子的名字。”其实,这个小姑娘叫美穗子。
1980年6月8日,《读卖新闻》在显著位置上刊登了文章《我就是兴子》,旁边还附有美穗子的大幅照片。当时的美穗子已经44岁了,住在日本宫崎县,已经有了3个女儿。她和她的丈夫开了一家五金店,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
感慨万千访中国
当美穗子远在日本看见了报纸上的这篇报道时,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就是文章中所说的“兴子”,而且当时她还和丈夫一起议论说别人也有与自己一样的经历。当美穗子知道报纸上的“兴子”就是自己的时候,她吃惊的程度只能用如雷贯耳这个词来形容。
当晚,美穗子激动地给救命恩人聂帅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并表达了想到中国访问的愿望。这封信被次日返回东京的《读卖新闻》的记者带回,急速转给北京的聂帅。 1980年6月24日,中国驻日使馆得到了邀请美德子访华的正式请帖,出发的具体日期是7月10日,这一天恰好是美穗子44岁的生日。
1980年7月10日晚上,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一行6人,乘坐中国民航的班机从长崎到达北京。欢迎他们的是大批的新闻记者以及照明灯、照相机的闪光灯。在人群的簇拥下,美穗子来到了机场贵宾室,见到了聂荣臻的女儿聂力。
1980年,正是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的阶段。将军救孤女,这样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毫无例外,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也拍摄了记录美穗子访华的电影《美穗子探亲》。
对美穗未来说,此次中国之行她最大愿望就是见到聂帅,当面向他感谢救命之恩。这次见面被安排在7月14日,地点是人民大会堂的新疆厅。见面的前一天晚上,美穗子的心情非常紧张,不知怎么感谢聂帅才好。
第二天见到聂帅,美穗子觉得与在照片上所看到的严肃形象完全不同。聂帅身材高大,却非常温和,不由得使美穗子产生了错觉,好像见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当时目睹了两个人见面的场面,原聂帅的秘书回忆:“当时非常感人,美德子非常激动,看到了聂帅以后,拉过了他的手,用日本的最高礼节,将自己的额头触在聂帅手上,这是最高的礼节。”美穗子泣不成声,说聂帅是自己的再生父母。与聂帅见面后,7月16日,美穗子一家来到了石家庄和井陉煤矿火车站。在美穗子模糊的印象里,火车站的位置和父亲曾经办公的地方都和40年前一样,到了自己被救的地方她也很激动。离开了石家庄,美穗子又前往杭州、上海.每到一处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7月23日美穗子结束了这次中国之行,从上海返回日本。
为中日友好不遗余力
回到日本的美穗子,为了中日两国的友好,从此做着自己微薄但是不懈的努力。1986年5月和1989年5月,美穗子先后2次随日本友好代表团访华。这此后的2002年、2003年美穗子又2次来到中国。美穗子和中国姐姐聂力见了7次面,其中有一次是在日本。1998年,聂力率全国妇联、妇女代表团到日本,顺道去看望美穗子。这也是聂力第一次去美穗子的家里,为了接待姐姐,美穗子特意把保存了近20年的聂帅送的那幅《松竹梅》拿了出来。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8月24日美穗子第6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这是她的第二故乡,岁月匆匆,容颜改变,然而不变的是纯朴的心灵,感激的心情。
在到达北京的当天下午,美穗子就来到了中日友协。在会见厅里美穗子与中国姐姐聂力时隔3年后再次见面。这一次见面,聂力送给美穗子的礼物是聂力夫妇亲笔书写的“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书法作品。聂力还专门比着她的身材为她挑了一件墨绿色、下摆有红黄条纹的中式外套。
8月25日下午,在中日和平友好交流北京大会上,美穗子与一直研究和宣传聂帅救孤的来住新平先生一起登台发言。他们因为此事相识,并共同建立了日中友好协会都城支部。在大会上,美穗子深深鞠躬,和来住新平共同回忆起65年前被救之事,以及多年来他们在日中友好方面所做的努力,讲话先后被6次掌声淹没。
“将军救孤女”的故事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一位老人的出现,又让这传奇的往事多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是美穗子这一次来到中国的另一个目的,那就是笑见另一个曾经救过她的恩人一一杨仲山老先生。在美德子第6次来到自己的第二故乡中国时,见到了65年前把自己抱出火海的八路军战士,如今已经82岁高龄的杨仲山老人。老人回忆说,1940年8月21日早上5点钟,当时还是一名年轻战士的杨仲山,将美穗子抱出火海,并从自己的挎包里拿出饼干(实际上是一种干饼,是把饼加热烤干,吃起来嘎嘣嘎嘣的),给美穗子吃,她一走不动了就吃点儿。
美穗子在见过另一位救命恩人之后,激动地说:“65年前如果没有聂帅救我,就没有我的今天,也没有我的孩子的今天。虽然我现在过着平凡的生活,但这也是聂帅赋予我的,也是杨仲山先生赋予的。我现在有很多话想说,归结到一句那就是:非常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
后记
2005年8月26日美穗子结束了自己的第6次中国之行,离开北京,飞回日本。由于身体原因,这也许是69岁的美德子最后一次中国之行了。但是,“将军救孤女”这个故事,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依然那样意味深长。这是一个传奇故事,是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在美穗子的心中,永远不会忘记65年前在纷飞的战火中,救她出来的八路军战士和中国将领,永远不会忘记给予她第二次生命和珍贵友谊的中国人民。
Ⅳ 问一电影名称
女巫布莱尔
导演:
Daniel Myrick / Eardo Sánchez
主演:
Joshua Leonard
Heather Donahue
类型:惊悚 / 恐怖 / 悬疑
片长:86 min
国家/地区:美国
对白语言:英语
发行公司:Alliance Atlantis Communicatio
上映日期:1999年1月25日 美国
剧情介绍:
三名拍电影的学生出发前往柏克莱山丘拍摄有关布莱尔女巫的纪录片,背著八天的粮食、录音机、HI-8摄影机,忠实的纪录他们在丛林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以及说过的每句话,在柏克莱山丘迷了好几天路之后,海瑟、乔舒亚与麦可三人饱受肌寒交迫,并被不知名的“物体”猎杀。
根据当地居民表示,他们进入丛林的第一天后,就再也没有人见过他们了。5天后人们开始寻找他们,美国政府为了找寻他们调用了100多人,同时使用了直升机甚至卫星,却没有找到三个人的任何蛛丝马迹。在经过十天的连续搜索之后,马里兰警方不得已宣告搜索失败,一年后,几个马里兰州立大学的学生在山林的一个非常隐蔽的小木屋里发现了一个包裹,里面装有哈兹的日记和一个已经剪接好的电影拷贝盘,里面记载了三个人1年前失踪时所发生的所有恐怖事件,本部影片便是根据95年发现的拷贝盘,改编加工而成的。
幕后消息:
1785年2月14日
许多家长控艾莉凯华德引诱他们的孩子到她的家中,吸取小孩子的血液,法院判定凯华德使用巫术,在严寒的冬天里被驱逐到柏基山谷的丛林里,预估已经死亡。
1786年11月5日
宁静安详的早晨,曾经指控艾莉凯华德的家长与孩子们,在这一个早上全部都消失了。艾莉凯华德的诅咒再度浮现在所有镇民的心里,全镇居民人心惶惶。
1809年5月2日
一本名为“布莱儿女巫祭典”的书发梓付印,详细纪录当初发生在马里兰的女巫事件与这个受诅咒的小镇,并记载艾莉凯华德的一生,但是并没有很大的回响,一般人认为这是一部很普通的科幻小说。
1824年
柏基山谷被当地居民认定为布莱儿女巫出没的地? 当地成了生人勿进的鬼域。
1825年8月14日
11名目击者证实看到一个面色苍白的妇人把一个小女孩推入东泰比溪湍急的溪流里,这名小女孩后来被证实是年仅十岁的艾翠柯,可是她的遗体一直未被发现,十三天之后,溪水中出现了很多用木头绑成、不明意义的架子,不久之后,一个时常饮用溪水的当地居民不明原因死亡,一般相信与这溪水中出现的架子有一定的关联。
1886年3月12日
警方接获报案,八岁大的罗宾伟佛出门游戏后失踪,请求警方协寻。警方分成数个搜救小组分头寻找,虽然顺利找到罗宾伟佛并且平安送他回家,可是其中一组的成员却不知所踪,几周之后,他们的遗体被发现在丛林里一个叫做棺材岩的地方,所有的尸体被紧紧绑在一起,每具尸体都遭到开肠破肚的命运。
1940年11月到1941年5月
艾蜜丽赫兰等七名住在柏基山谷附近的小孩失踪。
1941年5月28日
一位名叫拉斯汀帕尔的老者走入马里兰的市集中,告诉人们他“终于”完成了一件作品,在警方半信半疑的情况下,走了四个小时的山路,他们发现这名老者所居住的地下室里,发现了七个失踪的小孩遗体,开膛破肚、惨不忍睹。帕尔承认犯下罪行,但是他同时向警方表示,在他的脑海里有一个女人的声音命令他这么做,他很快被法院判处有罪并处以绞刑,可是一般民众相信这个事件也与布莱儿女巫的传说有关。
1952年7月7日
一位名叫洁西卡赫柏的七岁女童,声称看到一个年约九十岁的老婆婆在柏基山谷的树丛上空飞行。
海瑟唐娜修 麦可威廉斯 贾许李纳德三人失踪始末
1994年10月20日
蒙哥马利大学学生海瑟唐纳修、麦可威廉斯 贾许李纳德抵达马里兰附近的柏基山谷,并开始访问当地的民众有关布莱儿女巫的传说作为他们的学期作业,海瑟采访了一位名为玛丽布朗的老太太,她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她坚称曾经看过一名满身是毛的老妇人,看起来更像是半人半兽的怪物。
1994年10月21日
一大清早,三名学生询问两名溪边钓客有关卡芬岩的正确地点,钓客告诉他们,只要沿著黑石路旁的一条小路,不到二十分钟就可以到卡芬岩,学生随后便驾车前柏基山谷旁边的黑丘森林,展开拍摄计划。
1994年10月24日
学生没有回到学校上课。
1994年10月25日
警方发现了贾许李纳德的汽车,停在柏莱克山丘森林旁的黑石路上,依然没有发现三名学生的踪迹
1994年10月26日
马里兰州警紧急组成搜救小组,地毯式地搜索整个森林,整整搜索了十天,共出动三千四百二十一人次,三万三千个搜索小时。
1994年11月5日
搜索行动宣告失败
1995年6月19日
新闻报导指出,由于缺乏直接的线索,整个案情陷入胶著。
1995年10月16日
马里兰大学人类学系一群学生在一间老旧的小木屋里,发现了一只大型旅行袋,里面有录音带、录影带、HI-8摄影机、海瑟的拍摄手稿、16?米摄影机等摄影用的器材。柏基山谷警长朗克雷文在检验完这些器材后,宣布这十一支黑白底片与十支HI-8录影带属于海瑟唐纳修和他的工作小组所有。
1995年12月15日
在经过初步检验后,警方将拍摄带播给受害学生家属观看,但是根据唐纳修的母亲表示,片中只有些寻常的片段,这一点让唐纳修的母亲觉得很不满。
1996年2月19日
警方将其余的拍摄带公开给三名受害学生观赏,在此之前,警方一直认为这是三名学生假造的拍摄带,这种说法让三名学生的家属非常愤怒,当地日报曾经报导,三名家属为此走上街头,要求还予三名学生清白,并重新审查该案。
1996年3月1日
马里兰警方宣布,因为本案的证据不足,案情再度陷入胶著。警方同时宣布于法定日期(1997年10月16日)当天,将所有遗物转交给三名学生的家属。
1997年10月16日
所找到的证物由警方转交给三名学生家长,其中唐纳修的母亲与海森影业公司一同测验该拍摄带,并将这些拍摄带制作成一套有顺序的剪辑。
影片评论
评论来源:Vice BY Vice
女巫布莱尔The Blair Witch Project[美] 惊悚 / 恐怖 / 悬疑 R
导演:Daniel Myrick / Eardo Sánchez
血腥度:☆恐怖度:★★★☆惊悚度:★★制作精良度:★★剧情:★★★★总体:★★★
三个学生来到一个偏僻的山村拍摄一个关于布莱尔女巫的纪录片。在采访了当地的许多人之后,他们发现这个杀人嗜血的恶魔——布莱尔似乎真的存在。为了取证,他们进入了被人们称作女巫的禁地的森林中,在那里他们遭遇了女巫的猎杀。影片是以新颖的DV纪录手法来拍摄的,这给每一个观看的观众以相当真实的感受,让观众相当自然就把自己带入到这个“女巫布莱尔”的世界中,主人公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引着观众们的心弦。整个影片一气呵成,故事节奏的叙述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营造恐怖氛围。虽然全篇基本没有出现任何血腥场景,女巫的真实面目也没有展现出来,但是却让人从心底感觉到故事所渗透出来的可怖气氛。《女巫布莱尔》的第一人称拍摄手法可谓是相当成功,也为日后的同类型拍摄手法的影片(如《REC》、《最后的恐怖电影》以至《CLOVERFIELD》这样的大制作)开创了先河。
Ⅳ 美国著名的辛普森案
经典案例参考:前世纪审判——辛普森杀妻案
作 者:陈 伟
橄榄球超级明星O.J.辛普森(Orenthal James Simpson)涉嫌杀人案,震惊全美,堪称20世纪美国社会最具争议的世纪大案之一。不少人认为,辛普森腰缠万贯,不惜花费重金,聘请了号称天下无敌的"梦幻律师队"(Dream Team)为自己开脱罪名。这帮律师唯利是图,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利用美国社会的种族矛盾以及刑事诉讼程序中的漏洞,把掌握着"如山血证"的检察官和警方证人驳得目瞪口呆,最后说服了陪审团全体成员,将杀人凶手无罪开释。这场全球媒体瞩目一时的"世纪审判"(Trial of the Century),无疑是对美国司法制度的极大讽刺和嘲弄。
然而,事过多年之后,根据已公布的辛普森案档案和涉案当事人的回忆,人们惊奇地发现,洛杉矶市警方在调查案情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循正当程序,出现了一系列严重失误,致使辛普森的律师团能够以比较充足的证据向陪审团证明,辛普森未必就是杀人元凶,很有可能有人伪造罪证,用栽赃手法嫁祸辛普森。
(一)有钱未必能使鬼推磨
谈起辛普森一案,无论黑人白人都承认,假如辛普森是个雇不起一流律师的穷光蛋,那他非进大狱不可。这就叫"有钱能使鬼推磨",古今中外都是一个理儿。可是,如果细琢磨一下,这个理儿好像又有点儿说不通。原因在于,若是论有钱,大名鼎鼎的拳王泰森(Mike Tyson)比淡出体坛多年的辛普森有钱得多。可是,1997年泰森因涉嫌强奸遭到起诉后,尽管他同样花费天文价格,聘请了一帮名律师出庭辩护,但仍然无法摆脱被定罪的命运,在大狱里结结实实地蹲了好几年。那么,何以泰森落入正义之网,而辛普森却能逍遥法外呢?
有一种解释是,泰森案陪审团以白人为主,而辛普森案陪审团成员多为黑人。黑人特别抱团,自然会偏向黑人球星。但是,这个说法同样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因为辛普森案的12名陪审员中,虽然有9名是黑人,其中却有8位是女性。一些研究陪审团的专家认为,这一构成对辛普森特别不利。根据美国学者对"黑人女性最讨厌啥样儿的黑人男性"这一社会学课题的统计和调查,最让黑人女性来气的黑人爷们儿有两种:一种是出名发财后立马就娶一个白妞儿当老婆的烧包;一种是动不动就对媳妇拳打脚踢的粗汉。而辛普森恰好把这两种坏样儿全占了。
辛普森于1947年生于旧金山市的黑人贫困家庭。他曾获得全美大学橄榄球联赛的最高荣誉奖海斯曼奖。进入职业联赛后,他先后在纽约水牛城鹰嘴队(Buffalo Bills)和旧金山淘金者队(San Francisco 49ers)担任主力,创造过一个赛季带球冲刺2003码的惊人记录(至今未被打破),被誉为橄榄球职业比赛史上的最佳跑锋。退出体坛后,辛普森又投身影视和广告业,在电影《裸枪》(Naked Gun)和《杀手势力》(Killer Force)中扮演主角;在美国广播公司(ABC)和国家广播公司(NBC)担任体育评论员;在美国最大的出租车公司赫兹(Hertz)担任形象大使。另外,由于英文橙汁(OrangeJuice)一词的缩写恰好与辛普森名字的缩写OJ一样,所以佛罗里达一家饮料公司特意邀请他拍摄橙汁的促销广告,使OJ这个英文缩写成为美国体育英雄和超级广告明星的代名词。
辛普森成名之后,一向有"花花公子"和"外黑内白"的名声。与空中飞人乔丹(Michael Jordan)和魔术师约翰逊(Magic Johnson)等著名黑人球星不同,辛普森对赞助黑人贫民区的活动和投资项目毫无兴趣,却热衷于跻身富有白人的高尔夫球俱乐部。除了幼年好友柯林斯外,他的哥们儿无一例外都是白人。同时,他也只对白人性感女郎感"性趣"。为了"脱黑",他甚至不惜重金聘请语音校正专家,反复练习,改掉了一口浓重的黑人贫民区口音。1977年,辛普森在一家高级餐厅与漂亮迷人、金发碧眼的白人女侍者妮可·布朗(NicoleBrown)一见钟情,不久便与第一任黑人妻子离异。1985年辛普森与妮可结婚后,因妮可怀疑他在外面有"二奶",两人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妮可曾多次打电话报警,指控辛普森对她拳打脚踢。
辛普森案后,几位黑人女性陪审员一再表示,她们并未因被告是黑人而影响裁决,或对被告产生任何个人好感。在扬名天下、腰缠万贯之后,辛普森休掉黑人糟糠之妻,另娶白人金发女郎一事,极大地伤害了全美黑人女性的自尊心;而辛普森打骂白人妻子的粗暴行为,更使普天下不分肤色的所有女性不寒而栗。另外,在美国的刑事案审判中,12名陪审员中只要有1人持有异议,就会出现"死锁"(Dead Lock)现象,即所谓"悬而未决的陪审团"(Hung Jury)。在此情况下,法院要重定开庭日期,控辩双方要重选陪审员听证和审案。所以,辛普森案陪审团做出被告无罪的一致判决,与黑人构成陪审团主体并无绝对和必然的关系。
那么,陪审团究竟凭啥得出了被告无罪的一致结论呢?依照美国法律,作出判决的唯一依据只能是证据。美国是一个司法公开的国家,不仅刑事审判对公众开放,而且重大刑事案件的原始档案,如法庭记录、起诉书、证人供词、审问笔录、旁证材料、法医鉴定书、检方和辩方律师的开庭陈词和总结陈词等,在结案后都要全部对公众开放。根据已公布的辛普森案档案,陪审团之所以判定辛普森无罪,与警方和检方在办案和起诉过程中出现重大失误,使呈庭证据无法令人信服有直接关系。
(二)警方办案三大失误
尽管辛普森案是所谓世纪大案,但是,从这个凶杀案的刑事调查过程来看,洛杉矶市警方在侦破案件、搜集罪证、遵循正当程序等方面漏洞百出,涉案警官和刑事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根据已公开的刑事调查记录和涉案当事人的回忆,警方在办案过程中至少出现了三个重大失误,对这个谋杀案的结局产生了极大影响。
1.忽视现场勘查常识
1994年6月12日深夜11点50分,在洛杉矶市西区邦迪街(Bundy),一条名贵的纯种日本狼狗狂吠不已,爪子上沾满血迹,使一对散步的夫妇心生疑惑,尾随这条狼狗,来到一座西班牙式高级公寓楼前,结果发现了两具鲜血淋漓的尸体。他们吓得魂不附体,立刻狂敲隔壁住家大门,想借电话报警。但是,深更半夜的敲门声,却把宅主吓得半死,以为来了劫匪,便立刻打911电话报警。洛杉矶市警署两位警官接警后,火速赶到现场,发现是一宗恶性人命案后,他们便呼叫重案处的刑警前来增援。
大批刑警赶到现场后,经初步调查,证实被害的白人女子35岁,名叫妮可,是黑人橄榄球明星辛普森的前妻;被害的白人男子25岁,名叫戈德曼(Ronald Goldman),是附近一家意大利餐馆的侍者。两人皆因利刃割喉致死。妮克的脖子几乎被割断,咽喉和颈椎骨都裸露在外,刀口喷着鲜血;戈德曼身中30余刀,死于颈部静脉断裂和胸腹腔大出血。凶杀现场血腥弥漫,惨不忍睹。辛普森与妮可的两个孩子尚在二楼熟睡,没有目睹这可怕的场面。
死者身份辩明后,西区警察分局局长布歇(Keith Bushey)决定,派几位刑警赶赴相距约4公里的辛普森住宅,通知他前妻遇害但孩子无恙的消息,并让辛普森着手安排把两个受惊的孩子带回家。另外,警方考虑到辛普森是被害人前夫,他的安全也在警方的关注之处中。这时,一位名叫福尔曼(Mark Fuhrman)的白人刑警自告奋勇,要求带队前往。在1985年的一次家庭纠纷中,妮可被辛普森殴打后报警,福尔曼曾上门处理过他们的家庭暴力案,知道辛普森住宅的准确地址。于是,主持调查凶杀案的瓦纳特(Philip Vannatter)警长便率领福尔曼等四名警探驱车前往辛普森住宅。
布歇局长从第一犯罪现场直接调派警官前往辛普森豪宅的决定,铸成了警方的第一个重大失误。原因在于,前去的四位白人警官都曾进入过血迹遍地的第一杀人现场勘察,他们的警靴和警服上很有可能已不小心沾染了血迹。照常理,布歇局长应当派几位压根儿就没进入过第一现场的警官去通知辛普森,防止第一现场的血迹与后来被警方宣布为第二现场的辛普森住宅的血迹发生交叉沾染,这是刑事案现场勘查的基本常识。可是,警方在辛普森案中却完全忽视了这种常识。在采集证据和保护现场方面,警方也出现了很多忽视常识的重大失误。案发之后,大批刑警和刑事检验人员迅速来到现场,但法医却跚跚来迟,在案发10小时后才来到现场,错过了准确地鉴定被害人死亡时间的最佳时机。法医在解剖尸体时,不但没对尸体进行X光检查和采集妮克的右手指纹,而且对妮可死亡前是否受到性侵犯未作任何医学鉴定,致使破案线索大大减少。为了"保护"现场,警方人员顺手从妮克的公寓中拿了几条白被单,小心翼翼地盖在了尸体之上。可是,由于辛普森与妮克离婚后仍然藕断丝连,案发数周前他曾在妮克公寓过夜,并经常来公寓看望孩子,被单上难免会有他的头发或皮屑,结果致使检方呈庭证据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根据案发现场照片,辩方专家发现,妮可尸体裸露的肩膀上有七点血滴。从这些血滴的形状和滴落方向看,它们不可能是妮可本人滴落的。根据常识推理,这些血滴很可能是妮可倒地后,有人流着血从她尸体旁走过时滴落的。因此,如果这些血滴不是来自另一名被害人戈德曼,那一定就是凶手滴落的。这样,如果能证明这些血滴属于辛普森,那么他的嫌疑便倍增。可是,当辩方专家向警方检验人员提出查验这些血滴时,他们深感惊讶,因为警方完全忽视了这些血滴的重要性。妮可的尸体在解剖前已进行冲洗,这些血滴永远消失了。
2.警方涉嫌非法搜查
6月13日清晨5点,四位白人刑警来到建有围墙的辛普森住宅。他们在前门按了很久电铃,但一直无人应门。这时,福尔曼独自一人,沿围墙搜索了一圈,发现围墙后门的路上停着一辆白色福特野马型越野车。经细心观察后,福尔曼高声叫瓦纳特警长过来察看,说在驾驶员位置的车门把手上发现了微小血迹。温纳特和另两位警官看到血迹后大惊失色。他们担心住宅内的人有生命危险,便决定进入住宅,进行紧急搜查。
这一搜查之举,对这个世纪大案的结局有很大影响,因为警官们当时没有搜查许可证。依照美国的司法观念,警察是一种合法的暴力和必要的邪恶,对这一机构的权力必须予以严格限制,否则它将沦为专制暴君和贪官污吏祸国殃民的工具。想当年,为了防止官府和警察为非作歹,滥用权力,任意搜捕和祸害小民百姓,美国宪法第四条修正案明文规定: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除依据可能成立的理由,以宣誓或代誓宣言保证,并详细说明搜查地点和扣押的人或物,不得发出搜查或扣押状。西谚中所谓"私宅就是一个城堡,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的提法,具体地落实在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之中。
1914年,美国最高法院在威克斯诉美国案(Weeks v United States,1914)中首次明确规定,联邦法院在审判时,必须把警方用非法搜查手段取得的证据排除在外,这是美国警方人人皆知的"排除规则"(Exclusionary Rule)。1961年,最高法院在迈普诉俄亥俄州案(Mapp v Ohio,1960)中规定,"排除规则"同样适用于各州法院。据此判例,警务人员若要进入民宅搜查,必须向法官宣誓担保,不但要以书面形式列举证据和理由,而且要详细说明搜查的地点、范围和时间。经法官审核批准,颁发许可证之后,才能进入民宅搜查。另外,警察只能在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行动,并应在搜查后向法庭提交所获证据报告。警察如果违法搜查,不但会受到警纪严惩,而且会造成所获证据在法庭审判时一概作废的严重后果。法官如果违规颁发搜查证,将面临被弹劾和遭到刑事起诉的危险。
在美国的司法判例中,涉及搜查和扣押的规定千变万化。几乎在每一起刑事案中,辩方律师的首要工作,就是挑战警方搜查和采集证据的程序是否合法。但是,有关搜查的法律法规极为复杂,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定。比如,警察拦截和搜查平民违法,但是,如果有人超速驾车,则警察有权拦截驾车人并开出罚单。但如果警察趁机要求搜身和搜车,则驾车人有权当场拒绝。可是,如果警察无意中在车后座发现了类似大麻的烟蒂,在没有搜查许可证的情况下,警察是否有权搜车?如果警察搜遍全车后没发现毒品,却意外地发现了非法枪枝,那么,警方的搜车行动是否违宪?搜获的非法枪枝是否能作为呈庭证据?对于这些复杂的法律问题,并无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只能由法官在审判时审时度势,酌情裁决。
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犯罪率急剧上升,"排除规则"遭到美国社会各界极大指责。批评者认为,过于严格地实施"排除规则",将会给警方破案造成极大困难。在很多情况下,仅仅由于警方粗心大意或急于求成,未能严格遵循程序,致使很多罪犯在铁证如山的情况下逍遥法外。尼克松总统执政后,先后任命了四位保守派人士出任大法官要职,试图推翻或修正"沃伦法院"那些对罪犯"心慈手软"的判例。此后,最高法院对"排除规则"的解释略有改变。1984年,最高法院在美国诉里昂案(United States v Leon,1984)中规定,当搜查不完全合乎程序要求时,如果警方的所作所为具有"良好诚信"(Good Faith)和"合理相信"(Reasonable Belief),法院在审案时可以引用搜获的证据。
在辛普森案中,涉案四名警官皆为老手,每人都有20年以上刑事侦查经验。对于限制警方搜查的案例和法规,他们恐怕比初出茅庐的律师了解得还要多。稍有法律头脑的警官都应明白,美国诉里昂案的裁决虽然对警方有利,但这个判例对所谓"良好诚信"和"合理相信"的解释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而体坛巨星辛普森涉嫌杀人一案,毫无疑问将是轰动全美的世纪大案。为了防止被辩方律师钻空子,警方应当格外谨慎,严格遵循法律程序。
在辛普森案中,从当时福尔曼发现血迹和长时间无人应门的情况看,四位警官擅闯民宅之举,勉强可以算是具有"合理相信"。但是,警官们进入住宅后,一旦发现辛普森及其家人没有生命危险,就应停止搜查。只有当与法官取得联系,申请到搜查许可证后,才能对辛普森住宅进行合法搜查。
但令人费解的是,在没有面临迫在眉睫危险和非紧急情况下,福尔曼警官独自一人,迫不及待地在辛普森宅内继续搜查,结果铸成了警方在此案中的第二个重大失误。决定进入住宅后,福尔曼自告奋勇,抢先翻越围墙,从里面打开前门,四位警官便直奔豪宅。可是,按了很久的电铃,仍然无人应门。于是,他们绕行到住宅后边,去三间独立客房敲门。在第一间客房,有一位睡眼惺忪的白人出来应门,他自称是辛普森的哥们儿,名叫凯林(Kato Karlin)。他告诉警察,辛普森和第一任黑人太太生的大女儿住在隔壁第二间客房。当刑警们把辛普森女儿从梦中敲醒后,瓦纳特焦急难耐地向她询问辛普森的去向。她回答说,父亲已于昨夜赶搭飞机到芝加哥,参加一场赫兹公司很早就已经安排好的高尔夫球商业比赛。警官当即打长途电话给辛普森,告知他前妻遇害的噩耗。辛普森闻讯大惊,表示将迅速赶回洛杉矶。
当瓦纳特等人询问辛普森女儿和打电话时,福尔曼在隔壁单独盘问凯林,打听昨晚有无异常情况。凯林称,大约在晚上10时45分左右,他听到客房背后一声巨响,墙壁上的挂画都被震动得摇晃起来,他当时以为是轻微地震,没放在心上。福尔曼疑心大起,立即拔出手枪,独自一人、单枪匹马地到客房后搜查。大约18分钟后,福尔曼高声叫来其他刑警,说在屋后悬挂式空调机下的走道上,发现了一只沾有血迹的右手黑色皮手套,这只手套与在凶杀案现场发现的另一只手套相配。但是,在血手套现场没发现其它血迹以及可疑的脚印和痕迹。福尔曼解释说,估计在半夜三更、黑灯瞎火之时,凶犯潜逃在屋后,一不留神撞在了空调上,在惊慌失措中遗落了手套。
发现血手套后,刑警们又找到了更多线索。他们发现,在围墙前门车道,以及从前门通往住宅大门的小道都有血滴的痕迹。这样,警方认为已有足够理由怀疑辛普森是凶杀嫌疑,便宣布辛普森住宅为凶杀案第二犯罪现场,正式向法官申请搜查许可证。在后来的搜查中,福尔曼在二楼卧室的地毯上发现了一双沾有血迹的袜子,它成为指控辛普森涉嫌杀人的重要证据之一。
可是,福尔曼在没有搜查许可证和非紧急情况下,单枪匹马地在辛普森住宅中大肆搜查一事,使警方出现了涉嫌违反正当法律程序的严重问题。依照美国法律,在某些人命关天的特殊情况下,警官可以用电话或其它现代化通讯手段与法官取得联系,法官了解现场情况后,可以口头授权警察进行搜查。只有在面临生命危险或罪证可能被销毁的紧急情况下,警察才能破门闯入民宅搜查。可是,警官们进入辛普森住宅后的境遇并非如此。
在预审时,辩方指控白人警探心怀偏见、先入为主,早在案发之初,就已把辛普森内定为主要嫌犯,然后故意寻找借口,闯入民宅非法搜查。这样,假如法官判决警方违宪,则搜获的血迹和血手套都会成为"压下不用的证据"(suppressed evidence),不能在审判时呈堂。但法官听取了警方的辩解后,裁决搜查行为合法。尽管如此,在庭辩期间,面对辩方律师的穷追猛打,福尔曼死活也解释不清,作为一个有多年刑事侦察经验的老手,在非紧急情况下,明知没有搜查许可证,为何仍然独自一人、单枪匹马地在住宅内大肆搜查?辩方借此怀疑,福尔曼之所以急不可耐地闯入住宅搜查,很可能是为了借机伪造证据,用栽赃手法嫁祸被告。
3.警官携带血样返回现场
6月13日中午12点,当辛普森从芝加哥匆忙赶回洛杉矶时,警方已封锁了他的住宅。主持调查的瓦纳特和兰吉警官让他到警署总部来一趟,澄清一些疑点,辛普森当即随口答应。
这时,辛普森的私人律师要求随同前往,但辛普森坚持说,自己与凶杀案绝对无关,用不着律师。在盘问开始之前,瓦纳特向辛普森宣读了"米兰达告诫",提醒他有权保持沉默,有权请律师在盘问时在场。但辛普森同意放弃沉默权,独自一人与两位刑警谈了半个多小时,希望能给警方提供一些破案线索。照常理,如果辛普森是杀人凶手,沾有血迹的手套和袜子还遗留在客房后和卧室地毯上,杀人时刺破的手指伤口未愈,就是借他10个胆,恐怕他也不敢在没有律师在场的情况下,单枪匹马地与经验丰富的刑警周旋。在案发当天那种心绪激荡、大受刺激的情况下,如果他在盘问过程中颠三倒四、自相矛盾、谎言连篇、破绽百出,他的口供将成为检察官指控他犯罪的重要证据。在美国社会中,犯罪嫌犯拥有沉默权的"米兰达告诫"家喻户晓。如果心怀鬼胎,他完全可以依法拒绝审问,或者至少要求律师在审问时坐镇压惊。但是,辛普森并没这样做。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警方白白浪费了单独审问辛普森的千载良机。在多年的破案生涯中,警官们似乎已习惯于嫌犯像榆木疙瘩一样一声不吱,极少碰到过嫌犯自愿地放弃沉默权的好事,把盘问嫌犯的谋略和技巧早就忘得一干二净。在审问过程中,两位刑警非常客气,没有盘问辛普森在案发之日的具体行踪,他们提出的问题既缺乏逻辑又不连贯,远远低于警校低年纪学生水准。按常理,警官们应当刨根问底,穷追猛打,尽可能地套出更多口供,把盘问一直进行到辛普森不愿回答问题或请求律师在场时为止。可是,警官们竟然草草收兵,主动结束了审问。这样,警方既没得到任何破案线索,也没得到任何可以用来起诉辛普森的口供。事后,主持起诉的检察官气得七窍生烟。
在审问过程中,瓦纳特告诉辛普森,警方已在他的住宅内发现了一些可疑血迹。辛普森当即表示,愿意提供自己的血液样品,以便澄清真相。于是,警署的护士便从辛普森身上抽取了血液样品。按常规,为了防止血样凝固和变质,警方在辛普森的血样中添加了防腐剂(EDTA)。这时,瓦纳特注意到,辛普森左手用绷带扎住,且有肿胀迹象。辛普森解释说,手指不知咋整的弄破了。对于弄破的具体时间,他解释得含含糊糊,前后矛盾。征得辛普森同意后,瓦纳特指挥摄影师将伤口拍摄下来。值得一提的是,辛普森此时仅是犯罪嫌疑人,法官虽已颁发搜查许可证,但尚未正式颁发逮捕令。辛普森如果心里有鬼,他完全可以拒绝与警方合作,拒绝抽取血样和拍摄伤口照片。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得到辛普森的血样后,瓦纳特警长并未将它立即送交一步之遥的警署刑事化验室,反而却携带血样回到了32公里以外的凶杀案现场。整整三个小时之后,瓦纳特才磨磨蹭蹭地将血样交给了刑事检验员丹尼斯·冯(Dennis Fung),后者当时正在现场取样勘查。天下竟然有如此荒唐的刑警,居然手持嫌疑犯的血样,在血迹遍地的凶杀案现场遛达了三个小时之久。在庭审时,面对辩方律师的质问,瓦纳特解释说,根据工作条例,所有证据必须先登记编号,然后才能送交刑事化验室存档。而丹尼斯·冯正是负责登记编号的警员,所以他才携带血样回到了犯罪现场。可是,辩方死死抓住这个重大疑点,大加渲染。辩方律师卡克伦把瓦纳特和福尔曼贬称为"一对骗子"。使陪审团对警方涉嫌违法乱纪、栽赃陷害的疑虑大大加深。
瓦纳特身携血样返回第一犯罪现场,铸成了警方在此案中第三个重大失误。在庭审时,警署护士出庭作证时说,他那天从辛普森身上抽取了大约7.9至8.7毫升血液样品。可是,辩方专家在警方实验室只发现了6.5毫升的血样。换言之,大约1.4至2.2毫升的辛普森血液样品竟然不翼而飞。辩方借此怀疑,瓦纳特携带血样回到第一犯罪现场,很可能是为了借机伪造证据。
(三)公路追捕与刑事起诉
警署审问和抽取血样之后,辛普森得知自己已沦为头号嫌疑罪犯。为了避开新闻媒体的骚扰,他暂时躲在一位律师朋友位于半山腰的神秘豪宅中,开始筹组"梦幻律师队"。辛普森借用橄榄球术语,给自己挂上了球队老板兼指导的头衔。负责协调指挥全队进攻的"四分卫"(Quarterback)角色,由大名鼎鼎的犹太裔律师萨皮罗(Robert Shapiro)担任。他曾出任好莱坞影星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的律师。冲锋陷阵的跑锋要职,由著名黑人律师柯克伦(Johnnie Cochran)担任。此公在70年代出任过洛杉矶市副检察长,后来下海开业,成为法律界声望极高的大律师,曾帮助音乐巨星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打过官司。
萨皮罗律师人脉极广,颇有运筹帷幄之才。他从波士顿请来了著名刑事律师李贝利(Lee Bailey),此公被誉为美国律师界最拔尖的盘诘高手之一;从纽约请来了舍克(Barry Scheck)律师,他是擅长在刑事案中应用DNA证据的头号权威;从阿尔巴尼请来了解剖和法医专家贝登(Michael Baden)博士,他曾在肯尼迪总统被刺案中担任首席法医。由于辛普森案的管辖权属于加州法院,应用加州法律和司法判例,萨皮罗邀请加州法律专家、加州大学圣塔克拉拉校区法学院院长乌尔曼(Gerald Uelmen)入伙,他曾为"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New York Times Co. v United States,1971)的主角艾尔斯伯格(DanielEllsberg)担任过辩护律师。
阵容如此强大,萨皮罗仍不放心,由于警方涉嫌非法搜查,事关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萨皮罗又说动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德肖维奇(Alan Dershowitz)加盟。这位教授曾任最高法院大法官哥德伯格(Arthur J. Goldberg,1962-1965任职)的法律助理,是全美声望极高的宪法权威和上诉律师。为了确保胜诉,萨皮罗又叫上康涅狄格州警政厅刑事化验室主任李昌钰(Henry Lee)博士出任专家证人。此公是美籍华裔刑事鉴识专家,以精湛、独特的刑事侦查与证据鉴识技术享誉国际警界,因屡破奇案被媒体誉为"当代福尔摩斯"。此外,辛普森悬赏50万美元巨款,奖励提供破案线索的举报人,并雇佣了几位著名私人刑事侦探调查凶杀案真相。据行家估算,维持"梦幻律师队"正常运作的全部开销,至少应在600万美元上下。
6月17日上午8点,即案发5天后,根据现场血迹化验和DNA测试结果,检方决定立案起诉辛普森。警方要求他在上午10点准时投案自首。此时,"梦幻律师队"中的萨皮罗律师、贝登博士、李昌钰博士等人正在向辛普森了解案情,从他身上采集头发和血液等检验样品。萨皮罗以辛普森情绪低落、心理不稳为理由,请求警方延缓几个小时。上午11时,警方拒绝了延缓的请求,并派出刑警前往神秘豪宅逮捕辛普森。
中午12时左右,当刑警赶到豪宅时,辛普森突然失踪了。临行前,他留下了一封诀别信,信中说:"我与妮克之死毫无关系。我爱她,一直都非常爱他,而且将永远爱她。如果我们之间有什么矛盾的话,那只是我爱她太深。"结尾写道:"请不要为我悲伤,毕竟我一生辉煌,又有好友无数。请大家记住真正的OJ,而不是眼前这个在人生中迷失方向的人。"下午3时,警方在电视上了公布了辛普森的照片和汽车牌照资料,宣布他是在逃通缉犯。萨皮罗律师召开记者招待会,向媒体宣读了辛普森的诀别信,并在电视上请求辛普森不要轻生。
那么,辛普森打算远走高飞、畏罪潜逃吗?似乎不太像。当天下午5点56分,警方在加州高速公路上发现了辛普森的白色野马车。在长达约6个小时的时间中,他乘坐的越野车一直在洛杉矶市郊徘徊。
据辛普森自己解释,他只是到安葬妮克的墓地去了一趟,悲痛欲绝。驾车司机是辛普森的铁哥们兼队友柯林斯,他一边驾车一边用汽车电话与警方通话,声称辛普森此时躺在后坐,手持枪支,情绪沮丧,如果警方强行截车捕人,辛普森有可能会自杀。
6月17日下午,恰好是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总决赛的第五场,纽约尼克斯队大战休斯顿火箭队。笔者那天球赛看得正来劲儿,没想到,当警方发现了辛普森的越野车后,全美各地电视台突然临时中断节目,画面一律改为现场直播警车跟踪白色野马车的实况,真让人扫兴。这时,辛普森终于开始与警方对话,他同意束手归案,但要求先回趟家,跟没娘的孩子和家人打声招呼。警方担心出人命,便同意了他的请求。这样,白色
Ⅵ 介绍一些关于二战重大事件或秘闻的电影(越多越好)
U-571 (2000)
导演: 乔纳森·莫斯托
编剧: 乔纳森·莫斯托 / Sam Montgomery / David Ayer
主演: 马修·麦康纳 / 比尔·帕克斯顿 / 哈威·凯特尔 / 托马斯·克莱舒曼 / 乔恩·邦·乔维
类型: 剧情 / 动作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法国
语言: 英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2000-04-21
片长: 116 分钟
又名: 猎杀U-571 / 深海任务U-571 / U-571风暴
德军狼群战术。。。
---------------------------------------------------------------
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剧: 罗伯特·罗达特
主演: 汤姆·汉克斯 / 爱德华·伯恩斯 / 马特·达蒙 / 范·迪塞尔 / 亚当·戈德堡 / 乔瓦尼·瑞比西 / 保罗·吉亚玛提 / 巴里·佩珀
类型: 剧情 / 动作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法语 / 德语 / 捷克语
上映日期: 1998-07-24(美国)
片长: 169分钟
又名: 雷霆救兵(港) / 抢救雷恩大兵(台) / 拯救大兵雷恩
诺曼底登陆的。。
----------------------------------------------------------------------
中途岛战役 National Geographic: The Battle for Midway (1998)
中途岛战役 The Battle of Midway (1942)
中途岛之战 Midway (1976)
------------------------------------------------------------------------
巴顿将军 Patton (1970)
导演: 弗兰克林·斯凡那
编剧: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Edmund H. North
主演: 乔治·C·斯科特 / 卡尔·莫尔登 / 斯蒂芬·杨 / 迈克尔·斯特朗 / Carey Loftin
类型: 剧情 / 传记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德语 / 法语 / 俄语 / 阿拉伯语
上映日期: 1970-02-04
片长: 172 分钟
又名: 铁血将军巴顿 / Patton: A Salute to a Rebel / Patton: Lust for Glory
-------------------------------------------------------------------------
太平洋战争 The Pacific (2010)
导演: Jeremy Podeswa / Carl Franklin / David Nutter / Timothy Van Patten
编剧: Bruce C. McKenna / George Pelecanos / Robert Schenkkan / Graham Yost / Larry Andries / Michelle Ashford
主演: 约瑟夫·梅泽罗 / Toby Leonard Moore / Joshua Biton / 布莱登·佛雷切 / 詹姆斯·戴尔 / 乔恩·塞达 / 乔·博恩瑟 / 汤姆·巴治 / 乔什·赫尔曼 / 艾什顿·霍尔姆斯 / 克莱尔·范·德·波姆 / 拉米·马雷克
类型: 剧情 / 动作 / 历史 / 战争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首播: 2010-03-14
集数: 10
单集片长: 52分钟
又名: 雷霆战海(港) / 血战太平洋 / 风雨太平洋 / 二战太平洋 / 太平洋
这个电视剧,10集。。。
-----------------------------------------------------------------
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 (1993)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剧: 斯蒂文·泽里安
主演: 连姆·尼森 / 本·金斯利 / 拉尔夫·费因斯 / 卡罗琳·古道 / Jonathan Sagall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希伯来语 / 德语 / 波兰语
上映日期: 1993-11-30
片长: 195分钟
又名: 舒特拉的名单(港) / 辛德勒名单
---------------------------------------------------------------
无耻混蛋 Inglourious Basterds (2009)
导演: 昆汀·塔伦蒂诺
编剧: 昆汀·塔伦蒂诺
主演: 布拉德·皮特 / 梅拉尼·罗兰 / 克里斯托弗·沃尔兹 / 丹尼尔·布鲁赫 / 西尔维斯特·格罗斯 / 马丁·乌特克 / 黛安·克鲁格 / 奥古斯特·迪赫 / 蒂尔·施威格 / 迈克尔·法斯宾德
类型: 剧情 / 战争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德国
语言: 英语 / 德语 / 法语 / 意大利语
上映日期: 2009-08-20(德国)
片长: 153分钟
又名: 恶棍特工(台) / 希魔撞正杀人狂(港) / 无良杂种 / 无良杂军 / 戴罪立功 / 混蛋野战队
--------------------------------------------------------------
钢琴家 The Pianist (2002)
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 (1942)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Брестская Крепость (2010)
兄弟连 Band of Brothers (2001)
兵临城下 Enemy at the Gates (2001)
硫磺岛的来信 Letters from Iwo Jima (2006)
行动目标希特勒 Valkyrie (2008)
风语战士 Windtalkers (2002)
太多了。。。